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石灰吟

合集下载

有关“石头”这一意象的古诗词

有关“石头”这一意象的古诗词

包含“石头”意象的古诗词1.《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4.《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5.《蜀道难》·李白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6.《八阵图》·杜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7.《山石》·韩愈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8.《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9.《对酒五首·其二》·白居易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10.《李凭箜篌引》·李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1.《塞下曲》·卢纶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2.《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1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4.《扬子江》·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15.《马嵬》·袁枚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6.《终身误》·曹雪芹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17.《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更立西山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古诗诵读:石灰吟

古诗诵读:石灰吟

44

于 谦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女生轻声读)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全班一起读)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忠心义烈,
与日月增光

作业超市:(三选一)
1.搜集《墨梅》《竹石》等咏物诗 ,开展组诗阅读。
2.推荐阅读:郦波《救时宰相于谦 》 3.观看《百家讲坛·爱国篇13于 谦》,感受于谦的清白之志与爱国情 怀。
粉骨碎身浑不怕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7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2 岁
于 谦

24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44
千按
60 岁
古 英

52 岁

雄诵
共文
一山
心句
。,
但愿名节不堕地, 身外区区复何求。
自学提示:
默读古诗,想一想:于谦想借石灰 表明怎样的人生志向?画出关键词,写 上批注。
借助资料,思考:
于谦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践
行年少时立下的志向的?让你
想起《石灰吟》里的哪句诗?
用笔尖指着一行一行的字 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 觉的还要快些,碰到与问题相 关的关键信息,及时圈画下 来。
0321008097654321
民族之魂
石 灰明 吟于

自由读诗:
请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锤万凿石灰山石灰石

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学习任务单)-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学习任务单)-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学习任务单)-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诗歌《石灰吟》。

2.能准确理解诗歌《石灰吟》的意思。

3.能品味诗歌《石灰吟》中的意境。

4.能正确理解并默写生字词。

5.能体味诗歌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生字词及其意义。

2.理解古文的意境。

三、学习内容及安排1.朗读并默写课文《石灰吟》。

2.分组配对,互相朗诵,点评诗歌。

3.阅读材料,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石灰制造工艺及其文化意义。

4.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出文化传承对于古诗词的作用。

5.背诵诗歌并赏析,抒发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学习方式1.集体授课和独立学习相结合。

2.分组讨论和展示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启迪。

五、学习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

2.默写成绩。

3.分组讨论和展示交流过程评分。

4.背诵和赏析表现评价。

六、学习要求1.勤奋好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

2.课下认真阅读材料,做好笔记,课堂上敢发言,敢提问。

3.切实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和技能,扩展阅读理解能力。

4.重视文化传承,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后延伸1.了解更多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如中国古建筑构成和风格、民间建筑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阅读更多中国传统诗词,如《清明上河图》、《悯农》等,欣赏古代文化艺术,提高语文素养。

3.继续探究文化传承对于修身立德的作用,从中汲取营养,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的内涵。

16_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

16_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 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 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 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 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 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 写诗《入京》以明志:
要留/清白/在 人间。
我会写
chuí záo


返回
千锤万凿
我会写
fén

焚烧
返回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找出生字词。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 ) / 万凿/出 深山, 烈火/焚(fé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浑 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石灰自述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 ) 万凿/出 深山, 烈火焚(fé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浑 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中心:诗人借咏石灰,表 达了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忠贞 卓绝的意志和节操,以及永留高 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墨 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1.给加下画线的字注音。
郑燮 xiè 2.解释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任尔:任凭你 3.按要求填空。 《竹石》的作者是( 清 )的诗人( 郑燮)。这是 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 托物言志诗 )。全诗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的表达了诗人
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的做人原则 ( )。
夏日绝句
立根:扎根、生根。

