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导学案

合集下载

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保障,越来越显得重要。

然而,农业发展的历程不仅仅是宏伟的数字和统计数据,更是一段由人民努力和不断探索的历史,这是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要让学生深入了解的内容。

一、了解中国农业的传统格局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耕作方式、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科技水平等都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这些都与中国地形、气候和人口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耕作方式,以及影响耕作方式的因素。

然后再让他们了解中国农业的产业结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了解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科技进步和机械化,还包括现代化的管理和商业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成功的农业合作社或农业大户,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刺激他们思考如何积极适应和推动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三、了解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重,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也是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要让学生了解的一个重点。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目前中国农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比如水土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等。

然后让学生探讨如何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在了解中国农业的历程和现状的过程中,应该也是在培养责任感。

我们可以通过互动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在课堂中激发他们对农业的思考,带领他们了解更多农业信息,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初二地理农业教案二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思考农业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高他们对农业的社会责任感。

这将成为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农业教案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农业教案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耕作方式。

2. 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情况。

3. 认识农业经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

2.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2.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制作PPT。

2. 学生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农业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情况。

二、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如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不同阶段的耕作方式和农具的特点。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特点(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基本情况,如井田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了解不同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四、农业经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生态意识(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经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如粮食生产、经济基础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利工程的修建等。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对农业的影响。

2. 学生可以参观农业博物馆或实地考察古代水利工程,加深对古代农业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重要性。

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导学案

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导学案

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导学案南方地区是指中国的江南、华南、西南地区,这里的自然特征与农业密切相关,是中国农业的重要产区之一、本文将以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主题,探讨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一、自然特征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温暖湿润的气候,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南方地区常年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光照充足,适合农作物生长。

1.水资源丰富:南方地区众多的江河湖泊和丰富的雨水资源,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保证了作物生长的需水量。

2.气候温暖湿润: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冬季气温较高,不易受冻,有利于一些热带作物的种植。

3.土壤肥沃:南方地区的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土壤中富含矿物质和营养元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

二、农业特点南方地区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丰富物产:南方地区农业物产丰富,主要包括稻谷、茶叶、糖料、水果等。

其中,稻谷是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南方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稻米产区之一2.多种农作物种植:南方地区气候适宜,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除了稻谷,南方地区还种植茶叶、糖料、水果、蔬菜等,形成了多样化的农业生产体系。

3.农业产业化程度高:南方地区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特别是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环节比较完善。

南方地区的农民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农业绿色化发展:南方地区注重农业的绿色化发展,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

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问题与挑战南方地区的农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1.水资源短缺:尽管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渐显现。

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水资源的短缺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土地资源紧张:南方地区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案

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案

教案:初中地理——我国农业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分类。

(2)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表和资料分析,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

(2)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分析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关爱农村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我国不同农业类型的分布规律。

2. 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1. 建立不同农产品主要产区的规划设计。

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策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不同农业类型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相关资料,思考哪些农产品适合在本地发展。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农业是人类生活的重要保障,不同地区应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适宜的农业类型。

二、探究新知1. 农业及其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劳动对象和产品,学生回答: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农业的产品也是生物本身。

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部门。

2. 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1)教师展示我国农业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我国农业呈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

(2)教师提问:为什么我国农业呈这样的分布格局?学生回答: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3. 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学生回答: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如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优化等。

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三、应用拓展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我国农业分布特点,分析不同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农业的分类;了解了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知道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目标。

《农业导学案》

《农业导学案》

《农业》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农业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 了解农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4. 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

二、导学内容:1. 农业的定义和作用: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土地、水资源和气候条件,通过种植农作物、饲养畜生等活动,生产粮食、蔬菜、水果、畜禽产品等食品和原料的经济活动。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产业,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2. 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1)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经过农耕、农牧民族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农业的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不息改进,农业机械化、化肥农药的应用广泛普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息提高,但也面临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3. 农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1)经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直接干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计问题。

(2)社会:农业是农民的主要职业,直接干系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宁社会稳定。

(3)环境:农业生产对土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环境都会产生影响,需要采取措施珍爱环境。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措施:(1)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兼顾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措施:采用科学种植、合理施肥、水资源管理等措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导学问题:1. 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作用是什么?2. 农业的发展历程有哪些?农业现状存在哪些问题?3. 农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何影响?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什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四、拓展延伸:1. 请调查一下你所在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和畜禽养殖情况,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

2. 请分析一下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 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的应用,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农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鲁教版五四学制》

