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郑玄传-郑玄对应劭》阅读答案翻译
《后汉书?郑玄传|郑玄对应劭》阅读答案翻译郑玄对应劭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⑾之徒不称官阀⑿。
”劭有惭色。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
②总兵:总领兵马。
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
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
⑤斛(hú):量器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
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
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⑧太山:泰山。
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
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
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
[文化常识]“尺”及其他。
“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
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l引。
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
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
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要②会③竞④归2.翻译:①乃延升上坐③咸出问表④莫不嗟服 3.理解: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参考译文】42、郑玄对应劭当时大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
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目清秀,仪容温和高大。
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且很有口才。
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
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
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自我夸赞说:“从前的太山太守应中远,做您的学生怎麽样?”郑玄笑着说:“仲尼之门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回、赐等人不自称官职。
郑玄文言文翻译对照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玄以经学见称,遍注群经,号为经圣。
时人语曰:“天下之学,莫若郑玄。
”【翻译】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高密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郑玄因精通经学而闻名,对众经进行了广泛的注释,被誉为经学大师。
当时人们说:“天下的学问,没有比得上郑玄的。
”【原文】玄少孤,家贫,受业于马融。
融,北海人,当世大儒,玄从之游,受业三年,遂成大儒。
【翻译】郑玄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曾跟随马融学习。
马融,也是北海人,是当时的大学者,郑玄跟随他学习,历时三年,终于成为大儒。
【原文】及融卒,玄归北海,聚徒教授,弟子千余人,皆成大儒。
【翻译】马融去世后,郑玄返回北海,聚集门徒进行教学,弟子有千余人,他们后来都成为了大儒。
【原文】玄博学多才,通经史,明阴阳,善草隶,又能射御,兼通天文,无所不通。
【翻译】郑玄博学多才,精通经史,通晓阴阳五行,擅长草隶书法,又擅长射箭和骑马,还通晓天文,无所不通。
【原文】玄所著书,凡百余万言,号曰《周礼》、《礼记》、《周易》、《尚书》、《春秋》五经注,及《论语》、《孝经》等,皆传于世。
郑玄所著之书,共计百余万字,被称为《周礼》、《礼记》、《周易》、《尚书》、《春秋》五经注,以及《论语》、《孝经》等,这些著作都流传于世。
【原文】玄之学,深得圣人之意,而其说又多与经文相合,故世称“郑学”。
【翻译】郑玄的学说,深刻理解了圣人的意图,而且其解释又多与经文相符,因此世人称之为“郑学”。
【原文】玄虽居乱世,而以道自守,不随俗浮沉,故能保全其身,而名传后世。
【翻译】郑玄虽然生活在乱世之中,却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不随波逐流,因此能够保全自己的名声,而名垂后世。
【原文】郑玄,真经学之宗师也。
其学博而精,其行高而洁,其言简而明,其才通而达,其志坚而毅,其德厚而纯,其为学也,可谓无古无今,无中无外,无亲无疏,无大无小,无不至矣。
【翻译】郑玄,确实是经学的宗师。
他的学问博大精深,他的品行高尚纯洁,他的言辞简洁明了,他的才华通达广博,他的意志坚定刚毅,他的德行深厚纯粹,他的学问涵盖古今,不受地域限制,不分亲疏远近,不分大小事务,无不触及,可以说是无与伦比。
郑玄传原文翻译
《郑玄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讲述了汉代著名学者郑玄的生平、学术成就及其对汉代学术的贡献。
以下是《郑玄传》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郑玄字子产,东海郯人也。
以文学进士,为乡官,过以孝行,人称郑孝子。
博通经籍,贯通《五经》、百家之书。
当时诸儒互相攻讦,争辨天地阴阳,而郑玄意深究微旨,与众不同。
以《周易》卦义及《诗》、《书》、《礼》、《春秋》义例,注旁引证,为经义之精义。
自广成以来,孔子门人十传,诸子百家之学,罔不究之。
尝论《易》之难,久不解其义,晝夜勤苦,忽见书后有“姤”字,而亦乘“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之义,遂得其要。
曾自言:“得此一字,脱生罔(Wǎng)受,梦中所学,忽然而会。
”其博学之识,尤尽于经籍。
翻译:
郑玄,字子产,出生于东海郯县。
他通过文学考试成为进士,担任乡官,因其孝行而被称为郑孝子。
他通晓经书,熟悉《五经》和百家之书。
当时,各位儒士互相攻讦,争辨天地阴阳之学,而郑玄意深究微旨,独具慧眼。
他通过对《周易》卦义及《诗》、《书》、《礼》、《春秋》义例的注解,引证注释,成为经义的精髓。
自孔子门人广成以来,包括诸子百家之学,无不被他所研究。
他曾经探讨《易经》的难点,长期无法理解其意义,但他白天黑夜勤奋不懈,忽然看到“姤”字,即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含义,终于理解了其要义。
他曾经说:“得此一字,如脱生死,像是在梦中学到,忽然就明白了。
”他的博学之才,在经书领域尤其突出。
郑玄传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 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 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 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 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 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 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 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 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 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译文:
郑玄传
《后汉书》
译文 :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