于谦《石灰吟》赏析

于谦《石灰吟》赏析

全文解释
石灰吟
(明)于谦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 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 开采出来。
qiān chuí wàn záo chū shēn shān,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liè huǒ fén shāo ruò děng xián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fěn gǔ suì shēn hún bú pà,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于谦对王振的不法妄为,早已十分厌恶。这次回京之时,有人私下劝他带些绢
帕、蘑茹、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品?送给权贵们作个人情。于谦听了哈哈一笑,当
即展纸挥毫,赋诗一首:

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然后,他果然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由此,"清风两袖" (或曰"两
甘愿把一身清 白留在人世间
作品赏析
石灰吟
(明)于谦
qiān chuí wàn záo chū shēn shān,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liè huǒ fén shāo ruò děng xián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fěn gǔ suì shēn hún bú pà,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yào liú qīng bái zài rén jiān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于谦 《石灰吟》
诗赏析
主讲人:吴亚卿 闻道流光国学班 杭州古都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2015.10.31
作品原文
石灰吟《石灰吟》明·于謙.mp3
(明)于谦
qiān chuí wàn záo chū shēn shān,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liè huǒ fén shāo ruò děng xián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fěn gǔ suì shēn hún bú pà,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yào liú qīng bái zài rén jiān 要 留 清 白 在 人 间。

古诗词背诵 石灰吟

古诗词背诵 石灰吟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 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用托 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 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使“粉 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
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 ,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反映了诗 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
•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 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 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 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 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 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 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 法。
《石灰吟》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 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 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 襟怀和崇高的人格。全诗将物拟人,以人比物,毫不 牵强,十分自然和谐,反映了诗人高超的构思艺术。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 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 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 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 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 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 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 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 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 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 写诗《入京》以明志:

《石灰吟》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石灰吟》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石灰吟[明] 于谦qi ān千qi ān 锤chu í万w àn 凿z áo 出ch ū深sh ēn 山sh ān ,烈li è火hu ǒ焚f én 烧sh āo 若ru ò等d ěn ɡ闲xi án 。

粉f ěn 骨ɡǔ碎su ì身sh ēn 全qu án 不b ú怕p à,要y ào 留li ú清q īn ɡ白b ái 在z ài 人r én 间ji ān 。

诗词注释:1.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诗词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古诗《石灰吟》原文附赏析

古诗《石灰吟》原文附赏析

古诗《石灰吟》原文附赏析石灰吟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石灰吟明朝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万凿一作:万击)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浑不怕一作:全不怕)《石灰吟》译文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石灰吟》注释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石灰吟》赏析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石灰吟》创作背景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于谦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据说此时于谦的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译文及注释篇二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1.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浑:全。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关于清风廉洁的古诗词

关于清风廉洁的古诗词

关于清风廉洁的古诗词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咏史二首·其二》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三年为刺史二首》
唐·白居易
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

唯向城郡中,题诗十馀首。

惭非甘棠咏,岂有思人不。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石灰吟》教案4篇

《石灰吟》教案4篇

《石灰吟》教案4篇《石灰吟》教案篇1今天,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时,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读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

(注意诗中前鼻音的字较多)2、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注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二、解诗。

1、自由读诗,结合文中的彩图,试着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书中批注诗意。

3、引导学生提己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梳理。

“若”、“等闲”、“吾”、“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理解是重点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讨论上述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说,自由说,引导说。

三、品诗。

1、齐读《石灰吟》,想一想: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诗人借石灰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墨梅》,想一想:诗中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墨梅”?“墨梅”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墨梅素洁高雅、贞洁自守,诗人借墨梅表到了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辨诗。

1、自读自悟:这两首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2、引导学生讨论,板书:咏物抒怀石灰——于谦——清白墨梅——王冕——清气3、熟读成诵。

五、延读。

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随想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

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坚定不移的古诗词

坚定不移的古诗词

坚定不移的古诗词
1.《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石灰吟 古诗4篇

石灰吟 古诗4篇

石灰吟古诗4篇古诗《石灰吟》的诗意篇一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1)石灰吟:赞颂石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锤,锤打。

