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块茎等作为外植体的组培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野生白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野生白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作者:岑旺何美云路登宇朱丹来源:《种子科技》2020年第05期摘要:白芨种子很小,其没有胚乳提供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自然状态下很少萌发成苗。
此外,为了追求利益,大量野生秧苗被挖掘出来,导致白芨数量急剧减少,资源短缺。
随着环境条件的恶化,野生白芨的分布范围也日益缩小。
因此,幼苗快速繁殖,保存野生资源已迫在眉睫。
但传统的人工栽培多采用分枝繁殖,繁殖效率低、周期长,不适合商业规模种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白芨组织培养技术,具有快速繁殖、周期短、培养条件人工控制、管理方便等优点,成为快速繁殖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野生白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技术文章编号: 1005-2690(2020)05-0014-01 中图分类号: S682.31;S567.9 文献标志码: A1 中药白芨的相关概念及培养研究白芨(Bletilla striata)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和药用途径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兰科白芨属。
而目前就白芨的实际野生资源来说,已经岌岌可危,并且从实际上有着缺乏保护和掠夺性开采的不良后果。
而实际上从白芨的供应市场、生产速度方面也发现其不吻合之处,即分枝繁殖的白芨具有较长的生长周期和较低的传播系数,很难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所以研究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白芨苗,就有了较为重要的意义和探索价值。
为了更好地对白芨这一药材和观赏性草本植物在短期内进行大量培养,并且保护其野生资源,就需要对相关组织培养和移栽技术进行探究。
为了快速繁殖,得出以下试验结果:①首先是种子培养方面的问题,需要在20 ℃的状况下进行培养,并且要求光照时间为10 h(光照强度为1 500~2 500 1x)。
期间需要注意对种子进行消毒,目前较为良好的消毒方法是通过洗洁剂、75%酒精、无菌水、0.1%升汞和再一次使用无菌水的一系列操作进行,时间和次数分别为15 min、30 s、15 min、4次。
②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目前几乎可以达到100%,由此而实现一定程度的增殖情況,那么所选取的培养基为MS+0.1 mg/L NAA,而进一步在种子萌发之后则要帮助其进行增殖,MS+1.5 mg/L6-BA+0.5 mg/L NAA培养基则可以更好地帮助白芨进行增殖,以系数为2.2,可实现平均小苗良好的长势(叶片鲜嫩,并完全呈现绿色)和高整齐度。
白芨高产栽培技术
白芨高产栽培技术白芨是一种兰科植物的根茎,是重要的药材植物,在中医中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所以人工栽培普遍,在众多的栽培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的栽培经验。
接下来主要就是要给大家介绍一下白芨种植的过程和要注意的细节、栽培管理的具体技术。
1、种植土地白芨野生环境是在山间树林之间,所以一般是较为荫蔽的环境,没有接受强光照射,林下土壤没有照射,根系涵养水分,所以比较耐湿,要湿润环境生长,树叶常年掉落,积累腐烂,形成难得腐殖土,营养丰富,所以需要肥沃的土地。
但是也不能积水,没光照。
2、准备设施土地种植,一般平地种植,没有自然树林,所以要准备搭建一些遮阳设施,创造散射光环境。
种植区域要安装滴灌或是渗透灌溉的设施,主要就是为了以后种植区域灌溉和保湿。
生长良好。
3、栽种方法主要靠之前备选的种球来种植,种植前用清理干净,然后用生根粉浸泡根系,不要浸泡种球。
然后挖沟栽植,直接一排排栽植,栽植后,根系覆土,展开,种球浅覆土,还要留出一半在土面。
种植后可以覆盖一些腐熟木屑,保湿。
浇水就可以。
4、温度水分保持凉爽的环境温度,不要炎热,也不要寒冷,大概保持18到20度左右最好,不超过25度,也能生长,超过会有一些影响,主要适合在温带种植。
要求土壤湿润的环境,但不能积水,一般保持土壤60%的含水量就可以,保证表面土壤是湿润的。
5、病虫防治主要病害叶斑灰霉病,发病后主要危害叶片,防治,要在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后,及时喷洒药剂,轻发病可以使用50%的多菌灵500倍溶液喷雾,发病严重可以使用65%代森锌粉剂500倍溶液喷洒。
主要虫害是蛴螬,主要咬食根茎,可以人工捕杀,或是诱杀。
可以用90%的敌百虫灌根。
白芨的繁殖方法与要点
白芨的繁殖方法与要点
白芨的药用价值比较广泛,在中国、日本及缅甸北部均有分布,不但可以盆栽放在室内观赏,还能栽种在花台或庭院的一角,非常特别。
但是随着白芨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人工繁殖白芨的也越来越多,那么白芨究竟应该如何繁殖呢?
白芨
白芨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
常常野生在丘陵和低山地区的溪河两岸、山坡草丛中及疏林下。
故应选择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栽培,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白芨用种子播种较难,分块茎繁殖较易,大面积发展时可选用组培苗繁殖。
块茎繁殖一般9--11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每块带1--2个芽,沾草木灰后栽种。
开沟沟距20---25厘米,深5--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块茎一个,芽向上,填上,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3--4月出苗。
亩用种苗100公斤。
白芨组织培养实施方法
白芨组织培养实施方法白芨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由于其生长条件苛刻,野生白芨数量逐渐减少,因此,进行白芨组织培养并实施人工繁殖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种白芨组织培养的实施方法。
1.材料准备-野生白芨组织:从自然界中采集健康的白芨植株。
-培养基: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来提供必需的养分和激素。
常用的培养基有MS培养基、WPM培养基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包括激素和生长素,如乙烯、激动素、生根粉等。
2.组织切割和处理-从野生白芨植株中取得幼嫩的茎尖或幼叶组织,这些组织相对较活跃。
-组织切割时,要确保使用消毒的工具,以避免任何细菌或病毒的传播。
切割后立即将组织放入含有抗生素的无菌培养基中。
3.培养基的制备和调整-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配方。
通常培养基中含有碳源、氮源、激素和其他必需的微量元素。
-调整培养基的pH值和浓度,以适应白芨的生长和发育。
4.培养条件的控制-培养环境的温度:温度是白芨生长的重要因素,一般适宜的培养温度为20-25摄氏度。
-光照条件:白芨是属于半阴性植物,适宜的光照条件是提供适量的光照,但避免过度照射。
-湿度控制:白芨对湿度要求较高,可以在培养箱中增加湿度或使用雾化器提供湿气。
5.组织培养的实施步骤-培养基预处理:将调整好pH值和浓度的培养基加热至约121摄氏度进行灭菌处理。
-组织接种:将切割好的组织块放置在培养基的表面上,避免埋入培养基中。
-培养基的代换:每隔一段时间,需要对培养基进行代换,以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和生长调节剂。
-培养条件的监测: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白芨组织的生长情况,包括根的生长率、茎的伸长情况等。
