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八个重点虚词ppt课件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虚词总结ppt课件
二以
(三)1.固以怪之矣。 2. 受任以来夙夜忧叹 (《陈涉世家》)
(三)作副词1.表示时间,译为:已,已 经。
2.表示时间或地点的界限,相当于现代汉 语“以来”
(四)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四)动词,译为:以为,认为。常与 “为”结合用作谓语。(注:此处作实 词)
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表疑问、感叹、祈 使语气。相当于“呢”“啊”等。
29
十一、哉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 表疑问、感叹,可译作“呢”“啊”等。
哉?止增笑耳!(《狼》) 2.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
30
十二、虽 1.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二)连词
1.表示目的,可译为: 来。
9
二以
2.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 ①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②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表结果,可译为: 以致。
3.表修饰,相当于 “而”。译为“着” 或不译。
10
6.固定结构“于是” ①译为:在这(时、情况下、
这件事上) ②与现代汉语“于是”用法
相同
20
五、其
1.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 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其一犬坐于前(《狼》)
文言虚词(完整版)PPT课件
CHENLI
6
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HENLI
7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3.若欲死而父。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CHENLI
10
⑶而况:“何况”,更何况。 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
况石乎! 2.技经肯綮qìng之未尝,而况大軱gū乎! 3.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CHENLI
11
⑷既而:不久,一会儿。 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
CHENLI
15
①却看妻子愁何在。 ② 豫州今欲何至? ③ 何由知吾可也。 ①子恃何而往?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HENLI
16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 今日之中国! ③作计何不量!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CHEN,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CHENLI
26
1.孰为汝多知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5.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HENLI
27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 5.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中考第一轮复习_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八)文言虚词“然”
1、 “然”主要用作形容词词尾,是“… …的样子”的意思,同 其他词素组成形容词。如: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杂然相许。
2、可以作指示代词,译成“这样、那样”。如:虽然,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 河东凶亦然。 3、作动词,可以译成“是的、对的、认为… …是对的”。如: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1.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的意思) 2.然得腊之以为饵 (介词,“把”的意思) 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连词,“而”的意思) 4.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根据” 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5.以塞忠谏之路 (连词,“以致”)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作连词,“因为” 的意思) 7.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介词,拿) 8.所以动心忍性 (介词,“用”的意思) 9.夫不能以游堕(huī)事 (因为)
(二)、文言虚词“其”
1、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她”或“他们、它们、她们”“他 他们的”。
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作指示代词。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 中的”。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那)
3、作副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译为“恐怕、 大概、难道、可要”等。
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
3.作动词,相当于“到、往… …去”。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5.表示语气停顿或音节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或作助词,无实义。 如:公将鼓之。 顷之。
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虚词 课件(26张ppt)
(八)文言虚词“然”
1、 “然”主要用作形容词词尾,是“… …的样子”的意思,同 其他词素组成形容词。如: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杂然相许。
2、可以作指示代词,译成“这样、那样”。如:虽然,受地于 先王,愿终守之。 河东凶亦然。 3、作动词,可以译成“是的、对的、认为… …是对的”。如: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1.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的意思) 2.然得腊之以为饵 (介词,“把”的意思) 3.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连词,“而”的意思) 4.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根据” 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以”字的用法
5.以塞忠谏之路 (连词,“以致”)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作连词,“因为” 的意思) 7.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介词,拿) 8.所以动心忍性 (介词,“用”的意思) 9.夫不能以游堕(huī)事 (因为)
(二)、文言虚词“其”
1、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她”或“他们、它们、她们”“他 他们的”。
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作指示代词。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 中的”。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那)
3、作副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译为“恐怕、 大概、难道、可要”等。
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 心。
3.作动词,相当于“到、往… …去”。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 5.表示语气停顿或音节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或作助词,无实义。 如:公将鼓之。 顷之。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ppt课件
❖ 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 凭借。)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 1 .介词
9、为wèi
❖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 1.代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其qí
❖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 臣。
❖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 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 “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左传》 ❖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
国志·诸葛亮传》 ❖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 ❖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
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 (二)用作疑问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
初中文言虚词汇总全PPT优秀课件
• 2、语气助词,与“也”搭配 组成“……者,……也。”或“……者也” 的判断句。译为“……是……”
2021/6/3
17
九、虽 •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2021/6/3
18
十、然
•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 此”。
•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 是”等。
• ②顺承关系。表示“而”前后 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 “而”可译作“就”“接着”, 或不译。
2021/6/3
5
