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一重点难点分析
高一数学必修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高一数学必修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在高一数学的必修课程中,学生们面临着新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挑战。
了解其中的重点难点,并掌握有效的突破策略,对于学生们顺利完成学业、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至关重要。
一、函数概念与性质函数是高一数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重点:理解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掌握常见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难点:对于抽象函数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函数性质的综合运用。
突破策略:通过大量的实例来理解函数的概念,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等。
对于抽象函数,可以通过具体的函数模型进行类比和分析。
在学习函数性质时,要结合函数图像进行直观理解,多做练习题,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这部分内容是函数的重要拓展。
重点:掌握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理解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难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运算,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突破策略:熟练掌握指数和对数的运算规则,通过绘制函数图像,观察其特点,如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等。
在实际应用方面,要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函数的知识进行求解。
三、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难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恒等变换以及解三角形。
突破策略:利用单位圆来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通过周期性和对称性来记忆函数的性质。
对于诱导公式,要通过推导和反复练习来掌握。
在解三角形问题中,要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进行求解。
四、向量向量为解决几何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重点:向量的概念、线性运算和数量积。
难点:向量的共线、共面问题以及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
突破策略:从物理中的矢量概念引入向量,理解向量的几何意义和代数运算。
通过练习来熟悉向量的运算规则,对于共线、共面问题,可以通过向量的线性表示来解决。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精选10篇)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精选10篇)第一篇:数学初识教学目标:•了解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术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数学的定义和分类;•数学的起源和发展;•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了解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结合小组讨论;•配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数学的发展历程;•指导学生进行实际例子分析。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你们对数学有什么认识吗?”2.课堂讲解:介绍数学的定义和分类,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小组活动: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展示自己对数学起源和发展的了解。
4.多媒体展示: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数学的发展历程,以图表和视频的形式呈现。
5.实例分析:指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6.总结:通过课堂总结,巩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篇:函数与方程教学目标:•掌握函数和方程的基本概念;•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方程的定义和性质;•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使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使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结合实例演练;•小组合作学习;•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讲解:介绍函数和方程的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实例演练:通过具体的函数和方程实例,让学生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4.小组合作学习: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解决一系列与函数和方程相关的问题。
5.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6.总结:通过课堂总结,巩固学生对函数和方程的理解。
第三篇:三角函数初步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学会计算三角函数的值;•熟练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高一数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解读
高一数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解读
1. 直线与坐标
- 直线的斜率表示了直线的倾斜程度,斜率越大,直线越陡峭;斜率越小,直线越平缓。
- 两条平行直线的斜率相等。
- 两条垂直直线的斜率乘积为-1。
2. 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
- 二次函数的标准形式为:$f(x) = ax^2 + bx + c$,其中$a$、
$b$、$c$为常数,$a \neq 0$。
- 二次函数的图像为抛物线,开口方向由$a$的正负决定。
- 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为$(-\frac{b}{2a}, f(-\frac{b}{2a}))$。
- 一次函数的标准形式为:$f(x) = kx + b$,其中$k$、$b$为常数,$k$为斜率,$b$为截距。
3. 平方根与实数
- 平方根的定义为:对于非负实数$a$,平方根为$b$,即$b^2 = a$。
- 平方根的性质:非负实数的平方根为非负实数,平方根可以相互加减乘除。
4. 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式
- 三角函数包括正弦、余弦、正切等,它们与角度的关系可以用单位圆来表示。
- 三角恒等式是指对于所有满足等式两边存在的角度,等式始终成立。
5. 绝对值与不等式
- 绝对值的定义为:对于实数$x$,若$x \geq 0$,则$|x| = x$;若$x < 0$,则$|x| = -x$。
- 绝对值的性质:非负实数的绝对值为其本身,负实数的绝对值为其相反数。
- 不等式的解集表示了使不等式成立的实数范围。
以上是高一数学必修一的重点知识点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重点归纳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重点归纳
高一数学必修一的重点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点的坐标、直线的斜率和方程、平面的一般方
程等内容。
2. 函数及其图像: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讨论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绝对值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点。
3.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对称轴、零点、最值等;掌握二次函
数的图像变形、两二次函数的求交点、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关系等。
4. 线性方程组: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讨论线性方程组解的情况,
包括有唯一解、无解和无穷多解。
