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程设计(大作业)报告一、题目分析本次课程设计课题是设计基于微程序控制器的简单计算机设计与实现,宏观上利用CPU、cache、存储器以及一些外设设备来组成一台简单计算机,微观上由运算器、译码电路、和存储器指令用的控制存储器构成。
此次设计要求完成各个指令的格式以及编码的设计,实现各个机器指令的微代码。
本计算机实现的功能有:IN(输入),OUT(输出),ADD(加法),SUB(减法),STA(存数),JMP(跳转)。
设计进行开始,在了解微程序的基本格式, 及各个字段值的作用后, 按微指令格式参照指令流程图,设计出程序以及微程序,将每条微指令代码化,译成二进制代码表,并将二进制代码转换为联机操作时的十六进制格式文件。
根据机器指令系统要求,设计微程序流程图及确定微地址。
设计的加法和减法中, 被加数和被减数都由调试人员输入, 而加数和减数都从存储器中读取. 最后上机调试,各个功能运行结果正确。
二、基本理论计算机原理图(一)、ALU1、功能及组成它是数据加工处理部。
执行所有的算术运算执行所有的逻辑运算,并进行逻辑测试,通常,一个算术操作产生一个运算结果,而一个逻辑操作则产生一个判决。
2、设计图(二)、CPU1、如何执行指令(1)MOV指令a. 程序计数器PC中装入第一条指令地址101b. PC的内容被放到指令总线ABUS上,对指存进行译码,并启动读命令。
c. 从101号地址读出的MOV指令通过指令总线IBUS装入指令寄存器IR。
d. 程序计数器内容加1,变成102,为取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
e. 指令寄存器中的操作码被译码。
f. CPU识别出是MOV指令。
至此,取值周期结束。
g. 操作控制(OC)器送出控制信号到通用寄存器,选择R1作源寄存器,选择R0作目标寄存器。
h. OC送出控制信号到ALU,制定ALU做传送操作。
i. OC送出控制信号,打开ALU输出三态门,将ALU输出送到数据总线DBUS 上。
(任何时候DBUS上只能有一个数据)j. OC送出控制信号,将DBUS上的数据打入到数据缓冲寄存器DR。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本科生课程实习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所在专业所在班级指导教师职称时间成绩目录一、课程设计题目 (2)二、课程设计使用的实验设备 (2)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步骤 (2)1、所设计模型机的功能与用途 (3)2、数据通路图 (4)3、微代码定义 (4)4、微程序流程图 (5)5、微指令二进制代码 (6)6、本课程设计机器指令 (7)7、模型机的调试与实现 (7)(1)接线图 (7)(2)写程序 (8)(3)运行程序 (8)四、总结 (9)参考文献 (9).一、课程设计题目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二、课程设计使用的实验设备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排线若干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步骤不见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认为模拟产生的,而本次课程实习将能在为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
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本课程设计采用六条机器指令:IN(输入)、AND(与运算)、DEC(自增1)、STA(存数)、OUT(输出)、JMP(无条件跳转),其指令格式如下:其中IN、DEC为单字长,其余为双字长指令,********为addr对应的二进制地址码。
1、所设计模型机的功能与用途本次课程设计设计的模型机包括六条指令,输入、与运算、自增、存数、输出、无条件跳转。
利用此模型机可完成两个数的与运算,一个数从键盘输入,另个数从内存中读取,再将运算结果自增1,把最后结果保存到内存中,并且将运算结果输出2、数据通路图3、微代码定义C字段A字段B字段4、微程序流程图控制程序流程图当拟定“取指”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判别测试字段为P(1)测试;控制台操作为P(4)测试,它以控制台开关SWB、SWA作为测试条件,共三路分支。
5、微程序设计完毕后,将每条微指令代码化,将流程图转化为二进制代码表6、本课程设计机器指令7、模型机的调试与实现(1)接线图(2)写程序A、现将机器指令对应的微代码正确写入2816中。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目录一、程序设计 (1)1、程序设计目的 (1)2、程序设计基本原理 (1)二、课程设计任务及分析 (6)三、设计原理 (7)1、机器指令 (7)2、微程序流程图 (9)3、微指令代码 (10)4、课程设计实现步骤 (11)四、实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15)五、实验设计小结 (15)六、参考文献 (15)一、程序设计1、程序设计目的(1)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组成系统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2使用简单模型机和复杂模型机的部分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具体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
(3)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4)掌握微程序的编写、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
(5)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将掌握的计算机组成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计算机各部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的理解,掌握微程序计算机中指令和微指令的编码方法,深入理解机器指令在计算机中的运行过程。
2、程序设计基本原理(1)实验模型机结构[1] 运算器单元(ALU UINT)运算器单元由以下部分构成:两片74LS181构成了并-串型8位ALU;两个8位寄存器DR1和DR2为暂存工作寄存器,保存参数或中间运算结果。
ALU的S0~S3为运算控制端,Cn为最低进位输入,M为状态控制端。
ALU的输出通过三态门74LS245连到数据总线上,由ALU-B控制该三态门。
[2] 寄存器堆单元(REG UNIT)该部分由3片8位寄存器R0、R1、R2组成,它们用来保存操作数用中间运算结构等。
