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 一一预算会计发展的崭新时期

合集下载

我国预算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预算会计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预算会计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预算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同样面临着国际化问题。

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将面临着不断深化改革的要求,预算会计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预算会计将分解为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我国,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政府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的一门专业会计。

而在国外,预算会计一般是指记录法定预算及执行情况的会计,政府会计则是指以政府作为核算范围,全面反映政府各种受托责任的会计。

加入WTO后,我国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将我国会计熔入世界会计的发展轨道。

鉴于此,现行预算会计中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应属于政府会计范畴。

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呢?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按经济性质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履行政府的行政职能或承担社会公益活动为主,其全部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称为全额预算单位;一类是行政事业单位在取得财政的部分经费拨款,按照国家预算规定开支的同时,通过开展业务活动从各种渠道收取业务费,以抵补财政经费拨款的差额,称为差额预算单位;一类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其经费来之于经营活动的收入,实行独立核算,自收自支。

第一类单位的资金运行仍然在政府活动范围内,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展开,国库单一帐户制度的实行,财务结算中心的试行,这类仍属于政府会计的范畴。

对于第二类,我建议现阶段仍把它归为政府会计的范畴,随着事业单位完全企业化后再把它归为非营利组织会计。

第三类单位的资金运行与政府活动并无直接关系,并且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其目标着眼于社会效益,我们把它称为非营利组织会计。

另外,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等与第三类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即这些单位在向社会公众提供管理和服务时,并不追求收益,其目的在于按照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提供者的企望和要求提供尽可能多的管理和服务,我们把由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企业会计三部分组成。

试论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及改革

试论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及改革

试论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及改革作者:吴晓榕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08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设计的预算管理模式已开始逐步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制度也随之改变,预算会计的客体运行环境同时发生着变化,这就迫切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关键词:预算会计;财务报告;会计核算中图分类号:F81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08-02一、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发展从1950年社会主义预算会计体系设想的提出至今,我国社会主义预算会计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预算会计第一个时期:建国初期的预算会计。

建国初期,我国面临着生产停滞、市场混乱、通货膨胀等经济困难,加上长期的革命战争形成的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工作混乱的状况,使国家财政收少而支多,预算极不平衡。

为了建立新的预算会计工作秩序,财政部于1950年10月召开了全国预算会计、金库制度会议,讨论通过并颁布了各级财政机关适用的《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事业行政单位适用的《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第二个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50年代末,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了调整时期,财政部于1962年和1965年分别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会计工作会议和全国预算会计工作会议,提出稳步推进预算会计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按照不同需要由财政部统一设计、制定了适用于各个级别单位的四本制度。

(2)修改了会计科目,把会计科目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三类,并采用“资金来源一资金运用=资金结存”的会计平衡公式。

(3)改革记账方法,取消借贷记账法,采用以资金活动为记账主体的“收付记账法”。

(4)完善“银行支出数”的财政支出列报基础,并加强对“银行支取列报数”的管理。

第三个时期: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

历史回顾 一一预算会计发展的崭新时期

历史回顾 一一预算会计发展的崭新时期

历史回顾一一预算会计发展的崭新时期一、改革的动因会计核算及管理模式,是与一定时期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在建国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央集权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体制,因而在预算会计管理上,形成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服务于供给型财政管理模式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

1978年开始,我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化,国民经济各方面包括财税、金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经济形势和财政形势的变化,财政部对原预算会计制度虽作过相应的调整和修改,但仍未突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预算会计核算及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在:预算会计制度不适应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会计管理不分对象以直接管理和行政管理为主,对事业单位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会计模式和核算办法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不能满足会计单位尤其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需要,不利于引导事业单位利用市场机制参与竞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会计主体不清,会计信息不能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等等。

二、改革酝酿1993年以前,全国预算会计研究会就已着手酝酿,研究预算会计改革1993年底,财政部正式启动预算会计改革。

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财政部成立了预算会计改革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下分别设置了财政总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几个专门研究起草小组,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和中央部分主管部门、地方财政部门及部分单位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志共同参与此项工作。