6.植物再生和繁殖-出瓶培养:当白芨组织生长良好时,可以将其移至含有适量生根粉的培养基中进行植株再生和繁殖。
-移栽和生长:当植株生长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其移至含有适宜营养物和水分的基质中进行生长。
可以选择土壤、腐殖质和无菌培养基的混合物作为基质。
总结:白芨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繁殖方法,能够用于保护和增加白芨资源。
白芨组培苗种植技术说明最终版
白芨组培苗种植技术说明最终版白芨(学名:Bletilla striata),又称石斛兰,是一种世界上广泛分布和栽培的兰科植物。
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
白芨的种植技术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非常重要。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一种白芨组培苗种植技术的最终版。
一、苗源选择:1.选择健康的母株作为组培材料,母株中心的健康、生长良好的叶片是首选。
2.母株需要充分生长,并且没有明显的病虫害。
二、材料准备:1.去壳,剪取健康的叶片,清洗干净。
2. 选取最上部的叶片,并切成5-8cm左右的片段。
3.用75%酒精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再用净水漂洗3次,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
三、培养基准备:1. 培养基主要由MS基础培养基和适量的糖、生长素构成。
一般可采用MS+30g/L蔗糖+0.05mg/L 6-BA+0.1mg/L NAA。
2.所有材料需通过0.22μm的孔径过滤器过滤,以保持培养基的无菌性。
四、组培培养:1.将切好的叶片放入培养瓶中,每瓶放入3-5片,并添加适量的培养基。
2. 培养瓶使用250ml的容器,加盖并密封。
3. 培养瓶置于光照适宜、温度适中的培养室,一般光照强度为3000-5000lx,温度为25-28℃。
4.每隔一周,将培养瓶进行旋转,以促进组培苗的整形生长。
5.组培苗生长期为20-30天,根部长出后即可进行移栽。
五、移栽:1.准备好园地,园地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
以及做好苗圃的选址。
2. 直径6-8cm的塑料盆栽作为移栽容器。
3.移栽前用0.1%的稀泰勒霉素溶液浸泡10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2次。
4.准备园地,并在盆栽中加入培养土,并将组培苗移栽到盆中。
5.移栽后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过于潮湿。
6.移栽完成后,放置在光照适宜、通风良好的大棚内,避免暴晒和寒冷天气。
六、管理和养护:1.每天早晚都要进行适量的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2.定期施肥,可以每隔10天左右施一次基础肥(例如:全营养源肥),保证营养供给充足。
白芨组培技术实验设计方案
(mg/l)
KT
(mg/l)
IBA
(mg/l)
活性碳
(g/l)
土豆
(g/l)
蔗糖
(g/l)
1
MS
1.0
0.1
30
2
MS
1.00.5Βιβλιοθήκη 303MS
1.0
0.5
1.0
30
4
MS
1.0
0.5
0.5
30
5
1/2MS
1.0
0.1
30
6
1/2MS
0.5
1.0
30
7
1/2MS
1.0
0.5
1.0
30
8
1/2MS
9
1/2MS
0.5
0.3
40
10
1/2MS
0.1
1.0
0.5
2.0
30
11
1/2MS
1.0
1.0
1.0
30
12
1/2MS
1.0
0.5
0.5
0.5
2.0
30
13
1/2MS
0.1
1.0
0.5
0.5
2.0
30
14
1/2MS
0.1
1.0
1.0
0.5
0.5
30
15
1/2MS
0.1
1.0
0.5
75
30
16
1/2MS
30
7
1/2MS
0.5
0.1
30
8
1/2MS
0.5
0.5
30
白芨组织快繁育苗技术研究进展_管常东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S1):416 421CN53-1045/N ISSN0258-7971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白芨组织快繁育苗技术研究进展管常东,叶静,郑晓君,陈婷婷,马海英(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00)摘要:近年来白芨的组织快繁技术迅速发展,并成为白芨大规模种植的主要手段.综述白芨组培的外植体选择、原球茎诱导培养、丛生芽增殖培养、生根诱导及炼苗移栽等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各个生长阶段的最佳培养基组分,同时展望白芨组织快繁技术的发展前景.关键词:白芨;组织培养;培养基;激素;添加物中图分类号:S567.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8-7971(2010)S1-0416-06白芨(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为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亦作白及、连及草、甘根,分布于中国至朝鲜、日本,我国产于华东、华南、及河南、陕西、四川、云南等地[1-2].白芨的块茎为我国传统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中国药典》[3]中所收载具有补肺、消肿、生肌、止血、敛疮等功效,用于治疗肺伤咳血、金疮出血、溃疡疼痛、汤火灼伤、手足皲裂等症.此外,白芨花色艳丽,也是一种很好的景观植物,因此市场对白芨的需求十分旺盛.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野生白芨遭到过度采挖,导致其野生自然资源急剧减少,濒临灭绝,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药用植物之一.为保护白芨野生资源,人工繁育和栽培白芨势在必行.白芨的种子非常细小且无胚乳,因此在自然状况下很难萌发和生长,实生苗的栽培较为困难,传统栽培主要靠分株繁殖[4-7].但分株繁殖周期长,繁殖效率低,而且耗种量大,很难满足大量栽培的需要.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大量种苗,远较分株繁殖快捷高效.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探索白芨组织培养技术,以便为白芨栽培提供种源,实现人工种植,摆脱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本文对近年来我国白芨组织培养以及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1白芨组织培养的途径根据选用的外植体不同,白芨组织培养的途径主要分为2类.1.1种子萌发途径白芨种子虽然没有胚乳,但郭顺星和徐锦堂的研究表明,白芨胚的薄壁细胞贮存大量的蛋白质、油脂和碳水化合物,可作为种子萌发的营养成分[8],因此白芨种子在保湿的情况下可以萌发,是兰科植物中种子易萌发的类型.故此,目前大部分白芨组织培养研究的外植体都选用种子,采用Bemard创立的非共生萌发法,将种子播撒在培养基上进行无菌萌发.种子萌发后所采用的组培程序则各有不同.有的作者采用“原球茎→诱导原球茎增殖→诱导芽的分化→诱导生根”的组织培养程序,增殖主要利用诱导原球茎增殖完成,继代培养也采用原球茎[9-11];有的作者采用“原球茎→诱导丛生芽增殖→诱导芽的分化及生根”的组织培养程序,继代培养使用丛生芽[12-15];有的则直接采用“原球茎→诱导芽的分化→诱导生根”的组织培养程序;还有的作者采用原球茎直接“生长分化→诱导生根”的程序[16].这些组培方法都能取得扩繁的效果,但扩繁效果有一定差别.*收稿日期:2010-06-25作者简介:管常东(1987-),女,河北人,云南大学2007级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本科生.通讯作者:马海英(1971-),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结构植物学与植物发育生物学方面的研究,E-mail:mahy@ynu.edu.cn.白芨的蒴果中有大量的种子,并且蒴果的消毒较方便,污染率低[17].