论李白 《古风》的社会现实性(一)

合集下载

李白的诗歌与现实社会

李白的诗歌与现实社会

李白的诗歌与现实社会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他的诗歌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

首先,李白的诗歌展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独特观察和思考。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例如,在《将进酒》中,他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宴会场景,表达了对逍遥自在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不满。

在《望庐山瀑布》中,他以自然景观来比喻当时的政治乱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李白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也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思想的深度。

其次,李白的诗歌展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腐败和道德败坏的愤慨和不满。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官员的贪污腐败和对百姓的苛捐杂税,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怒和对正义的呼唤。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他以友人孟浩然的离去揭示了时代的艰难和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这些作品体现了李白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改革的追求。

此外,李白的诗歌也体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审美追求。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壮丽的自然景观和豪放的情感表达,这些都是他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境界的追寻。

在《静夜思》中,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寂静的夜晚,表达了对宁静和平和的向往。

在《蜀道难》中,他以雄浑的笔调描绘了艰险的山路,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精神力量的崇尚。

这些作品展示了李白对美的敏感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同时也给予了读者一种审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歌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和批判精神。

同时,他也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情感表达的描绘,体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境界的追寻。

李白的诗歌不仅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审美追求,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意义。

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整体性

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整体性

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整体性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整体性钱志熙内容提要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以三代以来的“世道之治乱”为基本主题,题作《古风》,意为效古风人之体,含有视自己这一组诗为“希圣”的“删述”事业之意。

它反映出李白在诗学上并不简单附合当时推崇建安的流行风气,而是努力上溯风骚、尊复风雅,深化了初盛唐以来的复古诗学。

其第一首为总纲,而与其他各首在主题、立意、风格及诗学渊源上都表现出整体性的特征,是李白在较为集中的时期内专力创作的组诗,而非不同时期作品的集合。

关键词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组诗性复古诗学李白《古风》五十九首,是盛唐复古诗学深化的重要成果,也很有可能是李白整个复古诗学的开端与奠基。

历来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阐述其与阮籍《咏怀》八十二首、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这一言志比兴的咏怀诗传统的关系,这是属于诗学渊源的探索;二是探寻具体作品中的讽喻时事的内容,这是实证性的研究。

笔者认为,《古风》五十九首是集中体现李白复古诗学的宏伟组诗,从诗学渊源到取材、立意及艺术风格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整体性的特点。

对此古今学者还没有加以充分的研究。

本文在前人有关《古风》五十九首的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组诗内部的各种联系,以揭示其整体的特点。

一要研究《古风》五十九首的整体性,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创作上,它们是不是具有组诗的性质。

诸家所作的李白年谱、诗文系年,根据具体作品中所反映的及可能讽喻的时事,来确定其中一部分作品的创作年月。

《古风》中所讽时事,比较确定的是其二《蟾蜍薄太清》为伤王皇后被废为庶人之事。

这个事件发生于开元十二年,则此诗应该是作于开元十二年之后。

其最晚的作品,据詹锳先生《李白诗文系年》,为乾元二年所作的其五十八《我行巫山渚》、其五十九《恻恻泣路歧》[1]。

如果相关考证属实,则《古风》五十九首中的作品,创作时间上的跨度有三十多年。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古风》五十九首在创作形态上就不能视为组诗体制;所以现代的学者,大多数都不将其视为在某一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创作出来的组诗。

李白的社会批判思想研究

李白的社会批判思想研究

李白的社会批判思想研究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诗人,他的作品以其豪放奔放、情感激昂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研究李白的作品时,我们不仅应该关注其文学风格,还应该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批判思想。

本文将从李白的作品中探讨他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以及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李白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在《将进酒》中,他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些诗句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反映了他对社会变迁的敏锐洞察力。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传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其次,李白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社会不公和权贵阶层的批判。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些诗句表达了对贫苦人民的关怀和对社会不平等的不满。

他通过描绘贫苦百姓的生活和自然景观的对比,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距。

此外,李白的作品中还常常流露出对权力和统治者的批判。

在《将进酒》中,他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些诗句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和统治者荒淫无度的不满。

他通过描绘统治者的腐败和自然景观的对比,揭示了权力滥用对社会带来的危害。

通过对李白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社会批判者。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社会不公和权力滥用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这些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李白的社会批判思想提醒我们要对社会现象保持敏感。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描绘,传达了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

这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社会变化,保持对社会现象的敏感,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

其次,李白的作品中对社会不公和权贵阶层的批判提醒我们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他通过描绘贫苦百姓的生活和自然景观的对比,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距。

李白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特征探讨

李白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特征探讨

李白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特征探讨一、李白生活背景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杰出如李白这样的大诗人更是如此。

而且学习诗歌必须要结合作者的成长过程和历史背景,了解作者当时写作时期的心态,熟悉作者的生平,尽可能的走进作者生活的时代,用平等的眼光观察和审视诗歌本身,才能完整的了解诗歌的本身。

盛唐之繁华,天下诸国无能出其右,而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则是如此繁华盛世之下发展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并且他的主要经历是盛极转衰。

开元盛世之后,由于百年来社会秩序的安定,天下天平,加上不断地兴修水利促使灌溉事业的发展和荒地的开垦,在广大人民群众辛勤的劳动之下,生产力进一步的增长造成社会一个繁荣的局面。

