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秘传之心法24句口诀
![“太极拳”秘传之心法24句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7b74344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b.png)
“太极拳”秘传之心法24句口诀“太极拳”心法口诀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
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
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
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
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
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
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太极拳修炼五字诀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
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
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
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
举手不可有呆像。
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
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
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
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
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
由己仍是从人。
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
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
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
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
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
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
发劲要有根源,劲起於脚根,主於腰间,形於手指,发於脊骨。
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
太极拳真传唯太极心法
![太极拳真传唯太极心法](https://img.taocdn.com/s3/m/a7610b20bd64783e09122bc9.png)
肢体力向六面整体浑圆力过度,共分六步:第一步:肢体力(局部力) 目的是为了松开肩关节,练出小臂的松沉力: 出手时,整个手臂如同一根铁链鞭。
上肢不用力,但也不可打软,《内功经》上叫“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松肩以出劲”,是说出劲之时,肩井穴用极柔之意松开,劲力才能畅通无阻。
只有肩关节松开,才能保证躯干产生的力量可以顺达梢节。
唯有松之极才能紧之至。
要用腰背的劲把手臂拿起来,再顺着小臂的重力自然下落,要找出这种自然的惯性力,也叫做惰性力,只要胳膊不使劲,这种力非常容易练,只要慢慢把松沉劲(自然的惯性力)甩出来就行了。
第二步:脊柱力(即上肢与躯干的复合发力)当肩关节松开,小臂的松沉之力练出来以后, 动作做顺了,就要开始锻炼脊柱的力量,,以脊柱带动小臂,用躯干的力量给小臂的运动加速。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两只胳膊能练得像两根铁链鞭,整个小臂沉甸甸的,这种力量打出来,人的血肉之躯根本无法承受。
此劲出自筋骨,一旦练出,终身不退。
脊柱力是整体力传递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锻炼脊柱时意念应始终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内在能量达到协调贯通,练武功最忌意念与体能不能合一, 陷入空想(顽空),务必要做到形神合一.只有达到形体和能量的合一才是中国武功的入门。
才能为以后的功力进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丹田力(骶骨之力):经过上一步的训练,我们的攻击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杀伤力,但这只是初步功夫,所发之力缺乏变化,发力前还需要预留空间加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一步修练丹田之力,丹田(骶骨)是人体的总重心所在,人的整体劲力皆由骶骨发出,这一阶段的练习,主要是为了锻炼我们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中(尤其是瞬息万变的格斗中)始终能把握自己的总重心,并体会出内力由中心向梢节传导的感觉。
所有运动都由总重心带动,一切运动都是由中心发动的正确的动力定型,一旦经过泛化,分化和自动化的训练阶段并形成本能反应后,我们就真正掌握了运用总重心的能力,就找到了修练功力的关键所在,再通过桩功的训练使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不再产生内耗,旧称之为“劲路”打通,就好象把自己身体修练成一个管道,使能量能在自己身体内自由运转。
太极拳最基本的十个要领
