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纲要

合集下载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纲要ppt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纲要ppt

二、认知过程
(二)注意 1、注意的种类 2、注意产生和保持的条件(无意注意)
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
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意\无意 \)
二、认知过程
(三)记忆 1、记忆的环节、记忆的种类 7+-2 2、识记的种类:有意识记、无意识记、 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3、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前摄抑制、倒 摄抑制、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过度学习 4、记忆和遗忘规律的应用(黄金2分钟)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开设课程、教授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集体讨论;畅所欲言;
标新立异;多多益善。
五、人生全程发展(小学生心理见教材)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婴儿期(1个月~1岁); 3、幼儿早期(1~3岁); 4、幼儿期(学龄前期)(3~6岁); 5、童年期(学龄初期)(6~11、12岁); 6、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岁~14、1 5岁); 7、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岁~17岁)
最近发展区是指介于儿童能够独立完成 的认知任务与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够完 成的认知任务之间的差距。
3.学习的关键期
五、人生全程发展
0- 2岁 1- 3岁 4- 5岁 0-4岁 5岁左右 10岁以前 5岁以前 10岁以前 心理发展关键期 亲子依恋关键期 口语学习关键期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或动物

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纲要(精炼必考版)

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纲要(精炼必考版)

一.概念1.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即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

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惟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

分类:个人方面——个人同一性,指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

是一个确定自己做什么人的时期。

社会方面——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认同感。

2.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论概念: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

特点:效率高、错误率低;间接学习。

(可以预测结果,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错误)3.米歇尔认知变量概念:与人们的认识和行动计划相关的稳定的认知因素。

内容:五个认知变量——1、编码对情景信息分类(建构)2、预期和信念对要发生什么进行预期3、情感感觉、情绪体验4、目标和价值个体目标、价值和人生计划5、能力和自我调节系统对变化和保持自己行为和人际状态的知觉能力,计划和策略。

4.罗特行为潜势 P439罗特在行为预测论中用来表示对于某一个人而言,某种行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特定情境下人们可能选择表现的所有行为,其中某一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5.马斯洛自我实现 P315-316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努力成为他能成为的样子,是最高的动机的实现。

6.大五模型 P444-445所谓“大五”,是指人格的五个维度1、外向性(Extraversion, E)2、神经质(Neuroticism, N )3、开放性(Openness, O)4、随和性(Agreeableness, A)宜人性5、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C)7.阿尔伯特关于人格的经典定义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1961)。

“Personality is the dynamic organization within the individual of those psychophysical systems that determine his characteristic behavior and thought.”8.机能自主性 P388人类的有些动机(并非全部)在机能上是独立于行为起源的原始动机的。

大学医学伦理学和心理学重点纲要

大学医学伦理学和心理学重点纲要

名词解释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的特点: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间接性: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分类:直接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辅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情绪: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

情绪的几种状态: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缓和而微弱,持续时间较长。

激情:一种有激动性和冲动型,力度较强,发作短促的情绪状态。

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的,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的情绪体验。

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适应性反应。

情绪的认知理论:评定-兴奋学说;认知-评价论;三因素学说;美·沙赫特。

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整合作用: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

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

各种情绪状态的特征是交感神经系统以一定形式的普遍唤醒。

人们通过环境的暗示和认知加工对这些状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分类。

认知对刺激引起的一定的生理唤醒的引导与解释导致情绪的产生。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面情绪对人们的不良影响。

不良的情绪调节不利于身心健康: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抑制爱会引起支气管疾病和癌症,不表达情绪会加速癌症的恶化,对愤怒的压抑与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的发病率有着密切联系。

意志:一个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动机的功能:激活动能,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教育心理学纲要》: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教育心理学纲要》: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教育心理学纲要》: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一、意义学习(一)意义与意义学习的性质意义,是有意义符号学习的结果,它是一种经过精确分析而清楚表达出来的意识内容,是一个或一组符号与认知结构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结果,意义是由学习而得到的。

