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泵性能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rque (Nm) Correction
Head (Inlet) Head (Outlet) Head Rise P1 (bar) P2 (bar) ∆H (bar)
8
轉速:1800 rpm
Q (l/s) I Initial State 1 2 3 4 5 6 7 8
轉速:1500 rpm
Torque (Nm) Correction
2 2 ∆H = ρω 2 r2 − r1 ,
(
)
1
其中 ω 為輪軸旋轉速率, ρ 為工作流體密度,而 r1 和 r2 分別為葉片入口和出口 半徑。由上式得知,輸出揚程變化( ∆H )和工作流體體積流率(Q)無關。驅 動離心泵所需的功率可進一步表為 P = ∆H ⋅ Q ,此時泵的效率為 100%。
ηo =
∆H ⋅ Q ⋅ 10 4 , P
6
其中 ∆H 為輸出揚程(單位是 bars),Q 為體積流率(單位是 l/s),P 為馬達輸 入功率(單位是 Watts)。馬達輸入功率可進一步表為 P = 2πNT / 60 ,N 為馬達 轉速(單位是 revs/min),T 為輸入扭矩(單位是 Nm);因此泵的整體效率可 表為
cot β 2 = ( U 2 − Vθ2 ) / Vr 2 ,因此工作流體輸出揚程可表示為
Vr 2 cot β 2 ∆H = ρU 2Vθ 2 = ρU 2 ( U 2 − Vr 2 cot β 2 ) = ρU 2 。 2 1 − U2
上式中, Vr2 為輪葉出口端工作流體的徑向速度,與體積流率存在下列關係:
ηo = 9.55x10 4
四、實驗步驟:
∆H ⋅ Q NT
(%)。
1.打開電源前,檢查馬達速度控制鈕是否歸零(逆時針轉到底),檢查扭矩 計的安全板是否鬆開,若未鬆開,千萬不可開機。 2.打開電源,檢查接地線及緊急開關。 3.打開手動入水閥和排水閥(入水閥一定要全開)。 4.轉動馬達速度控制鈕,使馬達開始緩慢轉動,接著逐漸增加轉速,直到 水在系統中開始循環。 5.若為充水後第一次操作,請等 5 分鐘,以確保空氣不再隨水一起循環。 6.檢查所有運動件是否有異常的震動和噪音。 7.實驗量測進行順序: a.設定馬達在預設轉速下運轉,如:2800 revs/min。 b.記錄該轉速下的輸出揚程、扭矩和流率(利用水力試驗台量測流率)。 c.調整排水閥,以改變流率,並記錄對應的輸出揚程和扭矩讀數。 d.逐次調整排水閥開度直到全關(排水閥全關狀態不可維持太久)為止。 e.改變馬達轉速,重複上述步驟(b 到 d)。 8.完成實驗,馬達減速,將閥設定在全開狀態,讓水循環幾分鐘後停機。
7
「離心泵性能實驗」數據表
轉速:2800 rpm
實驗日期:



Q (l/s) I Initial State 1 2 3 4 5 6 7 8
轉速:2600 rpm
Torque (Nm) Correction
Head (Inlet) Head (Outlet) Head Rise P1 (bar) P2 (bar) ∆H (bar)
1= m 2=m = ρQ ;而其中 Vθ1 和 上式假設輪葉進出口端質量流率相等,亦即 m Vθ 2 為工作流體速度的切線分量,如圖三所示。利用扭矩關係式,動葉輪軸的 輸入功率(input power, W )可表為
shaft
W shaft = Tshaft ⋅ ω = ρQ( U 2 Vθ 2 − U1Vθ1 ) 。
機械工程實驗(三)
1998/5/11
離心泵性能實驗
