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赫尔德与古今之争
西方翻译理论史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
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着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_2023_年总目次索引
2023 年第 6 期第 63 卷(总 306 期)No.6 2023Vol.63 General No.306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总目次索引□名家特稿贾岛奇思“入僻”的理路及其古、律之分………………………………葛晓音(1)重新认识赫尔德的人类学历史哲学………………………………刘小枫(1)重探汉代经学中的赋比兴说……张健(2)荀子的知识论与礼义观…………冯达文(4)“红龙计划”与清末革命的域外回响………………………………吴义雄(4)重思关系构成的“成人”的主体性…………[美]安乐哲著,董耀民译(5)□学术争鸣明代小说中的诗词曲“寄生”说辨义——与赵义山先生商榷……饶龙隼(1)理学作为哲学的身份辨疑——与赵汀阳先生商榷……曾海军(1)南宋环卫官再探——与林煌达先生《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商榷………………束保成(3)文明对话视域中的人文科学研究——对汉学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金惠敏(5)有限存在者是神圣存在者吗——与一种对“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的新理解商榷…………………舒远招(5)□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栏目主持人:戚聿东]新时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与治理——专栏导语………………戚聿东(1)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认知与履践范式变革……戚聿东,徐凯歌(1)央地产业政策协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肖红军,阳镇,王欣(1)富而好德,何必曰利——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权衡关系……………………刘乾,陈林(1)□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人民民主”:何以是人类民主进程中的一种新形态………………………徐俊忠(2)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陈金龙(2)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李辉(2)以唯物辩证法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林进平(3)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吴重庆(3)□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持人:彭浩然]医保治理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题导语………………彭浩然(2)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健康中国建设………………………………彭浩然(2)医疗卫生政策的试验性治理——中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双轨制试点……………………和经纬,苏芮(2)□词学研究[栏目主持人:彭玉平]词体的本原与肌理——专栏导语………………彭玉平(2)论“诗骚传统”与花间词的精神向度………………………………郭艳华(2)姜白石“令”体词调歌曲“倚声”手法探微………………………………周韬(2)祭词词:清代词人的身份认同与词学演进………………………………傅宇斌(2)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5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6 期□中国文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吴承学]寻找文体的独特逻辑——专栏导语……………吴承学(3)文体差序格局与别集编纂………张德建(3)赋序文体源流与功能论略——兼论赋序与赋首的差别………………………………张巍(3)汉代祠堂题记:一种独立的丧葬文体………………………………郗文倩(3)试论晚出《古文尚书》的训释文体………………………………刘杰阳(3)□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栏目主持人:杨子晖]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专栏导语……………杨子晖(3)福兮祸所伏?——基于上下行风险联动研究……………杨子晖,张平淼,陈雨恬(3)股权质押是否加剧了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基于协偏度、协峰度和溢出网络的研究……周颖刚,陈嘉欣,程欣(3)金融科技媒体情绪与银行系统性风险……………………方意,王晏如(3)□新时代统一大市场建设研究[主持人:张光南]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交通与金融支撑研究——专题导语……………张光南(4)机场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与先进制造业降成本……………张光南,廖唐勇(4)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布局:特征、问题与建议……………………罗知,李琪辉(4)□财政金融协同下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主持人:张莉]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专题导语……………张莉(4)结构性去杠杆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化………钟宁桦,连方舟,汪峰(4)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的影响……………张莉,徐君蕊,黄伟(4)举债问责与隐性担保:来自城投债交易利差的证据……聂卓,王梓旭,毛捷(4)□“法国旧制度时期的日常与治理”专题[主持人:周立红]法国旧制度时期治理史的日常生活视野——专题导语……………周立红(5)流行病与15—17世纪法国城市治理体制的转变…………………………熊芳芳(5)从城市到国家:路易十四时代谷物管制的理念与实践……………………周立红(5)启蒙时代巴黎小人物的世界——阿莱特·法尔热的民众史研究………………………………庞冠群(5)□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栏目主持人:陈伟武]礼藏于器,诗礼兴邦——专栏导语……………陈伟武(6)《悬泉汉简》所记传舍厕具“清倨”考………………………………范常喜(6)论《丧服》《服传》的成书时代与古今文性质——兼说武威汉简《仪礼》的属性………………………………徐渊(6)清华简《参不韦》新见“符”字考释………………………………蔡一峰(6)□亚欧文化研究[栏目主持人:郭丽娜]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专栏导语……………郭丽娜(6)恐惧感与早期欧洲旅行文学…………………………………………[法]穆罗著,郭丽娜、孙凤译注(6)一种独特的哺乳动物——