儿童在入学前后,就开始学习言语,先口头后文字。

这些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不仅代表客观的事物和现象,而且也反映前人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概念和原理原则,都有其意义。

口语学习和文字符号学习,都离不开意义,它们的学习,就是字音、字形、字序与字义的结合过程。

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要掌握一整套符号体系,另一方面要掌握符号所代表的事实、概念和原理。

文字也是符号,其中,尤以掌握符号所代表的概念为最重要,以后,当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一出现,能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唤起它们所代表的认知内容时,这些文字或符号,对于特定的学习者来说,就是获得了意义,就是经过精确分析而能清楚表达出来的意识内容了。

所以它是"作为有意义符号学习的结果而产生的"。

这里的意义,按奥苏伯尔的观点,指的是心理意义。

什么是意义学习?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就是意义学习。

儿童学习"球"一字,开始是符号的意义化,而后是符号表征的抽象化。

前者学到赋予"球"一字的特定意义,指他所见到特定的球,后者超越最初学到的特定意义,抽象并扩大为概念,不再是它所见到的特定的"球"了。

这样,他学到了"球"的概念,新知识获得了心理意义,这就是意义的学习。

因此,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实质性联系和非人为性联系,这是意义学习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指标。

所谓实质性,指表达的词语虽不同,但却是等值的。

如等边三角形,是"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有三条等边",用词不同,其概念的关键特征未变。

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 (4)

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 (4)
自行车,更容易学会骑摩托车,属于顺向迁移;而学生掌握英语语 法之后,又可能反转过来对掌握汉语语法起干扰作用,则属于逆向 迁移。
• 4、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 一般迁移也称为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 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 习中去。 •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 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 三、迁移的作用 第一,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 作用。 第二,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 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 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5、现代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 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五、影响学生迁移能力的主要因素
• 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指的常常是同一种现 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 状态。 • 4、个体的智力水平
• 六、如何有效地促进学习迁移?
• 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 标之一,而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教学 中应该充分考虑影响迁移的各种因素,利用或创设某些 条件,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 4、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 四、迁移理论
• 1、形式训练说 • 迁移理论中最早的学说是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 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2、共同要素说

心理学纲要

心理学纲要
2.加涅根据学习情景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水平。这八类学习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
3.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指的是教育者系统地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以接受的方式学习知识和经验。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地探索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进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机械学习是学习者并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人为的联系。
34.高中生人格发展体现在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价值观的确立、自治需求。
35.对初中生的心里指导可以采取这些策略: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等。
36.高中生的心理辅导有: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等。
4.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
5.学习的基本理论有刺激——反应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
7.按迁移作用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按照迁移的时间顺序的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25.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有:确定练习目标、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和灵活采取练习方式。

最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修订)

最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修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心理学纲要一张A4纸

心理学纲要一张A4纸

①心理健康的标准1、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和接纳自我。

3、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4、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6、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②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客观:社会、学校、家庭。

主观:1、不正确的认知方式。

2、自我中心,唯我独尊。

3、个性缺陷。

4、挫折承受能力差。

5、情绪稳定性低。

③人格的结构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提出了“冰山模型”,将人格结构分为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④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其中,自我评价处于核心地位),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部分,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产生,一个人最主要的体验是自尊心,另一个重要体验是责任感),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受自我体验影响,最主要形式是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⑤大学生健康自我意识的途径与方法(论述题)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要善于凭借各种参考系,全面准确的自我观察,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经常深刻的自我反省,积极有效的自我实践)积极悦纳自我(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要不断的积累肯定的,满意的自我体验,避免不满意的,失败的自我体验)重树理想自我(在自我认识,自我悦纳的基础上,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特点来缺点自我教育发展目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人生实践,在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上去认识社会,同时要合理确定自己的抱负水平)提高实现自我(是不断修正现实自我的行为和相应的心理活动,使之朝着理想自我的目标发展,应做到从“小我”走向“大我”,注重自我发展,积极主动为社会服务,在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⑥气质的分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注意四者区别)⑦学习的动机分类及培养方法动机分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培养方法:1、亲情和家庭责任感的促使2、变社会压力为动力3、激发自己的求知欲4、理想和追求是学习的不竭动力⑧大学生学习方法1迅速培养大学适应能力;2重点把握好听课,课外自修,考试,和学会利用好图书馆;3学会管理学习时间;4到其他院校访问学习⑨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1交往愿望强烈。

