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国后农业发展概况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1)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其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
1、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有1亿左右无地少地的贫雇农从地主富农手中没收、分配了3亿亩土地。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分得7亿多亩上地,免去了每年约3.5亿公斤粮食的地租。
土地革命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1953~1957年)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制度。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
农业生产合作运动采取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逐步过渡的方式。
1955年以前,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互助组。
到1954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1.4万个,入社农户数的比重仅2%。
到1955年,在生产上已统一经营并参加秋收分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63.4万个,入社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比重仅14.2%。
但是,1955年8月以后在批判合作化运动中的所谓“右”倾思想的政治氛围下,从中央到地方滋长了“左”的情绪,合作化运动形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
到1956年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87.8%。
尽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升级过快、方法过粗、形式过于简单,但在合作化运动中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克服了一家一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弱点。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这个时期,农业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3、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剧烈波动时期(1958—1965年)1958年,党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不断地批判反冒进、批判右倾保守主义。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农业发展现状1. 农业生产总体情况中国农业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近年来,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左右,稳居世界第一。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逐年提升。
2. 农业结构调整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渐推广,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增加非农收入的机会不断增加。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生产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
3. 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精细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二、农业发展趋势1. 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挑战。
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农田面积减少等因素使得粮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未来,中国农业需要加大粮食生产力提升力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2. 绿色农业发展绿色农业将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农业生产要注重环境保护,推广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农业模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 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将继续推动农业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
推广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应用、农业机器人等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即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农村改革,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初步目标,为后续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在中国建国初期,农村面临着土地问题和封建剥削制度的严重影响。
因此,土地改革成为首要任务之一。
农村土地改革旨在实现土地的平等分配和农民的财产权保障。
通过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并实行耕者有其田等政策,中国成功地完成了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农村开始探索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农业合作化旨在通过组织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
在全国范围内,农业合作化迅速发展,成功地改变了农村经济的面貌。
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民可以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享利益,增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
二、农业技术改革与机械化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中国在建国初期就开始实施农业技术改革。
这一改革包括推广高产优质农作物种植技术、改进畜牧业和渔业技术、推广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等。
通过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的推广,中国农村的农业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进一步现代化。
此外,农业机械化也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方面。
农业机械化使农民从传统的人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中国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推广农业机械化,并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还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为城市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支持。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产品流通在中国建国时期,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也是农村改革的重要方面。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农村企业、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产品的流通也发生了变革。
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方面的的伟大成就
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方面的的伟大成就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自此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在经济方面,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艰苦奋斗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成为了发达的工业强国。
中国现在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第一、农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非常落后,农民普遍生活困苦。
为了改善农村的面貌和居民的生活,中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改革。
通过实行农村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此后,中国连续实行了几轮农村改革,使得农村经济逐渐走向繁荣。
现在,中国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历史上的逆袭,成为了一个拥有世界一流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装备的国家,人均粮食生产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第二、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仅有一些简单的手工业和小工业,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之后,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世界一流工业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的国家,全球领先的制造业龙头。
同时中国还在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服务业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过了多轮的经济改革,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已经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人民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同时,政府和社会力量也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人民的获得感明显提升。