![太极拳最基本的十个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4818bc0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4b.png)
太极拳,国家级⾮物质⽂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思想,集颐养性情、强⾝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体,以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太极拳最基本的⼗个要领,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虚灵顶劲 顶劲是指头容正直,神贯于顶。
该要领并不是单指头项,应包括整个⾝⼼。
从⾜到头顶均要体现上灵之意。
即:两⾜抓地头项上领,如两⾜与头将⾝体拉长的感觉。
⼆、含胸拔背 含胸是指胸微涵内收,使⽓沉于丹⽥。
拔背是指⽓贴于背,蓄⼒于脊。
胸忌挺出,挺出则⽓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能含胸则⾃能拔背,能拔背则能⼒由脊发,所向⽆敌。
三、松腰 腰为⼀⾝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有⼒,下盘稳固。
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常⾔道“步随⾝转则为功,⾝随步转则为病”。
正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
”(王宗岳《⼗三总势歌》) 四、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义。
如全⾝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后转动轻灵,毫不费⼒。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不稳,⽽易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 沉肩是指肩松开下垂。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亦随之⽽上,全⾝皆不得⼒。
坠肘是指肘往下松坠之意。
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发⼒不能完全到位。
六、⽤意不⽤⼒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意不⽤⼒。
练太极拳,全⾝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脉之间,以⾃束缚。
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如。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是指《太极拳论》所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指,由脚⽽腿⽽腰,总须完整⼀⽓”。
⼿动,腰动,⾜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此⽅可称做上下相随。
⼋、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
即:“神为主帅,⾝为驱使。
”精神能提得起,⾃然举动轻灵。
架⼦不外虚实开合。
所谓开者,不但⼿⾜开,⼼意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合,⼼意亦与之俱合。
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
故有起有⽌,有续有断,旧⼒已尽,新⼒未⽣,此时最易为⼈所乘。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ad685e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2.png)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一、杨式太极松身五桩杨式太极松身五桩是一种活桩,此桩是杨式太极桩功中最为基础的桩法,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在练架子和推手前放松全身。
功法如下:一预备式两足立正,身正,两目向前平视,顶头悬,胸微含,两肩微沉,肘微弓,舌卷而轻抵上颚,重心落右腿,左腿跟微起,向左平开宽与肩齐,腰向右转,再向左转,把右脚尖扣回转正。
练习时要注意气沉丹田,背部有如贴墙,松腰,两髋骨微抱丹田,收尾闾,收小腹,两膝微屈而不过足尖,足底贴地,头部正直,凝神定意,眼向前平视,眼神宜敛,舌卷上颚,合口并唇,呼吸自然,自胸前整片松落,沉于丹田,而由足内侧达于脚底,两肘同时微弓,两腕背亦向前微弓,掌心向下微展,指尖微起向前,不张不并,自然而沉涨之感,直达指尖(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杨式太极“十要”中的内容)。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
二转腰松胯两膝微沉,两臂分向两侧举起平伸开展,两肩微沉不动。
两肘微弯,弯曲以能容纳四个手指,两腕与肩平高,两掌心向下,十指尖微垂,松肩坠肘,坐实左足,腰胯向下微沉转动,腰胯向右旋转45度,牵引两臂,左手掌心朝内,随势甩至右上前胸,同时,右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胯回正,两臂荡回,由下荡向两侧上方,腰胯微沉,牵引两臂由两侧下荡。
然后,坐实右腿,同时腰胯向左旋转45度,右手掌心向内,随势甩至左上前胸,同时,左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转时保持中正,以腰为主宰,膝以下不动。
腰部一动,手也要贴着身体跟着动,腰停手也停,腰胯向右转45度时,要使鼻尖与左手腕对准右膝盖与右足尖,左肘尖向下对正左膝盖及左足尖,尾闾向下,对正左后足跟。
