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新闻三“病”]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流变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河北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指通过电视媒体播出的,针对某个具体话题或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和分析的节目。
这类节目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如下。
特点:1. 深度报道:与普通新闻节目相比,专题节目更注重深入挖掘和分析特定话题,通过多个角度和视角展开报道,使观众对该话题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2. 引导舆论:专题节目往往在报道某个话题时,通过主持人、嘉宾或评论员的观点和论述,对该话题进行解读和评价,并倾向于引导观众形成相应的意见和态度。
3. 高质量制作:专题节目往往注重节目的制作质量,包括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画面的美观和表现力等,以提升观众的收视体验。
4. 观众参与:专题节目鼓励观众积极参与互动,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渠道提问、评论或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5. 多样化形式:专题节目的形式多样,可包括采访类节目、辩论类节目、纪录片类节目等,以满足观众不同的需求和喜好。
发展趋势:1. 增强议题深度和专业性:随着观众对新闻的需求和品质的提升,专题节目将更加注重挖掘议题的深度,提供更专业的报道和分析,以满足观众对知识性和深度信息的需求。
2. 跨媒体互动:专题节目会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跨媒体的互动,增加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观众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提供意见、观点和素材,促进信息共享和交流。
3. 个性化定制: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专题节目将更加注重观众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智能推荐、定制化服务等方式,为观众提供更贴合其兴趣和需求的节目内容,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和满意度。
4. 国际化视野: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专题节目将更加注重国际话题的报道,提供更多与国际重大事件和问题相关的报道和分析,拓展观众的视野和知识面。
5. 跨界合作:为了提升节目的制作质量和影响力,专题节目可能会与其他媒体机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等进行合作,整合资源和优势,实现互补和共赢。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全媒体时代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中的语态演变
及 网络 的冲击 ,荧屏 节 目内容更 加丰 富 直播 , 因为直播时的语 态往 往更 加平实 、 多彩 ,客 观上 需要 传播 语 态 的多样 化 。 生动 , 更 加 自然、亲切 , 更 加贴近生活 。
电视 新 闻在 传播 方式 、语态 上 有 了明显 2 . 3 电视 新闻语态 的生活化 代 到来转型成功 ,整合媒 介资源 ,建立最
的变化, 传播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
交流取代 了之前上传下达 的播放局 面。
“ 新 闻让生活更美好”,最重要 的 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的媒体, 这也是电视
2 . 2 电视 新闻语态 的网络化 新媒体为新 闻语态提供了新兴 网络语
们的 “ 平视”语态, 媒体更应该在新闻节
目中表现出了 “ 平 民语态” 中的最高境界: “ 替 民请命 ” “ 为民谋益”。而且新 的新
态 ,这种变迁并不是相互 替代 的 ,而是取
随着 改 革开 放进 一步 深入 ,以及 经 济社 言,网络平 台本身也为新 闻语态建构 了多 闻语态 的出现 ,并不是要取代 旧的新 闻语 会 的全 面转 型 ,特别 是 2 0个 世 纪 9 0年 元 的语态立场。 通过网络视频 、 微博互动、
闻语态 “ 生 活化 ”转变 必须 要体 现 出人 参 考文献 :
[ 1 】 杨 主格 . 中 国电视新 闻评 论 节 目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视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多样化的历程。
从最早的黑白电视到现在的高清晰度电视,电视新闻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对新闻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视新闻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当时,电视机逐渐普及,人们开始注意到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潜力。
黑白电视成为人们第一次观看新闻事件的窗口,政府和电视台开始探索如何将新闻转化为电视节目。
这个时期的电视新闻还相对简单,通常是由主持人在电视台的摄影棚中朗读新闻稿,新闻内容也较为简单,主要以政府官方信息为主。
到了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电视新闻开始逐渐向现场报道转变。
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新闻采访和报道更加灵活和便捷。
记者们可以携带便携式摄像机前往现场采访,将实时画面传回电视台,为观众呈现真实的报道。
这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立体生动,并且观众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信息。
同时,电视新闻开始探索多样化的节目形式,如专题报道、访谈节目等,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
进入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传媒技术的革新,电视新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新闻报道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记者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全球各地的事件现场,并将报道和实时直播传输给观众。
同时,随着数字广播和高清晰度电视的普及,观众可以享受到更加真实、清晰的新闻观看体验。
这个时期的电视新闻也加强了与其他新闻媒体的合作,形成了新闻联播、新闻频道等集成化的新闻节目。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在传播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电视新闻节目,并且可以与其他观众和记者互动交流。