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 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读书, 不喜欢做官吏。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 制止他。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 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掌握《公羊春秋》 、《九章算术》。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 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 等。因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 往西人关。通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 为师。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原文:译文: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郡高密县人。
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辞官回家后,便常常到当地的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
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师学习,尊奉京兆的第五元先为师,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由于在崤山以东地区没有值得求问的人了,郑玄便西行进入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
郑玄独自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
家庭贫困,便在东莱郡租种别人的田地,跟随他的学徒已有数百甚至上千人。
等到发生党锢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限制活动,于是就暗暗地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
当时任城何休喜好公羊经学,就著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却针对这三本书都提出了辩驳。
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起初,光武帝中兴汉朝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这些人为古文、今文经学争辩不休,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刘,加上郑玄与何休的对答,文言翻译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
灵帝末年,限制党籍人士活动的禁令被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听说了郑玄的贤名便派人前去征召他。
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抗他的意旨,于是便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拜访他。
何进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的礼遇很是优厚。
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戴幅巾去见何进。
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军队,派遣使者邀请郑玄,以盛大的规模招待宾客,郑玄最后到达,袁绍便延请他就上座。
袁绍的宾客有很多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到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竞相提出种种不经的说法,各家纷纷起身向他发难。
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
《郑玄对应劭》原文及译文
《郑玄对应劭》原文及译文赏析郑玄对应劭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④,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⑾之徒不称官阀⑿。
”劭有惭色。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
②总兵:总领兵马。
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
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
⑤斛(hú):量器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
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
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⑧太山:泰山。
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
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
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
[文化常识]“尺”及其他。
“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
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l引。
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
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
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阅读练习]1.解释:①要②会③竞④归2.翻译:①乃延升上坐未以通人许之③咸出问表④莫不嗟服3.理解: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参考答案1.①同“邀”②集合③争着④依附2.①于是请(郑玄)登上大堂并上座;②不认为他是知识渊博的人;③都出于问题之外(意为知识渊博);④没有人不感叹佩服。
3.嘲笑应助连儒家的基本规矩都不懂。
附【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②总兵:总领兵马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⑤斛(hú):量器名。
郑玄对应劭文言文翻译
郑玄对应劭文言文翻译【译文】当时大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
郑玄身高八尺,能喝一斛酒,眉目清秀,仪容温和高大。
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之士,且很有口才。
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
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
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自我夸赞说:从前的太山太守应中远,做您的学生怎麽样?郑玄笑着说:仲尼之门考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回、赐等人不自称官职。
应劭脸上带有惭愧之色。
【原文】郑玄对应劭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④,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⑪之徒不称官阀⑫。
劭有惭色。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
②总兵:总领兵马。
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
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
⑤斛(hú):量器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
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
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⑧太山:泰山。
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
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
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