《农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鲁教版五四学制》

《农业》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农业的定义和进步历史;2. 精通农业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3. 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因素和生产方式;4. 了解农业摩登化进步的趋势和挑战。

导学内容:一、农业的定义和进步历史1. 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经济活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2.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

3. 农业的进步历史可以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中世纪农业、近代农业和摩登农业等阶段。

二、农业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1. 农业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基础,为人类提供粮食、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家经济进步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3. 农业是农夫的生计来源,干系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夫的生活水平。

三、农业生产的基本因素和生产方式1. 农业生产的基本因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

2. 农业生产方式包括传统农业、集约化农业、有机农业、摩登农业等。

3. 农业生产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土地资源、劳动力水平、技术水对等因素。

四、农业摩登化进步的趋势和挑战1. 农业摩登化是农业进步的必定趋势,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保卫环境等方面。

2. 农业摩登化面临的挑战包括土地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市场波动等问题。

3. 农业摩登化需要政府、企业、农夫等各方共同尽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可持续进步。

导学活动: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农业的定义和进步历史,做简要介绍。

2. 分组谈论农业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总结并汇报。

3. 观看农业生产的视频,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因素和生产方式。

4. 小组展开谈论,探讨农业摩登化的趋势和挑战,提出解决方案。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对农业有了更深度的了解,明白了农业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农业摩登化的进步趋势和挑战。

期望同砚们能够关注农业问题,乐观参与农业摩登化建设,为实现农业可持续进步贡献自己的力气。

4.2农业(第2课时)(导学案)-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_1

4.2农业(第2课时)(导学案)-八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_1

4.2《农业》第二课时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产生差异的因素。

2.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义。

【自主学习——知识清单】1.我国各地_________存在很大的差异,每个地方发展农业都存在优势和不足,因此要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合它发展的地区,这就是“_________”。

2.这里地形______,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_______,这叫“宜林则林”。

3.这里地形______,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_________”。

4.这里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______业,这叫“_________”。

5.这里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这叫“_________”。

【学习探究】1.活动:探究学习——自然条件和农业活动安排:小组合作讨论根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要求,结合我国的自然条件,分析我国的农业部门分别适合哪些自然条件。

农业类型自然条件种植业渔业畜牧业林业2.活动:合作探究——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活动安排:在图4.15中图中,有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的A、B、C、D四地。

其中,A为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海洋。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你的理由。

(2)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如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3.活动:重点突破——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活动安排:如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图。

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考虑,请给下列地区选择适合的农业部门。

甲地a种植花卉、蔬菜等乙地b种植果树丙地c发展海水养殖丁地d种植水稻、、、【课堂检测】1.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表现在()A.干旱地区适宜种水稻B.兴建工业企业要考虑到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等条件C.乳产品加工厂要靠近矿山D.服装厂要选择在农村边远地区2.下列做法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是()A.山东丘陵地区大面积种植柑橘B.内蒙古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C.青藏高原地区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D.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大力发展林业生产3.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正确的是()A.内蒙古高原发展畜牧业B.海南岛大力发展棉花生产C.东北平原发展冬小麦种植D.四川盆地发展热带经济作物4.图示意我国某区域东西向地形剖面及年降水量分布,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甲地、大兴安岭、东北平原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分别是()A.林业、畜牧业、种植业B.种植业、林业、畜牧业C.畜牧业、种植业、林业D.畜牧业、林业、种植业发展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中国的农业教案初中

中国的农业教案初中

中国的农业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2. 掌握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3. 了解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2. 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3. 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2. 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业是一种直接利用土地、气候和水资源进行的生产活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10分钟)1. 介绍中国农业的基本概念,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2. 分析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粮食产量、农业结构、农业科技水平等;3.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农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影响国民经济?三、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15分钟)1. 介绍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如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等;2. 分析农具的发展变化,如石、骨、木农具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制农具和曲辕犁等;3. 引导学生思考:农具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提高有何作用?四、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0分钟)1. 分析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如南方水田、北方旱地等;2. 介绍影响农业地区分布的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等;3. 引导学生思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是什么?五、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2. 分析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如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广环保农业等;3. 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思考如何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导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导学案

【导语解析】1、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与成就:①立国之“本”②技术成熟、管理完备③对世界贡献卓越2、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形态:①小农个体经营;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①农民的负担沉重;②土地私有制为主4、古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特点:①手工业以官营为主,管理严格;②商业被看做“末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导学案【课标解读】1、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知识导学】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和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神农”(农业的始祖)的传说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2、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势,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谈谈你的看法: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汉景帝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知识点二: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演进——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耕作方式:涉及农具、技术、制度及经营方式等。

