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历史沿革及现状

合集下载

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历史沿革及现状

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历史沿革及现状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中国的所得税制度的创建受欧美和日本等国影响,始议于20世纪初。

清末宣统年间(约1910年),政府有关部门曾草拟出《所得税章程》,包括对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征税的内容,但因社会动荡等原因未能公布施行。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前述章程为基础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并于1914年初公布,但因社会动乱,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以及税收征管条件差等原因,在此后二十多年间未能真正施行。

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自同年10月1日起施行。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质性的开征所得税。

1943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法》,进一步提高了所得税的法律地位,并成为政府组织财政收入重要方式之一。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在1949年首届全国税务会议上,通过了统一全国税收政策的基本方案,其中包括对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征税的办法。

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全国设置14种税收,其中涉及对所得征税的有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存款利息所得税和薪给报酬所得税等3种税收。

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自1950年开征以后,主要征税对象是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应税所得。

国营企业因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参与经营和管理,其财务核算制度也与一般企业差异较大,所以国营企业实行利润上缴制度,而不缴纳所得税。

这种制度的设计适应了当时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需要。

1958年和1973年我国进行了两次重大的税制改革,其核心是简化税制,其中的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主要还是对集体企业征收,国营企业只征一道工商税,不征所得税。

在这个阶段,各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有所提高,占50%左右,但国营企业上缴的利润仍是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在税收收入中,国内销售环节征收的货物税和劳务税是主体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例在70%以上,工商企业上缴的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较小。

三、改革开放后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税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税收收入逐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主要的来源,同时税收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中国企业所得税制的沿革概述

中国企业所得税制的沿革概述
31
OECD成员国公司所得税税率一览表(2005/2006)
日本 美国 德国 加拿大 西班牙 法国 比利时 意大利 新西兰 卢森堡 澳大利亚 土耳其 英国
39.5 39.3 38.9 36.1 35 34.4 34 33 33 30.4 30 30 30
希腊 墨西哥 挪威 瑞典 韩国 葡萄牙 芬兰 奥地利 捷克 瑞士 波兰 斯洛伐克 冰岛
➢ 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 ➢ 保持利益格局不做大的调整 ➢ 与周边国家税率保持基本平衡
34
第二章 应纳税所得额涉及的主要问题
(应纳税所得额的定义)
现行税法:
应纳税所得额= 收入总额-成本费 用和损失
(收入总额实际等于应 税收入额)
新法:
应纳税所得额=
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 收入(减计收入)-扣除额- 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 织后新形势的需要;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是贯彻“五个统筹”,促 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是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
制度的需要--立法级次;实际税收负担;税收优惠
;条款内容;吸引外资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11
企业所得税改革方案的选择
24
第一章 总则中涉及的主要问题
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的划分
税法采用了较为规范的“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的概念
税收管辖权
属地原则:一国有权对来源于本国境内的一切所得征税 ,而不论取得这笔所得的是本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
属人原则:一国有权对本国企业的一切所得征税,而不 论这笔所得来源于本国还是外国。
28
韩国 尼泊尔 中国台湾 俄罗斯 阿富汗 柬埔寨 中国香港 中国澳门

前言企业所得税的沿革

前言企业所得税的沿革

前言企业所得税的沿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所得税作为一种重要的税收方式,在中国税收制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所得税的沿革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革,本文将对其沿革进行全面回顾和分析。

一、早期税收制度在早期的税收制度中,企业所得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税种,而是与个人所得税合并征收。

在此期间,企业所得税的税率相对较低,并且征收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企业所得税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需要对其进行独立的征收和管理。

二、独立征收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对企业所得税进行独立征收。

这一阶段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较高,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税负较重。

同时,税收征收方式也相对复杂,主要采用事后核查和复核的方式。

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和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中国政府逐渐对企业所得税征收政策进行优化和调整。

