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计算机的演变及发展全解
初中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教案

初中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了解计算机各个时代的特点和关键技术;
2. 掌握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进而认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掌握计算机各个时代的特点;
2. 掌握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1. 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计算机的各个时代及其特点;
3. 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时代的计算机图片或视频来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各个时代的特点;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时代的计算机特点以及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2.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各个时代的特点;
3. 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
计算机基础 教案(完整版)

3)按是否能够运行多个任务为标准分类
3、Windows XP的新特性
1)个性化的欢迎界面和用户间快速切换。
2)整个系统提供了更加简单的操作。
3)Windows XP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娱乐功能。
4)Windows XP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频编辑器Windows Movie Maker。
教学小结
这一节最为重要的内容是掌握数据编码在计算机中的使用.特别是常用进制之间的转换。
学习指导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对计算机中的编码有了初步的了解;
参阅教材
第一章第三节
作业
P176 72~78
教学后记
该节内容理论2学时,内容可以讲完,要求学生课下要复习,否则容易忘记,对于小数部分的转换要注意强调对特殊情况的处理;
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计算机软件系统:
举例说明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使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有较深刻的印象.
详细内容及要求
一、教学内容: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
2、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3、掌握键盘的使用,熟练掌握标准指法操作;
4、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编码。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发展史(包括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类型、应用领域及前景;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及硬件系统构成,了解微机的硬件系统,包括掌握微机系统硬件组成及主要性能指标。了解微机的软件系统,包括掌握机器指令与计算机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概念、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概念;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及编码,包括了解二进制数概念、计算机内采用二进制数的优点。
(1)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的全部硬件、软件资源的程序.主要功能有: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的接口、硬件功能的扩充、计算机系统的控制及管理等.
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教案二

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教案二计算机技术是当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计算机只是一个可以玩游戏、上网的工具。
因此,在教育中,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工作原理,是十分必要的。
本教案将从计算机的诞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四个方面,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为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科学,了解计算机的神奇之处,培养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一、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的诞生源于人类对计算的需求,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们就开始使用类似于“性能极强的计算器”的算筹来进行计算。
“算筹”是一种使用木片、竹片等,利用刻有数字映射的槽口进行简单计算的工具。
后来,经历了许多不同形式的计算器的发明,直到19世纪,在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的设计下,计算器有了可以自动寻址和存储数据的机构,也就是说,拥有了程序控制功能。
这一发明被视为计算机的前身,被称为分析机。
二、计算机的发展:1. 电子管时代在20世纪初期,电子管逐渐取代了机械开关和继电器等元器件,出现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ENIAC有18000个电子管,需要由一支专门的技术团队进行调试,工作效率低下,但它开创了计算机的电子时代。
2. 晶体管时代晶体管的到来使计算机变得更加小型化和易于操作,出现了第一台便携式计算机——LGP-30。
晶体管的使用也涌现了诸如UNIX等操作系统,为计算机的软件设计提供了大量的便利。
3. 芯片时代芯片技术的出现,让计算机的性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IBM公司发明了第一部商用芯片计算机——INTEL 4004,它可以处理2000个计算指令。
这个芯片可以说是整个计算机工业的革命,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加便宜、更加小型化和易于使用。
三、计算机的现状:1.技术的出现,使得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智能。
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并涉及了许多领域,譬如语音和图像识别。
2.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计算机之间建立了联系,把成千上亿的计算机、服务器和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网络社会”。
第一讲 人工智能与计算智能概述

1.2 人工智能的发展简史
