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理论补益剂定义与作用
合集下载
《方剂学》第七章,补益剂

用。
方名 同
异
正邪 主证
表证 治则
玉屏风散
祛风,治自汗证
正虚
不伤风常自汗 见风始有恶 无表证
扶正为先
桂枝汤
邪实 伤风始有自汗 不见风亦恶 有表证 散邪为主
• 完带汤(1) • [组成] 白术,山药,人参,苍术,
白芍,车前子,陈皮,柴胡,黑芥穗, 甘草
• [功用]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证。
• [重点,难点]
• 1,病机:脾气虚弱,心血不足,心脾两虚。
•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 的常用方。
• 心悸失眠,食少体倦,便血崩漏,舌淡苔 白,脉细弱。
• 3,配伍特点: • 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 • 气血并补,重在补气,意在生血。 • 补气养血药中佐以理气之品,使补而不滞 • 4,加减法: • 崩漏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 • 偏热者, 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
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 • [功用] 益气补血 • [主治] 气血两虚证。 •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气血两虚证的常
用方。
• 附方:
• 十全大补丸:八珍汤加——黄芪,肉桂。温补 气血。
• 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丸去芎,加——陈,远, 味。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 泰山磐石散 为十全大补汤去肉桂,茯苓, 加——续断,黄芩,砂仁,糯米而成,
生地为君
当归为君
熟地为君
四物汤 药性特点
配伍特点 药量
功效 应用
地,芍
芎,归
滋腻,性柔属阴
辛燥,性刚属阳
刚柔相济,阴阳调和
纯阴补血,血中血药
纯阳行血,血中气药
行血不伤血,补血不滞血 芎归大于地芍:主疏通
方名 同
异
正邪 主证
表证 治则
玉屏风散
祛风,治自汗证
正虚
不伤风常自汗 见风始有恶 无表证
扶正为先
桂枝汤
邪实 伤风始有自汗 不见风亦恶 有表证 散邪为主
• 完带汤(1) • [组成] 白术,山药,人参,苍术,
白芍,车前子,陈皮,柴胡,黑芥穗, 甘草
• [功用]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 [主治]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证。
• [重点,难点]
• 1,病机:脾气虚弱,心血不足,心脾两虚。
• 2,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 的常用方。
• 心悸失眠,食少体倦,便血崩漏,舌淡苔 白,脉细弱。
• 3,配伍特点: • 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 • 气血并补,重在补气,意在生血。 • 补气养血药中佐以理气之品,使补而不滞 • 4,加减法: • 崩漏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 • 偏热者, 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
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 • [功用] 益气补血 • [主治] 气血两虚证。 •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气血两虚证的常
用方。
• 附方:
• 十全大补丸:八珍汤加——黄芪,肉桂。温补 气血。
• 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丸去芎,加——陈,远, 味。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 泰山磐石散 为十全大补汤去肉桂,茯苓, 加——续断,黄芩,砂仁,糯米而成,
生地为君
当归为君
熟地为君
四物汤 药性特点
配伍特点 药量
功效 应用
地,芍
芎,归
滋腻,性柔属阴
辛燥,性刚属阳
刚柔相济,阴阳调和
纯阴补血,血中血药
纯阳行血,血中气药
行血不伤血,补血不滞血 芎归大于地芍:主疏通
方剂学——补益剂

特点:补中有散,散中有收,滋而不腻,温而不 燥,刚柔相济,阴阳调和,血自生也。
三、应用: 1、用于妇女月经不调:血虚兼热加丹皮、栀 子;兼寒加艾叶、肉桂;兼气虚加黄芪; 兼血瘀加桃仁、红花;兼气滞加柴胡、香 附。 2、用于胎前产后:胎漏下血不止加阿胶、艾 叶、黄芪、党参、兔丝子。产后恶露不下 加炮姜、桃仁、红花。
六、应用:
1、本方为治疗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的代表 方。以胁肋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弦细 为辨证 要点。
2、加减:大便秘结加蒌仁;虚热汗出加地骨 皮;胁肋胀疼,按之硬加鳖甲;腹痛加白芍、甘 草;不寐加枣仁。
3、现代医学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 十二指 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
第五节 补阳剂
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黄芪
白术
防风
一、主治: 1、表虚卫外不固之自汗 症见:恶风,自汗,面色萎白,舌淡 苔白,脉浮虚软。 2、体虚易感风邪
二、治法: 益气 固表 止汗
三、方解: 黄芪 补益脾肺,益气固表 气旺 汗不外泄 白术 益气健脾,培土生金 表实 外邪不侵 防风 疏风散邪 补中有散,固表不留邪,
四、比较: 1、 四物汤 治 重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 月 滞之月经不调。 归脾汤 经 重在补血统血 主治脾气虚 不 不能统血之月经不调。 逍遥散 调 重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之月经不调。
2、归脾汤 参、术 芪、草 益气健
补中益气汤 脾
补气与养心安神药同用,重在 补益心脾,主治心脾气血两虚 及脾不统血之出血。 补气与升阳举陷药同用,重在 补气升提,主治脾胃气虚,中 气下陷及气虚发热之证。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黄芪 白术
人参
甘草
柴胡
升麻
三、应用: 1、用于妇女月经不调:血虚兼热加丹皮、栀 子;兼寒加艾叶、肉桂;兼气虚加黄芪; 兼血瘀加桃仁、红花;兼气滞加柴胡、香 附。 2、用于胎前产后:胎漏下血不止加阿胶、艾 叶、黄芪、党参、兔丝子。产后恶露不下 加炮姜、桃仁、红花。
六、应用:
1、本方为治疗阴虚气滞而致脘胁疼痛的代表 方。以胁肋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弦细 为辨证 要点。
2、加减:大便秘结加蒌仁;虚热汗出加地骨 皮;胁肋胀疼,按之硬加鳖甲;腹痛加白芍、甘 草;不寐加枣仁。