三、税率调整与优惠政策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开始逐步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税率的调整旨在减轻企业的税负压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优惠政策的出台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和鼓励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例如,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型企业,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税制改革与完善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

改革的核心目标是降低企业税负,简化税制程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革中的重要举措包括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提高免税额和起征点、优化税收征收方式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五、国际化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也趋于与国际接轨。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完善和调整企业所得税政策。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合作,加强税收信息交流和合作,打击跨国企业的避税行为,维护税收公平和国际税收秩序。

六、未来展望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将更加趋于合理和稳定。

改革开放40年,企业所得税巨变

改革开放40年,企业所得税巨变

改革开放40年,企业所得税巨变中国改革开放40年,企业所得税发生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在国营企业一度没有征收企业所得税,只上缴利润;从集体企业征收上来的税额也很少。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壮大,企业所得税法的完善,2017年征收企业所得税为32111万元,占同期税收收入总额比例为22.24%。

征收的依据从法规上升到内外资企业统一适用的企业所得税法。

防止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的措施更加完备。

一、改革开放前的企业所得税(1949年—1978年)1949年首届全国税务会议通过统一全国税收政策的基本方案,其中包括对企业所得征税的办法。

1950年政务院发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全国设置14种税收,涉及对所得征税的有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存款利息所得税和薪给报酬所得税。

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自1950年开征,征税对象是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应税所得。

国营企业因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参与经营和管理,其财务核算制度与一般企业差异较大,实行利润上缴制度,不缴纳所得税。

这种制度设计适应了当时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需要。

1958年和1973年两次重大的税制改革,核心是简化税制,其中的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主要还是对集体企业征收,国营企业只征一道工商税,不征所得税。

在这个阶段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约占50%左右,国营企业上缴的利润仍是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在税收收入中,国内销售环节征收的货物税和劳务税是主体收入,占税收总额的70%以上,工商企业上缴的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较小。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所得税(1978年—1990年)从1978年开始,随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

原有的单一税收制度因税种过少,难以适应新形势,也不利于对外开放政策的执行。

集体商业和个体工商业户的税负偏重,不利于多种经济成分公平竞争。

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并公布施行。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及避税现状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及避税现状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及避税现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所得税是国家重要的税收之一。

企业所得税是指企业以营业收入减去成本、费用和损失后所得到的利润所按规定缴纳给国家的税金。

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一直是国家税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和国家的财政收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避税现象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基本情况、避税现状以及相关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基本情况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主要分为两类,即适用于一般企业的税率和适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税率。

一般企业的税率为25%,而高新技术企业的税率为15%。

我国还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了简易计税方法,这也是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一大特色。

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制度还规定了一系列的减免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的发展。

对于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等,我国都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降低企业所得税的负担。

这些减免政策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征收机构也在不断完善和规范,要求企业必须依法申报纳税,否则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税务部门还定期对企业进行税收审核,以保障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与管理工作的公正、公平和透明。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很好地满足国家的财政需求,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

企业所得税制度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我国企业所得税避税现状尽管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已经相对完善,但是在实际征收和管理中,企业所得税的避税现象依然比较普遍。

企业所得税避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纳税侥幸心理:一些企业认为企业所得税税率较高,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便想方设法规避纳税义务,采取各种手段规避纳税义务。

通过虚假报税,虚报成本费用,提高应扣缴税额等手段来规避纳税义务。

2. 跨区域避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而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税法规定差异较大,一些企业便利用跨区域越界等方式来规避企业所得税。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发展历程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发展历程1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发展历程一、历史原因造成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分设中国所得税制度的创建受欧美国家和日本的影响,清末宣统年间(大约为1910年),曾经起草过枟所得税章程枠,但是未能公布施行。

1936年7月21日,国民政府公布枟所得税暂行条例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征了所得税。

1943年,国民政府公布枟所得税法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所得税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新中国税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枟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枠,其中规定全国共设置14种税收。

