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工程第七章 植物转化受体系统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PPT.
初级信号 户接触的时候,一方面是问,还有一方面就是听。可能有的人会说,听有什么难的?要知道听也有讲究。你会不会听,你自己没感觉
,客户知道。如果你在很好地听他讲,客户认为你很尊重他;如果客户在讲,你三心二意,客户会认为你不尊重他。我们的目的是让
客户尽快地购买,所以每一个环节你都要处理好,其中之一就是要会聆听。
① 把药材看成是同样大的团球状物质,自上而下地层叠为很多层,把浸出溶剂也看成无限多份,连续地加入浸渍过程,当溶剂通过每
一层药材颗粒就发生一次溶剂浸入药材、溶解溶质和溶质向外扩散的扩散平衡过程,然后溶剂再进入下一层药材,再扩散至平衡,这
样反复进行扩散平衡的渗漉浸出过程。
一、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巡查检查制度。
糖、氨基酸 转播 光 ②辅助成分 本身没有特殊疗效,但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药效作用的物质。如洋地黄中的皂甙可帮助洋地黄甙溶解或促进其吸收。
(四)小卖部安全管理制度
浸取就是利用适当的溶剂和方式把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分离出来,也称为浸提或浸出,所得到的液体称为浸出液。
1. 资格性响应文件和技术、服务性响应文件分别装订成册,并在封面注明供应商名称、响应文件编号、谈判项目、分包号(如有分包 )等。
(感应蛋白,HK)
应答调控蛋白 (RR)
三、受体激酶
胞外结构区 跨膜螺旋区 胞内蛋白激酶催化 区
第三节 细胞内信号转导形成网络
几个概念: 小提示20:标出简历中感兴趣的地方,面试时询问应聘者。
分析和帮助客户解决疑难问题
(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 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信号网络 第五部分 家庭安全用电
C运动量适度:运动量是指在运动的过程中,完成动作的数量、质量、时间、强度和密度等。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
不经过愈伤组织的受体系统
不经过愈伤组织的受体系统也称为直接分化再生系 统,是指外植体细胞越过脱分化阶段,直接分化出 不定芽,从而获得再生植株的受体系统; 研究显示,采用叶片、幼茎、子叶、胚轴以及一些 营养变态器官为外植体时,在适宜的培养技术控制 下,均可直接分化出芽
特点
获得再生知足周期短,操作简单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相对较小,可较好的维持受体植 株的遗传特性 转化的外源基因能稳定遗传(特别是茎尖) 同样可能出现较多的嵌合体 外植体直接分化出芽较难,转化细胞直接分化成植 株难度更大
农杆菌敏感性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由于具有转化效率高、多为 单拷贝插入等优点,是常用的植物基因转化方法; 使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需要植物受体对农杆 菌敏感
在选择农杆菌转化系统前,必需测试受体系统对农 杆菌的敏感性
第二节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的类型及其特性
由于众多类型的植物离体培养技术的完善,使转基 因受体系统有了很大的选择范围 不同的受体类型具有不同的缺点,适合的转化方法 也不同 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受体的特性,基因转化方法,选 择适宜的受体系统
1、以原生质体或细胞为周倜的直接基因转移 2、载体介导的基因转化 3、种质系统介导的基因转化
1、以原生质体或细胞为受体的直接基因转 移
聚乙二醇法 电激法 脂质体法 磷酸钙-DNA共沉淀法 显微注射法 基因枪法 超声波法
①PEG介导的基因转化
利用化学试剂,如聚乙二醇(PEG)、聚乙烯醇(PVA)、多聚-L-鸟 氨酸(pLO)和磷酸钙等,诱导原生质体摄取外源DNA分子,进入原
特点:
具有更强的接受外源DNA的潜能 转化的基因无显隐性的影响,利于性状的选育,加 倍后可迅速获得纯合二倍体新品种 花粉管通道法将现代的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紧密结 合,是十分有潜力的受体系统 在花粉或小孢子培养系统作为受体系统更为理想
植物生理学: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
二、IP3/DAG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肌醇磷脂信使系统是植物细胞信号转导中的另一种重要的 胞内信使系统,其发现是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史上是继cAMP、 钙调素发现以来的第三个里程碑。
现已证明,异三聚体G蛋白在植物中普遍存在,运用免 疫转移电泳等生化手段先后在拟南芥、水稻、蚕豆、燕麦等 植物的叶片、根、培养细胞和黄化幼苗中检测到植物G蛋白, 并参与了光、植物激素以及病原菌等信号的跨膜转导,以及 在质膜K+离子通道、植物细胞分裂、气孔运动和花粉管生长 等生理过程的调控。