• ③并列关系。“而”连接前 后并列词语,一般不译,有 时可译为“又” “和”。
2021/6/3
6
• ④修饰关系。“而”前面的词语 在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
时间、情态、方式、方向等,可 译为“地”“着”,或不译。
2021/6/3
13
六、乃
•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 “才”、“就”
• 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 然”。
•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 “是”“就是”。
• 4、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
可译为“于是”。
2021/6/3
14
七、则
•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 ①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2021/6/3
7
• 2、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 有以下几种情形:
•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 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B“而后”,相当于“然后”。 •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
久”,“一会儿”。
D“而或”,相当于“有时”。
2021/6/3
8
2021/6/3
17
九、虽 •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2021/6/3
18
十、然
•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 此”。
•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 是”等。
• ②顺承关系。表示“而”前后 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 “而”可译作“就”“接着”, 或不译。
2021/6/3
5
• ③并列关系。“而”连接前 后并列词语,一般不译,有 时可译为“又” “和”。
2021/6/3
6
• ④修饰关系。“而”前面的词语 在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
时间、情态、方式、方向等,可 译为“地”“着”,或不译。
2021/6/3
13
六、乃
•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 “才”、“就”
• 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 然”。
•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 “是”“就是”。
• 4、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
可译为“于是”。
2021/6/3
14
七、则
•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 ①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2021/6/3
7
• 2、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 有以下几种情形:
•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 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B“而后”,相当于“然后”。 •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
久”,“一会儿”。
D“而或”,相当于“有时”。
2021/6/3
8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整理ppt课件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的,如: 2.用在句末,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的。 3.表示感叹语气的。 4.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引起下文或舒缓语气。
最新版整理ppt
11
则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然则何时而乐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出则无法家拂士
4
其
1·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其真无马邪?(《马说》)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1. “他”(们)、“她(们)”、“它(们)” 2. “我(的)”、“自己(的)”。 3. “难道”、“怎么”。 4. “那” “这”之类的词。 5 . “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为“又”“而且”“也” 2·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最新版整理ppt
2
以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最新版整理ppt
8
⑴然,胡不己乎?
乎
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也。
⑷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等死,死国可乎?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2·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3·同“于”。
4·表感叹语气,译为“啊”、“呀”
最新版整理ppt
最新版整理ppt
11
则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然则何时而乐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出则无法家拂士
4
其
1·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其真无马邪?(《马说》)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1. “他”(们)、“她(们)”、“它(们)” 2. “我(的)”、“自己(的)”。 3. “难道”、“怎么”。 4. “那” “这”之类的词。 5 . “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为“又”“而且”“也” 2·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最新版整理ppt
2
以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最新版整理ppt
8
⑴然,胡不己乎?
乎
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也。
⑷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等死,死国可乎?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2·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3·同“于”。
4·表感叹语气,译为“啊”、“呀”
最新版整理ppt
中考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课件
文言文虚词讲解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 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 作实词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明辨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 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 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 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用在句中,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也
四、表感 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见文言虚词——也
五、表祈 使语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译作“虽然”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译作“即使”
常见文言虚词——乎
连词
表并列:“和、 又”可不译
表承接:“就、 表转折:“但 然后”,或不译 是、却、然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夺而杀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常见文言虚词——而
连词
表递进:“并 且” “而且”
表修饰:可译为 表因果:“因 “地”“着”, 而” 可不译
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 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 作实词用。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明辨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 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 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 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如: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用在句中,不译
常见文言虚词——也
四、表感 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常见文言虚词——也
五、表祈 使语气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译作“虽然”
常见文言虚词——虽
一、连词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译作“即使”
常见文言虚词——乎
连词
表并列:“和、 又”可不译
表承接:“就、 表转折:“但 然后”,或不译 是、却、然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夺而杀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常见文言虚词——而
连词
表递进:“并 且” “而且”
表修饰:可译为 表因果:“因 “地”“着”, 而” 可不译
文言文虚词优秀课件
1、整理“之”的用法和意义 2、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和意义(见“学案”) 3、收集九年级上册古文中“而”的句子,整理出“而”的用法
初中重要的虚词有:
之、以、而、其、则、乃、然、于、 为、焉、乎......