在这些税种中,涉及对所得征税的有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存款利息所得税和薪给报酬所得税等3种税收。

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所有制结构、计划经济和财政分配机制等原因,1958年和1973年,我国又进行了两次重大的税制改革,其核心是简化税制,其中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主要还是对集体企业征收,国营企业只征一道工商税,不征所得税。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资进入我国市场存在一些准入限制,为了鼓励吸引外资,初步建立涉外所得税法律制度并给予了较多的优惠政策,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措施先行出台。

80年代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枠、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枠,它标志着中国所得税制度改革的起步。

20世纪80年代中期,税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税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分解适用指南收收入逐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同时税收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是作为中国继农村改革成功以后的城市改革、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出台,它标志着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的全面展开。

1984年9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营企业所得税条例(草案)枠和枟国营企业调节税征收办法枠,同时,完善了集体企业所得税制度,建立了私营企业所得税制度。

税收政策演变历史

税收政策演变历史

税收政策演变历史
中国的税收制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建立了新中国的税收制度,并不断简化税制。

第二个阶段是从1979年到1993年,为适应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开始对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实施国营企业“利改税”及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4年到2003年,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对税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第四个阶段是从2003年到2012年,为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税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完善,税制不断趋向规范化。

第五个阶段从2013年至今,在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下,我国税制改革力度加大,税制结构日益完善和统一,税收立法级次明显提升。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实现了所得税制、货物劳务税制和财产税制的全面统一。

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屠宰税,城乡税制实现统一。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可以阅读税收政策相关书籍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论新时期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的改革和完善

论新时期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的改革和完善

引言改革开放的20多年以来,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始终是中国吸引外资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和效果。

但是,随着经济形式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入世”后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政策也显示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同时,内资企业在33%的名义税率下,企业所得税实际税收负担高达28%,而外资企业税收负担仅为8%,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严重不公,不利于国内企业的公平竞争。

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从WTO基本规则出发,既要维护国内企业的利益,又要继续更好地吸引外资,是新的企业所得税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立足于税收中性,从税收的效率和公平原则出发,对目前我国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进行了分析,并对于企业所得税的改革和调整提出一些看法,其中最紧迫的是将《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两法合并成为一套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单一所得税法。

一、我国现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背景分析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都是以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为基础的,并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与1994年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入世”后将有更多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已经由1994年的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2003年以来又局部通胀;伴随着“入世”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税收理念及其运行规则将更多地被引入中国。

总之,中国1994年税改所形成的税收制度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税制将面临着新一轮的税制改革。

(一)经济全球化是现行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内在要求1.经济全球化概况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1997年5月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把经济全球化定义为“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在规模和形式上的提高;亦指由于技术的广泛传播,世界范围内经济相互依存程度的增强”。