三个寄存器的输入输出均以连入数据总线,由LDRi和RS-B根据机器指令进行选通。
[3] 指令寄存器单元(INS UNIT)指令寄存器单元中指令寄存器(IR)构成模型机时用它作为指令译码电路的输入,实现程序的跳转,由LDIR控制其选通。
[4] 时序电路单元(STATE UNIT)用于输出连续或单个方波信号,来控制机器的运行。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目录一.实验计算机设计 1 1.整机逻辑框图设计1 2.指令系统的设计2 3.微操作控制部件的设计5 4.设计组装实验计算机接线表 13 5.编写调试程序 14 二.实验计算机的组装 14 三.实验计算机的调试 15 1.调试前准备 15 2.程序调试过程16 3.程序调试结果16 4.出错和故障分析16 四.心得体会17 五.参考文献 17 题目研制一台多累加器的计算机一实验计算机设计1.整机逻辑框图设计此模型机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大部分组成。
1.运算器又是有299,74LS181完成控制信号功能的算逻部件,暂存器LDR1,LDR2,及三个通用寄存器R0,R1,R2等组成。
2.控制器由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地址寄存器、时序电路、控制存储器及相应的译码电路组成。
3.存储器RAM是通过CE和W/R两个微命令来完成数据和程序的的存放功能的。
4输入设备是由置数开关SW控制完成的。
5.输出设备有两位LED数码管和W/R控制完成的LR0 LR1 LR2 寄存器Ax Bx Cx R0-G R1-G R2-G 数据总线(D_BUS)ALU-G ALU M CN S3S2S1S0 暂存器LT1 暂存器LT2 LDR1 LDR2 移位寄存器 M S1 S0 G-299 输入设备 DIJ-G 微控器脉冲源及时序指令寄存器 LDIR 图中所有控制信号 LPC PC-G 程序计数器 LOAD LAR 地址寄存器存储器 6116 CE WE 输出设备 D-G W/R CPU 图 1 整机的逻辑框图图1-1中运算器ALU由U7--U10四片74LS181构成,暂存器1由U3、U4两片74LS273构成,暂存器2由U5、U6两片74LS273构成。
微控器部分控存由U13--U15三片2816构成。
除此之外,CPU的其他部分都由EP1K10集成。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1-3)山东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实验一------利用ispEXPERT SYSTEM软件设计四位全加器(一)实验环境:windows 98上的ispEXPERTSYSTEM(二)实验目的:熟悉ispEXPERTSYSTEM的初步使用(三)实验要求:用门电路设计一个一位二进制全加器。
二个加数为a,b,地位进位ci,向高位进位co.进而使用层次化设计思想设计一个四位全加器。
(四)实验步骤:4.1创建新项目4.1.1启动ISPEXPERTSYSTEM。
在windows下,选Lattice Semiconductor 项的ispEXPERTSYSTEM Project Navigator.4.1.2.建立新项目:选择菜单 File选择New Project键入项目名D:\EXP1\wuyupeng.syn4.1.3项目命名:用鼠标双击Untitled。
在 Title 文本框中输入“EXP1 Project”, 并选 OK。
4.2 选择器件:双击ispLSIispLSI5384V-125LB388,你会看到Choose Device 对话框 ( 如下图所示)在 Choose Device 窗口中选择 ispLSI1000 项按动器件目录中的滚动条,直到找到并选中器件 ispLSI 1032E-70LJ84揿 OK 按钮,选择这个器件(各种参数的设置)4.3设计输入:首先设计一个一位全加器,然后以这个器件作为本地器件来使用设计一个四位全加器4.3.1设计一个一位全加器:4.3.1.1原理图命名:选中Source下的NEW选项选中Schematic(确认按OK)输入文件名ADD.SCH进入原理图编辑窗口。
4.3.1.2 在图纸上添加器件:根据逻辑电路知识可知:s=a b ci; co=a*b+(a)*ci;接下来就是根据逻辑原理选择相信的器件来完成逻辑电路的设计,具体方法是:选择Add菜单下的Symbol)然后在各种库中选择所需要的器件4.3.1.3 添加连线:选择Add菜单下的wire项,进入画线状态,单击左键定义连线的左端,将光标移至线的另一端,在此单击左键即可定义这根线。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引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该课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并实践所学知识。
二、设计目标本次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简单计算机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通过该设计,我们可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
三、设计方案1. CPU设计1.1 硬件设计CPU由控制单元和算术逻辑单元组成。
控制单元负责指令的解码和执行,算术逻辑单元负责算术和逻辑运算。
1.2 指令设计设计一套简单的指令集,包括算术运算指令、逻辑运算指令、数据传输指令等。
1.3 寄存器设计设计一组通用寄存器,用于存储数据和地址。
2. 存储器设计2.1 主存储器设计一块主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
2.2 辅助存储器设计一个简单的辅助存储器,用于存储大容量的数据。
3. 输入输出设备设计3.1 键盘输入设备设计一个键盘输入设备,用于接收用户的输入。
3.2 显示器输出设备设计一个显示器输出设备,用于显示计算结果。
四、实施步骤1. CPU实现1.1 根据CPU的硬件设计,搭建电路原型。
1.2 编写控制单元的逻辑电路代码。
1.3 编写算术逻辑单元的逻辑电路代码。
1.4 进行仿真验证,确保电路的正确性。
2. 存储器实现2.1 设计主存储器的存储单元。
2.2 设计辅助存储器的存储单元。
2.3 编写存储器的读写操作代码。
2.4 进行存储器的功能测试,确保读写操作的正确性。
3. 输入输出设备实现3.1 设计键盘输入设备的接口电路。
3.2 设计显示器输出设备的接口电路。
3.3 编写输入输出设备的读写操作代码。