第一阶段——孕育期 (1956年以前) 第二阶段——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形成 (1956年—1970年) 第三阶段——发展和实用化阶段 (1971年—1980年) 第四阶段——知识工程与专家系统 (1980年至今)
第一阶段——孕育期
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创立了古典形式逻辑。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F. Bacon)系统地提出了古典归 纳推理。 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 W. Leibniz)提出了数理逻辑的基本 思想。 1642年,法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B. Pasca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 台会演算的机械加法机。 1673年,Leibniz在这台加法机的基础上发展并制成了可进行四则运算的 计算器。 1832年,英国数学家巴比奇(C. Babbage)制成可用来计算简单数学表 的差分机,并提出分析机(能自动完成各种类型数字计算)的设计思想。 19世纪中叶,英国数学家布尔(G. Boole)出了布尔代数,初步实现了 Leibniz的数理逻辑思想 。
1956年,Newell和Simon等人编写的程序Logic Theorist证明了《数学 原理》中第二章的三十八条定理,又于1963年证明了该章中的全部五十二条 定理。他们的成果使人工智能研究走上以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类思维的道路 ,第一次把求解方法和问题的领域知识分离开。在相同的研究途径下, Selfridge编制了字符识别程序、Samuel研制了跳棋程序。Samuel的跳 棋程序具有学习功能,在1959和1962年分别打败了Samuel本人和美国一 个州的跳棋冠军。 1957年,Simon、Newell和肖(J. C. Shaw)合作开发了表处理语言 IPL(Information Processing Language。 1957年,罗森勃拉特(F. Rosenblatt)提出著名的感知机( Perceptron)模型,该模型是第一个完整的人工神经网络。 1958年,美籍逻辑学家王浩在自动定理证明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他的程序在 IBM-704计算机上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证明了《数学原理》中“命题演算” 的全部220条定理。 1959年,王浩的改进程序用8.4分钟证明了上述220条定理及谓词演算
第1讲 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主要事件及人物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许许多多热衷于。
从下面 此并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探索,正是这一代代的积累才构筑了今天的“信息大厦”这个按时间顺序展现的计算机发展简史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艰辛及科学技术的巨 大推动力。
一、机械计算机的诞生在西欧, 由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长期被神权压抑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
而在这些思想创意的火花中,制造一台能 帮助人进行计算的机器则是最耀眼、最夺目的一朵。
从那时起,一个又一个科学家为了实现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 多数试验性的创造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一伟大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着。
这也就昭示了拓荒者的共同命运:往往在倒下去之前见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而后人在享用 这些甜美成果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品味出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滋味……1614 年:苏格兰人 John Napier(1550 ~1617 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他发明了 一种可以进行四则运算和方根运算的精巧装置。
1623 年:Wilhelm Schickard(1592 ~1635 年)制作了一个能进行 6 位数以内加减法运。
该装置通过转动齿轮来进行操作。
算,并能通过铃声输出答案的“计算钟”1625 年:William Oughtred(1575 ~1660 年)发明计算尺。
1668 年:英国人 Samuel Morl(1625 ~1695 年)制作了一个非十进制的加法装置,适宜 计算钱币。
1671 年:德国数学家 Gottfried Leibniz 设计了一架可以进行乘法运算,最终答案长度 可达 16 位的计算工具。
1822 年:英国人 Charles Babbage(1792 ~1871 年)设计了差分机和分析机,其设计理 论非常超前, 类似于百年后的电子计算机, 特别是利用卡片输入程序和数据的设计被后人所 采用。
计算机基础电子教案

计算机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计算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
3. 熟悉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3.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4.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教学活动:1. 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3. 讲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4. 介绍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练习与作业: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并简述其发展过程。
2. 描述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3. 列举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并说明其应用。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使用教学目标:1. 掌握操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2. 熟悉常用的操作系统。
3. 学会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 常用的操作系统。
3.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教学活动:1. 讲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 介绍常用的操作系统。
3. 演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练习与作业:1. 简述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 列举常用的操作系统。
3. 练习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
3.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组成。
2. 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