前言企业所得税的沿革

前言企业所得税的沿革

--“两个过渡”
1.对新税法公布前已经批准设立、享受企 业所得税低税率和定期减免税优惠的老 企业实行过渡; 2.对法律设置的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 技术交流的特定地区内,以及国务院已 规定执行上述地区特殊政策的地区内新 设立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 业,给予过渡性税收优惠;
3.统一并规范税前扣除范围和标准
对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作出统一的扣除规定, 执行统一的扣除标准和办法;
4.统一并规范税收优惠
解决政策目标不明确、优惠方式单一、区域优 惠过多等问题
5.统一并规范税收征管要求
统一了适用于内、外资企业的全面反避税措施; 统一了总分机构企业实行汇总纳税的办法; 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共同适用的纳税申报表; 统一规定预缴申报、年度申报和汇算清缴等征 管工作;
水平
6.便于征管原则-规范征管行为,方便纳税人,降
低征纳成本
六、新税法的主要内容 1.“五个统一” 1. 2.“两个过渡”
--“五个统一”
1.统一税法并适用于所有内、外资企业
内外税制“合二为一”; 统一了纳税人的认定标准(法人税制);
2.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
税率统一降低至25%; 取消地区性优惠税率,简化税率结构;
前言中国企业所得税制的沿革
一、企业所得税的起源
清朝末年,实行所得税的倡议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提出所得税原则和 所得税暂行草案,1937年正式实施
1937年1月1日,中国所得税诞生之日
二、新中国所得税制的建立
1950年,政务院发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 -所得税体系的初步建立 1958年,工商所得税 -所得税作为一个独立的税种的标志 1958年-1985年,集体企业、未纳入国家 预算的国营企业、个体工商业户和外资企 业 -工商所得税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历程与评价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历程与评价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历程与评价史玲谢芬芳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改革适应了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建立涉外企业所得税制度开始,到2008 年两税合一,企业所得税经历了一个逐步规范、统一的渐进式的改革历程,从形式到实质实现了税制的创新和完善,也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挑战,同时为其他财税立法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企业所得税制还要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它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两税合并税制改革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历程(一)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建立涉外企业所得税制度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为了适应中国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需要,财税部门提出了对外资企业征收所得税的建议,1980 年9 月10 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同日公布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制定的第一部企业所得税法。

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为设在中国境内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征税对象为纳税人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30 % ,另按应纳所得税税额附征10 %的地方所得税。

1981 年12 月13 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并自1982 年1月1 日起施行。

外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取得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外国企业,征税对象为纳税人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实行20 %至40 %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另按应纳税所得额征收10 %的地方所得税。

至此我国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涉外税收制度,适应了中国对外开放初期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后期:建立内资企业所得税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国家对国有企业并不征收企业所得税,而是采取利润上交的形式。

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旨在构建公平、透明、可持续的税收体系,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本文从税收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现阶段的发展与新趋势三个层面探讨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税收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中国税收制度的初步建立可以追溯到清朝。

清代实行的税收方式主要是对农民进行征收,此后一直延续到民国。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中国逐渐建立起了完整的税收体系,税制呈现出多层次、多种形式并存的状况。

然而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税收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更加严峻。

1980年代后期,中国实行了开始对企业征收利润税的“税改”,模式最初比较简单,包括“营利性国有企业征收营业税、非营利性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单位印花税的取消”等。

2000年,中国开始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重大税务改革,取消了生产单位资产税和收入税,增加了个人所得税,完善了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种,并修订了企业所得税法。

二、现阶段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税收制度的现状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当前,中国税收制度正面临着多种挑战:一方面,当前中国税收基础相对薄弱,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而国民经济发展和面对的主要问题越来越复杂。

另一方面,税收制度还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有些地方和行业的税负相对过高,而有些行业甚至没有纳税的情况发生。

为应对这些挑战,当前的税收制度改革呈现出多方面的探索方向和创新模式。

创新方面,税务部门正积极推进现代化税收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的科技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加强税收监管,实现税收管理全流程、全覆盖、全方位。

三、新趋势随着人们对税收制度透明度和公正性的不断要求,税制的智能化和便民化已经成为趋势。

在智能化方面,国内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被应用到税收管理中,包括“电子底账”、“电子商业执照”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税务管理提供了可能。

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历史沿革及现状[001]

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历史沿革及现状[001]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中国的所得税制度的创建受欧美和日本等国影响,始议于20世纪初。

清末宣统年间(约1910年),政府有关部门曾草拟出《所得税章程》,包括对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征税的内容,但因社会动荡等原因未能公布施行。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前述章程为基础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并于1914年初公布,但因社会动乱,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以及税收征管条件差等原因,在此后二十多年间未能真正施行。

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自同年10月1日起施行。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质性的开征所得税。

1943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法》,进一步提高了所得税的法律地位,并成为政府组织财政收入重要方式之一。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在1949年首届全国税务会议上,通过了统一全国税收政策的基本方案,其中包括对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征税的办法。

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全国设置14种税收,其中涉及对所得征税的有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存款利息所得税和薪给报酬所得税等3种税收。