5. 不等式及其应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等;应用不
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证不等式,求最值等。
6. 平面向量:掌握向量的定义、向量的加减、数量积和向量的夹角等基本运算,以及
平面向量的共线、共面的判定。
7. 三角函数和其应用: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特点;解三角
方程,包括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8. 数列与数列的相关概念:数列的定义、公式、通项公式及其求和;掌握等差数列和
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
以上内容是高一数学必修一的重点知识点的一个概括,具体还可以根据教材的章节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
高一数学必修一重点难点分析
一、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二、重点难点分析这一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这一节的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符号是学好本节的关键.为此,在教学时可以配备一些需要辨析概念、判断符号表示正误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加深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1.关于牵头图和引言分析章头图是一组跳伞队员编成的图案,引言给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无论是分析还是解决这个实际间题,必须用到集合和逻辑的知识,也就是把它数学化.一方面提高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说明集合和简易逻辑知识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基础.2.关于集合的概念分析点、线、面等概念都是几何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集合则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初中代数中曾经了解“正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初中几何中也知道中垂线是“到两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从而阐明集合概念如同其他数学概念一样,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现实世界.3.关于自然数集的分析教科书中给出的常用数集的记法,是新的国家标准,与原教科书不尽相同,应该注意.新的国家标准定义自然数集N含元素0,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推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以便早日与之接轨,另一方面,0还是十进位数{0,1,2,…,9}中最小的数,有了0,减法运算仍属于自然数,其中.因此要注意几下几点:(1)自然数集合与非负整数集合是相同的集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含0;(2)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其他数集{如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内排除0的集,也可类似表示,,;(3)原教科书或根据原教科书编写的教辅用书中出现的符号如,,…不再适用.4.关于集合中的元素的三个特性分析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例如“中国的直辖市”这一集合的元素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难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难点总结高中数学必修一作为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内容广泛,难度较大。
其中涉及到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笔者针对这些知识点的难点进行的总结。
1.方程与不等式:方程和不等式是高中数学必修1中难度较大的部分,它们是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而其中又以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最为基础,理解和掌握其解法是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关键。
此外,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也是难点,其解的方法不仅多样,且常涉及高中数学中其他知识点的关联,因此也需要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掌握。
2.函数:函数是高中数学必修1中最主要的部分之一,是整个数学课程的重中之重。
函数可以用来总结和反应实际问题中的某些规律,是数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工具。
而其中又以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更为常见且重要的知识点最为难以掌握,这些函数不仅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考中经常涉及的复杂题型,因此学生需要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重点练习和深入理解。
3.几何:高中数学必修1涉及到的几何部分有很多内容,如直线与角、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其中以圆和三角形为难点。
对于圆来说,其性质杂且记忆量大,而对于三角形来说,如线段中线定理、角平分线定理、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等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多加练习,才能掌握。
4.向量:向量是高中数学必修1的新知识,也是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
其涉及到了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数量运算、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向量的应用等多个方面。
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空间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够掌握和应用这部分知识。
5.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作为高中数学必修1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其图象和性质是学习这个领域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但是这部分内容既抽象又复杂,需要学生针对性进行练习和理解,才能够掌握其相关的概念和规律。
6.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数列是高中数学必修1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高考数学中经常涉及。
而数学归纳法则是证明数学命题的常见方法,需要学生掌握其基本思想和应用方法,才能够在数列相关的题型中取得好的成绩。
高一必修一数学比较难的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数学比较难的知识点在高中数学中,必修一的内容往往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个高难度数学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一必修一数学中相对较难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平面函数与坐标系平面函数与坐标系是高中数学中的基础,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产生混淆或困惑。
在平面函数的理解上,学生们常常会将函数图象和函数本身的关系弄混。
此外,坐标系的建立与运用也是一大难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同学们可以通过绘制函数的图象来加深对平面函数的理解,并多做练习来熟练掌握坐标系的运用。
二、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相对较难的知识点之一。
对于初学者来说,熟练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等基本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是首要任务。
在学习三角函数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三、立体几何在高一必修一中,立体几何是一门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数学学科。
学生们常常会遇到计算立体体积、表面积以及相关问题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几何,同学们需要注重观察和思考,运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公式进行推理和解题。