在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上,目前已从拟南芥分离到一 种G蛋白偶联受体(GPCR),其氨基酸序列上与动物GPCR 达到20%左右一致性和50%左右的相似性,在功能上可能参 与了细胞分裂素的信号转导过程。
G蛋白下游的靶效应器很多,包括磷酯酶C(PLC)、 磷酯酶D(PLD)、磷酯酶A2(PLA2)、磷酯酰肌醇3激 酶(PI3K)、腺苷酸环化酶、离子通道等。
通常认为,G蛋白参与的跨膜转换信号方式主要是α亚 基调节,而βγ亚基的功能主要是对G蛋白功能的调节和修饰, 或把G蛋白锚定在细胞膜上。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 证据表明,G蛋白被受体激活后βγ亚基游离出来也可以直接 激活胞内的效应酶。有些甚至是α亚基和βγ亚基复合体协同 调节。在目前所知道的8种不同的腺苷酸环化酶(AC)同工 酶中,AC1通过α亚基激活,AC2、AC4、AC7则直接被βγ 亚基激活,但需要α亚基存在,两种协同起作用。
Ca2+ ‧ CaM的下游靶酶包括质膜上的Ca2+-ATP酶、Ca2+通 道、NAD激酶、多种蛋白激酶等。这些酶被激活后,参与 蕨类植物的孢子发芽、细胞有丝分裂、原生质流动、植物激 素的活性、向性、调节蛋白质磷酸化,最终调节细胞生长发 育。
植物生理学第七章 植物体内细胞信号转导
土壤干旱
ABA
ABA受体
Ca2+
(胞外刺激)
等信号分子
初级信使
胞间化 学信号
膜上信 号转换
第二信使
• 二、受体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 受体:位于细胞的质膜或细胞内,能感受到胞外信
•
号的蛋白质分子。
• 配体: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 1. 受体特点:组成型表达。 • 2. 受体与配体结合特点 • ⑴ 特异性 • ⑵ 高亲和力 • ⑶ 可逆性
吉尔曼
Alfred G. Gilman 美国
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 学中心 1941年--
罗德贝尔
Martin Rodbell 美国 国立环境卫生研究所 1925年--1998年
2、小G蛋白(小GTPase)
类似G蛋白的亚基,结合在质膜朝向胞质溶 胶的一侧。受上游的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的活化, 并将信号传递给下游组分。结合GTP后活化,成为 植物信号网络中重要的分子开关。目前未发现小G 蛋白参与跨膜的信号转换。参与细胞骨架的运动、 细胞扩大、根毛发育和细胞极性生长的信号转导。
结构模式图及其激活机制
(B) (A)
⑴ CaM 的作用机制 第一,直接与靶酶结合,诱导靶酶的活性构
象,从而调节靶酶的活性。 第二,与Ca2+结合,形成活化态的Ca2+·CaM复合
体,然后再与靶酶结合,将靶酶激活。 ⑵ CaM 的活性调节
① 调幅机制
② 调敏机制
⒋ Ca2+·CaM复合体的靶酶 Ca2+- ATP 酶, Ca2+通道, NAD激酶 , 多种蛋白激酶等。
参与蕨类植物的孢子发芽,细胞有丝分裂、原 生质流动、植物激素的活性、向性、调节蛋白质磷 酸化,最终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
植物的基本特征
植物
低等植物
无根、茎、叶等分化器官 合子不经胚直接发育为个体 藻类 地衣
高等植物
含根、茎、叶、花、果分化器官 合子经胚再发育为个体 苔藓门 蕨类门 裸子门 被子门
高等植物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高等植物基因工程
高等植物转基因技术
高等植物细胞基因表达技术
转基因植株 农作物遗传性状改良
除去T-DNA上的生长素(tms)和分裂素(tmr)生物合成基因,因 为大量的生长素和分裂素会抑止细胞再生长为整株植物;
除去T-DNA上的有机碱生物合成基因(tmt);因为有机碱的合成 大量消耗精氨酸和谷氨酸,影响植物细胞的生长;
除去 Ti 质粒上的其它非必需序列,最大限度地缩短载体的长度; 安装大肠杆菌复制子,使其能在大肠杆菌中复制,以利于克隆操作 ;安装植物细胞的筛选标记,如 neor 基因,使用植物基因的启动子 和polyA化信号序列; 安装多聚人工接头以利于外源基因的克隆。
LB
RB
T-DNA
Vir 区 区
Ti plasmid
Opine 代代谢谢区 区
复复制制起起始区始 区
Ti 质粒的结构与功能
Ti 质粒致瘤的分子机制 损伤的植物根部会分泌出乙酰 丁香酸和羟基乙酰丁香酸,它 们能诱导Ti质粒上的vir基因以 及根瘤菌染色体上的一个操纵 子表达。vir基因产物将Ti质粒 上的T-DNA单链切下,而根瘤 菌染色体上的操纵子表达产物 则与单链T-DNA结合形成复合 物,后者转化植物根部细胞。
利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食品或饲料添加剂
转基因烟草生产植酸酶
在许多植物的种子中,磷元素主要是以肌醇-6-磷酸(即植酸)的 形式存在。单胃动物如猪和家禽几乎不能利用这些磷元素,因此必须 在饲料中添加无机磷以满足动物营养的需要。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则 可以提高动物对植酸磷元素的利用率,减少动物粪便中磷酸盐含量, 改善畜牧业发达地区磷酸盐富集化污染的程度。荷兰科学家从黑曲霉 菌中克隆到植酸酶基因,并将之导入到烟草的种子中表达。在饲料中 添加这种转基因烟草的种子便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第七章植物信号转导PPT优秀版
磷脂酶C (PLC)
PIP2
DAG
IP3
一、肌醇磷脂信号分子的产生与灭活
IP3/Ca2+的和DAG/PKC信号转导途径
激素
R
蛋白激酶 (无活)
G蛋白
PIP2
DAG