同时,新的技术也使得电视新闻的报道更加多元化。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新闻事件,这为电视新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的黑白电视到现在的高清晰度以及多媒体互动的时代。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影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bjjd8b000b)[内容摘要]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关键字] 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传媒;艺术中国电视已经走过了50年(电视是各艺术门类中最为年轻的一种,中国电视于1958年5月1日试播,呼号为“北京电视台”,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因此今年是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
),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她有过创业的艰辛、探索的曲折,也有过成功的辉煌与喜悦……而始终未曾间断的是她一以贯之、孜孜不倦的创新。
中国电视50年,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不断满足中国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创新史。
在内容生产方面,我们可以用“品”(“品“有类型、种类、等级、格调、评价等多种意思,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
如《书·禹贡》中“五品不逊”,《沧浪诗话》中“诗之品有九”,《世说新语·文学》中“品评卓逸”,谢赫的“三品”、钟嵘的“神品”等。
)字来划分出中国电50年的三个发展阶段:前20年是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后30年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胡智锋、顾亚奇:《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转载。
新闻联播总结三阶段
新闻联播总结三阶段新闻联播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的重要新闻节目,通过新闻联播,观众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
新闻联播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模仿苏联模式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转型阶段和近年来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早期的模仿苏联模式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阶段,当时的新闻联播受到了苏联的影响,采取了苏联的新闻报道模式,内容多为政治宣传和颂扬社会主义成就。
报道形式单一,语言呆板,缺乏新闻的时效性和多样性,受到了观众的批评。
这一阶段的新闻联播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人们对新闻的多样化需求。
改革开放初期的转型阶段是新闻联播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联播也随之进行了改革。
节目内容逐渐增加了国际新闻和社会生活新闻的报道,语言也更加生动活泼,报道形式更加多样化。
新闻联播开始向着更加客观、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这一阶段的新闻联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的多元化发展阶段是新闻联播发展的最新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进步,新闻联播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除了传统的电视播出,新闻联播还通过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多种方式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
节目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除了政治、经济等重要新闻外,还增加了文化、科技、生活等方面的报道,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新闻联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成为了一个信息全面、立体化的新闻节目。
总的来说,新闻联播经历了模仿苏联模式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转型阶段和近年来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新闻需求的不断变化,相信新闻联播还会有更好的发展。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76传媒观察第2卷第2期电视新闻的专题节⽬拥有特定的新闻取向,主要是进⾏深度报道,综合应⽤各种电视表现⼿法,按照周期、按照专栏来进⾏播放。
电视新闻的专题节⽬主要是运⽤专稿与专题报道的形式来进⾏,主要分为新闻调查、新闻评论与新闻的评述等,节⽬的受众、形式与内容都⽐较稳定,在⼀期的节⽬中针对⼀个内容来进⾏专题的报道,充分挖掘事件的真相并进⾏相关分析。
电视新闻类的专题节⽬主要是通过后期的制作来完善内容,这时就需要采⽤多种体裁与表现⼿段来进⾏细节和情节的完善⼯作,让故事性与艺术性在电视新闻节⽬中完美融合。
⼀、新闻专题类节⽬的现状与特点近些年来,电视新闻专题节⽬在新闻的理念、制作的⼿法等⽅⾯产⽣了巨⼤的变⾰。
新闻专题类的节⽬把画、⾳、⽂字等融合为⼀个整体,采⽤影像、声⾳、画⾯、字幕与特技等表现⼿法来展现新闻事件,让信息准确地传达到受众,还在尊重新闻的真实性的基础上构建节⽬的形态、表现的⼿法与风格样式相融合的集合体。
(⼀)新闻评论型新闻评论型的新闻专题节⽬主要是揭⽰事物的本质、提供看法、引导受众进⾏判断与认知,这种类型的节⽬会变换新闻评论的视⾓与⽅式,主要包括同期声的评论、主持⼈的评论、现场的评论、采访的评论等,评论主要是以节⽬主持⼈的思维逻辑为中⼼来开展,这样就会开放信息的采集与选择。
因为这样的评论是在详细的事实基础上来进⾏发表,具有强⼤的影响⼒与说服⼒。
(⼆)新闻调查型这种类型的新闻专题节⽬主要是对观众⽐较关注的新闻事件与社会现象进⾏深⼊分析与调查,将记者调查的经过与事件的内容⽤悬念的形式来展开。
然后通过调查与叙事来调动观众的关注热情,然后就可以对事件进⾏彻底分析并解决。
调查型的新闻专题节⽬主要是运⽤隐含的观点和引导⼒来进⾏叙事,通过选择事件的内容、重点与⾓度,进⾏叙事结构与材料的编排,让调查的过程成为探究、分析的新闻节⽬。
(三)评述型的新闻这种类型的新闻节⽬的类型⽐较丰富,操作⼿法也⽐较多。
中国电视发展历程
19
第20页/共30页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20
第21页/共30页
当前电视事业发展 两大趋势
集团化
网络电视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21
第22页/共30页
中国网络电视台
• China Network Television,简称CNTV
• 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是以视听互 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 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 务平台。
27
第28页/共30页
328/1/2024 1:30 AM
谢谢!