新制度草拟过程中,财政部组织了国际研讨会。

新的预算会计制度初稿写出来之后,又用了几年的时间,逐条、逐句、逐字对其进行修改,大到制度的体系、结构、概念、要素、原则,小到用词、标点符号等均反复推敲,力求使整套制度都能做到规范、严谨、一致期间,财政部还多次征求有关主管部门、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共同研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995年10月,财政部副部长张佑才在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在“九五”期间预算会计工作要“稳步推进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任务和要求他指出:“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在核算程序、方法、信息规范标准等方面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借鉴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根据预算会计体系的构成和不同特点,分别就政府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业务管理要求,规范会计核算,着手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实施”他强调:“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必须从改善和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出发,与预算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刍议预算会计的历史改革及发展趋势

刍议预算会计的历史改革及发展趋势

刍议预算会计的历史改革及发展趋势作者:李灵娟来源:《中国经贸》2015年第09期【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原有的预算会计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基于此,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结合当今预算会计的现状入手分析,逐步完善预算会计的相关体系,培养预算会计的专业人才,完善各项经济指标,从而促进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预算会计;改革;发展趋势一、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建立预算体系出现于1949年,截止到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止,是预算会计的初始阶段。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财政部出台了建设预算会计体系的设想,并依据预算决算的暂行条例和中央金库条例刊发《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基于此,中国第一套适合新中国国情的预算会计体系制度完成建立。

二、我国预算会计的发展与进步预算会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依据不同时期对预算会计的不同需求,开始从制度上对预算会计进行修订,截止到1965年,我国已经形成了会计制度相对固定的与企业会计又相对独立的会计体系。

此后,在1983年到1988年5年间,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两次修订,在修订后又逐步形成了正确的独立运营的预算会计系统。

此后,1997年,我国相关部门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新一轮的大幅改革,并出台了相应的预算会计制度。

三、我国预算会计改革中出现的问题1.会计主体和目标不明确在预算会计领域内,我国先后颁布了《民营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此外,一些事业单位进行了企业化管理,在这一环境背景下,我国领域的会计主体与之前相比存在诸多不同,因企事业单位的目标提供的是公共产品,但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难以明确衡量,事业单位进入市场后,不仅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和秩序,并且还弱化了事业单位的目标。

因此,单位目标不明确,使得相应的概念研究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

2.预算会计核算不完整当今,预算会计对财政状况并没有进行反应,并且相应的预算会计仅是统计部门的一个参考资料,因此,预算会计并不能够准确的核算出政府、事业单位的具体收支情况。

我国会计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会计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我国会计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会计总是与特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并随着它的发展而发展。

在建国初期到现在六十多年里,我国会计的发展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从建国初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的会计核算与会计教育科研体系,到文革动乱对我国会计核算及会计教育科研体系的破坏;从改革开放初期,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从新起步,到现在我国会计体系正在与国际接轨,我国的会计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将奔向新的辉煌!一、我国会计发展的回顾(一)会计工作的整顿、恢复和重建1.会计理论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文革动乱中,对我国会计工作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而遭到无情批判,经济社会次序遭到破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指导思想,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运行轨道,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开始重新得到人们的认识。

为此,当时财政部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会计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

2.会计理论研究的各学术组织机构系统建立1980年1月8日,中国会计学会在广东佛山正式成立,从中央到地方,除建立了按地区、按部门、按行业的全国级、省部级、地市级和县级会计学会外,还有各个不同区域间横向合作以及依托各大院校所建立的民间会计学术研究组织,由它们所定期组织的会计学术研究活动,使之成为繁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

(二)改革会计制度,完善会计准则及核算方法1.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企业投资主体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迈进,投资者要求资本保全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为了向社会公众(包括外国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转变企业会计核算模式,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要求。