第四、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取得大量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已经成为了贸易大国。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往来和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了主要对外投资国。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中国农业发展与成就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发展计划。
可以说,每一个发展计划的实施都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实力,也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重大发展。
2001年是中国实施第10个五年发展计划(即"十五"计划)的第一年。
1、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1999年,中国粮食产量5.08亿吨,比1978年增加两亿多吨,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
1978年以来;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
1999年,肉类产量5953万吨,蛋类产量2080万吨,奶类产量790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产品产量4100万吨,是1978年的8倍多。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
1978-1999年;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
1999年,乡镇企业有2000多万家,从业人员I.3亿人,增加值25000亿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实现利润5580亿元,上交税金1750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I/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3、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374%;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贫困发生率26%下降到不足3%;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
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程
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程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改革(1949年-195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重的农业问题。
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土地分配不均,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此时的中国大面积进行了土地改革,并进行了农业合作化改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
此外,国家还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第二阶段:大跃进与农村人民公社运动(1958年-1978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政策的错误引导,中国进入了大跃进时期,实行了过分激进的农业发展政策。
农村人民公社运动的实施导致农民失去了自主决策权,大规模的集体化劳动和集体生活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水平明显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下降。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一段灾难性时期。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现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深入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消了对农村的过分干预,逐步恢复了农民的自主权,使农民有更多的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同时,国家也推出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科技进步等一系列政策,通过改革创新,推动了农业发展进程。
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农村水利、农村公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加强,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四阶段: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现在-未来)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
农村扶贫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解决了大量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中国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等一系列政策,旨在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艰苦奋斗和不断探索的历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的推进,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村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村的变化随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到来,农村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主要变化的概述:1. 农村经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政府的支持政策,使得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
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2. 农村教育和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地区的教育和文化状况逐渐改善。
政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使农村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此外,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也得到了提升,农民群众能够参与到更多的文艺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中。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农村道路、供水系统、电力设施、通信网络等得到了改善和扩建,方便了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农村地区的交通和通讯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4. 农村医疗保障:近年来,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得到了加强。
政府采取措施推动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也得到了增加和完善,农民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
5.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改善。
政府大力推动农村环保工作,加强了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地区的水源、森林、土壤等自然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农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农村的变化是一部充满希望和进步的历史。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发展,农村地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农村地区仍面临许多挑战,需要继续加大投入,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和脱贫致富。
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发展
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发展中国建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对于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取得的成就。
一、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迅速进行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农业的基本原则包括土地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等。
这些原则的实施,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在建国初期,中国农村实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形式,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集体化。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立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三、农业合作社的兴起农业合作社在中国建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发展。
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为农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农民可以更好地利用农业生产资料,共同经营农田,实现了劳动的社会化。
四、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中国建国时期,农村实行了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制度。
这种制度保证了农业生产资料的公共性,确保了农民共同占有和共同管理生产资料,避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复辟。
五、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成就与挑战在中国建国时期,社会主义农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