3、现代医学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 十二指 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
第五节 补阳剂
玉屏风散
《医方类聚》
黄芪
白术
防风
一、主治: 1、表虚卫外不固之自汗 症见:恶风,自汗,面色萎白,舌淡 苔白,脉浮虚软。 2、体虚易感风邪
二、治法: 益气 固表 止汗
三、方解: 黄芪 补益脾肺,益气固表 气旺 汗不外泄 白术 益气健脾,培土生金 表实 外邪不侵 防风 疏风散邪 补中有散,固表不留邪,
四、比较: 1、 四物汤 治 重在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 月 滞之月经不调。 归脾汤 经 重在补血统血 主治脾气虚 不 不能统血之月经不调。 逍遥散 调 重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之月经不调。
2、归脾汤 参、术 芪、草 益气健
补中益气汤 脾
补气与养心安神药同用,重在 补益心脾,主治心脾气血两虚 及脾不统血之出血。 补气与升阳举陷药同用,重在 补气升提,主治脾胃气虚,中 气下陷及气虚发热之证。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黄芪 白术
人参
甘草
柴胡
升麻
补益剂(方剂学)

四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各等分(各9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15g),水一盏,煎至七
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
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组成】莲子肉一斤(500g)薏苡仁一斤(500g)砂仁一斤(500g) 桔梗一斤(500g)白扁豆一斤半(750g)白茯苓二斤(1000g)人参 二斤(1000g)甘草二斤(1000g)白术二斤(1000g)山药二斤 (1000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 减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阴虚补阴,阳虚补阳,阴阳两虚则阴阳并补,这是补 益阴阳的常规方法。但因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 不长,故补阴药与补阳药常配合使用。《类经》卷十 四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 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 泉源不竭。”因此,阳虚补阳时,常佐以补阴之品, 使阳有所附,并可借阴药滋润之性以制阳药之温燥。 阴虚补阴时,常佐以补阳之品,使阴有所化,并可借 阳药温运之力以制阴药之凝滞。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1.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 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 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 脉虚大无力。
【方 解】
本方所主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 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体倦肢 软、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中气下陷, 升举无权,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 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热,故热势不甚,表现为时发时 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有显著区别;气虚媵 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治当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剂学课件补益剂

2019/3/13 方剂学
四、临床应用:
1、范围:补气的代表方、基础方。 2、举例:①异功散 ②六君子汤 ③香砂六君子汤 ④保元汤 ⑤七味白术散 3、参考—对肾炎蛋白尿的治疗。
2019/3/13 方剂学
参苓白术散
一、作用: 1、补气强于四君—四君加莲、淮、 枣、扁、苡 2、祛湿和胃—砂仁(苓、术、扁、苡) 3、长于止泻:①补脾止泻 ②渗湿止泻 ③升提止泻
2019/3/13
方剂学
六讨论 1补气与补血的关系 《温病条辩》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 2补阴与补阳的关系 《类经》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 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 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正补与间接补益
《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肾者,益 2019/3/13 方剂学 其精.
2019/3/13 方剂学
《傅青主女科》
一、组成:重用白术、山药各30克。
2019/3/13 方剂学
二、作用特点:
1、除带专方—能使带下完结而愈,故名。 2、健脾、祛湿、舒肝除带。 3、重在健脾祛湿,佐以舒肝。 术、药、参:甘温补气健脾。 苍、陈:合术燥湿理气 车前子------渗利湿浊 祛 湿(燥、渗、胜) 荆芥穗------胜湿止带 柴、芍-----------疏肝理气 甘 草--------调药和中
2019/3/13
《金匮要略》
一、组成:
1、六味地黄加附子、桂枝。
2、重用熟地,轻用附桂。
2019/3/13 方剂学
二、主治—肾阳亏虚证。 1、病机—肾阳不足,虚寒内生,气化失司。 2、症状 肾虚症—同六味地黄。 虚寒症—畏寒嗜睡,腰膝下肢冷寒,小便清冷, 性机能低下(阳萎、早泄、滑精、精冷) 水液失调症—水肿、痰饮、脚气、消渴、转胞 3、主症—腰膝痠冷,畏寒嗜睡,小便清冷, 舌质胖嫩,边有齿印,脉沉弱而见三大要 素中任何一症。 方剂学 2019/3/13
四、临床应用:
1、范围:补气的代表方、基础方。 2、举例:①异功散 ②六君子汤 ③香砂六君子汤 ④保元汤 ⑤七味白术散 3、参考—对肾炎蛋白尿的治疗。
2019/3/13 方剂学
参苓白术散
一、作用: 1、补气强于四君—四君加莲、淮、 枣、扁、苡 2、祛湿和胃—砂仁(苓、术、扁、苡) 3、长于止泻:①补脾止泻 ②渗湿止泻 ③升提止泻
2019/3/13
方剂学
六讨论 1补气与补血的关系 《温病条辩》血虚者,补其气而血自生 2补阴与补阳的关系 《类经》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 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 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正补与间接补益
《难经》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肾者,益 2019/3/13 方剂学 其精.