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及相关文献的人类世研究意义…………………………………………[法]卡尼亚尔著,郭丽娜、洪日译(6)神话地理的理性化——《穆天子传》周穆王西行之旅的历史脉络与相关问题…………雷晋豪(6)从“克拉肯”(Kraken)到“巨型乌贼”——“邪恶章鱼”形象研究………………………………程方毅(6)206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总目次索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研究:资本市场治理[栏目主持人:戴亦一]健全资本市场治理机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栏导语……………戴亦一(6)机构投资者分心与企业创新——来自中国市场的证据…………………戴亦一,梁伟娟(6)外资股权监督与商业银行违规经营…………………张俊生,黄明明(6)经典审计质量度量指标在中国市场的有效性研究——基于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违反具体审计准则视角………曾亚敏,宋尧清(6)□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主物的文学:赋体分别与题材交互………………………………易闻晓(1)汉廷政事与经典书写——论《史记·三王世家》的撰写及影响………………………………王允亮(1)元代题名“诗学”相关著作及其诗学史意义………………………………武君(1)新见汪藻《世说叙录》遗文考论………………………………宁稼雨(4)黄爵滋诗学观念及其批评实践………………………………蒋寅(4)梅村体与定庵风:近百年旧体诗对清诗之接受………………………………马大勇(4)《东坡笠屐图》故事及其解读…………………………[新]衣若芬(5)从诗书互通看黄庭坚诗瘦硬体格之构成………………………………吴晟(5)论韩愈两度南贬之心性特征与诗风转变………………………………尚永亮(6)陆游诗歌“化身梅”范式的建立及后世影响………………………………李小荣(6)试笔:宋人“偶然欲书”情境下的文献生成………………………………李成晴(6)赋学文献考辨方法论………………………………踪凡(6)□外国文学研究被翻译掩盖的西方诗歌真相……王东风(5)论鲁滨孙的枪手形象……………陈建洪(5)□历史研究静嘉堂本和国图本:两种完整传世的宋刊本《陈书》递藏和版叶的比较………景蜀慧(1)宋金盟誓岁输“绿矾”解——兼论金初的尚色与德运……………………………邱靖嘉(1)郭实猎在暹罗的活动与他对清政府海禁的突破………………………………李骛哲(1)美国政府与庚子大沽之役………刘芳(1)谁增“权”字:宋仁宗继位初年丁谓、王曾政争发覆…………………………顾宏义(4)“皖南事变”后国统区的新闻统制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何科(4)陈寅恪与近代“新宋学”之建立………………………………张凯(6)民初国体政体理论脉络下的“共和”争议………………………………邓华莹(6)英属新英格兰与英国在大西洋世界的贸易竞争………………………………王伟宏(6)□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论蒋介石、李济深决裂的因缘与影响………………………………沈成飞(2)近代内蒙古牧业生产用水及其变化——基于水草银征收与水井修凿的研究………………………………张博(2)□中国古代史研究互利与共生:北宋时期的杭州佛教与地方社会………………………………王菲菲(3)明前期广西编户人口流失的根源与后果………………………………任建敏(3)□中国哲学研究论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物”概念………………………………刘伟(1)曹植《髑髅说》及其生死观………孙明君(1)207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6 期失其真与不具存:王弼《老子注》对有为之治的反省………………………孟庆楠(1)政治视野下的民性:春秋时期人性论新探………………………………任蜜林(2)天人贯通:《周易》《春秋》交互诠释中的经义整合…………………………陈岘(2)解书不通,只要解心:王阳明的心学解经学………………………………陈乔见(2)天经·地义·人情:具体普遍性的结构………………………………陈赟(3)从政治德性到伦常德性…………李长春(3)合道化的存在:《庄子·大宗师》中的理想生活………………………………朱承(4)清中期以来的乾元太极论………………………………谷继明(4)恻隐与亲亲——仁孝何以一本?………赵金刚(5)教化与制法:郑玄《论语注》中的孔子形象………………………………刘增光(5)□西方哲学研究希波达摩斯式的谬误——亚里士多德对“科学主义”政治哲学的批评…………………董波(2)意志与立法:康德论“创作法则”………………………………刘凤娟(2)失去弹性的“之间”:埃克哈特与存在的离基………………………………雷思温(4)如何理解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无”?………………………………吴增定(4)先验哲学的“客体”概念绎解——以康德对莱布尼茨主义存在论的反思为线索……………谢裕伟(5)历史有无逻辑——基于《逻辑学》的黑格尔历史哲学再审视……………………庄振华(5)□“中希文明互鉴”专题苏格拉底与家庭——兼论中西文明比较的一个面相………………………………彭磊(3)从政治到哲学:《理想国》洞喻中的“返回悖论”………………………………王江涛(3)□“经史传统与中国智慧”专题正名、裁断与统系:东汉经学一统大势中的许慎经学………………………孟琢(6)名教的证成:袁宏与东晋玄学经史观………………………………李磊(6)康有为“六经五记”与近代经学转型………………………………黄燕强(6)□法学研究应对当代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困境的软法路径………………………………蔡伟(2)□社会学研究婚姻缔结、家庭财富积累与主观阶层认同的形成——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许弘智,王天夫(3)□企业研究东道国金融生态、空间溢出效应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韦东明,韩永辉,王贤彬(2)独立董事政治关联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来自中国工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申晨(2)□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跨域协同治理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前海、横琴、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的比较……陈朋亲,毛艳华(5)□经济研究产业金融研究综述……………曾燕,任诗婷,杨雅婷(5)收入、社会地位与人们的社会信心——分配公平与权利公平视角………………………………徐淑一(5)□编后记……………………………(1—6)208。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六)
布瓦洛的理性原则:理性是文学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文学的目的和归宿。
只有遵守理性,艺术才能完美。
文学创作中,人们不管是驾驭文词,还是表达情感,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和服从理性。
布瓦洛强调的理性,指人生来就有的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是普遍永恒的人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种能力具有普遍、绝对和永恒性,能够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差异。