Hale Waihona Puke 磷脂酶C (PCL)GTP 钙调蛋白
IP3
(CaM)
DAG Ca2+
激酶C
ATP (PKC) ADP
蛋白
蛋白 P
1. Ca2+-ATPase(钙泵):对Ca2+具有高亲和力,可 被CaM激活,植物的内质网、液泡膜上已有发现。ER 型和PM(质膜)型。 2+/nH+(反向运输器):是不直接需求ATP的次级 运输器,利用跨膜的质子驱动力。
(五)Ca2+流动过程中的反馈机制
胞内钙升高,CaM激活Ca-ATPase,迅速降低胞内钙。 反馈机制使细胞内Ca离子浓度受到精细控制,对外界刺 激作出准确反应,对下游细胞反应进行质量和数量调控。
激信号,最终引起细胞中生化反应的化学 物质,如 Ca2+ 、cAMP、IP3、DAG等。
第一信使 第二信使
一、cAMP的发现及第二信使学说的提出
N O CH2O N
NH2 N
N
O cAP MPO 是O第H 一个被发现的 O 第H 二信使。
E a rl W ilb u r S u th e rla n d Jr ( 1915 - 1974)
小G蛋白参与胞内的信号传递,是受上 游的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的活化,并 将信号传递给下游的组分。小G蛋白结 合GDP而钝化,结合GTP又活化,成为 在植物信号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分子 开关。
植物生理学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
第二信使:Ca 2+
cAMP cGMP IP3 H+ 某些氧化还原剂:抗坏血酸、谷胱甘
肽、H2O2
一、Ca 2+/CaM在信号转导中 的 作用 2+浓度≤0.1µmol/L 静态胞质Ca 而细胞壁、内质网、液泡中Ca 2+ 浓度比胞质中高2-3个数量级。 2+浓度 细胞刺激后胞质内Ca 短暂明显升高或区域梯度变化。 2+与CaM等结合而起作用 Ca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
生长发育是基因在一定时间、空间上顺序表
达的过程,除受遗传因素支配外,还受周围环境 的调控。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耦联各种刺激信号与
其引起的特定生理效应之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机 制。
4个步骤:1、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2、跨膜信号转换 3、细胞内信号转导网络进行信号的 传递、放大、整合 4、导致生理生化变化 图7-1
细胞壁——胞外钙库 质膜上Ca 2+ 通道控制Ca 2+内流 质膜上Ca 2+泵负责胞内的Ca 2+泵出 胞外 胞内钙库(液泡、内质网、线粒体): 膜上存在着Ca 2+通道(外流) Ca 2+泵和Ca 2+/nH+反向运输体(泵 入) 图7-4
钙调蛋白:耐热球蛋白,有148个氨基 酸单链多肽 CaM两种作用方式: 1、可以直接与靶酶结合,诱导构 象变化和调节靶酶的活性 2、与Ca 2+结合,形成活化态的 Ca 2+· CaM复合体,再与靶酶结合,将 靶酶激活 CaM的三维结构:哑铃型,长650nm 图7-5
氨酸激酶、酪氨酸激酶和组氨酸激酶
1、钙依赖型PK酶(CDPK)属丝氨酸/ 苏氨酸激酶 图7-8
2、类受体蛋白激酶(RLK) 植物中RLK大多属于丝氨酸/苏 氨酸激酶 由胞外结构区、跨膜螺旋区 、 胞内蛋白激酶催化区三个部分组成 根据胞外结构区不同,将RLK 分为三类:含S结构域的RLK、含 富亮氨酸重复的RLK、类表皮生长 因子重复的RLK
植物生理学课件】第7章细胞信号转导
膜受体的种类及信号分子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膜受体可以识别不同类型的信号分 子,并触发特定的细胞反应。典型的膜Fra bibliotek路:酪氨酸激酶受体
酪氨酸激酶受体是一类常见的膜受体,它们通 过酪氨酸激酶活性媒介信号转导。
膜通路的分类和特点
膜通路根据信号传递的方式和参与的分子特点 而被归类,每种通路在细胞内部的作用方式也 不同。
除了生长素和ABRE通路,还 有许多其他信号转导通路在 植物发育和适应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
未来展望和研究趋势
随着技术和研究的进展,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细胞信号转导的机制。未来 的研究将继续聚焦于植物的发育调控和环境适应。
结论
细胞信号转导是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的关键过程。了解这个过程对于理 解植物的生物学机制和应对逆境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Smith, A. B., et al. (2020). Advances in plant cell signaling: molecular and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Springer. 2. Zhang, C., et al. (2019). Plant cell signaling: Ethylene, abscisic acid, and other hormones. Springer. 3. Wu, G., et al. (2018).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lant cell signaling. CRC Press.