杜甫有诗《忆昔》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二、李白的创作特色李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赞誉为“诗仙”,他的作品也被享誉“天仙之作”的美称。

谈到诗仙作品的特性,人们总是想到清新飘逸,豪迈奔放等形容之。

这种看法对李白豪放纵逸的一些作品来说,无疑颇有道理,但是,认为李白的诗歌“多在风月草木之间,神众虚无之说”(赵次公(宋代)《杜工部草堂记》)。

甚至于说“李太白当王室多难,海宇横溃之日作为诗歌,不过豪侠气,狂醉于花月之间耳,社樱苍生,曾不系其心普。

”(罗大经(宋代)《鹤林玉露》),则未免低估了李白诗歌的现实意义。

无论从李白的生命轨迹或者是其政治抱负而言,李白的作品很多都具有现实性的因素。

也可以认为,李白是中国传统儒生与浪漫主义的完美融合,在当时这种由盛转衰的社会背景中,其作品必然不可避免的体现出社会性、人文性、政治性的现实性。

再且,很多误以为李白作品没有现实主义元素的的看法可能是对浪漫主义的误解,认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格格不入,故而诗仙清新飘逸的作品达到极致,故而不会有现实性,这是及其错误的认识。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李白《古风(其一)》译文及赏析

李白《古风(其一)》译文及赏析

李白《古风(其一)》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风·大雅久不作》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

此诗表现了李白政治上的功业欲望和文学上的复古精神。

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⑴?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⑵。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⑶。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⑷。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⑸。

废兴虽万变,亦已沦⑹。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⑺。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⑻。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⑼。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⑽。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⑾。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⑿。