近几年来,成都中考语文试题选择题第六题:
2019年
下车引之 介胄之士不拜
2018年
若脱笼之鹄 何陋之有
(2017年)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之:
2016年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无怀氏之民欤
2015年
卒之为众人 将军岂愿见之乎
2014年
代
7、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代人代事代物,译为: 他(们)、它(们)、这件事
词
8、指示代词(之前后两个事物从属关系)这(些)、那(些)
动词(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无谓语动词):去、到、往等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谓间,取独
2、箬篷覆之
代,船舱
3、母命之
代女子
4、求闻之若此
定语后置的标志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我知之濠上也 辍耕之垄上
的用法
前人之述备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之
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结构助词“的”
宋之丁氏
①结构助词“的” (一般是修饰限制语 +之+中心语)
鹏之徙于南冥也
之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主谓之间,取独,无义
虽我之死
②助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可不译。
何陋之有
之
其此之谓乎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下列各项中那一项是“主谓间取独”的用法:(D)
A、以径寸之木
B、其答之
C、已而之细柳 D.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初中重要的虚词有:
之、以、而、其、则、乃、然、于、 为、焉、乎......
近几年来,成都中考语文试题选择题第六题:
2019年
下车引之 介胄之士不拜
2018年
若脱笼之鹄 何陋之有
(2017年)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之:
2016年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无怀氏之民欤
2015年
卒之为众人 将军岂愿见之乎
2014年
代
7、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代人代事代物,译为: 他(们)、它(们)、这件事
词
8、指示代词(之前后两个事物从属关系)这(些)、那(些)
动词(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无谓语动词):去、到、往等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谓间,取独
2、箬篷覆之
代,船舱
3、母命之
代女子
4、求闻之若此
定语后置的标志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我知之濠上也 辍耕之垄上
的用法
前人之述备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之
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结构助词“的”
宋之丁氏
①结构助词“的” (一般是修饰限制语 +之+中心语)
鹏之徙于南冥也
之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主谓之间,取独,无义
虽我之死
②助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可不译。
何陋之有
之
其此之谓乎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下列各项中那一项是“主谓间取独”的用法:(D)
A、以径寸之木
B、其答之
C、已而之细柳 D.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初中文言文八个重点虚词精品课件
⑵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马之千里者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⑷凑足音节 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
五、于
A、介词 ㈠表比较:有“超过、比”的意思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 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试用于昔日 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 ②战于长勺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 ②安陵君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③胡不见我于王 ④生于忧患⑤万钟 于我何加焉 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㈢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
B、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跟、同” 等。例:①吾与汝毕力平险②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③与臣而将四矣
C、副词,可译为“都、全”,例:号令召三 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D、助词,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或感叹。例: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六、者
㈠指示代词,指代人、物,可译为“的人、的 东西”
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以君为长者,故 不措意也 ③卜者知其指意 ④或异二者之为 ⑤得道者多助 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我渐渐长大了,地主成分已经对我的生 活构不 成丝毫 影响。 长大了 的我发 现父亲 是很疼 爱我的 ,我开 始心安 理得地 享受他 给予我 的一切 。记得 上技校 时的一 个冬天 的傍晚 ,寒流 来临, 气温骤 降。父 亲担心 我的被 褥太薄 ,骑着 自行车 走十几 里路来 给我送 厚被褥 。途中 天降大 雨,父 亲怕被 褥淋湿 ,脱下 雨衣盖 在被褥 上,自 己则冒 雨前行 。当他 来到我 的宿舍 时,嘴 唇都冻 乌了, 一时连 话都说 不出来 。我当 时正沉 迷于一 本小说 中,只 顾躺在 床上, 连句问 候的话 也没对 父亲说 ,更不 用说去 送送他 了。
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马之千里者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⑷凑足音节 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
五、于
A、介词 ㈠表比较:有“超过、比”的意思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 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试用于昔日 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 ②战于长勺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 ②安陵君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③胡不见我于王 ④生于忧患⑤万钟 于我何加焉 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㈢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
B、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跟、同” 等。例:①吾与汝毕力平险②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③与臣而将四矣