《教育心理学纲要》:知识的同化和保持

《教育心理学纲要》:知识的同化和保持

知识的同化和保持一、知识的同化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论来解释,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获得心理意义,而意义的获得就是知识同化的过程。

认知同化是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

奥苏伯尔继承和发展了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对课堂学习作出了新的解释.(一)认知同化论的历史渊源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只强调学习的刺激与反应间的外部行为,反对学习者头脑中内部机制的研究,认知心理学则强调研究学习者的内部心理机制,两者是对立的.认知同化论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他们强调心理活动的内部组织作用,这是脑的动力学的基本原则,学习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是在发现了事物间的关系后产生的。

托尔曼提出认知结构概念,把学习看作是形成符号-格式塔的过程,也就是形成认知结构或“认知地图”的过程,把人类的学习看作是指导行为的认知结构的变化。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生物学中的同化概念引入心理学,开始用认知同化理论来解释儿童智慧的发展。

学习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反应的变化是通过个体内部的组织来实现对外界的适应。

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总是以个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为转移。

因此他说:“没有从零开始的行为,总是嫁接在以前的图式之上的。

”按发生认识论的观点说,图式或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功能的平衡来进行或发展的。

同化是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引起图式量的发展。

不能同化则要改组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变化着的环境。

顺应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平衡来进行。

奥苏伯尔继承了发生认识论观点,把学习看作是认知结构的组织或形成,把发生认识论的同化和顺应归结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认为命题学习中的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都是内部的认知过程,都必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心理意义。

这种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就是新旧意义的同化过程,进而形成更加分化的认知结构。

命题学习中的下位学习(类属)、上位学习(总括)和并列结合学习,就是新知识获得意义的三种同化模式.奥苏伯尔提出的这些同化模式描述了人类认识是如何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新的认识的图景,它体现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样的辩证法思想。

《教育心理学纲要》:教学与学习

《教育心理学纲要》:教学与学习

一、教学与学习的统一教学与学习是两个不同而又密切联系的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者(学生),教学的主体是教师。

教与学包括教师传递知识活动(讲课)和学习者主体的学习知识活动(学习),通过这种统一活动过程发展学习者的认识,使学习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形成和完善他的个性或人格。

由此可见,教与学这一统一活动的结构因素是:第一是学习者,第二是教学内容,第三是教师。

其中教学内容是构成教与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媒介物的总称。

媒介物就是学习材料、工具、仪器等物质和信息。

这三个结构因素必须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机地发挥作用。

在这些结构因素中,教师始终是传授知识和控制这统一的教与学活动的主导因素。

教师的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有效地运用有用的学习材料,二是充分地理解教材内容,以达到学习目的,使学习者真正有所得。

在教学情境下,教师必须从多方面而且周密地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作为教与学过程中的学习指导者,他必须完成下列活动任务:(1)做好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目标;(2)做好组织工作,组织好与学习任务有关的材料;(3)做好辅导工作,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学生为达到学习目的的动机;(4)做好评价工作,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习者是否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教学是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合目的性的、结构谨严的工作。

这项工作并不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

为了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应经常进行改革和完善,经常修正结构因素之间最优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与学习的最优化什么是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因为它是一种交流形式,甚至是一种强有力的表达形式。

教学也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是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讨和确定教学的组织、实践和步骤,它的主要功能是运用社会文化科学知识去培养年青一代,使其成为有用的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又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活动。