四、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和方法。
学生们往往会对数列的概念和性质产生困惑,并且对数学归纳法的运用不够熟练。
在学习数列和数学归纳法时,同学们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加深对数列的理解,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来熟悉数学归纳法的使用。
五、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之一。
学生们常常会对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等方面产生混淆或困惑。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同学们可以通过绘制函数的图像、探究函数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对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解析几何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相对困难的知识点之一。
学生们往往会对直线、圆和曲线等的方程理解不透彻,并且在解析几何的问题中容易迷失方向。
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2019(A版)-《幂函数》教材分析
3.3幂函数一、本节知识结构框图二、重点、难点重点:五个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难点:画3y x =和12y x =的图象,通过5个幂函数的图象概括出它们的共性. 三、教科书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教科书将幂函数的内容安排在函数的一般概念和性质之后,是高中阶段研究的第一类具体函数.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对幂函数的讨论,引导学生加强对前面所学函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体会研究具体函数的基本内容、过程和方法.根据《标准(2017版)》的要求,教科书从实际问题中得到5个常用的幂函数,通过归纳它们的共性,给出幂函数概念.教学时,只需对这5个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认识,不必拓展到对一般幂函数的讨论.教学重点在于利用一般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研究这5个幂函数,体会研究一类函数的“基本套路”.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看成是一般函数概念与性质的下位学习.1.幂函数的定义(1)教科书首先给出5个实例,目的是引出5个常用的幂函数,同时也体现了函数是刻画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从第四个实际问题中获得的函数为c =,由于教科书将分数指数幂的内容安排在第四章“指数函数”中,因此这里用边框的形式直12S .因为这里不涉及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所以教学中不必做过多解释.(2)教科书在给出5个实例后安排了观察栏目.实际上,其中有3个函数是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的,它们分别是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这里要求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们.因此,应引导学生从指数幂的形式入手,观察5个函数解析式中的底数、指数的共性,得出它们“都具有幂的形式,而且都是以幂的底数为自变量,幂的指数都是常数”,由此概括解析式的共性,获得幂函数的定义.(3)在获得幂函数的定义后,教科书设置了“思考”,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习函数的经验,提出研究幂函数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习函数的过程,结合前面研究一般函数的内容,明确研究一类具体函数的基本过程:①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出函数的定义域;②画出函数的图象;③利用图象和解析式,讨论函数的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2.5个幂函数的图象教科书直接在一个坐标系中给出了5个幂函数的图象.5个函数中,y x =,2y x =,1y x -=都是学生熟悉的,很容易画出图象;3y x =和12y x =的图象,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结合函数的解析式进行描点作图得到函数图象,要提醒学生取点时应注意代表性.最后,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5个函数的图象,便于学生观察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为得出性质奠定基础. 3.幂函数的性质教科书在函数图象后给出了一个探究栏目,引导学生通过函数的图象和解析式探索函数的性质.在明确了函数的研究内容,画出了函数图象后,应放手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5篇)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5篇)高一数学必修一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把握画三视图的根本技能,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画出简洁几何体、简洁组合体的三视图;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指导:观看、动手实践、争论、类比。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展现庐山的风景图——“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拟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
(二)讲授新课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耀下形成的投影。
正投影: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
2、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对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对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对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三视图: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视图的画法规章: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长对正:正视图与俯视图的长相等,且相互对正;高平齐:正视图与侧视图的高度相等,且相互对齐;宽相等:俯视图与侧视图的宽度相等。
3、画长方体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看到有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长方体的三视图都是长方形,正视图和侧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俯视图和正视图都各有一条边长相等。
4、画圆柱、圆锥的三视图:5、探究:画出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的三视图。
高一数学必修一优秀教案2【考点阐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考试要求】(3)把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把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展简洁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考题分类】(一)选择题(共5题)1.(海南宁夏卷理7) =( )A. B. C. 2 D.解:,选C。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10篇)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10篇)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1重点难点教学:1.正确理解映射的概念;2.函数相等的两个条件;3.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1. 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映射的定义;2. 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3. 使学生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1.函数的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称:fAB81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83叫值域(range)。