C、副词,可译为“都、全”,例:号令召三 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D、助词,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或感叹。例: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六、者
㈠指示代词,指代人、物,可译为“的人、的 东西”
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以君为长者,故 不措意也 ③卜者知其指意 ④或异二者之为 ⑤得道者多助 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我渐渐长大了,地主成分已经对我的生 活构不 成丝毫 影响。 长大了 的我发 现父亲 是很疼 爱我的 ,我开 始心安 理得地 享受他 给予我 的一切 。记得 上技校 时的一 个冬天 的傍晚 ,寒流 来临, 气温骤 降。父 亲担心 我的被 褥太薄 ,骑着 自行车 走十几 里路来 给我送 厚被褥 。途中 天降大 雨,父 亲怕被 褥淋湿 ,脱下 雨衣盖 在被褥 上,自 己则冒 雨前行 。当他 来到我 的宿舍 时,嘴 唇都冻 乌了, 一时连 话都说 不出来 。我当 时正沉 迷于一 本小说 中,只 顾躺在 床上, 连句问 候的话 也没对 父亲说 ,更不 用说去 送送他 了。
初中文言文八个重点虚词ppt课件
卧龙也 ③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 也 • ㈢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 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 遇 • 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 故不错意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1、表并列,不译,相当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 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 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 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 乐⑦蔚然而深秀承 ⑧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2、表顺承(承接),不译,相当于“就、 然后”例:①日出而林霏开 ②既醉而退 ③ 强饮三大白而别 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 诸侯 ⑥呼尔而与之 ⑦长跪而谢之 • 3、表修饰, 不译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杂然而前陈者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执策
• •
• ⑵宾语前置的标志 • 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 •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
• 五、于
• A、介词 • ㈠表比较:有“超过、比”的意思 ①皆以美于
徐公 •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 于” • 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试用于昔日 • 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 ②战于长勺 •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B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
样、那、那样的”例:①父利真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其,起指示 作用,指乡人花钱或请父亲做客以求仲 永题诗这种情况,相当于“这” ②其 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 • C、如果“其”后面跟的是数词,那么 其就译为“其中的”,作定语。例:①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②不能指其一 端③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 八、则
• (一)连词 • 1、表承接关系。它连接的两个部分按时间先后发
•⒈译为“替、给、向、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 ②为人谋而不忠
初中文言文八个重点虚词讲解学习共23页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初中文言文八个重点虚词讲解学习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初中文言文八个重点虚词讲解学习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的.四、之
(一)代词 ⒈代人 例:①或置酒而招之 ②借旁近与之③公与之乘 ⒉代物 例:①渔人甚异之 ②录毕走送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
④故克之 ⒊代事 例:①闻之,欣然规往 ②属予作文记之 ③弗之怠
④吾既已言之王矣 ⑤肉食者谋之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二)动词“去、往、到” 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辍耕之垄上④送杜少 府之任蜀州
错意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
⑤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七、而 1、表并列,不译,相当于“和、又、并且” 例: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 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 貌失丽 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承 ⑧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表顺承(承接),不译,相当于“就、然后”例 :①日出而林霏开 ②既醉而退 ③强饮三大白而 别 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 ⑥呼尔而与之 ⑦长跪而谢之 3、表修饰, 不译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杂然 而前陈者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执策而临之 ⑤佣 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 .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⑦往来而不绝者 ⑧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⑨肉食者谋之 ⑩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⒒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㈡放在主语后,表示停顿,引出判断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③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㈢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
(三)连词 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 例: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语气助词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不译。
例:夫子何命焉为 (五)名词 例:或异二者之为(两种心情)
.