预算会计学第一篇

预算会计学第一篇

二、改革内容
(一)关于会计核算 1. 组成体系
旧制度 全额预算管理单位会计 差额预算管理单位会计 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会计 财政总预算会计 新制度 行政单位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 财政总预算会计
2. 核算基础
旧制度 收付实现制
新制度 收付实现制为主, 收付实现制为主,事业单 位的经营活动权责发生制
3. 记账方法
第二节 预算会计改革
一、改革背景: 改革背景:
(一)财税体制改革,引起分配格局的变化。 财税体制改革,引起分配格局的变化。 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行政、 (二)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行政、事业相分 离。 日企业会计改革. (三)93年7月1日企业会计改革 年 月 日企业会计改革 (四)改革开放对外交流要求 (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三、建国后我国预算会计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 建国后我国预算会计经历了以下 个阶段
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初期,使用旧借贷记账法。 第一阶段:(49-65) 社会主义初期,使用旧借贷记账法。 第二阶段: 文革时期,严格计划经济, 第二阶段: ( 65-79 ) 文革时期,严格计划经济,使用 收付记账法。 收付记账法。 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 第三阶段: ( 79-89 ) 改革开放初期,有计划的商品经 产生了第一套预算会计制度, 济,产生了第一套预算会计制度,由四个具体制度构 使用收付记账法。 成,使用收付记账法。 第四阶段: 市场经济时代, 第四阶段: ( 89-97 ) 市场经济时代,呼唤进行预算会 计改革。 计改革。 第五阶段: 至今) 第五阶段: ( 98至今 出台了第二套预算会计制度, 至今 出台了第二套预算会计制度, 由三个具体制度构成,借贷记账法。 由三个具体制度构成,借贷记账法。
二、预算会计科目设置的特点

刍议预算会计的历史改革及发展趋势

刍议预算会计的历史改革及发展趋势

刍议预算会计的历史改革及发展趋势预算会计是指以建立和实施财务预算为中心的财务会计分支,可视为财务会计学科发展的一部分。

预算会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民族和中世纪国家。

但是,现代企业和政府预算会计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期。

预算会计运用计划、执行和检查财务预算的方法,以达到控制财力支出、财务预算效益和把握财务风险的目的。

预算会计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政府、企业和金融业的认可和重视,成为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预算会计的历史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预算会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革。

在古代,预算会计运用计算方法和手工编制的预算表记录和筹划支出,这些方法受到技术和文化的限制。

直到18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才开始对预算会计的重视,并且用会计方法进行预算策划和审查。

20世纪初期,随着企业和政府规模的不断扩大,推动了预算会计的发展。

出现了用会计科目结算预算各个方面支出,以获取总体财务效益的方法。

20世纪50年代,控制预算费用成为企业管理和政府管理关注的焦点。

预算会计逐渐发展成为财务预算和预算执行的科学方法。

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和信息技术创新使统计、分析和预测能力大幅增强。

因此预算会计的管理、策划和决策能力不断提高,成为企业和政府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趋势未来,预算会计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智能化、数字化和精细化。

下面,我们将从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三方面来分析预算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1.智能化:预算会计将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的统计、分类、分析和预测,以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预测效果。

通过智能化实现预算会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以提升预算会计效率和质量,让企业和政府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行。

2.数字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预算会计将实现数字化管理,以实现数据的实时动态采集和操作管理。

数字化管理将提高管理效率和精度,同时也能够减少人工成本和错误率,提高企业和政府的财务预算执行效果。

试论预算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

试论预算会计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

1中国预算会计的体系建立与发展西方国家的预算会计确定得早,相对比较完善,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预算会计法规体系。

我国非营利组织历史悠久,但对其会计系统研究的兴起较晚。

从开国到现在,中国的预算会计依照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形势需求跟财政政策的切实需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预算会计体系方法论。

并从多年的实施中不断升华,形成了独特的经验体系。

预算会计是政府保证市场有序发展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

它从我国的经济运营程序中来,又彰显着我国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和微观调整。

是我国经济政策实施的一个有力证据和理论保障。

对我国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预算会计不能一成不变,必须以一种前进的姿态更好地服务我国的经济政策。

1.1中国预算会计的萌芽我国从开国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是预算会计初始阶段,1950年时,我国财政部提出了建设预算会计体系的设想。

依据是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的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和中央金库条例。

并在同年正式刊发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以此为标志,中国第一套适合新中国国情需要的预算会计制度建立了。

1.2预算会计的不断发展与进步1951年开始,中国财政部依据不同发展时期对预算会计的不同需求,从制度上对预算会计进行了很多次的修订。

到了1965年就基本上形成了会计制度相对固定的与企业会计又相对独立的会计体系。

以1983年跟1988年为时间节点,对预算会计制度又进行了两次修订。

修订以后又逐步形成了以制度的形式确定的独立运营的会计系统。

这此改革以后,出于对此制度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原因,中国财政部在1997年对预算会计制度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大幅度改革。