另一方面用种子作为外植体操作较容易,并且组培过程中萌发率高,培养的幼苗生长较为迅速,因此,种子作为外植体应用比较广泛,大部分的组培研究都选用种子.1.2白芨块茎、侧芽、茎尖或幼根的组织培养途径植物的分生组织也可用来进行组织培养.1960年,Morel采用大花蕙兰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成功地获得了无病毒植株.近年也有一些作者探索利用白芨的块茎、侧芽、茎尖或根作为外植体的组培体系.何俊蓉等用白芨新鲜块茎的顶芽[18]、余朝秀等用茎尖及侧芽[19]、石云平等用侧芽和块茎[20]、韦卡娅等用块茎[21],以及田英翠和袁雄强用白芨的幼根[22],都获得了白芨的组培苗.组织培养的过程一般都是由诱导丛生芽和诱导生根2个步骤构成.韦卡娅等同时进行了2种组织培养途径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幼嫩块茎作为外植体诱导丛生芽60d才有小芽形成,且分化效率不高;而用种子作为外植体,30d就开始萌动,60d小苗就分化完全[21].由于所需时间长、分化效率低,因此用块茎、侧芽等作为外植体的方法目前远不如种子萌发方法普遍.2种子萌发途径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2.1种子的无菌播种2.1.1白芨蒴果的准备张建霞、付志惠等对不同成熟度种子萌发的研究表明,胚从授粉到成熟一般需要4 5个月,随着白芨胚龄增大,胚成熟度不断增加,有胚率和萌发率逐渐提高,种子萌发时间逐渐变短[14,23].20周后采收的蒴果有胚率最高,萌发率为100%,萌发时间只需1周;3 4个月胚龄的种子萌发率也都比较高,萌发期较短,适宜作为组织培养种子,在野外则一般在每年的9 10月蒴果由淡黄到褐色成熟之际采集比较合适.若采集的白芨种子不能及时进行培养研究,也可用塑料袋密封保存于5ħ的冰箱中.赵仁全等的研究表明5ħ条件下对种子贮藏最为有利,贮藏60d后种子萌发率才开始缓慢下降,贮藏5个月时种子萌发率仍达50%左右,而冷冻和常温条件均不利于白芨鲜蒴果的保存[24].2.1.2消毒白芨蒴果的消毒过程比较简单,一般取未开裂的蒴果用洗衣粉或肥皂洗净,于超净工作台上用70%的乙醇浸泡30s,再用0.15%升汞浸泡8 10min,无菌水冲洗3 4遍后置于灭菌的吸水纸上,吸干水分待用.对于已开裂的果实可先用75%的乙醇灭菌后,取出种子,用白细布包裹,置于10%次氯酸钠中浸泡5 10min,取出再用无菌水冲洗3 4次,即可用于无菌播种[4,13-16,18,21].2.1.3种子萌发和原球茎诱导在外植体消过毒以后即可将其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种子萌发.种子萌发过程中基本培养基、激素及添加剂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培养基MS或1/2MS,Knudsonc(KC)为白芨种子萌发中最常用的培养基.大部分研究者采用MS或1/2MS为基本培养基[9,11-12,14-16,18,21],有的采用Knudsonc(KC)为基本培养基[4,9,13],还有的采用花宝一号和花宝二号[14,23].总的来说,1/2MS培养基中种子的萌发率高而且生长正常,一般实验经常采用.而以花宝一号和蛋白胨为主要原料的PT培养基,成本较低,有利于白芨大规模生产时降低成本[25].(2)激素激素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实验表明NAA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关于6-BA的作用存在一定的争议:袁宁等通过对比1/2MS基本培养基与1/2MS+1mg/L6-BA培养基,认为6-BA有助于种子的萌发[15],而张燕等通过对比1/2MS+1 mg/L NAA与1/2MS+1mg/L NAA+0.1mg/L6-BA+2.0g/L AC,1/2MS+1mg/L NAA+0.2 mg/L6-BA+2.0g/L AC,认为6-BA不利于种子的萌发[16],由于后者的对比有AC的干扰,故关于6-BA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还有待于实验验证.(3)添加剂添加剂同样影响到种子的萌发,马铃薯泥和香蕉泥对种子萌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活性炭、番茄汁对种子的萌发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5-16,25].总结众多作者不同实验中激素、添加剂的影响,对种子萌发有益的培养基组成有以下2种:①1/2MS+10%椰子汁[25];②1/2MS+1.0mg/L NAA+50g/L马铃薯泥[16].种子萌发期间,环境条件控制在昼温20 25714第S1期管常东等:白芨组织快繁育苗技术研究进展ħ,夜温18 20ħ,暗培养.(4)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白芨萌发过程中,种子首先吸水膨胀,约5d后种胚细胞开始分裂,细胞数目增多,椭圆形胚体积明显增大,约14d后突破种皮萌发成原球茎,然后原球茎的顶端先产生叶原基,接着分化出幼叶,长成小苗[8].小苗继续培养,又能产生根原基,形成根系[10].一般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萌发培养基应有利于原球茎的增殖而不利于原球茎分化,白芨种子在Knudsonc培养基中萌发时,原球茎容易直接分化为小苗[9,13],因此对利用原球茎增殖这一过程是不利的.2.2原球茎增殖由于白芨种子萌发时首先形成原球茎,有些研究者对原球茎进行诱导增殖,以达到扩繁的目的.在无菌条件下,将种子萌发形成的原球茎分割并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中,10d左右原球茎开始分化,形成新的原球茎前期,新形成的原球茎不经分割继续培养30d,有的形成丛生形的原球茎,有的形成芽和小植株[11,26].此期间培养条件为:温度(25ʃ2)ħ、光照8 10h/d、光强1500 2000lx,培养28d左右即可获得大量的增殖[13].原球茎分割可采用纵切法(将原球茎纵切为二)、横切法(将原球茎横切为二)和掰开法(将大丛原球茎顺势掰散成小丛或单个)3种分割方法.实验表明,掰开法最有利于原球茎的增殖,纵切法次之,横切法易导致原球茎褐变而死亡[27-28].原球茎增殖期间培养基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基本培养基一般选取MS和ZW,有利于原球茎增殖和分化的培养基组合见表1.表1原球茎增殖培养基Tab.1PLB proliferation medium编号培养基配方1MS+6-BA1.0mg/L+NAA0.1mg/L[11]2MS+KJ4.0mg/L+NAA0.2mg/L[19]3ZW+6-BA1.0mg/L+NAA0.5mg/L+30g/L蔗糖[22]其中,当激素中6-BA的质量浓度为1.0mg/L,NAA的质量浓度为0.1mg/L时有利于白芨原球茎的增殖,而0.5mg/L的6-BA和0.1mg/L 的IBA有利于白芨原球茎的分化[28].由于原球茎增殖时分割较难操作,也有很多研究者不进行原球茎的增殖而直接诱导丛生芽.2.3丛生芽增殖利用丛生芽途径进行繁殖的增殖系数大,且获得的试管苗在遗传上较稳定,不易发生变异[29].将种子萌发或增殖得到的原球茎、不定芽或截取实生小苗茎尖接种至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中,28d左右可获得大量的丛生芽[13].诱导丛生芽增殖的基本培养基中MS,PT,Kyo-to效果要好,激素中6-BA和NAA对丛生芽的诱导都具有促进作用,但2,4-D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丛生芽增殖[28].袁宁等通过进一步的正交试验研究了6-BA和NAA共同作用时对丛生芽诱导增殖的最优浓度,利用Duncan新复极差法检验结果表明,丛生芽诱导增殖培养基的最优组合为MS +6-BA1.0mg/L+NAA0.15mg/L[15].2.4生根诱导当幼苗长到约2.5 3.5cm时可转入生根培养基中培养.生根培养基选取1/2MS 作为基本培养基,同样生根过程中激素和添加剂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益于生根的培养基配方见表2.表2生根诱导培养基Tab.2Rooting medium培养基标号培养基配方11/2MS+NAA0.5mg/L+香蕉泥75g/L[15]21/2MS+NAA1.0mg/L+2.0g/L活性炭+0.5mg/L KT[16]31/2MS+NAA1.0mg/L+2.0g/L活性炭+1.0mg/L GA[16]41/2MS+NAA1.0mg/L+1.0mg/L GA+200g/L番茄汁[22]NAA有利于根的生长,且随其浓度的增加根的平均长度增加.香蕉泥、活性炭等添加剂也有增加根长的作用,而蛋白胨的添加则抑制了白芨的生根[15].