3.4 进行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测试,确保读写操作的正确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CPU、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的实现,我们成功设计了一个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简单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优秀范文5篇]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报告[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大庆师范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报告设计题目:基本模型机的模拟设计与实现子题目:外部中断控制流水灯、蜂鸣器学生姓名:院别: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2011 年 7 月 5日大庆师范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基本模型机的模拟设计与实现主要内容:对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能够自己设计机器指令并且能够翻译为微程序,并能将机器指令和微程序分别打入模拟机的内存和控制存储其中,并通过程序调试能将所编写的程序正确运行。
参考资料:《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著《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著《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完成期限:一周指导教师签名:2011年 7 月5日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目录一、设计目标 (1)二、采用设备 (1)三、设计的原理 (1)3.1 单片机..............................................................................1 3.2中断方式...........................................................................2 3.3实现控制LED 和蜂鸣器的原理 (3)四、逻辑电路图 (3)4.1LED小灯原理图..................................................................... 3 4.2扬声器原理图..................................................................... 3 4.3单片机的独立按键原理图 (4)五、程序代码...........................................................................4 5.1C语言的特点及选择...............................................................4 5.2 程序代 (5)六、调试情况 (5)6.1在keil环境下,编写外部中断的程序…………………………………6 6.2软件调试的步骤 (6)七、心得体会 (6)八、参考文献 (7)大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摘要:本文介绍了在89c51单片机系统中设计外部中断流水灯、蜂鸣器的一种方法。
计组实验报告(共10篇)
计组实验报告(共10篇)计组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一一、算术逻辑运算器1. 实验目的与要求:目的:①掌握算术逻辑运算器单元ALU(74LS181)的工作原理。
②掌握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输通道。
③验算由74LS181等组合逻辑电路组成的运输功能发生器运输功能。
④能够按给定数据,完成实验指定的算术/逻辑运算。
要求:完成实验接线和所有练习题操作。
实验前,要求做好实验预习,掌握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道和ALU 的特性,并熟悉本实验中所用的模拟开关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进行实验操作,仔细思考实验有关的内容,把自己想得不太明白的问题通过实验去理解清楚,争取得到最好的实验结果,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目的。
实验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2. 实验方案:1.两片74LS181(每片4位)以并/串联形式构成字长为8为的运算器。
2.8为运算器的输出经过一个输入双向三态门(74LS245)与数据总线相连,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与两个8位寄存器(74LS273)DR1和DR2的输出端相连,DR1和DR2寄存器是用于保存参加运算的数据和运算的结果。
寄存器的输入端于数据总线相连。
3.8位数据D7~D0(在“INPUT DEVICE”中)用来产生参与运算的数据,并经过一个输出三态门(74LS245)与数据总线相连。
数据显示灯(BUS UNIT)已与数据总线相连,用来显示数据总线上所内容。
4.S3、S2、S1、S0是运算选择控制端,由它们决定运算器执行哪一种运算(16种算术运算或16种逻辑运算)。
5.M是算术/逻辑运算选择,M=0时,执行算术运算,M=1时,执行逻辑运算。
6.Cn是算术运算的进位控制端,Cn=0(低电平),表示有进位,运算时相当于在最低位上加进位1,Cn=1(高电平),表示无进位。
逻辑运算与进位无关。
7.ALU-B是输出三态门的控制端,控制运算器的运算结果是否送到数据总线BUS上。
低电平有效。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精品9篇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学院计算机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年月日实验一:基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学习和了解TEC-XP+教学实验监控命令的用法;●学习和了解TEC-XP+教学实验系统的指令系统;●学习简单的TEC-XP+教学实验系统汇编程序设计。
2实验设备及器材●工作良好的PC机;●TEC-XP+教学实验系统和仿真终端软件PCEC。
3实验说明和原理实验原理在于汇编语言能够直接控制底层硬件的状态,通过简单的汇编指令查看、显示、修改寄存器、存储器等硬件内容。
实验箱正如一集成的开发板,而我们正是通过基础的汇编语言对开发板进行使用和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运用汇编语言的知识,还需要结合数字逻辑中所学的关于存储器、触发器等基本器件的原理,通过串口通讯,实现程序的烧录,实验箱与PC端的通讯。
4实验内容1)学习联机使用TEC-XP+教学实验系统和仿真终端软件PCEC;2)学习使用WINDOWS界面的串口通讯软件;3)使用监控程序的R命令显示/修改寄存器内容、D命令显示存储内容、E命令修改存储内容;4)使用A命令写一小段汇编程序,U命令反汇编输入的程序,用G命令连续运行该程序,用T、P命令单步运行并观察程序单步执行情况。