现在我国所实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主要是在1998年正式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等_系列的预算会计制度。

2对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现状的分析从总的方面来看,我国现在所实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基本上能够适应财税体制的改革、国家财政预算的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统筹状况。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时间:2007-03-15来源:会计之友作者:王德春编辑:XL【摘要】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伴随着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而进行的。

本文拟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来认识中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历程, 分析其变迁的特征, 探讨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改革和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

一、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演进历程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伴随着预算管理体制改革而进行的。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 预算管理体制必然发生变迁与创新, 从而诱致预算会计制度变迁。

从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演进轨迹分析,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一) 预算会计制度的建立阶段( 1949年—1953 年)新中国成立后,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要求, 开始编制1950 年全国财政收支概算。

1951 年政务院又发布了《预算决算暂行条例》, 这标志着我国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预算体制初步确立。

同时,《纲领》和《条例》中涉及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是设计预算会计制度的框架依据。

在此基础上, 财政部于1950 年12 月颁布了《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两个制度比较系统、全面、明确地规定了我国预算会计的组织管理体系与核算要求, 既是纲领性的规定, 又是操作性的范本, 奠定了我国预算会计工作的基础, 初步建立了统一的预算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

两个制度堪称为新中国预算会计体系和会计方法的奠基石。

( 二) 改革开放前的波动阶段( 1953 年—1978 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实行“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预算体制。

其做法是由中央核定地方的收支指标, 凡收大于支的地方上解收入, 凡支大于收的地方由中央补助。

在此阶段, 预算体制总体保持稳定, 局部略有调整, 其趋势是由20 世纪50 年代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的体制演变为70 年代以集中为主、适度下放财权的分级管理体制。

我国会计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发展历程我国会计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商业活动的开始。

在古代,商业活动主要依靠人的记忆和口头传统进行记账和记录。

然而,随着商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开始感受到需要一种更精确和全面的记账系统。

在唐代,我国开始出现一些会计记账的雏形,如太平广记、列子算经等记载了商业活动和财务管理的内容。

随着历史的发展,会计在我国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在明清时期,会计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期。

清代的《帐单考》成为了我国会计学的第一本正式著作。

这一时期的会计主要依靠账本对商业活动进行记录和分析。

然而,直到20世纪初,我国的会计学还比较薄弱。

国内没有正规的会计教育和学术研究机构,人们对会计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但是,随着国内外商业贸易的不断发展,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对会计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开始进行会计制度的完善和改革。

1950年,我国首次颁布了《新会计法》。

这是我国会计制度的第一部法律文件,规定了会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会计不断推进。

1979年,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

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理论都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链条会计制度被推广,会计从单纯的记账工作转变为一种能够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管理科学。

同时,我国设立了大量的会计教育和研究机构,加强了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会计继续发展壮大。

2006年,我国颁布实施了新《会计法》,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制度。

同年,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开始全面实施,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这一举措推动了我国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了我国企业的财务透明度和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会计领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会计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积极参与国内外企业的审计、咨询等活动,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会计服务。

预算会计的发展趋势和机遇

预算会计的发展趋势和机遇

预算会计的发展趋势和机遇我国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于1998年开始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都采取了积极稳妥的组织规划和具体措施,确保了新旧制度的平稳顺利过渡。

新制度的实施使预算会计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分析。

当前,正处于世纪交替的前夕,人类正以饱满的激情迎接21世纪的到来。

值此世纪转换之际,应当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把握预算会计的未来趋势,遵循党和国家有关重大战略方针,结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抓住预算会计的发展机遇,迎接可能给预算会计提出的挑战。

一、预算会计的发展趋势预算会计改革全面实施一整套新的预算会计制度,是继1993年企业会计改革以来,我国会计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它给整个预算会计带来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从理论上总结这些变化,并透过这些变化预计其发展趋势,对于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无疑是有益的。

(一)预算会计体系重组这次预算会计改革不仅是新旧制度的转换,而且是整个预算会计体系的重组,构成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位一体的新的预算会计体系。

从而巩固并重新确立了预算会计在我国整个会计领域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性质,使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成为并行的两大会计体系。

