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作业:三国鼎立的形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____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____三国鼎立](https://img.taocdn.com/s3/m/62012334b90d6c85ec3ac613.png)
第18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自主学习两次战争中都有一个共同人物,你能找出来吗?他在两次战争中得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般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
我们来认识下历史上真正的曹操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192年(初平三年),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打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
196年(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昌布等割据势力。
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
208年(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
216年封魏玉。
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用人唯才,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
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写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今尚存有乐府诗二十余篇。
他用诗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统一全国的抱负,对当时军阀割据混战,加以揭露批判,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了《龟虽寿》一诗。
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传说中的神龟,可以活3000年,但终有死亡的一天;能够腾云驾雾的蛇,也免不了化为尘土。
伏在马棚里的老骥,志在千里;年迈的战士,壮志不减当年)。
表现出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子曹丕称帝后,被追尊为武帝。
课堂小结①一种局面:②两大战役:③三分天下:④四个人物:⑤五个时间:达标检测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A.211年B.222年C. 220年D. 263年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 曹操C.诸葛亮D.孙权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 诸葛亮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A.台湾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结束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A.江苏省境内B.湖北省境内C. 江西省境内D.安徽省境内课后拓展自己动手设计一个表格,统计我们学过去的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战役。
【最新】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第16课 三国鼎立 习题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
![【最新】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第16课 三国鼎立 习题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835fa8530b4c2e3f572763a0.png)
第课 三国鼎立知识点一 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________把________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经济上,曹操采用________的措施,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________,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官渡之战时间交战 双方 战术 结果特点意义 ____年 曹操和 ______曹操采取 声东击西、 各个击破 的战术______胜利以少 胜多为统一______打下基础知识点二 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________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________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赤壁之战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意义____年______对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利火攻;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三 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2.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________。
孙吴开发江东,__________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________与内地的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___地区的开发。
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东汉的曹操采取的哪一项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A .把汉献帝接到许B .招揽人才C .发动官渡之战D .实行屯田 2.“袁绍的10万大军败于曹操的4万兵马,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这是对哪次战役的描述( )A .长平之战B .巨鹿之战C .官渡之战D .赤壁之战 3.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以下两个典故,与这两个典故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A.曹操 B.刘备C.孙权 D.诸葛亮4.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其中,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曹丕5.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采用屯田的措施,势力不断增强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的支持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6.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题: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题:第16课 三国鼎立](https://img.taocdn.com/s3/m/f454b03ff01dc281e53af0f9.png)
第16课三国鼎立1.“袁绍的10万大军败于曹操的4万兵马,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材料所描述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2.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混战,其中为魏、蜀汉、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B.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C.完成北方的统一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4.三国时期哪一国的措施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A.东汉 B.曹魏 C.蜀汉 D.吴国5.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B.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支持D.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6.晋中市灵石县期末考试曹操在207年,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几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据此,你认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 ) A.篡夺汉朝的皇位 B.打败袁绍C.统一全国 D.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7.下图所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能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示意图是( )A B C D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10.成语典故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下列成语典故与其对应的战役,发生在今山西境内的是( )A.围魏救赵—桂陵之战B.破釜沉舟—巨鹿之战C.纸上谈兵—长平之战D.草船借箭—赤壁之战12.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当时的台湾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四单元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作业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四单元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10e2919b19e8b8f67c1cb9d1.png)
2019年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16课三国鼎立同步作业一、选择题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三国地理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是()A.蜀、吴、魏B.魏、吴、蜀C.魏、蜀、吴D.吴、魏、蜀3.下图所示材料中曹操的壮志是:()A.废掉汉献帝B.消灭袁绍的势力C.建立魏王朝D.南下统一全国4.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是()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诸葛亮治蜀④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A.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奠定了曹军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除汉D.建立魏国7.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8.从《易中天品三国》到最新版电视剧《三国》在各大卫视的热播,三国热再次升温。
下列关于三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刘备定都成都国号汉B.官渡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C.曹丕在洛阳称帝建立魏D.三国时的分裂中孕育着统一9.从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B.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C.局部统一,为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10.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分立时期,但中华民族也在进一步趋向融合。