5实验步骤1)准备一台串口工作良好的PC机器;2)将TEC-XP+放在实验台上,打开实验箱的盖子,确定电源处于断开状态;3)将黑色的电源线一段接220V交流电源,另一端插在TEC-XP+实验箱的电源插座里;4)取出通讯线,将通讯线的9芯插头接在TEC-XP+实验箱上的串口"COM1"或"COM2"上,另一端接到PC机的串口上;5)将TEC-XP+实验系统左下方的六个黑色的控制机器运行状态的开关置于正确的位置,再找个实验中开关应置为001100(连续、内存读指令、组合逻辑、联机、16位、MACH),6)控制开关的功能在开关上、下方有标识;开关拨向上方表示"1",拨向下方表示"0","X"表示任意,其他实验相同;7)打开电源,船型开关盒5V电源指示灯亮;8)在PC机上运行PCEC16.EXE文件,根据连接的PC机的串口设置所用PC机的串口为"1"或"2",其他的设置一般不用改动,直接回车即可; (8)按一下"RESET"按键,再按一下"START"按键,主机上显示:6实验截图及思考题【例3】计算1到10的累加和。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班级:计算机________ 班姓名: _________ 学号:完成时间:一、课程设计目的1在实验机上设计实现机器指令及对应的微指令(微程序)并验证,从而进一步掌握微程序设计控制器的基本方法并了解指令系统与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2 •通过控制器的微程序设计,综合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核心知识并进一步建立整机系统的概念;3 •培养综合实践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针对COP2000实验仪,从详细了解该模型机的指令/微指令系统入手,以实现乘法和除法运算功能为应用目标,在COP2000的集成开发环境下,设计全新的指令系统并编写对应的微程序;之后编写实现乘法和除法的程序进行设计的验证。
三、课程设计使用的设备(环境)1硬件COP2000实验仪PC机2. 软件COP2000仿真软件四、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步骤)1. 详细了解并掌握COP 2000模型机的微程序控制器原理,通过综合实验来实现该模型机指令系统的特点:1. 模型机总体结构COP2000模型机包括了一个标准CPU所具备所有部件,这些部件包括:运算器ALU、累加器A、工作寄存器W、左移门L、直通门D、右移门R、寄存器组R0-R3、程序计数器PC、地址寄存器MAR、堆栈寄存器ST、中断向量寄存器IA、输入端口IN、输出端口寄存器OUT、程序存储器EM、指令寄存器IR、微程序计数器uPC、微程序存储器uM,以及中断控制电路、跳转控制电路。
其中运算器和中断控制电路以及跳转控制电路用CPLD来实现,其它电路都是用离散的数字电路组成。
微程序控制部分也可以用组合逻辑控制来代替。
模型机为8位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为8位,但其工作原理与16位机相同。
模型机的指令码为8位,根据指令类型的不同,可以有0到2个操作数。
指令码的最低两位用来选择R0-R3寄存器,在微程序控制方式中,用指令码作为微地址来寻址微程序存储器,找到执行该指令的微程序。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三、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
序号
教学顺序
教学内容
2、控制信号的说明;
3、;实验的关键设计;
4、实验的步骤
5、实验运行图;
6、实验结果分析;
六、结论(应当准确、完整、明确精练;也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设想、尚待解决问题等。)
七、参考文献
(一)教科书
唐朔飞编著,《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版
(二)参考书
(1)李勇编著,《计算机原理与设计》,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学生独立设计出对应每一条指令的一段微指令,并将若干段微程序写入控制存储器,并检查其正误。
3、把程序通过存储器写操作写入内存中
4、通过存储器读操作连续进行读操作,验证6、读寄存器对寄存器堆中的寄存器连续进行读操作,验证写的数据是否正确。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
系院:
学生姓名:
专业:
年级:
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
课程设计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
姓名
学号
主要完成内容
备注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设计是在完成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后进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掌握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理论之后,在实验室里老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搭建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的模型,其模型中包括计算机中的运算器、寄存器、译码电路、存储器、和存储微指令用的控制存储器。在此基础上,给出若干条计算机指令,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出这若干条指令的微指令,并将其存放于控制存储器,然后用这几条指令设计一段程序。将该段程序存放于内存中,并运行此段程序,且显示该段程序运行后其结果的正、误,分析其原因。通过该实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和指令在计算机中运行过程的理解。
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班级:计算机班姓名:学号:完成时间:一、课程设计目的1.在实验机上设计实现机器指令及对应的微指令(微程序)并验证,从而进一步掌握微程序设计控制器的基本方法并了解指令系统与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2.通过控制器的微程序设计,综合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核心知识并进一步建立整机系统的概念;3.培养综合实践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针对COP2000实验仪,从详细了解该模型机的指令/微指令系统入手,以实现乘法和除法运算功能为应用目标,在COP2000的集成开发环境下,设计全新的指令系统并编写对应的微程序;之后编写实现乘法和除法的程序进行设计的验证。
