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贫困大学生现状及解困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1

2009年· 08月·下期

学 术 · 理 论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现代企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程秀玲,梅义征.法治论丛-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8,(06).

[2]夏锦文,蔡道通.《论中国法治化的观念基础》.中国法学,1997,(5).[3]张君成.《当代中国法治国家的目标探讨》.华南热带农业大

学学报,2003,12(4).

[4]李步云,刘士平.《论法与法律意识》.法学研究,2003(4).[5]李燕萍,李秋萍.《法治理想的实现思考》.北方论丛,2003(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收费及住宿标准也在提高,再加上经济危机、物价上涨等因素,当代大学生每年花费达万元以上。这对于经济困难家庭来说是难以承担的,也导致高校贫困生队伍越来越大。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影响到当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如何推进贫困大学生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调查分析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出帮助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具体措施,对于开展贫困大学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贫困生的现状

贫困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来自经济欠发达偏远地区、灾区的农村家庭;(2)城市父母双下岗(无业)职工家庭;(3)低收入家庭的学生;(4)家庭突遭意外或不幸,面临经济困难的学生;(5)父母长期患病,需长期支付医疗费用且不能从事繁重劳动;(6)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学的学生。

这些贫困大学生大都依靠借贷上学,其中大部分学生交不起学费。他们生活十分简朴,在衣、食、住等方面较之其他同学差距很大。生活上大多比较拮据,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甚至连生活都难以保证。

有些贫困生不仅面临着经济困难,还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他们排斥师生善意的同情。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使其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部分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更有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帮助,就会对其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二、贫困大学生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前,我国高等教育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国家统包了个人的高等教育与生活费,因此贫困生问题尽管存在但不是很明显。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实行高校招生“并轨”制度改革以后,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负担,于是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具体来看,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凸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原因是贫困大学生产生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总体水平较之发达国家仍有不少差距,公共教育支出比例相对很低,所以浅析贫困大学生现状及解困对策

杨海波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3)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贫困大学生数量也日益增多,如何推进贫困大学生工作,改善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需要各个层面共同努力。本文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状况,总结了贫困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困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 现状 对策

高等教育不可能实行免费。其次,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高校招生

规模扩大,尽管教育投入总量不断提高,人均教育支出却很低。第三,家庭贫困是产生贫困大学生的直接原因。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目前高校大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穷”地区。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再加上经济危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前两年有所降低,社会贫富差距也无可避免地体现在校园里,贫困大学生问题也逐年体现出来。

(二)教育产业化是贫困大学生问题产生的直接根源。

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育产业化,学费与住宿费越来越高,生活费用也随之增加。尽管目前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年缴费用大都在4000元 ̄6000元,一些民办院校学费则高达万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甚至更多。一般家庭尚难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人数不断加大。1999年以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据统计,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 ̄15%,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占到一半的比例。

(三)资助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助、贷、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各高校、社会各界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及其体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譬如资助体系比例不均匀、励志诚信教育措施不到位等。因而总体缺乏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四)助学贷款额度有限,难以解决大面积贫困生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存在学生贷款难问题。面对逐年迅速增长的贫困生总数和奖、助学金等的局限,国家助学贷款本应该成为解决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途径。但遗憾的是,现在对贫困生的贷款比例、数额和次数等都有诸多限制。根据有关文件规定,贫困生的贷款比例不得超过在校学生数的20%,每生每年贷款数额不超过 6000元。且根据银行要求,贷款手续繁杂,时间、条件等要求严格,使本已很少能申请的贫困生中只有一多半的人能够申请成功。所以,每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贫困生,往往只有一部分。

