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3)教案格式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引言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况,掌握重要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2.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现象。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二、第一章:现代文学的开端(1917-1949)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文学的开端及其背景,掌握鲁迅、茅盾等重要作家的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对文学的影响b. 鲁迅的创作生涯及其代表作品《呐喊》、《彷徨》等c.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和农村题材小说3. 教学方法:通过讲授和阅读鲁迅、茅盾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文学的开端及其重要作家。

三、第二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949-1977)1. 教学目标: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了解赵树理、孙犁等作家的贡献和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原则及其影响b. 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c.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和《芦花荡》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赵树理、孙犁的作品,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四、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创作(1978-至今)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掌握莫言、陈忠实等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a.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b.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檀香刑》c. 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废都》3. 教学方法:通过阅读莫言、陈忠实的代表作品,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趋势。

五、第四章:当代文学现象及批评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的敏感性和批判思维,了解当前文学创作的成就与问题。

2. 教学内容:a. 当前文学创作的成就与问题b. 文学批评的意义及其方法c. 代表性文学现象分析3. 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对当代文学现象的观察和批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学时安排:4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2.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4.培养学生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4.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评价。

教学方法:1.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进行文学鉴赏;2.分析作品的人物、情节、语言和风格;3.进行文学作品的导读和讨论;4.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5.组织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会,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

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理论知识的考核;3.期末考试: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

教学资源:1.课本:《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读》;2.电子媒体:影音资料、网络资源等;3.图书馆:相关文学著作、文献资料等。

二、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2.掌握不同思潮和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以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思考。

例如:什么是文学思潮?什么是文学流派?它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什么影响?Step 2:讲授(20分钟)教师给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介绍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

例如:鲁迅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文化批评流派等。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思潮或流派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准备小组报告。

Step 4: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所选择的思潮或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Step 5:课堂讨论(15分钟)全班共同讨论不同思潮和流派的异同、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大学二年级文学课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

大学二年级文学课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

大学二年级文学课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3. 掌握阅读、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3. 阅读、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文学作品的片段等方式进行。

2.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15分钟)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包括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义勇军进行曲》,茅盾的《子夜》,余华的《活着》等。

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或讲解的方式进行。

3. 阅读、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25分钟)3.1 阅读方法和技巧介绍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先整体把握文本,然后逐段读、逐句读、逐字读,注意理解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修辞手法等。

3.2 分析方法和技巧介绍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3.3 评价方法和技巧介绍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4. 案例分析和讨论(30分钟)选择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可以选择一篇短篇小说或散文作品,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5.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并写一篇作品评论。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1. 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3. 学生完成的课堂作业质量和水平。

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当代文学教案教案标题:现当代文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方法;3. 培养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 (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文学的定义和分类;2. 提出现当代文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3. 激发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 (20分钟)1. 介绍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包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情感的关注等;2. 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常见题材和风格,如抒情诗、现实主义小说等;3. 解读几个典型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主题和意义;4. 引导学生学习文学分析的方法,如分析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

三、阅读与讨论 (30分钟)1. 分发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段或整篇文章,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如隐喻、比喻等;4.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观,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写作任务 (20分钟)1. 提出一个与现当代文学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书评或创作一篇短篇小说;2. 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收集素材和构思文章结构;3.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提供指导和反馈。

五、总结与展望 (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文学分析和写作方面的进步;3. 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如继续学习其他现当代文学作品。

教案评价:本教案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并提高其文学分析和写作能力。

通过导入、知识讲解、阅读与讨论、写作任务等环节的有机组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同时,教案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引言1.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和定义: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1917年至今的文学创作,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阶段。

2. 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性: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

3. 激发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现代文学的开端1.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2.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变革:新文化运动中,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白话文的推广、文学主题的转变等。

3. 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三、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作家1. 介绍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现代文学主要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流派。

2. 分析代表作家和作品:介绍几位重要的现代文学作家,如鲁迅、茅盾、郭沫若等,并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3.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流派的特点和文学价值。