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① “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映射的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4. 区间及写法:设a、b是两个实数,且a(1) 满足不等式axb8080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2) 满足不等式axb8787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5.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①解析法②列表法③图像法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3)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2.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3.通过对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研究.(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在和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教法建议(1)关于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3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难点总结分享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难点总结分享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难点总结分享「篇一」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1)棱柱: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以直角梯形的垂直与底边的腰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为斜高,l为母线)(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难点总结分享「篇二」1. 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 注意下列性质:(3)德摩根定律:4. 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的取值范围。
高一数学必修一重难点讲解
高中必修一一些重点函数值域求法十一种 (2)复合函数 (9)一、复合函数的概念 (9)二、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9)复合函数单调性相关定理 (10)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 (10)指数函数: (12)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5)函数值域求法十一种1. 直接观察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函数,其值域可通过观察得到。
例1. 求函数x 1y =的值域。
解:∵0x ≠ ∴0x 1≠显然函数的值域是:),0()0,(+∞-∞例2. 求函数x 3y -=的值域。
解:∵0x ≥3x 3,0x ≤-≤-∴故函数的值域是:]3,[-∞2. 配方法配方法是求二次函数值域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例3. 求函数]2,1[x ,5x 2x y 2-∈+-=的值域。
解:将函数配方得:4)1x (y 2+-=∵]2,1[x -∈由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当x=1时,4y min =,当1x -=时,8y max =故函数的值域是:[4,8]3. 判别式法例4. 求函数22x 1x x 1y +++=的值域。
解:原函数化为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x )1y (x )1y (2=-+-〔1〕当1y ≠时,R x ∈0)1y )(1y (4)1(2≥----=∆ 解得:23y 21≤≤ 〔2〕当y=1时,0x =,而⎥⎦⎤⎢⎣⎡∈23,211 故函数的值域为⎥⎦⎤⎢⎣⎡23,21例5. 求函数)x 2(x x y -+=的值域。
解:两边平方整理得:0y x )1y (2x 222=++-〔1〕 ∵R x ∈∴0y 8)1y (42≥-+=∆ 解得:21y 21+≤≤-但此时的函数的定义域由0)x 2(x ≥-,得2x 0≤≤由0≥∆,仅保证关于x 的方程:0y x )1y (2x 222=++-在实数集R 有实根,而不能确保其实根在区间[0,2]上,即不能确保方程〔1〕有实根,由 0≥∆求出的范围可能比y 的实际范围大,故不能确定此函数的值域为⎥⎦⎤⎢⎣⎡23,21。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学重点难点
高一数学必修一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针对高一学生进行数学必修一的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
主要围绕数学基础知识,如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等,以及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讲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学核心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和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数学必修一中的核心概念,如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以及三角函数、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运用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等知识解决高中阶段的数学题目。
(3)掌握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如换元法、代入法、构造法等,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4)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注重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3)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讲解,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4)利用多媒体、教具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到数学在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具有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简洁、优美和严谨。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必背难点总结5篇
高一数学必修一学问点必背难点总结5篇在学习新学问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学问,确定会累,所以要留意劳逸结合。
只有充分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数学必修一学问点,期望对大家有所关怀!高一数学必修一学问点1集合间的根本关系1.“包含”关系—子集留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局部,;(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 2.“相等”关系(5≥5,且5≤5,那么5=5)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违反”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假设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A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B,且A②真子集:假设AC C ,那么 A B, B③假设 AA 那么A=B B 同时 B④假设A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集合的运算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全部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全部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
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 = A, A∩φ= φ, A∩B = B∩A,A ∪A = A, A∪φ= A ,A∪B = B∪A.4、全集与补集(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全部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A}S且 x x记作: CSA 即 CSA ={x(2)全集:假设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争辩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
