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语文常用文言虚词“诸”

合集下载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清单二 18个文言虚词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清单二 18个文言虚词

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1.而(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1)限止语气,罢了(《师说》)(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12)表递进乎!(《谏太宗十思疏》)(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13)不久,一会儿(《五人墓碑记》)(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2)疑问代词,译为“为什么”(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3)疑问代词,译为“谁”“哪里”(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5)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6)作动词,译为“呵问”(7)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7)“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8)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8)“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1)(2019·北京卷)不亡何.待何: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Ⅱ)在郡何.以为理何: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Ⅲ)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何: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何:______________(5)(2017·浙江卷)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何:______________(6)(2016·全国卷Ⅱ)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何:__________________(7)(2015·四川卷)何滞(困难)而不通,何.远(远大目标)而不至邪何:______________【答案】(1)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2)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3)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4)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5)疑问代词,为什么(6)疑问代词,什么(7)疑问副词,怎么3.乎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二) 乃 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衔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1)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2)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2
3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后一个“乃”)(《史记·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且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1)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而且”“并且”。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用作副词。 1.将,将要。 (1)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暂且,姑且。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复音词: 【且夫】 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译为“况且”“再说”。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3)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 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教你辨析: 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 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 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且”用作副词,可译为 “暂且、姑且”,可联想成语“得过且过”“得饶人处且饶人”等。

120个文言虚词

120个文言虚词

120个文言虚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安:1.安能屈豪杰之流(怎么)2.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3.沛公安在(哪里)4.衣食所安(养生)5.既来之,则安之(使……安)6.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7.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草本的根或茎干)2.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性,天赋的善心)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兵:1.非兵不利(武器)2.而秦兵又至矣(军队)3.斯用兵之效也(战争)4.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士兵)5.约以联兵大举(兵力)6.非我也,兵也(兵器,刀)7.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征伐)病:1.其疾病而死(疾病,患上疾病)察:1.察邻国之政(考察)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推举)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俯察品类之盛(细看)朝(cháo):1.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zhā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4.坐南朝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简直竟然)乘(chéng):1.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趁着)2.若夫乘天地之正(顺应)诚:1.诚不自意返吾衣冠(实在,的确)2.必竭诚以待下(诚心,诚意)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确实)4.仆诚以著此书(果真)除:1.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2.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3.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台阶)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3.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4.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6.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离开)7.近自托于无能之辞(文辞)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借口)9.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辞谢)10.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死)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带着)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随)8.乃使其从者衣褐(随从)殆: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2.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3.殆例送死(接近于)4.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5.殆有神护者(大概)当:1.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2.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3.然五人当刑也(当……的时候)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担任)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应当)6.他日汝当用之(一定)7.以当南日(挡住,遮挡)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把守)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4.亏无为之大道哉(主张,思想,学说)5.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6.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当权,当政)7.死而湮没不足道者(称道)8.不得通其道(理想)9.莫不殷忧而道著(治国之道)10.余嘉其能行古道(从师之道)11.然此可为智者道(讲,说)得:1.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2.吾得兄事之(应该)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恩)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5.此言得之(对、合适)6.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7.北向,不能得日(照到)度: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2置之度外(推测,考虑)3挥霍无度(尺度)非: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4众闻则非之(指责)复:1.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4.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又)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6.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7.使负栋之柱(承担)8.且负下未易居(处境)9.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负载)盖:1.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2.能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3.盖夫秋之为状也(句首发语词,不译)4.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5.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已。

20个常见文言虚词!

20个常见文言虚词!

高考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20 个◆而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可表示多种关系。

如:①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又”等。

如: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等,或不译。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然而”等。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④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⑤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⑦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等。

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⑧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是为了”。

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代词。

代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

如: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复音虚词,用法如下: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②“而后”用在句末,相当于“才”“这才”。

如: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④“既而”时间副词,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如: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何疑问代词,用法如下: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搭配语气助词“哉”“也”等。

浙江省2020高考语文第四专题常考文言虚词归类

浙江省2020高考语文第四专题常考文言虚词归类

第四专题常考文言虚词归类李仕才在历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中,文言虚词“之”“而”“以”“其”“于”“乃”是常常考察的要点。

所以坚固掌握这六个虚词的常有用法,是备考复习的要点。

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们)。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把孝敬父亲母亲、尊敬兄长的道理频频讲给百姓..听。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进而师之.。