第29页/共30页
谢谢您的观看!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29
第30页/共30页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12
第13页/共30页
二、节目状况
1.节目娱乐化:追求吸引力 2.栏目品牌化:追求影响力 3.频道专业化:追求号召力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13
第14页/共30页
• 电视制作条件与传播手段的进步
• l、ENG的普遍采用
• 从80年代初开始,ENG设备开始在我国普及。目 前,电视台在制作新闻、专题等节目时,几乎全都 是采用的ENG设备。
2024年3月1日1时30分
7
第8页/共30页
• 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历 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
• 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开办新闻评论性的专 栏节目《观察与思考》。
• 1981年,央视开播由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 界》,并很快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
• 1983年春节,央视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
• 1987年2月1日,央视第二套节目由面向北京改
电视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其挑战
电视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其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进步。
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高清晰度、3D电视,再到如今的互联网电视,电视新闻已经经历了多次革新和转变,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就电视新闻的发展现状及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电视新闻的发展现状1. 多样化的节目形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电视新闻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新闻节目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电视新闻节目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变化。
不仅有晚间新闻、早间新闻,还有新型的新闻访谈节目、政论节目、经济类节目和文化类节目等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2. 多渠道的传播方式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通常是通过有线电视、卫星电视进行传播的,但是如今的电视新闻已经实现了多渠道传播,包括互联网电视、移动电视、OTT电视等等,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进行收看,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率和覆盖面。
3. 专业化的报道团队如今的电视新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播报新闻,而是需要有专业的新闻编辑、记者团队进行报道,通过深度报道、专题报道、调查报道等方式,为观众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新闻信息,提高了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4. 互动化的节目内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如今的电视新闻已经实现了互动化的节目内容,观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电话等方式参与到节目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实现了新闻与观众的双向互动。
二、电视新闻所面临的挑战1. 内容同质化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的多样化,但是在具体的内容上却存在着同质化的现象。
很多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是雷同的,缺乏创新和独特性,导致观众的观看疲劳,无法吸引观众长时间收看。
2. 虚假新闻和低俗内容电视新闻节目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假新闻和低俗内容,很多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收视率,不惜采取夸大事实、歪曲事实的手段,甚至发布不实消息,损害了新闻的公信力和可信度。
3. 新媒体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很多人通过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途径获取新闻资讯,而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这对传统电视新闻媒体构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发展趋势
替代 的。换言之 ,中国的杂 志类 新闻节 目的主持人也同等重
比较上述两种 定义体现 出,中国与美 国的创办节 目的操 要 ,必须大力培养品牌主持人。 作理念与职业 习惯不 同,其侧重 点不一样 。美 国更侧 重于观
我们经常在杂志上都 能看 到用漫 画的形式来反映一个社
电视新 闻类杂志 的概念
目都应 固守受众 的需求 ,并竭力围绕本栏 目的记者 、主持人
以及某一 主题 来构建,打造 自己的新 闻节 目。与此 同时,充
电视栏 目要在 激烈的竞争 中生存 ,必须要在 内容和 编排 分利用新技术 ,打造节 目品牌也将是 电视新闻杂志类节 目的 上大 下功夫,从而形成节 目独特 的风格与个性 。电视新闻杂 大势所趋 。 19 9 8年 ,自从中央电视 台提 出了“ 目个性化” 栏 的改革方 志类节 目,是 电视新 闻深度报道 的重要节 目形态之一。它借
高关注后 ,也 出现 了弊端和不足。近年来 ,中国 的电视栏 目发展异常迅猛,各种新的节 日 态层 出不穷。电视栏 目要在 激烈的竞 形
争 中生存 ,必须在 内容和编排上大下功夫 ,从而形成节 目独特的风格 。
关键词 :电视栏 目;杂 志类新 闻;节 目形态;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G 0 . 2 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7— 12( 0 1)1-0 60 6 28 2 2 1 10 6 -2
收稿 日期:2 1-72 0 10 —2
想从 1楼邻居的阳台里把钢琴 吊上 5楼 ,本来是举手之劳的