2019/3/13 方剂学
《傅青主女科》
一、组成:重用白术、山药各30克。
2019/3/13 方剂学
二、作用特点:
1、除带专方—能使带下完结而愈,故名。 2、健脾、祛湿、舒肝除带。 3、重在健脾祛湿,佐以舒肝。 术、药、参:甘温补气健脾。 苍、陈:合术燥湿理气 车前子------渗利湿浊 祛 湿(燥、渗、胜) 荆芥穗------胜湿止带 柴、芍-----------疏肝理气 甘 草--------调药和中
2019/3/13
《金匮要略》
一、组成:
1、六味地黄加附子、桂枝。
2、重用熟地,轻用附桂。
2019/3/13 方剂学
二、主治—肾阳亏虚证。 1、病机—肾阳不足,虚寒内生,气化失司。 2、症状 肾虚症—同六味地黄。 虚寒症—畏寒嗜睡,腰膝下肢冷寒,小便清冷, 性机能低下(阳萎、早泄、滑精、精冷) 水液失调症—水肿、痰饮、脚气、消渴、转胞 3、主症—腰膝痠冷,畏寒嗜睡,小便清冷, 舌质胖嫩,边有齿印,脉沉弱而见三大要 素中任何一症。 方剂学 2019/3/13
方剂学课件 8补益剂

第八章 补益剂
一、概念: 组成:补益药物为主 功用:补阳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 主治:各种虚损病证
二、分类
补气 — 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补血 —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 气血双补—八珍汤、炙甘草 补阴— 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补阳— 肾气丸 阴阳并补— 地黄饮子
三、使用注意
1、明确病证属但虚无邪,或以虚为主 2、辨别虚实之真假,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3、兼顾气和血,阴和阳关系以及虚则补母的原则 4、注意调整脾胃功能 5、煎服法:文火久煎,空腹服用
血
不思饮食,舌淡,脉弱
虚
弱 肾虚胎元失养—胎动不安甚或堕胎
四物汤——养肝血,滋肾阴
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益气健脾 续断——补肾安胎 白术——补脾安胎 黄芩——清热安胎 砂仁——行气安胎,且醒脾和胃 糯米——补脾养胃以助安胎
配伍要点:
● 补虚安胎:益气养血与安胎药并用。 ● 补脾养肝益肾并用,气血旺盛,冲任安固,
运用
1、辨证要点: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舌 淡,脉细弱。 2、临证加减:
●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 ●胃弱纳差者加砂仁、神曲
炙甘草汤
《伤寒论》(A类)
心 阴阳 血气 不虚 足弱
肺
不能奉养于心——心动悸 不能充养于脉——脉结代 形体失于温养——虚赢少气
肺气虚弱,阴血不足 咳唾涎沫
人参蛤蚧散(原名蛤蚧散)
《博济方》(C类)
肺之宣发肃降
肺 肾
肾之纳气失常
气 虚
肺之通调水道 肾主水液失常
痰 水湿聚而成痰 热 痰壅化热阻肺 咳 喘 热灼肺络
肉腐成脓
咳嗽气喘 呼多吸少 声音低微 脉虚
遍身浮肿
咳嗽气喘 痰稠色黄
一、概念: 组成:补益药物为主 功用:补阳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 主治:各种虚损病证
二、分类
补气 — 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补血 —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 气血双补—八珍汤、炙甘草 补阴— 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补阳— 肾气丸 阴阳并补— 地黄饮子
三、使用注意
1、明确病证属但虚无邪,或以虚为主 2、辨别虚实之真假,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3、兼顾气和血,阴和阳关系以及虚则补母的原则 4、注意调整脾胃功能 5、煎服法:文火久煎,空腹服用
血
不思饮食,舌淡,脉弱
虚
弱 肾虚胎元失养—胎动不安甚或堕胎
四物汤——养肝血,滋肾阴
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益气健脾 续断——补肾安胎 白术——补脾安胎 黄芩——清热安胎 砂仁——行气安胎,且醒脾和胃 糯米——补脾养胃以助安胎
配伍要点:
● 补虚安胎:益气养血与安胎药并用。 ● 补脾养肝益肾并用,气血旺盛,冲任安固,
运用
1、辨证要点: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舌 淡,脉细弱。 2、临证加减:
●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 ●胃弱纳差者加砂仁、神曲
炙甘草汤
《伤寒论》(A类)
心 阴阳 血气 不虚 足弱
肺
不能奉养于心——心动悸 不能充养于脉——脉结代 形体失于温养——虚赢少气
肺气虚弱,阴血不足 咳唾涎沫
人参蛤蚧散(原名蛤蚧散)
《博济方》(C类)
肺之宣发肃降
肺 肾
肾之纳气失常
气 虚
肺之通调水道 肾主水液失常
痰 水湿聚而成痰 热 痰壅化热阻肺 咳 喘 热灼肺络
肉腐成脓
咳嗽气喘 呼多吸少 声音低微 脉虚
遍身浮肿
咳嗽气喘 痰稠色黄
方剂学各论补益剂

佐 柴胡 疏肝,又升清阳
黑芥穗 疏肝收涩
使 甘草 益气,调和药味
完带汤
• 配伍特点:寓补于散,寄清于升,培土抑木,肝脾 同治。
• 随证加减: • 若兼湿热,带下黄色者,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燥
湿; • 兼寒证,小腹疼痛者,加炮姜,茴香以温中散寒; • 腰脊酸软者,加杜仲、续断以补益肝肾; • 日久量多滑脱者,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补中益气汤
•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脾虚气陷
脾虚 气陷
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 肢软,面色萎白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 崩漏
• 气虚发烧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
补中益气汤
君
黄芪 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人参
补气健脾
臣
白术
炙甘草 补气健脾,调和诸药,亦为使药
当归 养血和营 佐
陈皮 理气和胃
柴胡
使
升阳举陷
升麻
补中益气汤
• 加减变化: 若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以补气生血; 以血滞为主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 加强活血祛瘀之力; 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萸以温通血脉; 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 凉血; 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以止血安胎。
• 使用注意:阴虚发烧及血崩气脱等证,不宜使用。
气阴两虚证
暑热汗多 耗气伤阴
久咳肺虚 气阴两伤
神疲乏力,短气,多汗, 咽干口燥,舌红少苔, 脉虚数
咽干口燥,神疲乏力, 气短,干咳少痰,咳则 汗出,脉虚细
生脉散
君
人参 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
臣
麦冬 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佐 五味子 敛肺止汗,生津止渴
生脉散
• 随证加减: 阴虚有热者,以西洋参替代人参,病情急重者,宜 加重全方用量。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