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自1950年开征以后,主要征税对象是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应税所得。

国营企业因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参与经营和管理,其财务核算制度也与一般企业差异较大,所以国营企业实行利润上缴制度,而不缴纳所得税。

这种制度的设计适应了当时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需要。

1958年和1973年我国进行了两次重大的税制改革,其核心是简化税制,其中的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主要还是对集体企业征收,国营企业只征一道工商税,不征所得税。

在这个阶段,各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有所提高,占50%左右,但国营企业上缴的利润仍是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在税收收入中,国内销售环节征收的货物税和劳务税是主体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例在70%以上,工商企业上缴的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较小。

三、改革开放后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税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税收收入逐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主要的来源,同时税收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企业所得税下一步改革与设想

企业所得税下一步改革与设想

企业所得税下一步改革与设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向前推进,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在诸多方面已与当前实际不相适应,对其进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已势在必行。

针对现行企业所得税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企业所得税现状和下一步改革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企业所得税的历史沿革新中国征收企业所得税始于建国初期,50多年来发展曲折。

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统收统支”,“税利合一”阶段、(二)“利改税”阶段、(三)“所得税制完善”阶段、(四)“企业所得税合并阶段”。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是国务院于1993年12月13日发布,于1994年1月1闩起施行的。

1994年2月4日,财政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与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同时施行。

二、现行企业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内、外资源共享企业所得税法律法规并存,存在内、外资之间,地区之间的税负不平等,税收优惠的层次过多,产生负效应:1,对外资企业过多的税收优惠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

山于外资企业税收负担远低于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使内资企业长期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形成了事实上的“对内歧视”,抑制了内资企业的发展。

2.对外资企业给予普遍优惠的基础上实行区域性优惠,而且现行的区域性优惠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加大了我国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利于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吸引外商投资,这不利于当前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3.对外资企业不恰当的税收优惠不仅直接减少了税收收入,还由于存在着大量的利用税收优惠进行偷税、避税的行为,进一步减少了税收收入。

如假外资企业,以及国内资本转成国外资本“回流”享受优惠待遇等,而且还山此带来。

了税制复杂化以及税收征管成本的增加。

三、企业所得税下一步改革与设想针对现行企业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应按照统一、规范、确定、透明的原则对现行的企业所得税进行配套改革,形成完善的适应新形势的企业所得税制度。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及避税现状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及避税现状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及避税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得税作为国家的重要税种之一,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一些企业利用税收漏洞和法律空白,进行各种避税行为,甚至导致大量税收流失,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以及避税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强制征收的税制。

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于1980年颁布实施,1999年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订,形成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这是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主要法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分类征税制度,包括企业所得税总则和企业所得税优惠两大类。

企业所得税总则适用于一般企业,税率为25%。

企业所得税优惠适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等,税率为15%。

我国还规定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免征企业所得税等。

我国还对企业所得税征税预征税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

企业所得税征税预征是指税收机关按照预设的比例,从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提前扣缴一定比例的税款。

税收征管是指国家税收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对纳税企业的税务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企业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纳税。

尽管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相对完善,但由于税收征收、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和不足,一些企业实施各种避税行为。

一方面,一些企业通过操纵成本、财务数据等手段,从而减少应纳税额,实现避税的目的。

一些企业通过转移定价、跨国转移定价等手段,利用跨境税收规则来规避纳税义务,大量利用海外税收优惠政策,甚至将利润转移至低税率地区,从而大幅减少应纳税额。

还有一些企业通过设立虚假账户、设立虚假公司、假冒交易等手段,规避税收监管。

一些企业通过与政府税收机关进行暗箱操作、纵容官员贪污等手段,谋取税收优惠,导致大量税收流失。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及避税现状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及避税现状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及避税现状企业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国家税法规定,依法申报和缴纳的一种税种,它是以企业的经济收益或利润为征税对象,适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经济活动等各方面的所得。