三、课程设计使用的设备(环境)1.硬件●COP2000实验仪●PC机2.软件●COP2000仿真软件四、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步骤)1.详细了解并掌握COP 2000模型机的微程序控制器原理,通过综合实验来实现该模型机指令系统的特点:1.模型机总体结构COP2000模型机包括了一个标准CPU所具备所有部件,这些部件包括:运算器ALU、累加器A、工作寄存器W、左移门L、直通门D、右移门R、寄存器组R0-R3、程序计数器PC、地址寄存器MAR、堆栈寄存器ST、中断向量寄存器IA、输入端口IN、输出端口寄存器OUT、程序存储器EM、指令寄存器IR、微程序计数器uPC、微程序存储器uM,以及中断控制电路、跳转控制电路。
其中运算器和中断控制电路以及跳转控制电路用CPLD来实现,其它电路都是用离散的数字电路组成。
微程序控制部分也可以用组合逻辑控制来代替。
模型机为8位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为8位,但其工作原理与16位机相同。
模型机的指令码为8位,根据指令类型的不同,可以有0到2个操作数。
指令码的最低两位用来选择R0-R3寄存器,在微程序控制方式中,用指令码作为微地址来寻址微程序存储器,找到执行该指令的微程序。
而在组合逻辑控制方式中,按时序用指令码产生相应的控制位。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学号:课程设计题目硬件加减法器的设计教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课程设计任务书2012~2013学年第 1 学期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工作部门:一、课程设计题目硬件加减法器的设计二、课程设计内容(含技术指标)1.利用QUARTUS软件设计8位的补码加减法电路。
方案一:用原理图设计法设计8位行波进位加减法器。
方案二:用原理图设计法设计8位超前进位加法器。
方案三:用VHDL设计法设计8位加减法器。
2. 输入两个8位数据分别存放在A、B寄存器中,通过计算,将结果Y以十进制显示在数码管上,并判断是否产生溢出,用V表示,如果溢出,使蜂鸣器报警。
总体框图参考下图:三、进度安排1.2012年12月29日,课题讲解,布置任务2.2012年12月30日到2013年1月4日,查阅资料,分析、讨论与设计3.2013年1月5日到8日,进行各子模块的设计,并进行调试4.2013年1月9日到10日完成各模块联调,进行测试5.2013年1月11日,成果验收,进行答辩四、基本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中补码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溢出判断方法;2.掌握硬件描述语言VHDL及原理图设计方法;3.熟练掌握Quartus II软件平台;4.各小组按模块分工,每人独立完成自己负责的模块;5.合作完成最终的硬件下载及调试;6.独立撰写符合要求的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1 课程设计概述 (5)1.1课设目的 (5)1.2设计任务 (5)1.3设计要求 (5)2 实验原理与环境 (6)2.1实验原理 (7)2.2实验环境 (8)3 总体方案设计 (8)3.1需求分析 (9)3.2硬件设计 (9)3.3软件设计 (12)4 实验过程与调试 (15)4.1仿真XXX (15)4.2主要故障与调试 (16)4.3实验流程图 (17)5 设计总结与心得 (18)5.1课设总结 (18)5.2课设心得 (18)参考文献 (18)1课程设计概述1.1课设目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摘要: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该实验旨在深入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并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来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
本实验报告将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环境、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实验的分析和讨论。
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
具体目标包括:- 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学习使用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的软件工具。
2. 实验环境:本实验所需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如下:- 硬件环境:一台支持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计算机;- 软件环境: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的软件工具,如Xilinx ISE、ModelSim等。
3. 实验步骤:本实验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3.1 系统需求分析在设计计算机系统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系统的需求和功能。
根据实验要求,我们需要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包括指令集、寄存器、运算单元等。
3.2 系统设计根据系统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系统设计。
设计包括指令集的设计、寄存器的设计、运算单元的设计等。
3.3 系统实现在系统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的实现。
具体步骤包括使用硬件描述语言(如VHDL)进行电路设计,使用Xilinx ISE进行逻辑综合和布局布线,最终生成bit文件。
3.4 系统测试在系统实现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的测试。
测试包括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功能测试主要是验证系统是否按照设计要求正常工作;性能测试主要是测试系统的性能指标,如运行速度、吞吐量等。