一、實驗目的: 1.本實驗利用一標準商用離心泵,測試並分析其性能。 2.實驗尋得流率與輸出揚程,以及流率與總效率之關係,並建立離心泵的 性能特性曲線。 二、實驗設備: 1.TQ-H1D 水力試驗台(volumetric hydraulics bench)。 2.TQ-H35 離心泵測試裝置(centrifugal pump test rig),包括:一標準商用 離心泵( ST253 動葉輪)、直流馬達( 0.75 kW, 3000 rpm)及動力計 (dynamometer)、扭矩計(torque meter)和供水管路。 三、實驗原理: 旋輪機械(turbomachine)泛指一機械裝置,藉著裝置本體與工作流體間的 相互作用,可經由工作流體取得能量,如渦輪機(turbine),或施予能量給工作 流體,如壓縮機(compressor)和泵(pump)。根據工作流體於旋輪機械中主要 流動方向的不同,旋輪機械可進一步區分為軸流式( axial-flow )、徑流式 (radial-flow)和混流式(mixed-flow)三種。離心泵(centrifugal pump)是最常 見的徑流式旋輪機械,它由旋轉軸上的動葉輪( impeller )和固定不動的罩殼 (housing)所組成,動葉輪上植有一系列的曲面葉片(curved blades),或稱輪 葉(vanes),如圖一所示【1】。當旋轉軸上的動葉輪旋轉時,工作流體由罩殼 中心眼(eye)被吸入,然後沿著徑向流出罩殼出口的渦形流道(volute)。工作 流體從中心眼流到輪葉外緣的過程中,經由旋轉輪葉得到能量,使得流體速度 和壓力隨之提高,亦即提昇進口流體的落差(head),吾人習稱為揚程(head rise)。 3-1 強制渦流理論 首先利用強制渦流(forced vortex)理論,簡單估計泵的性能,如圖二所示 【2】;工作流體由於動葉輪的作用產生強制渦流,亦即流體隨著輪軸旋轉而沿 著切線方向流出,其跨過整個渦流的輸出揚程可以下式表示:
圖一
離心泵示意圖【1】
圖二
強制渦流理論分析示意圖【2】
3-2 一維流動理論 一維流動(one-dimensional flow)理論的基本概念緣於,作用於動葉輪上的 扭矩相等於工作流體流經動葉輪所產生的角動量增加率(the rate of increase of angular momentum),此即 Euler 理論。一維流動理論分析的基本假設如下: 1.流經動葉輪進口和出口截面的工作流體,具均勻速度分佈 (分別表為 V1 和 V2 )。 2.動葉輪進口(出口)端的輪葉速度,可表為 U1 = r1ω ( U 2 = r2ω )。 3.工作流體在進口(出口)截面的相對速度,可表為 W1 ( W2 ),其速度方 向順著進口(出口)輪葉尖端( the vane tip )方向,而且 V1 = W1 + U1
Vr2 =
Q Q = , A 2 2πr2 b 2
其中 A 2 為輪葉出口端截面積,而 b 2 為輪葉出口端的輪葉高度。最後,吾人得 到工作流體輸出揚程與體積流率的關係,如下式所示:
∆H = ρU 2 2−
ρU 2 cot β 2 Q; 2πr2 b 2
由一維流動理論分析發現,離心泵的理想揚程,隨著體積流率的增加呈線性遞 減關係。針對實際的離心泵,輪葉進口端和出口端角度,分別為 15D < β1 < 50D 和 15D < β 2 < 35D 。 β 2 < 90D 輪葉具背向曲度(backward curved),而 β 2 > 90D 輪 葉具正向曲度 (forward curved) ;正向曲度輪葉會產生不穩定流動,較少使用。 3-3 真實輪葉特性 針對離心泵輸出揚程,吾人將實驗量測值,與強制渦流理論(圖四)和一維 流動理論(圖五)所得預測值,進行比較【2】。圖四和圖五的變化曲線,顯示 離心泵輸出揚程和工作流體體積流率之變化關係,此類曲線吾人習稱為性能特 性(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曲線。圖四的性能特性曲線顯示,實際上可達到 的輸出揚程(圖示以 M 表之)遠低於強制渦流理論的定值揚程(圖示以 FVH 表 之),兩者的差異隨體積流率(亦即泵的損失)的增加而增大。事實上,強制渦 流理論的理想揚程可視為實際離心泵的最大極限值。圖五的性能特性曲線亦顯 示,Euler 理論值(圖示以 EH 表之)也比實測值大了約兩倍,但已可顯示出隨 流率的變化趨勢了。
3
因為輪軸的輸入功率與工作流體所獲得的揚程(壓力落差提昇)關係為 W shaft = ∆H ⋅ Q ,吾人進一步得知
∆H = ρ( U 2Vθ2 − U1Vθ1 ) 。