植物生理学课件 第7章 细 胞信号转导
这是第7章,关于植物的细胞信号转导。你将学习细胞如何感知和传递信号, 以及信号转导在植物生长和环境适应中的重要作用。
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植物生理学007 植物体内的细胞信号转导
到目前,发现在植物细胞中的第二信使系统主要有:
1、环核苷酸信号系统 2、钙信号系统 3、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
6.3.1.环核苷酸信号系统
环核苷酸主要是指cAMP和cGMP:
cAMP作为重要的第二信使物质在动物细胞中早已定论。植物 细胞中的cAMP是否普遍存在以及是否也具有象动物细胞类似的 第二信使作用,尚无定论。目前已在某些植物中测到cAMP的存 在,但其浓度远低于动物细胞中的有效生理浓度。另一方面, 有报道证明外加cAMP可以引起植物细胞的生理反应,如细胞质 膜离子通道(e.g NSCCs)的开关等。说明cAMP作为植物细胞的第 二信使是可能的。
CaM的三维结构(A)和Ca2+·CaM复合体结合到靶 酶上(B)
Ca2+•CaM复合物的形成使CaM与许多靶酶的 亲和力大大提高,导致靶酶的活性全酶浓度增 加,这就是所谓的调幅机制(amplitude modulation)。而调敏机制(sensitive modulation)是指在细胞内Ca2+浓度保持不变 的情况下,通过调节CaM或靶酶对Ca2+的敏感程 度,增加活性全酶。现已发现许多Ca2+•CaM复 合体的靶酶,如质膜上的Ca2+-ATP酶、Ca2+通道、 NAD激酶和多种蛋白激酶等。这些靶酶被活化 后参与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等过程,最终调 节细胞的生长发育。
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 PI)主要分 布在细胞质膜内侧,其总量仅占膜磷脂的很少一部分。 现已确定的磷脂酰肌醇主要有三种:磷脂酰肌醇 (phosphatidylinositol , PI),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 (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 PIP2 ) 和 磷 脂 酰 肌 醇 -4- 磷 酸 ( phosphatidylinositol-4-phosphate , PIP ) , PIP和PIP2是由PI和PIP分别在PI激酶和PIP激酶催化下 磷酸化而形成的,其基本结构及其相应磷脂酶 (phospholipase)作用位点如(图5.9)。图中箭头 所示位置为相应磷脂酶作用位点,这些磷脂酶分别称 为 磷 脂 酶 A1 , A2 , C 和 D 。 其 中 质 膜 中 的 磷 脂 酶 C (phospholipase C , PLC)最为重要,它催化PIP2水 解形成肌醇三磷酸(inositol-1,4,5-triphosphate , IP3)和二酯酰甘油(diacylglycerol , DG)。
植物生理学-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
RTKs的失敏:
催化性受体的效应器位于受体本身,因此失敏即酶活性速发抑制。 机制:受体的磷酸化修饰。EGF受体Thr654的磷酸化导致RTK活性的 抑制,如果该位点产生Ala突变,则阻止活性抑制,后又发现C 端的Ser1046/7也是磷酸化位点。磷酸化位点所在的C端恰好是 SH2蛋白的结合部位。
激活。CaM与Ca2+有很高的亲和力,一个CaM分子可与4个Ca2+结合。
Ca2+ CaM的靶酶
激素激活的基因调控蛋白(胞内受体超家族)
细胞表面受体: 为胞外亲水性信号分子所激活
细胞表面受体分属三大家族:
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ion-channel-linked receptor) G-蛋白偶联的受体(G-protein-linked receptor) 酶偶连的受体(enzyme-linked receptor)
红光刺激后大麦叶肉原生质体的钙离子浓度变化
钙调素(CaM)
耐热的球蛋白,等电点4.0, 分子量约为16.7 kD。它是具有148个氨 基酸的单链多肽。
作用方式: 直接与靶酶结合,诱导靶酶的活性构象,而调节靶酶的活性 与Ca2+结合,形成活化态的Ca2+ CaM复合体,然后再与靶酶结合将靶酶
●细胞信号传递的基本特征:
具有收敛(convergence)或发散(divergence)的特点
细胞的信号传导既具有专一性又有作用机制的相似性
信号的放大作用和信号所启动的作用的终止并存 细胞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对信号的适应(失敏与减量调节)
●蛋白激酶的网络整合信息与信号网络系统中的cross talk
跨膜信号转导无需中间步骤 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或其他可兴奋细胞间的突触信号传递 有选择性:配体的特异性选择和运输离子的选择性
植物转化受体研究进展