因此,当布瓦洛在探讨文艺创作中的诸多矛盾(如情与理、雅与俗、简与繁、形式与内容、语言与思想)时,始终以理性为出发点,强调用理性来认识和衡量一切,理性原则贯穿于文艺创作全过程。
布瓦洛的自然原则:“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现实生活,而是指合乎常理常情的事物,是在合乎理性的人性眼中所呈现的自然。
这种自然因和理性统一在一起而失去其具体性、个别性,变成一般的自然或普遍的自然,即自然的原理和秩序。
布瓦洛的自然原则,是借自然表现情理,让自然服从理性,这种主张一旦与僵化静止的历史观念相结合,极易导致艺术的概念化和公式化。
法英之争:屈雷顿的《论诗剧》以四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用论辩的口吻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其中之一为法英之争。
关于法英之争,一方认为,英国戏剧应模仿和学习法国戏剧,法国剧作家信奉古典的“三一律”原则,重视对韵的运用,而这些都是无须证明的戏剧艺术的正确规则。
另一方认为,戏剧是对自然的生动模仿,法国戏剧虽然遵守规则、结构整齐,但却想象狭隘,缺少激情,情节贫乏单一,人物没有个性。
相比之下,英国戏剧则是想象雄伟,气势恢宏,情节变化有致,人物气质独特。
因此,英国戏剧高于法国戏剧,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可为佐证,他超越其他剧作家,“像参天松柏高出短小的灌木一样”。
古今之争:屈雷顿的《论诗剧》以四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用论辩的口吻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其中之一为古今之争。
关于古今之争,对立双方一方强调古典作家和作品的示范作用,认为现代剧作家在模仿和表现自然方面尚未达到古人的成就。
现代作家只能加倍努力,才能与他们匹敌。
高教版西方文论复习提纲
西方文论史古代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第一章古希腊文论第一节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理论从数量比例关系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天体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人的内在和谐受外在和谐影响,内外相契合才能进入艺术欣赏状态。
2、赫拉克利特“对立和谐”理论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3、德谟克利特模仿说对文艺和美的对象的研究,文艺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对作家艺术家主观条件的研究,十分注重作家、艺术家的天才、灵感、语言。
对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的研究,“快乐说’4、苏格拉底模仿说和功用说“艺术模仿自然”强调通过描写眼睛姿态等外在的东西,表现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出人物的“心境”、“品格”和“感情”。
判断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结论,有用即美,无用即丑第二节柏拉图文艺对话录1、理式论模仿说a理式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b文学艺术是理式模仿的模仿,三种床,照镜子,贬低诗人和艺术家。
c理式模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a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b模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c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3、灵感说a灵感的基本含义,神灵附体、神灵感发,热情磅礴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灵感说的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灵感的表现(狂迷)和获得灵感的过程(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c灵感说的矛盾与价值,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象,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揭示了艺术创造离不开现实美的触发,但又不停留在现实美的基础上。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1、文艺本质论a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模仿b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c文艺求其相似但比原物更美2、悲剧理论a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个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b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悲剧六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容和歌曲,情节是悲剧的灵魂,性格占第二位。
赫尔德历史哲学
赫尔德历史哲学
赫尔德历史哲学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哲学思想体系,由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8世纪末提出。
赫尔德历史哲学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关键因素。
赫尔德认为,历史是由一系列独特的个体行动和事件所组成的。
这些个体的思想、行为和选择在历史进程中相互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因此,了解历史和研究历史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赫尔德历史哲学主张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背景条件和特定的社会结构,这些条件和结构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不断超越和改变的过程。
赫尔德历史哲学还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
个体的行动和选择推动历史的进步,而不是被历史所决定。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目标和追求,通过个体的努力和选择,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此外,赫尔德历史哲学还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核心,它包括语言、艺术、宗教、道德和价值观等方面。
文化是每个人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团结和发展的关键。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共同性。