作者简介:周树 臣,男 ,长沙 电视 台政法频道 记者再报告 栏 目组责任编辑 ,主要从事新 闻采访研 究。
今传 媒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电视新闻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电视新闻内容主要侧重于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报道,通常由新闻主持人在摄像机前念稿子,没有现场采访和直播。
这种形式持续了几十年,直到20世纪50年代电视技术的进步,直播和录播成为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报道方式不断创新。
20世纪50年代,电视新闻开始加入采访、专题报道和实地探访等元素,使新闻更加生动和多样化。
1960年代,卫星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新闻报道更加便利,电视新闻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20世纪70年代,电视新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有线电视的普及使得频道数量大幅增加,观众可以选择不同的新闻节目。
此外,即时新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电视台开始在主要新闻发布会上进行现场直播。
到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电视新闻更加多元化和交互式。
观众可以通过网上新闻平台实时获取新闻信息,并直接参与讨论和评论。
新媒体的兴起还带来了手机新闻和社交媒体的出现,进一步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新闻的方式。
如今,电视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它不仅提供了及时更新的新闻内容,还通过图像、视频和声音等多种形式向观众传递信息。
同时,电视新闻也面临着来自互联网新闻和社交媒体的竞争,电视台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观众的关注和信任。
总的来说,电视新闻发展历程经历了技术、内容和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
从最初的纯文字报道到现在的多媒体直播,电视新闻始终致力于为观众提供准确、及时和全面的新闻信息。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电视新闻将继续演变和发展。
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发展趋势
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发展趋势作者:周树臣来源:《今传媒》2011年第11期摘要: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诞生。
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经历了高收视、高关注后,也出现了弊端和不足。
近年来,中国的电视栏目发展异常迅猛,各种新的节目形态层出不穷。
电视栏目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必须在内容和编排上大下功夫,从而形成节目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电视栏目;杂志类新闻;节目形态;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1-0066-02一、引言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的瞬间流量惊人,人们了解他们关注的信息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渠道。
电视媒体作为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21世纪是中国的电视行业寻求重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
电视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
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电视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的讨论和探索。
二、电视新闻类杂志的概念电视栏目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必须要在内容和编排上大下功夫,从而形成节目独特的风格与个性。
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重要节目形态之一。
它借鉴杂志的综合编排方法,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和报道、评述手法、按栏目的宗旨,将不同样式和内容的新闻节目板块小栏目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节目,在固定栏目和时间播出。
其中,主持人起着突出的作用。
该节目形式吸取了专题报道和集纳性动态新闻的优点,同时克服两者缺点,其显著特点是:杂而有序,中心突出,形式上综合性强,灵活多样。
中西方电视人对此概念都有不同的解读,主管新闻杂志节目的前美国广播公司(ABC)第一副总裁阿兰•伍特泽尔(Alan Wurtzel)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今晚世界新闻》这样的节目如同《华盛顿邮报》的头版,那么新闻杂志节目就像报纸的时尚版、商业版等。
报道事件有所区别,报道方式也不一样,新闻杂志节目可以类比为“书的背面”(the back of the book),它与《今晚世界新闻》这种类型节目的报道目的是不一样的” [1]。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展的一种新闻形态,它具有狭窄的主题范围、深度、挖掘、专业性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特点1. 狭窄的主题范围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通常会选择一个狭窄的主题,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突出深度、挖掘性、专业性。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深度和专业度,还可以让收视者更好的理解主题。
2. 高超的制作技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具有高超的制作技术,要求在拍摄、剪辑、制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考量,力求将观众所看到的画面和音乐、解说等相结合,带给观众愉悦的观看体验。
3. 严肃的报道态度作为新闻节目,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必须具备严谨的报道态度,避免不实、夸张和炒作,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同时,也要避免评判主题,让收视者自己去理性判断。