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如农民收入分配不均、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成为了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挑战。
六、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发展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农村经济逐步繁荣起来。
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事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七、对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影响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农业和农村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积累的经验和成果为后来的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业发展中国建国时期的农业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旨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农村土地改革、农田水利建设、合作化运动以及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农村土地改革是中国建国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制度得到了根本性改革。
土地改革推翻了封建制度下的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土地被平均分配给农民。
这一政策的实施,解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激发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
农田水利建设是中国建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府积极投资于农田水利建设。
在这一时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得到了充分关注和推动。
包括修建水库、挖掘沟渠、修筑灌溉渠道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中国农业发展中的水资源问题,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建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环节。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大规模发展,政府鼓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成立农业合作社。
通过农业合作社的形式,农民能够共同生产、共同经营,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劳动的分工合作。
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民的收入增长,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除了改革政策,农业科技进步也是中国建国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的投入力度。
农业科技进步包括改良品种、施肥技术、植保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通过推广这些科技成果,农民能够更好地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总的来说,中国建国时期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通过农村土地改革、农田水利建设、合作化运动以及农业科技进步等系列措施的实施,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经济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业发展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国的发展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近百年来,中国农村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工作重点之一。
在中国的建国时期,农村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成为党和政府的重点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成就和问题。
一、农村发展的背景与挑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面临庞大的农村人口和欠发达的农业生产条件。
在这一背景下,党和政府决定将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摆上重要位置。
中国建国时期的农村发展面临着以下挑战:1. 人口问题:中国农村人口庞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农业生产水平相对滞后。
2. 资金问题:建国之初,中国国家财力有限,投入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资金相对不足。
3. 技术问题:农村地区缺乏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二、农村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建国时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举措:1. 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村土地制度从封建制度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 农业集体化:在土地改革后,中国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将分散的农村资源整合起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促进农村发展,中国政府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学校、卫生院等设施的修建,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4. 农业技术推广:中国建国时期,政府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5. 农业机械化: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成为中国建国时期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如引进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民的生产力。
三、农村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成就在中国建国时期,农村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重要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村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2. 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修建农村道路、供水系统和电力设施等,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中国建国后农业发展概况
天空之城可做一页引言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取得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农业包括的范围也不同。
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有的经济发达国家,还包括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后部门。
现阶段,中国农业包括农业(农作物栽培,包括大田作物和园艺作物的生产)、林业(林木的培育和采伐)、牧业(畜禽饲养)、副业(采集野生植物、捕猎野兽以及农民家庭手工业生产)、渔业(水生动植物的采集、捕捞和养殖)。
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农业可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
近代农业指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转变、由劳动者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变、由自给自足的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
现代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不便运输和储藏,单位产品的价值较低。
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农作物类型和作物栽培制度都不相同,从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区域间差异十分显著。
按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可分为热带农业、亚热带农业、温带农业和寒温带农业;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随着自然条件和资源类型的变化,又可分为农区农业、半农半牧区农业和牧区农业。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整理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整理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农业社会主义化、计划经济时期的农业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改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之一。
新中国政府致力于通过农业社会主义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一阶段,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卖给农民并实现家庭承包经营。
此外,还实施了农业和农村的社会化体制改革,解放农民和土地革命成果的实现,建立了农业合作社。
接着进入了1950年代至197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
在这一阶段,政府通过五年计划的规划,加强了对农业的引导和调整。
实施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
同时,国家实行农业品种改良和新农村建设,通过大力引进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作物,使粮食产量得到提高,并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成为社会制度改革的重要部分。
在这一阶段的农村改革中,政府取消了农业税,开放了农村市场,鼓励土地流转。
