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文学概论(1)考试重点

文学概论1、名词解释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解答: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两个分支关系密切,指导和制约着其他分支;与其他分支相比,文学理论侧重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的四要素,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文学理论的任务:本质论、发展论对应“文学是活动”,创作论、构成论、接受论对应“四要素”。
(3)文学理论的的品格(特点):实践性和综合性。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七大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文学心理学中,有德国学者立普斯的“移情”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文学社会学中,有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即“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强调鉴赏作品要了解作者和时代。
4、怎样理解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生活活动(劳动)→人属于自然又超越自然→人的感觉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感觉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
(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亦即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创造和欣赏)的对象化(作品、评论)。
5、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兰塞姆)6、文学活动的发生:几种假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无意识欲望升华说、多因说)。
7、为什么说文学起源于劳动:(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锻炼人的大脑与肢体,使人从一般动物界中分离出来)(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文学的审美性与功利性

文学的审美性与功利性文学的本质属性是审美,这一点在文论界几成共识。
人们对文学活动的审美性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
康德系统而深入的论述了审美的非功利性质,非功利性作为审美的基本原则被人们所普遍认同或知晓,审美的本质性表现。
但是,康德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的、思辨性的。
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又都认为审美性就是要摆脱与社会现实生活和事物“内容”的联系,仅仅关照事物的表象或形式。
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被摒除在审美范畴之外,只有那种人类普遍性的情感、直觉、人性才被认为是具有审美性的。
文学语言、表现技巧等等能够体现出艺术性的外在形式才是非功利性的,即审美性的。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这种认识:文学的审美性就是艺术性,艺术性就是形式表现性,形式表现性就是文学非功利性的实质内涵。
这种观点的形成与形式主义不无关联,也受到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
中国古代就文论十分注重文学的功利性,强调“文以载道”。
从五四一直到当代,这种传统一路延续下来。
过度重视文学的功利作用,忽略了文学的艺术表现特性和引发情感的本质性功能,忽略了社会发展转型带来的人们欣赏口味的变化,形成带有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创作教条,也使文学功利内容成为标语口号式的简单说教。
因此影响了人们对文学审美性的理解。
//在形式主义文论看来,凡是含有社会功利性内容的作品,尽管它可以被普遍认为是优秀作品,尽管它可以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仍然是不具审美性的,其社会反响也不是因审美性和文学性而产生的。
这种文论使得文学创作处于难堪的境地:为了追求文学的审美性,就要讲求非功利性,讲求形式主义,尽量淡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终是使文学脱离了社会,远离了人民;为了使作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就要结合人们所普遍关心的社会功利性,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内容,但这样的创作又被当做非审美的,作者也不算是审美性作家。
结果是,有“审美性”的创作没有社会作用,有社会作用的创作则被认为是非审美的。
要解决这一悖论,对康德美学思想的全面解读就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论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文学究竟是有功利性还是无功利性,究竟是直接还是间接。我觉得这又取决于审美者的知识水平和高度,又取决于审美的视角,也就是讲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其他两个属性,同样左右着审美者有无功利性的判断,不同人的认识和感知是不同的。 诗歌是文学表现形式中的其中一种,以唐诗中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来讲,专家、学者如果从理性分析来讲这就是一首典型的功利性诗众审美只是从文字的表面出发,所以又可以讲它并没有直接的功利性。
非功利的追求合乎社会发展趋势,功利性追求则满足了社会的现实需要而成为普遍的社会行为。我们不能放弃非功利的追求,否则新一代建设者就不能在目前的社会困境中找到出路;我们也不能离开功利化的实现,否则人们的创造行为就失去直接的驱动。非功利的追求要在探索其对功利实现的促进与变革基础上去贯彻,而肯定功利实现的意义要在非功利的追求所确定的新的价值观上去认识。
《写作(一)》第三章考点手册