田英翠等的实验表明番茄汁有利于根茎横向生长,而GA有利于根茎的伸长,两者结合则可以壮苗,总结各培养基的效果,1/2MS+NAA0.5814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mg/L+香蕉泥75g/L是比较理想的选择[22].2.5炼苗与移栽在白芨试管苗生根后长到3 5cm时可炼苗移栽.白芨试管苗的叶较薄,炼苗过程中极易脱水而使叶边缘焦枯,从而影响成活率,因此应保证在炼苗前期的空气湿度在80% 90%之间[19].一般的炼苗过程是将培养容器打开,于室内自然光照下放3d左右[9],然后取出小苗,用自来水冲净根上的培养基,移栽到经消毒的基质中,适度遮荫,保持一定的湿度.待组培移栽苗新叶展开和新根长出后,即可按常规管理.3块茎等作为外植体的组织培养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3.1材料的选择实验表明,新鲜白芨的茎尖、块茎、侧芽以及幼根也都可以作为白芨组培的外植体.田英翠等用幼根[22]、何俊蓉等用块茎的顶芽[18]、余朝秀等用茎尖及侧芽[19]、石云平等用侧芽和块茎[20]、韦卡娅等用块茎作为外植体进行白芨的组织培养[21].在实验中,以侧芽为外植体的培养效果较块茎好一些,主要因为侧芽的灭菌效果较好且恢复生长较快,但利用块茎培养可以使外植体的采集不受到季节的限制,即使在白芨的休眠期也可以培养[20],而侧芽一般选在3 5月份采集,能使培养过程中分化率较高而且受污染程度较小[21].总体上目前以块茎等为外植体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一些,主要由于侧芽和块茎的数量有限且培养较为困难.3.2消毒以侧芽或块茎做为外植体需要严格的消毒,余朝秀等通过实验得出了该过程消毒的最佳方法,即首先用清水洗净侧芽和块茎上的污物,再用洗衣粉溶液浸泡20min,清水冲洗后转移到超净工作台上,用75%乙醇浸泡30s,再用0.2%升汞表面消毒,侧芽消毒8min,块茎消毒12min.经灭菌后的侧芽和块茎用无菌水冲洗5 6次,即可切取培养[19].3.3培养方法和步骤利用侧芽或块茎,以及茎尖和根尖等为外植体时,组织培养的程序与种子萌发的过程有一定的差别,其中最大的差别是组织培养的程序不经过原球茎增殖而直接进行丛生芽诱导.何俊蓉、余朝秀、石云平等由组织诱导丛生芽,然后诱导生根,只需2个培养基即可[18-20].田英翠等的培养步骤则包括诱导原球茎、原球茎增殖、幼苗分化以及诱导生根3个步骤[22].韦卡娅则只用1个诱导培养基[21].3.4培养基和激素除田英翠和袁雄强采用ZW 培养基外,其他作者大多采用MS培养基,有的在诱导生根时用1/2MS培养基[22].何俊蓉在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基中,添加BA和NAA,在诱导根的培养基中,则添加BA,NAA和IAA[10];石云平采用MS为基本培养基,生根采用1/2MS,附加不同浓度的BA和NAA[20].田英翠等在诱导原球茎中采用ZW+1.0mg/L BA+2.0mg/L NAA+10%椰子汁+2g/L CH+30g/L蔗糖,效果良好,而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了GA和番茄汁的效果好于不添加的,说明GA和番茄汁有明显的促进根系发育的作用[22].3.5炼苗与移栽与种子萌发得到的苗相似,幼苗长到3 5cm时可以炼苗和移栽.余朝秀的研究表明移栽的基质选取碎砖、蕨根、碎炭、粗椰糠混合基质或黄土-炭渣-椰壳(2ʒ2ʒ1)、珍珠岩-泥炭土(1ʒ3)[19],以及袁宁等的实验中应用的60%腐叶土+30%珍珠岩+10%素红土等都能使移栽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15].而移栽的季节尽量选在春季,气温逐渐回升有利试管苗适应自然环境,最宜移栽[30],如在冬季炼苗则必须加温.4前景展望白芨的组培快繁技术大大缩短了白芨的繁殖周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生产的需要,近年来有关的研究更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在这些研究中,一般都讨论了培养基、激素及添加剂等,并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组织快繁效率和效果的影响.总体来说定性的研究多,而对真正的产出率的考虑还不多.此外,目前各实验所用的白芨,均为就便取材的材料,没有经过很好的种质资源筛选.白芨要真正实现工厂化育苗和人工栽培,除需要在组织培养方面提高效率,拿出更加准确和有效的实验外,还需要有优选的种质资源作保障.这需要相关的研究与此配合.除此之外,白芨从种子萌发始至能够成药,需要约4a的时间[4],如何加快其生长速度尽早采收,也是关于白芨人工栽培中的一个努力方向.在兰科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中,一些研究偏向914第S1期管常东等:白芨组织快繁育苗技术研究进展于兰科植物共生菌的研究,根部的共生菌可以加快兰科植物的繁殖速度[31].而国内还很少做关于白芨共生菌的研究,因此,白芨根部共生菌的研究是白芨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目前,人工繁殖的白芨虽然在遗传本质上分析验证了它的分类地位和种类鉴定,但进一步分子方面的分析研究目前还没有,所以组培苗在药用价值上是否有一定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1]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草药汇编(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2]顾观光(清).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3]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周至明,黄程生,彭丽丽,等.白及人工种植初步研究[J].中药材,2006,29(1):7-8.[5]张亦诚.白芨的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J].中药材,2007(10):45.[6]韩学俭.白芨药用及其栽培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4(10):31-32.[7]陆善且.白及种植技术[J].种植园地,2008(29):4-5.[8]郭顺星,徐锦堂.白及种子染菌萌发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J].植物学报,1990,32(8):594-598.[9]汪计珠.白及的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2,(2):37.[10]张丽霞,张明生,王玉芳,等.白芨快繁生物技术研究[C].全国“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研讨会会议论文.2007.[11]吴华芬,姚宏,刘南祥,等.离体培养丽水野生白芨快速繁殖[J].北方园艺,2008,(6):180-18.[12]杨俊慧,孟庆军,李建东,等.利用组织培养法繁殖白芨[J].山东科学,2002,15(1):13-16.[13]彭丽丽,刘祥东,刘华,等.白芨的组培快繁[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3(5):65.[14]付志惠,张建霞,李洪林,等.白及种子萌发与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24(1):80-82.[15]袁宁,何锐,李萍,等.白芨组织快繁育苗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3):781-785.[16]张燕,黎斌,李思锋.不同培养基上白芨的种子萌发与幼苗形态发生[J].西北植物学报,2009,29(8):1584-1589.[17]郭顺星,徐锦堂.白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与紫萁小菇等4种真菌的关系[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2,14(1):51-54.[18]何俊蓉,吴洁,阎文昭,等.白芨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C].全国“植物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研讨会会议论文.2007.[19]余朝秀,李枝林,王玉英.野生白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5:601-604.