【注释】⑴大雅:《诗经》之一部分。

此代指《诗经》。

作:兴。

吾衰:《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

”陈:《礼记·王制》:“命太史陈诗以观民风。

”⑵王风:《诗经·王风》,此亦代指《诗经》。

委蔓草:埋没无闻。

此与上句“久不作”意同。

多荆榛:形容形势混乱。

⑶龙虎:指战国群雄。

啖食:吞食,此指吞并。

兵戈:战争。

逮:直到。

⑷正声:雅正的诗风。

骚人:指屈原。

⑸扬马:指汉代文学家扬雄、司马相如。

⑹:本指典章制度,此指诗歌创作的法度、规范。

沦:消亡。

⑺建安:东汉末献帝的年号(196~219),当时文坛作家有三曹、七子等。

绮丽:词采华美。

⑻圣代:此指唐代。

元古:上古,远古。

垂衣:《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 意谓无为而治。

清真:朴素自然,与绮丽相对。

⑼“群才”句:文人们正逢休明盛世。

属:适逢。

耀鳞:比喻施展才能。

⑽“文质”句:意谓词采与内容相得益彰。

秋旻:秋天的天空。

⑾删述:《尚书序》:“先君孔子……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

”⑿希圣:希望达到圣人的境界。

获麟:《春秋·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传说孔子修订《春秋》,至此搁笔不复述作。

论李白的现实主义

论李白的现实主义
时 , 开长 安 后 三 个 阶段 对 他 的 现 实主 义 作 为 论 述 。 离
[ 关键词 ] 白 李 白的现 实主 义 李
宋人罗 大经就说 : 李太 白当王室多难 、 宇横溃之 日, “ 海 作为歌诗 , 不过豪侠使气 , 狂醉于花月之间耳。 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 其实李 白 ” 的一生都是汲汲于用世 , 渴望做一个治世 的能臣。他以天下为 己任 , 以 “ 济苍生 ” “ 、安社稷” 为其政治理想 , 并为之奋斗一生。 被人称为“ 谪仙 ” 、 “ 诗仙 ” 的李 白也是一个 热爱祖 国人民 , 感怀百 姓疾苦 , 注现实生活 , 关 戚里骄纵逾制 , 动致高位 , 儒者沉 困下僚 。是诗必有所感讽而作 ” 有 还 《 古风》 其三 :秦王扫六和 , “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 诸侯尽 雨来 。” 以 此诗来讽刺唐玄宗 的穷兵黩武 、 大喜功。陈沆云 :此亦刺 明皇之词 , 好 “ 而有二意 。一则太 白乐府 中所 谓 ‘ 穷兵黩武有如此 , 湖飞龙 安可乘 ’ 鼎 , 二则人 心苦不足 , 穆秦汉 同一 辙也” 还 有《 周 【 古风》 其二 十四首 :大 车 “ 扬飞尘 , 亭午暗阡陌 。 中贵多黄金 , 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 , 冠盖何辉 赫 。 息干虹 蜕, 鼻 行人 皆怵惕 。 世无洗耳翁 , 谁知尧与跖 ! 写出了斗鸡 ” 者 的嚣张势焰 。 还有第 十五首 :燕 昭延郭隗 , “ 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 , 邹衍复齐来 。 奈何青云士 , 弃我如尘埃 。 珠玉买歌笑 , 养贤才 。 糟糠 方知 黄鹤举 , 千里独徘徊 。 揭露 了统治 阶级的奢侈生活和贤能之士的悲哀 , ” 这些都反映 了当时社会 的现实 , 可以称为诗史类 的作 品, 只不 过表 现的 手法 比较 曲折而 已。 第 三 阶 段 : 开 长 安 后 ( 4 — 7 2 。李 白离 开 长 安 后 开 始 了 十年 左 离 74 6 ) 右 的漫游时期 。在天宝 十载至十二载问 , 白有幽燕 , 李 看到安禄 山的骄 横跋扈 , 识破 了他图谋不轨 的野心 , 心如焚写下《 忧 赠江夏韦太守》 来表 达他对 国家安危的担忧 。 再如《 远别离》 或云尧幽囚 , 野死 , “ 舜 九疑联绵 皆相似 , 重瞳孤坟竞何是?” “ 竹书纪年》 ,借《 所载 :昔尧德衰 , ‘ 为舜所 囚 也 , 囚尧 , 舜 复偃塞丹朱 , 使不 与父相见也 ’ 反映 了唐王朝争夺 皇权 斗争 的激剧 。 I ”] 4 只不过“ 白诗歌反映现实 的特点是宏观的 , 李 鸟瞰式 的, 能 他 较明确的把握历史发展 的趋势 和动向 ,揭露上层统治 阶级之 间的种种 矛盾 以及腐败的情景 ,比较充 分展示 了大唐帝 国盛装掩饰下 的种种危 机 。”从这些诗歌可 以看 出李 白是一个 忧虑时局 , 关怀 民生 , 关注 国家 安危的现实主义诗人。7 5年安史之乱爆 发 , 5 李白更是 写了大量作 品来 放映 国家的风雨飘摇 , 人民的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 猛虎行 》 “ 如《 : 朝作 猛虎行 , 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 , 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 缤纷两河 道, 战鼓惊山欲倾倒。 秦人半作燕地囚 , 胡马翻衔 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 下兵 , 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 , 鱼龙奔走安得 宁……” 诗人只能无奈的写下 “ 有策不敢犯龙 鳞 , 窜身南国避胡尘 ” 的感慨 。 《 赠江夏韦太守 良宰》 中又说“ 中夜四五叹 , 常为大国忧 。 可见其忧 国忧 ” 民之心 。在安史之乱爆 发后 , 白避地剡 中, 李 隐居庐山 , 德元年 (5 至 76 年) 他应永王磷人幕 , 自以为能够重新 实现他 报效祖国 , 誓清胡尘 , 回复 两京的政治抱负 , 于是挥笔写下 了《 永王东巡 歌》 十一首。如其 中的“ 试 借君王玉马鞭 , 指挥戎虏坐玉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 , 西入长安到 日 。可 边 ” 见诗人当时是愿意辅佐王成功 的政治抱 负。却不料后来居然 因此而获 罪, 政治抱负又一次落空。 但是一直到李白病卒前 , 还写下 了“ 大鹏飞兮 振八 裔 , 中天摧 兮力不济” 的悲叹 。诗人仍然 以大鹏 来 自喻 自己的远大 抱负 , 虽然最终抱负都没有实现 , 但是他 济世 用世的思想也一直伴随诗 人一生。刘熙载都认 为 :太 白云 ‘ “ 1 3为苍生忧 ’即少 陵‘ , 穷年忧黎元 ’ 之 志也 ” 《 概 ・ (艺 诗概 》 。 ) 纵观李 白一生 , 他一直在为“ 济苍生 ” “ 、安社稷 ” 的远大政治 目标而 努力 , 这种用世济世的思想恰恰说 明了诗人 心系社 稷苍生 , 高度关注现 实。甚 至在他 的诗歌 中也不 乏现实 主义之作 。即使诗人用丰富 的想象 , 奇特的构思组合 成 的富 于浪漫主义 的创 作 , 蜀道 难》 《 如《 、梦游 天姥 吟 留别 》 等诗歌中光怪 陆离的奇 特画面也 能从侧面反映现实 。 这些画面 , “ 虽然不 是现 实的影像 , 然也绝非纯乎超现实 的, 它的确 是现实生活的映 照与折射 , 是对现实生 活多角度多侧面的反 映, 能够更 强烈 更真实地反 映现 实。” 因此, 句 【 李白的一生也可以说 是具有现实 主义 的一生 。

诗仙悲天悯人的现实主义情怀

诗仙悲天悯人的现实主义情怀

诗仙悲天悯人的现实主义情怀诗仙李白历来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代表,但是细读李白诗歌,便不难发现其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情怀在李白的一些战争诗与古风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标签:李白;现实主义情怀;战城南;古风自韩愈《调张籍》中的名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并称之后,千载之下,李杜二人文名长存,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二人影响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李白、杜甫二人的创作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的巅峰。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曾道:“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被历代批评家奉为圭臬。

自清代开始,在西方近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观念引入中国后,李白以其飘逸高华的诗风,被大家自动划归为浪漫主义诗人的行列,并且至今都鲜有疑义。

然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观念是近代引入的,也就是说,在李白生活的唐朝并没有浪漫主义这个词出现。

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与杜甫同时经历了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以李白敏锐洞察力和其丰富人生阅历来看,不可能对唐朝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没有感触。