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接着又实施了家庭承包到“三权”分置政策、实行土地经营权流转,这一政策大大刺激了农业经济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土地流转难的问题。
此外,还实施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为农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总之,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贯穿了整个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中国政府不断地通过制定政策和计划,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的收入获得极大的提高。
今天,中国的农业正在走向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不断地向着现代化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中国农业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和改革,中国农业从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
下面将从不同阶段和方面来介绍中国农业化的发展历程。
一、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化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落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推行农业合作化、农业改良、农田水利建设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1978-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加剧,农业生产面临着人力资源的短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这些举措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
三、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农村发展政策,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了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四、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农业资源的短缺、环境污染等。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同时,中国还将进一步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是全球最大的农业体系之一,对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农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农业现状1. 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增长:近年来,中国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农业产值连续多年保持在万亿元以上,农民收入也逐渐增加。
2. 农业结构调整:中国农业正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传统农业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
同时,农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从粮食主导向多元化农业发展。
3. 农村电商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电商在中国农村地区迅速兴起。
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可以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4.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竞争力。
二、中国农业发展趋势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将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2. 农业绿色发展:中国将加大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绿色种植和农业生态保护,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3. 农业科技创新: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通过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建设,培养和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推动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4. 农业国际合作:中国将积极参与农业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技术合作、市场开拓和农业投资,推动中国农业的国际化发展,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国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建国周年见证中国的农业发展
建国周年见证中国的农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已经过去七十多年,在这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农业在建国周年中的发展,展示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一方面,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中国在建国初期农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耕种阶段。
然而,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国逐渐引进和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减轻了劳动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农产品的丰收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农用拖拉机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生产力,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的粮食产量。
第二方面,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中国通过加强对农业科学研究的投入和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并且在抗旱、抗病虫害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例如,在水稻育种方面,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全球领先,使得我国水稻产量攀升到世界第一,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方面,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中国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等举措,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农业由传统的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如农业生产基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兴起等,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方面,在农村扶贫和乡村振兴方面,中国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发展的全面繁荣。
通过扶贫项目和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例如,农村旅游的兴起为农村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在中国建国周年的历程中,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见证作用。
通过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举措,中国的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新中国史,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
根据新中国史,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新中国农业发展自1949年至今,经历了集体化、家庭承包、现代化等多个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政策制度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新中国农业发展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制度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
二、农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农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在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杂交水稻、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等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三、农业政策与制度改革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农业政策与制度改革。
如农业税减免、农业补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政策,旨在保障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这些政策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生态保护。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等政策,提高了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这为农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全国人民提供了绿色、健康的食品。
五、农业国际合作与对外援助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合作与援助,推动全球农业发展。
通过技术输出、农业人才培养、对外援助等方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