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左脚,左脚涌泉穴有沉入地之感,右脚变虚,可轻松抬起。
同时,两肩微沉松开,有如骨头挂在肩上。
垂肘左右摆荡,手腕不过肩,两肩关节韧带有如橡皮筋,荡转自如,劲由脚底生直透手心劳宫穴。
(此势的关键是要使两臂象草绳一样随腰转而在身体前后摆荡,两臂一点力都不能用)三合气松身本法分为身体向下降,然后上升两个动作。
太极拳歌诀心法口诀集锦
![太极拳歌诀心法口诀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084e9af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71.png)
太极拳歌诀心法口诀集锦太极拳懂劲指明法歌诀懂劲就是明白力,化力发力力中庸。
首先受力卸人力,学会控制再进攻。
练出结构最佳形,练沉练整练放松。
松化松顺松即变,沉实沉稳沉上擎。
那处挨上那处照,不需强求用七星。
推手多时感觉灵,节节控制皮毛听。
一臂力量总有限,协调全动力难封。
力向对方无腿处,顺人加力效能增。
懂人必须规矩己,避免得机不能攻。
练出杠杆拨撬人,练出虚实再用空。
明白沾粘不丢顶,发挥动能悟静功。
快捷还须名师喂,真懂必须实践经。
经打经验经磨练,各家各劲铭骨中。
尝试一次又一次,反复多遍境界升。
先找力尾化人劲,再找化解在途中。
学会发人微有动,掌握化解同时攻。
初用往往四肢力,渐渐使用腰腿弓。
弯弓曲弓之字弓,周身一家六张弓。
初学用弓要如弓,弯曲四肢肾后撑。
增大幅度练耐力,一切渐回自然中。
化劲都有不同味,发劲人人有特征。
功夫与理要符合,技巧实用相适应。
人生有竟学无涯,蹬上高山更见峰。
艺不得法行路远,学而不练空谈兵。
循序渐进适老弱,超强训练宜年青。
学来人家用成己,举一反三四五通。
用功还须用心计,熟知人时心不惊。
心平气舒胸有数,应对总在预料中。
太极拳劲好弹性,太极拳劲整长惊。
太极拳劲较圆活,太极拳劲虚幻空。
太极拳劲静待动,太极拳劲绵中钉。
太极拳劲阴与阳,太极拳劲灵和轻。
太极拳劲沾又粘,太极拳劲化又封。
太极拳劲变不尽,太极拳劲巧妙精。
懂劲就是知规律,懂劲练出明白功。
懂劲一般练有用,套路劲别随意更。
懂到动时再懂静,懂劲反复境界升。
万人千姓一百劲,难能劲劲都适应。
不懂劲时似神秘,真懂也觉很普通。
懂劲自认已明白,清楚背面有陌生。
太极拳练功解歌诀学拳无路练为径,拳劲有道用乃通。
十看百问终糊涂,生欲受用下死功。
死功练出灵活劲,规矩求得拳正宗。
死功就是不退缩,一步一步攀高峰。
百遍不如千遍熟,千遍巧后万遍精。
年年不如月月练,天天不如时时功。
拳法秘诀一字练,练被练化练进攻。
练松练沉练变易,练气练意练觉听。
练快练慢练定力。
练刚练柔练中庸。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https://img.taocdn.com/s3/m/e932e8f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7.png)
太极拳心法一般人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拳术,只反映道家思想,事实上,太极拳却涵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相应地,太极拳心法原理来源于儒释道三家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心法1 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
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拳心法2 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 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2afb77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1.png)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基本方法:太极拳以“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
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要领第一,立顶。
头不前俯后仰、左偏右斜、轻松地竖立起来,不要用力。
习称“顶头悬”,意为好像悬在半空一样。
很多拳种也讲究头要直,但要求用力。
这不是说别的拳种不好,而是用力对血压高的患者的血压有影响。
第二,松肩。
不能理解为耸肩,更不应该误解为往下坠肩。
而是肩背放松,不用力。
第三,垂肘。
肘关节要有重意。
因为打起拳来姿势很复杂,有很多动作不注意就会成为横肘。
例如现在普及的二十四式或八十八式,其中有很多的抱球姿势,练习时如变垂肘为横肘,那么气便壅于胸部,一趟拳没打下来就呼呼直喘。
太极拳要求虚其胸,实其腹。
胸部始终不受气的影响,觉得很轻松。
垂肘与松肩是有连带关系的,如果这方面合乎要领,太极拳不管打几趟,周身汗出,但不气喘;否则就难免气喘吁吁了。
第四,含胸。
不挺胸就是含胸,很自然地把躯干竖立起来,但不要往里缩胸。
第五,拔背。
背指脊椎。
用顶头悬把脊椎骨提起来,“上下一道线,全凭两手转”,腰部躯干是直的。
太极拳是以腰为轴心来带动四肢进行活动的,因此这个轴绝不能弯。
如挺胸或缩胸,则脊椎便不能直。
第六,气沉丹田。
丹田指小腹。
在立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的基础上,全身都要自然地放松,并自然地呼吸,这样才能气沉丹田。
这里讲的气不是呼吸之气,练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讲究练浩然正气,讲的就是这个“正气”,或叫“内气”。
《拳论秘本》上有句话:“不使气流行于气”,指的也就是这个“正气”。
锻炼出来的气不能同呼吸之气一块流通。
练大极拳讲“始而意动”,因为太极拳讲究练“意”不练力;“继而内动”,就是紧接着里边的“气”动;“后而外动”,最后才表现外边的动作。
内功太极拳必知的三十三条心法
![内功太极拳必知的三十三条心法](https://img.taocdn.com/s3/m/433e9904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b7.png)