完成下表,认识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时期主要耕作方式主要生产工具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石、骨、木商周石器锄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很少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发达地区)农用动力的革命;传统耕作方式形成(秦国“以牛田”)铁制农具、(发达地区)汉代铁犁牛耕普及全国,铁农具数量大量超过前代曲柄锄、大镰、镂车唐代铁犁牛耕曲辕犁【思考探究】学习完古代中国从原始时期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发展,这种发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有利: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产品产量提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缺陷:长期以来中国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发展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演进——“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1、完成下表,认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进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商周时期奴隶贵族土地国有所有制(国王、贵族土地所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井田制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国有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2、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历史导学案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与农民生活

历史导学案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与农民生活

历史导学案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与农民生活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与农民生活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业经济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的特点、农业生产技术、农民的生活状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农业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来源。

在古代社会,农业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大部分的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提供了人们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2. 农业生产方式以家庭农场为主。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大多数农民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作物或饲养牲畜,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维持生计。

这种家庭农场经济模式在古代中国延续了数千年。

3. 农业生产工具相对简单。

古代农民使用的农具主要是犁、耙、耕牛等简单的农具,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机械。

这限制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同时也雇佣了大量的人力。

二、农业生产技术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主要包括耕种、灌溉、养殖等方面。

1. 耕种技术。

古代农民使用犁、耙等耕作工具进行耕种,采用了旱作和水稻的种植方式。

通过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古代中国农民形成了一系列的耕种技术,包括田间管理、肥料运用、种植密度控制等。

2. 灌溉技术。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水系丰富,农业生产需要进行灌溉。

古代中国农民发展了一系列的灌溉技术,包括抬水灌溉、引水渠道等,有效地改善了土地水分状况,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3. 养殖技术。

古代农民不仅从事农作物的种植,还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养殖业。

包括家禽养殖、畜牧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多样性和养殖业的发展。

三、农民的生活状况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主要以农田为中心,严格按照季节性的农事活动进行生产。

1. 种植作物。

古代农民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地条件,选择适合的作物进行种植,包括小麦、稻谷、棉花、蔬菜等。

农民需要不断劳动,耕种、翻耕、施肥、收割等工作需要耐心和毅力。

2. 培育家禽和牲畜。

专题一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专题一一、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必修二导学案学科:历史编号:编写人:李福光审核人:使用时间:专题一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国农业的耕种方式的变化、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难点: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带着重难点预习课文。

2、通过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梳理本课的知识要点,并记录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前预习时间30分钟)★导学过程【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与地位(阅读“神农”的传说,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农业的起源:(1)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的国家之一。

(2)传说,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2、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被视为国家的“根本”、“本业”。

▲知识点二、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阅读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完成)阶段时期表现①刀耕火种春秋战国以前使用石制的耒耜、石刀、石锄等作为农具,耕作前用火烧、耕作后用水除去杂草②春秋战国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技术和制农具汉代(1)逐渐普及,出现(二牛挽犁);铁制农具增多(2)东汉,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唐代出现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知识点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阅读“贫者无立锥之地”,完成)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共同消费。

(集体公有)(2)商周时期,实行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则归国王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3)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自耕农土地所有制(4)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2、土地兼并:由于土地私有制,国家允许土地买卖,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把大量土地据为己有,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必修二】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二】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导学案及答案
已相当发达。 2.原始农业 (1)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3)刀耕火种的弊端: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人们经常迁徙。 3.商周时期的农业 (1)表现: ①生产工具:耒耜、石锄、石犁及少量青铜农具。 ②耕作方法:a.表现: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b.影响:土地可以
(3)落后性: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4)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劳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和压榨都容易导致
破产。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
4.评价
(1)积极作用: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
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
贡献。
(2)局限性:①农民的经营规模小,徭役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导致农民起义周期性
爆发。②以土地为社会主要财产的小农经济,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的突出,成为生态环
境恶化的因素之一。
合作探究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最决定的作用。”
材料二 唐朝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个)
关内 河南 河东 河北 山南 淮南 江南 岭南
地区
共计








前期 11
20
16
54
5
4
22
3
135
后期 13
7
2
3
6
13
49
3
96
注:道,唐朝地方行政单位。
材料三 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历史导学案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历史导学案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历史导学案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丰收和艰苦中探索、研究农业,推动了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本文将从农业的起源、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科技以及农业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至5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中国的原始人类开始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进行农业生产。

最早的农业活动包括采集野果、捕捉野兽以及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如小麦、大麦等。