企业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施至今,已经发生了多次变革与调整,以适应经济魁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

关于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主要包括税率、纳税对象、税基、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目前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对于小型微利企业也有不同的税率政策。

纳税对象主要包括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及其他组织。

税基主要是企业的利润,但在确定利润的过程中,还需要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的要求进行调整和表述。

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的技术改造、研发创新、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投资和支出。

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有利于企业发展,也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尽管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已经相对完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企业对税法的避税行为。

避税是指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利用税法漏洞或灰色地带来规避纳税义务和减少纳税负担的一种行为。

在我国,企业避税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第一,虚假报税。

企业在报税过程中虚报成本和费用,从而减少应纳税额;又或者是隐瞒收入或者转移利润等方式来规避纳税。

第二,跨地区转移定价。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税收政策和税率不尽相同,企业通过将利润转移到税率较低的地区从而减少税负。

转移定价。

企业通过内部转移定价的方式来移动利润,以达到减少税负的目的。

第四,假借理由。

企业通过各种理由,如重组合并、重大投资、技术引进等来进行不当减税。

在当前税收环境下,这些避税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税收秩序和税收公平,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遏制和制止这些行为的发生。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及避税现状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及避税现状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及避税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企业所得税已成为众多国家税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制度和应对避税的实践方面也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介绍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制度和避税现状。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主要法律基础是《企业所得税法》,该法自1991年4月1日至今已多经多次修改。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我国境内的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所得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一般纳税人的企业按照25%的税率缴纳;另一种是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按照20%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进行征收。

同时,企业还可以在符合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范围内享受各种税收减免政策。

例如降低所得税税率、完全免除所得税和加计扣除等纳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环保和文化事业等社会产生正面影响的活动。

无论是国际化的大型企业还是普通的大中型企业,都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地避免或减轻企业所得税的负担。

以下是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避税的实践方法。

1、透过缺陷来达到避税目的这是一种利用法律漏洞或盲区来达到避税目的的做法。

对于企业的税务专业人员而言,重点关注法规存在的缺陷,在税务立法完善之前利用这些缺陷来创造巨大的税务优惠。

对于税务人员来说,掌握统计的专业知识、熟悉税务规则和运营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2、利用公司重组避税在企业重组,集团前的腾挪过程中,会使用利润延时或通过内部交易来避开庞大的跨国公司的税收负担。

在重组前设计,这类公司将出售亏损的业务,在新组合后的合并报表中,对这些业务亏损产生有利影响。

在重组时,利用生疏的税法或财务规则来达到减轻纳税负担的目的。

3、转移定价进行税务规避这是利用跨国公司内部交易分配、转移价格来实现低税率、减免或免税的做法。

即将在国家A内的利润转移到国家B,以获得更低的税率。

内部交易是企业获得利润的重要方式之一,世界范围内有超过80%的跨国公司形成这样的方式。

浅析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

浅析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

浅析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浅析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摘要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的主要税种,在我国现行税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并调节其收益水平的一个关键性税种,是实现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我国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根据企业资本的来源不同(境内、境外)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针对外资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针对内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在改革开放初期,按资本来源不同,对企业适用不同的所得税法,适合我国国情,但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发展,这种做法逐渐暴露出诸多缺点和不足,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于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其所产生的问题更是日益严重。