4.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成功设计和实现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
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指令集:支持基本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寄存器:包括通用寄存器、程序计数器、指令寄存器等;- 运算单元:包括算术逻辑单元(ALU)和控制单元。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7.连接实验线路…………………………………………………………………..12
8.运行与调试……………………………………………………………………..13
五总结…………………………………………………………………………………………….13
六参考文献…………………………………………………………………………………………15
OUT addr
0011 0000 XXXX XXXX
[addr] -> LED
JMP addr
0100 0000 XXXX XXXX
[addr] -> PC
4
(1)微指令格式
微指令字长共24位,其控制位顺序如下表所示:
A字段
B字段
C字段
15
14
13
选择
12
11
10
选择
9
8
7
选择
0
0
0
0
0
0
0
0
0
0
110
110
000110
0B
0
0
0
0
0
0
0
1
1
110
110
110
011000
0C
0
0
0
0
0
0
0
1
1
110
110
110
001101
0D
0
0
0
0
0
0
0
0
1
101
000
110
000001
18
0
0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3篇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第一篇:CPU设计计算机中心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是计算机的心脏,它负责执行指令,完成计算和控制计算机的所有运算和数据传输。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中,设计一块CPU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CPU的设计与制作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
首先,需要了解CPU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组成,包括寄存器、ALU、控制器和数据通路等。
其次,需要掌握数字逻辑、硬件描述语言和电子工艺制作等知识和技能,以实现CPU的具体功能。
设计一块CPU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CPU的整体架构和指令集。
根据需求和实际应用,确定CPU的整体架构和指令集。
可以参考现有的CPU设计,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改进。
2.编写CPU的硬件描述语言代码。
使用硬件描述语言(如VHDL)编写CPU的硬件描述语言代码,包括寄存器、ALU、控制器和数据通路等。
3.使用仿真工具进行验证。
使用仿真工具模拟CPU的运行过程,验证硬件描述语言代码的正确性和功能实现。
4.设计和制作PCB电路板。
将CPU的硬件描述语言代码转换为PCB电路板设计,并制作出实际的电路板。
5.测试CPU的性能和功能。
对制作出的CPU进行测试,验证其性能和功能可靠性。
CPU的设计和制作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到完成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因此,设计和制作一块优秀的CPU需要耐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第二篇:存储器设计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
存储器需要具有读、写、删等常见操作,设计一块性能良好和容量适中的存储器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存储器的设计和制作需要掌握数字电路设计、电子工艺制作和人机交互等知识和技能。
下面是存储器设计的主要步骤:1.确定存储器的类型和容量。
根据实际需要和使用场景,确定存储器的类型和容量,包括SRAM、DRAM、FLASH等。
2.设计存储器的电路和控制线路。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年月日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任务概述 (1)1.1课设目的 (1)1.2 课设任务 (1)第二章题目解答 (2)2.1指令的执行流程 (2)2.1.1“异或”指令 (2)2.1.2 读取指令 (3)2.1.3 “JMP”指令 (4)2.2存储器 (4)2.3计算机运算器 (5)2.4硬件系统 (12)2.4.1输入设备 (12)2.4.2输出设备 (13)2.4.3存储器 (13)2.4.4运算器 (13)2.4.5控制器 (13)2.4.6采用门电路设计一个8位的全加器电路 (14)2.4.7 定点补码加减法装置逻辑框图 (14)2.5运算器的组成及设计 (15)第三章个人总结 (20)4.1主要结论 (20)4.2 对实训的认识 (20)参考文献 (21)第一章课程设计任务概述1.1课设目的通过课程设计,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工作原理,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完成课设内容。
理解计算机基本构造以及微观操作。
对指令在计算机内部的执行过程进行深入了解,掌握存储器中的地址变换等。
1.2 课设任务1参考给出的或者课本上的计算机的硬件(应有中断功能)组成,写出完成下面给定的指令格式的指令的执行流程;(1)累加器内容完成“异或”运算“异或”指令的指令格式操作码 DR SR(2)把一个内存单元中的内容读到所选择的一个累加器中。
操作码 DR SR(3)以下五条机器指令为选做题目,给出指令执行流程(选做要求:(组号mod5)+1=红色题目编号):IN(输入)、ADD(二进制加法)、STA(存数)、OUT(输出)、JMP(无条件转移),其指令格式如下:助记符机器指令码说明①IN 0000 0000 “I NPUT DEVICE”中的开关状态→R0②ADD addr 0001 0000 ×××× R0+[addr] →R0③STA addr 0010 0000 ×××× R0→ [addr]④OUT addr 0011 0000 ×××× [addr] →BUS⑤JMP addr 0100 0000 ×××× addr→PC注释:本小组为第四组,选做题目为52要求用128K×16位的SRAM芯片设计512K×16位的存储器,SRAM芯片有两个控制端:当 CS 有效时该片选中。