3.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教学活动:1.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组成。
2.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
3. 演示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练习与作业:1.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组成。
2. 描述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
3. 列举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教学目标:1. 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2. 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档编辑。
3. 熟悉文字处理软件的排版技巧。
教学内容: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2. 文字处理软件的文档编辑。
3. 文字处理软件的排版技巧。
教学活动:1. 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第1课电脑的本领与家史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及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2、了解电脑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3、了解电脑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电脑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教学难点: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建议:信息(information):教师可以举例来说明:如欧洲足球锦标赛的现场直播、我们学习用的书、冬天大雪纷飞的情景……这些用文字、语言、声音、图像等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
信息获取的途径可由学生来讲述,让他们自由发挥。
电脑的应用广泛教师难以一一讲全,因此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有关资料,在课堂中分小组汇报。
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因特网作用,教师也可以向学生简单演示一下因特网的神奇魅力。
电脑的发展史:从1946诞生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后,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的发展四个阶段:1、1946至50年代后期,电子管时期。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晶体管时期。
3、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前期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
4、70年代到今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材还安排了计算机的组成的阅读材料。
第2课常用软件的安装与删除教学目标:1、学会常用软件的安装。
2、学会把软件从计算机的硬盘上删除。
教学重点:软件的安装与删除。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准备一些常用软件的安装程序。
如:超级解霸、屏幕保护程序、Winamp。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建议:软件的安装:应该让学生明白要安装软件应先找到这个软件的安装程序,安装程序的命令一般是setup或Install。
安装软件时,只需双击Setup或Install即可。
在此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学生能够按照向导安装就够了。
安装好软件让学生在开始程序上找一找,并用一用安装好的软件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软件的删除: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两种方法的其中一种进行详细的解说,另一种可以介绍的简单一些。
在删除软件时,教师应强调,不能乱删计算机中软件,以免造成系统瘫痪。
信息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信息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从最初的计算机诞生,到现在智能手机普及,这中间经历了五个关键的阶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讲解这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机械计算时代在20世纪初期,计算机的发展处于机械计算时代。
原始的计算机硬件由大量机械部件组成,非常庞大且耗电量巨大。
这些计算机主要用于特定任务,例如编写和解密暗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机器被逐渐改进和优化,为新的计算机技术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电子计算时代电子计算时代开始于1940年代。
在这一时期,计算机硬件被纳入电子设备中,使得它们比以前的机械设备更小、更快、更有效。
此时期发明了第一台全电子计算机,花费了19.5万美元,名称为ENIAC。
第三阶段:集成电路时代1960年代到1970年代被称为集成电路时代。
在这一阶段,人们发现将大量晶体管和其他电子元件压缩到一个单一的微芯片中是可能的。
这种技术,称为“集成电路”,应用于计算机芯片,并且使得计算机产生了非常强大的性能和存储空间。
第四阶段:个人计算机时代1980年代到1990年代是个人计算机时代。
我们接触的电脑都不再是巨型设备,而是个人计算机,它价格便宜、性能强劲,非常实用。
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和Macintosh)的出现为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游戏,日常使用,并且开始使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
人们的计算机技能得到大力提高。
第五阶段:移动互联网时代目前我们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从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场所。
移动应用程序和云存储的兴起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信息。
这种技术的改变使“办公”与“生活”区分越来越模糊,人们可以灵活地安排工作和休闲时间。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我们期待着未来的技术进步带来更多的惊喜。
智能计算导论课件 第一讲(计算智能导论)

人工智能的萌芽(56年以前)
人工智能的诞生(56-61年)
人工智能的发展(61年后)
人工智能的萌芽阶段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主要贡献为形而上 学(metaphysics)和逻辑学两方面的思想。 亚氏在逻辑主要成就包括主谓命題(statement in subject-predicate form)及关于此类命題的逻辑推理方 法,特別是三段论证(syllogism)。
Turing图灵与人工智能
1950年,图灵来到曼彻斯特大学任教,并被指定 为该大学自动计算机项目的负责人。就在这年10 月, 他的又一篇划时代论文《计算机与智能》 发 表。这篇文章后来被改名为《机器能思维吗?》
Can a machine think?