也就是说,李白的诗歌,整体上应该是风格灵活多变的,应该不乏批判或揭露的现实主义名篇。

的确,纵观李白在今存的近千首诗歌当中,细读其中许多文章,其现实主义情怀便不难发现。

在这一点上,首推李白的名篇《战城南》。

在大唐帝国兴盛阶段,大唐帝国的边境屡有战事。

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从东北到西北,从西南到东南,各处都不太平。

这其中与唐玄宗穷兵黩武,一心想开边拓土有很大关系。

统治者一心开边,恣意消耗唐朝强大国力,殊不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战城南》写道:“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鸟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这其中,谁知有多少敌人,多少唐朝部队!可以说,李白创作此诗,是很有现实依据的,“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是针对“天宝元年北伐,与奚怒皆战于桑干河,三败之。

”(《旧唐书·王忠嗣传》)和“天宝六载,诏仙芝以一万步骑出讨”(《新唐书·高仙芝传》)二事而作出猛烈抨击。

李白《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赏析

李白《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赏析

李白《古风》其一(大雅久不作)赏析《古风》其一李白“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诗名《古风》,“古风”:【即“古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唐代以后诗人作“古体诗”,即称“古风”。

古风只有三类:“歌”、“行”、“吟”。

】从本诗开始,我们将进入李白诗歌系列赏析。

唐朝诗人如群星璀璨,而李白无疑就是最耀眼的那颗星。

这不仅仅是我们后人的看法,当时的李白已经拥有了包括皇帝唐玄宗、诗人杜甫在内的众多粉丝。

李白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早早地就给自己下了定义:字“太白”,“太白金星”不就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吗?!然而直到如今,我们对李白又了解多少呢?李白的出生是个谜,李白的死也是一个谜。

在《旧唐书》中,李白是山东人,在《新唐书》中,李白是陇西成纪人。

关于李白的死,死在哪里,怎么死的,都没有一个定论。

比较公认的资料是他的生卒年(701~761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至于他的人生履历,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记载。

要想了解李白,其实还有一条途径,就是从他所写的诗文中去发现和感知。

想来,即便是在唐朝,也没有人有条件把李白的诗都通读一遍。

当然,我们现存的李白诗,恐怕也有一些赝品。

李白的《古风》共有五十九首,在这五十九首诗中,李白可谓发尽“牢骚”,对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各种点评,也表达了自己的许多观点。

我们觉得,这五十九首古风就像是李白的博士论文,通读它们,能够让我们对李白有更深刻的了解,有利于我们去感悟李白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与意境。

所以,李白诗歌系列赏析,我们将从这五十九首古风开始。

好,我们先来感受李白《古风》其一原诗:“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字词典故“大雅”:【《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李白诗中的社会现实揭示

李白诗中的社会现实揭示

李白诗中的社会现实揭示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而著称。

然而,通过对李白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实揭示。

本文将从李白诗中的社会现实揭示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李白的诗作中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唐朝政治的关注和批评。

例如,在《将进酒》中,李白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于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忧虑之情。

此外,在《行路难》中,李白描述了自己流亡途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困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困境。

这些诗作中的揭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唐朝时期的社会现实。

其次,李白的诗歌中也体现了他对于人性和人情的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例如,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李白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于人生追求的渴望和对于壮丽景色的赞美。

此外,在《静夜思》中,李白通过描绘一个人独处时的思考和感慨,表达了对于生命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思考。

这些诗作中的揭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和人情的复杂性。

此外,李白的诗歌中也反映了他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赞美。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大自然的描绘和赞美。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李白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此外,在《静夜思》中,李白通过描绘月光和寂静的夜晚,表达了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宇宙的思考。

这些诗作中的揭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李白对于自然界的感悟和赞美。

综上所述,通过对李白的诗歌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实揭示。

他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人性、人情和自然界的描绘和思考,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人类的追求。

李白《古风》(其一)再探讨(一)

李白《古风》(其一)再探讨(一)

李白《古风》(其一)再探讨(一)【内容提要】李白《古风》(其一)历来受到文学史家和诗论家的重视。

本文认为:此诗主要不是论诗,而是论政,重点在论政治与诗歌乃至整个文化的关系。

李白的志向不仅是做诗人,更重要的是做政治家。

他所谓“我志在删述”,并不是要学孔子删诗,而是要想效法孔子写一部《春秋》,总结历代政治的得失,以此流传千古。

就诗论而言,此诗与李白其他作品中表达的文学思想,尤其是与其创作实践有矛盾。

李白并不全盘否定六朝诗歌,所谓“清真”也不是指诗歌风格而言。

李白《古风》①(其一)历来受到文学史家的注意。

关于它的内容,前人和时贤已有精辟的解释,但仍存在不少疑问,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此诗中有“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两句,所以历来公认其为诗人的述志之作,例如明徐祯卿曰:“此篇白自言其志也。

”②清王琦亦注云:“此诗乃自明其素志欤。

”这已经不成问题,但是一涉及李白志向的具体内容,则众说纷纭。

例如唐孟棨认为李白欲在文学上恢复古道,其《本事诗·高逸第三》曰:“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