4. 结合当下社会热点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还要结合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密切关注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这不仅可以提高节目的观看度,还可以让观众对当今社会的状况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发展趋势1. 数字化内容创新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内容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具备数字化内容创新的能力,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便于受众在多个平台上使用。
2. 多屏联动互动体验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实现多屏联动互动体验。
通过多屏联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可以在电视屏幕、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多个媒体平台上得到展示,同时促进观众和媒体平台之间的互动。
3. 民众媒体影响力加强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也需要注重民众媒体的影响力加强。
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时代,民众已经成为影响力的主导者,因此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积极与民众进行互动和交流,增加收视者对节目的粘性和回头率。
4. 区域性与全球化结合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将区域性与全球化结合起来,既关注当地的事件和现象,又与全球话题密切联系。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作为电视台的重要栏目之一,在传播新闻信息的也承担着深度报道、舆论引导等社会职能,具有着独特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本文将从专题节目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专题节目的特点1. 深度报道:与普通新闻报道相比,专题节目更加注重深度和广度,针对一个特定问题或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报道。
通过采访、实地调研等形式,展现问题的全貌,呈现更多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使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有助于促进社会舆论的深入讨论和认识。
2. 多视角观察:专题节目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多视角观察。
在报道一个事件或问题时,专题节目通常会邀请多位专家学者、相关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访谈,使观众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和看到不同的观点,有助于更加客观地理解事件和问题。
3. 资讯性和娱乐性并重:与严肃的政治新闻不同,专题节目一般会结合新闻事件的实质内容,加入一定的娱乐元素,提高节目的吸引力和可看性。
通过视频剪辑、现场直播等手段,将事件和问题生动地呈现给观众,使新闻不再枯燥乏味,而更具吸引力。
4. 社会议题导向:专题节目通常会挖掘社会热点议题,深入探讨社会问题,引导公众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专题节目深入挖掘社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调动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引起社会的共鸣,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发展趋势分析1. 多样化的报道形式: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观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愈发多样化,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播出,而是通过网络平台、移动端、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
未来,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将更加注重多样化的报道形式,与新技术相结合,使报道更加生动、直观、立体化。
2. 互动性增强: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观众对于新闻报道的互动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未来,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将进一步增强互动性,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观众展开互动交流,接受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加贴近观众的需求,提供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的专题节目。
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电视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承的工具,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特点。
本文将从中国电视媒体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其发展演变和特点。
中国电视媒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8年,当时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在起初的几年里,电视节目主要以政治宣传和教育为主题,通过电视传输政府的政策和思想理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电视媒体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和商业化的道路。
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电视媒体经历了电视内容的扩展和多样化的阶段。
除了政治和教育节目外,电视剧、电影和娱乐节目逐渐成为电视台的主要节目类型。
同时,电视机的普及也为家庭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节目内容的大规模扩张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