《写作(一)》第三章文学写作训练考点10 文学创作综论(★三级考点)1.文学创作,即写作主体运用写作载体、实现写作客体、沟通写作受体的一个不断物化的过程。
在这一创作行为过程中,文学创作的意义才得以完成。
割裂任何一种因素都将导致文学创作上的偏颇。
如过于强调客体的意义,容易导致文学创作上的主题决定论、题材决定论,也容易导致受政治或社会宣传意识对文学创作自由度的干涉,而过于强调文学载体则容易陷入文学史上经常批评的形式主义文风,导致文学作品的内容空疏、形式华丽。
2.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文学创作的个人性二、文学创作的非功利性辨析【1510·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即文学创作是一种无目的性的精神创造活动,它不解决任何社会问题,也不承担任何社会职责。
即使文学在社会时代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和功能,也不像公文、法律文书等那样直接产生作用。
尽管作者内心有受某种社会责任感的触动而进行文学创作,但创作本身是一种高度审美化的活动。
三、文学创作的情感性四、文学创作的个体无意识性五、文学语言的独特性考点11 小说(★★二级考点)1.小说文体的类型(一)古典小说类型从形式上分:笔记体小说文人创作,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章回体小说民间集体创作,文人整理如冯梦龙、凌蒙初的“三言二拍”,明清古典长篇小说等。
从语言上分:文言文小说和白话文小说;从题材上分:世情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神魔小说、历史演义、谴责小说等。
(二)现代小说类型现代小说最有影响的分类是根据篇幅长短不同,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长篇小说篇幅长,容量大,结构复杂,适合反映开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时代内容,揭示深刻的生活意藴和社会发展规律。
中篇小说的篇幅介于长篇与短篇之间,具有中等叙事规模,一般在2至10万字的容量。
短篇小说则篇幅较短,结构独特,多截取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片断和侧面加以反映,小说内涵富有凝聚力,一般在两千至两万字的容量之间。
第一编什么是文学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 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 --毛泽东
2、能动性
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 或回答。人的能动性与无机物、有机生命体、高等动物的能 动性有别,称为主观能动性。其特点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 合,主动地、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外部世 界。
第一编 什么是文 学
第一章 文学是干什么的 (本质特征)
第一节 文学的范围及几种 主要的文学观
一、文学的范围
1、文的范围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文有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文学,一个是非文学,文学包括诗 歌、小说、剧本、散文。 非文学也指的是文章,它包括应用文, 议论文、说明文、历史著述。
第二节 文学是表达生活感 受的审美世界
世界上本来没有文学,是人类发明、创造了文学这个斑 斓的世界。那么人类为什么要发明文学?人类要用文学干什么? 沿着这个发生学的轨迹,便可找到文学的本质。我们认为,文 学是生活感受的表达。可称为“感受论”文学观。
一、人的“不满足”与能动本质
1、不满足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 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所用的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 --马克思
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焉。 --郭沫若 2、文学的非功利性 它是一项审美活动,作家和读者从中获得 的首先是精神享受,而非物质利益。
二、正确认识文学的功能与价值
1、文学以审美价值为主,实用价值为次 2、文学的价值是综合的 3、文学价值随社会条件而变化 4、文学的价值是有限的
三、关于文学特质与价值的总结
1、文学中所写得人和事比之生活美丑更加分明,更 具审美价值。
2、文学比生活多了一层作家的主观感受,更富有感染 力。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复习要点名词解释:(2010)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文学活动:由文学的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品、作家和读者四个要素。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活动的总称。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做理性分析的一门学科。
文学史:以历时的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述的一门学科。
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文学反映论:文学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是指作品形式。
陌生化:改变语言的习惯用法,使之变得时曾相识而同时又感陌生,因而增大感知语言的难度,延长感知的时间,也就是语言具有阻拒性,也就产生了特殊的意味。
劳动说: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一指艺术内部的不平衡,不同的艺术类型,艺术的不同形式之间的不平衡。
二指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成的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
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艺术形态。
文学包括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通行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
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作品。
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体。
大智讲坛12:功利性阅读与非功利性阅读

2.从阅读到阅读
培养语感
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语感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 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 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 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 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但是, 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2.从阅读到阅读
想要改变一个孩子的浅阅读状态,必须要改变的 其实是他阅读的素材,如果一直只给他看故事类的 课外读物,同时还想要他改变只看故事情节,不关 心人物的这种阅读习惯,其实是基本上不可能。
2.从阅读到阅读
除了故事,还能给孩子读什么?其实可以读的东西是很多 的,首先是语言类读物,比如诗歌和散文。这类读物在阅读 之初,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以“朗诵”的形式进行大声朗读, 或是边放音乐边一起读,让孩子通过朗读的过程,从音律中 领略语言之美,重新培养对母语的语感感知能力,而这种语 感能力其实也是深度阅读的基础之一。
2.从阅读到阅读
在选择了正确的书后,阅读方法就成为了素养的又一标 志。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啦翻过去,那 么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养分必然将会微少得近乎无。至少就我 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
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并了解书的内容与结 构,第二遍精读以摘抄、把握整本书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 妙的铺垫与伏笔,如果还能再读一遍,就应当抽时间写一些 读后感、人物探究心得、对某个话题的探讨、或者对书中某 种表达的质疑。
3.从阅读到写作
多读、多仿、多写。
多读:批注式阅读,勾画,摘抄,积累。 不妨手中拿着铅笔阅读。当你与孩子读到值得背下来的、发人 深省的美文佳句时,在旁边做个小记号,画个小星星。孩子应该 与书有所互动,方式之一就是在书上的精彩之处留下漂亮的笔迹。 这也是一种参与感和选择能力的练习,也为积累打下基础。
文学创作之功利论