四、当代文学的崛起和发展1. 介绍当代文学的背景: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变。

2. 分析当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当代文学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思想,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3. 介绍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如茅盾、巴金、老舍等,并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4. 引导学生理解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五、当代文学的多元化趋势1. 介绍当代文学多元化趋势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 分析当代文学的多元化表现:当代文学涵盖了各种流派和风格,包括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3. 介绍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如莫言、余华、王安忆等,并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4. 引导学生理解当代文学多元化趋势的意义和影响。

六、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解析1. 鲁迅《呐喊》:分析《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短篇小说,理解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怀。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设计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中文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2.英文名称: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二、学时学分总学时:58学时学分:4学分三、开课学期第1、2学期四、课程考核方式考试五、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掌握其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现代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理解他们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受到积极的思想熏陶。

六、适用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第一节绪论中国现代文学概述(2学时)(1)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

(2)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3)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发展时期:五四文学(1917——1927)、30年代文学文学(1927——1937)、40年代文学(1937——1949)。

(4)五四文学发展概况。

(5)3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6)4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本节教学重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三大发展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鲁迅与《狂人日记》(2学时)(1)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2)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解读《狂人日记》:创作背景、对“狂人”的几种不同的认识、“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狂人日记》艺术特色本节教学重点: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

第三节《阿Q正传》解读(2学时)(1)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2)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落后农民的典型;生存困境与“精神胜利法”等。

(3)艺术特点以喜剧风格表现悲剧内容;出色的讽刺艺术;创新的传记体小说。

本节教学重点: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本教案内容共分为十个章节,本节课为第一至第五章节的教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

3. 提升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1.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脉络2. 第二章:鲁迅2.1 鲁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2 鲁迅主要作品解析3. 第三章:郭沫若3.1 郭沫若生平及其文学成就3.2 郭沫若主要作品解析4. 第四章:茅盾4.1 茅盾生平及其文学成就4.2 茅盾主要作品解析5. 第五章:巴金5.1 巴金生平及其文学成就5.2 巴金主要作品解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背景、作家生平及其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等。

4.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培养阅读习惯。

五、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中考试:设置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试题,评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作家的作品集、评论集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影视资料: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辅助教学。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2课时5. 第五章:2课时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 (3)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 (3)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第一讲绪论一、“中国当代文学”的命名二、当代文学的分期⏹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八十年代文学(1977—1989)⏹九十年代—新世纪文学(1990年至今)三、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一)1949-1976 当代文学“一体化”文学观念和创作思想“一体化”创作队伍和作品规范“一体化”文学传播“一体化”文学阅读和审美趣味“一体化”(二)1977至今当代文学“多元化”1.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逐步走向“多元化”2.艺术创作追求个性化3.文学逐步从主流转向边缘第一节文艺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文学运动的起因⏹文学运动推进的方式⏹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建构一体化的文学规范一、第一次文代会P2•1949年7月2日—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实现了不同地域的作家、艺术家的“会师”。

选择:•谁能成为第一次文代会的代表?A张爱玲B沈从文C朱光潜D赵树理E丁玲第一次文代会1、确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

P2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文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

现实政治是文学的目的,文学是政治力量为实现其目标必须选择的手段之一。

•这种文学“从属”政治并影响政治的观点,必然产生对于文学的“规范性”要求,为文学创作规定了“写什么”(题材),而且规定“怎么写”(题材的处理、方法、艺术风格)。

左翼文学界作为主流文学力量,大力推行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的¡°文艺新方向¡±(即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方向)。