下面有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②赤壁之战后,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③曹操和孙权分别在洛阳和建业建立了魏、吴④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二、判断题11.东汉末年,孙刘联军在官渡之战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后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6c3ffa3727284b73f2425065.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后练习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 东汉的最后一位皇帝是()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景帝 D.汉献帝2. 下列措施不属于三国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B.兴修水利,保护农桑C.发展造船业,促进海上贸易 D.发展丝织业,蜀锦行销三国3. “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散文家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4. 三国鼎立初期,占领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者是()A.曹操 B.刘备C.孙权 D.曹丕5. 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曹操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D.天意(刮东风)使曹操失败6. 官渡之战发生于()A.184年 B.200年 C.208年 D.220年7. 下列人物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①曹操②刘备③孙权④诸葛亮⑤曹丕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8. 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诸葛亮治蜀④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 奠定了曹军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10. 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A.包含着统一的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B.东汉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D.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11. “今民困国虚,决战之资,唯仰锦耳。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三国时期哪国的情况()A.蜀国 B.魏国 C.吴国 D.东晋12. 三国时期,夷洲指的是()A.吴国 B.台湾 C.海南岛 D.辽东半岛13. 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 )A.袁绍和曹操B.曹操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D.刘备和孙权14. 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曹操势力日益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B.“唯才是举”,招揽人才C.实行屯田,发展经济 D.依靠长江天险,占据地利优势15. 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二、问答题16. 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入三国名称、建立时间、开国君主以及都城。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三国鼎立习题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三国鼎立习题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1aabceb6c175f0e7dd13724.png)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单项选择题
1.官渡之战的性质是〔〕
2.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以下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中国局势的是( )
4.以下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选项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完毕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
B.东汉统一局面完毕,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C.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
6.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
二、非选择题
7.观察以下图,结合所学知识答复以下问题。
(1)图中A、B、C分别为三国中的哪三国它们各自由何人建立
(2)分别写出D、E战场进展的战役名称。
这两次战役的意义各是什么
(3)F为今天的什么地方当时被称作什么
参考答案
7.(1)A:魏国、曹丕;B:蜀国、刘备;C:吴国、孙权。
(2)D:官渡之战;E:赤壁之战。
D战场: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根底。
E战场: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根底。
(3)台湾。
夷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8d87724431b90d6c85c7ff.png)
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2、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想统一北方,他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A.刘表 B.孙权 C.刘备D.袁绍3、刘备在成都称帝是在( )A.220年B.221年C.222年D.230年4、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在三国时期这一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魏 B.蜀C.吴D.西晋5、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
这场战役( )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B.使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6、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7、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诗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诗中的“老臣”指的是( )A.曹操B.周瑜C.诸葛亮D.孙权8、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9、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建立魏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0、266年,建立西晋的是( )A.司马懿B.司马昭C.司马炎D.司马睿11、兴趣小组搜集了几幅连环画以及影视剧的剧照,其中反映曹操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图片是( )12、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 )A.建立魏国 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统一天下13、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评价的是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1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15、课堂上,同学们做了有关“三国故事”选项的游戏,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A.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败逃往北方 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C.曹操建立魏国D.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二、填空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同步练习:第16课 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同步练习:第16课 三国鼎立](https://img.taocdn.com/s3/m/57e73c5fda38376bae1fae1e.png)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1.右图的著作中不可能出现的内容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B.完成北方的统一C.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2.“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这次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曹操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采用的战术未引起重视C.曹军疾病流行,战斗力减弱D.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4.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5.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可谓老少皆知。
它是根据《三国志》改写的通俗小说,是我国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下列章回目录中不属于这一著作的是()A.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B.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C.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D.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6.东汉末年,英雄辈出,交战频繁,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
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非常佩服他。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
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哪一个评价是准确的呢?材料二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军事集团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
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练习及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482802a300a6c30c229f3b.png)
《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1.《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和。