内功太极拳必知的三十三条心法(转)一、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
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
二、任何手上动作开始前,应先放松两肋,后松肩、肘、腕。
三、“松沉”,并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仅仅命门以下地方松沉下去,命门以上地方还是向上升。
四、在拳式练习中,重点不在拳架定式。
式与式之间的过度动作的才是至重要。
五、当身体某处地方无法松开时,便不要再想该处地方,转为松开紧张处地方之上或之下的地方。
六、练拳时,要经常保持「三空」,即:手心空、胸空、脚心空。
七、「气敛入骨」乃是用意将双肩和背收向脊骨,并下沉至尾闾。
八、拳式练习时,身体要有起伏(或升降)。
起伏是因为两跨松开,身体受地心吸力影响慢慢向下沉。
当下沉到底时,身体会自动反弹向上升。
此原则由始至终贯切到整套拳式。
九、我们经常说「松沉」。
怎样才是沉?沉不是直往下跌,应像一样纸在空气中平放地往下飘荡。
左边沉,右边升。
然后,右边沉,左边升。
这样一飘一荡掉到地上。
十、练气势要意想头、背、胸、臀四张皮。
任何时候只能够扩张其中一张皮。
十一、做任何拳式动作都要有对待。
例如:手向上动,则身向下沉(臀一张皮)。
手向前伸,则身向后*(背皮)。
手走左,则身走右;手走右,则身走左。
手与身好像互相对拉,或是好像一个球向四方八面膨胀。
十二、任何一个拳式动作完成后,身法上须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扩膝,手上劳宫穴透开,意气到达手指。
十三、必须在一式的动作完成到位后,才可开始下一式的动作,不可抢先。
十四、任何一式动作都是由身体的「中线」开始,在「中线」结束。
十五、假如手掌、手指能放松,手腕不僵、不丢、不折;则整个手掌和手指自然有胀满感觉,手指亦会自然张开。
绝不可用拙力将手指并拢或撑开。
手指尖要虚领顶劲,指根气沉丹田。
十六、两手如一手。
太极拳经心解 张三丰太极拳心法口诀
![太极拳经心解 张三丰太极拳心法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37739bcfbd64783e08122bb2.png)
太极拳经心解张三丰太极拳心法口诀太极拳经心解张三丰太极拳心法口诀一、张三丰太极拳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演式一概不用后天之拙力。
则周身自然圆活轻灵,内劲增焉。
贯串者,式式联络。
绵绵不断之谓也。
苟不贯串,意断势断,断则使敌有隙可乘。
故太极拳术尤戒断字。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气宜鼓荡者,呼吸顺其自然也;神宜内敛者,自净其意,思无邪也。
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太极大病,即是断续之病。
有凸凹,则有断续,断续则不能圆满,致败之由也。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向后,乃得机得势。
未摄天根岂摄人,根者,基也,不可轻忽。
太极拳术根基全在于脚。
由脚而上至腿,由腿而上至腰,由腰而颈,次颅顶,至于手指臂腕,一气必须完整。
遇敌时任凭前进后退,上手中腰下足,无处不相应,自然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遇敌不能得机得势,必是上手中腰下足不能相随,故手愈用力,而身愈散乱,欲克此病,必留心腰腿也。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无论欲向何方,皆须先动腰腿,然后方能如意。
虽动腰腿,而意在势先,知己知彼乃得随机应变之妙。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与人交手之时,吾之虚实反复无端,随机应变令人不测,使其彼此不能相顾,趁其散乱,一发必克。
虚实宜分清楚。
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彼我虚实不分,无益于己。
前辈千言万语,虽然道得分明,自家尚须思量体察,如人吃饭,方知滋味。
贯串之说,不必多言。
但熟参“譬若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背则首尾俱应之语,而实行之,则所谓贯串,无间断,自然不费安排,而首尾相应,内外如一矣。
二、张三丰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0aa797f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d.png)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太极拳功夫修养的十大要领,贯穿于整个太极拳实践的全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十大要领第太极拳的一大要领虚灵顶劲气沉田虚灵者,灵明也;顶劲者,内劲轻轻上拔,使清阳之气上升;气沉田即在运动中把人体能量,沉藏于丹田。
其具体做法为:下颏回收找喉头,喉头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会,百会虚悬,使周身上下内外连成一个整体。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的意思是使颈直肌轻度收缩,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
虚灵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不可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血压升高,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其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容易产生杂念。