植物转化受体研究进展摘要为了给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推动植物快速繁殖和品种遗传改良,介绍不同转化受体系统特点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主要讨论愈伤组织、原生质体、游离小孢子作为受体系统在植物组织培养、育种和转基因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小孢子;受体中图分类号 q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011-01植物组织培养既是植物遗传工程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之一,也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高实验技术。
在植物遗传转化试验中,转化后受体的组织培养能否成功,是获得转基因植株的关键。
选择不同的受体就必须采用不同的组织培养技术,该文选取愈伤组织、原生质体、游离小孢子作为植物转化受体,对其各自特点及应用进行综述,以为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1 愈伤组织受体愈伤组织的产生是由分化细胞脱分化形成的分生细胞分裂所致,其由分生细胞、薄壁细胞构成[1],二者均可以作转化受体。
1.1 受体愈伤组织材料的选择为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受体愈伤组织要能分化出小植株,分苗能力较强。
江丽丽等[2]利用根组织为外植体成功建立了天山雪莲植株的再生体系。
吴志萍等[3]采用花药为外植体研究愈伤组织以及不定芽的形成。
许慧敏等[4]等利用节间、叶盘和腋芽为外植体建立了啤酒花再生体系。
在愈伤组织的培养过程中,同一时间取不同的材料,或不同时间取相似的材料,培养出的愈伤组织类型有差异。
如猕猴桃,茎段产生的愈伤组织分为4种类型,其中绿色质紧的愈伤组织块分化出小植株的能力最强[5]。
1.2 共培与筛选过程中的培养共培是在共培液中同时培养工程菌、愈伤组织受体,保证工程菌在愈伤组织块细胞表面附着,从而使基因转移。
共培实现转化、获得有活性且能分化出苗的愈伤组织块与工程菌浓度、类型有关,而且与共培时间有重要关系。
如为了获得高活性与能分苗的愈伤组织块,仅进行短时间共培,则无法完成转化。
若采用长时液态共培,由于工程菌的过量附着与渗透压不平衡使组织过度损伤,共培后愈伤组织活性与分化出苗能力会显著下降[6]。
7 细胞工程 第七章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
第七章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第一节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类型及其特性•一、植物细胞基因转化受体系统营具备的条件•1、高效稳定的再生能力•2、较高的遗传稳定性•3、具有稳定的外植体来源•4、对选择性抗菌素敏感•5、对农杆菌侵染有敏感性•二、几种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特点)•(一)愈伤组织再生系统(6大特点)•(二)直接分化再生系统(5大特点)•(三)原生质体再生系统(6大优点)•(四)胚状体再生系统(5大优点)•(五)生殖细胞受体系统(4大特点)第二节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建立程序•一、高频再生系统的建立•1、外植体的选择•选择幼年期的外植体•选择增殖能力强的外植体和萌动期的外植体•选择具有强再生能力基因型的外植体•选择遗传稳定性好的外植体•外植体的选择与受体系统类型的匹配•2、培养基的选择二、抗生素敏感试验•植物转基因中通常有两种目的要用到抗生素•1、抑制农杆菌的生长•2、筛选转化细胞三、农杆菌的敏感试验及菌种的选择•原理•缺点四、影响受体系统转化效率的因素•(1)农杆菌菌株•(2)外植体的类型和生理状态•(3)外植体的预选择•(4)外植体的接种及共培养•(5)转化细胞的选择培养和转化植株再生三、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建立中常见的问题•一、试管苗的玻璃化现象•(一)试管苗玻璃化的症状及生理变化•(二)试管苗玻璃化的成因及解决办法•二、培养基的褐变机制•(一)褐变机制及其影响因子•1、基因型的影响•2、外植体部位及生理状态的影响•3、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的影响•4、材料转移时间的影响•(二)褐变的解决措施•1、外植体的取材•2、外植体的预处理•3、培养基中加入褐变抑制剂和吸附剂•4、选择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5、多次连续转移培养•三、白华苗的产生•四、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作业•P171•复习思考题2、3两题第八章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第一节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类型•1、种植保存•2、储藏保存•3、基因文库保存第二节试管保存•1、常温下试管保存•2、常温下抑制生长保存•3、中低温调控生长保存•4、常温抑制生长保存与中低温调控生长保存相结合第三节超低温保存•1、概念•2、基本原理•3、超低温保存技术•(1)主要步骤•(2影响超低温保存效果的主要因素及调控措施)作业•超低温保存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植物生理学:第7章 细胞信号转导
•G蛋白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而且初步证明了G 蛋白在光、激素等因子对气孔运动、细胞跨膜离 子运输等细胞信号转导中有重要作用。