二、以
(一)介词
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 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靠、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 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 以战
C、副词,可译为“都、全”,例:号令召三 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D、助词,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或感叹。例: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六、者
㈠指示代词,指代人、物,可译为“的人、的 东西”
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以君为长者,故 不措意也 ③卜者知其指意 ④或异二者之为 ⑤得道者多助 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B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样、那、
那样的”例:①父利真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其,起指示作用,指乡人花钱
或请父亲做客以求仲永题诗这种情况,相当
于“这”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 然。——那
C、如果“其”后面跟的是数词,那么其就译
为“其中的”,作定语。例:①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②不能指其一端③蜀之鄙有二 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其中
⒊译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⒋译为“是”例: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天下为公 ④中轩敞者为舱 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
与此同类
⑥此为何若人. ⑦若为佣耕
㈡介词wèi ⒈译为“替、给、向、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④不足为外人道
也⑤为楚造云梯 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⑦为天下唱 ⒉译为“被”例: 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 山峦为晴雪所洗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⑤士卒多为用者 ⑥. 贤能为之用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 ②安陵君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③胡不见我于王 ④生于忧患⑤万钟 于我何加焉 ⑥未尝不叹息痛. 恨于桓、灵也
㈢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
B、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跟、同” 等。例:①吾与汝毕力平险②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③与臣而将四矣
⑵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马之千里者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⑷凑足音节 例:①久之,目似. 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 ③怅恨久之 ④公将鼓之
五、于
A、介词 ㈠表比较:有“超过、比”的意思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 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试用于昔日 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 ②战于长勺
3、“从、由”例:然操遂能克绍,以弱
为强者。
.
(二)连词
⒈表目的,可译为“来”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属 予作文以记之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河曲智 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⑥杀之以应陈涉 ⑦俯身倾耳以请
⒉表修饰,可译为“而”或不译 例:①高祖因之以 成帝业②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⒊可译为“因为”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 奉不若人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于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 ⑤不以千里称 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 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 兵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
文言文常见八个虚词 意义与用法
执教:阮兴刚
.
文言文常见八个虚词 意义与用法
为、以、其、之、 于、者、而、则
.
一、为
㈠动词wéi
⒈译为“做”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器皿 ③为我为云梯之械 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行拂乱 其所为 ⑥好为《梁父吟》 ⑦行拂乱其所为
⒉译为“作为、当作、成为”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 ②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③以丛草为林 ④武陵人捕鱼 为业 ⑤以牒为械⑥全石以为底
(三)动词,可译为“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③皆以美于徐公 (四)副词。通“已”,译为“已
经”。 例:固以怪之矣
.
三、其 1、副词 ①、语气副词,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例: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例:其真无马邪? ③表推测,估计语气,可译作“恐怕”例:其真不 知马也 2.A、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 (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 例:①屠大窘,恐前后受真敌(《狼》)——它们 的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他 们的③方其远处海门,仅入银线
.
(三)助词 ⒈结构助词“的” 例: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虽有千里之能 ③醉翁之
意不在酒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⒉无义,不译 ⑴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大道之行也 ④甚矣,汝之不惠⑤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 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一)代词 ⒈代人 例:①或置酒而招之 ②借旁近与之③公与之乘 ⒉代物 例:①渔人甚异之 ②录毕走送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
④故克之 ⒊代事 例:①闻之,欣然规往 ②属予作文记之 ③弗之怠
④吾既已言之王矣 ⑤肉食者谋之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二)动词“去、往、到” 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辍耕之垄上④送杜少 府之任蜀州
错意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
⑤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七、而 1、表并列,不译,相当于“和、又、并且” 例: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 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 貌失丽 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承 ⑧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表顺承(承接),不译,相当于“就、然后”例 :①日出而林霏开 ②既醉而退 ③强饮三大白而 别 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 ⑥呼尔而与之 ⑦长跪而谢之 3、表修饰, 不译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杂然 而前陈者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执策而临之 ⑤佣 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 .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⑦往来而不绝者 ⑧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⑨肉食者谋之 ⑩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⒒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㈡放在主语后,表示停顿,引出判断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③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
㈢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
(三)连词 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 例: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语气助词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不译。
例:夫子何命焉为 (五)名词 例:或异二者之为(两种心情)
.