工作流體在輪葉進口端,通常沿著徑向流入,並不具有切線分量 ( Vθ1 = 0 ) , 亦 即 圖 三 中 α1 = 90D ; 而 且 由 圖 三 速 度 向 量 圖 得 知 ,
4
圖四
離心泵輸出揚程實驗值與強制渦流理論預測值之比較【2】
圖五
離心泵輸出揚程實驗值與一維流動理論預測值之比較【2】
5
真實泵的性能遠小於 Euler 理論的預測值,主要肇因於真實泵的內部損失; 由泵的能量平衡,得知 動葉輪軸的輸入功 = 機械損失 + 動葉輪損失 + 機殼(casing)損失 + 洩漏(leakage)損失 + 可用的流體動力輸出。 一般而言,泵的損失亦可簡單分成兩大類,滑移(slip)損失及水力(hydraulic) 損失,滑移損失又稱之環流(circulation)損失。 工作流體流經輪葉形成的壓力分佈會引發流體驅動力,而導致環流的產 生,從而降低了旋流( whirl )速度。旋流的降低程度通常可用滑移因子(slip factor)來估計【3】,而其最主要的影響參數為輪葉出口端角度 β 2 。如以本實驗 所使用的 ST253 動葉輪,在轉速 3000 rpm 而流率 3 l/s 下,可估得滑移因子在 0.705 至 0.752 間。事實上,ST253 動葉輪具長短葉片各四片,有別於傳統型葉 片形狀一致的葉輪,其估算的滑移因子尚需修正。 水力損失可進一步分成兩部份(圖六): 1.流體流動與輪葉進口弦線攻角不匹配所造成的衝擊損失(shock losses),
Head (Inlet) Head (Outlet) Head Rise P1 (bar) P2 (bar) ∆H (bar)
h sh ∝ Q − Q* ,其中 Q* 為真實泵性能曲線上最大效率點的流率。
(
)
2.流體流動接觸機殼或其它內部固定零件所產生的摩擦損失,和流體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葉
片上的邊界層剝離現象, h f ∝ Q 2 。
圖六
真實泵內部損失的比較示意圖【2】
3-4 整體效率 離心泵整體效率可定義為流體輸出功率與驅動馬達輸入功率之比值:
五、問題討論:
1.繪製輸出揚程和體積流率關係圖,並加以討論分析。 2.繪製輪軸扭矩和體積流率關係圖,並加以討論分析。 3.繪製整體效率和體積流率關係圖,並加以討論分析。 4.介紹說明離心泵的種類及用途。
六、參考文獻:
1.Munson, B.R., Young, D.F., and Okiishi, T.H., Fundamentals of Fluid Mechanics, 2nd Ed.,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4. 2.TQ-H35 Centrifugal Pump Test Rigs, Operation Manual, TecQuipment Ltd. 3.Douglas, Gasiorek, and Swaffield, Fluid Mechanics, Pitman International.
2
( V2 = W2 + U 2 )。 圖三顯示離心泵動葉輪的輪葉進口和出口端,工作流體速度、輪葉速度和兩者 相對速度之速度向量關係圖【1】。
圖三
離心泵輪葉進口和出口端之速度向量關係圖【1】
由於動葉輪扭矩( Tshaft )相等於工作流體的角動量增加率,經由角動量守 恆關係,吾人可得
ρQ 2 ( r2 Vθ2 ) − m 1( r1Vθ1 ) = ρQ( r2 Vθ2 − r1Vθ1 ) = Tshaft = m ( U V − U1Vθ1 ) 。 ω 2 θ2
Q (l/s) I Initial State 1 2 3 4 5 6 7 8
轉速:2300 rpm
Torque (Nm) Correction
Head (Inlet) Head (Outlet) Head Rise P1 (bar) P2 (bar) ∆H (bar)
Q (l/s) I Initial State 1 2 3 4 5 6 7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