G蛋白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大G蛋白,由三种不同亚基()构成的 三聚体G蛋白(heterotrimeric G-protein),其 亚基含有与GTP结合的活性位点,并具有GTP酶 活性。
细胞外
质膜
细胞内
G蛋白连
接受体
胞
外
受
信
体
Ca2+/ CaM;IP3/DAG
蛋白可逆磷酸化
细胞 反应
号
二元组 分系统
信号输入 跨膜信号转换 胞内信号转导网络 信号输出
信号转导的模式
7.2.1 G蛋白与跨膜信号转导
•G 蛋 白 又 称 GTP 结 合 调 节 蛋 白 ( GTP 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
环核苷酸信号系统
钙信号系统
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
7.3.1 Ca2+/CaM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钙稳态:细胞质中Ca2+浓度小于或等于 0.1umol/l。
受激态:当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细胞 质中Ca2+浓度会急剧增加
• 细胞壁是胞外钙库 • 液泡、内质网、 线粒体等是胞内钙库 • 钙库中Ca2+浓度比细胞质中的高2个数
的
结合以及具有
的活性而得名。
三磷酸鸟苷(GTP),GTP水解酶
质膜中的磷酸脂酶C水解PIP2( 磷脂酰肌
醇-4,5-二磷酸)而产生
以
及
两种信号分子。因此,该
系统又称双信号系统。其
第7讲 受体细胞与转化
电穿孔法〉 Ca2+诱导法〉三亲杂交法
(二)、重组λ噬菌体DNA分子转导大肠杆菌
转染(transfection)--- (transformation + infection)
定义:将具有生物功能的核酸转移或运送到细胞内并 使核酸在细胞内维持其生物功能。
核酸包括DNA(质粒和线性双链DNA),反义寡核苷酸及RNAi。 基因导入真核细胞时常用的概念。 转染需要一定的转染试剂将含有目的基因的载体运送到细胞内。 DEAE-葡聚糖转染法、磷酸钙转染法、人工脂质体介导法等化 学试剂法。电穿孔、基因枪法、显微注射法等物理方法。
第3节 重组子的筛选
重组子
导入外源DNA分子后能稳定存在的受体细胞为
转化子,含有重组DNA分子的转化子为重组子
筛选(screening)
选择(selection)
重组子的筛选方法
遗传表型直接筛选法 依赖重组子结构特征分析的筛选法 核酸分子杂交检测法
一. 遗传表型直接筛选法
1.根据载体选择标记初步筛选转化子
(1)抗药性筛选
氨苄青霉素(Ap 或Amp)
氯霉素(Cm或Cmp)
卡那霉素(Kn 或Kan)
四环素(Tc或Tet)
链霉素(Sm 或Str)
(2)插入失活筛选
BamHI SalI
Ap r
影印
Tc r
(3)插入表达筛选 与插入失活相反
CI蛋白编码区
HindIII Bgl I CI蛋白结合区
Tc r
(4)显色互补筛选法 α-互补 β-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
迁移作用
受体细胞
4. 转化效率计算及影响因素
第七章植物体内的细胞信号转导
?信号胞间信号胞内信号胞内信号?信号传导的步骤信号与受体结合跨膜信号转换胞内信号转导生理生化变化胞间信号传递胞间信号传递环境刺激环境刺激环境刺激环境刺激胞间信号胞间信号胞间信号胞间信号受体受体受体受体gg蛋白蛋白gg蛋白蛋白第一信使第一信使第一信使第一信使膜上信号膜上信号转换系统转换系统转换系统转换系统转换系统转换系统转换系统转换系统细胞外细胞外细胞外细胞外细胞信号传导的分子途径膜上信号转换膜上信号转换细胞膜细胞膜膜上信号膜上信号效应器效应器效应器效应器第二信使第二信使第二信使第二信使caca22camcam胞内信号转导胞内信号转导campcamp细胞内细胞内dagdagip3ip3caca22pkapkapkcapkcapkcpkcpkcapkca22camcam酶蛋白磷酸化修饰酶蛋白磷酸化修饰细胞反应细胞反应camcam结合蛋白结合蛋白第一节信号与受体结合一信号二受体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一化学信号chemicalsignal
CaM复合物可活化的酶 即靶酶) 复合物可活化的酶( Ca2 + · CaM 复合物可活化的酶 ( 即靶酶 ) 主要有: 主要有:
存在于细胞质膜上的Ca ATP酶 存在于细胞质膜上的Ca2+-ATP酶 Ca2+通道 NAD激酶 NAD激酶 多种蛋白激酶等
这些酶被激活后,参与细胞分裂、 这些酶被激活后,参与细胞分裂、激素活 化、运动、蛋白质磷酸化等过程,最终调节植 运动、蛋白质磷酸化等过程, 物的生长发育。 物的生长发育。
一、Ca2+/CaM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CaM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1.钙离子( 1.钙离子(Ca2+) 钙离子
静息态的植物: 静息态的植物:
+ Ca2+浓度较低
细胞质中
+ Ca2+
浓度 较高
细胞壁(胞外钙库) 细胞壁(胞外钙库) 内质网 线粒体( 线粒体(胞内钙库 ) 液泡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
(1) 原生质体被除去了细胞壁这一天然屏障,能够直 接高效地摄取外源DNA或遗传物质,甚至细胞核;