图灵试验
试图通过让机器模仿人回答某些问题,判断它是否具备智 能。图灵试验采用“问”与“答”模式,即观察者通过控 制打字机向两个试验对象通话,其中一个是人,另一个是 机器。要求观察者不断提出各种问题,从而辨别回答者是 人还是机器。 图灵指出:“如果机器在某些现实的条件下,能够非常好 地模仿人回答问题,以至提问者在相当长时间里误认它不 是机器,那么机器就可以被认为是能够思维的。” 从表面上看,要使机器回答按一定范围提出的问题似乎没 有什么困难,可以通过编制特殊的程序来实现。然而,如 果提问者并不遵循常规标准,编制回答的程序是极其困难 的事情。
“深蓝”的技术指标: 32个CPU 每个CPU有16个协处理器 每个CPU有256M内存 每个CPU的处理速度为200万步/秒 每秒行棋速度:卡斯帕罗夫2步,“深蓝”2亿步。
人工智能(AI)伴随着电脑诞生,在风风雨雨 中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艰难历程,已但经是枝繁叶 茂、郁郁葱葱!
奥赛辅导第一讲

2008年数据
2009年数据
国防科技大学:天河一号
15
1.1.5 计算机的新技术
1.嵌入式技术
将计算机作为一个信息处理部件,嵌入到应用系统之中的一种技 术。 硬件系统和功能软件固化起来,类似BIOS的工作方式。 应用:各种家电(如电冰箱、自动洗衣机、数字电视机、数码相 机等) 嵌入式系统组成: • • • • 嵌入式处理器 外围硬件设备 嵌入式操作系统 特定的应用软件
病历卡上记载病人的体温39oC是数据。数据39oC本身是 没有意义的。 当数据以某种形式经过处理、描述或与其它数据比较时, 才能成为信息。某个病人的体温是39oC,这才是信息,信息 是有意义的。
20
2.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 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 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面的技巧和应用;计算机及 其与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等诸种事物。 信息技术一般是指一系列与计算机等相关的技术。
3. 信息应用技术
针对各种实用目的,如信息管理、信息控制、信息决策而发 展起来的具体技术群类。如: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 自动化、人工智能和互联通信技术等。
23
1.2.3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数字化 大量信息可以被压缩,并以光速进行传输。 多媒体化 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信息媒体与计算机集成在 一起,以接近于人类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来设计与操作。 高速度、网络化、宽频带 下一代的Internet技术。
第一讲 计算机与信息社会
1.1 计算机的发展
1.2 信息技术概述
1.3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2
1.1 计算机的发展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一)第1讲:信息技术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基本技术。
3. 理解信息技术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3. 信息技术的基本技术。
4. 信息技术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
2. 发展历程:讲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 应用领域: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作用。
4. 基本技术: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技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实现原理。
5. 影响:分析信息技术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列举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
3. 思考信息技术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二)第2讲: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硬件设备。
3. 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3. 计算机的硬件设备。
4.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操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计算机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情况。
2. 发展历程: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3. 基本组成:分析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各个部分。
4. 硬件设备:介绍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实体部分。
5. 基本操作:教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
五、课后作业2. 列举计算机的硬件设备。
3. 练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三)第3讲:操作系统应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和作用。
第一讲_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1)讲解

阿克”的设计工作。 提出了存储程序原理,即冯 . 诺依曼原理,
使机器能自动地执行程序; 提出了冯 . 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