这既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也为全球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展望未来我国农业发展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挑战,我国农业发展仍需不断努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建国周年见证中国的农业发展
建国周年见证中国的农业发展中国的农业发展是建国周年见证的重要方面。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变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随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农村改革的推进,中国在农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和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建国初期,中国农业一直处于传统的农耕模式下,农民普遍生活贫困,土地利用率低下。
然而,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投入的大力支持,中国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鼓励农民增加粮食和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例如,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社的建立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土地和生产环境,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农田的开垦和管理更加高效,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此外,中国还实施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垄断经营的体制限制,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产业。
农民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合作社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合作社的兴起,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促进了农业增效和产业结构升级。
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粮食安全。
由于人口众多,中国必须保证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充足。
在建国初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粮食供应紧张。
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村改革的推进,中国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
农业科技的应用,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粮食储备体系的建立,使得中国能够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与此同时,中国的农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农业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流出,土地资源利用和农田面积减少。
环境污染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压力,也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因此,中国需要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投资,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建国周年见证了中国农业发展的艰辛与进步。
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推动,中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供应得到了保障。
建国周年中国农村发展迈入新时代
建国周年中国农村发展迈入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石。
随着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到来,中国农村发展正迈入新时代。
本文将从农村改革、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探讨中国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一、农村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民素质提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基本完成,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得到保障,农村发展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此外,农村农产品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农民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
二、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核心。
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必须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生产力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当前的重要挑战,加强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管理,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的重要途径。
此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目标。
通过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民可以增加收入来源。
此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建设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脱贫致富机会。
进一步开发农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推动农民脱贫致富。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发展不仅关乎物质层面,也需要建设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保障等制度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感和获得感。
此外,重视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扩大农民的知识面,有助于促进农村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发展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迈入新时代,农村改革、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浅论中国建国以后的农业发展
浅论中国建国以后的农业发展1211679 金融贾奖一般认为,农业在今天一个国家的发展中主要起着五个方面的作用:1.为工厂、建筑工地以及服务行业提供高质量的劳动力;2.生产低成本的食物使产业工人保持较低的工资水平;3.生产纤维和其他农作物以投入到经济的其他生产中;4.出口供应赚取外汇并为核心技术和资本设备的引进提供资金帮助;5.提高农民收入。
中国作为一个自古以来农业就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家,农业的表现关乎民生国运。
建国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以及改革开放之后。
改革开放之前,农业对国家的发展起到的改革作用十分微弱。
它没有为非农业部门提供劳动力,没有起到创造外汇的作用,也没有与其他经济部门建立联系或者提高农民的收入,而只是在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方面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在在有效性和效率方面都非常低下。
改革前,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不久,农民开始由合作社逐渐向集体公社的形式转变。
这种集体公社的形式最大的缺点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个体家庭缺乏对自己劳动产品的剩余索取权并且产量的决策权被一些集体领导掌握。
这套体系出现的“搭便车”与监管不力的现象很容易打击农民积极性,并且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民逃避集体任务而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土地上。
因此出现的生产率的得不到提升的现象也就可以理解。
由于制定了以重工业为发展中心的策略,为了降低发展重工业发展的成本,中国采取了人为扭曲农产品价格的方法,物价由国家统一决定。
在1962年以后将近15年的时间里,粮食价格基本持平。
在农产品统购统销的背景下,一些国营机构垄断着国内的农产品市场,并且政府依据计划需要人为制定产量。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供给不足的现状,重要产品的出售也是由营销机构凭票出售。
这些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但是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要定量地按照低于市场的价格上交给国家,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且极大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此外,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不允许随意离开所在的集体,因此也就无法向非农业部门提供劳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空之城可做一页引言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取得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农业包括的范围也不同。
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
有的经济发达国家,还包括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后部门。
现阶段,中国农业包括农业(农作物栽培,包括大田作物和园艺作物的生产)、林业(林木的培育和采伐)、牧业(畜禽饲养)、副业(采集野生植物、捕猎野兽以及农民家庭手工业生产)、渔业(水生动植物的采集、捕捞和养殖)。
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农业可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