(2) 通过原生质体培养,细胞分裂可形成基因型一致的细胞 克隆,从转化原生质体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嵌合体少;
(3) 原生质体转化受体系统易于在相对均匀和稳定 的同等控制条件下进行准确的转化和鉴定;
选择原则 :
①同一物种的培养基有雷同性,即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品种间的基本培养基 类型基本相同;
②同一植物的不同组织器官的基本培养基类型基本相同; ③植物组织培养时所需营养成分与田间栽培有相似性; ④MS培养基是大多数植物的通用培养基; ⑤无机盐的浓度是基本培养基类型的重要因素,应该作为培养基选择的重要参
的抗生素有一定的敏感性;要求抗生素对受体植物 没有严重的毒性;
(5)对农杆菌侵染有敏感性。
第一节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类型及其特性
一、愈伤组织再生系统
愈伤组织再生系统是指外植体经脱分化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并 通过分化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的受体系统。
特点:
(1)外植体细胞经历了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具有易 于接受外源基因的能力,转化率较高;
第七章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
本章所讲内容:
建立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基本条件;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类型及其特性; 建立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程序及要求; 建立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过程中的常见问
题及解决方案。
概述: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即将目标性状基因分离出来, 构建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物种中,筛选出获得目 标基因表达后代,培育新品种,这种技术称为转化。
生理上的变化:
结构:茎尖分生细胞较小、结构简单,缺少 具正常功能的输导组织,叶片只有海绵组织, 气孔的保卫细胞功能失调等。
生理生化:细胞含水过多,还原糖、蔗糖、 K2+、Ca2+、Cl–等含量增高,而木质素、叶 绿素、蛋白质、Fe3+、Cu2+的含量降低。
解决措施:
(1) 利用固体培养基,增加琼脂浓度,造成细胞吸水阻遏; (2) 提高培养基中蔗糖含量或加入渗透剂,造成水分胁迫; (3) 改变培养基中一些激素浓度和一些元素的含量; (4) 增加自然光照; (5) 控制温度,适当低温处理; (6 ) 改善培养容器内的通风换气条件。
二、培养物的褐化
褐变机理 :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
酶促褐变: 酚类氧化物 PPO 醌+水
非酶促聚合
深色物质
毒害
影响因素:
(1) 基因型的影响 :不同种植物、同种植物不同 类型、不同品种存在很大差异 ;
(2)外植体部位及生理状态的影响:幼龄材料 、 早春或秋季取材 ;
(3)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的影响 :低盐 、激素、 低pH、低CO2 等;
分离 花粉
特点:
(1) 由于以具有全能性的生殖细胞直接为受体细胞, 因此具有更强的接受外源DNA的潜能;
(2) 由于受体细胞是单倍体细胞,转化的基因无显 隐性的影响,大大缩短了复杂的选育纯化过程;
(3) 利用植物自身的授粉过程操作方便、简单;
(4)利用该受体系统进行转化受到季节的限制,只能 在短暂的开花期内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不宜采用。
蝴蝶兰腋芽萌发
特点:
(1) 获得再生植株的周期短,操作简单; (2)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小,能较好地保持受体植物
的遗传稳定性; (3) 更适于无性繁殖的园艺植物,但对茎尖培养困
难的粮食作物有一定局限性; (4) 其转化频率低于愈伤组织再生系统; (5) 直接再生系统同样出现较多的嵌台体。
三、原生质体再生系统
4、 外植体的接种及共培养
外植体的接种是指把农杆菌工程菌株接种到 外植体的侵染转化部位。
共培养即指农杆菌与外植体共同培养的过程: 一般共培养时间为3d;采用低盐培养基,多 数共培养基中能够加入AS和单糖类化学诱导 物,并加入较高含量的生长素类(如2,4-D) 激素。
接种时间为1~30min,接种菌液浓度为0.3~1.5 OD
第四类:低无机盐含量的培养基:怀特(White 1943)培养基、WS培养基(Wolter and Skoog, 1966)、HE培养基(Hel1er,1953)、改良 Nitsch(1951)培养基及HB培养基(Holly and Baker, 1963)等。
(2)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1)植物的营养特性 2)选择原则 3)激素的选择原则
第二类:硝酸钾含量较高的培养基:B5培养基(Gamborg et al,1968)、N6培养基(朱至清等,1975)、SH培养基 (SckenkandHildebrandt,1972)等 ;