文学创作之功利论周玉安内容提要:文学创作有无功利性,历来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争论。
不少人鄙薄带功利性的创作,反感把文学创作与功利一类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以为这有损文学艺术的纯洁。
不少人则带着鲜明的意图进行创作,把写作当成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把作品看作谋取名利的工具。
也有不少人似乎“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经意间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并名利双收。
在我看来,不论是谁,只要进行文学创作便必定带有功利性,无功利性则无文学。
关键词:功利性庸俗功利观科学功利观“美国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论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有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的。
”(引自《文学理论教程》第5页童庆炳主编下同)作家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人生体验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加以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作品,作家的作品再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至此文学活动才得以最终完成。
所以就整个文学的发生过程而言,作家的创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只有与其他环节衔接起来才能形成完全意义上的文学。
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作者是否承认,作者是为读者而创作的。
根据人类社会的法则,不被需要的即无价值。
一部有价值作品必定是被社会所需要的,因此可以说获得读者的认可是作者进行创作的最终目的,这种目的是本能的且是功利的。
在进一步论述文学创作的功利性时,有个问题必须弄清楚,即文学创作不等于单纯意义上的写作。
有人以自己写的东西从不拿给别人看为由来否定创作的功利性。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有其特殊性,但本质上与一般的生产是一致的。
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被消费,那么这样的生产毫无意义可言,不能称之为生产。
同样的道理,如果文本不被任何人需要,那么文本的发生过程便不能谓之创作。
如果每一个作者都把自己写的东西藏起来,那么世上便不存在读者这一概念,也就不会有文学的产生。
文学功利性与无功利性的关系

文学功利性与无功利性的关系汉语言文学102 肖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生霉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的状况。
从目的、方式、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仙湖渗透和交织在一起。
文学功利性与无功利性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在目的方面的属性。
文学并不直接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然而,间接地或内在地又有着某种功利性,即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并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反应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首先,文学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上的利益满足。
这几种体现在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作家在创作文学的时候,不能从文学本身获得某种直接的现实利益,只是进行简单的创作,写下简单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
同样,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没有直接的利益。
然而,文学本身又寓含着某种功利性。
正如郭沫若所指出:“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焉。
”这里的“貌似无用”,即指表面上的无功利性;而“有大用”,则指实质上的功利性。
文学的这种大用在于,通过文学,可以唤醒社会,鼓舞革命,即唤醒和鼓舞人民参与变革世界的实践。
鲁迅深知文学有大用焉,只有通过文学才能拯救国民,才能唤醒那些麻木不仁的人,于是拿起文学武器,先后发表了《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
《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批判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道德,推动思想个名和文化运动的发展。
又如五四时期,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介绍到中国,曾经使许多青年女子激动不已,他们因看到娜拉摆脱资产阶级的么市侩丈夫的束缚,追求自由、独立的意志,二激起了要求冲破封建压迫,向往个性解放的情感与愿望。
再者,如今提倡读书,也是有功利目的的。
每个人都应当读于自己生活和工作有用的书,是非常重要的。
而所谓的无功利阅读,则有关于人的生活和价值观,实则也是具有功利性的。
其实,阅读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并不全在阅读什么样的书,也在于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读。
自己整理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研究其发展过程、相关知识、基本规律及活动中个案的学科,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属于人学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由若干相互联系但又具有不同科学形态的分支构成的知识体系。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文艺学的三个分支紧密联系、互相包容,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文艺学是对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文学活动受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精神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世界、作者、读者、作品。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3、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用一定的哲学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来阐明文学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的科学。
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的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想做理性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的参与文学运动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又是文学活动中的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文艺研究领域中应用性和实践性最强的一部分,是文艺学诸多分支学科中最为敏锐和活跃的。
5、文学史文学史是文艺学三个分支之一,它按照文学本身的发展顺序,理出历史线索,展示历史过程,对过去各个时代文学实践的状况加以总结,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
6、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特定的文学理论形态,它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它的理论支点是文学活动伦、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伦、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概念,是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述语“蕴藉”相融合的结果。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形象:指艺术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
与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感性形象不同,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精神过程。
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和模糊的。
由于以形象形态存在,文学必然地表现为直觉方式。
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语言与言语:这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一种区分,这里的语言与我们常用的语言概念是不同的,有时也翻译为语言系统、语言结构。
指使用语言的总体规则,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而言语则指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1.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就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如何理解文学的功利