因此,太极拳理论指出:“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非有,若有若无,无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虚灵顶劲气沉田”所指的丹田是下丹田。
中医理论认为,下丹田通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
故古代养生家认为,用心意集中于丹田内,先吸后呼,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脉皆开,呼吸往来而百脉皆通,气血畅通百病皆除;又认为,将心意守住丹田,丹田即生气生血,气血充足,身体健壮而百病皆愈。
所以,气沉丹田,不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本功。
在太极拳揉手(推手)中,头要自然向上领起,上虚下实,气沉落于小腹(下丹田),此时下盘稳健,周身中正,动作忽隐忽现,如物漂于水。
如球滚于地,犹如不倒翁,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
太极拳的第二大要领:含胸拨背意内敛含胸者,胸微内含;拔背者,尾闾下垂,百会上领,拉直脊柱;意内敛即精神不张扬。
其具体做法:含胸时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胸略内含,心气下降,自然形成横膈式深呼吸,促使腹腔内的器官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不仅促进了血液循环和内脏机能之活动,而且对揉手(推手)之走化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太极拳劲意引导心法
![太极拳劲意引导心法](https://img.taocdn.com/s3/m/5404c4f3c77da26924c5b015.png)
太极拳劲意引导心法太极拳劲意引导心法一、预备势此势动作我就不再多说了,大家都会,主要就是全身按“十要”要求站立,双手上抬后又按下,一起一落而已。
其劲意心法如下:⒈两腕上棚:两手食指往地下一指,然后意想十指尖往回找手心(想象十指尖回够手心),同时意想脚趾往回找脚心,则两腕自然领两臂上棚,自然产生上棚劲,当两臂棚与肩高,则把意念放到劳营穴,两手自然不再抬高,也不下落,自然而然。
⒉两掌下采:意念由两手心转两手背,两臂自然舒展下落,当落至45度时,意念转到肘尖,两肘自然向后平拉。
然后意念转到肩头,则身体如坐电梯垂直下降,两脚趾舒展,脚心贴地,则自然产生沉采劲。
二、揽雀尾⒈左棚式⑴左抱七星:抱七星就是棚式未形成之前那个似抱球、非抱球的动作,杨式太极七星是指头、肩、肘、跨、膝、足七个部位,左抱七星的意思就是以右脚为实脚,左肩与右跨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手心与右脚心相合。
总之,就是虚脚一侧全往实脚一侧合。
此势意想后手找前脚,则前手自然产生棚劲。
⑵左手前棚:作动就不作我多说了,劲意就是眼神先走,鼻尖找前脚大趾,前手追眼神,后手追前手,而棚劲自然发出。
⒉右棚式意劲与左棚式相同,就是左右相反,你们自已试验吧,我就不多说了。
呵呵。
⑶捋式动作非常简单,我就不多说了,意在尾闾找后脚跟,意想右脚趾向前延长,自然就产生了捋劲。
⑷挤式动作不说了,意想前脚底之涌泉往回找你背部的正中心(从身从找,用意念找),两处信息一通,则挤劲自然生产。
⑸按式后坐时,意想两脚外踝处放松膨大,则自然产生分捋劲。
前按时,两手背中心正对两肩部中心,意注肩部中心点,意想肩部中心放松膨大,直落手背之上,自然产生前按劲。
三、单鞭⒈双掌平捋:捋劲食指划眉梢,意想左后食指从右眉梢划到左眉梢,右手追左后,平捋之劲自然产生,反之也就这样。
⒉右掌前按:动作不多说,右掌背中心与右肩中心成水平,意想右肩中心放松前膨,则右掌自然产生按劲。
⒊右掌变勾:动作不多说,左脚松透,意想右腰右移,则右臂自然产生棚劲。
太极拳口诀心法
![太极拳口诀心法](https://img.taocdn.com/s3/m/5f307a96f242336c1eb95ef8.png)
太极拳口诀心法动作要领是学好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大家了解太极拳口诀心法吗?一起来看看。
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
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
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
《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
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
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
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
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
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
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
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
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
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https://img.taocdn.com/s3/m/92b2bc6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0.png)
练习太极拳的心法口诀汇总,简单易懂,学会可涨功力1 、概要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
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颚齿间,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