(《师说》)译文:他得悉真谛原来就比我早,我随从他,拜他.为老师。

③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五人墓碑记》).译文:叫唤着中丞的名字并且呵斥他。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说》)译文:巫医、乐师、各样工匠这些..人。

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译文:这两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逍遥游》).译文: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

(《劝学》)译文:假如没有蛇鳝的.洞窟就没有安身的地方,是因为专心烦躁。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

①若舍郑认为东道主,行李之.来往。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若是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款待使节)的主人,使者来来常常。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③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译文: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3.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早的标记。

①夫晋,何之.有?(《之武退秦》)文:晋国,有什么足的呢?②句之不知,惑之不解,或焉,或不焉。

(《》)..文:不理解句,不可以排除迷惑,有的从,有的不从。

4.放在倒置的定与中心之,作定后置的志。

①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

(《学》)文:蚯蚓没有益的帮凶,没有的筋骨。

②居堂之.高其民。

(《岳阳楼》)文:在高高的朝廷上就会他的百姓担。

5.用在或(多不及物)后边,凑足音,没有在乎。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精选全文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详解《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二、以;十三、因;十四、于;十五、与;十六、则;十七、者;十八、之。

一、而(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

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某种关系的虚词。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刺秦王》)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连词两侧的词语原则上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

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③(秦)灭滑而还(《崤之战》)④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④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公输》)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韩非子》)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⑺表修饰关系(间隔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即间隔状语和中心词,也可称偏正关系),可译为:地、着、来,或不译。

文言文中诸的意思

文言文中诸的意思

文言文中诸的意思文言文中诸的意思 1诸的解释:众,许多。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犹“之”。

犹“于”。

语助,无实在意义。

姓。

【读音】:zhū 【解释及例句】 1.(形声。

从话语,声音。

本义:辩、问、辩)与本义相同。

例如:①诸,辩也。

——《说文》②诸诸便便,辩也。

——《尔雅》 2.又如:诸问(问辩) 3.众;各。

例如:①诸郡县苦秦吏。

——《史记·陈涉世家》②诸道桥梁。

——《资治通鉴·唐纪》 4.又。


例如:①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②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

(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


例如:①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②诸人不知,瞒不得你。

——《西厢记》 6.作定语,相当于“其”。


例如: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7.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例如:日居月诸,照临下土。

——《诗·邶风·日月》8.“之于”的合音。


例如:①君子求诸己。

——《论语·卫灵公》
②投诸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9.“之乎”的合音。


例如:①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10.相当于“于”。

例如:宋人资章甫适诸越。

——《庄子·逍遥游》。

文言文中诸的意思 2“诸”在文言文中有这些意思:1、形容词,众;各个。

如“诸位”(各位)2、代词,相当于“之”(它)。

如《孟子·公孙丑》:“王如改诸,则心反予。

”“改诸”就是“改之”。

3、代词兼介词。

相当于“之于”两个字。

如《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

”等于“君子求之于己。

”4、代词兼语气词,用于句末,相当于“之乎”。

如《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等于“不识有之乎?”现代汉语有“甭”这个字,也是“不用”的兼词,是由于读快了出现的“合音”。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一)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5.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教你辨析: 虚词“而”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这是学习的难点。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示修饰关系的“而”放在单句中,将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做状语,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就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做状语),就表修饰。

何用作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1)水何澹澹。

(《观沧海》)(2)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教你辨析: 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答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然后一一代入,进行筛选,就不难确定是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其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高考必备文言文20个虚词

高考必备文言文20个虚词

高考必备文言文20个虚词1.之①<动>到……去。

《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

”《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赤壁之战》:“顷~,烟炎天。

”⑿<助>用在“前”、“后”、“”、“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围等的限制。

《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2.而①<名>颊毛;胡须。

《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②<代>通“尔”你,你的。

《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

好像《察今》:“军惊~坏都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

《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捕蛇者说》:“黑质~白章。

”2.表相承关系。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十八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 也”、被动句的“为............. 所 .....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十八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2020版高考语文高职总复习 常见的文言虚词(共38张PPT)

2020版高考语文高职总复习 常见的文言虚词(共38张PPT)