近代农业指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转变、由劳动者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变、由自给自足的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
现代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不便运输和储藏,单位产品的价值较低。
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农作物类型和作物栽培制度都不相同,从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区域间差异十分显著。
按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可分为热带农业、亚热带农业、温带农业和寒温带农业;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随着自然条件和资源类型的变化,又可分为农区农业、半农半牧区农业和牧区农业。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中国农业发展最基本的问题在于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力水平落后。
因而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大力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就是解决发展问题的一个最基础最关键的任务.三年困难过后,党中央把农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领导农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方针,发扬战天斗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开展了一场持久的以全面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为目标的群众战争。
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用了十五、六年时间,使中国农业生产状况发生了历史的改变其主要成就是:1、完成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上控制了水患,变水害为水利几千年来农业都是靠天吃饭,洪涝和干旱是威胁农业安全的最大的自然灾害。
为此,从50年代初,在毛泽东关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等一系列号召下,就开始对一些水患严重的江河进行治理,并结合兴修水利。
至60年代,各地治水规模和投入进一步扩大,并逐步产生显著效果。
到了70年代就基本上完成了对全国江河、湖泊的治理,并开掘了许多新河道,修筑了大量水利工程,其中包括对海河、淮河、黄河、辽河、长江支流等许多大江大河的治理。
不仅消除了大的洪涝灾害,而且建立了许多具有综合利用功能的水利枢纽工程,产生了除弊兴利的巨大效果。
例如:1973年完成的海河治理工程,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共修筑防洪大堤4300多公里,开控、疏浚河道270 多条,新建涵洞、桥、闸六万多座,同时还建了许多水库,对洪、旱、涝、碱等灾害进行了全面治理,使海河的排洪能力比历史上提高了十倍多,使海河流域实现了每人一亩水浇地,1973年粮食总产量比1963年增长了一倍。
1972年竣工的辽河治理工程,共修筑堤防4500公里,修建水库220座,流域共建电力排灌站920处,可灌溉农田1100多万亩。
1969年竣工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由三座大型抽水机站、五座中型节制水闸、三座船闸和疏竣河道等十多项工程组成,它把长江、淮南、大运河和里下河联结起来,利用这些河流的不同水位,通过自流和机动引水相结合进行排涝和抗旱,可灌溉农田250多万亩。
对黄河下游的治理,共修建和加固堤防3000多公里,沿岸建成涵闸60多座、引水虹吸等灌溉工程80多处,灌溉面积800多万亩,由此变害为利。
在水利建设中,止于1977年全国各地共开掘、兴建人工河道近百条,建水库七万多座。
例如,令人震惊的河南林县红旗渠,被称为“人造天河”,1969年全部建成,总干渠长104里,灌溉面积扩大了60万亩。
湖北省汉北河也是一条人工河,1970年竣工,全长110多公里,建成后扩大灌溉面积100多万亩,等等。
(材料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新华出版社1982年出版。
下同)这些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实施和完成的,历时不过十多年。
如此艰巨豪迈的工程、如此宏伟的业绩,在历史上什么时期曾经出现过?古今中外孰能与之相比?这样的人类奇迹只有在毛泽东时代才能创造出来!2、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治山改土,全面整修农田,使大部分农田实现灌浇大寨是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缩影。
大寨的贫穷可用过去的一个民谣加以说明:“打长工,没铺盖,卖儿女,当乞丐,有女不嫁穷大寨”。
解放后的贫穷主要是由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的。
全村七百多亩土地分布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七零八散、高低不平共4800多块。
土地十年九旱,一下大雨就涝,亩产只有七、八十斤。
但是大寨人的骨头是硬的,他们不向贫穷低头,而是认准了向穷山恶水开战、治山改土的一条道。
在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硬是靠人力打石筑坝、填土造田,在山坡上造成了新的“大寨田”。
这样不仅扩大了地块面积、整平了土地,而且能够保持水土,旱涝保收,亩产在当时就翻了两番,基本上摆脱了贫困。
看那长城般的石坝、天梯式的农田,谁能相信它完全是靠全村五、六十个劳力手凿肩抬式劳动方式建成的?他们打出和搬运的石方如果垒起1米高2米宽的大坝,能够从大寨铺到北京一个来回!大寨的经验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党中央于1964年作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决议。
“ 农业学大寨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按照水利化、机械化要求,对土地进行升级改造。
在各地人民公社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治山改土、修“大寨田”、大打农业翻身仗的群众运动。
过来的人们都知道:过去农村的土地大多是脊薄荒凉的,不要说山区丘陵地区,就是平原也是坡洼起伏、高低不平的,绝大部分不能水浇,正常雨量下高处旱、洼地涝,好年景产量不过二百斤。
很多地区盐碱现象严重,土地一片白茫茫,草木不生。
这种状况正是在六、七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根本改变的。
那真是一个艰苦卓绝、惊天动地的年代!人民公社社员千军万马齐上阵,县、社干部和群众一起奋战在田野,他们吃的是窝窝头、玉米粥,使用的是镢、铣、独轮车,硬是以手掘、肩抬、愚公移山的方式将土地搬了家,将每一片土地整平、修成整齐划一的畦田,并结合修水渠、打机井、治理盐碱、翻淤压沙等,使大部分土地都达到了能够排涝和灌溉的标准,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
经过10年多的时间,使大地变了模样,变成了畦田纵横、渠水成网、绿树成行的图画!有人诅咒那个时代生活艰苦、劳动报酬低,有人诅咒那时“一大二公”、“不自由”。
但是如果没有那个时代人们的艰苦奉献、创业拼搏,能有后来及至今天农业的大翻身吗?那一代人所创造的价值及其惠及子孙后代的功绩有谁能与之相比?他们谱写了中国农业发展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事迹;正是那时,为实现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和人民生活富裕做出了最具有决定性的事情,铺就了最坚实的路基。
3、大力发展支农工业和电业,为实现水利化、机械化、化肥化、电气化提供了充分条件。
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如果没有相关工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贯彻党中央“调整”方针,在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包括困难时期下放的一些项目也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
这对农业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由于大庆以及胜利、大港等许多新油田的建立,逐渐使我国石油达到基本自给,加上这时大批新煤矿的建立,这大大促进了与此相关的化工、化肥、化纤等工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
尤其是在70年代初,经毛泽东、周恩来批准,中国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 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笨工厂等。
通过这些引进,在70年代先后建成了北京石油化工总厂、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山东胜利油田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厂、北京石油化纤厂、黑龙江石化纤维联合企业、福建维尼纶厂、四川维尼纶厂以及大庆化肥厂、南京栖霞山化肥厂、辽河化肥厂、洞庭氮肥厂、四川泸州和贵州赤水天然气化肥厂等国内一大批大企业。
这些企业的建立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使中国化肥、化纤、人造棉等产量在70年代末期有了迅速增长。
如:化肥产量1978年比1977年以66%的速度增长,到1979年达1065.4万吨,化肥施用量比1962年增加了12.4倍;化纤产量1979年达32.6万吨,比1965年增长550.7%;棉布产量1979年达121.5亿米,比1965年增长93.5%。
这些都为80年代的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提供了充分条件。
70年代农机制造业发展很快。
1976年又一新的大型拖拉机制造厂—山东拖拉机厂建成。
到1979年,全国有拖拉机56万台,手扶拖拉机140万台;全国大部分公社都有了拖拉机,有相当多的大队有手扶拖拉机。
柴油机、播种机、粉碎机等一些农业机械也逐渐投入使用。
农业机械总动力1978年比1962年增加了14.5倍。
在“大跃进”和困难时期那种人拉犁子、用锨翻地的现象这时就逐渐消失了。
六、七十年代中国电力发展很快。
全国一些大型发电站如:刘家峡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龚咀水电站、黄龙滩水电站、碧口水电站、八盘峡水电站、唐山陟河发电厂、山东莱芜发电厂等都是这时期建立的。
同时各地都兴建了许多中小型发电站。
从1966年至1976年仅全国农村就新建了中小型电站56000多座。
到197 8年,全国农村90%的公社用上了电,60%以上的生产大队通了电,农业用电比1965年增长了470%,机电排灌动力达到6500万马力,机电排灌面积增长了4倍以上。
由于农田基本建设和支农工业的发展,到70年代末,农业发展日益朝水利化、机械化和电气化驰进。
1978年全国灌溉面积达八亿亩,与1965年相比增长了60%。
农业达到每人有一亩以上稳产高产田。
农业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4、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中国早在1957年就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制订了农业科学研究的规划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