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
腰如车轮左右转,虚实分明互相连。
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脚尖,内掌踏地偏重,大二足趾领先。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
无处不太极,缠丝劲当粘。
心意、气力、筋骨,手足、肘膝、胯肩,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
腋腿四窝名“四”,左与左对右亦然。
运行结合呼吸,不丢不顶徐延。
静如山岳动如电,蓄若开弓发若箭。
捕鼠猫形搏兔鹘,聚精会神莫稍偏。
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
着熟懂劲循序进,黏粘神明自通玄,谦虚谨慎重武德,急躁狂妄门外汉。
2、浅解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牵挂,思想沉静下来。
脐以上不准有气,气下沉至丹田(丹田在脐下二、三寸之间,个人的中指中节叫寸)。
初学时知道把气沉下就行,不能斤斤拘泥,否则,易于顾此失彼,挂一漏千。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身躯当笔直,不得佝偻、凸胸、左倾右斜,头应端正,不得俯、仰、摇、扭。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前后顶是指头部的前囟和后囱。
思想上体会这两处微微碰起就行,不能僵颈硬往上顶,颏须稍收敛,两眼直向前方平视,前后顶也就不易丢失。
低头便失前顶,容易精神不振,晕头转向;仰头便失后顶,容易呼吸紧张,横气填胸。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神,指眼神。
就是说手向左右内外上下运行时,须以眼神瞟送前边或上边的手,不得摆头晃脑或抬头去看手。
眼神也是全部精神所贯注,须知收敛、收视之功。
呼吸深沉,也正是古人所说的“吐纳术”。
太极拳24式口诀心法
![太极拳24式口诀心法](https://img.taocdn.com/s3/m/9cddd719a32d7375a517802e.png)
太极拳24 式口诀心法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24 式口诀心法,欢迎阅读。
1、起势:向左开步,两手平提,曲膝下按。
2、左右野马分鬃:丁步右抱,转身开步,弓步左分,后坐翘脚,左转撇脚,丁步左抱,转身开步,弓步右分,后坐翘脚,右转撇脚,丁步右抱,转身开步,弓步左分。
3、白鹤亮翅:跟步中抱,后坐右转,虚步亮掌。
4、左右搂膝拗步:右下左拨,丁步反提,弯肘开步,搂膝推掌,后坐翘脚,左转撇脚,丁步反提,弯肘开步,搂膝推掌,后坐翘脚,右转撇脚,丁步反提,弯肘开步,搂膝推掌。
5、手挥琵琶:向前跟步,后坐右转,翘脚调掌。
6、左右倒卷肱:右后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左后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右后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左后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
7、左揽雀尾:丁步右抱,转身开步,弓步左捧,右抱左粘,后坐右捋,左转弯肘,弓步前挤,后坐托掌,弓步前按,后坐翘脚,右转开掌。
8、右揽雀尾:丁步左抱,转身开步,弓步右捧,左抱右粘,后坐左捋,右转弯肘,弓步前挤,后坐托掌,弓步前按。
9、单鞭:后坐翘脚,左转抹手,后坐云手,丁步勾手,转身开步,弓步左推。
10、云手:后坐翘脚,右转按捋、,换重左云,提按并步,换重。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https://img.taocdn.com/s3/m/2ce63a3627284b73f342501f.png)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太极拳的内功心法很少有文字的记载,对于很多的言论,永远都无法表明太极拳内功的真正意思。
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
现在,我们择其要地简述其中的部分内容。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一、周身一家周身一家是传统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
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
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光想到一个方面。
怎么样才能在练拳的时候,做到周身一家呢?其实,先人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方法。
第一,身如钟鼎要求不管坐着还是站着,都要意念像一口钟一样把整个身体都罩起采,这样周身的气也会整起来。
第二,内外相合传统的养生法要求周身一动无不动,如何做到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
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
当你的意念和百会穴相联通,你自然就会觉得自己的气息和内力变得不一样。
此外,内外相合的方法有3圈相摞等。
第三,千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这个弓背较长一点)。
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
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
如何做到“一身备五弓”呢?关键是用五弓之意来代替躯体。
太极拳内功心法之秘要诀窍二、内外相合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
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