到了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开放,中国电视媒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这个时期,中国电视媒体开始出现私营电视台,也开始引入国外的电视节目。
随着媒体的商业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的电视媒体形成了一个繁荣和多元化的市场,媒体内容的制作和传播方式也逐渐趋向于国际化。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媒体进一步发展壮大,数码技术的出现使得电视媒体拥有了更灵活和便捷的制作和传播方式。
数字高清电视的出现提高了电视节目的质量和观看体验,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娱乐和互动性。
与此同时,新兴媒体如网络视频和移动终端等平台的兴起也在改变观众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
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演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电视媒体在起初阶段注重政治宣传和教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了节目类型和受众群体。
其次,中国电视媒体的商业化和市场竞争导致了节目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由于观众需求的多样性和口味的不同,电视媒体在制作和选择节目时更加倾向于商业利益和受众需求。
最后,中国电视媒体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特点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多样化,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电视节目和资讯。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含义与特征 1.1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含义 电视新闻借助于现代化电子技术, 通过声音、画面等传播手段,报道新近 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而专题节目则是以 集中性为主要特点,具有较为丰富的节 目表现形式,因而对题材的选择,以及 报道的深入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其含 义上来讲,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对某一 重大新闻事件、新闻价值较高的社会现 象以及某一战线、地区新面貌等题材, 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 进行深入报道并独立播出的新闻节目。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主要包括两种情形,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视新闻专 题节目包括直播类、纪实类、评论类、 调查类与谈话类的新闻节目,而狭义的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则是指专题新闻、访 问、报道以及电视专题片 。 1.2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征 新闻性、专题性与重要性,是电视 新闻专题节目的三大特征。新闻性作为 首要特征,表现为事实的真实性与事件 的时效性。专题类新闻节目围绕事实的 真相,对相关的故事背景与细节进行深 入挖掘,尽管在快捷程度方面不如消息 类新闻节目,但都是新近发生的事件。 而专题性特征则体现在所报道的对象只 能是一类人或一类事,在节目形态上属 于“一”的概念,在内容选题上属于“类” 的概念。以《焦点访谈》节目为例,每 期节目始终围绕一个新闻事件,对其进 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调查剖析,以此来 阐述某种理论或评论某种社会现象。专 题类新闻的选题,往往都是比较重大的 110
[1]
▲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英列娜
(作者单位:新疆电视台新疆卫视节目中心)
事件,因而表现出重要性特征。其报道 不仅篇幅大、 分量重, 且规格高、 规模大, 报道的内容也较为详尽 。 2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基本形式 2.1 电视专访 电视专访属于一种专题访问的节目 形式,其访问对象往往是新闻事件核心 当事人,或是权威知名人士,所访问的 内容是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一般来说, 如何获得所关注的新闻事实,一方面需 要对新闻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行深入 挖掘;另一方面,则是专家学者的观点 看法进行引用。节目能否取得成功,采 访对象的选择是关键,在进行专访之前, 需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如搜集背景知识 资料与采访对象履历,是为了更充分地 了解访谈对象;而提问问题的设计,则 是为了实现对谈话的引导和把握,以便 深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 2.2 电视新闻调查 电视新闻调查属于深入性调查的节 目形式,常常是就某一个新闻事件或是 针对某种重大社会现象和问题,广泛开 展深入性的调查研究,通过所做出的分 析判断,在大众之间引发共鸣和思考。 由于新闻采访难度较大,因而对记者的 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经过不 懈努力才能获取事实,进而得出最接近 事实的结论。由此而形成的正确舆论引 导,不仅能促成事件的解决,还能有效 引发社会思考 [3]。 2.3 新闻杂志 作为一种栏目化的电视节目,新闻 杂志一般会在节目中设置几个不同的附 属栏目,采用不同的题材和形式,从而
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1.电视新闻节目概述20世纪初,随着光电转换技术的突破,世界第一座广播电视台于1928年在美国安家落户,这是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电视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视听”时代。
麦克卢汉曾这样评价电视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电视是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同事延伸。
”而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家托尼.施瓦茨更是形象地把电视比喻为“第二个上帝”,他认为无所不在的电视电波就像上帝一样,向它的信徒布施感情,知识,情趣和道德观念,从而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