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桂陵之战2.《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魏、蜀、西晋 B.魏、蜀、吴C.吴、东晋、梁 D.宋、齐、梁3.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图反映的是()A.战国兼并图 B.赤壁之战图C.人口南迁图 D.三国鼎立图4.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5.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6.三国,是一个永远激起豪情的时代,雄才大略的曹操,坚忍不拔的刘备,胆略超群的孙权构筑起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 淝水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7.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8.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C.孝文帝 D.曹丕9.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下列哪一著名战役有关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马陵之战D.巨鹿之战10.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C.前秦军队 D.东晋军队1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创造了条件12.《三国志》中说:诸葛亮在临死前,吩咐在他下葬时只需要挖洞一个,棺木能够放进去便足够,自己则穿着平常的服装即可,不需要其他陪葬物。
【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历史七年级上册】配人教版课后习题第16课 三国鼎立
![【初中同步测控优化设计历史七年级上册】配人教版课后习题第16课 三国鼎立](https://img.taocdn.com/s3/m/1a774c6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8.png)
第16课三国鼎立课后知能演练基础巩固知识点一官渡之战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千秋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
”该材料称颂的历史人物是()。
A.刘备B.孙权C.诸葛亮D.曹操2.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此战役()。
A.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B.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C.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D.孙刘联军取得胜利知识点二赤壁之战3.《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与这些故事有关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桂陵之战4.唐朝诗人李白曾作诗描绘中国古代某次战役:“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A.促进了曹操对北方的统一B.推翻了秦朝残暴的统治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D.形成了南北分立的局面知识点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5.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A.2世纪前期B.2世纪后期C.3世纪前期D.3世纪后期6.“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
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所能预见的。
”这句话中的“臣下”是()。
A.霍去病B.诸葛亮C.周瑜D.商鞅能力提升7.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A.完成了北方统一B.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C.改善了民族关系D.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8.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A.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B.封建国家分裂,不利于统一C.破坏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D.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9.曹魏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水利。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adb41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e.png)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练习题及答案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
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练习题及答案。
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东汉末年,在军阀混战中,_________控制了汉献帝,取得“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地位思路解析:曹操在东汉末年的诸侯混战中,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为统一北方获得了有利的政治条件答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2.200年,曹操打败_________,取得了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思路解析:首先明确时间:200年,然后得出此次战役是官渡之战,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答案:袁绍官渡之战?3.填表: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思路解析:该题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内容诸要素以表格的形式对比进行分类综合,有助于比较记忆与理解答案:200年曹操与袁绍袁绍战败 208年孙刘联军与曹军曹军战败?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东汉末年,曹操招贤纳士,________________,实力日益增强,占据了_________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与_________隔黄河对峙的`局面思路解析:曹操重视人才的招纳,实行屯田制,发展经济,增强了实力,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经济条件答案:实行屯田黄河袁绍集团?2.曹操为统一北方曾与袁绍进行了一场战役,这就是(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长平之战?思路解析:200年,曹操为统一北方,在官渡打败了袁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答案:A?3.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________________,孙权巩固了在________________地区的统治思路解析: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孙刘联军取得胜利,曹操实力受损,由此对整个社会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答案:四川长江中下游?4.220年,_________废掉汉献帝,改国号为_________,定都_________思路解析:三国时期曹魏是由曹丕建立的,注意曹操并没有废黜汉献帝答案:曹丕魏洛阳?5.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曹操与袁绍B.曹操和刘备、孙权?C.袁绍和刘备、孙权D.刘备和孙权?思路解析:208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答案:B?6.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思路解析: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孙权巩固了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答案:C?快乐时光“只有我没笑”老师常在课堂上教育大家说,当看到别的缺陷和不幸时,千万不要嘲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作业第16课三国鼎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作业第16课三国鼎立](https://img.taocdn.com/s3/m/2d55137bd15abe23492f4d7c.png)
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同步作业第16课三国鼎立1.200年,袁绍率“精卒十万,骑万匹”南下攻打曹操。
以下关于这场战役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②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③结束了东汉王朝的统治④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2.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都与历史上的哪场战役有关()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牧野之战3.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下列关于这场战役中曹军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曹军疾病流行,战斗力减弱C.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屯粮D.船舰连接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地展示出来。
下列示意图符合229年三国局势的是()5.柳州市期末改编《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其中的“三国”是指()A.韩、赵、魏B.魏、蜀、吴C.晋、魏、蜀D.秦、蜀、魏6.三国时期,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政权是()A.东汉B.蜀国C.魏国D.吴国7.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的情况。
这场战役是()A.马陵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8.“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A.刘备B.孙权C.诸葛亮D.曹操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步出夏门行》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材习题解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知识点归纳总结、教材习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0227a43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8.png)
第十六课三国鼎立
【知识点归纳】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二、三国鼎立
【教材问题解答】
1、朗读曹操的诗句,回答问题。
(教材P84“课后活动”)
(1)诗句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锐减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东汉末年州郡(军阀)割据,战乱不断。
(2)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他实现了吗?原因是什么?