总体而言,赫尔德历史哲学强调历史、个体和文化的综合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应该重视个体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通过个体的努力和选择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也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理解的桥梁。
赫尔德历史哲学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
2.比较性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的补充和发展。
古今之争及其现代启示-(1)
古今之争及其现代启示-(1)“古今之争”及其现代启示摘要:古今之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现代启示:总体上看,文学艺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有不平衡的一面;同时,后代的文艺总是受到前代优秀作品的影响,前代作品也是在后代作品的相对参照下来显示其意义的。
文艺正是在这种古今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中小断走向前进的。
关键词:古今之争;崇古;厚今;历史发展;现代启示西方文艺史上,爆发过两次著名的“古今之争”,一次发生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次产生于法国古典主义时期。
这两次“古今之争”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但在基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并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现代启示。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古今之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今之争”,是当时诗学理论建设中一场引人注目的思想论争。
当时意大利的学者对古典作品和理论观点表现出了新旧两派的不同态度。
早期保守派较多,以维达的《论诗艺》,特里西诺的《诗学》,丹尼厄罗的《诗学》,明屠尔诺的《诗艺》和斯卡利格的《诗学》等著作为代表。
在这些著作中,亚里斯多德《诗学》中的每字每句几乎都被他们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注释和讨论。
贺拉斯的“学习古人”的号召和“寓教于乐”的理论,也被他们加以大力传播。
例如,明屠{尔诺在《诗艺》中指出:“如果这两位古人(指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引者),使用荷马史诗为例证,曾教导我们一种真正的诗艺,我就看不出怎样能够创立另一种诗艺,因为真理只有一种,只要一旦证明是真的,就必然在任何时代总是真的。
”[I](P387)因此,他对新出现的传奇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传奇作家却不顾事实,无中生有。
”[I](P382-383)斯卡利格甚至将亚里斯多德奉为“诗艺的永久立法者”,并把他的一些理论尊为牢不可破的普遍的、永恒的“规则”。
[1](P368)但也有一些人强调理性与经验,拒绝自从古(典权威。
他们已经自觉地认识到,文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即使是古典权威定下的老规律也不一定适用于新型作品。
俱分进化论原文.doc
俱分进化论章太炎《民报》第七号(一九○六年九月)近世言进化论者,盖昉于海格尔氏。
虽无进化之明文,而所谓世界之发展,即理性之发展者,进化之说,已 芽其间矣。
达尔文、斯宾塞尔辈应用其说,一举生物现象为证,一举社会现象为证。
如彼所执,终局目的,必达于尽美醇善之区,而进化论始成。
同时即有赫衰黎氏与之反对。
赫氏持论,徒以世运日进,生齿日繁,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所以给其欲求者,既有不足,则相争相杀,必不可已,沾沾焉以贫乏失职为忧,而痛心于彗星之不能拂地,以埽万物而剿绝之。
此其为说,亦未为定论也。
当海格尔始倡“发展论”时,索宾霍尔已与相抗,以世界之成立,由于意欲盲动,而知识为之仆隶。
盲动者,不识道途,惟以求乐为目的,追求无已。
如捷足者之逐日月,乐不可得,而苦反因以愈多。
然后此智识者,又为意欲之诤臣,止其昌狂妄行,与之息影于荫下也。
则厌世观始起,而稍稍得望涅 之门矣。
其说略取佛家,亦与僧 论师相近,持论固高,则又苦无证据。
虽然,吾不谓进化之说非也。
即索氏之所谓追求者,亦未尝不可称为进化。
若云进化终极,必能达于尽美醇善之区,则随举一事,无不可以反唇相稽。
彼不悟进化之所以为进化者,非由一方直进,而必由双方并进,专举一方,惟言智识进化可尔。
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
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影,非有他也。
智识愈高,虽欲举一废一而不可得。
曩时之善恶为小,而今之善恶为大;曩时之苦乐为小,而今之苦乐为大。
然则以求善、求乐为目的者,果以进化为最幸耶?其抑以进化为最不幸耶?进化之实不可非,而进化之用无所取,自标吾论曰《俱分进化论》。
善恶苦乐之并进也,且无以社会明之,而专以生物明之。
今夫有机物界以乳哺动物为最高,在乳哺动物中,以又裸形而两足者为最高,无爪牙而能御患,无鳞毛而能御寒,无羽翼而能日驰千里,此非人之智识,比于他物为进化 ?以道德言,彼虽亦有父子兄弟之爱,顾其爱不能持久,又不知桄充其爱,组织团体以求自卫,聚 之丑,争食之情,又无时或息也。
中西“古今之争”思潮比较
中西“古今之争”思潮比较作者:林芳周红芬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4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的文论中,如何处理文学传统与革新的关系一直是各个历史朝代所争论的问题。
“厚古”与“崇今”两种不同的评判标准造成了两种对立的立场,在激烈的论战中,各形成了两次大的思潮。
通过对中西方运动思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也能看到其背后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一、中西古代文论上的“古今论争”中国的文论史上,因对古今文学评判标准问题引起的论争,主要发生在唐中期的“古文运动”和明清时期的“师古复雅”。
先秦两汉时期散文简易畅达、声情并茂、体物浏亮。
魏晋南北后逐渐骈偶化,讲究声律、辞采,过分追求形式美,内容空洞苍白。
唐初,陈子昂、萧颖士、柳冕等人提出“追建安风骨”、重兴儒家思想和注重文章的教化功能等主张,从理论和实践上初步奠定了古文运动的基础。
到了唐中期,出于复兴儒学和政治改革的需求,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思想家掀起了古文革新的热潮,倡导“古道”和“古文”,力图从提倡优良的文学传统入手来拯救这一颓风。
韩、柳发起的古文运动主要革新理论:(1)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政治功用,以文章来传达儒家的政治教化;(2)语言要流畅易达、词必己出、务去陈言,反对藻饰雕琢;(3)认为“文如其人”,要求作家提高道德修养。
在古今文的取舍上,主张以人的心性品质(即道德修养)为标准,充分肯定秦汉古文对于为人为文的积极意义。
韩愈和柳宗元在提倡学古的同时也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对文学传统进行变革创新同时要求从自我出发来熔今铸古,主张还是十分的融通。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和“茶陵体”先后占据文坛。