作为20世纪最大的文化神话,电视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传播习惯,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由于电视即时传播的优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
如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多国部队的第一颗炸弹落在伊拉克境内的同时,CNN的消息也随之传遍了世界各地;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时候,通过电视,全球几十亿观众在第一时间目睹了这一世纪灾难;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之后,各个电视频道的实况直播所带来的震撼,更是深入到每一个普通观众的心里。
事实上,各种受众调查结果也表明,虽然新的媒体形式不断出现,但是通过收看电视来了解新闻时事目前仍然是人们最主要的收视工具。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通过对周围世界的了解来满足自我对社会环境重大变动的认知欲和知情权,并以此来确认自己的社会存在。
因此,电视新闻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在可以预见的较长时间内将无可替代。
另外,由于新闻节目能最直接地体现政府对内对外的政策,立场和态度,最有利于迅速地提高媒体知名度,树立媒体在受众中的威信。
因此,打造新闻节目已成为各大电视台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磅武器”。
正如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断言:一个没有新闻节目的电视台毫无价值!2.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以评论栏目为例)(1)时效性不强电视传媒的特点就是快速和现场感,强调第一时间报道和第一解释权。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变迁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变迁定义: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一、从形式上看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化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新闻的诞生。
改革开放30年来大致呈现出四种形态:联播体形态、深度报道形态、娱乐化形态、民生新闻形态。
联播体形态——最具代表性:中央电视台综合性新闻栏目——《新闻联播》。
①时间:1978年元旦开播②风格:庄重、严肃和字正腔圆,为新闻栏目定了型,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③地位:中国观众了解国内外大事重要窗口,“中国国情的晴雨表”。
挑战: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政治的宣传式节目形态受到纸质媒体的挑战,出现了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深度新闻报道,电视新闻收视率下降。
改变:深度报道形态1993年,由白岩松主持的《东方时空》横空出世。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栏目化”的观念趋于成熟。
21世纪初,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形态开始出现。
“讲”新闻与”说”新闻,如人民网《小六砖铺头》。
纠正了以往出于宣传和刻板的传播形式。
另外,有一种节目样式必须提及,即谈话节目:如《鲁豫有约》。
之所以把它归类于娱乐形态,是因为谈话节目可以在各种形态的电视节目中出现,“谈话”只是节目的一种表现形式。
21世纪以来,民生形态电视新闻节目也开始出现。
它使受众的草根情结得以释放,其定位就是以百姓视角、民本立场报道市井百姓生活的原生态,报道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
标志: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播出。
以电视新闻重大技术为标志,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至1973年)黑白电视阶段,大多数节目都是采用现场直播或实况转播的方式播出第二阶段(1973年至1984年)彩色电视阶段,先进的电视新闻采制和传输技术和设备开始出现,电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传播媒介。
第三阶段(1984年至20世纪末)电视新闻立体传输阶段电视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中位居首位的媒介,开始形成卫星、微波和有线电缆光缆相结合的立体传输覆盖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视新闻三“病”]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流变
与国外先进的新闻制作理念比较,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水平急待提高。
代表国内最先进制作水准的央视新闻频道(2003年5月1日试播,比CNN晚了整整23年)的节目,不要说与CNN这样的世界级电视新闻媒体比较有多么大的差距,就是跟日本普通商业电视台的节目相比也是差了一截。
以目前的制作水平来判定,我国还没有进入到“电视新闻报道时代”。
因为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有一条无法越过的“鸿沟”,就是不能达到“实时现场直播(声音与图像的同时传播)”,更没有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
作为新闻媒体,电视新闻的优势不突出。
除此之外,目前的电视新闻制作现场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因素,也阻碍了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懒惰的电视新闻制作人
早上6点钟,全国上下四五十个频道的电视新闻制作人还在呼呼大睡,早起的观众看不到任何早间新闻节目,只有1、2、3的健身操。
到了6:30,有的电视台刚刚开张,有的倒是新鲜出炉,像黑龙江电视台的《共度晨光》、山东卫视的《早间新闻》、广东卫视《岭南早晨》等直播新闻。
有的则是昨晚的残羹再给热一遍,北京电视台二套重播前一天的《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结束说的还是“祝您晚安”。
有的是前一天做好早上“微波”了一下(前一天录制第二天播出),例如北京电视台一套的《北京您早》、央视的《东方时空》。
有的台则是一觉睡到7点钟,例如重庆卫视、天津卫视、湖北卫视等。
早间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高峰时间是7点钟。