P22、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文联)。

主席:郭沫若副主席:茅盾周扬文联的作用通过文学团体对作家的文学活动进行政治领导和控制,实行高度的组织化,保证文学规范的实施。

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文代会也被看作是“当代文学”的起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第一章: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家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列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1.4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家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第二章:现代文学的兴起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家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列举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2.4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家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文学传统和当代文学的影响第三章:当代文学的发展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3.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3.4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对中国文学传统和现代文学的影响第四章:现当代文学的主题与形式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题和形式特点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和形式4.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题和形式特点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和形式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题与形式4.4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和形式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题和形式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批评理论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和批评思想5.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批评理论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和批评思想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5.4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创作和批评思想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批评理论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第六章: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品解析6.1 教学目标深入解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品分析作家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6.2 教学内容选择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解析探讨作家的创作背景,包括历史环境、社会影响等分析作品的文学风格,包括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语言特色等6.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解析、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深入理解作品6.4 教学重点与难点深入解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品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第七章: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的互动7.1 教学目标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分析文学作品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和影响7.2 教学内容研究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分析文学作品如何反映社会问题,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包括价值观、思想观念等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7.4 教学重点与难点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分析文学作品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和影响第八章:现当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8.1 教学目标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分析作家的创新手法和文学发展的新趋势8.2 教学内容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包括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分析作家的创新手法,如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探讨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如跨文化、多媒体等8.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现当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8.4 教学重点与难点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承与创新分析作家的创新手法和文学发展的新趋势第九章:现当代文学的国际影响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分析国际文学界对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和解读9.2 教学内容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包括翻译和传播情况分析国际文学界对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和解读,如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等探讨国际文学界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不同观点和理解9.3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9.4 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分析国际文学界对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和解读第十章: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实践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批评能力分析学生的创作和批评作品,提供反馈和建议10.2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等分析学生的创作和批评作品,提供反馈和建议10.3 教学方法采用个别指导、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反思,提高文学创作和批评能力10.4 教学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和批评能力分析学生的创作和批评作品,提供反馈和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解析: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文学的定义与分期,这是理解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础。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一、中国现代文学概况1、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中国现代文学”有两个概念:“时间概念”和“历史概念”。

时间概念:指所谓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即中国现代文学跨越了大约三十年的时间,从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到1949年(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历史概念:指文学的“现代化”,即“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

2、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质:现代性(1)精神导向:促进思想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2)艺术形态:现代的文学形态。

现代的美学思想与创作方法、现代的文学样式和现代的话语构型(3)文学发展方式:面向世界的开放式格局。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学,广泛吸收外国文学资源,不断融汇到世界文学潮流之中.3、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两期七段)现代文学的三个十年(1915-1949)第一个十年(1915-1927)五四时期的文学第二个十年(1927-1937)30年代文学第三个十年(1938-1949)40年代文学当代文学的四个阶段(1949-1999)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80年代)九十年代文学(90年代)二、五四文学革命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

五四文学革命是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发生背景⑴、时代背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极大变化,此后的十几年,整个社会缺乏严密的思想统治,出现了少有的思想比较自由的局面。

五四运动是现代中国的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大学的学生在天安门广场游行,抗议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卖国行为。

五四运动象征着“五四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充满思考、希望和激情的全新时代,对当时很多年轻人的思想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

现当代文学教案(第三章 鲁迅创作)

现当代文学教案(第三章 鲁迅创作)

第三章
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1929.09—2011.04 )
《鲁迅与我七十年》
(2006年 文汇出版社)
第三章
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鲁迅的创作情况
(一)《呐喊》:1923年8月出版,收入了1918年至1922年的小说共14篇。
1.《呐喊》自序 2.狂人日记 3.孔乙己 4.药 5.明天 6.一件小事 7.头发的故事 8.风波 9.故乡 10.阿Q正传 11.端午节 12.白光 13.兔和猫 14.鸭的戏剧 15.社戏 (1922.12) (1918.4) (1919.3) (1919.4) (1920.6) (1920.7) (1920.10) (1920.10) (1921.1) (1921.12) (1922.6) (1922.6) (1922.10) (1922.10) (1922.10)
第三章
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上海十年(之二)
●1927年10月8日,与许广平定居景云里。 ●1927年12月18日,接受蔡元培之聘为国民政府大学院第一 批特约撰述员,1931年12月被裁撤。 ●1928年6月20日,与郁达夫合编的《奔流》创刊。 ●1929年9月27日晨,海婴出生。 ●1930年1月1日,与冯雪峰合编《萌芽》创刊。 ●1930年2月15日,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1930年3月19日,遭通缉避居内山书店至4月19日,该通缉 令一直未解除。 ●1930年5月7日,应邀与中共宣传部长李立三会
第三章
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六、上海十年(1926—1936)
●1926年9月4日,抵达厦门大学,讲授小说史与文学史 纲要。 ●1926年11月11日,收到中山大学聘书。 ●1927年1月16日,去广州,18日到达。 ●1927年2月10日,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4月21日, 辞去中大一切职务。 ●1927年9月27日离开广州去上海,10月3日抵达。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现代部分)总学时数:105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