如何理解文学的功利
文学的功利性指的是文学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文学的功利性并不是指作品直接寻求某种实际利益,而是指文学通过其内容和形式,间接地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
例如,文学作品可以唤醒社会意识,鼓舞革命精神,激发个性解放等。
同时,文学的非功利性也是重要的,它指的是文学创作和欣赏过程中不直接寻求实际利益的特性。
例如,司马迁创作《史记》和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更多是基于对历史和科学的热爱,而不是直接寻求实际利益。
然而,这种非功利性并不意味着作品没有功利性,实际上这些作品通过提供历史和科学知识,间接地服务于人民和社会。
因此,文学的功利性是间接的,它通过审美无功利性的手段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影响的功利目的。
结合现代文学课上学过的作品,谈谈你对文学的功利性和阶级性的看

结合现代文学课上学过的作品,谈谈你对文学的功利性和阶级性的看文学作品是有阶级性的,站在什么立场上说什么话。
这是中国内地很多人的意识。
文学创作者带有一定的价值观和思想认识这是必然的,他们的文学创作也会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支配下进行。
至于这种反映到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观念是否正确,是真心实意还是言不由衷的,是听命于人而作,还是基于作品中的人物和自己的思考而写,这就由不得作者自己了,需要接受时间和广大受众的检验。
古今中外能够流传不朽的文学佳作,除了语言文字等方面技术色彩浓厚的魅力外,更重要的是为人们广泛认同的思想价值。
抛开政治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文学作品总有一些永恒不朽的创作主题。
揭露、批判和鞭挞人性之假恶丑,赞美、歌颂和弘扬人心之真善美,热爱生活、珍爱大自然,许多远离人类社会政治、名利纷争的思想感情也在文学作品中闪耀。
传世不朽的古典文学佳作,其创作者多是为官入仕的封建官僚或文采非凡的才子佳人。
他们很少是穷困潦倒的普通劳动者,这些人是什么阶级,他们的作品又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上?有些文学作品赞美大自然,歌颂亲情爱情友情,描写生活情趣、书写人生感悟,无所谓政治立场和阶级性。
有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变革时代的人生百态、人性善恶,基调是代表着一种呼吁、鼓励、促进社会进步的先进力量,这是文学作品之所以不朽的灵魂。
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托尔斯泰、美国的玛格丽特米切尔、英国的勃朗特等等,留下的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经典。
这些创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能以代表了什么阶级立场来定性么?人们之所以喜爱,是因为那些名著表达了某些超阶级、跨政治、无国界代表着人类进步发展的先进价值观念。
回到中国内地。
被官方和海内外文学界高度肯定的作家莫言,一直在网络媒体受到许多争议,也有网友拿他和过去曾风光一时的作家相比。
不得不说,网络上那些对莫言持批评态度的争议,基本上都没有读懂或者囿于认知障碍根本不可能读懂他和他的作品。
以歌颂赞美为基调,对民众实际生活状况和真实感受视而不见的颂歌文字至今还受到一些人的吹捧,只能说那些人的认知可能永远停留和局限于某个时代了。
不期然而然 无用之大用——从莫言诺奖感言谈文学的社会功能