广义而言,预算会计属非营利部门会计,企业会计属营利部门会计。

两大会计体系之间的性质差别,决定了不存在谁取代谁或者合二为一的问题。

根据现行《会计法》,会计工作由财政部门管理,是指整个会计行业管理,及其组织、指导和规范而言,并非规定两大会计行业的合并。

新的预算会计体系,比较符合目前预算会计的实际情况,应当稳定一段时期。

从长远看,新预算会计体系的确立,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根据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离的原则要求,结合预算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参考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会计的变化,我国未来的预算会计体系内部还将发生重组变化,从目前发展的趋势预计:确立政府会计,包括政府财政部门会计和政府行政部门会计;确立非营利部门会计,主要包括学校、医院、社会团体会计等,其中学校和医院会计,又可分为公立(官办)非营利部门会计、民办(官助)非营利部门会计和私立(民办)非营利部门会计。

刍议预算会计的历史改革及发展趋势

刍议预算会计的历史改革及发展趋势

刍议预算会计的历史改革及发展趋势【摘要】本文探讨了预算会计的历史改革及发展趋势。

在首先介绍了预算会计的定义,即在企业管理中通过预算编制和控制来达到预定目标的会计体系。

其次讲述了预算会计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详细分析了预算会计的历史发展、改革措施和发展趋势,以及信息技术在预算会计中的应用和国际发展比较。

在强调了预算会计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预算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发展方向,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预算会计, 历史改革, 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 国际发展比较, 重要性, 未来发展, 建议, 展望1. 引言1.1 预算会计的定义预算会计是一种财务管理工具,是指企业或组织根据预先设定的财务指标和目标,通过编制、实施、监督、控制和评价财务预算,从而达到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管理目标的一种会计方法。

预算会计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是企业实施管理预测、监控和评价的重要手段。

通过预算会计,企业可以制定合理的预算计划,全面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实现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预算会计主要包括财务预算和运营预算两部分,它们通过编制财务预算和运营预算,落实到具体的预算编制、执行、检查和控制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预算会计的核心是编制预算,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业务经营状况、市场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确定企业的财务目标和计划,并不断调整和优化预算方案,以确保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预算会计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专业化和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预算会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更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

1.2 历史背景预算会计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至古代时期。

在古代的商业活动中,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财务预算来规划和控制资源的使用。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

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描述与思考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预算会计制度变迁的历程,以及预算会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近40多年来,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40多年来,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把我国从一个落后农业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多元经济体制,其变迁之路充满了艰辛。

1978年,中国对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那时,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政策,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改革也极大改变了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

1978年,我国实施了财政预算办法,标志着预算会计制度的变革正式启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预算会计制度也不断改革,从初级阶段的“四项基本原则”到中级阶段的“实施预算政策”,再到成熟阶段的“预算一体化改革”,一步步形成预算会计制度变更的完善体系。

预算会计制度变迁,丰富了我国财政体制,为政府决策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现代机制。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预算会计制度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从纯粹的政府决策工具转变为重大社会问题的处理手段,从政府决策走向社会参与,从财务报酬走向社会支出,从宏观调整向精细化管理,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同时,预算会计制度变更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扮演着重要作用。

预算会计制度实施现代化机制,促进了财政审计效能,有效把握财政收支,改善了财务状况和财政管理水平,维护了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增强了政府的财政责任,防止财政滥用,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更,为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现代化的预算会计制度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未来,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预算会计制度的运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深入推进预算会计一体化改革,建立健全财政资源配置机制,改善财政管理,以便更好的满足公共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总之,近40年来,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变迁,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政府决策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现代机制,更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我国会计的发展变化史

我国会计的发展变化史

我国会计的发展变化史我国会计的发展变化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业贸易时期。

在古代,贸易活动的进行需要对商品的进出进行记录和核算,这种形式可以看作是古代会计的雏形。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会计工作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职业,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

最早的会计记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国家贸易的增加和商业银行的出现催生了对会计工作的需求。

商人们使用簿记法进行记录,记载了商品的进出、价格和盈利等信息,这为会计学的起初形态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进程,会计工作在宋代出现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

当时,品种繁多的经济交易使得会计记录的要求更加复杂,商人开始使用记账簿和账簿记载方式进行交易核算。

这种记账方式使得会计记录更加准确和方便,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和分析也具有了更高的效率。