这些农业活动带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为后来的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生产工具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早的农具是石器,随后发展出了木器、铜器和铁器等农具。

例如,木耒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耕地工具,用来松土和翻耕土地;犁是一种耕田工具,可以将土壤翻转为培肥土层,促进作物生长。

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农业科技的进步古代中国也有许多农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例如,古代农民掌握了农作物的育种技术,培育出了多种适应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品种。

在水利方面,古代中国农民建设了灌溉系统,如井田灌溉、引黄灌溉等,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此外,古代中国农业还使用了农药和肥料等,应对害虫和疾病,保护农作物的生长。

这些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四、农业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对经济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支柱,农业几乎占据了当时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

农业生产的增长,促进了农产品的丰富与多样化,并为国家提供了粮食、纺织原料等重要物资。

其次,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手工业的兴起。

例如,农民种植的棉花成为了纺织业的重要原料之一,织布和制衣成为农村家庭的重要副业。

再次,农业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形成了以家庭和家族为单位的血缘关系,并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中 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导学案

《中 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导学案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2、分析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理解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紧密关系。

4、探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和策略。

二、知识梳理(一)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1、耕地总量我国耕地总面积约为_____亿亩,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耕地质量(1)中低产田占比较高,高产田相对较少。

(2)耕地土壤肥力不足,部分地区存在土壤污染和退化问题。

3、耕地分布(1)耕地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耕地相对集中,西部地区耕地较少。

(2)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

(二)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问题1、耕地面积减少(1)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耕地被占用。

(2)生态退耕等政策的实施,也导致一定数量的耕地减少。

2、耕地质量下降(1)长期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酸化。

(2)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使耕地质量受损。

3、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可开垦的荒地数量有限,且开垦难度大、成本高。

(三)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1、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充足的耕地面积和良好的耕地质量是保障粮食产量的关键。

2、粮食安全对耕地的需求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耕地来生产粮食。

(四)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1、保护耕地数量(1)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划定耕地红线。

(2)加强土地执法监督,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2、提高耕地质量(1)推广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改善土壤肥力。

(2)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抗灾能力。

3、依靠科技进步(1)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

(2)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建立健全粮食储备制度,保障粮食市场供应稳定。

三、重点难点(一)重点1、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2、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二)难点1、如何理解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复杂关系。

2、如何在实际中有效落实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

高二地理中国的农业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地区差异。

2. 掌握中国基本农田和农耕区域的划分。

3. 理解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4. 探讨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措施。

二、知识概述: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中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同时也有养殖业和林业。

不同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和内陆地区。

三、学习内容:1. 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农业社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主要依靠人力劳动,生产水平低下;传统农业阶段逐渐引入农业工具,生产水平有所提高;现代农业阶段则借助科技和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 中国基本农田和农耕区域的划分中国的基本农田是指具备一定农业生产潜力,农田质量好、自然条件适宜,能够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田。

中国的农耕区域划分主要有北方小麦区、东北稻作区、江南水稻区、西南亚热带作物区、西北马铃薯区等。

3. 中国农业发展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人口多、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等问题和挑战。

人口多导致农业生产压力增大,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农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限制了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导致劳动力效率低下。

4. 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措施为了应对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中国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用地保护力度,保护和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加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学习方法: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学习资料阅读等方式,掌握农业发展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

2. 实践探究: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导学案】耕地与粮食安全

【导学案】耕地与粮食安全

第一单元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三节耕地与粮食安全1.结合图文资料,讨论耕地资源的价值。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运用统计图和分布图,说明我国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特点。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3.结合图文资料,说明我国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并探讨存在的突出问题。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4.运用资料,说明我国粮食生产与进口增长态势,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1.我国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特点。

2.我国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填空版】一、耕地资源的价值1.耕地的概念耕地是指自然土壤经过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用、培育和改良,形成的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2.耕地的类型(1)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休耕地)。

(2)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

(3)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4)而耕地资源既包括已开发利用的耕地,还包括尚未开发利用的宜耕荒地。

3.世界耕地资源的特点(1)数量的稀缺性世界上已开发利用的耕地面积为17.3亿公顷,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6%。

(2)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受气候、地形、水源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面积较大的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

4.耕地的价值耕地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二、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1.耕地总量,人均占有量。

2.耕地总体质量,优质耕地。

3.耕地分布,东部西部。

4.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难度。

三、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耕地资源数量、质量以及开发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1.耕地总量呈趋势。