连 词
表选择, 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 《左传》 “或、或者” 二公子而立,以为朝夕之急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动词
“像、好像” 天涯若比邻
所字结构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 所……的 公子故过之。 人、事、物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 代 词 第一人称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 其 表揣测 副 词 表反问 表祈使 表商量 表假设 表选择
他的 他 我的,自己的 那些 其中的 大概 难道 千万,一定 还是 如果 是…… 还是……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说》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褒禅山记》 游之乐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 《师说》 于此乎?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 《游褒禅山记》 孰能讥之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其业有不精 , 德有不成者…… 《送东阳马生序》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天之苍苍 , 其正色邪 ? 其远而 《逍遥游》 无所至极邪?
地,或不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 因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你,你的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王忠肃公翱 事》
《师说》
疑问代 词 何 疑问副 词
为什么、什么原因
哪里、什么 什么 为什么、怎么 怎么、多 表疑问语气 表反问语气

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文言文里有好多特别的虚词,就像是藏在文字背后的小精灵,有时候能让句子变得特别有味道。

比如说“之”这个字,哎呀,它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有时候它表示“的”,像“忘路之远近”,就是说忘记路的远近;有时候又指代词,像“渔人甚异之”,这里的“之”就是指前面看到的景象。

你说它是不是像个会变魔法的小精灵呀?
再看看“而”,这也是个让人头疼又有趣的虚词呢!它可以表示转折,“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还能表示顺承,“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

这“而”字就像个爱变脸的演员,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还有“以”,它的身份也不少呢!可以当“因为”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也能作“用”,“以刀劈狼首”,用刀砍狼的头。

这“以”字难道不像个万能工具吗?
“于”字也很有意思哟!它能表示“在”,“于舅家见之”,在舅舅家见到他;还能表示“到”,“至于夏水襄陵”,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其”字也有不少作用呢!有时是“他(她、它)的”,“其妻献疑曰”,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有时又是“那”,“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同学们,想想看,这些虚词是不是就像拼图里的小块块,少了它们,文言文这张大拼图就不完整啦!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得把这些虚词搞清楚,不然读起来就会一头雾水。

你们说,要是没有搞懂这些虚词,那读文言文不就像在黑暗里走路,磕磕绊绊的吗?所以呀,咱们可得加油,把这些虚词的用法都弄明白,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无阻!。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诸在文言文里的翻译

诸在文言文里的翻译

一、众多、诸多1. 翻译:许多、众多例句:今诸父昆弟,皆有年矣。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如今,各位伯父、叔父、兄弟们都有年纪了。

2. 翻译:许多、诸多例句:诸子百家,莫不有辞。

(《史记·太史公自序》)翻译:诸子百家,没有一个没有言辞。

二、各、各个1. 翻译:各、各个例句:诸将皆曰:“臣等不及矣。

”(《史记·淮阴侯列传》)翻译:各位将领都说:“我们都不如他。

”2. 翻译:各、各个例句:诸子百家,各有专长。

(《史记·太史公自序》)翻译:诸子百家,各有自己的专长。

三、众多的事物、事物众多1. 翻译:众多的事物、事物众多例句:诸子百家,各有其说。

(《史记·太史公自序》)翻译:诸子百家,各自有各自的说法。

2. 翻译:众多的事物、事物众多例句:诸子蜂起,议论纷纷。

(《史记·太史公自序》)翻译:诸子纷纷兴起,议论纷纷。

四、各人、各自1. 翻译:各人、各自例句:诸君欲求富贵,何不归附项羽?(《史记·项羽本纪》)翻译:各位想要富贵,为何不归附项羽?2. 翻译:各人、各自例句:诸子百家,各抒己见。

(《史记·太史公自序》)翻译:诸子百家,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询问、请教1. 翻译:询问、请教例句:吾欲问诸子,子能教我乎?(《史记·孔子世家》)翻译:我想请教诸子,你能教我吗?2. 翻译:询问、请教例句:孔子曰:“吾欲诸子,子能教我乎?”(《论语·子罕篇》)翻译:孔子说:“我想请教诸子,你能教我吗?”总之,“诸”在文言文中的翻译和用法丰富多样,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翻译为“众多”、“各”、“事物众多”、“各人”、“询问”等含义。

掌握“诸”的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语文常用文言虚词“诸”
一、合音词
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

“于”古音同“乎”)。

“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

例如:
(1)用与舍属诸人。

(《答李翊书》)
(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答李翊书》)
(3)更譬诸操舟……(《论毅力》)
(4)公伐诸鄢。

(《郑伯克段于鄢》)
2、“之乎”的合音。

“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

例如:
(1)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2)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二、约数词
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众”等。

例如: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

(《冯谖客孟尝君》)
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

(《李将军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