与桂枝汤证鉴别
表卫不固:汗出恶风
功用:益气实卫,固表止汗
君
臣
黄芪-益气、固表、止汗
白术-健脾益气
蒲辅周治验:白术剂量超过黄芪,乃脾健则运化有权
佐
防风-祛风,御风
配伍特点:
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黄芪与防风的配伍意义)
运用要点:
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
临床运用
往年尝以玉屏风散做汤用,大剂量,治表虚汗,3-5 剂后,即取得汗收的效验,但不日又复发,再服再效,再 复发,似乎此方只有短效而无巩固的长效作用。后见我院
病案
孙某,男,40岁,心悸一年多,伴头晕、疲 乏、失眠、心电图检查为频发性房性早搏,窦性心 动过速。初服西药镇静剂及心得安等,症状可减轻, 终未能控制心律,常于夜班或脑力活动后加重,少 食,肌肤消瘦,中医诊视: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六 脉沉细,76次/分,每三、五至一止,舌质红,苔薄 白。证属心脾两虚,拟心脾同治,予以归脾汤合炙 甘草汤,三剂后复诊,反见心律增快,92次/分,夜 汗,考虑属心气虚,兼心阴不足,改益气敛阴法, 药用生脉散加味,连服四剂而愈。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9(1)
岳美中治验:此方止血,关键在白芍、桑叶剂量要大。据 《止园医话》载,白芍止血力大,我加入方中常用30克以上, 治愈多人。 《岳美中医学文集》
为何用桑叶30g
《本草从新》:“(桑叶)凉血,止血”
从肝脾关系考虑
脾不统血
出
血
肝藏阴血不足
加重脾虚
乘脾
肝旺
继发肝不藏血
分析主治病证
黄芪30g 远志10g 木香10g 龙眼肉10g
主治证:营血虚滞
1、内科 2、妇科
表卫不固:汗出恶风
功用:益气实卫,固表止汗
君
臣
黄芪-益气、固表、止汗
白术-健脾益气
蒲辅周治验:白术剂量超过黄芪,乃脾健则运化有权
佐
防风-祛风,御风
配伍特点:
固表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黄芪与防风的配伍意义)
运用要点:
自汗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脉虚。
临床运用
往年尝以玉屏风散做汤用,大剂量,治表虚汗,3-5 剂后,即取得汗收的效验,但不日又复发,再服再效,再 复发,似乎此方只有短效而无巩固的长效作用。后见我院
病案
孙某,男,40岁,心悸一年多,伴头晕、疲 乏、失眠、心电图检查为频发性房性早搏,窦性心 动过速。初服西药镇静剂及心得安等,症状可减轻, 终未能控制心律,常于夜班或脑力活动后加重,少 食,肌肤消瘦,中医诊视: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六 脉沉细,76次/分,每三、五至一止,舌质红,苔薄 白。证属心脾两虚,拟心脾同治,予以归脾汤合炙 甘草汤,三剂后复诊,反见心律增快,92次/分,夜 汗,考虑属心气虚,兼心阴不足,改益气敛阴法, 药用生脉散加味,连服四剂而愈。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9(1)
岳美中治验:此方止血,关键在白芍、桑叶剂量要大。据 《止园医话》载,白芍止血力大,我加入方中常用30克以上, 治愈多人。 《岳美中医学文集》
为何用桑叶30g
《本草从新》:“(桑叶)凉血,止血”
从肝脾关系考虑
脾不统血
出
血
肝藏阴血不足
加重脾虚
乘脾
肝旺
继发肝不藏血
分析主治病证
黄芪30g 远志10g 木香10g 龙眼肉10g
主治证:营血虚滞
1、内科 2、妇科
方剂学 补益剂

配伍特点:平补脾胃,体现了治疗脾胃气虚的 基本大法。全方温而不燥、平补不峻。
运 用:
辨证要点: 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随证加减:
呕吐加半夏;胸膈痞瞒加枳壳、陈皮;心悸 失眠加酸枣仁;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加干姜、 附子。
附方:1.异功散
组成:四君子汤加陈皮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食少便溏,
君:生地黄——滋阴养血。
臣: 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健脾养心, 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麦门冬、阿胶、麻仁(即麻子仁)——滋阴养血, 以助生地黄养阴生津。 佐 桂枝、生姜——温阳通脉 (桂枝合甘草即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 与人参、大枣调补中焦,以促生化。 清酒——加强生地黄滋阴养血之力;温通经脉。
补中益气汤
配伍特点: 补气与升阳并举,重在补气。 补气升阳治疗气虚发热证,体现了“甘 温除热”之法。
•运用
证治要点:
面色萎黄,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少便 溏,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
补中益气汤
随证加减: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白芷、细辛。 腹痛加白芍。 兼气滞,加木香、枳壳。 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 使用注意:
补益剂
一 概 念 组成:补益药物为主。 作用: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补益脏腑 功能,增强体质。 立法依据:“虚则补之”。 主治证:各种虚证。 二 分类与适应证 (一) 补气 (二) 补血 (三) 气血双补 (四) 补阴(五) 补阳(六) 阴阳并补 三 使 用 注 意 1辨别虚实真假;辨别缓急轻重。 2治疗时注意气血、阴阳关系,以及母子、先后 天关系。 3注意调整脾胃功能。 4文火久煎,空腹服用。
运 用:
辨证要点: 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 随证加减:
呕吐加半夏;胸膈痞瞒加枳壳、陈皮;心悸 失眠加酸枣仁;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加干姜、 附子。
附方:1.异功散
组成:四君子汤加陈皮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食少便溏,
君:生地黄——滋阴养血。
臣: 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健脾养心, 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麦门冬、阿胶、麻仁(即麻子仁)——滋阴养血, 以助生地黄养阴生津。 佐 桂枝、生姜——温阳通脉 (桂枝合甘草即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 与人参、大枣调补中焦,以促生化。 清酒——加强生地黄滋阴养血之力;温通经脉。
补中益气汤
配伍特点: 补气与升阳并举,重在补气。 补气升阳治疗气虚发热证,体现了“甘 温除热”之法。
•运用
证治要点:
面色萎黄,少气懒言,体倦乏力,食少便 溏,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
补中益气汤
随证加减:
头痛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白芷、细辛。 腹痛加白芍。 兼气滞,加木香、枳壳。 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 使用注意:
补益剂