二、以
(一)介词
⒈“把、拿、用”
例:①以衾拥覆 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靠、按照”
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 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 以战
C、副词,可译为“都、全”,例:号令召三 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D、助词,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或感叹。例: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六、者
㈠指示代词,指代人、物,可译为“的人、的 东西”
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以君为长者,故 不措意也 ③卜者知其指意 ④或异二者之为 ⑤得道者多助 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B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样、那、
那样的”例:①父利真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其,起指示作用,指乡人花钱
或请父亲做客以求仲永题诗这种情况,相当
于“这”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 然。——那
C、如果“其”后面跟的是数词,那么其就译
为“其中的”,作定语。例:①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②不能指其一端③蜀之鄙有二 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其中
⒊译为“认为”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⒋译为“是”例:①知之为知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天下为公 ④中轩敞者为舱 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
与此同类
⑥此为何若人. ⑦若为佣耕
㈡介词wèi ⒈译为“替、给、向、为了” 例:①愿为市鞍马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④不足为外人道
也⑤为楚造云梯 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⑦为天下唱 ⒉译为“被”例: 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 山峦为晴雪所洗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⑤士卒多为用者 ⑥. 贤能为之用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 ②安陵君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③胡不见我于王 ④生于忧患⑤万钟 于我何加焉 ⑥未尝不叹息痛. 恨于桓、灵也
㈢表被动“被” ①受制于人②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
B、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跟、同” 等。例:①吾与汝毕力平险②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③与臣而将四矣
⑵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马之千里者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⑷凑足音节 例:①久之,目似. 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 ③怅恨久之 ④公将鼓之
五、于
A、介词 ㈠表比较:有“超过、比”的意思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 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试用于昔日 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 ②战于长勺
3、“从、由”例:然操遂能克绍,以弱
为强者。
.
(二)连词
⒈表目的,可译为“来”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属 予作文以记之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河曲智 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⑥杀之以应陈涉 ⑦俯身倾耳以请
⒉表修饰,可译为“而”或不译 例:①高祖因之以 成帝业②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⒊可译为“因为”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 奉不若人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于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 ⑤不以千里称 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 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 兵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
文言文常见八个虚词 意义与用法
执教:阮兴刚
.
文言文常见八个虚词 意义与用法
为、以、其、之、 于、者、而、则
.
一、为
㈠动词wéi
⒈译为“做”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器皿 ③为我为云梯之械 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行拂乱 其所为 ⑥好为《梁父吟》 ⑦行拂乱其所为
⒉译为“作为、当作、成为”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 ②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③以丛草为林 ④武陵人捕鱼 为业 ⑤以牒为械⑥全石以为底
(三)动词,可译为“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③皆以美于徐公 (四)副词。通“已”,译为“已
经”。 例:固以怪之矣
.
三、其 1、副词 ①、语气副词,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例: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表示反问,可译为“难道”例:其真无马邪? ③表推测,估计语气,可译作“恐怕”例:其真不 知马也 2.A、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 (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 例:①屠大窘,恐前后受真敌(《狼》)——它们 的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他 们的③方其远处海门,仅入银线
.
(三)助词 ⒈结构助词“的” 例:①水陆草木之花 ②虽有千里之能 ③醉翁之
意不在酒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⒉无义,不译 ⑴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大道之行也 ④甚矣,汝之不惠⑤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 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