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

将复古道,非我而谁?’”宋杨齐贤也认为李白志在扫除魏晋以来诗歌创作中的绮靡风气,而复《风》《骚》之古,他说:“《大雅》不作,则斯文衰矣。

平王东迁,《黍离》降于《国风》,终春秋之世,不能复振。

……建安诸子,夸尚绮靡,摛章绣句,竞为新奇,而雄健之气由此萎,至于唐,八代极矣。

扫魏晋之陋,起骚人之废,太白盖以自任矣。

”③明胡震亨则认为李白志在“删诗垂后”,其《李诗通》云:“统论前古诗源,志在删诗垂后,以此发端,自负不浅。

”④胡氏所谓“删诗垂后”,似乎是说李白想学孔子之删诗,也编一部类似《诗》三百的书,但是讲得不很明确。

明唐汝询的见解近似杨齐贤,说李白志在文学复古,但又说他欲“乘时删诗”,“乘时”当然是乘唐朝皇帝崇尚清真之时,至于“删诗”究竟是什么意思?唐氏还是没讲清楚。

《李白诗歌艺术与时代背景分析》

《李白诗歌艺术与时代背景分析》

李白诗歌艺术与时代背景分析引言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在形式、主题和艺术风格上都具有独特的个性。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以及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揭示其创作和表达的深层含义。

一、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1.豪放奔放:李白擅长运用豪放洒脱的笔触和丰富多彩的形象描绘,充满了壮丽、豪情和活力。

2.自然意境:他常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灵感,并借以抒发内心情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和共鸣。

3.玩世不恭:李白善于调侃现实,通过幽默讽刺和夸张手法表达对社会种种不合理之处的批评。

二、唐代社会与文化背景1.盛世美好: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期,社会风气宽松自由,艺术创作得到广泛尊重和支持。

2.士人风范:唐代儒家思想盛行,士人地位高涨,他们追求个性的表达和自由的思考,这为李白诗歌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3.旷世才子:唐代文人辈出,相互切磋交流,诗词成为高雅的文化消遣活动,并受到官方赞赏。

三、李白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关系1.反映时代风貌:李白的诗歌作品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变迁。

2.表达个人情感:李白以个人经历和感受为素材,在作品中借用了当时流行的主题和意象,并进行了个性化的阐述。

3.批判现实弊端:通过幽默讽刺和夸张手法,李白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表达和批评。

结论通过分析李白诗歌艺术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

李白以个性化的表达和具体时代的结合,创造出了独特而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李白诗歌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精彩和有趣的代表之一。

以上就是关于《李白诗歌艺术与时代背景分析》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对详细内容和字数要求的期望。

李白诗论研究――以《古风》为中心-李白诗论

李白诗论研究――以《古风》为中心-李白诗论

李白诗论研究――以《古风》为中心|李白诗论摘要:李白的诗学主张绝大部分集中在《古风》第一首和第三十五首中。

李白明确的提出了诗歌“贵清真,重功用”的诗学主张,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并积极地在诗歌创作中进行着实践,最终形成了豪放俊逸、清新绮丽的艺术风貌。

李白;诗论;古风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以盖世的才华、横溢的情思、丰富的幻想,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同时他形成了自己的诗学理论,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做出了贡献。

这些诗歌主张,集中见于他的论诗《古风》第一首、第三十五首中,比较系统。

以《古风》为中心研究李白诗学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李白诗论观的具体内容在《古风》中,可以看出李白的诗学观具有儒道兼融的特色,李白确立了以道家理论为基础的“贵清真”的诗美范式和儒家理论为基础的“诗教”的诗歌功用观。

李白开宗明义,提出自己的诗歌创作的主张,明确表态要继承风雅传统,确立了“天真”的诗美风范。

(一)确立道家“清真”的审美标准从李白的诗学主张及艺术创作中,可以看出李白所认可的是“贵清真”的道家美学思想,“清”即是清新,“真”则真率,清新自然,真率洒脱的诗风,其实质是崇尚自然,反对矫饰,受道家思想影响,是李白追求的艺术风格。

在《古风》(其一)中,李白站在我国文学发展的高度,以独到的批判眼光对诗歌发展的各阶段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价,在反思历代文风流变之后,将“清真”与“绮丽”对举,这就使“清真”具有了一种特殊的美学意蕴。

而“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

……”(其三十五)这首,则在批判模拟、雕琢的基础上对“清真”的美学意蕴作更具体的展露[1]。

(二)重振儒家“诗教”的诗歌功用在《古风》中,李白表达了对儒家传统“诗教”观念的认可。

李白虽然写诗时高唱“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但他对儒家学说并不全然否定。

他看重《诗经》的教化传统,推崇《诗经》的风雅正声,认为诗歌要反映现实,要继承《诗经》的美刺和褒贬传统。

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揭露的社会现实

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揭露的社会现实

作者: 李如雪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科学中国人
页码: 128-128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8X期
主题词: 李太白 古风 社会 黑暗
摘要: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后人称之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做过的诗非常多,而且也非常有名气,我们今天来了解的是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这五十九首诗强烈的反应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及大的社会背景,对于我们今天来去研究李白生活时期的唐朝有很大的帮助,这五十九首诗歌详细的反应出了当时的朝政的黑暗,以及当时天宝年间的社会黑暗的现实。

从《古风》看李白的现实主义精神

从《古风》看李白的现实主义精神

从《古风》看李白的现实主义精神胡远远【摘要】李白被公认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其关注社会现实、"指言时事"的诗作也不在少数。

