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学题库15版(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路网密度: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该区域面积之比。
2、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天内交通量呈显高峰的那个小时称为“高峰小时”。高峰小时内的交通量称为高峰小时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通常是指单向的,应上下行分别统计。
3、高峰小时流量比:高峰小时交通量占该天全天交通之比(以%表示)。
4、高峰小时系数: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后的交通量之比。
5、流率:把在不足1小时时段内通过道路(或某条车道)指定点或断面的车辆数等效转换后得到的单位小时的车辆数。
6、AADT:年平均日交通量。一年中在指定点的平均每日交通量。(按意思表达即可)
7、DDHV:设计小时交通量。在道路规划设计时选择的小时交通量(按意思表达即可)
8、停车视距:当驾驶员突然发现前方道路上有障碍不能绕过,而能安全地停止在障碍物前所需的距离。9、会车视距:指两辆对向行驶的汽车,能在同一车道上及时制动而不发生碰撞所需的最小距离。
10、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上,为了超越前车需要借用对向车道而不至于与对向行驶的车辆相碰所需的最小距离。(按意思表达即可)
11、自由流速度(畅行速度):一辆车在无其它车辆干扰下通过某一区断的最高速度。
12、临界速度:当流量增大到接近或达到道路通行能力时的速度。
13、阻塞密度:当密度持续增加使流量趋近于零时的密度或停车排队的密度。
14、临界密度:当流量增大到接近或达到道路通行能力时的密度。
15、饱和流率:在现行道路和交通条件下,指定的进口道或车道组在一个绿灯小时时间内,车辆能够最大通过交叉口的车辆数。
16、起动损失时间:当信号灯变为绿灯,车辆由静止状态开始运动时,前几辆车的车头时距总是大于饱和车头时距,从而使这几辆车通过停车线的时间大于正常车辆所需的时间,大于部分时间称为起动损失时间。或实际绿灯开始与有效绿灯开始(第一辆车通过停车线)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起动损失时间。(按意思表达即可)
17、清尾损失时间:从一个方向最后一辆车进入交叉口的时刻与另一个方向变为绿灯的时刻之间的时间差。(按意思表达即可)
18、延误:车辆在行驶中由于道路环境、交通管理以及其它车辆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失的时间;或:是实际旅行时间与驾驶员期望的旅行时间之差,由于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等因素引起的运行时间损失,以s或者min计。(按意思表达即可)
19、M/M/1系统的服务强度:指M/M/1系统的平均到达率λ与平均服务率ρ的比值。它是判别系统是否稳定的主要指标之一。
20、临界间隙:交叉口的主车流中允许次要车流中某一等待车辆穿越主车流的最小间隙。
21、跟随间隙:交叉口次要车流中车辆之间的车头时距。
22、道路通行能力:在一定时段和道路、交通、管制条件下,人和车辆通过车道或道路上的一点或均匀断面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23、基本通行能力:公路组成部分在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均匀段上或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1h所能通过标准车辆的最大辆数。
24、可能通行能力:已知公路的一组成部分在实际或预测的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上或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1h所能通过的车辆(在混合交通公路上为标准汽车)的最大辆数。
25、设计通行能力:设计中的公路的一部分在预测道路、交通、控制及环境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均匀段上或一横断面上,在所选用的设计服务水平下,1h所能通过的车
辆(在混合交通公路上为标准汽车)的最大辆数。
26、服务水平:交通流中车辆运行条件及驾驶员和乘客所感受的一种质量标准。或称公路所提供运行服务的质量水平。
27、最大服务交通量:每一服务水平有其服务质量的范围,每级服务水平所对应于该级服务水平最差时的服务交通量。
28、信号相位:信号机在一个周期内有若干个控制状态,每一个控制状态称为一个相位。或交叉口各进口道不同方向所显示的不同灯色的组合称为一个相位。
29、绿信比:每个相位的有效绿灯时间与周期时长之比。
30、绿灯间隔时间:从上一相位的绿灯结束时刻到下一相位绿灯开始时刻的间隔时间称为绿灯间隔时间。31、交通事故:指车辆驾驶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活动有关的人员(统称交通参与者)在特定道路通行过程中,由于当事人违反交通法规或依法应该承担责任的行为而过失造成人、畜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件。
32、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及其所辖区域范围内供公众出行乘用的各种客运交通方式的总称。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轮渡、地铁、轻轨、以及缆车等。
33、公交线路网密度:公交线路网通行的街道长度与城市用地之比。
34、非直线系数:乘客实际乘车路线的长度与乘车起止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之比。
35、线路重复系数:营运线路总长度与线路网通行的街道长度之比。
36、累计停车数:典型停放点在一定时间内实际停放车的数量。
37、延停车数: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调查点累计停放车的次数。
38、停车场容量:在停车场有效面积上可用的最大泊位数。
39、停车需求:在给定的停车区域内,特定时间间隔内的停放车吸引量。
40、停车供应:一定的停车区域内按规范提供的有效车位数。
41、步行距离:从停车处到出行目的地的实际步行距离。
42、单位停车面积:指一辆设计车型所占地面积,包括停车位面积、均摊通道面积、其它辅助面积。
43、城市公交规划:在研究城市交通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土地利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年限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公交建设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的资料,合理地确定城市客运交通结构,预测公交客运量、客运周转量、客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布置公交线路网络,确定公交车种、车型、数量,安排公交枢纽以及公交场站设施的用地。
44、道路交通系统:是指一个由人、车、路、环境(含交通控制装置)组成的整体,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立的功能或特性,它们按照特定的方式协调运行着,由此实现人和物的空间转移。
45、交通管理:按照国家制定的法规、政策、条例等的规定和道路交通的实际状况,运用各种手段、方法、设施、工具、措施等科学合理地疏导、协调、禁限、约束、组织和指挥交通。
46、交通控制:运用现代化的遥测、遥控、监控、传感、检测装置采集信息,并用电子设备、光缆、通迅设施、信号系统、电脑及相关软件传送信息、处理信息,从而达到对动态交通(运行中的车辆)进行准确地组织、指引、诱导和调控,使其安全畅通地运行。
47、交通规划:是在交通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未来交通需求、交通方式与土地开发的关系,确定交通系统的建设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应采取的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