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4课时)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与文化背景19、20世纪之交,中国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对文化的触动;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文学观念的变革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业绩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6课时)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与思潮流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第三节20年代文学论争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8课时)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日本仙台学医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五四时期的“呐喊”,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五四退潮后的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大革命失败时的思想反思,进化论的轰毁;在上海参与左翼文学运动;生命最后的战斗日子以杂文为武器。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篇一:现当代文学教案】《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

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

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第一节一出现就是高峰第二节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第三节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第四节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第五节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浩瀚的杂文创作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第一节“青春型”的浪漫主义诗人第二节开创和奠定一代诗风的《女神》第三节独具慧识与大胆创新的《屈原》第五章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第一节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二节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三节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和贡献第四节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第二节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第三节左翼作家群的创作第四节“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第五节“海派”的文学创作第七章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第一节《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第二节《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三节《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四节《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五节《死水微澜》及李劼人的“大河小说” 第八章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第一节《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二节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九章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第一节初期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第二节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第三节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第四节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第十章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第一节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二节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十一章解放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赵树理、孙犁的短篇小说创作第二节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创作第三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戏剧和诗歌创作第十二章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概观第二节钱锺书和他的《围城》第三节张爱玲和她的《传奇》、《流言》第四节《马凡陀的山歌》、《升官图》等讽刺文学创作【篇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历史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也是这样,它并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有它内在的历史渊源。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3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3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3中国当代文学教案3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脉络;2.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3.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脉络;2.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难点:1.中国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2.如何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代表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3.课堂展示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教学内容:一、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脉络(30分钟)2.主要特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关注社会问题、呈现多样性和个体差异;3.代表性作品和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子夜》等。

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40分钟)1.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文学效果;3.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系;4.作品对读者的启示和意义。

三、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4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2.每组选择一位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并与全班展开讨论;3.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学资源: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集;2.多媒体设备;3.小组讨论和展示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2.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表现;3.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2.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写作,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3.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和文艺演出,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设计》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设计》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2.掌握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3.培养学生的文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方法的掌握。

2.难点:独立开展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三、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研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介绍一位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激发学生兴趣。

2.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述
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3.专题研究方法讲解
(1)确定研究主题。

