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合集下载

《人际交往心理学》复习纲要 2014年6月

《人际交往心理学》复习纲要   2014年6月

第一章心理学基本知识一、心理学的定义情绪情感、意志是随着认识产生的。

认识也受到情绪情感、意志的影响。

2、个体心理差异内控者:相信自己控制事件发展的能力外控者:相信他人和外部事件是决定自己命运的因素三、关于心理源自先天与后天之争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的属性,是由物质发展演化产生的。

四、人的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反射是一切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它是有机体对外界和内部刺激的规律性问答。

脑是心理的器官,受损直接影响心理活动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现象的产生,首先是由于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的存在。

马克思:(心理活动)是在人类头脑中变位了变形了的物质。

同时,人也积极的作用于周围世界。

拓展思考“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3、心理活动与实践活动密切关系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形成态度的基础。

心理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指针。

不同的客观现实条件结合个人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理特点,就造成不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马克思: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时,现实世界的宗教才会消失。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完美的状态”。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均能保持在知、情、意和个性心理诸方面良好、健康的效能状态,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

身心合璧快乐健康二、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常的智力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反映人的聪明程度2、良好的情绪主要体现在情绪的稳定性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上情绪注意—自觉情绪反应—适当强度情绪调控—自觉有效、稳定的3、健全的意志明确的目标追求善于自制4、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好朋友,不自卑、也不自大5、正确的自我观念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优缺点贵在“自知之明”6、适度的行为反应行为反应与自己的年龄、社会角色、所处环境相符合7、完整统一的人格人格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完整统一的人格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协调一致,襟怀坦白、表里如一,能为他人、集体和社会所认同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适应社会变化,较好地调整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冲突不逃避、孤僻、符合社会规范三、积极行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1、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尺度日常生活中,多数人的心理是处于健康与病态之间的第三状态判断心理健康状况应当持发展的眼光2、压力与健康:1)、什么是压力压力是伴随可预测的生理变化、生物学变化和行为变化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第二章人际沟通相关理论
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2、人际认知的特征
1)知觉信息的选择性 2)认知行为的互动性 3)印象形成的片面性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 人际认知的内容
1、自我认知:是指在社会实践中,对 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以及 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进行认知。 2、他人认知:是指对交往对象的正确 认识。
认经验。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7、投射效应: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着相同特性的
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典型的投射效应 就是人们常说的”推己及人“,认为别人与自己一样有着相同 好恶、相似的观点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谓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应的就是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三)赞许动机 ◎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总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 来增加对自己的认识。所谓赞许动机,是指交际 的目的能得到对方的鼓励和称赞,从而获得心理 上的满足。赞许动机实质上是 一种取得成就而得 到他人或组织的尊重、承认和赞扬的需要。赞许 动机对于人际交往行为的成效是有直接影响的。 我们在实际交往中,要诚恳、不失时机、恰当地 使用赞誉,强化人的交际动机,激励人的积极行 为。
人们对别人做评价时。常喜欢从好的坏的局部印象出发,
扩散出全部的好货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一样,从一个中心
点组建扩散成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也称月晕效应。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3、人的外表具有明显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对恋爱
的双方其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晕轮效应所产生的认知偏见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 看全面,往往导致不正确的评价。人际交往中应避免, 但同时也可利用这一点增加自身的吸引力。

《护理人际沟通》读书笔记模板

《护理人际沟通》读书笔记模板

第一节护理工作或学习中需要的社会支持 第二节支持系统的评估 第三节寻求支持的策略与方法 学习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一节克服评价焦虑 第二节反馈 第三节放松 第四节意象 第五节积极的自我对话 学习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一节文化概述 第二跨文化交际理论 第三节跨文化差异 第四节跨文化沟通的技巧 学习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九章交谈
第十章评估病人的心 理问题
第十一章治疗性沟通 第十二章共情
1
第十三章自我 表露
2
第十四章阻断 沟通的行为
3 第十五章寻求
支持的沟通技 巧
4
第十六章建立 沟通者的信心
5
第十七章跨文 化沟通
第一节交谈概述 第二节交谈的常用技巧 第三节护患关系不同阶段的交谈示例 学习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一节病人常见的心理行为特征 第二节引出病人的心理顾虑 学习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一节与愤怒的病人沟通 第二节与投诉病人的沟通 第三节医院工作场所暴力 学习小结 复习题
第一节与老年病人沟通的非语言技巧 第二节与老年病人沟通的语言技巧 第三节促进与老年病人有效沟通的方法 第四节与认知障碍的老年病人沟通 第五节与失语症的老年病人沟通 第六节与视觉或听觉障碍的老年病人沟通 学习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一节治疗性沟通概述 第二节治疗性沟通的实践 学习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一节共情的概念 第二节共情的定义特征 第三节共情的表达方式 第四节表达共情的过程 学习小结
第一节自我表露的定义及意义 第二节自我表露的模式 第三节自我表露的原则 第四节自我表露的应用 学习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一节阻断沟通的行为概述 第二节阻断沟通的语言行为 第三节阻断沟通的非语言行为 学习小结 复习参考题
感谢观看
第一节人际沟通概述 第二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 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学习小结 复习参考题