计算机组成原理(毕业设计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实验计算机的设计学院:班级:学号:姓名:完成时间:目录一、设计目的 (2)二、设计内容 (2)三、设计要求 (2)四、设计原理 (2)五、调试程序 (6)六、应用程序 (6)七、心得体会 (8)一. 设计目的:巩固和深刻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所讲解的原理,加深对计算机各模块协同工作的认识,掌握微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具体方法,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取得设计与调试的实践经验.二. 设计内容:按照要求设计一指令系统,该指令系统能够实现数据传送,进行加,减运算和逻辑左移和右移,具有累加器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存储器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等五种寻址方式.三. 设计要求:仔细复习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掌握微程序设计的思想,并根据掌握的理论写出要设计的指令系统的微程序.运算器采用多累加器结构.指令系统至少要包括六条指令,具有上述功能和寻址方式.将所设计的微程序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调试,并给出测试思路和具体程序段(1)运算器:采用单累加器多寄存器结构(开关KA,KB,KC,KR分别置左,右,右,左)(2)指令系统:多于16条指令,外设和内存统一编址,统一操作指令(3)内存寻址方式:寄存器直接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4)微程序设计微操作信号发生器四. 设计原理用FD-CES-B型试验仪的硬件资源,实验者可自行设计指令系统以及相应的微程序,研制一台微程序控制的试验计算机。
把微程序输入控存,在给定具体的程序后,用汇编语言编出算法。
手工编译为微指令,输入主存,调试得到预期结果。
部分接线图如下所示:接线:SA 接 X0 接 M16 SB 接 X1 接 M17 P0、SR、SL 接CYP1 接 A0P2 接 A7CA、CC、RCP、CI 接ΦS3~S0 接 M23~M20Cn 接M19M 接M18CG 接M11OB 接M8OT 接 M10CT 接+5VRR 接M1A 接 I0B 接 I1P+1 接M6GI 接 M7CK 接ΦCLR 接+5VOI 接M15B1、B3 接RFKA 接IAB0PA 接 IAB1DR 接 M5MLD 接 M4MP+1 接 +5VMCLR 接 ROMCLK 接POMIG 接地MD10~MD6 接地MD5 接 I7MD4 接 I6MD3 接 I5MD2 接 I2MD1~MD0 接+5V根据设计要求,实验计算机属多累加器结构.因此,应将实验仪上的KA,KB,KC,KR四组开关分别置为右,左,左,上的位置.另外,实验计算机和外设不仿采用I/O查询方式.下图是整机逻辑框图:微指令格式和指令微程序:五. 调试程序(一)准备工作:1、测试控制台的复位功能:加电按RET键,应显示CPU READY字样,表示实验仪监控程序开始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号:学号:CHANG Z H OU U N I V E RSITY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8位机微程序控制器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实现学生姓名:学号:学院(系):专业班级:校内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实习时间:年月日 年月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指导教师目录1、课程设计的目的 (1)2、课程设计的环境 (1)3、课程设计的内容 (1)3.1课程设计的原理 (1)3.2课程设计机器指令 (3)3.3微指令格式 (4)3.4数据通路图 (6)4、设计方案 (7)4.1设计指令 (9)4.2微程序流程图 (10)4.3微指令二进制微代码表 (10)5、验证与结果分析 (13)5.1课设过程中所遇问题 (23)5.2对应问题的解决 (23)6、课程设计总结 (24)6.1任务分工 (24)6.2心得体会 (24)参考文献 (26)1、课程设计的目的深入了解计算机各种指令的执行过程,以及控制器的组成,指令系统微程序设计的具体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动态微程序设计的概念;完成微程序控制的特定功能计算机的指令系统设计和调试。
总体概括而言,分为两点:1、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组成系统,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2、为其定义两条以上的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
2、课程设计的环境硬件环境:TEC-9实验系统一台,排线若干,连接有关联的开关,使信号同步。
软件环境:HQFC-B1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进行微程序的写入。
3、课程设计的内容1、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设计一台新的微程序控制器模型计算机。
2、选择合适的寻址方式,进行数据的提取。
3、确定你需要做的两条指令,并画出对应指令的流程图。
4、根据流程图,设计控制器代码。
5、根据控制器代码,在TEC-9实验系统上进行连线、调试,修改控制器代码。
6、最后,得出正确的控制器代码并完成实验报告、答辩,课程设计完成3.1课程设计的原理TEC-9实验系统的组成:控制台、数据通路、控制器、时序电路、数字逻辑实验区、电源模块时序发生器时序发生器产生计算机模型所需的时序和数字逻辑实验所需的时钟。
时序电路由一个500KHz晶振、2片GAL22V10组成。
根据本机的设计,执行一条微程序指令需要4个节拍脉冲T1、T2、T3、T4,执行一条机器指令需要三个节拍电位W1、W2、W3,因此本机的基本时序如下:图1 时序发生器微程序控制器1、微程序控制器由5片58C65/28C64组成,存储容量为8K,本实验系统共使用128个字节。
微指令格式采用全水平型,微指令字长37位,其中顺序控制部分10位:后继微地址uA5~uA0,判断标志位P3~P0操作控制字段:27位,全部采用直接表示法,用于控制数据通路的操作2、标志位P3和控制台开关SWC~SWA结合在一起确定微程序的分支,完成不同的控制台操作。
3、标志位P2和指令操作码(IR寄存器的高4位IR7~IR4)结合确定微程序的分支,转向各种指令的不同微程序流程。
4、标志位P1标志一条指令的结束,与中断请求信号INTQ结合,实现对程序的中断处理。
5、标志位P0与C结合确定微程序的分支,实现条件转移指令。