高一数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解读
高一数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解读1. 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 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不相交等基本关系。
- 集合的基本运算:熟悉并、交、补集等基本集合运算。
1.2 函数概念- 函数的定义:理解函数的定义,即对于非空数集A、B,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函数。
- 函数的表示方法:掌握函数的解析式表示法、列表表示法和图象表示法。
- 函数的性质:理解并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基本性质。
2. 实数及其运算2.1 实数- 实数的分类:了解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分类,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实数的性质:掌握实数的加、减、乘、除和乘方等基本运算。
2.2 函数的性质- 单调性: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单调增函数和单调减函数的性质。
- 奇偶性: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奇函数和偶函数的性质。
- 周期性:理解函数周期性的概念,掌握周期函数的性质。
3. 方程与不等式3.1 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 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了解判别式的意义。
- 方程组: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和解法。
3.2 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 一元二次不等式: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 不等式组:掌握不等式组的解法。
4. 函数的图像4.1 坐标系与直线- 坐标系:了解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等基本概念。
- 直线方程: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截距式等表示方法。
4.2 函数图像- 一次函数图像:了解一次函数图像的特点。
- 二次函数图像:了解二次函数图像的特点,掌握顶点、开口方向等概念。
- 其他函数图像: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图像的特点。
5. 立体几何5.1 空间点、线、面- 点、线、面的基本概念: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难点总结5篇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难点总结5篇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靠学校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育自己主动猎取学问、巩固学问的力量,制定学习方案,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学问点,盼望能关心到大家!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学问点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11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平面ABCD等。
3三个公理:(1)公理1:假如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符号表示为B∈L=LαA∈αB∈α公理1作用:推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B、C三点不共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使A∈α、B∈α、C∈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假如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α∩β=α∩β=L,且P∈L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1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共面直线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b、c是三条直线a∈b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共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推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等角定理:空间中假如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4留意点:①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b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②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③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相互垂直,记作a∈b;④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⑤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2019(A版)_《基本不等式》教材分析
2.2基本不等式一、本节知识结构框图二、重点、难点重点:基本不等式的定义、证明方法和几何解释,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难点: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三、教科书编写意图及教学建议本节在前面研究不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展开了对一种具体的不等式——基本(,0)2a b ab a b +的研究,研究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几何解释、证明方法与应用.基本不等式与学生在初中学过的乘法公式有类似的作用,乘法公式能够简化某些特殊形式的代数式的恒等变形,而基本不等式使解决满足一定条件的代数式的最值问题有路可循.1.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可以通过许多有趣的方式建立起来,本节从不等式222a b ab +(上一节由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中抽象得出)说起.取这个不等式的特殊形式,即令a ,0b >,分别代替上式中的a ,b ,2a b ab +.基本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与不等式222a b ab +相同,教学中可以借助上一节的会标图形,帮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a 与b 是否相等与不等式222a b ab +取什么符号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教科书阐述了基本不等式的代数解释,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而且与学生已有的平均数概念建立了联系,便于学生记忆这个不等式.事实上,基本不等式就是均值不等式“链” ()121212·,,,0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n +++中的一环,而它之所以被称为“基本不等式”,主要是因为“它可以作为不等式论的基本定理,成为支撑其他许多非常重要结果的基石”,同时它也是解决许多最值问题的有力工具.2.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基本不等式有许多证明方法,学生可能最先想到“作差法”,教科书介绍了两种:一种是上一节借助完全平方公式证明的基本不等式的变式;另一种是本节介绍的“分析法”,这也是一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证明的方法,这样编排不仅把基本不等式与初中学过的完全平方公式建立了联系,进一步研究了如何利用不等式性质进行证明,而且介绍了分析法,为学生高中阶段的推理和证明提供了更丰富的策略.分析法是一种“执果索因”的证明方法,即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能够用分析法证明的命题的证明过程必须具有推理的可逆性和推理结果的唯一性,基本不等式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分析法常用于证明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够明显、直接,证明中需要用哪些知识不太明确具体的情况.