2第二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

2第二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

二、沟通的基本结构
(一)信息背景
指沟通发生的场所、环境以及事物,是引发沟通的“理由”。 沟通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中发生的。任何形式的沟通,都会受到 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沟通既是由沟通主体双方把握的,也是由背景共同控制的,沟 通不可避免地受到背景因素的影响。
(二)信息形成者
指信息发出者,也称“编码者”。是沟通的主要对象。 当信息发出者产生沟通的需要和愿望时,他必须将自己所受到 的客观事物的刺激及自己的反应转化为对方可以理解的形式, 如语言、声音、文字、图像、表情、动作等。 因此,信息的形成者又称为编码者。
(三)赞许动机
所谓赞许动机,是指“交际的目的能得到对方的鼓励和称赞, 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赞许动机实质上是一种取得成绩而 得到他人或组织的尊重、承认和赞扬的需要。赞许动机对于人 际交往行为的成效是有直接影响的。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 晕轮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 自我投射效应
近因效应
移情效应 经验效应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三、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
基本规律
熟悉吸引,接近吸引
相似吸引,互补吸引
品质吸引,能力吸引
对等吸引
外表吸引
互惠吸引
谢谢
(二)协调和改善人际关系功能
人际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人与人通过沟通协调彼 此间的行为,调节情绪,提供信息,使人际关系朝着健康的方 向发展。 通过人际沟通,人们发展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在人际沟通过程 中了解他人,也被他人所了解。
(三)实现工作生活需要的功能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有沟通的需要,就像需要水和食物一样, 失去了与他人的接触、沟通,人们将无法正常地工作、生活。 沟通也是个人身心健康的保证。
角色
角色集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授提纲(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理解: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结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解释: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

它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包含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二是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关系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三是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即能表现个性的一切外在行为。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科学分支。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与人关系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包括魅力、遵从、侵犯和亲社会行为、社会交换、社会比较、社会纠葛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协作和竞争、公平和公正等。

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为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是社会现实需要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社会变化加剧对心理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既包括正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优化),也包括负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恶化)。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大学课程《人际交往与沟通(第二版)》PPT课件:第二章 人际交往与沟通理论

大学课程《人际交往与沟通(第二版)》PPT课件:第二章   人际交往与沟通理论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社交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
自主进化
自我实现需求: 真善美至高人生 境界获得的需求 尊重需求:成就、名 声、地位和晋升机会

社交需求:友谊、爱情及其隶属 关系的需求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 苦、威胁或疾病等,以及对金钱的需求
生理需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六、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前的困难,一点儿一点儿、谨慎地透露这个坏消息, 还得允许他们提出疑问和要求,这样的话能在很大程 度上减少对他们情感的打击。可你倒好,‘唰’一下 子,给他们统统发了电子邮件,且在周五晚上,他们 在家收到邮件后,整个周末,两天多啊,炸窝了,差 不多都处在极度焦虑狂躁中,受不了啦,等不到今天 上班再说啦,到处打电话诉说自己的不幸、倒霉啊, 现在是流言满天飞,说学院要黄了,要破产了,学院 现在正处于一种近乎骚乱的局面。”
学习任务:
理论任务: ①个体层面:自我意识、社会知觉、社会态度、社会动机 ②人际层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群体层面: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 ④社会层面:人际交往风俗、时尚、阶用中,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 化的规律,解释、预见、调控人们的社会交际心理及其 行为。 ②认识自己以及自身的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将生活意 识转化成人际交往的科学意识。 ③从社会人的本质和规律性的高度,在更高的水平上俯 瞰社会交际现象,发挥社会心理学理论的预测、调节和 控制的实践作用。
学习任务:
理论任务: ①不断优化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内涵。 ②了解与明晰个人、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 之间的交互方式及其作用。 ③深化人际态度、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 人际吸引、人际冲突、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④为完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充足的依 据。