图2 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3.2课程设计机器指令1、取立即数时,立即数的地址为取值后的当前PC地址( PC自动加1)。
2、从数据通路图中可以看出从存储器中读取数据到数据总线只能从左端口读出,而P C地址为右端口数据,因此取立即数,需要通过中间把P C地址数赋值给存储器左端口地址寄存器。
3、从数据通路图中观察可以发现,PC地址可以通过中断地址寄存器。
暂存后送到数据总线,左端口地址和右端口地址都可以从数据总线上得到数据。
4、寄存器与立即数运算时,运算器一个操作数从寄存器取数,另一个从数据总线取数(存储器输出),因此M1、M2、 LDDR1、LDDR2不能合并成1组信号,微程序控制器输出有2个空余的信号NC0、NC1,因此可使用NC0输出到M2,NC1输出LDDR2。
使运算的二个操作数从不同的数据来源取数表1 指令表3.3微指令格式1、微指令格式采用全水平型,微指令字长37位,其中顺序控制部分10位:后继微地址uA5~uA0,判断标志位P3~P0操作控制字段:27位,全部采用直接表示法,用于控制数据通路的操作2、标志位P3和控制台开关SWC~SWA结合在一起确定微程序的分支,完成不同的控制台操作。
3、标志位P2和指令操作码(IR寄存器的高4位IR7~IR4)结合确定微程序的分支,转向各种指令的不同微程序流程。
4、标志位P1标志一条指令的结束,与中断请求信号INTQ结合,实现对程序的中断处理。
5、标志位P0与C结合确定微程序的分支,实现条件转移指令。
TEC-9实验系统有11条机器指令功能,和数据通路总体图的控制信号,采用的微指令格式见下图。
微指令字长共38位。
其中顺序控制部分10位:后继微地址6位,判别字段4位,操作控制字段28位,各位进行直接控制。
微指令格式中,信号名为高有效信号。
为了适合运算器LS181,进位信号与其一至,CN#为运算器最低进位/借位,低有效。
图3 微指令格式控制存储器采用5片EEPROM 28C64(U8、U9、U10、U11、U12)。
28C64的输出是D0—D7,分别与引脚11、12、13、15、16、17、18、19相对应,CM0是最低字节,CM4是最高字节。
微地址寄存器6位,用一片8D触发器74LS273组成,带有清零端。
两级与门、或门构成微地址转移逻辑,用于产生下一微指令的地址。
在每个T1上升沿时刻,新的微指令地址会打入微地址寄存器中,控制存储器随即输出相应的微命令代码。
微地址转移逻辑生成下一地址,等下一个T1上升沿时打入微地址寄存器。
5片EEPROM的地址A6(引脚4)直接与控制台开关SWC 连接,当SWC = 1时,微地址大于或者等于40H,当SWC = 0时,微地址的范围为00H—3FH。
SWC主要用于实现读寄存器堆的功能。
控制信号1.SW_BUS: 为1时,允许开关数据送数据总线。
2.LDER:为1时,将数据总线的数据写入暂存寄存器ER;在T4上3.升沿保存C、Z标志位。
4.WRD:为1时,允许对寄存器堆RF进行写操作。
5.WR1~WR0: 选择写入寄存器堆的寄存器号。
6.RD1~RD0:选择从A端口读出的寄存器。
7.RS1~RS0:选择从B端口读出的寄存器。
8.RS_BUS:为1时,允许从B端口读出的数据送往数据总线。
9.LDDR1:为1时,对运算器操作数DR1加载(运算器B口)。
10.L DDR2:为1时,对运算器操作数DR2加载(运算器A口)。
11.M1: DR1数据来源选择,1=寄存器堆,0=数据总线。
12.M2: DR2数据来源选择,1=寄存器堆,0=数据总线。
13.A LU_BUS:为1时,运算器运算结果允许送数据总线。
14.S3~S0:运算器运算功能选择。
15.L DAR1/LDAR2:为1时,加载地址寄存器AR1/AR216.A R1_INC:为1时,地址突破口AR1加1。
17.M3: AR2数据来源选择,1=数据总线,0=程序计数器PC。
18.M4: R4数据来源选择,1=数据总线,0=指令寄存器IR。
19.L DPC(LDR4): 为1时,允许对程序计数器(R4)加载。
20.P C_ADD:为1时,进行PC+D操作。
21.P C_INC:为1时,时行PC+1操作。
22.L DIR(CER):为1时,对指令寄存器IR(右端口)加载。
23.L DIAR:为1时,对中断地址寄存器IAR加载。
24.I AR_BUS:为1时,允许中断地址寄存器IAR数据送数据总线。
25.C EL:为1时,允许双端口存储器左端口读写操作。
26.L RW:为1时,左端口读操作;为0时,左端口写操作。
3.4数据通路图图4 数据通路图TEC-9的数据通路采用了数据总线和指令总线双总线形式。
他还使用了大规模在系统编程器件作为寄存器堆,使得设计简单明了,可修改性强。
1、运算器ALU运算器是由两片74LS181组成,在选择端M和S0-S3控制下,ALU对数据进行各种算术、逻辑运算。
2、运算操作数寄存器DR1和DR2DR1和DR2是运算操作数寄存器,DR1和ALU的B口相连,DR2和ALU的A口相连。
DR1和DR2各由2片74LS298构成。
两个操作数寄存器的获取数据通过M1、LDDR1、M2和LDDR2四个信号来确定数据的来源。
3、多端口通用寄存器堆RF多端口通用寄存器堆由一片ispLSI1016构成,包含4个8位寄存器,3个控制端口:2个控制读操作,1个控制写操作,3个端口可以同时操作。
RD1、RD0、RS1和RS0控制寄存器从哪个口读数据,WRD控制寄存器的写操作。
4、暂存寄存器ER暂存寄存器是一片74LS374,主要用于暂时保存运算器的结果。
由LDER控制。
5、开关寄存器SW_BUS开关寄存器是一片74LS244,用于将控制台数据开关SW7~SW0的数据总线送往数据总线DBUS。
6、双端口存储器RAM双端口存储器由一片IDT7132及少量控制电路构成。
在本实验系统中,RAM左端口连接数据总线DBUS,可进行读、写操作,右端口连接指令总线IBUS,输出指令到指令寄存器IR,作为只读端口使用。
CEL、LRW、OEL、CER、RRW、OER控制端口的读、写操作。
7、地址寄存器AR1和AR2地址寄存器提供双端口存储器的地址。
AR1是一片GAL22V10,其控制信号是LDAR1和AR1_INC。
AR2是由两片74LS298构成。
由M3、LDAR2控制。
8、程序计数器PC、地址加法器ALU2、地址缓存器R4这三者联合起来完成三种操作:PC加载、PC+1、PC+D9、指令寄存器IR指令寄存器是一片74LS374。
控制信号是LDIR。
4、设计方案这次的课设的目的是:8位机微程序控制器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实现,该目的的实现除了利用微程序还可以采用硬布线的方式解决。
1.硬布线控制器硬布线控制器是将控制部件做成产生专门固定时序控制信号的逻辑电路,产生各种控制信号,因而又称为组合逻辑控制器。
这种逻辑电路以使用最少元件和取得最高操作速度为设计目标,因为该逻辑电路由门电路和触发器构成的复杂树型网络,所以称为硬布线控制器。
缺点:(A).一旦控制部件构成后,除非重新设计和物理上对它重新布线,否则要想增加新的控制功能是不可能的(B).当执行不同的机器指令时,通过激活一系列彼此很不相同的控制信号来实现对指令的解释,其结果使得控制器往往很少有明确的结构而变得杂乱无章组合逻辑控制器的最大优点是速度快,但是时序控制信号形成部件的结构不规整,使得设计、调试、维修较困难,难以实现设计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