第三类:中等无机盐含量的培养基:H培养基 (Bourgin and Nitsch,1967)、Nitseh(1969)培养 基、Miller(1963)培养基和Blaydes(1966)培养基 等;
(5)外植体的选择与受体系统类型的 匹配。
2、培养基的选择
(1)基本培养基类型及其特点:
第一类:含盐量较高的培养基:MLS培养基(Linsmaier and Skoog,1965)、BL培养基(Brown and Lawrence, 1968)、BM培养基(Button,1975)及ER培养基(Eriksson, 1965)等。S培养基(Murashige and Skoog,1962) ;
(3) 胚状体具有两极性,减少了不定芽发育途径中比较困难 的一个环节——生根培养;
(4) 利用转基因的胚状体可以生产人工种子;
(5) 体细胞胚具有个体间遗传背景一致、无性系变异小、胚 的结构完整、成苗快、数量大等许多优点,有利于转基因植 株的生产和推广。
五、生殖细胞受体系统
利用植物自身的生殖过程,以生殖细胞如花粉粒、卵细胞为 受体细胞进行基因转化的系统称之为生殖细胞受体系统,也 称之为种质系统。
第二节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建立的程序
外植体的选择制备 高频再生系统的建立 抗菌素的敏感性试验 农杆菌的敏感性试验(以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植
物)
一、高频再生系统的建立
高频再生系统必须具有四个条件: ①外植体的组织细胞具有再生愈伤组织和完整植株
的能力,而且最好是外植体能直接分化芽; ②芽的分化率高,能达到90%以上; ③易于离体培养,具有高度可重复性; ④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小。
(4) 该受体系统可适用于各种转化系统;
(5) 细胞无性系的变异更为强烈,即遗传稳定性更 差;
(6) 原生质体培养周期长、难度大、再生频率低, 育
特点:
(1) 胚状体是由具有卵细胞特性的胚性细胞发育而来,转化 率和转化效率都很高;
(2) 胚状体的发生多数是单细胞起源,因此转化获得的转基 因植株嵌合体少;
数; ⑥有机成分主要是种类的变化,每种成分含量的变化不大; ⑦蔗糖浓度不可忽视,应该在确定基本培养基类型后研究最适的蔗糖浓度; ⑧提高磷酸根的水平可以抵消IAA对芽的抑制作用,促进芽的分化; ⑨水解酪蛋白能加强激动素诱导分化作用,特别当有高水平的IAA时更为显著,
酪氨酸可以相当有效地代替水解酪蛋白的作用。
改为9%蔗糖+2%麦芽糖; (6)出愈后提早进行转分化培养。
四、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
保持90%~100%的湿度; 利于气体交换的进行; 移栽时剪掉少量叶片; 移栽时的基质:珍珠岩和草木灰2:1; 介质、盆钵应预先消毒 。
五、影响受体系统转化效率的因素
1、农杆菌菌株 (1)农杆菌菌株类型 农杆碱型(琥珀碱型)菌株(如A281)>胭脂碱型
1、外植体的选择
(1) 选择幼年型的外植体;
(2) 选择增殖能力强的外植体和萌动期的外植 体:如复壮的性细胞、花粉管的二倍体细胞 ;
(3) 选择具有强再生能力基因型的外植体:选 择未分化或分化程度较轻的组织作为外植体 使用 ,外植体的再生能力是受染色体上的基 因所调控 ;
(4) 选择遗传稳定性好的外植体:顶端分生组织 和形成层中的初生形成层细胞、胚细胞等;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是指用于转化的外植体通 过组织培养途径或其他非组织培养途径,能高效、 稳定地再生无性系,并能接受外源DNA整合,对转 化选择抗生素敏感的再生系统。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应具备的条件:
(1)高效稳定的再生能力:高频率、高稳定性和 重复性;
(2)较高的遗传稳定性; (3)具有稳定的外植体来源:无菌实生苗; (4)对选择性抗生素敏感:植物受体材料对所选
(2)扩繁量大,可获得较多的转化植株; (3)外植体试材广泛; (4)该再生系统获得的再生植株无性系变异较大; (5)该再生系统几乎适用于每一种通过离体培养途径能再
生植株的植物; (6)嵌合体多。
二、直接分化再生系统
直接分化再生系统是指外植体细胞越过脱分化产生 愈伤组织阶段而直接分化出不定芽获得再生植株。
解决措施:以小麦花药培养为例
(1)采穗时主要取主茎和大分蘖穗,取花粉发育时期处于 单核中晚期的幼穗;
(2)幼穗4℃低温离体预处理24h; (3)脱分化培养一般在暗室进行,29℃培养 (4)脱分化培养基用2.0mg/L的2,4-D与0.5mg/L的KT或
6-BA配合使用; (5)诱导愈伤组织分化阶段,把培养基的碳源由11%蔗糖
(4) 选择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无机盐成分、 蔗糖浓度、激素水平、pH值及培养基状态、类型、 光照、温度;
(5)多次连续转移培养 。
三、白化苗的产生
产生原因:
内部因素:供体植株的基因型、花药和花粉 本身的状态;
外部因素:低温预处理、培养基成分、生长 激素水平和种类、培养条件和方法、愈伤组 织转分化时间等,
菌株(C58)>章鱼碱型菌株(Ach5,LBA4404)。 (2)农杆菌菌株的侵染活力 对数生长期的菌株,即0.3~1.8OD范围(1.0
OD≈1×109cells/ml)
2、外植体的类型和生理状态:发育早期(幼 年期)的组织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