一 概 念 组成:补益药物为主。 作用: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补益脏腑 功能,增强体质。 立法依据:“虚则补之”。 主治证:各种虚证。 二 分类与适应证 (一) 补气 (二) 补血 (三) 气血双补 (四) 补阴(五) 补阳(六) 阴阳并补 三 使 用 注 意 1辨别虚实真假;辨别缓急轻重。 2治疗时注意气血、阴阳关系,以及母子、先后 天关系。 3注意调整脾胃功能。 4文火久煎,空腹服用。
方剂学补益剂

方剂学补益剂
第64页
第五节 补阳
方剂学补益剂
第65页
肾气丸《金匮要略》
方剂学补益剂
第66页
桂枝一两(30g) 附子一两(30g) 干地黄八两(240g)
君 温阳化气 臣 补肾填精
山茱萸四两(120g) 山药四两(120g) 泽泻三两(90g) 丹皮三两(90g) 茯苓三两(90g)
方剂学补益剂
证
补气药:益气生血 补肾药:肝肾同源 活血药:祛瘀生新
行气药:使补而不滞
方剂学补益剂
第33页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方剂学补益剂
第34页
熟地(12g) 当归(9g) 白芍(9g) 川芎(6g)
君 善能滋阴补血 臣 补血和血 佐 养血敛阴 佐 活血行气
功用
补血和血
方剂学补益剂
第35页
主治
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 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 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山茱萸 臣 养血滋肾,涩精敛汗
山药 臣 补脾益阴,滋肾固精
枸杞子 臣 补肾益精,养肝明目
龟胶 鹿胶
偏于补阴 臣 峻补精华
偏于补阳
菟丝子 佐 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
川牛膝
方剂学补益剂
第57页
功用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真阴不足证。头目眩晕,腰痠
主治
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 舌干,舌红少苔,脉细。
方剂学补益剂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方剂学补益剂
第17页
主证分析:脾虚气陷证
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 面色萎白。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
方剂学补益剂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

《医学举要》:“左归宗钱仲阳六味丸,减去丹皮者,以 丹皮过于动汗,阴虚必多自汗、盗汗也;减去茯苓、泽泻 者,意在峻补,不宜于淡渗也。方用熟地之补肾为君;山 药之补脾,山茱之补肝为臣;配以枸杞补精,川膝补血, 菟丝补肾中之气,鹿胶、龟胶补督任之元。虽曰左归,其 实三阴并补,水火交济之方也。”
大补阴丸(原名大补丸)《丹溪心法》
附方:
1.异功散:四君子汤加陈皮。功效:益气健脾,行 气化滞。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2.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3.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木香、 砂仁、生姜。功效:益气化痰,行气温中。主治: 脾胃气虚,湿阻气滞证。 4.保元汤:人参、黄芪、甘草、肉桂。功效:益气
臣
三 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防熟地滋腻恋邪 泻 牡丹皮---清泄肝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 佐
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
配伍特点:
1、三补配三泻
2、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
《小儿药证真诀·卷下诸方》:“治肾怯失音,囟 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晴多,面色白等方。”
《成方便读》:“此方大补肝脾肾三脏,真阴不 足,精血亏损等证。故用补必兼泻邪,邪去则补 乃得力。故以熟地之大补肾脏之精血为君,必以 泽泻分导肾与膀胱之邪浊为佐;山萸之补肝固精, 即以丹皮能清泄厥阴、少阳血分相火者继之;山 药养脾阴,茯苓渗脾湿,相和相济,不燥不寒, 乃王道之方也。”
君
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 臣
当归---养血和营 佐
陈皮---理气和胃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
生脉散《医学启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
大补阴丸(原名大补丸)《丹溪心法》
附方:
1.异功散:四君子汤加陈皮。功效:益气健脾,行 气化滞。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2.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3.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木香、 砂仁、生姜。功效:益气化痰,行气温中。主治: 脾胃气虚,湿阻气滞证。 4.保元汤:人参、黄芪、甘草、肉桂。功效:益气
臣
三 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防熟地滋腻恋邪 泻 牡丹皮---清泄肝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 佐
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
配伍特点:
1、三补配三泻
2、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
《小儿药证真诀·卷下诸方》:“治肾怯失音,囟 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晴多,面色白等方。”
《成方便读》:“此方大补肝脾肾三脏,真阴不 足,精血亏损等证。故用补必兼泻邪,邪去则补 乃得力。故以熟地之大补肾脏之精血为君,必以 泽泻分导肾与膀胱之邪浊为佐;山萸之补肝固精, 即以丹皮能清泄厥阴、少阳血分相火者继之;山 药养脾阴,茯苓渗脾湿,相和相济,不燥不寒, 乃王道之方也。”
君
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 臣
当归---养血和营 佐
陈皮---理气和胃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炙甘草)---调和诸药
使
生脉散《医学启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
方剂学 补益剂01

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配伍特点:
1、 补气、渗湿、行气同用, 补而不滞。
2、脾肺同治,培土生金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除用于脾胃气虚外, 对于肺气虚弱亦可应用。临床以泄泻、舌淡 苔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泻利甚者,加肉豆蔻; 久泻兼里寒腹痛,加干姜、肉桂。
3、临床运用: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胃肠功 能紊乱、慢性肾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放 射病等,属脾虚夹湿者。
(功兼和胃行气化痰,《集解》香附,《古今名医方论》改木香 )