【郑玄】郑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
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
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
后汉书·郑玄传详解
• 就 (1)v.本义:到高处去住 (2)v.靠近;走近;趋向
不就利,不违害。——《庄子· 齐物论》 金就砺则利。——《荀子· 劝学》
又如:就书(前往从学);就利(趋利,求利);就第(归回宅 第;回家);就和(接近) (3)v.归于
处工就官府,处商就井市。——《国语》 又如:就化(归顺,向化);就班(按次序归位);就款(归顺臣服)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无所事事;不事生产;事本(从事本业);事力(从事体力 劳动);事行(做事;行事) (3)v.使用;役使
坐事国人过律。——《史记· 傅靳蒯成传》 因为役使吏民违反规定获罪。 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还要宾客干什么呢
又如:事役(劳役);事智(运用智慧);事用(使用;应用) (4)v. 奉行(5)v. 治理;办理 (6)v.任用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
• 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 安车,所经过地方的郡县都派长吏接送。 到朝廷后,郑玄就以生病的理由自求回家。 这时袁绍正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僵持不下, 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逼迫郑玄随 从军队。郑玄迫于无奈,带病来到元城县, 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这一年六月病 逝,享年七十四岁。留下遗嘱要求薄葬。 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 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
病自乞还家。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
抵挡,抵抗 跟随军队[行动]
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
病沉重
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縗
在古代缞和绖是就是丧带和丧服,缞绖和在一起说就指 整套丧服,后来渐渐引申出服丧,所以也缞绖也指服丧。
绖shuāi dié赴会千余人。(节选自《后汉书· 郑玄传》)
《后汉书郑玄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郑玄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后汉书|郑玄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博学多识的郑康成郑玄字康成,少为乡啬夫①。
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
遂造太学受业,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
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②《左氏膏盲》《毂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
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莫不嗟服。
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③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
(节选自《后汉书》)①啬夫:官名。
②墨守:言《公羊》义理之精深且不可辩驳,如墨翟守城。
③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乐为吏乐:喜欢B.父数怒之怒:发怒C.事扶风马融事:奉事D.玄乃发《墨守》发:发掘,引申为“探究”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西人关,因涿郡卢植玄因从质诸疑义B.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C.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D.未以通人许之仲尼之门考以四科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B、遂造太学受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父数怒之,不能禁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D、遂造太学受业径造庐访成4.下列四组中,都可以说明郑玄深入钻研学问的一组是()①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②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③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④发《墨守》,针《膏盲》,起《废疾》_⑤康成人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⑥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⑥5.下列四项说法中,不完全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A.第一段中“升堂进者”与第二段中的“人吾室”者,在本文所指对象没有区别B.郑玄对于他人的学说,既能虚心求教,又不盲目接受,能指出其得失C.郑玄有高超的辩才,对于藐视自己的人,常驳得他们面有惭色D.对于郑玄的学识,当时的一些名人深表叹服,师从他的门人相当多6.给下面文言句子打上标点符号。
文言文翻译郑玄
玄年幼丧父,家道中落,却矢志不渝,勤学苦读。
其学识渊博,通经史、诸子百家,尤精于《周易》、《尚书》、《毛诗》等儒家经典。
玄主张以经学为宗,以儒学为本,力图挽救当时学术的颓废。
郑玄著述颇丰,有《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等。
其中,《周易注》尤为著名,被后世誉为“易学之宗”。
玄在《周易注》中,以“象”、“数”、“义”三者为基础,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周易》的内涵,使《周易》成为儒家经典中的瑰宝。
玄不仅精于经学,还精通音韵、天文、地理、医学等学科。
其在《诗经》音韵研究方面,有独到见解,被誉为“诗韵宗师”。
在天文、地理方面,玄著有《天文志》、《地理志》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郑玄一生勤于治学,虽身处乱世,却不忘初心,致力于弘扬儒学。
其在学术上的成就,使后世学者景仰不已。
以下为郑玄文言文原文及其翻译:原文:玄少孤,母授以书,问曰:“能读乎?”对曰:“能。
”曰:“颇识之乎?”对曰:“颇识之。
”曰:“背之。
”玄应声而背,母大奇之。
自是专精,不杂他学。
翻译:郑玄年幼丧父,母亲教他读书,问道:“你能读吗?”他回答说:“我能。
”母亲又问:“你稍微认识一些吗?”他回答说:“我稍微认识一些。
”母亲又让他背诵,郑玄应声背诵,母亲感到非常惊奇。
从此以后,他专心致志,不涉猎其他学问。
郑玄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广受赞誉。
其在经学、音韵、天文、地理等方面的成就,为后世学者树立了典范。
虽然身处乱世,郑玄依然坚守儒学,弘扬传统文化,为我国学术史留下了宝贵财富。
郑玄的学术思想,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他的著作,如《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等,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学术史上,郑玄是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学术成就,不仅为我国古代学术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世学者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后汉书·郑玄传 阅读附答案
后汉书·郑玄传阅读附答案 后汉书郑玄传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
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