2.耕地质量呈趋势。

主要原因:(1)非农建设大量占用,而新补充的耕地质量,造成耕地总体质量下降。

(2)耕地负荷,长期重用轻养,加之水土流失、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的影响,使得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耕地严重。

初中中国的农业教案

初中中国的农业教案

初中中国的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3. 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 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及其原因。

2. 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的农业》。

2. PPT课件。

3. 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农业?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如何?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业是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养殖、林业等生产活动的一种产业。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农业地区分布差异的自然原因。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出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如梯田、水田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点评并补充。

2. 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思考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挑战。

2. 列举一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并分析其必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重要性,掌握了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及差异,并理解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一地理农业讲解教案

初一地理农业讲解教案

初一地理农业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农业的发展历程;3. 了解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和农作物种植特点;4. 了解农业生产的现代技术。

二、教学重点:1. 农业的定义和作用;2. 农业的发展历程;3. 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和农作物种植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农业的现代技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讨论农业对人类的重要性。

2. 学习农业的定义和作用。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定义和作用,明白农业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 了解农业的发展历程。

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发展历程,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演变过程。

4. 了解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和农作物种植特点。

通过地图、图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和各地农作物的种植特点。

5. 了解农业生产的现代技术。

通过多媒体教学、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现代技术,如化肥、农药、机械化等。

6. 总结本节课内容。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农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农业的定义、作用、发展历程、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域和农作物种植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了解了农业生产的现代技术,对农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农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特点,提高分析典型农业分布地区区位条件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运用案例法分析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和发展方向。

3.激情学习,享受快乐,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体验农业的地域差异。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先通读教材,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再结合预习案进行知识梳理。

重点掌握:: 我国农业区的分布区域位置、特点、区位条件和发展方向;典型农业类型的特点。

2、完成预习案内容,写出探究题目要点。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 “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
一、我国的农业地区分布 1.种植业
(1)读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完成:
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商品粮基地是:
①____、②____、③____、 ④____、⑤____、⑥____、
⑦____、⑧____、⑨____。

(2)从干湿状况看,我国种植业区主要分布
在 、 地区; 从地形看,主要分布在_______地区。

(3)在右图中用红笔画出商品棉基地。

我国三大
棉区是 、 、
(5)下图是我国棉花、油菜、甜菜、甘蔗集中产区,依据图例填写表格。

2.畜牧业
(1)畜牧业包括农区畜牧业 和 畜牧业。

(2)农区畜牧业:主要是指以________栽培为主的地区,尤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珠江三角洲最为集中,主要畜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郊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周围,受_______影响较大。

读我国牧区图,完成各项要求。

(4)图中牧区与农区的界线大致是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5)分别说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牧区名称: A 是____牧区,B 是____牧区, C 是____牧区,D ____牧区。

(6)A 牧区的主要优良畜种是 。

B 牧区的主要优良畜种是 。

D 牧区的主要优良畜种是 。

3.林业:三大林区包括_______天然林区、东北天然林区、东南部人工林区。

4.渔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二、我国农业的发展 1.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A _______占主导地位,B 畜牧业只占27%,D 林业、C _______比重较小。

(2)
人口增加、
_____不断减少以及_________、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问题。

2.发展对策:积极调整_________,科技兴农,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3.发展前景
(1)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2)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3)发展优质、高产、 _______农业。

三、农业区位因素:
1.请举例说明影响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及其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
请说出五种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分布地区、区位条件、问题及措施。

【我的疑问】
探究案
探究一 我国农业区域差异明显,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

探究二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2014年情人节鲜花价格大涨。

导致花价飙升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鲜花主产区昆明经历的一场几十年罕见的大雪,“鲜花大面积受冻,花价涨惨了。

” 1.请分析昆明发展花卉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2.要实现昆明花卉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探究三 农业地域差异
你平时吃的甘蔗、香蕉、猕猴桃主要来自哪些地区?冬季吃的反季节蔬菜主要来自哪里呢?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读“我国土地利用地域差异示意图”,分析
(1)A 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主要区位条件。

(2)由于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请对比分析BC 两地区耕地缩小的原因。

(3)D 地区典型的特色农业及其区位条件。

我的知识网络:
当堂检测 新华社北京2010年1月31日电: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势头不逆转。

结合“我国部分商品粮基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商品粮基地,位于北方地区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 位于南方地区的有
_________ _ 位于西北地区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① 基地的铁路线是______ __,该基地农业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3)小麦是② 基地和① 基地都种植的农作物,两地在播种时间上有何区别?② 基地面临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4)③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是什么?种植业在地区分布上有何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