“壮心”指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
最终曹操没有实现这一愿望。
随着刘备、孙权势力的上升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教材P84“课后活动”)
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的心态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思维导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526c888b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9b.png)
《三国鼎立》思维导图一、背景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天灾人祸等原因,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在这个背景下,各地豪强纷纷起兵,试图争夺天下。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 曹操建立魏国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出色的政治才能,逐步统一了北方,建立了魏国。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位,正式称帝,定都洛阳。
2. 刘备建立蜀国刘备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自称是汉室宗亲,凭借仁德和勇猛,逐渐壮大势力。
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击败曹操,随后在益州建立了蜀国。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定都成都。
3. 孙权建立吴国孙权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继承了父亲孙坚的基业,在江东地区建立了吴国。
孙权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刘备击败曹操,巩固了江东地区的统治地位。
孙权称帝后,定都建业。
三、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1. 政治三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天下,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
同时,各国之间也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试图拉拢盟友,孤立对手。
2. 经济三国时期,各国为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发展手工业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 文化三国时期,各国之间文化交流频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在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三国时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如曹操的《观沧海》、诸葛亮的《出师表》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四、三国鼎立的结束三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天下,进行了无数次战争。
最终,司马炎在曹魏的基础上建立了晋朝,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五、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1. 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他建立了魏国,统一了北方。
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远见卓识,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 刘备:刘备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自称是汉室宗亲,建立了蜀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作业:三国鼎立的形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作业:三国鼎立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3fc71fb684254b35effd3435.png)
三国鼎立的形成一、选择题1.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2.下列历史事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相关联的是()A. 漠北之战B. 大泽乡起义C. 赤壁之战D. 雅克萨之战3.某班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分析得出这两次战役的一些共同点,其中不正确的观点是①都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是曹操率军参加④都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⑤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A.③④B. ①④C. ④⑤D. ③⑤4.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
下列事件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A.②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③6.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A. 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B. 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 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D. 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的交流7.图中的故事发生在()A、官渡之战前B、赤壁之战前C、蜀汉政权建立后D、西晋建立时8.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程,下列关于三国形成排列正确的是()①刘备—蜀—成都②曹丕—魏—洛阳③孙权—吴—建业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9.下面哪幅示意图正确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二、综合题10.请仔细观察以下历史人物图和历史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春秋时期,诸侯争雄。
齐桓公任_____为相,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逐渐强盛;他以“__________”为号召,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_____举行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他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鼎立的形成一、选择题1.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2.下列历史事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相关联的是()A. 漠北之战B. 大泽乡起义C. 赤壁之战D. 雅克萨之战3.某班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分析得出这两次战役的一些共同点,其中不正确的观点是①都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是曹操率军参加④都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⑤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A.③④B. ①④C. ④⑤D. ③⑤4.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
下列事件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A.赤壁之战B.官渡之战C.三顾茅庐D.七擒孟获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6.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A. 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B. 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 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D. 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的交流7.图中的故事发生在()A、官渡之战前B、赤壁之战前C、蜀汉政权建立后D、西晋建立时8.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程,下列关于三国形成排列正确的是()①刘备—蜀—成都②曹丕—魏—洛阳③孙权—吴—建业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9.下面哪幅示意图正确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二、综合题10.请仔细观察以下历史人物图和历史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春秋时期,诸侯争雄。