(2)收集资料。

(3)分析研究。

(4)撰写论文。

4.实例分析
以一个现当代文学专题为例,进行分析讲解。

5.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确定研究主题,进行讨论。

6.研究实践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开展专题研究。

7.分享交流
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互相交流。

8.总结归纳
总结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要点和方法。

9.作业布置
选择一个现当代文学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写成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3)教案格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3)教案格式
教学重点: 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启蒙文化传统与战争文化传统的特征。
阅读书目: 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 胡 风《论民族形式问题》 3.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4. 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ft东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一般的观点,将 1949 年 7 月第一次文代会之后的大陆文学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学。这种提法最 早出现在 50 年代末,是对新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有的称谓。但随着当代文学的发展延伸,这种称谓 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1.当代文学称谓的局限性 A.它片面割断了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 学(新文学)的有机联系。 B.它使“当代”无限期延长,缺乏 必须的内涵与外延的限制。 C.它排斥了同样继承了新文学传统 的港台文学。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课程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3)
王炜
2009 年 8 月修订
中国现当代文学(3)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3) (二)学时学分 周 2 学时,2 学分 (三)预修课程 1.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2. 中国现当代文学(1)(2) (四)使用教材 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 8 月版。
1
9. 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年版。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史论结合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方式。 教学中注意文学史三种模式的结合: 1. 作为资料的文学史。从研究的角度着眼,我们要注意搜集一些文学史资料,如文学作品、有 关 某部作品的评论,文学思潮的资料,以及其他的一些背景资料。这些资料必须是原始资料,文学研 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2. 作为鉴赏的文学史。这既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 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得从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理念去解读,也 会有不同的观点。 3. 作为思维方式的文学史。文学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建立一种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 式 ,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研究方法、理念。不论是文学史的构建、还是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思潮、 文学现象的考察等,都要体现从自己有特色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这三种模式有机地结合。 (七)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逐步向网络教学发展。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九)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课外作品分析以及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运用理论分析作品和文 学史现象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课程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3)王炜2009年8月修订中国现当代文学(3)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3)(二)学时学分周2学时,2学分(三)预修课程1.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2.中国现当代文学(1)(2)(四)使用教材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49-1997)下》(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五)主要教学参考书1.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吴炫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6.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田中阳、赵树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史论结合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方式。

教学中注意文学史三种模式的结合:1.作为资料的文学史。

从研究的角度着眼,我们要注意搜集一些文学史资料,如文学作品、有关某部作品的评论,文学思潮的资料,以及其他的一些背景资料。

这些资料必须是原始资料,文学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2.作为鉴赏的文学史。

这既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得从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理念去解读,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3.作为思维方式的文学史。

文学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建立一种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研究方法、理念。

不论是文学史的构建、还是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考察等,都要体现从自己有特色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这三种模式有机地结合。

(七)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逐步向网络教学发展。

(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九)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课堂讨论、课外作品分析以及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运用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史现象的能力。

(十)其它要求1.课堂考勤缺席1次,期末考试总成绩扣5分。

2.课外作业缺交1次,取消期末考试资格。

3.读书笔记不少于15篇,内容上应该包括理论著作、论文、文学作品,形式上应该包括摘录内容、文献出处、自己的分析评价。

绪论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掌握当代文学的总体特征及分期状况。

教学重点: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启蒙文化传统与战争文化传统的特征。

阅读书目: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3.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思考题:1.启蒙文化传统与战争文化传统对当代文学各有什么影响?2.当代文学的特征有哪些?3.当代文学分期的根据是什么?讲授内容:我们在绪论中所要探讨的是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当代文学?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有何联系?它的特征是什么?它的阶段是如何划分的?各阶段的特征是什么?一、当代文学的称谓及源流(一)当代文学的称谓一般的观点,将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之后的大陆文学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学。

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末,是对新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有的称谓。

但随着当代文学的发展延伸,这种称谓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1.当代文学称谓的局限性A.它片面割断了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新文学)的有机联系。

B.它使“当代”无限期延长,缺乏必须的内涵与外延的限制。

C.它排斥了同样继承了新文学传统的港台文学。

2.原因当代文学的这种局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新文学的属性所带来的,新文学具有如下属性:A.开放性,指时间没有界限。

B.整体性,新文学应该包括港台文学。

(二)当代文学的源流作为二十世纪新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来源于新文学的两个文学传统。

1.启蒙文化传统又称为五四新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五四文学的先驱和继承者,他们强调文学对国民精神的改造,强调文学的独立价值。

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A.反抗国家权力支撑的主流意识。

B.对国民精神启蒙。

2.战争文化传统又称为解放区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延安文艺整风后的解放区作家。

它强调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强调文学的服务性(文学为政治服务)。

这一传统也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A.为工农兵服务B.为战争胜利者服务整个当代文学在总体上都受到这两个文化传统的影响。

从建国初到1978年,主流文学受战争文化传统的影响最为明显、最为深刻。

1978年以后,主流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五四文化传统的回归,但战争文化传统仍然没有完全消失,不同的是,作家在表达五四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显得更加含蓄、曲折。