它不但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而且包括直接受教师的素质、态度、人格或机智影响的交往活动。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人们都要求最优化,即要求有高效率的教学和高质量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纲要》:学习的联结理论

《教育心理学纲要》:学习的联结理论

学习的联结理论⼀、桑代克的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联结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理学家桑代克所⾸创,后经⾏为主义⼼理学家华⽣、赫尔、斯⾦纳等⼈的进⼀步发展,形成了⽤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完整的联结理论。

桑代克于19世纪末就开始进⾏了⼤量的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最的实验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物的实验(1898)。

图4.1是桑代克的实验迷笼装置之⼀。

图4.1 桑代克迷笼实验装置之⼀桑代克将饥饿的猫禁闭于迷笼之内,饿猫可以⽤抓绳或按钮等三种不同的动作逃出笼外获得⾷物。

饥饿的猫第⼀次被关进迷笼时,开始盲⽬地乱撞乱叫,东抓西咬,经过⼀段时间后,它可能做对了打开迷笼门的动作,逃出笼外。

桑代克重新将猫再关⼊笼内,并记录每次从实验开始到猫做出打开笼门的正确动作所⽤的时间。

经过上述多次重复实验,桑代克得出猫的学习曲线。

图4.2是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学习曲线。

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

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尝试错误”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

因此,有⼈将桑代克的这种观点称为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或简称为“试误说”。

图4.2 桑代克实验中两只猫的摆脱潜伏期20世纪20年代,桑代克⼜进⾏了⼤量的⼈类学习实验。

桑代克依据其动物和⼈类学习的实验材料,创⽴了学习的联结说。

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了⼀定的联结。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有如下⼏个基本点。

第⼀,在桑代克的学习观点中保留着17、18世纪英国联想主义哲学思想中有关观念联想的某些成分,同时⼜受到当时美国机能主义⼼理学思想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情境”“反应”的解释上。

桑代克所⽤的“情境”⼀词,虽然有时也称为“刺激”,但其含义同后来⾏为主义所⽤的“刺激”⼀词的含义不完全相同。

桑代克认为,所谓情境,既包括⼤脑的外部环境刺激,同时也包括“脑内状态”,即思想、感情等。

同样,反应的含义不仅指机体的外显活动变化,还包括观念、意象等“内部反应”。

《教育心理学纲要》:知识的同化和保持

《教育心理学纲要》:知识的同化和保持

知识的同化和保持一、知识的同化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论来解释,意义学习的结果是获得心理意义,而意义的获得就是知识同化的过程。

认知同化是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

奥苏伯尔继承和发展了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对课堂学习作出了新的解释。

(一)认知同化论的历史渊源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只强调学习的刺激与反应间的外部行为,反对学习者头脑中内部机制的研究,认知心理学则强调研究学习者的内部心理机制,两者是对立的。

认知同化论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他们强调心理活动的内部组织作用,这是脑的动力学的基本原则,学习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是在发现了事物间的关系后产生的。

托尔曼提出认知结构概念,把学习看作是形成符号—格式塔的过程,也就是形成认知结构或“认知地图”的过程,把人类的学习看作是指导行为的认知结构的变化。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生物学中的同化概念引入心理学,开始用认知同化理论来解释儿童智慧的发展。

学习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反应的变化是通过个体内部的组织来实现对外界的适应。

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总是以个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为转移。

因此他说:“没有从零开始的行为,总是嫁接在以前的图式之上的。

”按发生认识论的观点说,图式或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功能的平衡来进行或发展的。

同化是将客体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之中,引起图式量的发展。

不能同化则要改组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变化着的环境。

顺应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平衡来进行。

奥苏伯尔继承了发生认识论观点,把学习看作是认知结构的组织或形成,把发生认识论的同化和顺应归结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认为命题学习中的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都是内部的认知过程,都必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心理意义。

这种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就是新旧意义的同化过程,进而形成更加分化的认知结构。