练拳时要求的“四梢平”就是指十字横竖线的四个端要保持平衡。
找平的要领是:十字的横线标志着两肩相平,保证人体不致倾斜;十字的竖线垂直在百会穴与尾闾之间,从而就能体现出“虚领顶颈”和“尾闾松垂”的内涵。
李光昭老师讲授太极拳道-太极心法
![李光昭老师讲授太极拳道-太极心法](https://img.taocdn.com/s3/m/c33a3ac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0.png)
太极心法太极心法(一)――修为在心(1)师云:修为在心。
也就是明确地告诉我们,太极拳的修为,实质是心的修为。
修炼太极拳离开了心的修为,是无法迈进太极拳最高圣殿的。
因此,师亦云:练拳靠悟。
何谓悟?师曰:悟即吾心。
何谓心?太极拳道所言之心,既不是指人体之器官,即人的心肝肺的那个心,也不完全等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思考或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个心。
其所言之心,是使人无欲无私、勿忘勿助、清净空明,如老子所说:“虚其心,实其腹”的那个心;又如孟子所主张的“存心养性”以“养吾浩然之气”的那个心;也是禅宗告诫人们顿悟而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的那个心。
假如朋友问:如果真有这个心,这个心应如何定义,或如何定名?我不知道心的准确定义,也无法用我们的语言对心进行定位;但我知道,无论老子还是孟子,无论道学、儒学还是释迦所言之心,都是要在抽象与具体中,在理性与感性中,在推理与妙想中,在正向与逆向中,在明确与模糊中,在实有与虚无中,超越其对立,追寻同一、归一、统一,而达至圆满的内心世界。
如果非要给心定名,似乎可以称之为精神世界,或者干脆就将心称之为道;心即道,道即心。
太极学子更可以理解为:心即太极,太极即心。
何谓心法?修为就要有法,修心之法即为心法;太极心法就是遵太极拳道而修养自心之法。
这里所言心法有两层含义。
其一为方法;其二为法则。
我个人认为,就太极心法而言,其法似乎重点应该是指法则。
因为太极拳道之心法,其特点是心无常心,法无定法,非心非法,故有则即法。
正如拳论所言:功夫无息法自修。
太极拳心法是统领太极拳修为的根本大法,是不容随意更改的法则,或许可以称之为太极拳王国的宪法。
而方法是个性化的范畴,每个修炼者都可以、也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具体方法。
当今有些太极名家把行拳走架时,如何配合形体动作的心中所思、意念所注,称之为心法,我个人认为似乎不妥。
不论是手擎小气球也好,或是意想把小气球按潜到水下也罢,这些所念所想,只是修为当中的一些具体的小的技巧和方法,不应该是太极拳道所言之心法。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670eb77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9.png)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被誉为“拳中之王”。
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武术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养生价值。
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特点而著称于世。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主要包括太极拳套路和太极拳心法,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要领。
其次,放松身体。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身体的放松是至关重要的。
放松身体可以有效减少肌肉的压力,提高拳法的灵活性和力度。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身体柔软而有弹性,通过放松身体,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并且也能够降低受伤的风险。
再次,合理调节。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仅是运动,更是一种调理身心的方法。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重合理调节自己的身体,包括呼吸状态、肌肉力量以及精神状态等方面。
只有合理调节,才能使太极拳的练习效果最大化,达到身心的平衡。
另外,要注重内外兼修。
太极拳练习的目的是通过内外兼修,实现身心的统一,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在拳法的练习过程中,内功的修炼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内力的积累和锻炼,才能使拳法的力量更为凝练,更为强大。
同时,太极拳的练习也有助于增强身体的耐力和灵活性,使身体更为健康。
最后,要持之以恒。
太极拳是一门高深的武术,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练习。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充分发挥太极拳的潜力,获得良好的身心修养。
同时也要注重分阶段的训练,不要急躁求成,一步一步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技术水平。
总之,太极拳心法及要领主要包括自然呼吸、放松身体、合理调节、内外兼修和持之以恒。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悟道、领悟其中的奥义,才能真正理解太极拳的精髓,并从中受益。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身心修养,同时也能够体验到太极拳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