不期然而然无用之大用——从莫言诺奖感言谈文学的社会功能作者:高鸿雁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高鸿雁(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摘要:诺奖得主莫言在获奖时发表的感言“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我想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引起了大家对文学及其功用内涵的一次热烈讨论。
但“文学无用”只因文学不如科学般立竿见影于效果,作为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文学对于社会只能是通过触动人的情感,感染人的灵魂,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而作用于社会。
因而文学总是于不期然中让人得其然,看似无用中身兼大用。
关键词:文学;功利性;审美性;文学无用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59-02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大江南北、网络内外兴起了一股“文学热潮”。
一时间“莫言”和“文学”成了当下最流行的说辞。
而诺奖得主在获奖时发表的感言“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我想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更是引起了大家对文学及其功用内涵的一次热烈讨论,反响非凡,众说纷纭。
本文从探讨文学的价值和功能入手,试着体会这位文学巨匠的“文学无用”论。
一、文学的价值及功能“文学无用”不是一个新鲜的论断,或许从柏拉图将诗人逐出“理想国”开始,文学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为文学的辩护之声也一直未曾消歇,反对的声音即便是一些伟大的人物也大多拿出文学理论中的价值性及功能性、用世俗的“有用”来证明文学的理由。
对于文学功用的意识及对文学的价值性本质的认识在中西文论的源头便开始了,到了现代更是自觉地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给文学下定义和解释文学的本质。
文学的价值性本质在我国已经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这一点可以见于李青春《文学价值学引论》:“……从价值学的角度人们有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文学是一种价值。
”[1]提到文学价值,则不可避免地要说文学功能,因为“文学的本质与文学的作用在任何顺理成章的论述中,都必定是相互关联的……物体的本质是由它的功用而定的:它做什么用,它就是什么。
儿童文学作品非功利性原则例子

儿童文学作品非功利性原则例子
无字书,是最不具功利性,也最能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书类。
有的家长说给孩子讲了一个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孩子一问三不知。
其实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不知道,只是他们心中可能对故事有另一种解读,这种解读也许不符合大人的期待。
时间久了,他产生了压力,想象力被限制,于是就用沉默来代替回答。
而无字书,就像是一种破除了“标准答案”的读物,只要逻辑自洽,即是合理。
如果从“功利”方面来讲,无字书能培养孩子的读图能力,锻炼孩子细心观察与想象力、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无字书是以“表达为主”的阅读游戏,和普通绘本“单向输入”的特点不同,在亲子阅读的时候,互动性更强,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在书中寻找隐藏的“宝藏”。
文艺传播