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

象实质上也是对人的印象。在实际生活中,对物的印象,也常常可以
构成为社会印象。比如,被美化了的城市给人们留下的好印象,实际 上包含着市民们和谐被毁坏的古迹和市容留在人们脑中的,往往含有落后和愚昧
的行为以及在荒废和混杂中挣扎着的人群的印象。人际印象在本质上 是对人的面貌和特点、即人格的反映,它比人际知觉更接近人的内在
实验,并提出了许多人际吸引的理论,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强化理论和认知理论。强化理论强调我们对周围世界评价时的情绪反 应,把个体视为非理性的、非逻辑的,常常依据感情来行事;认知理
论强调对周围世界评价时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把个体视为理性的、按
逻辑办事的 。 强化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得失理论相等理论。
3、试阐述人际吸引的相关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4、人际沟通的网络有哪些?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5、什么是竞争?什么是合作?试述两者的关系。 6、什么是人际冲突?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有哪些?
第四,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完全特殊的社会上的、心理
上、文化上的沟通障碍。
• 人际沟通的类型
按照沟通的组织系统分: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按照是否借助中介分: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按照传递有无反馈分: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按照语言工具分: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按照功能分:工具性沟通和满足需要的沟通。
种定义的作者们都同意冲突来自于互不相容性。但前者注重个人
内部的互不相容性,后者注重于两个或更多个个体之间的互不相 容性。
冲突的形式: 个人内部的冲突 (1)接近——接近型 (2)背离——背离型 (3)接近——背离型 (4)双重接近——背离型
人际冲突
(1)“零——总和”冲突 (2)“非零——总和”冲突
•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 首因效应 • 近因效应 • 晕轮效应 •移情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 • 经验效应 • 自我投射效应 •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一)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1)对他人的认知包括五个方面
• 对他人情感的认知
• 对他人情绪的认知 • 对他人能力的认知
•对个人倾向的认知
•对他人个性的认知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2)对他人认知的作用包括八项: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印象的形成与心理效应 ◎
(二)认知印象的形成 印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迹象或形象。“首因效应”又叫 “第一印象效应”。 1、第一印象的形成 (1)何谓第一印象:是指人与人之间初次接触后留下的对客 体的感性迹象,又叫初次印象。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源自《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
(一)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 用,使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对人或事所特 有的反应。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多数是 由于心理效应造成 的。
交际心里的复杂性,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
机和意向作出的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包括 感知、判断、适宜。

人际关系学 课件(共96张PPT)

人际关系学 课件(共96张PPT)
很快,新的制度出台了,停车问题解决了,医院节省了100万开支,但是,没 过多久,小王就向医院提出了辞职申请。
问题1:小王为什么要提出辞职申请? 问题2:换了你,该怎么做?
人际关系的一项原则:提意见不要越级
人际关系无处不在
★有人就有人际关系
在办公室:
同事们要小张请客,上个季度销售业绩突出,
得到了公司的奖励,小张说:没时间。心想: 我的业绩好是我能力强,也是我努力的结果, 凭啥请你们的客。
讨论:拍马屁是否应该提倡?
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 (一)理解人情世故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中西方人际关系比较:
西方人:个体重于群体,个体先于群体
中国人:群体重于个体,群体先于个体
西方人:强调平等
中国人:追求合理的不公平 西方人:其文化以科学、法律、宗教为主; 中国人:其文化以道德和艺术为及时 西方人:求真,重视证据、数字和事实 中国人:求善,重视直觉、感受和仿效
下的交往,即社会交往。
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 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二、人际交往与生产力 马克思不仅强调社会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制
约性,而且指出了交往对生产力的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专门指出交往与生产力。
三、交往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
(2)安全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自尊和他尊)既包括渴
望自由与独立、获得知识与能力,从而感 到自信与自豪的需要,又包括对权力、地 位、荣誉的向往和追求。
(5)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称为创造性的 需要)
(6)认识与理解的需要
(7)追求完美的需要
2、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