4、保元汤:-茯苓,白术+黄芪,肉桂 (功兼温阳)
四君子汤与理中汤比较
组同 成
异
四君子汤
理中丸
人参、白术、甘草
茯苓
干姜
功同
补益脾胃(气)
用 异 重在补脾胃之气 温中祛寒(温中补虚)
主同
中焦脾胃虚弱
治 异 脾胃气虚之证 (望、闻、问、切)
脾胃虚寒之证 (呕、利、冷痛)
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脾虚湿盛(夹湿)证
症见:气短乏力,肠鸣泄泻,面色萎黄, 形体消瘦,胸脘痞闷,饮食不化,舌质淡, 苔白腻,脉虚缓。(亦可用于肺脾气虚夹痰湿 证,咳嗽痰多色白)
病机关键:脾虚夹湿
组成与方解
四君子汤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 苡仁、砂仁、桔梗
使用注意
1、补气与补血:气血相互为用,故 补血方中常配补气;补气方中亦适当配 补血。
2、补阴与补阳:阴阳互为其根,故 常“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3、正补与间接补益:五脏之间相互 滋生,相互依存,故可直接或间接补益。
4、掌握应用原则:外邪已解、正气已虚 的情况下才可应用。若正气已伤而余邪未尽, 则在补虚扶正的同时兼以祛邪,即“补正不忘 祛邪”。
配伍特点:
1、 补气、渗湿、行气同用, 补而不滞。
2、脾肺同治,培土生金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除用于脾胃气虚外, 对于肺气虚弱亦可应用。临床以泄泻、舌淡 苔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泻利甚者,加肉豆蔻; 久泻兼里寒腹痛,加干姜、肉桂。
3、临床运用: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胃肠功 能紊乱、慢性肾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放 射病等,属脾虚夹湿者。
(功兼和胃行气化痰,《集解》香附,《古今名医方论》改木香 )
4、保元汤:-茯苓,白术+黄芪,肉桂 (功兼温阳)
四君子汤与理中汤比较
组同 成
异
四君子汤
理中丸
人参、白术、甘草
茯苓
干姜
功同
补益脾胃(气)
用 异 重在补脾胃之气 温中祛寒(温中补虚)
主同
中焦脾胃虚弱
治 异 脾胃气虚之证 (望、闻、问、切)
脾胃虚寒之证 (呕、利、冷痛)
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脾虚湿盛(夹湿)证
症见:气短乏力,肠鸣泄泻,面色萎黄, 形体消瘦,胸脘痞闷,饮食不化,舌质淡, 苔白腻,脉虚缓。(亦可用于肺脾气虚夹痰湿 证,咳嗽痰多色白)
病机关键:脾虚夹湿
组成与方解
四君子汤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 苡仁、砂仁、桔梗
使用注意
1、补气与补血:气血相互为用,故 补血方中常配补气;补气方中亦适当配 补血。
2、补阴与补阳:阴阳互为其根,故 常“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3、正补与间接补益:五脏之间相互 滋生,相互依存,故可直接或间接补益。
4、掌握应用原则:外邪已解、正气已虚 的情况下才可应用。若正气已伤而余邪未尽, 则在补虚扶正的同时兼以祛邪,即“补正不忘 祛邪”。
中药的方剂——补益剂

中药的方剂——补益剂补益剂以补益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的统称。
有滋养补虚、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的作用,治疗各种虚证。
补益剂因作用和主治病证的不同,可分为补气剂、补血剂、气血双补剂、补阴剂、补阳剂和阴阳并补剂6类。
广泛用治少气懒言,动辄喘乏,易出虚汗,自汗,恶风,面色皎白的肺气虚证;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神倦乏力甚或气虚发热,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的脾气虚证;面色不华,唇舌色淡,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脉细或结代的心血虚证;面色萎黄,惊惕头晕,目眩耳鸣,指甲苍白,妇女月经过期,经少色淡,甚则经闭,肌肤甲错的肝血虚证;气虚证及血虚证兼而有之的气血双亏病证;干咳少痰,咯血,虚热,口干舌燥,咽痛音哑的肺阴虚证;咽干口渴,或不知饥饿,或胃中嘈杂,呕哕,或大便燥结的胃阴虚证;两目干涩,昏花眩晕,耳鸣耳聋的肝阴虚证;腰膝酸痛,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遗精的肾阴虚证;腰膝冷痛,四肢不温,酸软无力,少腹拘急冷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小便不利或频数,形体羸瘦的肾阳虚证。
阴损及阳,阴阳俱虚的病证。
正虚而外邪未尽者,当先祛邪,一般不宜过早使用补益剂,以免留邪为患,必要时扶正祛邪并用。
要辨别虚实真假,若“大实而有羸状”出现真实假虚的证候时,不可妄投补剂而实其实;若“至虚而有盛候”出现真虚假实的证候时,当补反攻,以虚其虚,则贻害无穷。
使用补益剂还要根据病情区别使用,若气血暴脱,元气虚极当用峻补之剂急救危亡;若久病体虚,病势较缓,病程较长的宜用平补之剂,缓慢调养。
使用补益剂时一定要调理脾胃,以使补而不滞。
补益剂多需久服,宜作丸散使用,又多属厚味,入煎剂宜久煎。
服药期间可根据虚证的不同,选择相应滋补食品。
【代表方剂】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人参归脾丸、十全大补汤、四物汤、生脉饮、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理论 补 益 剂定义和作用
一、含义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 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 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
二.立法依据:
《内经》 “虚则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 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三.适应证:虚证
先天不足 饮食失调
后天 失调
劳倦过度 情志不畅 病后失调
趣记:一连人上山,四君虚湿盛证。 脾气虚: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湿盛: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 佐证: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参苓白术散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方解 参苓白术散
君 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
臣
山药、莲子:健脾益气而止泻 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
参苓白术散
加减变化 ➢ 兼里寒而腹痛,+ 干姜、肉桂 ;
附方 七味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
现代运用
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肾炎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四类君方子比汤较
配伍
异
以补气健脾的人 参、白术、茯苓 为主,为治脾胃 气虚的基础方
参苓白术散
在补气健脾的基础 上配伍渗湿止泻之 苡仁、砂仁等,并 配伍了宣利肺气之 桔梗,体现了“培 土生金”