命题学习中的下位学习(类属)、上位学习(总括)和并列结合学习,就是新知识获得意义的三种同化模式。

幼儿心理学教学纲要

幼儿心理学教学纲要

幼儿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指2、3-6、7岁的儿童。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描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探究个体差异与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供科学依据2.充实和丰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二)实践意义1.为幼儿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2.为家庭教育提供相应的心理学知识3.为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发展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持续于人的整个一生,其中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最为明显,同时也是发展心理学家关注最多的发展阶段。

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二)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三)发展的不平衡性(四)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五)发展的关键期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关键期。

它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若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身。

一般认为,幼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学校教育向幼儿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幼儿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

不同的心理能力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双生子爬梯实验:格塞尔认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而学习只是对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T.Preyer)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著作《儿童心理》。

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采用哪种方法应考虑研究目的与被试的特点。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属于发展研究。

目前通行的幼儿心理发展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和聚合交叉研究。

青少年心理学

青少年心理学

《青少年心理学》辅导纲要第一章青少年心理学概述主要内容:1.有关青少年期的观点2.青少年期的年龄划分3.青少年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4.各种青少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掌握:1.评价一个问卷或量表的两个指标:信度和效度。

2.卡特尔是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个性特质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

3.个案研究或纵向研究法是研究儿童语言的获得、形成规律,最好的研究方法。

4.在发展心理学兴起初期,心理学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它奠定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5.聚合交叉研究结合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优点。

6.心理学家格塞尔做了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7.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及个体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

8.个案研究法的结果不容易相互比较。

9.测验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个体进行测量,从而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10.事件取样观察是观察法的一种,特指对某种与研究目的直接有关的预先确定的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

11.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心理特征数据的研究方法。

12.一般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在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中都是适用的。

13.封闭式问卷不允许被试自由做答。

14.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果不可以直接利用。

15.访谈区别于日常谈话的性质有:(1)单项的互动性(2)艺术性(3)科学的目的性16.纵向研究的优缺点优点:对个体群体的发展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有助于了解心理变化的可能原因。

缺点:时间长、研究人员投入大,被试易缺失,工具稳定性不易保持。

17.青少年心理研究应注意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教育性原则;(3)矛盾性原则;(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8.青少年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对比评述。

各种研究方法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研究和情景。

研究者应灵活选择。

就大的方面来说:(1)横向研究,省时省力、短时获得大量的数据,但属于相关研究,不宜得出因果结论。

2024 心理学大纲

2024 心理学大纲

2024 心理学大纲一、导论 -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二、认知心理学 1. 信息加工理论 - 感知和知觉的基本过程 - 记忆的形成、存储和检索 - 思维和推理的过程2.学习与记忆–古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记忆的类型和特点–遗忘的原因和防范策略3.语言与沟通–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的组织和理解–言语和非言语沟通的比较三、发展心理学 1. 儿童发展 - 儿童认知和感知的发展 - 社会和情感发展 - 性别认同和角色形成2.青少年发展–青少年身体和性别发育–青少年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青少年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3.成人发展–中年危机和生涯发展–老年人认知和情感变化–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四、社会心理学 1. 人际关系和亲社会行为 - 社会认知和情感的作用 -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 社会支持和人际冲突解决2.领导与影响–领导理论和风格–影响和说服的机制–领导力的发展和培养3.集体行为和群体心理–群体行为的原因和动力–群体决策和合作–群体行为的影响和后果五、心理健康与应用心理学 1. 精神障碍和心理治疗 - 常见精神障碍和病因分析- 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效果评估 - 心理健康促进和干预措施2.应激与适应–应激的类型和反应–应对和适应的方式–应激管理和心理韧性的培养3.工作与组织心理学–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组织文化和领导行为–职业发展和职业倦怠的预防六、实验与研究方法 1. 实验研究设计 - 实验的基本要素和设计原则 - 随机分组和双盲实验 - 实验研究的局限性和伦理问题2.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样本选择–量表的设计和信效度检验–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和解读3.观察和个案研究–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的特点–个案研究的设计和分析–观察研究的可靠性和效度综上所述,本文档概括介绍了2024年心理学的大纲内容,涵盖了心理学的导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与应用心理学以及实验与研究方法等多个领域。