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
• 在二战期间,美国参战后,大量的军用数据 的统计与计算太过消耗人力,于是陆军军械 部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联合开发一种机器, 使它能够取代人来进行高效率的运算。整整 经过了两年的时间,耗费了45万美元的资金 后,在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研 制成功,当时发明者将它命名为 “埃尼阿克” ENIAC 。经过了一年的测试,在1946年2月 14日,美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第一台电子计 算机诞生,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
1.1.6 计算机的发展前景
1.计算机近期的发展 (1)语音识别功能: (2)三维图形功能: (3)无线通信功能: (4)字体识别功能: (5)感受数字时代:
1.1.6 计算机的发展前景
2. 计算机未来的发展 (1)生物计算机。把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
子作为原材料制作成生物芯片,它以波的形式传 送信息,传送速度比现代计算机提高了上百万倍 ,能量消耗极小,更易于模拟人脑的功能。(全 部指令都存储在DNA中) (2)光子计算机。是利用光子取代电子,光互连代 替导线互连的全光子数字计算机。可靠性强、存 取速度快、成本低 (3)量子计算机。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相结合,形成 量子信息学,它具有超级计算能力。
1.1.1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1.1.1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ENIAC有关的小资料
• ENIAC由18800个电子管 • 6万个电阻器 • 1万个电容器 • 6千个继电器开关组成 • 重达30吨 • 占地170平方米 • 耗电150千瓦 • 这台计算机每秒只能运行
计算机基础第一讲_数据库基础知识

6.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DBMS要对数据字典、用户数据和存取路径等信 息进行分类组织、存储和管理。
7.数据通信
提供与操作系统的联机处理、分时处理和远程作 业传输接口。
1.1 数据库的概念
1.1.4 实体及其联系
1
23
实体的相关术语
实际— 教师,教材
抽象— 一门课程,
一次借阅图书
实体
实体属性
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事物的特性。 是实体属性的具体化表示,属性值 值的集合表示一个实体。
列的次序可以任意交换。 任意两个元组不能完全相同。 行的顺序可以任意交换。 每一个分量必须是不可分的数据项。
1.2 关系数据库
1.2.2 关系运算
41
对关系数据库进行查询时, 需要找到用户感兴趣的数据, 这就需要对关系进行一定的 关系运算。关系的基本运算 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集合 运算,另一类是专门的关系 运算。
1.1 数据库的概念
1.1.3 数据库系统
4
19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数据库,其功能包括
1.数据定义 利用DBMS数据定义语言(Data Definition Language, DLL)可以定义数据库、数据库表、 视图和索引等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
1.1 数据库的概念
1.1.3 数据库系统
以上术语和前面的其他概念的对应关系如表1.1所示。 现实世界 实体 实体集 实体属性 关系模型 元组 关系 属性 数据库文件 记录
数据库文件或数据 表文件 字段
1.2 关系数据库
1.2.1 关系模型
2
40
关系模型的特点
每一列中的分量是同一类型的数据,来自同一 个域。 不同的列可以来源于同一个域,称其中的每一列 为一个属性,不同的属性要有不同的属性名。
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 特点:设计先进(总是率先采用高性能处理器 CPU)、软件丰富、功能齐全、价格便宜 。 ➢ 应用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无处不在,无 所不用,除了台式的,还有膝上型、笔记本型、 掌上型、手表型等。
第二十三页,共72页。
1.1 计算机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1.5 未来计算机发展展望
第二十六页,共72页。
1.1.5 未来计算机发展展望
3.生物计算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 特点:采用了生物芯片,由蛋白质分子构成。 信息以波的形式传播,运算速度非常快,能耗低, 存储能力大,具有生物体的一些特点,如能自动 修复芯片故障,还能模仿人脑的思考机制。
➢ 应用:美国首次公布的生物计算机被用来模拟电子 计算机的逻辑运算,解决虚构的7城市间最佳路径问 题。
1.1.1 计算机的起源
3.近代的计算机发展
➢ 1822年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 : 差分机 ➢ 1834年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 : 分析机 ➢ 1944年美国科学家霍德华·艾肯 : 提出用机电方法来实现巴贝奇分析机, 制造出Mark I 计算机
已使计算机具有 输入、处理、存 储、输出及控制5 个基本装置的构 想,建构了今天 电子计算机硬件 系统组成的基本
➢ 研究成果:由法国、德国等60多名科学家联合研 制开发成功的世界上第一台光学计算机,其运算速 度比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 000多倍, 并且准确性极高。
➢ 研究现状:目前光学计算机的许多关键技术, 如光存储技术与光存储器、光电子集成电路等都 已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十九页,共72页。
1.1.5 未来计算机发展展望
