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地理教案吧。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二、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1、天圆地方2、浑天说3、麦哲伦环球航行4、地球卫星照片5、地球是圆的6、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附:板书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3、纬线和经线4、经纬网定位环节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第一节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篇2)教材分析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和地球运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特点。

2. 地球运动对地质现象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球运动与地质现象的关系。

2. 地球内部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3.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硫酸铜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立体图,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心,并提出问题:“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形成的?”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特点,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讲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形成与演化,包括地球的分层结构、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等。

Step 3: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准备一个烧杯和一些硫酸铜。

将硫酸铜加热至沸腾,然后将烧杯放入冷水中,观察硫酸铜的变化。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加热后的硫酸铜会上升,冷却后又下降?”3. 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的热对流运动,以及地球板块的运动。

Step 4: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地质现象的案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让学生分析这些现象与地球运动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地球运动对地质现象的影响。

Step 5: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小结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

2. 提出拓展问题:“地球运动对人类有哪些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运动的研究进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实验、案例分析等,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套教案版本2新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套教案版本2新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套教案版
本2新版
本文档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套教案版本2的新版。

以下是内容的概述:
1.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 介绍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研究如何使用地图和地球仪
- 探索地图的投影方式和比例尺的使用方法
2.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
- 了解宇宙中的星体和天文现象
- 研究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季节变化
- 探索天文仪器的使用和观测技巧
3. 第三章: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
- 探讨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
- 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
-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第四章:地球上的陆地资源
- 研究陆地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 探讨陆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分析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5. 第五章:地球上的水资源
- 了解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 探讨水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 分析水资源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6. 第六章:地球上的农业
- 研究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研究农业生产和农业区划
- 探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7. 第七章:地球的工业与能源资源
- 了解工业的演变和特点
- 探讨能源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 研究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影响
以上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全套教案版本2新版的简
要概述。

本教案包含丰富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本教案是针对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地理研究效果。

以下是教案的主要内容:课程概述本教案涵盖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的所有章节,共计XX个课时。

每个课时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和评价指标。

教学目标本教案根据新课标要求,明确了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些教学目标,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地理应用能力,并发展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

教学重点教案中详细列出了每个课时的教学重点,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主要涉及重要概念、关键内容、核心技能等方面,以确保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讨论、实践、案例分析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探究精神。

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也将得到提升。

教学过程教案中详细描述了每个课时的教学过程,包括引入活动、教学展开、知识讲解、示例分析、练演练等环节。

教学过程中将充分考虑学生的研究需求和教学环境,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传达和研究效果的实现。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本教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课件、教学素材、案例分析等。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评价指标为了科学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本教案提供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

通过评价指标,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提高研究效果和能力。

总结本教案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的一份全面而实用的教学设计。

教案中的内容经过认真策划和精心安排,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研究效果和能力。

希望教师能根据教案的指导,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创学方式,带领学生共同探索地理的奥秘。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能源的分类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②有限的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二、资源开发条件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①储量丰富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18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人教版必修三地理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地理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地理教案教案标题:人教版必修三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球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板块运动的类型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地球的构造和地球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

2. 地球板块运动的类型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地球板块运动的类型和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2. 地球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学生教材和笔记。

3. 地理实验器材和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地球构造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构造和地球板块运动的现象,并与学生进行简要的讨论。

2. 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使用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讲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球板块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板块的概念、地球板块运动的类型和特点等内容。

通过示范实验或模型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3. 学生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球板块运动的类型进行研究和探究。

学生可以使用教材、互联网等资源,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学生展示与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介绍他们研究的地球板块运动类型,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板块运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并进行简要的讲解和解释。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拓展他们的思维和知识面。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全册教案篇1学生情况分析: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地理学习,高二文科班学生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文科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仍明显的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训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了。

教材分析:高二第一学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中国地理、高中地理必修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

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

而必修三以系统地理为主,着重讲述地理环境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本学期所讲内容包括初中中国地理,高中选修教材第一册全部内容。

教学任务及总要求:1、学习高中地理选修教材掌握人口与环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文化与文化景观、旅游活动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使学生拓宽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2、复习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中国地理总论,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与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湖以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等知识。

3、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主要措施:1、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进一步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强化对初中的地理教学一一落实知识重点及难点的解决途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2、充分利用现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3、加强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渗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4、精讲精练,适量的训练,以巩固和强化重难点知识,熟悉各种高考题型,以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二、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计划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计划篇1高一上学期由于学生刚进入学校,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在停留在初中“副科”这一基础上,为了帮忙学生重新认识地理学科,在这一届高一的地理课安排上与往届相比我做了很大的调整。

因为第一册课本上的是自然地理,抽象的东西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所以今年,我选择了先上高一下册,期望这样的改变能帮忙学生在高中阶段很好的学好地理。

本学期地理教学的主要计划如下:一、本学期教学任务:(1)完成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

(2)让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例子来学习地理。

二、教材分析:“地理2”的主题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核心资料是人文地理环境的研究,包括地球上的人类状况(人口问题)-人类居住在什么地方(城市问题)-人类干什么(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四部分。