对内、外资企业分别适用不同的所得税法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此情况下,对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的改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内资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所得税Summary My summary of enterprise income tax is the main tax in the country's existing tax system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t i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fits of enterprises and to regulate the allocation of the proceeds of a critical level of tax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resources. My business income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ources of venture capital (domestic or overseas),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legal provisions for foreign-funded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in the Income Tax Law," and within enterprises to "enterprise income tax provisional rules." 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ources of capital to apply different business income tax law, in keeping with the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bu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he practice gradually exposed numerous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it is difficult to play their due role even hindered economic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y have a problem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Internally, each of the applicable foreign law has no income tax situation different development needs. In this context, the reform of China's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research has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Domestic-funded enterprises income tax Foreign income tax Unified income tax目录第一章概述一定义二企业所得税的基本情况(一)我国企业所得税基本情况(二)国际上企业所得税基本情况三改革企业所得税制的理论依据(一)国际上企业所得税税制改革理论(二)我国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的理论第二章企业所得税的发展趋势一我国企业所得税制的历史沿革(一)我国涉外所得税的发展(二)内资企业所得税的发展二国际上企业所得税制的历史沿革(一)从战时所得税发展成为一般所得税(二)企业的所得税逐步趋向比例税率(三)企业所得税由地方税向中央税或中央与地方共享税过渡三企业所得税的发展趋势(一)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发展趋势(二)国际上企业所得税的发展趋势第三章分析我国所得税存在的问题一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存在的差异(一)在纳税人的确认方面存在的差异(二)在税基的确认方面存在的差异(三)适用税率不同(四)税收优惠不同二两套企业所得税制度存在的弊端(一)有悖国民待遇原则(二)有失税务公平原则(三)两套税法不利于结构调整,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四)两套税法导致财政收入流失严重,代价过高(五)税收优惠政策不能体现产业优惠为主,不能起到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第四章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一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一)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确定(二)统一企业所得税率,确定合理的税率水平(三)规范税基,统一费用、扣除项目和标准(四)调整税收优惠的重点和方式二改革税收征管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不断完善,我国初步建成了流转税为主体,所得税为辅的税制体系,并对转型中的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及避税现状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及避税现状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及避税现状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自1980年代初开始建立,自此之后不断调整完善。

企业所得税税率由1980年代初的33%降至目前的25%,且对于小微企业采取了差别化税率政策,税率不
超过20%。

同时,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采用了全球化的税基原则,即在全球范围内
计算企业的所得税,而非国内范围。

然而,尽管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逐渐完善,但企业仍然存在大量的避税现象。

其中,
常见的避税手段包括虚报成本、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假借“借壳港股”的手段等。

虚报
成本是指企业为了降低应缴纳所得税而虚构企业成本的行为。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则是指
利用虚假交易、将公司品项非本质原料消耗予以增值税申报、伪造提供服务的凭证等方式
虚开专票的行为。

假借“借壳港股”手段则是指一些企业通过股权虚高、融资增值等方式,达到虚增制造业成果、降低所得及分红,从而较大程度上进行避税的行为。

对于这种避税行为,国家一方面加强了行业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制定,采取严厉措施处
罚侵犯税法的企业和个人;另一方面,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以鼓励企业提
高经营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在不断优化的同时,也必须配合着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以减少避税行为的出现。

企业也应该严格遵守税法,以诚信经营为基础,为国家财政
收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发展史

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发展史

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发展史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税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税收收入逐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同时税收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在这二十多年间,中国的所得税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

在这一时期的税制改革中,建立涉外所得税制度(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外国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措施先行出台的,它标志着中国所得税制度改革的起步。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

在这一时期的税制改革中,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是作为中国继农村改革成功以后的城市改革、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出台的,它标志着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度改革的全面展开。

同时,完善了集体企业所得税制度,建立了私营企业所得税制度。

为了适应个体经济的发展和调节个人收入,开征了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

在这一时期的税制改革中,所得税制度的改革适应了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体现了统一税法,简化税制,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

在具体实施步骤上,企业所得税的改革分为三步走,先后完成了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并即将完成外资企业所得税与内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个人所得征税制度的统一则于1994年一步到位。

这标志着中国的所得税制度改革向着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一、起源中国所得税制度的创建受欧美国家和日本的影响,始议于20世纪初。

清末宣统年间(大约为1910年),曾经起草过《所得税章程》,其中既包括对企业所得征税的内容,也包括对个人所得征税的内容,但是未能公布施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后,曾经以上述章程为基础制定过《所得税条例》,并于1914年初公布,但是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未能真正实行。