《教育心理学纲要》:概念掌握的分析

《教育心理学纲要》:概念掌握的分析

“掌握”⼀词,⼀般是指理解、巩固和应⽤。

关于概念的掌握,可作如下的分析。

(⼀)概念掌握的性质概念的掌握也就是获得了⼀定事物的概念。

概念既是由符号或语词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事物,则概念的掌握就是获得了按⼀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进⾏反应的能⼒。

如⼉童掌握“球”的概念,就是他获得了球的关键特征:⼀般是圆形;⽤于游戏和运动。

前者可以被观察到,后者则是在使⽤中才显现出来的功能。

球,除关键特征外,还有⽆关特征,如球的⼤⼩、颜⾊、质地等。

关键特征决定事物的分类,⽆关特征则否。

所以,概念的学习有两个⽅⾯:⼀是关键特征的认识;⼆是分类根据的理解。

此外,凡概念都有例证,球,有肯定的例证,⼀切包含该概念的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如篮球、⾜球等就是。

⼀切不包含概念的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就是否定例证。

柚⼦、西⽠就是球的否定例证,对此能作出区别,才算掌握了球的概念。

所以,掌握概念实质上是获得了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同时也意味着能区分概念的关键特征与⽆关特征、概念的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

因此,如叫⼉童把球拿出来,⽽他也能做到时,这并不能说他已具有球的概念,因为他拿的是代表他所说过的特殊的球。

但如果给他看⼀个他没有见过的球,他能说出“球”来,还能将外形似球⽽不是球的物体如柚⼦从球中分出来,这时才能说他掌握了球的概念。

据此来设计试题,以检查⼉童掌握概念的程度是必要的。

(⼆)概念掌握的基本形式奥苏伯尔认为,⼉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即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并指出概念同化是学⽣获得概念的最基本的形式。

他分析了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这两种形式所包含的不同⼼理过程,也阐述了概念形成之所以不能作为学⽣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的道理。

1.概念形成所谓概念形成,是指从⼤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童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法抽取⼀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如学前⼉童获得“叔叔”这个概念,就是在他们实际接触爸爸的弟弟中,随着⼤⼈告诉他们要称呼为“叔叔”后,逐渐形成的。

《教育心理学纲要》: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教育心理学纲要》: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意义与意义学习的性质意义,是有意义符号学习的结果,它是⼀种经过精确分析⽽清楚表达出来的意识内容,是⼀个或⼀组符号与认知结构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结果,意义是由学习⽽得到的。

⼉童在⼊学前后,就开始学习⾔语,先⼝头后⽂字。

这些语⾔⽂字和其他符号,不仅代表客观的事物和现象,⽽且也反映前⼈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概念和原理原则,都有其意义。

⼝语学习和⽂字符号学习,都离不开意义,它们的学习,就是字⾳、字形、字序与字义的结合过程。

所以,学⽣在学习中,⼀⽅⾯要掌握⼀整套符号体系,另⼀⽅⾯要掌握符号所代表的事实、概念和原理。

⽂字也是符号,其中,尤以掌握符号所代表的概念为最重要,以后,当语⾔⽂字或其他符号⼀出现,能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唤起它们所代表的认知内容时,这些⽂字或符号,对于特定的学习者来说,就是获得了意义,就是经过精确分析⽽能清楚表达出来的意识内容了。