[20]石云平,李锋,凌征柱.白芨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1):1408-1410.[21]韦卡娅,刘燕琴,秦静,等.白及组培外植体的筛选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08,5(10):13-14.[22]田英翠,袁雄强.白友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6,4:75-76.[23]张建霞,付志惠,李洪林,等.白芨胚发育与种子萌发的关系[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5,34(4):32-35.[24]赵仁全,罗光琼,张秀月,等.贮藏温度对白芨种子寿命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2007,35(4):104.[25]曾宋君,黄向力,陈之林,等.白及的无菌播种和组织培养研究[J].中药材,2004,27(9):625-626.[26]孙长生,韩见宇,龙祥友.小白及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40(4):453.[27]AMAKI W,HAGUCHI H.Effects of dividing on the growth and organogenesis of ptotocorm-like bodies inDori-aenopsis[J].SciHort,1989,39(1):63-68.[28]朱玉球,王雪根.黄花白芨组培快繁技术[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16(2):164-169.[29]罗文秀,张寿文,李晓婷,等.白及快速繁殖的研究概况[J].中国现代中药,2007,9(11):36-38.[30]蒙爱东.石斛试管苗快速繁殖研究概况[J].广西科学院学报,1996,l2(3/4):35-39.[31]颜容.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分类及其与共生植物间的营养关系[J].西部林业科学,2004,33(4):50-53.024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2卷Progress on rapid propagation techniques of Bletilla striataGUAN Chang-dong ,YE Jing ,ZHEGN Xiao-jun ,CHEN Ting-ting ,MA Hai-ying(School of Life Scienc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00,China )Abstract :Bletilla striata (Thunb.)Reichb.f.has a high medicinal and aesthetic value as orchid plant in natural state.It takes a long time for breed and the reproductive rate is very low ,which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large -scale production.Cultivation through tissue culture of Bletilla striata is a best way to get a large num-ber of healthy seedlings in a short time ,showing much greater effectiveness than culture of division propagation ,and in the way ,we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protection of wild Bletilla striata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we con-clude the research progresses of Bletilla striata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 :Bletilla striata ;tissue culture ;medium ;hormone ;additives124第S1期管常东等:白芨组织快繁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白芨组培快繁试验研究
糖 30 g/L;⑥ MS4.74 g/L+6一BA1.0 mg/L+琼 脂 6.5 g/L十 蔗 糖 30 g/L;⑦ MS4.74 g/L+ NAA0.15 mg/L +琼 脂 6.5 g/L+ 蔗 糖 30 g/L。
壮 苗 生 根 培 养 基 采 用 3个 不 同 配 比 做 对 比 :⑧ 1/ 2M S2.47 g/L+ NAA0.5 mg/L+琼 脂 6.5 g/L+ 蔗 糖 30 g/L;⑨ 1/2MS2.47 g/L+ NAA1 mg/L+ 琼 脂 6.5 g/L+ 蔗 糖 30 g/L;⑩ 1/2MS2.47 g/L + NAA1.5 mg/ L+j京脂 6。5 g/L+蔗 糖 30 g/L。
(2)试 剂 :基 本 培 养 基 (MS,1/2MS),植 物 外 源 激 素 (萘 乙 酸 ,6一 苄 氨 基 嘌 呤 ),蔗 糖 ,琼 脂 ,消 毒 试 剂 (HgC1 ,酒 精 )等 。
(3)培 养 材 料 :白芨 种 子 。 (4)基 本 药 剂 和 培 养 基 。 试 验 设 计 采 用 MS和 1/2MS两 种 基 础 培 养 基 和 不 同 激 素 配 比 的 培 养 基 ,附加 蔗 糖 3 ,琼 脂 0.65 ,pH 为 5.8~ 6.0。 诱 导 白芨 种 子 萌 发 培 养 基 采 用 3个 不 同配 比做 对 比 :① 1/2MS2.47 g/L+ NAA1 mg/L+ 琼 脂 6.5 g/L + 蔗 糖 3O g/L;② MS4.74 g/L+ NAA1 mg/L+ 琼 脂 6.5 g/L+ 蔗 糖 30 g/L;③ 1/2MS2.47 g/L+ 6一 BA1 mg/L+琼 脂 6.5 g/L+蔗 糖 30 g/L。 白芨 丛 芽增 殖 培养 基 采用 4个 不 同 配 比做 对 比 :④ l/2M S2.47 g/L+ 6一 BA1.0 mg/L+ NAA0.15 mg/L +琼 脂 6.5 g/L+ 蔗 糖 30 g/L;⑤ MS4.74 g/L+ 6一 BA1.0 mg/L+ NAA0.15 mg/L + 琼 脂 6.5 g/L+ 蔗
白芨组培技术实验设计方案
白芨组培技术实验设计方案白芨(Bletilla striata)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抗菌、消炎、镇痛等药理作用。
然而,野生的白芨种群逐渐减少,且只在东亚特定地区分布,因此研究白芨的组培技术以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建立高效的白芨组培技术,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一:不同白芨幼苗处理的影响1.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处理对白芨幼苗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2.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白芨种子、MS培养基、激素溶液(IAA、BA)。
-方法:-步骤1:将白芨种子进行表面消毒,接种于含有IAA和BA的MS培养基上。
-步骤2:设置不同处理组:A组为不加激素,B组为加入适量IAA,C 组为加入适量BA,D组为既加入IAA又加入BA。
-步骤3:观察每组幼苗的生长状况、增殖情况和根系形态。
实验二:不同营养盐浓度对白芨幼苗生长的影响1.实验目的:研究不同营养盐浓度对白芨幼苗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2.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白芨幼苗、不同浓度的MS培养基。
-方法:-步骤1:将白芨幼苗移栽至含有不同浓度的MS培养基中,分别设置低浓度组、中等浓度组和高浓度组。
-步骤2:观察不同浓度组幼苗的生长状况、根系形态和叶片数目,测定幼苗的鲜重和干重。
实验三:不同光照条件对白芨幼苗生长的影响1.实验目的: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白芨幼苗生长和形态发育的影响。