到了明清时期,会计工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商业的发展使得会计工作的需求更加迫切,朝廷开始规范会计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

在这个时期,记账簿的形式进一步完善,会计手工作业的细节也更加准确。

进入现代社会,会计工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世纪初期,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现代会计学,引进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在这个时期,会计工作被正式纳入了中国的教育体系,并开始推广和普及。

会计从单纯的工商业核算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工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国的会计工作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先后制定了《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一系列法律和规章,明确了会计职责和规范,推动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会计工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电子化会计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会计记录更加快捷和准确,同时也提高了会计分析和决策的效率。

会计工作也逐渐转向了数据分析和风险管理的方向,为企业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财务信息支持。

总体而言,我国会计的发展变化史可以概括为从简单的记录和核算到独立的学科体系建立,再到规范和标准化的发展阶段。

40 年来我国会计事业发展和沿革的历史梳理

40 年来我国会计事业发展和沿革的历史梳理

40年来我国会计事业发展和沿革的历史梳理柳佳茜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围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持续将改革推向深水区,由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带动会计管理方法不断升级转型、会计风险防控制度日臻完善、会计服务方式日趋智能化等,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保驾护航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会计风险;会计服务;管理方法;创新驱动传统思维认为会计是越老越吃香的职业,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新时代,从事会计工作不仅要有经验,更需要是知识型、复合型的人。

忧患的意识,激励各行各业的会计们,携手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发扬忠于职守、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各自领域创新引领多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会计管理模式,较好地履行会计人的社会责任和职业使命,为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锦上添花。

一、和平与发展驱动会计改革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体制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特别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崛起,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作为经济语言的会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呈现多元化、关注角度多样化,尤其是资本市场的众多参与者,更渴望能获取更透明、可理解的会计信息。

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改革稳步推进,最具代表性的是1993年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奠定了会计信息向市场化需求方向发展的基础,并借鉴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体系,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最为突出的是1999年重新修订的《会计法》,本次修法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作为核心,同时确立了严格规范的会计核算原则,明确不得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或交易进行会计核算,并对违法行为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和加大处罚力度,促使会计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而最有挑战性的是2018年《会计法》修改方案的征求意见稿,第一条就重点提出是否对管理会计作单独规定的方案,这是自2014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在社会各界对管理会计不断强化推广的基础上,首次将管理会计提高到立法层面进行讨论,其重要性已是不争的事实,姑且不论最终是否入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会计再次升级转型势在必行。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发展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发展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发展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和创新发展是当前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为企事业单位的协调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从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和创新发展的现状和进展、改革与创新的意义、策略和措施以及前景和建议方面进行探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务管理的不断改进,预算会计制度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自2000年开始,我国开始了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尝试,2006年公布了《预算会计制度暂行办法》,2015年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加强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和成果。

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已经相对成熟,已经形成了普遍适用、复式簿记、月度核算、年度结转的基本规范和流程。

与此同时,预算会计制度创新发展的步伐也在加快。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财务管理方式的革新已经迫在眉睫。

全面实施政务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工具,为预算会计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支撑,可以提高预算会计制度的准确度和实时化,实现全流程的自动化。

另一方面,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智能预测和预警,为财务管理提供精准支持。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和创新发展对于促进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提高单位的运营效率和透明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公共财政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财务管理的现代化。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发展可以促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度、时效性和可信度,使财务管理过程更加高效、规范、科学化、精准化。

2、提高单位的运营效率和透明度。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发展可以加强对单位的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保证财务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单位的运营效率和透明度,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与创新发展可以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财务资源,加强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和引导作用,带动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发展。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探讨作者:钱忆风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年第12期钱忆风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不断深入。

但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现行的预算会计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客观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一系列尚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预算会计的改革历程及现状我国预算会计的发展变革,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建国后经历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的预算会计(建国至1988年),是计划经济时期预算会计。

这一阶段初步确立了我国预算会计的框架,明确了应用的一些基本问题,其中明确规定了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原则。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预算会计(1989年至1997年),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预算会计。

改革开放之后,根据变化了的经济环境,财政部对预算会计的相关制度进行了重新修订,规范了预算会计改革的目标、会计体系、核算方法和改革步骤等重要内容,对预算会计改革方案的出台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现阶段的预算会计(1998年至今),是市场经济时期预算会计。