1936年7月21日,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按照不同的征税项目,分别从同年10月1日和次年1月1日起开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税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税收收入逐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主要的来源,同时税收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ﻫ 1、1978年至1982年的企业所得税制度ﻫ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需要,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税制改革工作在“七五”计划期间逐步推开。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并公布施行。企业所得税税率确定为30%,另按应纳所得税额附征10%的地方所得税。1981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行20%至40%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另按应纳税的所得额附征10%的地方所得税。上述改革标志着与中国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所得税制度改革开始起步。ﻫ 2、1983年至1990年的企业所得税制度
1985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行10%至55%的8级超额累进税率,原来对集体企业征收的工商税(所得税部分)同时停止执行。ﻫ 1988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税率为35%。
国营企业“利改税”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出台,重新确定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使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制建设进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ﻫ3、1991年至今的企业所得税制度ﻫ为适应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努力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按照统一税法、简化税制、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国家先后完成了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和内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ﻫ1991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并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ﻫ1993年12月13日,国务院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营企业所得税条例(草案)》、《国营企业调节税征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体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进行整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上述改革标志着中国的所得税制度改革向着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四、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度的基本情况
现行企业所得税分为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两套税制,在税制要素,包括纳税人、扣除项目、优惠政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ﻫ 1、内资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适用于内资企业,纳税人为中国境内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其他组织。征税对象为纳税人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纳税人每个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金额以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企业在工资性支出、公益性捐赠、广告费、职工教育经费、职工福利费和职工工会经费等方面实行限额内或标准内税前扣除。法定的基准税率为33%,年度应纳税所得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万元以下的企业,以及10万元以下至3万元的企业分别适用18%和27%的照顾性税率。
1958年和1973年我国进行了两次重大的税制改革,其核心是简化税制,其中的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主要还是对集体企业征收,国营企业只征一道工商税,不征所得税。在这个阶段,各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有所提高,占50%左右,但国营企业上缴的利润仍是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在税收收入中,国内销售环节征收的货物税和劳务税是主体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例在70%以上,工商企业上缴的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较小。ﻫ三、改革开放后的企业所得税制度
作为企业改革和城市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即将建国后实行了30多年的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制度。ﻫ 198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营企业所得税条例(草案)》和《国营企业调节税征收办法》。国营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国营企业,大中型企业实行55%的比例税率,小型企业等适用10%至55%的8级超额累进税率。国营企业调节税的纳税人为大中型国营企业,税率由财税部门商企业主管部门核定。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企业所得税制度
在1949年首届全国税务会议上,通过了统一全国税收政策的基本方案,其中包括对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征税的办法。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全国设置14种税收,其中涉及对所得征税的有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存款利息所得税和薪给报酬所得税等3种税收。ﻫ工商业税(所得税部分)自1950年开征以后,主要征税对象是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应税所得。国营企业因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参与经营和管理,其财务核算制度也与一般企业差异较大,所以国营企业实行利润上缴制度,而不缴纳所得税。这种制度的设计适应了当时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需要。
中国企业所得税制度历史沿革及现状
———————————————————————————————— 作者:
———————————————————————————————— 日期: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企业所得税制度
中国的所得税制度的创建受欧美和日本等国影响,始议于20世纪初。清末宣统年间(约1910年),政府有关部门曾草拟出《所得税章程》,包括对企业所得和个人所得征税的内容,但因社会动荡等原因未能公布施行。ﻫ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前述章程为基础制定了《所得税条例》,并于1914年初公布,但因社会动乱,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以及税收征管条件差等原因,在此后二十多年间未能真正施行。ﻫ 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自同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质性的开征所得税。ﻫ 1943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法》,进一步提高了所得税的法律地位,并成为政府组织财政收入重要方式之一。
2、外资企业所得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