2.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白芨幼苗、灯光设备。
-方法:-步骤1:将白芨幼苗置于光照条件下,分别设置不同光照组:全光照、半阴影和全阴影。
-步骤2: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根系形态和叶片数目,测定幼苗的鲜重和干重。
同时测定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
实验四:不同激素处理对白芨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1.实验目的:研究不同激素处理对白芨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
2.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白芨愈伤组织,不同激素溶液。
-方法:-步骤1:将白芨愈伤组织置于不同激素溶液中,分别设置IAA处理组、BA处理组和未处理对照组。
白芨种子室外播种繁殖法
白芨种子室外播种繁殖法
一种白芨种子室外播种繁殖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1)育苗床准备:在山上开深度为20?30厘米的坑,底部垫上塑料薄膜,薄膜上放10?20厘米厚的山基土,细度在1厘米以下,将山基土喷水至饱和;取150目以下的河沙在日光下晒3?7天;取150目以下的腐殖土,用90℃的以上的蒸汽消毒30?60分钟,降至常温;取150目以下的松木屑,用90℃的以上的蒸汽消毒30?60分钟,降至常温;按河沙∶腐殖土∶松木屑=10∶5?7∶3?5的体积比混合均匀作为培养基;在山基土上放培养基5?10厘米厚,喷水至培养基饱和;在培养基上放一层1厘米的水苔屑,喷水至饱和;(2)播种:在100份的“菌王”500倍液中加入5?20份的普通食醋制成浸种液;将白芨种子放入浸种液中浸种10?24小时;过滤后用50克的纸包好在阳光下晒3?5小时;将白芨种子均匀地播撒在水苔屑上;将浸种液均匀地喷在水苔屑上;播种量为每平方米3?5克;(3)管理:用黑色塑料膜做成拱棚将苗床罩住,并在四周开通风孔;保持棚内温度在10?30℃、湿度在80%以上;每周喷一次水至水苔屑饱和;隔周浇施医用阿司匹林1000倍液1次,用量为每平方米500?1000毫升;隔周浇施“菌王”500倍液加入1%至10%的食用醋一次,用量为每平方米600?1200毫升;培养4?6个月出芽完成后去
掉塑料膜,用遮荫网遮荫;继续每周的喷水和隔周的施药及除草防虫工作;待白芨苗的叶片达5?8厘米后即可移栽。
白芨组织培养实施方案
白及组织培养实施方案一、白及简介白及为兰科白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甘根、连及草、地螺丝、羊角七、皲口药、利知子、刀口药、鱼眼兰等。
分布在中国、日本以及缅甸北部,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浙江、陕西等地。
其味苦、甘、涩,性凉,归肺、胃、肝经。
以块茎供药用,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
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
块茎含黏液质和淀粉等,可作糊料,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纺织印染、特种涂料和日用化工等方面有巨大的商业利用价值。
又因白及为地生兰的一种,花开艳丽,被作为庭院、居室及园林景观绿化苗木大量应用。
白及一般生于海拔110——3200m的山野、山谷较潮湿处或林下半遮阴地带,喜温暖、稍阴湿的环境,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需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壤,稍耐寒,冬季可在地下越冬。
白及能产生大量的种子(每个蒴果10~30万粒),但这些种子没有胚乳,自然萌发率极低,繁殖困难,但白及胚的薄壁细胞贮存大量的蛋白质、油脂和碳水化合物,可作为种子萌发的营养成分,因此白及种子在保湿的情况下可以萌发,是兰科植物中种子易萌发的类型。
传统的白及繁殖方法大多以分株为主,即将块茎分成小块种植,但繁殖系数低,大面积发展对种源消耗大,不宜推广且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采用白及组织培养可在短时间内大量获取种苗,且成本相对较低,是提高白及产量的强有力措施。
目前,国内研究资料报道的白及组织培养方法各异,所采用的外植体各不相同,且培养基及其中所加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规格也千差万别。
二、白及组织培养技术路线参照植物组织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的方式,可通过4种途径获得白及再生植株:一是由愈伤组织形成不定芽再生植株;二是愈伤组织产生胚状体而再生植株;三是由侧芽或顶芽再生植株;四是由茎尖产生原球茎而再生植株。
4种方式各有利弊,传统认为采用侧芽或顶芽发育途径获得的后代性状较稳定,但因为白及原球茎带有大量共生菌,组培过程中容易出现污染。
白及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白及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白及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根茎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因此备受中医界的青睐。
为了保证白及的品质和数量,需要采用科学的培育技术,其中培养育苗技术是关键之一。
一、选种选种是培育优质白及的第一步。
应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茎肥大的母株作为种源,同时要注意保证种子的纯度和活力。
选种时应选择在生长期末期的母株,因为此时根茎中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
二、育苗1.基质选择白及育苗的基质应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同时要保证无病菌和杂草。
常用的基质有腐叶土、腐熟的鸡粪、珍珠岩等。
2.播种将选好的种子均匀撒在基质上,然后轻轻压实,覆盖一层薄土,再用喷雾器喷水保持湿润。
播种后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一般在20℃左右,相对湿度在70%左右。
3.管理育苗期间应注意保持基质湿润,避免过度干燥或过度湿润。
同时要注意通风,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在苗期末期,应逐渐减少浇水,以促进根茎的生长。
三、移栽当白及苗长到5-6片叶子时,就可以进行移栽了。
将苗子取出,用剪刀修剪根部,然后将苗子移植到预先准备好的土壤中。
移栽后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度干燥或过度湿润。
四、管理移栽后的白及苗需要适当的管理,包括浇水、施肥、除草、松土等。
在生长期间,应注意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以保证白及的健康生长。
五、收获白及的收获时间一般在生长期末期,即秋季。
收获时应注意不要损伤根茎,同时要及时清洗和晾干,以保证品质。
综上所述,白及的培养育苗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科学的选种、育苗、移栽和管理。
只有通过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才能培育出优质的白及,为中医药事业做出贡献。
白芨组培快繁技术实例 · 附配方
白芨[Bletillastriata(Thunb.)Reichb.f.]为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芨不仅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亦是我国常用的中药材之一,以干燥块茎入药,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
目前白芨多以种子作为外植体进行组培,本试验通过以白芨侧芽作为外植体对白芨再生体系进行研究,探讨适宜的培养基,为其快速繁殖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外植体材料及培养条件1.1.1 外植体选择将白芨块茎在室内进行沙培,以其萌发侧芽为外植体进行培养。