第二节 人际认知、群体理论

第二节 人际认知、群体理论

“情绪效应”是指认知主体的情绪状态或 特定心境会使人在对人知觉时带上一付有色 眼镜,看出来的人和事都染上了自我的情绪 色彩;等等。
• • • • • •

情绪效应一天早晨,有一位智者看到死神向一座城市走去,于是 上前问道:“你要去做什么?” 死神回答说:“我要到前方那个城 市里去带走100个人。” 那个智者说:“这太可怕了!” 死神说:“但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必须这么做。” 这个智者告别死神,并抢在它前面跑到那座城市里,提醒所遇到 的每一个人:请大家小心,死神即将来带走100个人。 第二天早上,他在城外又遇到到了死神,带着不满的口气问道: “昨天你告诉我你要从这儿带走100个人,可是为什么有1000个人 死了?” 死神看了看智者,平静地回答说:“我从来不超量工作,而且也 确实准备按昨天告诉你的那样做了,只带走100个人。可是恐惧和焦 虑带走了其他那些人。” 恐惧和焦虑可以起到和死神一样的作用,这就是情绪效应。实际 上,在生活中,这样的效应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已经习以为常。
互补性吸引
• • • • • • •
得人工在形 的的作日象 社印中常就 会象,的是 评以留生一 价及给活个 。获他和人

• • • • • •
形象由两部分构成:知名度 美誉度 为什么要重视个人形象? 形象的重要性:形象就是宣传,形象好,社会就能接受你 形象就是效益 名气大了就有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形象就是服务 形象好对你的服务就容易接受 如果形象不 好,可能会借题发挥 • 形象就是生命 形象不好影响组织的生命 • 形象重于一切
• 定型效应/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 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主要 表现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机械地将交往对象 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呈现出该类人的特 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进而把对该类 人的评价强加于他。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固定化 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出概括性的评 价,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 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深入细致的认知。

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一)人际认知理论1.人际认知认知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人际认知则是指个体推测与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动机或意向的过程。

个体与个体之间正是通过相互认知而实现情感互动的。

人际认知包括对他人的仪态表情、心理状态、思想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知。

2.认知效应心理学将人际认知方面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相互作用称为人际认知效应。

(1)首因效应亦称第一印象,是指人在与他人首次接触时,根据对方的仪表、打扮、风度、言语、举止等所做出的综合性判断。

日常生活中的“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的效果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第一印象中,外表是影响第一印象的主要因素,同时一个人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也在形成第一印象中起着重要作用。

(2)近因效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比较重视新的信息,而相对忽略陈旧的信息。

此种在人际认知中,因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而对总体印象产生最大影响的效应即为近因效应。

(3)社会固定印象亦称刻板印象,是指某个社会文化环境对某一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看法。

如社会的固定印象为:商人精明、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女性温柔等。

一般社会固定印象往往不以直接经验为根据,也不依据可靠的事实材料为基础,而是以习惯的思维为基础形成固定的看法,这种固定的印象可导致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4)晕轮效应亦称月晕效应或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一个人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印象后,以此来推测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从而导致高估或低估对方。

晕轮效应可分为正晕轮和负晕轮,正晕轮是指将对方的好印象向其他方面扩大、推广,高估对方;负晕轮则是指将对方的不良印象向其他方面扩大、泛化,低估对方。

(5)先礼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向对方提出批评意见或某种要求时,先用礼貌的语言行为起始,以便对方容易接受,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先礼是一种让对方建立人际认知的过程,因为先礼体现善意和诚恳,便于对方接受批评、意见或要求。

人际沟通的基本知识.

人际沟通的基本知识.
宝。 打球时,不要始终赢。 不要向朋友借钱。 不要“逼”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册。 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忧这好话不会传到当事人耳朵里。 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 敬重不宠爱你的人。 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把“厌烦”解读为“讨人宠爱,百看不厌”。 说话的时候记得常用“我们”开头。 有时要明知故问:你的钻戒很贵吧?有时,即使想问也不能问,比方,你多大了? 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我不确定”,“当我
行”。
态度上要留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表达真诚
言语信息 非言语信息 面部表情 身体语言
承诺之前应冷静思考以下问题
我有必要许诺吗? 我有力量兑现吗? 我是否情愿做这件事? 我是否能抽出时间做这件事?
人际吸引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宠爱。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美感 才能 共性品质 相近因素 相像因素 相补因素
他人身上的人; ②工于心计,只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进展思考和
行动的人; ③态度暧昧,常常使人感到担忧的人。
令人厌烦的谈话方式和态度
(3)不信任感: ①口假设悬河,轻易地泄露隐秘而不能令人信任的人; ②说话不算数,靠不住的人; ③爱说谎,嘴上说得很动听却使人感到不踏实的人。 (4)自我封闭: ①戒心缺乏,不能放松地倾听对方说话的人; ②强词夺理,只想爱护自己的人; ③脆弱、退缩、装腔作势等,给人感到不坦率的人。
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 行
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 行
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 行—你也不行诚原则 审慎交友 交互原则 敬人的原则 不传闲谈,不背后谈论人 包涵原则 不要责怪或埋怨 久而敬之
真诚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内容真实。 二是涉及对人(自己或他人)或与人有关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