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着《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
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緓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
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
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
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一宿逃去。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
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
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
遗令薄葬。
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缞绖赴会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郑玄传》)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B.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C.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
郑玄 文言文
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召 公车征为大司农 征:征召
例《张衡传》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公府: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的公署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辟:汉代选官制度,征召知名人士做官,皇帝征 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或征召,都由 公车接待
博学多识的郑康成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 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 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 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 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 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 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 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盲》《毂 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 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 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 刘绬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玄少为乡啬夫:汉代掌管诉讼与收取赋税 的人。 常诣学官:到 例 “诣太守,说如此 ” 师事:拜某人为师或以师礼相待 以山东无足问者:以:认为;山东:崤山 以东; 足:值得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西入关:向西 因涿郡卢植:通过、经由 例 “因宾客至蔺
相如门谢罪”
客耕东莱:租种别人的田地 及党事起:等到 俱被禁锢: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的人 做官或不许他们参加政治活动 杜门不出:闭门 康成入吾室:内室、房屋、家 操吾矛以伐我乎:操:持、拿着;伐:讨伐 例“大王来何操” 贾逵之徒:某类人 例“之伦,之属,侪” 由是古学遂明:从此
郑玄以山文言文翻译
郑玄游学十余年,归乡里。
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
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緓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
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
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
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一宿逃去。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绍客多豪杰,并有口才,见到玄儒的,还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比赛设异端,百家互起。
郑玄依次辩回答。
大家都出来询问表,无不叹服,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于是自己总结:“所以泰山郡太守应中远,北面自称弟子怎么样?”玄笑着说:“孔子的门以四科考察,颜回、子贡的言辞,宰予的政事,曾参的孝行,各有专长。
今子以文辞胜我,吾不以文辞胜子,子以政事胜我,吾不以政事胜子,子以孝行胜我,吾不以孝行胜子。
吾所学者,在于道义而已。
”郑玄拜师马融,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
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
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
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
”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郑玄学问渊博,通经学、易学、天文、算术,所著《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
他以山高水长,比喻学问无边,故有“郑玄以山文言文翻译”之语。
郑玄以山文言文翻译,寓意着学问如山,高不可攀,如水般长流不息,永不干涸。
他以此勉励后人,追求学问,永无止境。
郑玄对应召文言文翻译
原文:昔者孔子游于匡,颜渊后至,孔子曰:“归乎来!吾语汝。
夫道者,无以名,无以利,无以得,无以失。
得之者,其唯一心而已。
一心之得,其能尽天下之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此之谓道。
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归之者,非一人也,天下之人也。
”郑玄闻之,心悦之,遂发愤读《五经》,博采众长,终成一代儒宗。
及孔子卒,郑玄叹曰:“道之不明,吾将何求?吾将求之吾心。
”后汉桓帝时,朝廷召郑玄为博士,郑玄辞而不赴。
友人曰:“子何为辞?博士之位,荣显之极也。
”郑玄答曰:“吾闻之,君子之仕也,以道为志,以德为行,不以禄位为意。
吾志在道,德在行,禄位何求?”友人又曰:“子若辞,恐朝廷不悦,将加罪于子。
”郑玄曰:“吾知朝廷之不悦,然吾志不可夺也。
吾闻之,‘吾道一以贯之。
’吾之道,正道也,吾志不可改。
”友人见郑玄坚志不屈,乃止。
郑玄遂隐居山林,潜心研究《五经》,著述颇丰。
后汉灵帝时,朝廷再次召郑玄为博士,郑玄仍辞而不赴。
友人劝曰:“子何为又辞?吾闻朝廷欲以公车征子,子若不赴,恐为天下所笑。
”郑玄答曰:“吾志已决,吾之不去,非为笑也,为道也。
”友人叹曰:“子之志,可谓坚矣!吾辈不及也。
”郑玄曰:“吾辈当自强不息,以道自勉,方不负此生。
”翻译:昔日,孔子游历于匡地,颜渊最后到达,孔子说:“回来吧!我要告诉你,那道,无法用名字来称呼,无法用利益来衡量,无法用得失来评价。
得道的人,唯有心灵而已。
心灵的所得,能够穷尽天下的真理,贯通古今的变迁,形成一家之言。
这就是所谓的道。
道所在之处,天下都会归附。
归附的人,并非一人,而是天下之人。
”郑玄听到这些话,心中感到非常愉悦,于是立志阅读《五经》,广泛吸收各种学术的长处,最终成为一代儒宗。
等到孔子去世后,郑玄叹息说:“道的不明,我该追求什么?我将追求我心中的道。
”后来,汉桓帝时期,朝廷征召郑玄担任博士,郑玄拒绝了这个邀请。
朋友说:“你为什么要拒绝呢?博士的职位,是荣耀和显赫的极致。
”郑玄回答说:“我听说,君子从事官职,以道为志向,以德为行为,不把禄位放在心上。