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古诗《石灰吟》《墨梅》教案篇二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分析这篇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墨梅》、郑燮的《竹石》和于谦《石灰吟》作为教学内容。

诗人运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诗歌中充分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来描写竹子、梅花和石灰的外形、颜色,并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养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讲写: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继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继续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重难点在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

课前准备投影图,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

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板书新课并指名读。

请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说说古诗的特点。

检查预习。

分别指名读三首诗,检查字音是否准确以及读得是否熟练。

请学生为生字注音,并书写。

展示预习资料。

(1)、作者的生活年代、生平故事。

(2)、其他的诗。

讲读《墨梅》听配乐课文朗读。

指名读注释,理解诗句。

重点讨论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1)、“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梅花”开了,和“淡墨痕”的'关系?(2)、“颜色”是指什么的颜色?一般会有什么颜色?(3)、“清气”是什么?(4)、为什么作者说“只留清气满乾坤”?指导朗读(1)、学生自练。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解析 于谦《石灰吟》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解析 于谦《石灰吟》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石灰吟
于谦 (明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石灰吟》这首诗是抓住石灰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
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答案:
1.抓住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白粉末奉献给人们的特点来写的。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更突出石灰不怕击打。

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中“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粉,“全不怕”突出石灰甘愿经受磨炼,奉献自己的品质。

2.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石灰吟 于谦 古诗词课件

石灰吟 于谦 古诗词课件

诗人以石灰比喻自己,表示自 己历经千辛万苦,希望日后能 留下清白崇高的好名声。
石灰吟
内容赏析
本诗首两句描述了石灰开采和烧制的过程, 石灰需要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在 烧制时又要被烈火焚烧。诗中「若等闲」三字赞 扬了石灰不畏艰险的特质,亦暗示诗人的人生态 度,说明诗人能从容不迫地面对不同的考验。第 三句描写石灰被烧制后,还要被人们压得「粉骨 碎身」,诗中以「都不怕」颂赞石灰无惧牺牲。 最后一句写出石灰的愿望,希望把清白纯洁留在 人间。「粉骨碎身」和「留清白」既是写石灰, 亦是写诗人自己。
石灰吟
阅读关于于谦的故事,然后回答问题。
于谦为官清廉正直,处处以百姓福祉为先, 广受爱戴。然而不屑讨好逢迎的于谦得罪了权贵 奸臣,他们怂恿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赐死于谦,最 终于谦被陷害,以谋逆罪处决,郁郁而终。于谦 死后被抄家,家徒四壁的屋内惟有正室的大门锁 着。人们打开一看,里面保管着的只有皇帝赐给 他的蟒袍和剑器,在场的人无不感动于于谦的忠 义,英宗也感到十分后悔。
石灰吟
于谦,字廷益,明代大臣和诗人。为人 清廉刚正,深受百姓爱戴。于谦曾出任兵部 尚书,并率军打败入侵中原的蒙古 瓦剌军, 使政局转危为安。于谦的诗风质朴刚劲,内 容多为申述自己对国家的抱负,忧国忧民。 流传作品有《节庵诗文稿》、《除夜太原寒 甚》等。
石灰吟
本诗以石灰为题。据说于谦于年轻时 创作此诗,他以石灰联想到自己,诗歌表 面上虽然是在歌颂石灰高洁不屈,实际上 却是诗人以石灰自喻,巧妙地将石灰的特 点和自己的志向交融在一起,藉此抒发诗 人的人生志向。
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经历锤打和火烧
不怕粉骨碎身
颜色洁白

古诗石灰吟

古诗石灰吟

古诗石灰吟第一篇:石灰吟石灰吟是宋代苏轼所作的一首诗,有着深刻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感悟。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生的无常,通过对石灰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在这首诗中,苏轼通过对石灰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他用“点点滴滴”来形容石灰的生成,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同时,他还用“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形容词,强调了自然界万物都在不断改变和变化的状态。