本文以《古风》为例,探讨"古风"的史诗特征和李白的现实主义精神。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页(P108-109)【关键词】李白;古风;现实主义【作者】胡远远【作者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关于李白诗歌的史诗性质,前人略有论述,但大都局限于《古风》五十九首,如房日晰先生在《论李白的古风》中这样说道:“如果用‘史诗’或‘社会缩影’这样的词来概括这些诗(古风五十九首)的思想内容,是不为过誉的。

”①对于李白《古风》的史诗性质少有人论及,现就《古风》的诗史性质略作探讨。

胡震亨《李诗通》将《古风》的主题概括为“指言时事”和“感伤己怀”。

郁贤皓在《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刍议》中又加入“抒写抱负”这一主题。

②郁贤皓认为《古风》五十九首中“明确‘指言时事’的诗并不多。

但是这少量的诗篇,却对玄宗朝的盛衰和重大事件都有所反映。

” 历代诸家对《古风》中反映时事而表现出史诗性质的诗歌也有评注。

如其十八“天津三月时”,《唐宋诗醇》云:“此刺当时贵幸之徒,怙侈骄纵而不恤其后也。

”③其五十一“殷后乱天际”,萧士曰:“此诗比兴之诗也,其作于贬责张九龄之时乎……太白此诗哀思怨怒,有感于时事而作。

” 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诗比兴笺》云:“唐自武德初迄天宝十四载恰百四十年,此极言其盛,以忧其乱也。

” 其十四“胡关饶风沙”,杨齐贤曰:“强胡者,天之骄子也;圣皇,玄宗也。

玄宗承国家富庶,多心动,遂贪边功,罢张九龄相,李林甫、杨国忠从事,吐蕃南诏讫唐世为患。

” 其六“代马不思越”,徐祯卿曰:“此篇言塞下事,或有所感于时而作。

” 其三“秦皇扫六合”,奚禄诒曰:“似玄宗好仙而发。

时玄宗方用兵吐蕃南诏,而受投龙不废。

李白的诗歌与社会风貌

李白的诗歌与社会风貌

李白的诗歌与社会风貌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让我深刻认识到他的诗歌与社会风貌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李白的诗歌创作背景、主题内容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李白的诗歌创作背景与社会风貌密不可分。

李白生活在唐朝盛世,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这种社会背景为李白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丰富的题材素材。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豪迈的英雄气概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例如,他的《静夜思》一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晚景象,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其次,李白的诗歌主题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作中常常表达了个人情感和思想,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他的《将进酒》一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达了他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深切感受。

他的诗歌中还常常表达了对自由、独立和豪情壮志的追求,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独特精神追求。

此外,李白的诗歌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他善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的描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鲜明。

例如,他的《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瀑布比喻为挂在前川的紫色烟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强烈的视觉冲击。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歌与社会风貌密切相关,他的诗作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对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表达。

他的诗歌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通过对李白的研究,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诗歌创作背景、主题内容以及艺术风格,也更加欣赏和敬佩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才华和贡献。

李白的诗歌与社会变革

李白的诗歌与社会变革

李白的诗歌与社会变革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李白的研究心得主要集中在他的诗歌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上。

首先,李白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文化氛围的转变。

李白活动的时代正是唐朝盛世,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李白的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壮丽自然景观的描绘,这与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相呼应。

同时,李白的诗歌也表达了对自由、放浪和无拘束的追求,这与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放和自由有关。

其次,李白的诗歌也反映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在李白的诗作中,他常常以个人的视角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例如《蜀道难》中的“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一句,表达了他在旅途中的艰辛和困难。

李白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思考。

此外,李白的诗歌还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李白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引用传统的文化典故和诗词,例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借用了杜甫的《登高》中的诗句。

同时,李白也在诗歌中创造了新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例如他的“飞白”诗风,以及他对韵律和音韵的创新运用。

最后,李白的诗歌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命运和死亡的思考。

李白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短暂和生命无常的感慨,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

他的诗歌中也常常表达对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例如《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歌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他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文化氛围的转变,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继承了传统文化并创造了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李白的诗歌中还蕴含着对人生、命运和死亡的思考,这使他的诗歌具有了深度和内涵。

对于传统文化学者来说,研究李白的诗歌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李白《古风·其一》鉴赏《古风·其一》译文及赏析

李白《古风·其一》鉴赏《古风·其一》译文及赏析

李白《古风·其一》鉴赏《古风·其一》译文及赏析《古风·其一》是由李白所创作的,此诗的开篇四句,便直接了当地表现战事,渲染了全国各地被紧张、恐慌的气氛所笼罩着,人们都在惊惧不安。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风·其一》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古风·其一》唐代:李白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还,投躯岂全身?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乎!《古风·其一》译文插着羽毛的征兵文书疾如流星,朝廷调兵的虎符发到了州城。