这时可以尝试从结论出发,结合已知条件,逐步反推,寻求使当前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 2a b ab+出发,逐步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出能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20这个显然成立的事实,从这个不等式中也更容易发现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学生可能对分析法证明的格式和为什么可以这样证明难以理解,在证明过程中可能容易出现“充分条件不充分”的错误.教学中可以结合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对分析法的原理和过程进行充分的剖析,帮助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理解分析法,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证明.3,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在证明了基本不等式后,教科书再次研究了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与从“赵爽弦图”中的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中抽象出基本不等式的变形形式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已知基本不等式,寻求它的几何解释,但无论是哪种呈现顺序,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都直观地展示了基本不等式“从不等到相等”的变化过程.教科书设置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从建立过程、证明方法和几何解释多个角度认识基本不等式,从而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这个几何解释可以简单地叙述为“圆的弦长的一半小于或等于圆的半径长,当且仅当弦过圆心时,二者相等”.2a b +与图中的几何元素建立起联系,从而将基本不等式与几何元素的大小关系之间联系起来.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点C 在线段AB 上移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线段CD 的长度与圆的半径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2a b +之间的关系随着a ,b 大小关系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同时体会基本不等式中蕴含的“等式”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4.基本不等式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本节共安排了4道基本不等式的应用问题,都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例1和例2是在数学中的应用,例3和例4是在实际中的应用.在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明确使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2a b ab +中,a ,b 只能是非负数;在222a b ab +中,a ,b 可以是任意实数),以及“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的两层含义(一是当a b =时,不等式取等号;二是不等式取等号时,必有a b =).例1是用基本不等式求代数式最小值问题中的最简情形.教科书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解释了求代数式最小值的含义,在本例之后,还强调了代数式的最小值必须是代数式能取到的值.本例的解答则从所求代数式与基本不等式在形式上的联系入手:1x x +是x 与1x的算术平均数的2倍,所以利用基本不等式可得当且仅当1x x =时,1x x+取得最小值2.教学中可以用“一正、二定、三相等”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能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的特点.例2让学生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两类最值问题.教科书设置例2的目的,一是在例1的基础上再给出一道直接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数学问题的例题;二是借此题的题干给出了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的两个数学模型:已知x ,y 都是正数,如果积xy等于定值P ,那么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如果和x y +等于定值S ,那么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214S .根据这两个数学模型可知,有两类最值问题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即“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当这两个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和“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当这两个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这就为解决例3,例4埋下了伏笔.此外,教科书在本课时的练习和习题安排了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变式练习,如第46页“练习”的第4题,习题2.2的第1题的第(1)小题,是通过变形构造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或积为定值的问题,教学中可以根据给定代数式的形式,结合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引导学生对代数式进行变形.对于这类问题,教科书有意控制了这种变式问题的难度,设置的问题都是通过简单变形就符合基本不等式应用条件的问题.教学中也要注意本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能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不要刻意加大变形的难度.5,基本不等式的实际应用通过例2,教科书提出了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接下来,教科书安排了两道例题,研究了如何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对这两道例题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基本不等式模型理解和识别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判断它们是否属于用基本不等式能够解决的两类最值问题,如果符合,就可以转化为基本不等式的数学模型解决.例如,例3的问题可以简化为:当矩形的面积为定值时,长与宽取什么值时周长最短;当矩形的周长为定值时,长与宽取什么值时面积最大,由于矩形的面积是两条邻边的积,周长是两条邻边的和的2倍,所以第(1)小题实际上是已知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求当这两个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可以用数学模型“如果正数x ,y 的积xy 等于定值P ,那么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解决;第(2)小题实际上是已知两个正数的和为定值,求当这两个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积有最大值,可以转化为数学模型“如果正数x ,y 的和x y +等于定值S ,那么当x y =时,积xy 有最大值214S ”解决. 在例3之后,教科书设置了另一道求最值的问题(例4),本题的背景更加复杂,不容易将其归结为基本不等式模型.因此,对于像例4这样的问题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先将问题进行简化,再分析它符合什么数学模型.例4可以简化为“池底的边长取什么值时,水池的总造价最低”,若设池底的相邻两条边的边长分别为x m ,y m ,水池的总造价为z 元,则240 000720z x y =++(),这样求z 的最小值的问题,就转化为了求两个正数x ,y 的和的最小值的问题;而x ,y 的积为定值,于是本例实际上是已知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求当这两个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以及最小值是多少,可以转化为数学模型“如果正数x ,y 的积xy 等于定值P ,那么当x y =时,和x y +有最小值”解决.教科书在练习和习题2.2中编排了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些题目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除了“拓广探索”中的两题,其他题目的难度与例3,4相当,教师在进行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时也要注意把握实际问题的难度,把重点放在用基本不等式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应用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二、重点难点分析这一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这一节的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符号是学好本节的关键.