1997年制定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199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目前执行的就是这套预算会计制度体系。

1998年的预算会计改革是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基本适应了当时预算管理制度的现状。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重新划分了预算会计体系;改变事业会计核算管理模式;系统、完整地提出了预算会计核算原则;确定了新的会计要素;改革记账方法;统一了会计报表项目分类和指标口径等。

但是,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预算会计的基本模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入进行,预算会计制度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逐渐产生和显现出来。

预算会计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预算会计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 徐良荣
出版物刊名: 财会月刊
页码: 6-8页
主题词: 单位预算会计;会计工作;会计改革;总会计;财政预算;会计人员;财政部;预算管理工作;职能作用;新情况
摘要: <正> 一、预算会计改革的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对预算会计工作进行了一些改革,在制度建设、会计管理、财政监督、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进一步加强财政总会计工作,更好地发挥总会计的职能作用。

财政总会计主要是对各级财政预算的执行进行核算、反映和监督,是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的一项经常的、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基础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回顾一一预算会计发展的崭新时期一、改革的动因会计核算及管理模式,是与一定时期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在建国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央集权统收统支的预算管理体制,因而在预算会计管理上,形成了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服务于供给型财政管理模式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

1978年开始,我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转化,国民经济各方面包括财税、金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经济形势和财政形势的变化,财政部对原预算会计制度虽作过相应的调整和修改,但仍未突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预算会计核算及管理模式主要表现在:预算会计制度不适应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会计管理不分对象以直接管理和行政管理为主,对事业单位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会计模式和核算办法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不能满足会计单位尤其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需要,不利于引导事业单位利用市场机制参与竞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会计主体不清,会计信息不能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等等。

二、改革酝酿1993年以前,全国预算会计研究会就已着手酝酿,研究预算会计改革1993年底,财政部正式启动预算会计改革。

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财政部成立了预算会计改革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下分别设置了财政总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几个专门研究起草小组,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和中央部分主管部门、地方财政部门及部分单位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志共同参与此项工作。

新制度草拟过程中,财政部组织了国际研讨会。

新的预算会计制度初稿写出来之后,又用了几年的时间,逐条、逐句、逐字对其进行修改,大到制度的体系、结构、概念、要素、原则,小到用词、标点符号等均反复推敲,力求使整套制度都能做到规范、严谨、一致期间,财政部还多次征求有关主管部门、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共同研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995年10月,财政部副部长张佑才在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在“九五”期间预算会计工作要“稳步推进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任务和要求他指出:“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在核算程序、方法、信息规范标准等方面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根据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借鉴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根据预算会计体系的构成和不同特点,分别就政府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业务管理要求,规范会计核算,着手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实施”他强调:“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必须从改善和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出发,与预算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1996年2月,财政部制发了《预算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要点》这个改革要点,是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它规定了预算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会计体系、核算方法和改革步骤等重要内容,是设计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方案的重要依据。

《要点》中提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总结建国以来我国预算会计的工作经验,继承行之有效的核算和管理的方式方法;从我国预算会计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际公共会计的习惯作&#39;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继承发扬。

”其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地位,发挥预算会计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强化预算管理,维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就是一方面要通过预算会计制度的指导和规范,促进会计单位的微观活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运用预算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为财政决策和宏观调控服务;“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依据各级财政总预算的经济业务,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范围和特点确定会计政策、会计方法和会计制度。

《要点》提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管理型预算会计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利于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和促进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要点》颁发,引起了理论界、实务界热烈的反响和讨论,起了明显的指导作用。

它为预算会计改革方案的出台和新旧会计方法的转折做了铺垫,也使预算会计改革方案设计受到社会监督。

新的预算会计制度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财政部正式发布,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

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在预算会计改革的过程中,全国预算会计研究会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预算司领导所说的那样,起了重要的参谋和促进作用。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一)重新划分预算会计体系其要点:一是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分离,二是实行财政会计的统一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分离,是这次预算会计改革的一个突破。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一并纳入预算会计范畴,单位经费统收统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虽然都属于非物质财富的生产部类,不以逐利为目的,但单位的性质、职能特征、业务范围、资金渠道、发展方向和管理要求,却有明显的差别。