组成
人参 白术 黄芪 甘草 当归 柴胡 升麻 陈皮
药量特点:重用黄芪,余药用量皆轻。 用法:汤剂,水煎服;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趣记:异功无茯,胡妈当妻。
补中益气汤
主治
1、脾虚气陷证。 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
使用注意
1.辨清虚证真假,所谓“大实有羸状, 至虚有盛候”。 ➢2.常服久服补益剂,须适当配伍健 脾和胃理气之品,使补而不滞。
补气
目的与要求:
掌握: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 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
适应证 脾肺气虚证
方药配伍方法
补气药+除湿药(开宣、苦燥、芳化、淡渗)。 行气药,如木香、陈皮等。
兼气滞+陈皮=异功散; 兼痰湿+陈皮、半夏=六君子汤; +陈皮、半夏、木香、砂仁=香砂六君子汤,
治气虚兼痰阻气滞的痞满,亦用于妊娠呕吐。
四君子汤
◆类方比较: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 相同点:两方均用参、术、草以补益中气。 不同点: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
主治脾胃气虚证; 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 为主,主治中焦虚寒证。
主治 脾胃气虚证
脾虚湿盛证
功用 益气健脾
渗湿止泻
同
同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均可 治疗脾胃虚弱证,同具有补气健脾之功
《内外伤辨惑论》
1补中益气汤证治机理及黄芪、柴胡、升麻、 陈皮的配伍意义。
2甘温除热法。
3麻黄汤、小柴胡汤、白虎汤、青蒿鳖甲汤、 补中益气汤均治发热,如何区别使用?
补中益气汤
萎黄,舌淡,脉虚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补中益气汤
主治
2、气虚发热证。 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下焦阳气,化火上攻。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
无力。
补中益气汤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解
补中益气汤
本方的立方要旨,在于补气:
补中益气汤=异功散 — 茯苓 + 当归补血汤 + 升麻、柴胡
四君子汤
配伍特点 ➢ 益气与健脾同用,燥湿与
渗湿共施;
➢ 补而不滞,利而不伤。
四君子汤
运
辨证要点
用
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 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四君子汤
加减变化
➢呕吐者,+ 半夏; ➢胸膈痞满者,+ 枳壳、陈皮 ; ➢心悸失眠者,+ 酸枣仁; ➢兼肾阳虚者,+ 干姜、附子 。
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 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的方剂均从此方衍 化而来。
补中益气汤
运
辨证要点
用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参苓白术散配桔梗、砂仁的意义。
2四君子汤与参苓白术散均可用于脾胃气虚 证,二方有何不同。
参苓白术散
组成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山药 砂仁 白扁豆 薏苡仁 桔梗 大枣 莲子肉
用法:散剂,每服6g,枣汤调下;汤剂,水煎服。
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升提药,如升麻、柴胡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为什么说四君子汤为补气之基础方?
四君子汤
组成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四君子汤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 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 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 用法:水煎服。)
四君子汤
主治 基础气虚证
食少便溏—脾气虚
望:面色萎白 闻:声低息短
君:黄芪——重用18g甘温,入肺脾经, ①补肺气,实卫气 ②补益中气③升举下陷之清阳④固表止汗
臣: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与黄芪同用,增强补中益 气之功
佐:当陈归皮————养理血气和和营胃,使气有所附补; 而不滞
佐使: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使:甘草——调和诸药
补中益气汤
配伍特点
补而不滞,甘温除热,气血并 治,升阳举陷。
心悸怔忡—心气虚
问:倦怠乏力 + 自汗恶风
切:脉来虚弱 易感风寒—肺气虚
两胁不舒
郁郁寡欢—肝气虚
其中脾胃气虚是后天之气不足的常见 证型基础。
四君子汤
功用 益气健脾
方解 四君子汤
君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 白术:健脾燥湿,助运益气 佐 茯苓:健脾渗湿,补而不滞 使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脏心 虚肝 证脾
肺 肾 五
气虚 血虚 阴虚 阳虚
气血两虚 阴阳俱虚
四.分类: 1.补气剂:用治气虚之证(主要是肺脾气虚),代表方如 四君子汤。 2.补血剂:用治血虚之证(主要是心肝脾血虚),代表方 如四物汤。 3.气血双补剂:用治气血俱虚之证,代表方如八珍汤。 4.补阴剂:用治肾阴虚证,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 5.补阳剂:用治肾阳虚证,代表方如肾气丸。 6.阴阳并补剂:用治阴阳俱虚之证,代表方如地黄饮子。
砂仁:①行气化滞,使补而不滞,
② 芳香化湿,醒脾和中
佐 桔梗 宣利肺气,通调水道
载药上行,培土生金
使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参苓白术散
桔梗的配伍意义 1、开宣肺气以通水道,助于除湿 2、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增强保肺功效。
参苓白术散
运
辨证要点
用
临床应用除脾胃气虚症状 外,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 缓为辨证要点。
一、含义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 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 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
二.立法依据:
《内经》 “虚则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 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三.适应证:虚证
先天不足 饮食失调
后天 失调
劳倦过度 情志不畅 病后失调
趣记:一连人上山,四君虚湿盛证。 脾气虚: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湿盛: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 佐证: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参苓白术散