文艺传播人的生存和各种活动都离不开各种方式和内容的信息传播活动,劳动中需要有节奏的呼喊或歌唱来协调步伐的节奏,需要通过娱乐和审美活动来释放身体的能量,需要向同伴表达喜怒哀乐、向恋人抒发爱慕之情。
从中,催生了人类从古至今的一类传播活动——文学与艺术。
文艺传播贯穿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它的普遍性和与人道德生活的接近性,高于新闻传播。
1、文字产生之前人类三种文艺表达和传播形式。
答:文艺是人类心灵的表达,文字产生以前的文艺形式一般分为三类:1)形体动作艺术,包括舞蹈、仪式性表演等。
2)空间造型艺术,包括建筑、绘画、雕塑等。
3)时间艺术,包括音乐、诗歌、神话等。
形体动作艺术和空间造型艺术的传播依赖于艺术自身,不具有时空的跨越性,而时间艺术却通过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得以代代沿袭。
2、文学传播与接收的三个双重特征。
1)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文学的功利性存在显与隐的差别,作为现在的无功利性是文学的特性。
○1从创作看,五功利下的创作才更具艺术性,但当文学与商品经济挂钩或与政治斗争相联系,就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
○2审美是无利害关系状态下的精神愉悦,无功利是审美的主要特征之一,当文学作为实现某种利益、观点的手段时,功利性就明显了。
就审美主体获得精神愉悦本身来说,也是一种功利。
2)文学是形象的,又是理性的从方式看,文学是形象的,又是理性的。
文学形象感性直觉意味着某种超越和升华,散发着理性的灵光。
○1形象是文学的审美形象性,即由文学的文本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特有的存在方式。
文学的审美形象渗透在想象、虚构、情感等文学特有的元素中,需要主体进行直觉把握,这种直觉是对文本不依赖该奶奶而获得的瞬间感悟,是感性的直接体验。
○2文学的形象性并不排斥又概念、判断、推理等构成的思维过程的理性。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受众,对文学的涉入也关涉着理性的运思、3)文学文本与讯息性文本在传播与接收过程中的六方面差异。
讯息性文本意义可能存在的多重复杂性通过读者观察文本部分的可联结性而持续不断地减少,相反,在文学文本中,这种可联结性被空白粉碎了,意义变得五花八门。
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既有利的一面又有弊的一面就像果实一样,可以鲜美可口,也可能包含剧毒,而这种现象表现在文学上就使其既具有功利性又具有非功利性。
文学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它的功利性在于其实现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焉。
”这里的貌似无用,即指表面上的无功利性,而有大用,则指实质上的功利性。
文学的这种大用在于,它可以唤醒社会,鼓舞革命,即唤醒和鼓舞人民参与变革世界的实践。
比如:五四时期,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介绍到中国,曾经使许多青年女子激动不已,她们因看到娜拉摆脱资产阶级的市侩丈夫的束缚,追求自由,独立的意志,而激起了要求冲破封建压迫,向往个性解放的情感与愿望。
再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之后,一些青年达到陶醉忘形,神魂颠倒的地步,他们因自已的婚姻不自由而纷纷效仿维特,对旧制度旧道德表示抗议,一时形成所谓的”维特热。
再则,文学的非功利性是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而文学创作的无功利性表现在,作品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上利益满足。
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正如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该书从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写这部《史记》纯粹是没有功利性的。
正如鲁迅先生对此书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再又如李时珍,他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可以说在当时医药科学条件不完善的年代,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他翻越三山五海,采访四方,著成《本草纲目》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既有利的一面又有弊的一面就像果实一样,可以鲜美可口,也可能包含剧毒,而这种现象表现在文学上就使其既具有功利性又具有非功利性。
文学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它的功利性在于其实现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焉。
”这里的貌似无用,即指表面上的无功利性,而有大用,则指实质上的功利性。
文学的这种大用在于,它可以唤醒社会,鼓舞革命,即唤醒和鼓舞人民参与变革世界的实践。
比如:五四时期,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介绍到中国,曾经使许多青年女子激动不已,她们因看到娜拉摆脱资产阶级的市侩丈夫的束缚,追求自由,独立的意志,而激起了要求冲破封建压迫,向往个性解放的情感与愿望。
再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之后,一些青年达到陶醉忘形,神魂颠倒的地步,他们因自已的婚姻不自由而纷纷效仿维特,对旧制度旧道德表示抗议,一时形成所谓的”维特热。
再则,文学的非功利性是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而文学创作的无功利性表现在,作品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上利益满足。
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正如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该书从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写这部《史记》纯粹是没有功利性的。
正如鲁迅先生对此书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再又如李时珍,他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可以说在当时医药科学条件不完善的年代,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他翻越三山五海,采访四方,著成《本草纲目》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这是文学非功利性的表现。
但是,文学的非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性。
文学直接是无功利的,但间接或内在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中,首先追求着功利性。
工人做工,农民耕田,是要生产产品,我们学生读书学习,是要获取知识以适应社会竞争,而文学的功利性既是作者写作的最主要的目的。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个以物质来衡量和评准一切的社会,作者的写作动机难道还只是单纯的以文学来反映社会问题来启迪人们心智吗?或者是像鲁迅一样用手中的笔来拯救人们的灵魂吗?在社
会的飞速变化的过程中,人的无私已大部分被磨灭。
网络文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从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算起,中国的网络原创文学已经走过了近十
年的历程。
然而,与最初的作者纯粹出于兴趣而上网写作相比,今天的网络
文学似乎正在远离非功利性的写作状态,成为商家竞相开发的
“金矿”,商业气息越来越浓。
网络世界带给我们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梦幻王国,而在这个
王国中我们也看到了它从单纯到复杂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就随着它的变化而变的功利,我们现在已不是仅仅的为了
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某种虚荣或利益,有多少人想通过网络写
作来成就自己一夜成名的梦想,有多少人想要通过网络写作而满
足自己财富的需要。
人的虚荣心决定了文学具有功利的一方面,在人们欲望的驱使之下,这种功利性越来越显著。
现在网络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改编文学或是窃取他人的文学作品。
这无疑是对文学的不尊重,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人受制于物的现象悄然滋生,善恶不分、见利忘义的“道德迷失”,重当下轻未来、跟着感觉走的“存在迷失”,还有目标丧失、深度感缺乏的“形而上迷失”有所抬头。
人眼睁睁地看着欲望在生活中横行,在精神领域跑马,变得日渐紧张和焦虑,有时又感到空虚、脆弱或浮躁,有身心不得回旋的疲累与窘迫。
在这种文学功利性的引导下,文学是乎已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人们对文学有了另一种的解释,文学只是成就自己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一种手段方法。
由此可见,在文化哲学日益完善并又凸显出来的今天,文学的功利与非功利立意都是很深刻的,在这个到处都充满诱惑的社会里,物质文化的功利非功利的界线已经变的很模糊,但反映在文学作品上,这种界线就变得有血有肉。
所以,只有我们平衡了文学的功利和非功利才能真正揭示文学意蕴的深层性和审美价值。
只有我们调整好了在创作文学作品的功利与非功利性的心态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只有我们真正理解了写作目的,才能正确的把握文学的功利与非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