而人们的时间则比自然界更加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这首诗也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他认为人的一生短暂,应该珍惜时间,追求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我们应该像石灰一样融入到自然中,去体会生命和自然的变化和无常,去寻找人生的真谛。

在写作方面,苏轼通过明亮的色彩和鲜明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他用清新的语言来描绘石灰的生命和自然的变化,让人们深入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短暂,增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同时,他还用巧妙的比喻和象征来传递深层次的思想,让读者从中得到启示。

第二篇:石灰吟的影响石灰吟这首诗在文化和艺术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文学领域,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歌创作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内涵,对人们的生命哲学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在音乐和美术领域,这首诗的节奏和语言也为之后的吟诵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例如,在唐宋以及明清时期,这首诗的歌谣版本广泛流传,被多位艺术家和音乐家所使用,成为玄谷派的代表作之一。

在写作方面,苏轼的语言简练却又深入人心,这对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他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涵,扩大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想象力。

同时,也要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自己的生活、情感和经历,增强作品的情感感染力和生命感。

我们要客观的记录生活,从这些记录中理解真实,洞察生命的本质和人性的深层次意义,找到追求美好生命的方向和企盼。

总而言之,石灰吟是一首具有深层思想的诗歌作品,无论在文化、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表达自强精神的古诗词

表达自强精神的古诗词

表达自强精神的古诗词
1、唐代黄蘖禅师的《上堂开示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释义:不经过彻骨寒冷,哪有梅花扑鼻芳香。

2、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释义: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3、宋代陆游的《读书》: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释义: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4、宋代陆游的《书愤二首·其一》: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释义: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
5、清代黄遵宪的《赠梁任父母同年/题梁任父同年》: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释义:我便如杜鹃一样呼唤祖国东山再起,要学习精卫填海的精神,不把东海填平誓不罢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些词语,同学们又体会 到了石灰哪些可贵的品质?
不怕牺牲
不畏艰险
洁身自好
由石灰及人
不畏艰苦,不怕牺牲,永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的故事
于谦: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 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 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 廉,关爱百姓,不畏强权, 深受百姓爱戴。于谦外出巡 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 百个囚犯。
石灰吟
(明) 于谦
北海海市城区第十七小学 徐子燕
作者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
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
“西湖三杰”。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石灰吟
吟: 吟诵,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 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 的《白头吟》等。 石灰吟: 石灰的赞歌。
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 / (chuí) 万凿(záo) // 出深山, 烈火 / 焚(fén) 烧 // 若等闲。 粉骨 / 碎身 //浑 不 怕, 要留/ 清白 // 在 人间。
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千锤万凿:
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若:好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经过无数次的锤击和开凿,才从山里开采出来 的石头,把烈火焚烧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情。 全。 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浑: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纵然是粉身碎骨也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 人间。
品读赏析
想一想,诗中哪些词语描述了石灰开采的过程?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 ) /万凿//出 深山, 烈火/焚(fé n) 烧 //若 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 人间。
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查看资料,多读一些有关于谦的故事, 跟家长或同学分享。
于谦被杀后,按例应被抄家,可抄家
的官员到于谦家里才发现于谦家里什么也
没有,除了生活的必须品外根本就没有多
余的钱财。于谦死那天,阴云密布,天下 百姓痛心疾首,齐声为他呼冤。
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借助某 种具体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理 想志向或心绪)
诗人借石灰表达了诗人不畏艰 险,不怕牺牲和永留高尚品格在人 间的精神品质。
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刺部大举入侵, 官宦王振挟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
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
京师防卫。当时朝廷中有人主张南迁,
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
南迁,并拥立景帝,率军击退瓦刺军,
使千百万百姓免受涂炭,局势转危为安。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
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而判处死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