台阁体追求平正典丽,内容上多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酬唱应答,而茶陵体虽另辟蹊径,作诗主张“宗唐法杜”,强调声调,注重抑扬顿挫之美,但仍未能脱尽“台阁”习气。
“在师古复雅的文学观念引导下,元明时期的文学接受往往流溢着浓烈的复古情调。
”[1]针对此现象“前后七子”诗文复古的创作和理论。
中西“古今之争”思潮比较
中西“古今之争”思潮比较无论是在中国仍是西方的文论中,怎样办理文学传统与改革的关系素来是各个历史朝代所争论的问题。
“厚古”与“崇今”两种不相同的评判标准造成了两种对峙的立场,在强烈的论战中,各形成了两次大的思潮。
经过对中西方运动思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也能看到其背后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一、中西古代文论上的“古今论辩”中国的文论史上,因对古今文学评判标准问题引起的论辩,主要发生在唐中期的“古文运动”和明清时期的“师古复雅”。
先秦两汉时期散文简单畅达、声情并茂、体物浏亮。
魏晋南北后渐渐骈偶化,讲究声律、辞采,过分追求形式美,内容空洞苍白。
唐初,陈子昂、萧颖士、柳冕等人提出“追建安风骨”、重兴儒家思想和重视文章的教化功能等主张,从理论和实践上初步确立了古文运动的基础。
到了唐中期,出于中兴儒学和政治改革的需求,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思想家掀起了古文改革的热潮,提议“古道”和“古文”,力求从提议优异的文学传统下手来拯救这一颓风。
韩、柳倡议的古文运动主要改革理论:(1)主张“文以载道”,重申文章的政治功用,以文章来传达儒家的政治教化;( 2)语言要流畅易达、词必己出、务去陈言,反对藻饰雕琢;(3)认为“文如其人” ,要求作家提高道德涵养。
在古今文的弃取上,主张以人的心性质量(即道德涵养)为标准,充足必定秦汉古文对于为人为文的积极意义。
韩愈和柳宗元在提议学古的同时也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对文学传统进行改革创新同时要求从自我出发来熔今铸古,主张仍是十分的融通。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和“茶陵体”先后据有文坛。
台阁体追求公正典丽,内容上多为永久长存、掩饰太平、酬唱应答,而茶陵体虽另辟路子,作诗主张“宗唐法杜” ,重申腔调,重视抑扬顿挫之美,但仍未能脱尽“台阁” 习惯。
“在师古复雅的文学见解指引下,元明时期的文学接受经常流溢着浓郁的复古情调。
”[1]针对此现象“前后七子”诗文复古的创作和理论。
提议学习先人风格,依据先人法式,“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以儒家传统文学观为指导,企图中兴高雅比兴、美刺讽谏的传统,以古典审美理想的情理、意象一致为目标,重建诗文传统。
第二讲文学活动(3-5)案例
在西方18世纪诗正式成为 “美的艺术”。和修辞等 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 中,手工艺、科学不再是 “艺术”。
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 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 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
四、文学与非文学Biblioteka 便条威廉斯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古希腊 魏晋前 未产生一般文学概 文学泛指一切文章 念,只有文学的特 《论语》:文学为 定形态,如史诗、 孔门四科之一 颂诗、演讲术、悲 诗有多方面作用 剧等 《说文》:“文, 自由艺术:艺术、技 错画也,象交文。” 艺、哲学等 文学:14世纪自拉 丁文引进
二、文学的审美含义
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 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意味着狭义的文学含义的确立。这是文学实 践经验发展、总结的结果;在西方,是与现代化 进程密切相关的。
关于文学的自觉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 说是‘文学的自觉时 代’,或如近代所说 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 一派。” ——鲁迅《魏晋 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 之关系》
3、艺术生产发展和物质生产发展 “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①某种发达的艺术形式只能存在于生产发展水平的 特定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反而停滞或衰亡 了。
②在某一历史时期,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 不总是成正比。
4、如何认识“不平衡关系”
①艺术生产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 是同步。它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 ②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是艺术生产发展最终 制约因素。“不平衡关系”体现着局部发 展不平衡与总体发展大致平衡的统一。
②独立的精神实体的运动。 文艺发展不过是作为世界 本原的理念(idea)对文 艺产生了不同作用而已。 文艺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而理念有由精神外化为物 质形态再返回精神的自生 长的要求,理念运动的不 同阶段就有不同艺术类型 来表现它。
古今之争中的莱辛及其《拉奥孔》1阶段完
第一章德国古今之争“古今之争”是西方现代性话题中的一个经典话题,其不仅涉及到了哲学领域也与美学有关,首先“古今之争”这个概念的提出表明,人们认识到“古”与“今”的区别,也就是说“现代”要求进行自我确证。
那么,这个过程何时开始呢?哈贝马斯认为,“现代首先是在审美批判领域力求确证自身的”。
①在基督教时代,人类自身是没有历史的,有的只是圣经中记载的历史。
16世纪左右,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等事件的发生,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水岭逐渐形成。
那时,人们还没有发展出一种自觉的时间意识。
17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希腊、罗马与法国、英国之间可以进行平行比较,维吉尔和荷马也被人们当作同时代人来讨论,时代之间的鸿沟很少为人们所熟知。
“古今之争”这场论争起始于法国,逐渐影响到德国,使德国发生了高特雪特派新古典主义与瑞士派(主要代表人物为波特默和布莱丁格)的论争。
德国的论争虽然继承了法国古今之争的核心问题,但是和法国古今之争相比,德国古今之争在论争立场、问题取向以及论争领域等方面都有所进步。
莱辛出生于德国的启蒙时代,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古典语文教育,因此他熟读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学作品,这对他在后来偏爱古典文学、崇古的文学倾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在他的作品——《拉奥孔》一书中,莱辛不仅讨论了古希腊人的对于画和诗的艺术关系问题,指出了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缺乏节制,他认为应该通过标题的方式来重新让人们理解古典艺术。
因此下文我们主要以《拉奥孔》文本的标题为解读的重点,并分析他和温克尔曼的潜在对话,逐步进入古今之争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莱辛美学思想的幽深之处。