152社 科 论 坛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五)勤工助学岗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贫困生数量的增加,要参加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导致勤工助学岗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学校有能力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不到申请学生总数的25%,距离教育部提出的“用3-4年的时间,使60%以上的在校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能够兼任助教、助研、助管工作岗位”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另外,学校环境也影响勤工助学岗位数量的扩大,有些部门大量聘用社会上的临时工,也造成学校内岗位数量的紧张,严重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六)贫困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一些贫困生自立程度较低,技能较差,使靠自立解决部分学费和生活费的愿望难以实现。其实在高校里也不乏一些边上学边做兼职、上学阶段就赚了一笔钱的学生,但必须承认的是,在我们周围,更多的是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也许考试时他们各门功课成绩也都不错,但当面临一份只须具备简单专业素质就能胜任的工作时,却表现一般。还有些贫困生由于自卑心理,不积极主动申请资助,有的甚至还存在虚荣心。比如有的学生没有经济实力,却依然要去攀比、去享受。还有一些学生,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自己偏又迷恋网络游戏,甚至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这样浪费时间和金钱不说,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有的由于心理问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贫困大学生的解困措施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一系列扶困助学的办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奖、助、贷、补、减”为主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1996年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了“不让任何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指导方针。2006年3月9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胡锦涛强调,“要加强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加大政府助学力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尽管目前的资助政策体系在逐步完善,但目前看来,仍然无法彻底解决数目庞大的贫困生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进一步完善学校资助体系

1、科学认定贫困生资格、完善贫困生档案管理

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前提是弄清贫困生的真实情况,使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贫困生认定应层层审定、严格把关。但是由于贫困生中有许多学生爱于面子,往往并不主动向老师提出要求,而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十分困难,甚至有个别比较富裕的同学却出于利益而争取各种资助,造成有限的资源并未完全落实到真正困难的学生头上。因此,高校应当通过网络系统建立准确、全面、动态的贫困生档案。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因为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如果只凭学生的个人档案记载情况和一张困难证明而进行认定,往往会造成鱼目混珠。因此,高校应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各系部辅导员要专人负责,完善贫困生的认定与管理工作。高校通过网络系统建立完整详细的贫困生档案,并实行科学动态管理,做到既不漏掉一个贫困生,也不能让并不贫困的学生混到贫困生队伍中,真正发挥档案功效。

2、加大奖学金资助力度

目前,我国高校助学金的资助人数约占学生数的18%左右。尽管资助面比以往有一定提高,但与学生奖学金相比,还是少约10个百分点。况且,困难学生获奖学金有一定难度,且奖金数额较小。应该尝试设立较为高额的奖学金,并且扩大学生获奖的面。使奖学金制度逐步成为国家助学贷款之外的另一种有力的解困手段。这种手段不仅能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而且可以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比无偿资助、社会捐赠所起到的精神激励作用更大。

3、建立规范的勤工助学制度、开展多渠道的勤工助学

高校要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成立专门的勤工助学服务机构,帮助困难学生在校内后勤服务部门寻找助学岗位,如餐厅服务、校园清洁绿化、图书资料整理、实验室日常管理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贫困学生到校办企业、社会实践基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他们在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同时,树立起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信心。

4、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助学

解决数量越来越多的贫困生问题,仅仅靠政府和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努力,广泛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助学。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做得还不够。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好的经验,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宣传,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与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外商、地方政府建立密切联系与合作,一方面争取他们设立多类奖励基金,资助在校品学兼优的学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

(二)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对贫困生资助前要首先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资助是党和政府、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一种关爱,要使其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要他们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利用现有条件去改变未来的命运,努力消除自卑,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社会生存能力。而不是仅仅把扶贫助困单纯的看成是一种经济行为,如果那样,这项工作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和作用,甚至会给贫困学生和学生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三)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

目前,大多数贫困生存在自卑心理与自卑情绪。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常常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同时,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力求以获得优异成绩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然而,这种强烈的自尊又十分脆弱,一旦受到刺激或挫折,很有可能走向更强烈的自卑。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逐渐形成了既自尊又自卑,既坚强又脆弱的双重性格[4]。加强贫困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应重视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让贫困生全面了解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懂得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维护方法和途径,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力度。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形成同学间互帮互助的和谐局面,多开展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为其提供锻炼的舞台,发挥他们的潜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贫困大学生问题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与帮助。同时,笔者认为更加重要的是,贫困大学生应该要一个健康的心态,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努力学习,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参考文献:[1]《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中南民族大学.

[2] 张欢,王丽.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就业愿景现状调查报告.高等教育研究,2008-3.

[3] 胡锦涛.加大政府助学力度,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北京:新京报. http://news.sohu.com.

[4] 李翔.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重庆社会科学,2007-1.

[5]何瑾,樊富珉.西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6]李胜新,王春生.贫困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对策,200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