所以它是“作为有意义符号学习的结果⽽产⽣的”。

这⾥的意义,按奥苏伯尔的观点,指的是⼼理意义。

什么是意义学习?通过符号、⽂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就是意义学习。

⼉童学习“球”⼀字,开始是符号的意义化,⽽后是符号表征的抽象化。

前者学到赋予“球”⼀字的特定意义,指他所见到特定的球,后者超越最初学到的特定意义,抽象并扩⼤为概念,不再是它所见到的特定的“球”了。

这样,他学到了“球”的概念,新知识获得了⼼理意义,这就是意义的学习。

因此,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实质性和⾮⼈为性的联系。

实质性联系和⾮⼈为性联系,这是意义学习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指标。

所谓实质性,指表达的词语虽不同,但却是等值的。

如等边三⾓形,是“三条边相等的三⾓形”或“等边三⾓形有三条等边”,⽤词不同,其概念的关键特征未变。

所谓⾮⼈为性,指有内在的联系讲的,不是任意的联想、联系,指“这些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适当部分”的关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辅导纲要第一章心理学概览一、主要内容:1.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现象产生的根源和心理学研究的目的;2.科学心理学的发展;3.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二、重点掌握:1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2 现代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

3 心理科学大致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类。

4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为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两个时期。

5 心理现象的产生有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两种根源。

6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

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7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8从探究事物的关系上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

9从操作和控制变量的程度上看,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真实验法、准实验法和非实验法。

10长期以来,关于如何解释新生儿和10岁儿童之间的广泛差异存在先天论/天性/遗传决定论和后天论/经验/环境决定论两种争论。

11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12 PET和FMRI分别代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和功能性磁共振成象技术。

13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寻求理解特定的环境如何控制特定类型的行为。

①分析先行的环境条件。

②把行为反应看作可理解,预测,控制的。

③查看反应出现的可观测的结果。

14经验主义是由洛克提出的,这种观点认为婴儿生来并无知识和技能,经验(或人类的学习)在婴儿洁白无暇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烙印。

15了解当代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即生物学的观点、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主义观点、人本主义观点、认知观点、进化论观点和文化观点,以及每种观点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神经科学基础一、主要内容: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功能;二、重点掌握:1.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生理器官和最高级部位是大脑。

2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3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元是神经细胞。

4神经元接受从感受器或其他神经元发出的刺激的结构是树突。

5 神经元主要有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

神经元主要具有接受刺激、传递刺激和整合信息三种功能。

6 自主神经系统是外围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主要作用是维持机体的基本生命过程。

7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枕叶。

8 边缘系统由海马,杏仁核和下丘脑三个结构组成。

9大脑皮层上的颞叶是听觉中枢。

第三章感觉一、主要内容:1 心理学中感觉的意义和心理物理函数的寓义。

2 依据感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解释人类视觉与听觉的基本现象。

二、重点掌握:1 信号检测论:该理论是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

它区分感觉觉察的两个独立的过程,一是最初的感觉过程,反映观察者对刺激强度的感受性;二是随后独立的决策过程,反映观察者的反应偏差。

2 韦伯定律:对刺激的差别感觉取决于刺激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幂定律:史帝文森所提出的,心理量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用公式表示为P=K.IN.对数定律:感觉大小(感受量)是刺激强度(刺激量)的对数函数,是由费希纳提出的。

3 声音的频率和听觉的音调特性相对应。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成反比的关系。

“月明星稀”是感觉的对比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的适应现象。

4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在颜色纺锤体上,代表饱和度的是从圆周到中心的距离。

颜色混合分为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两种。

5 掌握以下概念:视觉适应:指在光刺激作用下,视觉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运动后效:当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现象叫运动后效。

感觉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

似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知觉为似动知觉。

视觉后象:指当颜色刺激移去后,仍有颜色感觉的现象。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

辐合:指在双眼注视一个物体时,为了使网像同时落在两个网膜的中央,两条视线必须向注视点集中。

这时操纵眼球的肌肉活动称为辐合。

失语症:指全部或局部丧失语言能力的现象。

6 掌握视觉的三色说与四色说理论的主要内容。

7 重点掌握音频识别理论中的地点说和频率说。

8 能够举例说明什么是感觉对比现象。

(典型例子:色彩对比。

如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边缘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等。