紧急救边喧呼声震动四野,惊得夜鸟群起乱叫。

皇帝在宫中像白日一样高照天下,三公大臣运筹帷握,各司其职。

天地皆循大道,自然运行,天下清平,四海安宁。

请问现在为什么这样紧急调兵?回答说是要在楚地征兵。

准备五月即渡泸水,将赴云南征讨南诏。

所征的士卒懦怯而不能战斗,再加上南方炎热,难以远行。

征夫们哭着与家人告别悲啼之声使日月为之惨淡无光。

泪尽而泣之以血,被征发的士卒与亲人都哭得肠断心裂,声音嘶哑。

他们与南诏作战简直是像驱困兽以偿猛虎,送穷之鱼去喂长鲸。

有去无回,无人全生。

多么希望大唐能像舜一样修德以召远人,手舞干戚,跳一个象征性的舞蹈,便能使有苗臣服。

《古风·其一》注释羽檄:古代军中的紧急文书因用鸟羽插之,以示紧急,故称“羽檄”。

虎符:古代调兵之符信。

多为虎形,一剖为二,一半留京师,一半给地方将帅,必须二者相合方能发兵。

专城:古代州牧、太守称专城。

白日:谓帝王。

紫微:星名,象征朝廷。

三公:唐时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权衡:权柄。

“天地”句:语出《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楚征兵:泛言南方征集士卒。

“渡泸”句:古以泸水多瘴气,五月才能过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白《古风》的社会现实性(一)论文关键词: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社会现实性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其中包含有唐玄宗时期的政治由开明到黑暗腐朽的;有反对不义战争的;有天宝时期的政治和政策脱离社会现实的;有李白个人怀才不遇,说明当时轻视贤才、重用小人等方面的内容,集中反映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社会现实性。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前期写出了无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浪漫美丽诗篇。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变化,李白的笔触逐渐由浪漫主义的高峰融进更多现实生活的气息,笔端上饱醮着天宝以后现实生活的灰暗色彩。

诗篇里流露着忧愤和控诉,揭示着唐王朝由腐败走向没落的社会现实。

“古风五十九首”就是这样的佳作。

“古风五十九首”并不是一时一地之作,而各个时期作品都有。

古风,即古诗。

李白的“古风”是以五言古诗形式表现的诗歌。

《诗经》中把采集的民歌称作“风”,“风”又作为诗歌的同义语,而后人把凡是带有民歌特点的诗都称为“风”,因而诗人又称为“风人”。

“古风”也就是古诗的同义语。

“古风五十九首”就思想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论诗,揭露现实,咏史,感遇等几个方面。

论诗公认的是第一首(大雅久不作)和第三十五首(丑女来效颦)。

其它各篇无论是游仙或咏史都联系着诗人的遭遇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面貌。

首先直接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政治予以否定,并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的诗,在“古风五十九首”中约占三分之一。

这些诗构成了李白诗歌思想内容上最光辉的一部分。

例如《古风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患干虹蜕,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诗中诗人用极其鲜明地笔调刻画了当时京城长安官僚“中贵”的骄横形象。

而斗鸡正是当时以玄宗为首的腐朽统治阶级荒唐生活中的典型事实。

十三岁的斗鸡儿贾昌即因这一技之长而受到与公卿同等的待遇(陈鸿《东城老父传》),使得当时京城的人们传唱道:“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

”那些达官贵臣骄马轻蹄,驱车飞奔,掀起的扬尘也要使道路昏暗,他们骄横跋扈,出El气也像虹蜿一样上冲云天,就连路上的行人见了,也要吃惊打颤。

然而诗人却极其鄙视这些人,认为他们是祸国殃民的大盗。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一方面反映出李白对这些斗鸡走狗之徒的疾恶和痛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唐王朝政治昏暗得已辨不出好与坏、是与非的现状。

又如,《古风四十六》: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自日,指挥回青天。

当途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杨执戟,闭关草太玄。

这首诗歌是《古风二十四》的姊妹篇,对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生活作了更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痛斥唐明皇荒政误国的行为——唐朝开国一百四十年来,国容是多么的强大啊!“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可是到了你唐明皇就开始骄傲和昏庸腐朽起来,不谋国政,耽溺于荒淫,让斗鸡走狗之徒的腐败分子横行于宫廷中。

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掩蔽白日,动摇主听,指挥扭转青天。

这正像他在《远别离》中所说的那样:“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然而诗人对这些宠信之徒轻蔑地讽刺道:你们趾高气扬的日子该是多么短暂的一翕忽啊!误国殃民的腐败分子总有一天会遭受人民的唾弃。

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唐玄宗的规劝和讽谏。

最后诗人却赞扬汉代杨子云淡泊自如,不入势力之流,“闭关草《太玄》。

在这些揭露和讽喻里,不仅深刻暴露了唐王朝的政腐官黑,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体味到诗人强烈的爱国忧民之心。

其次揭露唐玄宗晚期奸人当道,弄虚作假,不顾人民死活,求歌舞升平、花天酒地的生活。

李白的时代,李林甫执政十九年之久,他树党营私,排斥有正义感的人,制造政端,助长了安禄山的反动势力。

杨国忠利用裙带关系,窃取要职,纵容高力士作恶,也纵容王铁采取弄虚作假手段聚敛财富。

这一切都加重了唐统治下人民的苦难和负担。

而唐玄宗这时还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付宰相,边事付诸侯,夫复何忧?”当时的杨国忠几次发动边防战争,打了败仗,还假造捷报向皇上说打了大胜仗。