为此,在教学时可以配备一些需要辨析概念、判断符号表示正误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加深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1.关于牵头图和引言分析章头图是一组跳伞队员编成的图案,引言给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无论是分析还是解决这个实际间题,必须用到集合和逻辑的知识,也就是把它数学化.一方面提高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说明集合和简易逻辑知识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基础.2.关于集合的概念分析点、线、面等概念都是几何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集合则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初中代数中曾经了解“正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初中几何中也知道中垂线是“到两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从而阐明集合概念如同其他数学概念一样,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现实世界.3.关于自然数集的分析教科书中给出的常用数集的记法,是新的国家标准,与原教科书不尽相同,应该注意.新的国家标准定义自然数集N含元素0,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推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以便早日与之接轨,另一方面,0还是十进位数{0,1,2,…,9}中最小的数,有了0,减法运算仍属于自然数,其中.因此要注意几下几点:(1)自然数集合与非负整数集合是相同的集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含0;(2)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其他数集{如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内排除0的集,也可类似表示;,,…不再适用.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例如“中国的直辖市”这一集合的元素是: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表示.如果a是集合中的元素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属于A,记作要正确认识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和,二者必居其一.(l)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这就是说,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例如,给出集合{地球上的四大洋},它的元素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他对象都不用于这个集合.如果说“由接近的数组成的集合”,这里“接近的数”是没有严格标准、比较模糊的概念,它不能构成集合.(2)互异性:若,,则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是不能重复有两个的,集合中相同的元素只能算是一个.例如方程重根,其解集只能记为{1},而不能记为{1,1}.集合中的元素是不分顺序的.集合和点的坐标是不同的概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l,0)和点(0,l)表示不同的两个点,而集合{1,0}和{0,1}表示同一个集合.5.要辩证理解集合和元素这两个概念(1)集合和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符号和是表示元素和集合的写法之间关系的,不能用来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例如就是错误的,而对象的全体,而非个别现象.例如对于集合,就是指所有不小于0的实数,而不是指“可以在不小于0的实数范围内取值”,不是指“是不小于0的一个实数或某些实数,”也不是指“是不小于0的任一实数值”……(3)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合条件.6.表示集合的方法所依据的国家标准本小节列举法与描述法所使用的集合的记法,依据的是新国家标准如下的规定.构成,这里的为 ,如果从来表示,例如此外, 有时也可写成 或7.集合的表示方法分析集合有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它们各有优点.用什么方法来表示集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l )有的集合可以分别用三种方法表示.例如“小于 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就可以表为:①列举法:;②描述法:;③图示法:如图1。
(2)有的集合不宜用列举法表示.例如“由小于的正实数组成的集合”就不宜用列举法表示,因为不能将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一列举出来,但这个集合可以这样表示:①描述法:;②图示法:如图2.(3)用描述法表示集合,要特别注意这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它应该符合什么条件,从而准确理解集合的意义.例如:①集合中的元素是,它表示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②集合中的元素是,它表示函数值。
的取值范围,即;中的元素是点,它表示方程的解③集合组成的集合,或者理解为表示曲线上的点组成的集合;④集合中的元素只有一个,就是方程,它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单元素集合.实际上,这是四个完全不同的集合.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无限集,不宜采用列举法,因为不能将无限集中的元素—一列举出来,而没有列举出来的元素往往难以确定. 8.集合的分类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如图1所示.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如图2所示.9.关于空集分析.空集是个特殊的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合,除了它本身的实际意义外,在研究集合、集合的运算时,必须予以单独考虑.教学设计方案集合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能力目标:(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例子见书):1、集合的概念(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练习题1、教材P5练习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2)好心的人。
(不确定)(3)1,2,2,3,4,5.(有重复)阅读教材第二部分,问题如下:1.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分别是如何定义的?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 (100)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2)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x∈A| P(x)}含义: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x)的x的集合。
的解集可以表示为:或例如,不等式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1)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2)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集合;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注:集合与集合是同一个集合吗?答:不是。
集合是点集,集合=是数集。
(三)有限集与无限集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记作Φ,如:练习题:1、P6练习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①{1,4,7,10,13}②{-2,-4,-6,-8,-10}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①{x∈N|x是15的约数} {1,3,5,15}②{(x,y)|x∈{1,2},y∈{1,2}} {(1,1),(1,2),(2,1)(2,2)}注:防止把{(1,2)}写成{1,2}或{x=1,y=2}③④ {-1,1}⑤{(0,8)(2,5),(4,2)}⑥{(1,1),(1,2),(1,4)(2,1),(2,2),(2,4),(4,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