1.1从法国到德国18世纪德国文艺界的古今之争是在法国古今之争的影响下发生的,它虽然继承了法国古今之争的核心问题,但是其在论争立场、论争领域等方面都有所进步。
17世纪末法国文艺界发生了古今之争,之后这一场论争传播到英国、德国。
古今之争在法国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从1687年到1694年,以夏尔·佩罗、圣埃弗蒙、丰特奈尔为代表的“厚今派”和以布瓦洛、拉·封丹、拉布吕耶尔、拉辛为代表的“崇古派”之间展开激烈的争论,其核心问题是古人与①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3.今人孰高孰低,今人要不要模仿古人,是否要以古人为绝对权威。
第二讲赫尔德与古今之争
•
“虚假永远 无聊乏味,令 人生厌;但自 然就是真实, 凡人都可体验。 在一切中人们 喜爱的只有自 然。“
• ——《书简诗》
• 四、学习古人
• 布瓦洛认为,摹仿 自然首先要从摹仿古人 开始。而古代伟大的作 家之所以值得推崇,就 是因为他们善于观察和 摹仿自然。因此,要创 造出理性的、自然的作 品,必须以古希腊罗马 的经典作品为典范。
• 二.崇尚理性
• 受笛卡尔的影响,布 瓦洛的思想具有理性主 义精神。 崇尚理性是布瓦洛诗 学的出发点,也是其古 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 基础。他要求作品中的 情感要服从于理性,作 品内容要高雅,形式要 规范化,最终使得作品 成为一个恰如其分、尺 度严密的统一整体。
•
•
“首先必须爱 理性,让你的一切 文章永远只凭着理 性获得价值和光 芒。 ——《诗的艺术》
• (1)关于新型的体裁 •
•
•
•
(2)关于权威
明屠尔诺认为那些要显示自己的才力和学问 的人,尽管努力向世界介绍一种新的诗艺,但 他们并不具有权威性,因为真理只有一个,所 以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是永恒的权威。 钦提奥则认为权威是相对的,一代有一代 的权威。他认为“有判断力和有熟练技巧的作 家不应该让前人所定下来的范围束缚他们的自 由,不敢离开老路走一步,这不仅辜负自然所 给的资禀,而且这种约束也会妨碍诗超出前人 所指定的范围,只能沿着老祖宗们所指定的那 条老路走,所以我们不应该指望拿约束过希腊 诗人的框子来约束我们塔斯康尼诗人,我们应 该遵照用我们自己语言写作的最好的诗人所指 点的路径走,他们在我们的语言里的权威也并 不亚于希腊拉丁诗人们语言里的权威。”因此, 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不能成为新时代的权威, 这不仅强调了权威的时代性,而且融汇了民族 的深刻内涵。尤其是钦提奥对创新的推崇。对 后世颇有启发。
第二讲排序不等式、调整法
高二数学竞赛班二试讲义 第二讲 排序不等式、调整法班级 姓名一、知识要点:1.排序不等式(又称排序原理) 设有两个有序数组n a a a ≤≤≤ 21及.21n b b b ≤≤≤ 则n n b a b a b a +++ 2211(同序和)1212n j j n j a b a b a b ≥+++(乱序和)1121b a b a b a n n n +++≥- (反序和)其中n j j j ,,,21 是1,2,…,n 的任一排列。
当且仅当n a a a === 21或 n b b b === 21时等号(对任一排列n j j j ,,,21 )成立.证明:(调整法)考察1212k n j j k j n j a b a b a b a b +++++,若nj n b b ≠,则存在(11)k j b k n ≤≤-,使得k j n b b =,将n j b 与k j b 互换,调整后的和与调整前的和作差,()()()k n n k k n n k n j k j n j k j n j n j k j k j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 ()()()()0k n n n k j j n k n j a a b b a a b b =--=--≥所以调整后,和是不减的,接下来若11n j n b b --≠,则继续同样的调整。
至多经1n -次调整就可将乱序和调整为同序和,而且每次调整后和是不减的,这说明同序和大于等于乱序和,同理可证乱序和大于等于反序和。
2.利用排序不等式可证明下述重要不等式. 切比雪夫不等式:若n a a a ≤≤≤ 21,n b b b ≤≤≤ 21 ,则.21212211nb b b n a a a n b a b a b a nn n n +++⋅+++≥+++二、例题精析例1.应用排序不等式证明切比雪夫不等式:切比雪夫不等式:若n a a a ≤≤≤ 21,n b b b ≤≤≤ 21 , 则11221212.n nn na b a b a b a a a b b b nn n+++++++++≥⋅例2.设,,a b c 是三角形的三边长,且满足2a b c p ++=(定值),试求n n n a b c f b c c a a b=+++++()n N +∈的最小值。
比较文学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事业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从世界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各国文学的相互联系。
2.1827年,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同一年,法国“比较文学之父”维耶曼在巴黎大学讲课时正式采用“比较文学”的名称3.最早使用“比较文学”一词的是法国人诺埃尔,1825年《比较文学教程》。
英国最早使用该术语的是批评家马修•阿诺德,造出英文的comparative literature。
1931年傅东华首次将这一术语直译为“比较文学”,未能将文学研究、文艺学的含义传达出来,使人误理解为一种语言艺术创作。
4.几个需要区分的概念:国别文学—民族文学—比较文学—世界文学—总体文学国别文学:是指按国家这样的政治概念相区别的文学,例如: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美国文学等。
民族文学:指某个民族内具有传统联系的文学,该文学必须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学的性质。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民族文学史基本单元,是研究的支撑点,比较文学则是超越民族文学范围的跨国界的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是非本国作家所写的文学作品,其两个组成部分为—原语外国文学,翻译文学。
世界文学:是指超越了民族文学视野、认识、观念来看待人类文学的一种文学上的世界主义。
“世界文学”是对民族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一种超越。
世界文学的内涵:(1)是指具有世界声誉的大师级作家的各种经典著作。
(2)是指理想化的文学创作与研究。
(3)是指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国际性、世界性精神生活方式。
总体文学:其原意是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是诗学或美学的总称,实际是文学理论的别称。
其没有规定一种比较的研究方法。
5.可比性:比较文学中对于跨界线的文学现象是否确实具有比较研究的可能和比较研究的价值的界定。
论天人之际