央视综合频道的《东方时空》、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上海东方卫视的《看东方》、北京电视台一套的《北京您早》、央视五套的《早安中国》、吉林卫视的《早安吉林》、湖北卫视的《新闻早班车》等。
2003年10月先后开播的《第一时间》和《看东方》是目前国内节目时间最长的两档大型的早间新闻节目,属于简明新闻的堆积整理型,节目形式也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等到早上8点钟,央视的《新闻早8点》和《第一时间》、上海东方卫视《看东方》、北京电视台的《世界你好》、凤凰卫视重播的《凤凰早班车》还在播早新闻,而其它频道的电视剧场早就迫不及待地开板唱戏了。
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深深感受到日本的电视台之间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竞争的激烈。
NHK电视台的新闻从5点钟直播到8点15分,其它的商业电视台是从5:30开始。
电视新闻就是LIVE已是圈内共识,而像《北京您早》录播式节目是日本20世纪50年代草创期的行为。
在摆满鲜花明亮的演播室里,NHK电视台名为《日本您早》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每天如约而至。
新闻内容除了硬性的政治、经济、外交、犯罪、体育新闻报道之外,还包括国际新闻、亚洲特集、新闻事件解说(NHK新闻解说员来完成),最具特色的是来自日本各地的最新动态报道。
这些动态报道几乎全部采用实时直播,不论是在富士山上还是海底,电视新闻工作者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将真实的世界展现给观众。
来自直升飞机的直播报道向观众展现的是一股股晨风,清晨的朝阳泻在壮观的跨海大桥留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
东京总局演播室的节目主持人与做现场直播报道的记者互动式会话轻松、愉快。
来自地方台的直播内容大多以软性新闻为主,例如樱花盛开、夏天的祭祀活动,有时还有现场制作当地的小吃以及刚刚打捞上来的新鲜鱼虾等。
通常在凌晨发生的突发事件,在节目中会有来自现场的直播报道。
另外在画面左上角滚动着日本各地当天的天气情况,包括气温、上午和下午的降水率、道路交通信息。
遇到因地震、台风而受到影响的新干线、高速路交通运营情况等突发事件,电视台都将以最快速度告知观众。
名不副实的现场直播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在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来自新闻现场的报道几乎清一色采用的是“电话连线”的传播方式,除非重大主题性事件,由于事前安排才会有来自现场的直播报道。
但是,在平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来自新闻现场的直播报道可谓凤毛麟角,达到日常性的现场实时直播报道(声音和图像)的,就目前而言更是难以想象。
以“反应迅速”闻名的凤凰卫视,新闻节目中“电话连线”的高使用率有目共睹。
就连《东方时空》中的“时空连线”,在节目录制时还是仅凭电话连接起三方,再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后期编辑制作,一个电话“声音”连线蒙住了多少观众的眼。
在CNN、BBC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以图像和声音共同实时传输为主要手段,“电话连线”的使用率极低。
在日本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日常性的现场直播报道保持在三四条左右,非日常性的重大事件发生时,例如美国9・11恐怖事件、伊拉克战争,电视新闻节目的构成几乎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支局和东京总局互动性的合作共同完成。
处于“电视新闻报道时代”的受众从快速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深深地感受到电视新闻巨大的媒体冲击力,来自新闻现场的实时直播报道充分说明了电视新闻的速报性、同时性、现场性。
现在,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大量采用的“电话连线”传播方式在广播新闻中同样可以使用。
采用“电话连线”的传播方式,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在传播效果上是等同的。
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场性”优势不能得以表现,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大幅度地减弱。
在西方的电视新闻理论中曾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画面就没有电视新闻”,虽过于偏激,但是电视新闻中特别是在直播报道的过程中,来自新闻现场栩栩如生的画面派生出来的传播效果比记者一大筐的形容词都要来得直接。
华而不实的新闻节目包装
近几年,内地电视台无奈地承受着来自香港凤凰卫视的巨大冲击力,其别具一格的节目宣传理念令国内电视媒体眼前一亮。
凤凰卫视的自我宣传策略,启发了内地电视台。
于是,电视新闻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的宣传片花首先登场,铺天盖地的节目片花一夜之间纷纷亮相。
各家电视台把自家当红花旦、小生也都拉出来比比画画,又抱肩膀,又画大圈,花样不断翻新。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不仅摆姿势,还要念念有词。
为了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宣传效果,编辑们挖空心思,琢磨出来的词听起来着实挺唬人的。
精挑细选的宣传语配以经典的新闻事件画面,再加上CG制作出来令人眼花缭乱的三维图像画面,每家电视台经过包装的电视新闻节目似乎个个都是精品。
精心打造出的电视新闻节目宣传片花与电视新闻节目的实际制作水平之间的距离是客观存在的。
华而不实的宣传片花再多再精美,都代替不了节目内容本身。
与其在节目包装上狠下血本,为什么不深度地挖掘新闻呢?2003年2月1日发生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日本朝日电视台的《新闻站》节目仅用两天的时间就在2月3日的节目中播出了30分钟的节目,层层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
制作精良的三维立体动画从机体老化、操作失误、左翼、隔热板等各个角度分析、解释事故原因,使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毫无障碍。
与花里胡哨的三维立体动画片花比较,制作出利于受众接受信息内容的三维立体动画应是新闻制作人的本分。
电视新闻除了具有告知功能之外,还具有解释说明的功能。
十几分钟的《焦点访谈》、《今日话题》又怎么能把复杂的新闻事件梳理清楚?所以,与其花心思包装节目不如好好深入研究电视新闻的本质特征,更新记者队伍的电视新闻制作理念。
目前最不容忽视的是充斥在新闻节目荧屏的商业因素,它正无孔不入地侵蚀着新闻的公
正性、客观性原则。
那些摆放在节目主持人手边,明目张胆打着“××笔记本”的广告证明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露骨商业行为。
面对不利于该产品的新闻消息,新闻制作者们不知将何去何从?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