1.1.2 外植体预处理及灭菌用清水洗净侧芽上的污物,再用洗衣粉溶液浸20分钟,清水冲洗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浸泡30秒,再用0.2%升汞溶液灭菌8分钟,然后用无菌水冲洗5-6次,切去侧芽底端形成新的伤口,接到培养基上。
1.1.3 培养条件培养温度为25-28℃,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光照时间12小时/天。
2 结果与分析2.1 初代诱导培养将处理好的侧芽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上(配方见文末,下同),培养25天可形成丛生芽。
2.2 继代增殖培养当初代诱导丛生芽长到1-2厘米左右时,将其切分成单芽,接种到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培养,15天后在节间处出现一个个小突起,30天后长成丛生芽。
2.3 生根培养当丛生芽长到3-4厘米时,将其切成单芽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诱导培养,培养40天。
2.4 炼苗移栽当白芨组培苗在生根培养基上长有3条以上根时,将瓶苗置于室内炼苗5天,再打开瓶盖继续炼苗2天,然后将小苗从培养瓶中取出,洗去粘附在根部的培养基,假植到沙床中3个月,再移栽到大田,成活率87.5%。
附配方诱导培养基:MS + 1.5 mg/L 6-BA + 0.1mg/L NAA增殖培养基:MS + 2.0 mg/L 6-BA + 0.2mg/L NAA生根培养基:1/2MS + 1.0mg/L NAA + 0.1mg/L 6-BA以上配方均含2%蔗糖和0.5%琼脂,pH值6.2。
不同因素对白芨原球茎和假鳞茎形成的影响
— 154—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 46卷第 18期
白芨(Bletillastriate)隶 属 于 兰 科 白 芨 属,为 地 生 兰 的 一 种,种子极小,结 构 简 单 且 无 胚 乳,自 然 繁 殖 率 极 低[1],是 多 年生落叶植物。其块茎可供药用,花紫红色,株形优美,集药 用与观赏于 一 体。 白 芨 喜 温 暖、阴 湿 的 环 境,广 泛 分 布 于 贵 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河南、云南、广西、浙江等省 (区)[2],江苏省镇 江 市 茅 山 地 区 生 产 的 白 芨 品 质 较 佳,是 茅 山地区的道地药材。白芨鳞茎入药,性平、味苦,民间常将其 作为胶粘性止血剂,用于补肺、生肌、祛痰、止血,治疗吐血、肺 病、咳血、慢性胃溃疡等[3-4]。白芨中含量较高的白芨胶可以 替代阿拉伯胶等胶剂作为混悬剂及乳化剂,可广泛用于食品 及化工领域 [5-6]。盲目采 挖 加 剧 了 白 芨 野 生 资 源 的 减 少,导 致其濒临灭绝,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野生药用植物之一,属濒 危植物[7],同时也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CITES)保护种类 。 [2] 白芨常规以分株繁殖为主,但其繁殖 效率较低,很难适应规模化种植的需要。对包括白芨在内的 兰科植物而言,通过无菌播种与组织培养,可以在短时间内获 得大量的实生苗,不失为一种快速有效的繁殖方法 。但 [8-12] 一般白芨组培周期较长,成本高,如果获得的白芨实生苗没有 产生假鳞茎,移栽成活率将会大大降低,因此,改良组培工艺, 降低组培成本,快速繁殖出有假鳞茎的白芨组培苗对白芨的 大面积推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试验选择白芨成熟未开裂 的朔果作为材料,采用白芨种子液体培养 +固体培养的方式 来研究不同因素对白芨原球茎和假鳞茎诱导和生长的影响, 为建立高效的白芨快繁技术体系提供一定的基础。
外界条件对白及组织培养的影响
摘
要: 测定 了不 同外界环境条件对 白及 组织培 养 的影 响 , 结果表 明: 白及 组培 过程 中, 在 通过 改 变外部 条件 来影响
白及丛生 芽个数、 高、 株 株重 等重要 生长指标 , 发现 白及组 织培 养过 程 中最适 宜的 温度 为 2 ℃ , 照周期为 1 h d 光 4 光 0/ ,
的功能 。近年来 , 白及 的研 究 较 多 , 中 白及 作 为天 然 对 其 的粘 胶 和美容佳 品 , 具有很 好 的开发 和使用 前 景 … 。但 是 白及 的繁 殖系数 小 , 萌发率 极低 , 自然繁殖 困难 , 以野 生 所
资 源 比较 稀少 , 已被 国家列 为珍 稀 濒危 的保 护 植 物 , 大 很 程度 上制 约 了白及产 业 的发 展 。应 用 组 织 培养 技 术 对 白及 进行 快繁是 白及种 苗扩 繁 的一 种有 效方 法 , 已有相 关
子 随 机 区 组 设 计 。光 照 强 度 设 10 1、 4 0x 10 1、 2 0x 10 1、 60x 10 1、0 0x 2 0 l、4 0x 2 0 1、8 0x 3 0 1 8 0x 2 0 1、 2 0x 2 0 1、6 0x 2 0 1、0 0x共 l 0
药 用 白及 为 兰科 白及 属 白及 Be l taa( h n . lias it T u b ) tl r R i bf e h . 的干 燥块 茎 , c 又称 连及 草 、 甘根 、 白根 、 兰 ( ) 紫 根 等 , 于海拔 80—10 m的半 山 区 , 生 0 80 有较 高 的观赏价 值和 药用价值 。 白及 为传 统 止 血 药 , 有 收敛 止 血 , 具 消肿 生 肌
122 光 照时 间对 白及 组织培养 的影 响 试 验采 用单 因 .. 子 随机 区组 设计 。光 照 时 间设 每 天 0 、h8 、O 、2 、 h 6 、 h 1h 1h
白芨的栽培技术管理与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白芨的栽培技术管理与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作者:段朝兵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第21期白芨是一种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植物,白芨植株上的块茎具有较好的止血功效,可以消肿生肌,由于其块茎内部具有胶状成分,通过内服的方式,可以提升红细胞的沉降率,进而促进红细胞的凝结,进而达到止血的效果。
另外白芨也有极好的消肿、抗皱功效,也可以作为保健食品供人食用。
但是,白芨的种植技术与其他农作物相比还不够成熟,为了更好的提升白芨产量,提高白芨的品质,种植人员必须遵循科学种植的原则,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进而达到促进白芨种植业发展的目的。
1、白芨栽培技术的概述①白芨的培育方式在白芨种植工作中,白芨的传统培育方式是通过块茎栽培技术来实现的,当白芨进入收获期后,选取具有芽眼的部分区域保留下来,其余部位为农产品,将保留下来的带有芽眼的块茎栽种到土壤中,块茎仍然可以继续发芽生长。
这种方法是比较常见的栽培技术,但是该技术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在于白芨切割多次后,保留下来的块茎会出现变异,其植株的药用价值会相应降低,最终导致种植出的白芨质量无法达到药材的标准。
②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白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我国对白芨的采摘已经让野生白芨数量变得稀少,同时,白芨过度采摘也破坏了野生白芨的生长环境。
而白芨的繁殖比较麻烦,由于白芨的种子中,许多种子个体存在无胚乳的现象,这些没有胚乳的种子如果直接播种在土壤中,不能发育成幼苗。
而使用块茎栽培由会改变白芨的基因,影响其原始性状,无性繁殖技术的培育成本较高,因此,研究工作者又提出了组织培养技术,在无菌环境下,为这些没有胚乳的种子提供生长条件,具有较高的发芽率,可以满足市场需要,具有成本低廉、省时省力的优点,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促进白芨种植业的发展。
2、白芨种植工作中的技术要点①繁殖技术要点白芨在每年的春季会进入花期,种植人员应该根据白芨的长势进行筛选,选取长势较好、茁壮的植株个体进行人工授粉,做好授粉工作可以增加白芨结果的数量,选取健壮的个体可以让果实品质更高,进而达到收获优质白芨种子的目的。
白及组培苗炼苗及林下种植技术要点