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方解 参苓白术散
君 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
臣
山药、莲子:健脾益气而止泻 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
参苓白术散
加减变化 ➢ 兼里寒而腹痛,+ 干姜、肉桂 ;
附方 七味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
现代运用
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肾炎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四类君方子比汤较
配伍
异
以补气健脾的人 参、白术、茯苓 为主,为治脾胃 气虚的基础方
参苓白术散
在补气健脾的基础 上配伍渗湿止泻之 苡仁、砂仁等,并 配伍了宣利肺气之 桔梗,体现了“培 土生金”
组成
人参 白术 黄芪 甘草 当归 柴胡 升麻 陈皮
药量特点:重用黄芪,余药用量皆轻。 用法:汤剂,水煎服;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趣记:异功无茯,胡妈当妻。
补中益气汤
主治
1、脾虚气陷证。 脾虚:食少便溏,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
使用注意
1.辨清虚证真假,所谓“大实有羸状, 至虚有盛候”。 ➢2.常服久服补益剂,须适当配伍健 脾和胃理气之品,使补而不滞。
补气
目的与要求:
掌握: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 益气汤、生脉散、玉屏风散
适应证 脾肺气虚证
方药配伍方法
补气药+除湿药(开宣、苦燥、芳化、淡渗)。 行气药,如木香、陈皮等。
兼气滞+陈皮=异功散; 兼痰湿+陈皮、半夏=六君子汤; +陈皮、半夏、木香、砂仁=香砂六君子汤,
治气虚兼痰阻气滞的痞满,亦用于妊娠呕吐。
四君子汤
◆类方比较: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 相同点:两方均用参、术、草以补益中气。 不同点: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
主治脾胃气虚证; 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 为主,主治中焦虚寒证。
主治 脾胃气虚证
脾虚湿盛证
功用 益气健脾
渗湿止泻
同
同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均可 治疗脾胃虚弱证,同具有补气健脾之功
《内外伤辨惑论》
1补中益气汤证治机理及黄芪、柴胡、升麻、 陈皮的配伍意义。
2甘温除热法。
3麻黄汤、小柴胡汤、白虎汤、青蒿鳖甲汤、 补中益气汤均治发热,如何区别使用?
补中益气汤
萎黄,舌淡,脉虚 气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补中益气汤
主治
2、气虚发热证。 清阳下陷,脾湿下流,郁遏下焦阳气,化火上攻。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
无力。
补中益气汤
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解
补中益气汤
本方的立方要旨,在于补气:
补中益气汤=异功散 — 茯苓 + 当归补血汤 + 升麻、柴胡
四君子汤
配伍特点 ➢ 益气与健脾同用,燥湿与
渗湿共施;
➢ 补而不滞,利而不伤。
四君子汤
运
辨证要点
用
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 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四君子汤
加减变化
➢呕吐者,+ 半夏; ➢胸膈痞满者,+ 枳壳、陈皮 ; ➢心悸失眠者,+ 酸枣仁; ➢兼肾阳虚者,+ 干姜、附子 。
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 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的方剂均从此方衍 化而来。
补中益气汤
运
辨证要点
用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参苓白术散配桔梗、砂仁的意义。
2四君子汤与参苓白术散均可用于脾胃气虚 证,二方有何不同。
参苓白术散
组成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山药 砂仁 白扁豆 薏苡仁 桔梗 大枣 莲子肉
用法:散剂,每服6g,枣汤调下;汤剂,水煎服。
方歌: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升提药,如升麻、柴胡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为什么说四君子汤为补气之基础方?
四君子汤
组成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四君子汤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 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 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 用法:水煎服。)
四君子汤
主治 基础气虚证
食少便溏—脾气虚
望:面色萎白 闻:声低息短
君:黄芪——重用18g甘温,入肺脾经, ①补肺气,实卫气 ②补益中气③升举下陷之清阳④固表止汗
臣: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与黄芪同用,增强补中益 气之功
佐:当陈归皮————养理血气和和营胃,使气有所附补; 而不滞
佐使: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使:甘草——调和诸药
补中益气汤
配伍特点
补而不滞,甘温除热,气血并 治,升阳举陷。
心悸怔忡—心气虚
问:倦怠乏力 + 自汗恶风
切:脉来虚弱 易感风寒—肺气虚
两胁不舒
郁郁寡欢—肝气虚
其中脾胃气虚是后天之气不足的常见 证型基础。
四君子汤
功用 益气健脾
方解 四君子汤
君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 白术:健脾燥湿,助运益气 佐 茯苓:健脾渗湿,补而不滞 使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脏心 虚肝 证脾
肺 肾 五
气虚 血虚 阴虚 阳虚
气血两虚 阴阳俱虚
四.分类: 1.补气剂:用治气虚之证(主要是肺脾气虚),代表方如 四君子汤。 2.补血剂:用治血虚之证(主要是心肝脾血虚),代表方 如四物汤。 3.气血双补剂:用治气血俱虚之证,代表方如八珍汤。 4.补阴剂:用治肾阴虚证,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 5.补阳剂:用治肾阳虚证,代表方如肾气丸。 6.阴阳并补剂:用治阴阳俱虚之证,代表方如地黄饮子。
砂仁:①行气化滞,使补而不滞,
② 芳香化湿,醒脾和中
佐 桔梗 宣利肺气,通调水道
载药上行,培土生金
使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参苓白术散
桔梗的配伍意义 1、开宣肺气以通水道,助于除湿 2、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增强保肺功效。
参苓白术散
运
辨证要点
用
临床应用除脾胃气虚症状 外,以泄泻、舌苔白腻、脉虚 缓为辨证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