)第四章知觉一、主要内容:1 区分感觉与知觉现象。

2知觉的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及影响知觉的主要因素。

3主要知觉现象的形成——深度知觉、运动知觉、知觉恒常性。

二、重点掌握:1 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为知觉。

例如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就是知觉。

2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加工过程,知觉过程的主要特点是:组织性、稳定性和自动性。

3 知觉过程分为感觉阶段、知觉组织阶段和辨认与识别阶段。

4 视觉刺激中最常用的深度线索:相对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5 在人知觉深度的双眼线索中,最重要的双眼线索是双眼视差。

6电影、霓虹灯广告是按照位动知觉制作的。

7 掌握以下概念:错觉:多人共有的知觉歪曲的现象.知觉定势:指准备好在特定的情境中知觉到特定的刺激。

形状恒常性:指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

反应的凝缩:强度加倍,并不能使知觉到的明度加倍,而只引起明度的微小变化。

8 掌握格式塔知觉原则(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的主要内容。

9掌握线索提取依赖的条件(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绪的作用)。

第五章注意与记忆一、主要内容:1 “注意”与“记忆”的含义及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2 对学习中注意与记忆现象的解释;二、重点掌握:1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记忆。

记忆过程的首要环节是识记。

心理学史上最早对人的记忆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艾宾浩斯。

2情景记忆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对学习、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特定时间没有什么联系。

程序性记忆:指我们对如何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的记忆,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

3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维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容量几乎是无限的。

容量为7正负2个组块的记忆是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在时间上的划分界线是1分钟。

4 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5 注意研究的两大领域是集中注意和分配注意。

例如一名熟练的汽车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一面观察道路的状况,同时操纵方向盘,这种现象就属于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它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6 有预定目的的并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7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和主动加工理论的区别是:选择发生的阶段不同。

8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形容的是注意这一心理过程。

9 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

10 恩格斯把“思维着的精神”称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这是指意识。

11 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盲从。

12 掌握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注意目的与任务、兴趣、活动组织、过去经验和人格)和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和监督)。

13 掌握四种解释注意选择功能的理论(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后期选择理论;多阶段选择理论)和注意的两种能量模型(认知资源理论和双加工理论)。

14 掌握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

包括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

②人本身的状态。

如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

15掌握工作记忆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扮演意识角色、整合信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到暂时寄存器的作用、保存当前的策略和意愿)。

16 举例说明复述的分类(保持性复述: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机械记忆。

精细复述:将识记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如与生日,重大事件联系)。

17 了解联想的规律(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多因律、强因律和近因律)。

第六章思维和语言一、主要内容1 思维领域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实验逻辑;2 正确理解“视觉表象作用”、“问题空间”、“问题表征”、“问题解决策略”、“专门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等诸多心理学术语,并尝试以此分析日常工作与学习中的思维活动的误区,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重点掌握:1 问题空间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

2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次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策略有算法和启发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和无谓的限制。

功能固着性使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功能上认识它。

3人们在头脑中出现关于事物的形象是表象。

表象的特征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心理旋转”研究说明表象是一种心理操作。

根据表象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知觉表象、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4 语言的主要特征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和个体性。

语言生成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或写出来。

研究语言产生的单位主要是通过语误分析来进行的。

5 认知风格个人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其个体差异性具有稳定性,是认知上的人格特征。

6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

7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

思维的品质包括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思维品质称为思维的灵活性8 定势:准备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某种刺激进行知觉或反应。

定势有运动定势、心理定势和知觉定势三种。

顺应:指对儿童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重新构建,以使新的信息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

9 两种常见的常模表示法是百分位系统和标准分数系统。

10 掌握语言理解的三个水平(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句子的理解、课文或话语的理解)和语言的主要功能。

11掌握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观点(所有儿童都要以同样的顺序经历四个有序的但不是连贯的阶段,分别为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