郑玄文言文翻译
原文:中庸之道,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何谓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也者,无过无不及也,如是而已矣。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何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以其生物,养物也。
故君子以厚德载物。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何谓也?中者,中也;和者,和也。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君子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天下之正道,以育天下之万物。
原文翻译:中庸之道,实在是最高的境界啊!人们缺少这种境界已经很久了。
喜怒哀乐这些情感还没有表露出来,叫做“中”;表露出来后都能符合节度,叫做“和”。
所谓“中”,是天下的大本;所谓“和”,是天下共行的道路。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就会得到养育。
“所谓‘中’,是天下的大本。
”这是什么意思呢?天命叫做性,遵循本性叫做道,修养道德叫做教。
道,是不能离开片刻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
“中”,是没有过分也没有不及,就是这样而已。
“所谓‘和’,是天下共行的道路。
”这是什么意思呢?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就会得到养育。
天地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养育万物。
所以君子要以深厚的德行承载万物。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就会得到养育。
”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中”,就是中;所谓“和”,就是和。
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得到养育。
君子要确立天下正确的位置,行走在天下的大道上,得到天下正确的道路,以此来养育天下万物。
郑玄的《礼记·中庸》一篇,阐述了中庸之道的内涵,强调了中庸之道在天下治理中的重要性。
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后汉书郑玄传.doc
2019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后汉书郑玄传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④,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⑾之徒不称官阀⑿。
劭有惭色。
[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
②总兵:总领兵马。
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
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
⑤斛:量器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
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
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⑧太山:泰山。
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
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
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
【文化常识】尺及其他。
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
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l引。
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
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
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高便为2.7米左右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要②会③竞④归2.翻译:①乃延升上坐②未以通人许之③咸出问表④莫不嗟服3.理解: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参考答案】1.①同邀②集合③争着④依附2.①于是请登上大堂并上座;②不认为他是知识渊博的人;③都出于问题之外;④没有人不感叹佩服。
3.嘲笑应助连儒家的基本规矩都不懂。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原文:译文: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郡高密县人。
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辞官回家后,便常常到当地的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
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师学习,尊奉京兆的第五元先为师,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由于在崤山以东地区没有值得求问的人了,郑玄便西行进入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
郑玄独自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
家庭贫困,便在东莱郡租种别人的田地,跟随他的学徒已有数百甚至上千人。
等到发生党锢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限制活动,于是就暗暗地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
当时任城何休喜好公羊经学,就著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却针对这三本书都提出了辩驳。
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起初,光武帝中兴汉朝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这些人为古文、今文经学争辩不休,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刘,加上郑玄与何休的对答,文言翻译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
灵帝末年,限制党籍人士活动的禁令被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听说了郑玄的贤名便派人前去征召他。
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抗他的意旨,于是便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拜访他。
何进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的礼遇很是优厚。
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戴幅巾去见何进。
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军队,派遣使者邀请郑玄,以盛大的规模招待宾客,郑玄最后到达,袁绍便延请他就上座。
袁绍的宾客有很多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到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竞相提出种种不经的说法,各家纷纷起身向他发难。
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
高考语文文言文后汉书郑玄传阅读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后汉书郑玄传阅读题附答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的复习免不了要做试题。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文言文后汉书郑玄传阅读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后汉书郑玄传阅读题原文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