论天人之际余英时在新著《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试探》中,特别借用了「轴心突破」作为分析的概念,他认为,只有在其它古文化??特别是西方??的对照之下,中国轴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有关「轴心时代」、「轴心突破」一套说法,最初由雅思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直到帕森斯为英译本韦伯《宗教社会学》所写的「引论」,「轴心突破」一词,才有了定义:即指公元前第一个千纪时,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等地的人,对于宇宙和人生的体认及思维,都跳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余英时从轴心突破的特殊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系统思想史的起源,并将其置放于比较文化史的脉络之中,加以系统的叙述,重新建构出一个条理井然的历史叙事。
中国轴心突破及其历史进程(代序)《论天人之际》(以下简称「本书」)是关于中国思想起源的一部专题研究。
出于对比较文化史的观察角度的重视,我在本书中特别借用了「轴心突破」作为分析的概念。
我认为只有在其它古文化—特别是西方—的对照之下,中国轴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
我对于这一论题早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几十年来始终未断,不过没有机会展开较为全面的研究而已。
一九七七年我撰写〈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收在我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史论,联经,一九八〇》,其中第四节题作「哲学的突破」(“Philosophic breakthrough”),即是本书整体构想的发端。
但「哲学的突破」在本书中已一律改作「轴心突破」(“Axial breakthrough”)。
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这是我必须首先交代的问题。
如所周知,有关「轴心时代」、「轴心突破」一套说法,是雅斯培(Karl Jaspers, 1883-1969)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德文原本成书于1949年)但在一九七五年以前,他的「轴心」概念尚未普遍流行。
我在上述专论中虽提及他的「轴心时代」(按:文中译为「枢纽时代」),然而所知不深,以致轻易放过。
《文学批评学》教学大纲
《文学批评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文学批评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是一门兼具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实践的课程,能使学生系统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方法,系统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理论以及熟悉二十世纪以来中西常用文学评论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别、评判能力,为进入到文学研究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文学批评的性质、历史和功能;第二部分阐述各种文学批评模式的理论观点、基本特征和分析步骤;第三部分讲述文学批评主体、文学批评文本的样式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的:1.系统学习和掌握当今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改善和更新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2.培养学生参与文学评论实践活动的自觉意识,训练并提高学生评论文学现象的实际能力;3.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观,正确分析和评价古今中外各种文学现象。
三、教学建议l.在本大纲规定的范围内,教学时应着重讲清文学批评的几种批评方法,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文学评论的能力。
2.教学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文学和评论状况,组织学生参与有关文学评论的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及网络辅导学时分配第一讲绪论、第一章第二讲第二章第三讲第三章第四讲第四章第五讲第五章第六讲第六章第七讲第七章第八讲第八章、第九章第九讲第十章第十讲第十一章、第十二四、教学内容《文学批评学》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文学批评的性质、历史和功能:第二部分阐述各种文学批评方法的理论观点、基本特征和分析步骤:第三部分讲述文学批评主体、文学批评文本的样式和写作技巧。
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设计侧重于第二部分,重点讲授各种文学批评方法,难点在评介各种批评理论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批评理论方法分析作品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大纲:绪论文学批评的性质文学批评概念: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开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兼及
东学西学,道术未裂; 南海北海,心理攸同 。 ——钱钟书
• 【通今达古】、
• 【知今博古】、
• 【察今知古】、
• 【通古博今】、
• 【博古知今】、
• 【格古察今】 。
西西里的传说
• 1、柏拉图阿卡德米学派 扩张失败。(理式、文艺 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灵 感源自神灵附体表现为迷 狂,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 式的回忆。)
• 六 、对“三一律”的阐 释
•
当时的法国为了加强中 央集权和法律统一,古典主 义文艺观要求戏剧创作必须 遵循“三一律”,即“情节、 时间与地点一致”的艺术法 则。因此,在戏剧创作中是 否遵循“三一律”,在当时 的法国式一个重要的立场问 题。
•
布瓦洛作为宫廷文人,在 《诗的艺术》中,这样阐释 了“三一律”: “剧情发生的地点也要 固定、标明、比利牛斯山那 边的诗匠把许多年缩成一日、 摆在台上去表演,一个主角 出台时还是个顽童,到收场 时已成了白发老翁。但是理 性使我们服从它的规则,我 们就要求按艺术区安排情节, 要求舞台上表演的自始至终, 只有一件事在一地一日里完 成。”
•
“虚假永远 无聊乏味,令 人生厌;但自 然就是真实, 凡人都可体验。 在一切中人们 喜爱的只有自 然。“
• ——《书简诗》
• 四、学习古人
• 布瓦洛认为,摹仿 自然首先要从摹仿古人 开始。而古代伟大的作 家之所以值得推崇,就 是因为他们善于观察和 摹仿自然。因此,要创 造出理性的、自然的作 品,必须以古希腊罗马 的经典作品为典范。
•
“荷马之所以 令人倾倒,完全 是从大自然学来 的,他的书是众 妙之门,并且取 之不尽。”
•
——《诗的 艺术》
• 五、作家的修养: • 布瓦洛要求作家要有 道德、有修养,处处将善 与真的趣味融成一片。作 家的修养之所以重要,是 因为作家会在作品中体现 出修养,进而影响到作品 的社会意义。因此,布瓦 洛要求作家要进行道德自 律和情趣的培养,怀着社 会责任感去进行创作。
• •
一、明屠尔诺 明屠尔诺 (Antonio Sebastian Minturno,1500— 1574),曾在大学教授 古典文学,还从事文 学批评,常用俗语和 拉丁语写作诗歌、散 文。是保守派的代表 人物,与钦齐奥进行 了激烈的争论。主张 以古代希腊罗马的创 作为范例,来品评当 代文学和新型作品。
• •