而安禄山的反形已露,唐玄宗反把告发的人捆送给安禄山。

早年精明的李隆基,这时已昏昏沉沉地睡在即将爆发的火山VI上。

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李白在《古风五十三》中所说的“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果然田成子,一旦弑齐君。

”并非是无目的的泛泛咏史,而是以商纣、楚怀王来影射唐玄宗。

而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也正是各怀野心,“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

”而“果然田成子,一旦弑齐君!”也并非危言耸听。

而恰恰是言未尽,天宝十四载(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安史之乱爆发了,唐明皇为保住自己性命,不恤人民死活而仓皇西逃。

唐明皇政治上的昏庸腐朽终于酿成了它统治上的日趋崩溃,无可挽回,花落流水去。

特别是《古风十八》“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更是一首揭露唐玄宗和杨国忠之流荒政贪色,花天酒地,淫靡歌舞,通宵达旦的出色诗。

前人把这首诗和杜甫的《丽人行》相比说,“杜甫《丽人行》其刺国忠也娓而婉,此则直而显,自是异曲同工。

”在《古风八》里,李白把权贵和腐败分子看作是一批“白首死罗绮,笑歌无休闲”的丑恶人物。

这些家伙惯于作威作福,欺压善良的老百姓,把从人民身上搜刮得来的血汗钱,任意挥霍,反而还要回过头来侮辱人民。

诗人对这些人充满了痛恨和鄙视。

再次,诗人极力反对唐室的穷兵黩武,造成人民的苦难,揭露现实的黑暗。

李白描写战争的频繁和惨酷,令人怵目惊心他提出了自己的主见,表述了为安定边疆不可徒恃武力,任意发动战争,要“以德修远”,用正确的方法安扶边疆、解决民族矛盾的思想。

例如《古风三十四》: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这首诗是针对当时南诏战争情况而写的。

即天宝九年,南召王阁罗凤为云南太守所辱,欲诉无路,并被诬告谋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忿怒地发兵反抗。

杨国忠前后发兵二十万,都被葬送在云南。

然而皇帝不明真像,不加阻止,还继续大举募兵,人民都“莫肯应募”。

杨国忠却遣御使分道捕人,连枷送到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相之送,哭声振野(见《通监天宝十载》)。

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代表人民发出了愤怒的控诉:“长号别严亲,E1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李白呼吁当政的睁开眼吧!不要使人民再做困兽为猛虎之斗;不要拿人民的性命当作诱饵,投弃于长鲸;成千上万的士兵活着去,而活着回来的却了了无几。

这是血和泪的控诉。

至于如何对待战争?诗人说“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这是明显的借助典故《艺文类聚》中《帝王世纪》的故事,反对用暴力(动用武器和兵力)来征服少数民族,而应该“敷文德以来远人”即是广修德政,让边族人民来朝服的办法安扶边疆。

这里李白正确地指出了解决民族矛盾的初步认识和道路。

至于诗中说“三公运权衡”,是祈望当政者要从国家和人民的角度行使和运用权力,不要随便乱用权力,办错事办坏事。

又如《古风十四》,诗人在反映天宝八载唐玄宗命哥舒翰攻打吐番石堡城时,致使“唐士卒死者数万”(见《资治通鉴》)的战争说“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一幅悲惨凄凉的画面跃然纸上。

战争使白骨横野,战争使人民无处安生。

然而“赫怒我圣皇”“阴和变杀气”,皇帝还要继续发兵争战。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即是滂沱大雨,也洗不去人民心头的哀怨和苦难。

更使得我们注意的是“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诗人不仅写出了战争留在人民心中的创伤,而且也写出了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毁坏,战争使人民无法安心农业生产。

此时我们又一次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象压抑在地下的火流,奔泻咆哮而出。

最后终于喊出了“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豹虎”的怨时之音。

揭示了唐朝由于政治腐败和政策失误,致使帝国国力的日趋衰微,无能力安定边疆的现实。

在《古风六》中,诗人更是设身处地的替士兵叫苦“苦战功不赏,忠诚难可宣。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其四,借古讽今,批评唐明皇后期政策脱离社会现实。

就咏史方面而言,可称最者。

如《古风三》: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驰望琅玡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髫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始皇雄才大略,统一中国,不愧是千古一帝。

但是他在统一中国后,就骄傲起来,认为从此之后万世之君,永保无虞了。

于是到处刊石立碑,刻书立传,歌功颂德。

又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大修宫殿和陵墓;还派人去海外求仙,采不死药,以期长生。

结果:在秦始皇陵墓的深深地下,金子铸的棺材里,秦始皇的尸体已经变成了一堆寒灰。

李白这样鞭笞秦始皇,完全是有所为而发的。

原来,唐王朝已是危机四伏,政治昏乱迫在眉睫,而风流天子李隆基却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并且还在天宝九载十一月命刑部尚书张均等前往宝山洞寻求妙宝真符,尊尚道教,期慕长生。

故李白采用托古喻今的方式,隐晦曲折地表现了对唐明皇的讽刺和抨击。

另一方面又以秦始皇悲惨的下场向最高统治者提出警世之言和前车之鉴。

随着李唐王朝的国事日非,李白的遭遇也越来越不幸。

因而诗人越来越激愤。

如《古风三十一》: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日,吾属可去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