有以下特点:1、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2、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3、采取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资料三、学生情景分析:高一共两个班,每个班都有60人以上。

因为地理不参加中考,学生进高中前已放弃了一年,基本上每个学生高一地理都是从零开始。

四、科学制定地理教学进度:教学进度的安排体现出教学时间利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关系到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成败。

我在参照以前的教学进度基础上,结合本学期工作上的实际情景,制定出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与学生探讨地理在现时生活中得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三、四周学习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五、六、七周学习地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八、九、周学习第三单元一、二节并带领学生复习已学知识为其中考做准备;第十一、十二周学习第三单元三、四节并分析期中试卷;第十三、十四、周学习第四单元一、二节并复习为月考做准备;第十六、十七、十八周学习第四单元;第十九周总复习,为期末考做准备。

五、教学具体措施: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景,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重点: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难点:掌握结合事例分析的能力。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2019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实现全线贯通)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

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

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⑵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理必修三的基本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地理必修三教材内容2.相关地理案例及资料3.地理实践活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理必修三的基本知识,地理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组织。

2.教学难点:地理知识的运用,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2.讨论法3.实践活动法4.小组合作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展示一幅地理地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地图中的地理要素。

2.教学内容:讲解地理必修三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理要素、地理环境、地理规律等。

3.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讨论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谈谈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教学内容:讲解地理必修三中的地理规律,如地域分异规律、地理循环等。

3.案例分析: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分析地理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观察,记录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地理规律。

5.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及分析结果。

第三课时1.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讲解地理必修三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调查、地理观测等。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调查,调查学校附近的地理环境,分析其优缺点。

4.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调查的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课时1.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内容:讲解地理必修三中的地理应用,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

3.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分析地理知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4.讨论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谈谈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教案标题: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板块构造学说、地震和火山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等地理知识;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球内部的动力和地表地貌的形成。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关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板块构造学说、地震和火山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2. 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和应用,地震和火山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的分析。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a. 通过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

b.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动力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板块构造学说a. 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b. 分析板块构造学说对地球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性。

3. 地震和火山a. 分析地震和火山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b.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震和火山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防范措施。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的思考和探究。

2. 学习:介绍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板块构造学说、地震和火山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模拟活动,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地震和火山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加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五、教学辅助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特点。

2. 实验器材:准备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和板块构造实验器材,进行实践活动。

3. 教学案例:准备地震和火山的案例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
具体的案例研究,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地理知识来解读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内容展开:
1. 地貌的分类和特征
2. 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3. 人类活动与地貌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不同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地貌变化的看法和理解。

-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的地理事件来深化理论学习。

教学步骤:
1. 引入新课 - 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多样的地貌图片,激发学生对地貌学习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 系统地介绍地貌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3. 案例分析 - 选取黄河流域的地貌变化作为案例,分析河流侵蚀、沉积等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貌变化,例如城市扩张、水利工程建设等。

5. 总结反馈-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地貌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双向影响。

6. 作业布置 - 要求学生收集本地区的地貌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报告。

评价方式:
-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质量。

-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地貌变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独立搜集资料并进行地理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

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

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

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温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⑴该区地理环境: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①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课堂小结:略板书设计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3.划分:2.典型事例——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⑴该区地理环境: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课后作业】P4活动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广泛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模拟特定区域的自然过程,预测、预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感(RS)1.概念: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装置⑴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图1.4)⑵组成(了解)星遥感影像,同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

通过不同时间,不同遥感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理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情况。

可见,遥感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感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从点、线实地观测传统的工作方法面上的分析研究遥感技术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

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

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

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

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领先地位。

5.遥感技术的应用阅读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思考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点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点拨:同意。

可以从遥感的定义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过程就是在遥感,眼睛相当于传感器。

课堂小结:遥感技术是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应用较广的技术手段之一,我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我国的大部分土地已经获得了大比例尺的航空影像资料,成功发射了回收式国土资源卫星,自行研制发射了“风云”卫星。

遥感技术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用的资料,在我国农业估产、灾害监测、矿产勘察、土地利用、环境管理与城乡规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2.应用——广泛二、遥感(RS)技术极其应用1.概念:2.遥感的装置⑴传感器——遥感的关键装置⑵组成(了解)遥感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理系统等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4.遥感的优越性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5.遥感技术的应用第二课时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

2.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图).7);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4.应用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⑵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如:野外调查是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察人员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

⑶ 在日常生活中应用——GPS导航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

利用GPS为导航服务也成为—种新兴的行业(图1.8)。

GPS汽车导航(图1.8)汽车导航装置可显示城市道路图和该车的位置。

驾驶员辅入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后从系统显示的可行路线中选择其中的一条。

系统除动态显示该车的位置》L还通过语音提示引导驾驶员把车开到目的地。

5.GPS卫星星座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

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

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平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思考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点拨:汽车中的GPS用户设备接收了GPS卫星信息,解算出本车的位置、速度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电信号传送至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再根据汽车所在的位置、及时通过语言提示为汽车导航。

阅读通过该材料大致了解我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四、地理信息系统(GIS)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 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