基本方法: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
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
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要领第一,立顶。
头不前俯后仰、左偏右斜、轻松地竖立起来,不要用力。
习称“顶头悬”,意为好像悬在半空一样。
很多拳种也讲究头要直,但要求用力。
这不是说别的拳种不好,而是用力对血压高的患者的血压有影响。
第二,松肩。
不能理解为耸肩,更不应该误解为往下坠肩。
而是肩背放松,不用力。
第三,垂肘。
肘关节要有重意。
因为打起拳来姿势很复杂,有很多动作不注意就会成为横肘。
例如现在普及的二十四式或八十八式,其中有很多的抱球姿势,练习时如变垂肘为横肘,那么气便壅于胸部,一趟拳没打下来就呼呼直喘。
太极拳要求虚其胸,实其腹。
胸部始终不受气的影响,觉得很轻松。
垂肘与松肩是有连带关系的,如果这方面合乎要领,太极拳不管打几趟,周身汗出,但不气喘;否则就难免气喘吁吁了。
第四,含胸。
不挺胸就是含胸,很自然地把躯干竖立起来,但不要往里缩胸。
第五,拔背。
背指脊椎。
用顶头悬把脊椎骨提起来,“上下一道线,全凭两手转”,腰部躯干是直的。
太极拳是以腰为轴心来带动四肢进行活动的,因此这个轴绝不能弯。
如挺胸或缩胸,则脊椎便不能直。
第六,气沉丹田。
丹田指小腹。
在立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的基础上,全身都要自然地放松,并自然地呼吸,这样才能气沉丹田。
这里讲的气不是呼吸之气,练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讲究练浩然正气,讲的就是这个“正气”,或叫“内气”。
《拳论秘本》上有句话:“不使气流行于气”,指的也就是这个“正气”。
锻炼出来的气不能同呼吸之气一块流通。
练大极拳讲“始而意动”,因为太极拳讲究练“意”不练力;“继而内动”,就是紧接着里边的“气”动;“后而外动”,最后才表现外边的动作。
要求第一,姿势正确。
需要有名师指导和纠正。
第二,意识集中。
每一个动作都要意识想着、意识领着来完成。
第三,动作协调。
这离开腰是做不到的。
必以腰为轴心,腰一动周身都动,“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腰不动而四肢动,就不会出协调的动作。
第四,节奏分明。
每一个动作的中间过程和完成姿势,要做到节奏分明。
有人说,打太极拳好像行云流水一样,但不能离开节奏分明这一前提,同时还要注意掌握每两个式子之间似断非断,即式断意不断的关系。
第五,虚实分清。
这一点很重要,初练表现在两条腿上的虚实变换。
实际上这个虚实不光是在腿上,因为“处处皆有一个虚实”,什么时候都有虚实,两人一搭上手都是以虚化实,以柔克刚。
初学一定要掌握好两条腿上的虚实变换,身体的重心是在前腿还是后腿,务须清清楚楚,不能不前不后。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以只要一动就分虚实,要求非常严格。
第六,连贯圆活。
太极拳的姿势由开始到收式,都是前后连贯的。
每一个动作的运行路线都呈圆形,不是大圆、小圆,就是椭圆、半圆。
例如向前按掌,上肢由于松肩垂肘,因而呈弧形,拉也拉不直。
活,就是灵活,特别是肩、肘、腕、指关节都要放松,不能僵劲。
再配合动作的圆弧形,就能灵活。
第七,上下相随。
指手足有呼应关系。
例如搂膝拗步左手往上立掌时,随即把右脚提起来向前弓腿、左手向前按,手按好了,弓步也同时完成了。
这样做,脑子需要高度集中在动作上,所以杂念容易排除。
第八,轻灵沉着。
练太极拳由轻灵开始,久而久之,练出内劲,每一个动作就会很沉着。
第九,速度均匀。
不论出掌、出拳、迈步,都要运劲如抽丝,快了怕它断,不拉它就出不来。
第十,呼吸自然。
一开始用鼻子自然呼吸。
舌尖抵到上齿与上腭之间。
随着练拳时间的推进和功夫的加深,会形成深呼吸,即腹式呼吸,并且呼吸和动作会自然地结合到一起。
特点第一,柔和。
太极拳的架式平稳舒展,动作轻松柔和,不僵不拘,顺人体之自然,无忽起忽落和惊险的跳跃动作,练完后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因此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练习。
第二,连贯。
由起式到收式,不论虚实,姿势的变化,前后都是互相衔接、连贯一气的,看不出停顿和接头的地方。
所谓“绵绵不断,好像行云流水一般”,正是此意。
第三,圆活。
太极拳上肢的动作不是直来直去,而是处处呈弧形,适合于关节的自然弯曲状态。
因此,从前有人称之为“圆运动”的。
在圆的基础上,全身上下才能协调、灵活、各脏器方能得到均匀的锻炼。
第四,完整。
太极拳运动以腰为主,一招一式都由躯干带动四肢进行活动,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要求意识和动作一致,上下相随,手足呼应。
并且呼吸也随着动作的起落开合,密切配合内外上下,完整一体。
心法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要领: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
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
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
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
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
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
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
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
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
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
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