➢ 应用领域:主要用于广大中、小用户。
第二十一页,共72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全册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从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到现代的超级计算机。
通过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
1.2 计算机的组成介绍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部分,如中央处理器(CPU)、内存、硬盘、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讲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如二进制、数据存储、数据传输等。
1.3 计算机的启动与关闭演示计算机的启动和关闭过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讲解计算机的开机自检过程,了解计算机启动的基本步骤。
第二章:操作系统及其应用2.1 认识操作系统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和作用,如Windows、macOS、Linux等。
讲解操作系统的常见界面和操作,如桌面、图标、菜单、窗口等。
2.2 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布局、操作方法,如桌面环境、任务栏、开始菜单、关机等。
教授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如创建、删除、移动、复制、重命名等。
2.3 常用软件的使用介绍常用软件的分类和功能,如办公软件、娱乐软件、网络工具等。
讲解如何安装、卸载软件,以及如何使用软件的基本功能。
第三章:文字处理软件3.1 认识文字处理软件介绍文字处理软件的概念和作用,如Microsoft Word、WPS Office等。
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界面布局和基本操作,如菜单、工具栏、文本框等。
3.2 Word的基本操作教授Word文档的创建、编辑、保存、打印等基本操作。
讲解字体、段落、表格、图片等元素的设置方法和技巧。
3.3 Word的高级应用介绍Word的排版功能,如页面设置、页眉页脚、分栏等。
讲解如何使用Word进行文献整理、数据分析等高级应用。
第四章:电子表格软件4.1 认识电子表格软件介绍电子表格软件的概念和作用,如Microsoft Excel、WPS表格等。
讲解电子表格软件的界面布局和基本操作,如单元格、公式、函数等。
计算机的发展教案

计算机的发展教案
标题:计算机的发展教案
引言概述: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发展历程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缩影。
本教案将从计算机的起源、发展历程、技术革新、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五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的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计算机的起源
1.1 计算工具的起源:从算盘到打孔卡片
1.2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ENIAC
1.3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巨型机到微型机
二、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2.1 第一代计算机:巨型机的时代
2.2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的应用
2.3 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的革新
三、计算机的技术革新
3.1 人工智能的兴起: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
3.2 量子计算机的发展:超越传统计算机的能力
3.3 云计算和大数据:数据处理的新模式
四、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4.1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4.2 工业4.0:智能制造的未来
4.3 生物信息学和医疗健康: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五、计算机的未来发展
5.1 量子计算机的商业化应用
5.2 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自主学习和决策
5.3 生物计算机和量子生物学的融合:打开新的研究领域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技术革新,掌握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未来计算机发展的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科技进步的脉络,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特获得了制表机的
第一项专利权。1896
年,赫尔曼·赫勒里
特在他的发明基础上,
创办了当时著名的制
表机公司。
赫尔曼·赫勒里特和他的竖 式穿孔卡电分类制表机
7. 微分分析仪
193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博 士V.布什,在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的协助下, 试制出一台微分分析仪的样机。
布什发明的微分分析仪是一 台用电机带动的计算机,运 算装置由机械构成。
2. 机械式乘法机
1672年德国人莱布尼兹发明了乘法计算机 。
3. 差分机和分析机