《人际交往心理学》教学大纲学时:51学时学分:3学分理论学时:45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6学时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大纲执笔人:方双虎大纲审定人:心理学系集体审定一、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人际交往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从课程性质上,人际交往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任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其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交往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其实践任务是将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现实生活服务,为目前的改期开放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同时还要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进而增强群体内聚力,用科学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处理、调整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通过对人际交往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要求学生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运用掌握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现象及问题,能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调整人际关系、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和发展新型人际关系,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及相关学科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人际认知概述分析

第一节人际认知概述分析
人的自我认识理论-乔哈窗口理论。由乔治和哈里的心理学家提 出来,理论模式是一个“田”字格,像一个窗口。内容:人对自己 认识可以用一个坐标来形容:横坐标是自知、自不知,纵坐标是他 知、他不知。由此横、纵坐标交叉构成的四个部分便是人的自我认 识:自知他知的部分叫“公开的我”,自不知他知的部分叫“盲目 的我”,自不知他不知的部分叫“未知的我”,自知他不知的部分 叫“秘密的我”。人可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 馈减少盲目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认识自我三条 (渠1道):比较法——从我与他人的关系认识自我
自负者正是因为过高评价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聪明,从而导致恃 才傲物。他们常常以己之长量人之短,以己之聪明衬人之笨拙,因 此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如自己。他们对别人的喜好和生活漠不关心, 不屑与人交往,对异己者则排挤打压。人们对这种人总是避而远之。
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自卑。
与自负者完全相反,自卑者看不到自我价值,很容易轻视自己。 与人交往时候言词唯唯诺诺,表现畏首畏尾,认为自己这也不好, 那也不行,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别人善意的玩笑也会当做挖苦讽 刺。自卑者常常以讨好别人方式来争取友谊,可事与愿违,连自己 都看不起人,别人就更是不屑与之交往了。
第二章 人际认知
一、人际认知及其作用 二、人际认知的过程 三、人际认知的特性 四、人际认知的途径 五、人际认知的归因
2.自我的认知易出现两种偏差
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几乎人人都以为对自己的了解最清 楚。其实,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说法。知人不易,知己更难。
一是自我评价过高,孤芳自赏自负; 自负:自许,自恃。
态度时,便会阻碍与人交往的动机与行为,而且,在交往中很容易 出现误会,很难达成理解,人际交往是难以维持的。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04
CATALOGUE
人际认知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理论面临的质疑与反驳
主观性
人际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他人认知的 主观性,但不同个体对同一情境的认 知可能存在差异,导致理论在解释人 际互动时存在主观偏见。
缺乏实证支持
忽视社会文化因素
人际认知理论在解释人际互动时,未 能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认知 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普 适性。
思维
个体对感知和记忆的信 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 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
维活动。
想象
个体运用已有的感知、 记忆和思维成果,创造
出新的形象或意象。
人际认知的动态过程
信息获取
个体通过感官获取外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 进行初步的筛选和处理。
信息加工
个体将初步处理过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处理,形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概念
人际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根据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交往对象 进行感知、判断和解释,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实现有效的沟通。
理论起源与发展
起源
人际认知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最初关注个体在 社会环境中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
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际认知理论逐渐 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开始关注 人际关系中的认知过程和互动机制, 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对干预措施的指导有限
由于人际认知理论未能提供具体的干预措施,因此在指导人际沟通 实践方面存在局限性。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跨文化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文 化背景下个体对他人认知的差异 ,以检验人际认知理论的普适性 和适用性。
实证研究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 人际认知理论在不同情境下的应 用效果,为理论提供更多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