齐桓公任_____为相,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逐渐强盛;他以“__________”为号召,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_____举行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他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2)读《战国形势图》填充战国七雄中部分国家的名称。
①,②,③,④,⑤。
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哪些著名的战役,请任意写出两场战役名称。
(3)歌曲《曹操》中有一句歌词是“东汉末年分三国”。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________。
在公元200年,曹操曾打败袁绍,取得了________的胜利。
(4)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场景,根据史实判断以下道具中搞错的是()①书柜中有一卷竹简②书桌上摆放着《魏国疆域图》③床榻上有《孙子兵法》一书④墙上挂有顾恺之的《女史箴图》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读《三国鼎立形势图》按要求正确填写三国的名称。
A ;B ;C 。
11.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回答:(1)三国是哪3个国家?并分别写出建立者和时间。
(2)简单写出三国鼎立中你最感兴趣的2个故事。
写出不少于3个和三国有关的成语。
(3)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英雄是哪位?(不写曹操,因为他是生活在东汉末年)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12.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A、B、C为三国中的哪三国?(2)其中A、B、C三国的建立者分别是谁?(3)其中发生在E的哪场战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F在三国时期被称为夷州,它就是现今的什么地方?参考答案1.A解析:因为曹操生前虽然权势滔天,但他始终没有篡汉。
并且还为保全汉室,迎帝于许,讨伐称帝的袁术,统一了北方,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
然而,在他死后,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是曹丕让曹操坐实了篡汉的罪名,使得人们相当然的认为曹操是为曹丕篡汉奠定了基础,所以曹操才被认为是汉贼。
曹丕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自立皇帝为魏文帝并拜曹操为魏武帝。
这样不就先有了儿皇帝后有父皇了,这就是“儿子产生老子”的意思。
故本题选A。
2.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是三国形成的关键战役。
漠北之战是汉武帝时期的战争;大泽乡起义是秦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雅克萨之战是清朝康熙年间与沙俄的战争;这三个都不是三国奠定的战役,故排除ABD 三项。
故选C项。
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不休,目的都是相互争夺、巩固并扩大自己的势力,是非正义的割据混战,所以⑤不正确。
而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因此④叙述有误。
故选C。
4.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史实。
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赤壁之战,故选A。
5.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史实。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为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都发生在三国鼎立之前,②④是在三国鼎立时期,故选D。
6.A解析:根据所学,对三国鼎立时期不是军阀混战时期,虽分裂但是也有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是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因素,所以A项最符合题意。
7.B解析:这幅图是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是:刘备请诸葛亮帮助自己打仗,刘备的诚意打动了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同意当刘备的军师,之后打的这场仗就是赤壁之战,故选B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所以答案选C9.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国号为魏。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
国号为蜀。
222年,孙权称王,后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正确的选选项是A。
点评:本题考查对三国政权的再现能力。
三国鼎立的形成既是课本的重点,也是难点。
还应重点掌握三国的经济和灭亡的时间和先后顺序。
10.(1)管仲,“尊王攘夷”,葵丘(2)燕赵魏韩楚,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3)赤壁之战;官渡之战(4)D(5)A 蜀;B吴;C魏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及其标志。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逐渐强盛;“尊王攘夷”,让齐桓公占尽先机。
葵丘确立了霸主地位。
(2)战国七雄中的齐秦都在地图上,所以剩下的5个燕赵魏韩楚按地理位置排好。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是使用围魏救赵策略的桂陵之战、用减灶计的马陵之战、和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3)赤壁之战后,曹操逃回北方,不敢南下;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夺取汉中;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的是官渡之战(4)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魏建于曹操死后,所以不合史实。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东晋的,曹操也不可能看到。
(5)三国鼎立的局面指:蜀:荆州益州,夺取汉中;B吴:江东;C魏:黄河流域。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能力,属于基础知识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的时期,战争带来灾难的同时,加强了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维护局势的安定,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11.(1)魏 220年曹丕;蜀 221年刘备;吴 222年孙权(2)(其他内容酌情给分)三顾茅庐、刮目相看、草船借箭、乐不思蜀、单刀赴会(3)诸葛亮字孔明,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常拿一把羽扇,有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制订了进攻策略,此人极为聪明,三国演义中有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迹,聪明程度使周瑜极为嫉妒解析:(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简单根据自己所学回答,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3)问,先写出人物,然后陈述喜欢的原因,注意要概括简明。
点评:本题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式较新颖,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同时也是材料题中较简单的类型,关键是基础知识的掌握。
12.(1)魏国、蜀国、吴国(2)曹丕、刘备、孙权(3)赤壁之战(4)台湾解析:(1)图中A、B、C为三国中的魏国、蜀国、吴国。
(2)其中A、B、C三国的建立者分别是曹丕、刘备、孙权。
(3)其中发生在E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F在三国时期被称为夷州,它就是现今的台湾。
点评:关于赤壁之战,学生还要知道,时间是208年,交战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是古代史上一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以汉为国号,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