二、当代文学的特征当代文学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同样也具有世纪文学的共性。

(一)重功利轻审美现代文学从“五四”新文学到延安的解放区文学,一直肩负着民族独立的使命,因此功利性非常突出。

“五四”的启蒙,解放区的为政治服务,都是社会功利性的不同的体现;与此同时,文学本身所应当具有的审美愉悦功能却极大地萎缩。

这种状况直到80年代后期以后才逐渐得到改变。

(二)扬理念抑性情文学一旦突出功利性,必然会使文学的理性色彩鲜明。

在现代文学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如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启蒙思想,茅盾的社会剖析与阶级分析,解放区文学的阶级意识等。

相反,作品的抒情意味却受到了抑制,那些抒情性的,富有作家性情的作品却被抛到边缘。

当代文学一开始就继承了这一特征,甚至新时期的反思文学、改革文学,都没有完全摆脱这一影响。

(三)尊群体斥个性这包含两层意思。

首先,从作家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来看,宣扬的是一种共性思维,作家的主体性受到抑制,个体性的话语得不到表现。

其次,从作家的存在方式来看,作家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作家往往以一种团体性的方式存在,如现代文学中的各种文学社团、流派。

建国后,这种群体性空前膨胀,全国艺术工作者(包括作家)组织了一个庞大的集体“文联”,作为个体的作家几乎不再存在。

三、当代文学的分期当代文学的发展,以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的发表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一元化的文学时代(1949年-1978年)之所以称为一元化,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从创作观念、创作方法,到创作题材都是高度一元化的。

在创作观念上,以阶级论为主;在创作方法上,是现实主义和两结合;在创作题材上,以工农兵题材为主。

具体又可分为两个时期:(1)“十七年”文学(1949年-1966年)(2)“文革”文学(1966-1978年)2.多元化的文学时代(1978年以后)(1)后启蒙文学时期(1978年-1990年)(2)商业化文学时期(1990年以后)四、学习方法及教材思路(一)教材说明本次使用的教材是高教出版社出版、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49-1997)》,这套教材不论从体系上还是从观念上,都吸收了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是一套较好的教材。

从学习的角度,应参考以下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陈思和、李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除以上教材外,还可以参考谢冕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另外,如谢冕、洪子诚、孙绍振、王庆生、陈思和等学者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

考试以我的教学思路为主,但内容既不局限于我的讲授内容,也不限于课本,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学习方法1.阅读原著作品2.史论结合文学史有三种模式:A.作为资料的文学史。

从研究的角度着眼,我们要注意搜集一些文学史资料,如文学作品、有关某部作品的评论,文学思潮的资料,以及其他的一些背景资料。

这些资料必须是原始资料,文学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B.作为鉴赏的文学史。

这既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得从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理念去解读,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C.作为思维方式的文学史。

文学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建立一种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研究方法、理念。

不论是文学史的构建、还是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考察等,都要体现从自己有特色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这三种模式有机地结合。

3.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读作品,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一编一元化文学时代(1949年——1978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文艺运动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要求:明确一元化文学时代的主要文学思潮、运动,理解这些思潮运动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教学重点:一元化文学时代的主要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的背景及其与政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三次文艺批判的实质,革命样板戏所体现的文革文艺思潮特点。

阅读书目:1.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思考题:1.第一次文代会的文学史意义何在?2.建国初期三次文艺批判运动的目的是什么?3.“双百方针”和“反右”的背景是什么?4.样板戏体现了哪些极左文艺思潮?5.一元化文学时代的主要文艺运动有哪些?一、从第一次文代会到三次文艺批判(一)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中华全国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国统区和解放区作家的大会师,标志着全国文艺界分隔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解放区文学传统合流,当代文学正式拉开了帷幕。

这次文代会上值得注意的两个现象:首先是会议的报告内容;其次是会议的参加者。

这两个现象充分说明,五四新文学传统已经被否定和抛弃;而解放区文学传统,也就是战争文化传统将成为新中国文学的主流,将处于支配地位。

这两个现象确定了新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二)三次文艺批判第一次文代会虽然确定了新中国文学发展的总方向,但并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文艺政策。

第一次文代会虽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也有很多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年-1951年)实质上是对传统道德支撑的传统人文精神的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