白及(Bletilla striata )又名白芨、百芨等,属兰科白及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干燥根茎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有止血、消肿等功效,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在白及实际种植过程中,传统的白及繁殖技术成本较高且存在种茎退化严重的问题,通过采用组织培养繁殖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白及种子萌发困难等问题。
组织培养繁殖白及,炼苗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炼苗成功与否对组织培养繁殖的成败有较大影响。
同时,白及喜阴,比较适合在林下种植,通过使用合理、科学的炼苗和种植技术,可有效提升白及种植质量。
1概述白及属地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18~60cm ,植株茎杆笔直、粗壮,叶片呈细长圆形,通常为4~6枚,长8~29cm 、宽1.5~4.0cm 。
花朵较大,一般为粉红色或紫红色,花序有3~10朵花,花苞片呈长圆状,长度为2.0~2.5cm ,在开花时凋落。
萼片与花瓣长度相似,呈长圆形,长2.5~3.0cm 、宽0.6~0.8cm ,花瓣比萼片稍宽,唇瓣比萼片、花瓣稍短,其长度为2.3~2.8cm ,颜色为白色与紫红色混合。
花期4—5月。
白及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浙江、陕西等道地产区。
一般生长在常绿阔叶林下,耐阴性较强,不适宜强光直射。
白及有广泛药用价值及园林观赏价值。
白及干燥根茎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不仅具有一定的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还具有抗菌、美容的功效,能够消除痘印、滋养肌肤。
白及的花朵非常漂亮,既能在室外种植,又能够盆栽,非常适合作插花用。
2组培苗炼苗技术要点2.1时间及场所选择白及组培苗炼苗时间一般在春季或夏季,最佳温度为15~28℃,当温度低于10℃或高于35℃时不宜炼苗。
白及炼苗通常在室内进行,炼苗室通常设置有通风口,保证室内通风流畅,以防夏季时室内温度过高,浇水后造成白及幼苗萎蔫、烂苗等。
在室外炼苗时,需搭建遮阳棚,并确保遮阳棚遮阳、遮雨效果良好[1]。
白芨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体系
白芨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体系吴传恩;宋丽莎;杨胜远【摘要】以云南野生白芨成熟蒴果为外植体,研究和建立了白芨的快速繁殖技术体系.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白芨种子萌发最佳培养基为MS +0.02mg/L ZT+1.0mg/L NAA+ 1.8mg/L 6-BA+0.5%活性炭效果较好,发芽率达85%;苗的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 0.4mg/L NAA+ 1.0 mg/L 6-BA+ 20g/L蔗糖+2g/L活性炭对生根效果比较好,增值率达176%.【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04【总页数】4页(P49-52)【关键词】白芨;快速繁殖;种子萌发【作者】吴传恩;宋丽莎;杨胜远【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院,贵州都匀558000;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院,贵州都匀558000;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院,贵州都匀55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2.31白芨(Bletillastriata(Thunb.)Reichb.f.)为兰科(Orchidaceae)白芨属(Bletilla)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连及草、甘根、白给、箬兰、朱兰、紫兰、紫蕙、百笠,一般生长在湿润的山谷中,分布于中国至朝鲜、日本,我国主产于南方等地[1]。
白芨用途广泛,在药物、食品、护肤品[2],和观赏方面也有重要价值。
目前,白芨的主要采购还是野生自然资源为主,由于市场需求不断扩展,需要量大大增加,大量开挖野生白芨,储存量急剧减少[3]。
而且白芨种子在自然环境播种很难发芽,繁殖率速度很慢,而且药用需求量较大。
采用现代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大量的种苗[4-7]。
进行人工栽培,而且繁殖速度快、产量高[8],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可以最大化的满足市场需求。
本试验将以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外植体的灭菌时间对无菌体系建立的影响和激素对白芨的诱导、增殖的影响。
将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提供的野生白芨为材料,采用外植体如假鳞茎、根段和茎段等进行组织培养,会因为污染率高等问题造成成功率的低下;采用白芨种子进行无菌播种,不仅会大大降低污染率,而且白芨的一颗硕果中有很多的种子,利于培养出大量的苗,本试验以种子为外植体进行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芨块茎等作为外植体的组培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1.材料的选择
实验表明,新鲜白芨的茎尖、块茎、侧芽以及
幼根也都可以作为白芨组培的外植体。
田英翠等
用幼根、何俊蓉等用块茎的顶芽、余朝秀等用茎
尖及侧芽、石云平等用侧芽和块茎、韦卡娅等用
块茎作为外植体进行白芨的组织培养。
在实验中,
以侧芽为外植体的培养效果较块茎好一些,主要
因为侧芽的灭菌效果较好且恢复生长较快,但利
用块茎培养可以使外植体的采集不受到季节的限
制,即使在白芨的休眠期也可以培养,而侧芽一般选在3~5月份采集,能使培养过程中分化率较高而且受污染程度较小。
总体上目前以块茎等为外植体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一些,主要由于侧芽和块茎的数量有限且培养较为困难。
2.消毒
以侧芽或块茎做为外植体需要严格的消毒,余朝秀等通过实验得出了该过程消毒的最佳方法,即首先用清水洗净侧芽和块茎上的污物,再用洗衣粉溶液浸泡20min,清水冲洗后转移到超净工作台上,用75%乙醇浸泡30s,再用0.2%升汞表面消毒,侧芽消毒8min,块茎消毒12min。
经灭菌后的侧芽和块茎用无菌水冲洗5~6次,即可切取培养。
3.培养方法和步骤
利用侧芽或块茎,以及茎尖和根尖等为外植体时,组织培养的程序与种子萌发的过程有一定的差别,其中最大的差别是组织培养的程序不经过原球茎增殖而直接进行丛生芽诱导。
何俊蓉、余朝秀、石云平等由组织诱导丛生芽,然后诱导生根,只需2个培养基即可。
田英翠等的培养步骤则包括诱导原球茎、原球茎增殖、幼苗分化以及诱导生根3个步骤。
韦卡娅则只用1 个诱导培养基。
4.培养基和激素
除田英翠和袁雄强采用ZW培养基外,其他作者大多采用MS培养基,有的在诱导生根时用1/2MS培养基。
何俊蓉在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基中,添加6-BA和NAA,在诱导根的培养中,则添加6-BA,NAA和IAA;石云平采用MS为基本培养基,生根采用1/2MS,附加不同浓度的6-BA和NAA。
田英翠等在诱导原球茎中采用ZW+1.0mg/L 6-BA+2.0mg/L NAA+10%椰子汁+2g/L CH+30g/L蔗糖,效果良好,而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了GA3和番茄汁的效果好于不添加的,说明GA3和番茄汁有明显的促进根系发育的作用。
5.苗与移栽
与种子萌发得到的苗相似,幼苗长到3~5cm时可以炼苗和移栽。
余朝秀的研究表明移栽的基质选取碎砖、蕨根、碎炭、粗椰糠混合基质或黄土-炭渣-椰壳(2:2:1)、珍珠岩-泥炭土(1:3),以及袁宁等的实验中应用的60%腐叶土+30%珍珠岩+10%素红土等都能使移栽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
而移栽的季节尽量选在春季,气温逐渐回升有利试管苗适应自然环境,最宜移栽,如在冬季炼苗则必须加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