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研制出差分机和分析机, 为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计 算机发展史上,差分机和分析机占有重要的地 位。
差分机
分析机
4. 手摇式机械计算机
手摇式机械计算 机是1878年由一 位在俄国工作的 瑞典发明家奥涅 尔制造的,这是 一种齿数可变的 齿轮计算机。
(3)采用二进制,而不是 十进制;
(4)内部存放计算表; (5)在计算机内部存储数
据。
8.冯·诺依曼的关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建议
1944年到1945年间,冯∙诺依曼主 持设计了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方案,它明确了计算机 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运算器、 逻辑控制装置、存储器、输入和输 出设备,并描述了这五部分的职能 和相互关系。
1944年,第2台“巨人” 计算机开始运转,它的速 度比第一台“巨人”快4倍。
10.美国的全机电式计算机
1944年,“马克”1号计算机问世,于哈佛 大学投入运行。它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物理学家艾肯的指导下,完成研制的。
马克1号—1944年
马克3号—1949年
三、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5日,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 子数字计算机“埃尼 阿克”(ENIAC)宣 告研制成功。“埃尼 阿克”的成功,是计 算机发展史上的一座 纪念碑,是人类在发 展计算技术的历程中, 到达的一个新的起点。
4.K型计算机
1937年美国人斯蒂比兹 研发了K型计算机。他对 继电器具有的逻辑功能感 兴趣。他发现继电器的闭 合或断开的“开关”操作, 与二进制数之间有平行的 对应关系,可以用“开关” 操作来实现二进制数的加 减运算。用继电器装配的 机器能进行加减就能进行 乘除,因为乘或除能分别 转化为一系列的加或减。
1936年荷兰飞利浦公 司制造的一种二进制手 摇机械式计算机。
5. 畅销的机械计算机
1893年,德国人施泰格尔研制出一种 叫作“大富豪”的计算机。这种计算 机是在法国人伯列制作的计算机基础 上发展而来的。
第一台电穿孔卡 片设备,配有计 数器,打孔器, 接触压力机和分 类箱。
6.制表机
1894年,美国人赫勒
阿塔纳索夫提出了计算机的三条原则:
(1)以二进制的逻辑基础来实现数字运算,以保证精 度;
(2)利用电子技术来实现控制,逻辑运算和算术运算, 以保证计算速度;
(3)采用把计算功能和二进制数更新存储的功能相分 离的结构。
7.维纳的计算机五原则
(1)是数字式,不是模拟 式;
(2)由电子元件构成,尽 量减少机械部件;
用来作为电子计算机中数 据与指令的存储器的磁鼓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晶体管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线路的 计算机,取名“催迪克”(TRADIC),装有800个晶体管。
1958年,美国的IBM公司制成了第一台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 算机。1959年,IBM公司又生产出全部晶体管化的电子计算 机IBM 7090。
1946年,冯∙诺依曼和戈尔德斯廷、 勃克斯等人在EDVAC方案的基础上, 提出了《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初探》 的设计报告,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 20世纪最伟大的全才冯∙诺依曼 代的真正开始。
9.英国的“巨人”计算机
1943年,第一台“巨人” 计算机在英国投入运行。 它破译密码的速度快,性 能可靠,内部有1500只电 子管,配备5个以并行方式 工作的处理器,每个处理 器以每秒5000个字符的速 度处理一条带子上的数据。
布什博士和其他技术人员正在微分分 析仪上进行工作。他们的操作与现代 电子计算机的操作相去甚远。
二、计算机前期准备
1.图灵提出重要概念 1936年,年仅24岁的
英国人图灵发表了著名的 《论应用于决定问题的可 计算数字》一文,提出思 考实验原理计算机概念。
2.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首次阐明了布尔代 数在开关电路上的作用
1938年,香农发表了著 名的论文《继电器和开 关电路的符号分析》, 首次用布尔代数进行开 关电路分析,并证明布 尔代数的逻辑运算,可 以通过继电器电路来实 现。
3.德国科学家朱斯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 制著名的Z系列计算机
德国人朱斯开 始研制一种利 用机械键盘的 计算机。这与 巴贝奇分析机 原理相类似。
第一讲 计算机的演变及发展
姓名:李晓鹏 电话: 邮箱: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946年之前 古典计算机器时代
1946~至今 现代计算机时代
1985年以后 计算机发展的新方向——个人计算机与智
能计算机
一、机械计算机
1.机械式加法机 法国人帕斯卡于17世纪制造出一种机械式加
法机,它成为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电子管
1949年5月,英国剑桥大学数 学实验室根据冯·诺伊曼的思 想,研制成程序存储式计算机 EDSAC,这是第一台带有存储 程序结构的电子计算机。它使 用电子管、采用串行二进制和 程序存储方式。可以说 EDSAC 基本上具备了现代计算机的主 要特征。
从1953年起,美国的IBM公司 开始批量生产应用于科研的大 型计算机系列,从此电子计算 机走上了工业生产阶段。
数字计算机之父--斯蒂比兹
5.M型系列计算机
1939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M—1型计 算机。 1944年和1945年,贝尔实验室又 先后研制出M—3与M—4型机 。1949年, 贝尔实验室又制造出了M—6型计算机 。
6.阿塔纳索夫提出了计算机的三原则
1939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阿塔纳索夫与贝利合 作,设计并试制成功一台世界上最早的电子数字计 算机的样机,称为“ABC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