反映在会计核算上,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对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实施不同的财务管理方式,提出不同的核算要求,将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分离,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必然趋势制定以事业单位为主体专用的会计制度,也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法规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

财政会计制度的统一,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原乡镇财政会计核算不纳入统一的财政会计制度体系随着乡财政管理办法基本定型,具备了统一的条件,因此,在新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明确,其适用范围包括乡财政总预算会计。

(二)改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模式,提出准则管理。

对事业单位走准则管理的路子,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其一,建立会计准则可以从总体上全面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统一原则和核算总要求,有利于对事业单位的宏观管理和调控。

其二,通过准则管理可以将灵活性和统一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大的方面管起来,小的方面放活,更有利于调动部门和地区会计管理的积极性,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既满足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有利于解决部门和单位会计制度设计不统一、不规范的实际问题。

(三)提出会计核算原则。

这次预算会计改革,不仅提出了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核算方法,还第一次比较系统、完整、全面地提出了预算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适应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专用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以及对部分业务的配比原则。

在这些原则中,有的体现了会计核算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证明必须遵循的原则,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和信息数据的真实可靠;有的则是体现了财政预算管理上的需要,而对预算会计提出的特定会计核算的要求新制度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集中在一章内作出规定,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进(四)确定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各项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企业会计要素,按其会计报表和会计科目划分,共有六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预算会计原来没有明确提会计要素,而是按资金运动变化形态,划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与资金结存三大类这种划分方法与资金收付记账法相适应,比较利于理解。

但这种划分也存在不足之处,即归类有些勉强新预算会计制度将我国预算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基金)收入和支出五类,并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作了规定。

(五)改革记账方法。

改革前预算会计核算多种记账方法并存,有收付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个别地区和行业还曾有过增减记账法、反收付记账法等。

这些记账方法,有的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有的是在历史会计记录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产生的,也有的是在实践中创新出来的。

多种记账方法并存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习惯的原因。

如同不同地域的人们表达意愿,交流思想有不同的语言一样,作为会计语言,不同的记账方法在不同的会计专业领域各有其独到之处,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语言环境但记账方法不统一,会给会计工作交流、会计人员交流、检查等带来不便。

为了便于交流,统一会计语言,这次统一规定预算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

(六)确定记账基础会计基础规定了会计结账所应遵循的原则。

会计基础主要划分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权责发生制是以取得收入的权力和承担支付的责任作为其收、支的确认依据;收付实现制则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支的依据。

过去有关会计基础的规定,成为区分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显著特点之一。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为了便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衡量经营业绩,需要以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与影响期间确认企业的收支和盈亏,因而一直采用权责发生制。

预算会计由于其主要是从事预算资金的分配与使用,因而基本上是以收付实现制为结账基础。

但随着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单位预算会计的经济业务与核算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年颁发的会计制度中出现了在实行收付实现制总的原则下,部分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的规定,即“事业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实行’收付实现制’,简单的成本费用核算的会计事项,可用’权责发生制’。

新制度中对财政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仍实行收付实现制,对事业单位考虑到其情况复杂,业务种类繁多的情况,“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只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这样规定,既保证了会计制度的统一性,又兼顾了灵活性。

(七)设置统一的会计科目。

改革前的会计制度对不同预算管理形式的单位规定了不同的核算方法^单位的预算管理形式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与自收自支预算管理之分。

相应的预算会计的科目,划分为适用于全额单位的会计科目、适用于差额单位的会计科目和适用于自收自支单位的会计科目。

从理论上讲,以单位的不同经费需求确定管理形式是比较科学的,但在会计实践中,由于不同管理形式的单位存在同样的资金筹集手段的运用方式,三种不同的管理形式之间已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加之单位财务活动成果的不确定性,出现管理形式的不确定性,不能准确反映各类事业单位的实质所以在单位会计制度中,取消了按不同预算管理形式实施会计核算的提法,改为设置一套统一的会计科目。

(八)实行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综合平衡改革前的预算会计制度要求财政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分别核算,各自平衡,从而形成单位内部两套账,两个会计主体,影响单位各项资金的统筹安排和合理调度,也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即造成单位经费不足的假象)财政部发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提出了“大收大支”,单位所有收支均要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反映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