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
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
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緓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灵帝末,党禁解,大何进闻而辟之。
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
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
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一宿逃去。
时大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
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
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
遗令薄葬。
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縗绖赴会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郑玄传》)高考语文文言文后汉书郑玄传阅读题题目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B.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C.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D.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后汉书·郑玄传 阅读附答案
后汉书·郑玄传阅读附答案 后汉书郑玄传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
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
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着《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
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緓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灵帝末,党禁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
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
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
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一宿逃去。
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
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
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
遗令薄葬。
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缞绖赴会千余人。
(节选自《后汉书郑玄传》)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B.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C.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D.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后汉书·郑玄传详解共31页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ຫໍສະໝຸດ 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汉书郑玄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译文:
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郡高密县人。
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辞官回家后,便常常到当地的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
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师学习,尊奉京兆的第五元先为师,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
由于在崤山以东地区没有值得求问的人了,郑玄便西行进入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
郑玄独自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
家庭贫困,便在东莱郡租种别人的田地,跟随他的学徒已有数百甚至上千人。
等到发生党锢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限制活动,于是就暗暗地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
当时任城何休喜好公羊经学,就着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却针对这三本书都提出了辩驳。
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起初,光武帝中兴汉朝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这些人为古文、今文经学争辩不休,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刘,加上郑玄与何休的对答,文言翻译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
灵帝末年,限制党籍人士活动的禁令被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听说了郑玄的贤名便派人前去征召他。
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抗他的意旨,于是便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拜访他。
何进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的礼遇很是优厚。
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戴幅巾去见何进。
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军队,派遣使者邀请郑玄,以盛大的规模招待宾客,郑玄最后到达,袁绍便延请他就上座。
袁绍的宾客有很多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到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竞相提出种种不经
的说法,各家纷纷起身向他发难。
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
袁绍于是便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任左中郎将。
但他都没有接受。
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安车,所经过地方的郡县都派长吏接送。
到朝廷后,郑玄就以生病的理由自求回家。
这时袁绍正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逼迫郑玄随从军队。
郑玄迫于无奈,带病来到元城县,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这一年六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留下遗嘱要求薄葬。
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