四、关于文艺体裁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以明屠尔诺为代表的保守派在论述 文学体裁要崇古抑今、古典作品的优越 性、摹仿古典作品的必要性等问题中, 否定了新型的文学体裁,认为喜剧描写 低贱的人,传奇超出了古典规范,从而 直接导致了17世纪新古典主义崇古复 古的“三一律”的金科玉律的产生。 瓜里尼在《悲喜混杂具体诗的纲领》 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保守派恪守古训 条文。首先他指出了悲喜剧混合生成悲 喜剧的必然性,并列举自然、技艺、艺 术中的混合现实予以证明。其次,他举 出了悲喜混杂的优越性以证明此剧存在 的合理性。他指出,悲喜混杂剧的优越 性,一是表现在戏剧的方面;二是表现 在此剧中本身的优势方面。可见瓜里尼 对悲喜剧合法性的论证,实际上是代表 资产阶级平民向文艺舞台索要表演权的 宣言,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文艺观。
二、钦齐奥:
吉拉尔迪·钦齐奥(Cinzio,1504—1573),他 青年时代学习医学、哲学、文学,曾在斐拉拉、 帕维亚等城市的大学教授文学,并注释亚里士 多德的《诗学》和贺拉斯的《诗艺》,他是意 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改革派的文艺理论家,曾写 过小说,诗歌和悲剧,并且是“恐惧悲剧“的 代表。1541年他写的悲剧《奥尔比凯》、《克 里奥佩特拉》等借恐怖、残忍的事件来刺激观 众,进行道德教谕。他的短篇小说集《百篇故 事》(1565)流传很广,英、法、西班牙等国 均有译本,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取材于这部 书中的故事《威尼斯的摩尔人》。他的文论代 表作是《论传奇体叙事诗的创作》,另有《论 喜剧与悲剧的创作》等。因为当时阿里奥斯托 的《疯狂的罗兰》受到保守派明屠尔诺等人的 批评,钦齐奥便写下了《论传奇体叙事诗的创 作》为《疯狂的罗兰》辩护。
•
•
•
第二章论述诗歌种类,着重强 调内容,反对无病呻吟;
第三章讨论了悲剧、喜剧和长 篇叙事诗这三种基本的诗类。是 全书的基本和核心,其中在讨论 悲剧是论述了著名的”三一律“。 第四章主要讨论道德修养。 这些思想一方面继承了贺拉斯 《诗艺》中的观点,另一方面又 体现了17世纪所强调的理性精神。
• •
• 三、摹仿自然
•
布瓦洛继承了希腊传统的摹 仿说,认为文艺要表现理性, 就必须摹仿自然。摹仿自然的 诗歌体现了真和美,诗人只有 研究观察和摹仿自然,才能实 现其认识和表现理性的目的。 他将理性、自然和真理等同起 来,所谓自然,就是合乎常情 常理的事物,因此,摹仿自然, 就是不能悖理。值得强调的是, 布瓦洛要求摹仿的自然,包括 人的自然本性。
•
• (3)关于一些具体规则
• 明屠尔诺主张恪守亚里士多德和 贺拉斯的一切古训条文,如遵循 情节的整一律,诗要有一个各部 分都要真正协调的情节;倡导摹 仿说,艺术要尽一切努力去摹仿 自然,越接近自然就摹仿得更好 等等。
•
钦提奥则认为,亚里士多德 “心目中的诗是单一情节为纲的” 他还认为“诗人写事物,并不是 按照他们实有的样子、而是按照 他们应当有的样子去写,以便教 导读者了生活”。钦提奥运用上 诉古为今用的原则来阐述亚里士 多德的摹仿说,对于文学的创新 亦大有裨益。
第一次古今之争是文艺复 新时期社会矛盾在文艺上的反 映。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的资 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新 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反教会的 伟大思想文化运动,其主要标 志是复兴古罗马文化,就就如 何复兴古罗马文化存在对待古 文化的态度问题。保守派主张 恪守古训,革新派要求古今为 用,因而就产生了所谓的“古 今之争”。革新派以钦提奥、 马佐尼等为代表,保守派以明 屠尔诺为代表。
• (1)关于新型的体裁 •
•
•
•
(2)关于权威
明屠尔诺认为那些要显示自己的才力和学问 的人,尽管努力向世界介绍一种新的诗艺,但 他们并不具有权威性,因为真理只有一个,所 以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是永恒的权威。 钦提奥则认为权威是相对的,一代有一代 的权威。他认为“有判断力和有熟练技巧的作 家不应该让前人所定下来的范围束缚他们的自 由,不敢离开老路走一步,这不仅辜负自然所 给的资禀,而且这种约束也会妨碍诗超出前人 所指定的范围,只能沿着老祖宗们所指定的那 条老路走,所以我们不应该指望拿约束过希腊 诗人的框子来约束我们塔斯康尼诗人,我们应 该遵照用我们自己语言写作的最好的诗人所指 点的路径走,他们在我们的语言里的权威也并 不亚于希腊拉丁诗人们语言里的权威。”因此, 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不能成为新时代的权威, 这不仅强调了权威的时代性,而且融汇了民族 的深刻内涵。尤其是钦提奥对创新的推崇。对 后世颇有启发。
戏剧情节时间的古今之辩
阿迪库斯露天剧场、远处的雅典城
古罗马露天剧场
意大利人发明“三一律”
• 卡斯特尔维屈罗在 1570年校勘《诗学》 时,吸收了亚里士多德 的“情节整一律”和钦 齐奥的“时间整一律” 的思想,并特别规定了 “地点整一律”,够成 了戏剧的“三一律”。 卡斯特尔维屈罗最系统 和全面地阐释了“三一 律”。
• 三、如何对待以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为代表的 古代文艺传统问题 • 围绕阿里奥托斯的传奇体叙事诗《疯狂的罗兰》 展开的 意大利文学批评家明屠尔诺认为文学体裁要 以传统为归依,要尊重古希腊罗马传统的史诗 观念;背离传统,就如同在沙漠里寻找绿树青 草,求而不得。明屠尔诺是推崇传统的古希腊 罗马史诗,反对以中世纪民间诗人创造的传奇 体叙事诗为基础的《疯狂的罗兰》; 意大利批评家和作家钦提奥在其论著《论传 奇体叙事诗》中认为《疯狂的罗兰》是一种新 型的传奇体叙事诗,不应受里士多德和贺拉斯 所拟定的规则的约束。认为诗的规则应当从诗 人的创作中获得。
•
“就地点而言,戏剧诗比叙事诗范 围较小,因为戏剧手法不能表现距离 甚远的地方,而叙事诗可以描写遥遥 相隔的地方。至于时间,也有不同之 点,戏剧手法为时较短,而叙事手法 可以描写先后不同的时间,这是戏剧 手法所不能做到的……叙事诗能够在 几点钟之内叙述在很多点钟之内发生 的许多事情,或者在许多点钟内叙述 在几点钟里发生的几件事情;但是戏 剧手法只能占用情节本身所需要的时 间来表演者情节,就不能做到叙事诗 所能做到的那样;由此可见,悲剧和 喜剧这两类喜剧不能超过为便于观众 看戏所许可的时间,也不应表现多于 在悲剧和喜剧本身所需要的时间内所 发生的事情。”
• 二.崇尚理性
• 受笛卡尔的影响,布 瓦洛的思想具有理性主 义精神。 崇尚理性是布瓦洛诗 学的出发点,也是其古 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 基础。他要求作品中的 情感要服从于理性,作 品内容要高雅,形式要 规范化,最终使得作品 成为一个恰如其分、尺 度严密的统一整体。
•
•
“首先必须爱 理性,让你的一切 文章永远只凭着理 性获得价值和光 芒。 ——《诗的艺术》
•
“一个有道德的作家,具有无邪的诗 品,能使人耳怡目悦而不腐蚀人心:他 的热情决不会引起欲火的灾殃。因此你 要爱道德,使灵魂得到修养。”“你的 作品反映着你的品格和心灵,因此你只 能示人以你的高贵小影。危害风化的作 家,我实在不能赞赏,因为他们在诗里 把荣誉丢到一旁,他们背叛者道德,满 纸都是诲盗诲淫”。“为光荣而努力啊! 一个卓越的作家决不能贪图金钱,把利 看成身价。我知道,高尚之士凭着自家 的笔杆获得正当的收益,并无罪,无可 羞惭。但我不能容许那些显赫的诗人, 不爱惜既得荣名,专在金钱上打 滚。” ——《诗的艺术》
• 布瓦洛(1636-1711) 法国古典主义最重要的 文艺理论家。 1657年毕 业于巴黎大学。主要作 品有1660年至1668年写 的《讽刺诗》,抨击封 建权贵。1669—1677 年布瓦洛又屈从贵族势 力,结交权势,为路易 十四的怀柔政策所降伏, 写了献给路易十四的 《书简诗》,受到国王 赏识,被命名为宫廷诗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