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10螳螂捕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螳螂捕蝉

【教材分析】

一、文本概述: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

故事讲述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故事中的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文章采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注意前因后果的交待照应,脉络分明,如果说吴王攻楚是因,那么少年智劝是果;如果说少年智劝是因,那么吴王取消攻楚又是结果。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文本特色:

1.多重的性格,丰满的形象

在《螳螂捕蝉》一文中,故事比较集中,人物并不复杂,但人物刻画却不单一,形象也较为丰满。如吴王这一角色,他有着专横、骄纵的一面,这一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人物的语言描写上,面对众大臣的直言进谏,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王者的霸气一览无余。但当他听了少年的故事后,又表现得极为谦逊明智,恍然大悟:“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可见人物的性格是具有多重性的,他不是一无是处,而是真实的人。这里作者通过生动简洁的语言,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少年其智,吴王其人,跃然于纸上。

如果说文中吴王的刻画是片言只语显精神的话,那吴国少年的描写则是多种。

2.睿智的语言巧妙的说理

学习本文,我们就要学习少年的言语智慧,学习他巧妙的说理方式。同样是劝,为何效果迥异呢?俗话讲,文死谏,武死战,空洞的说教往往过于乏味,不能令人信服,而文中少年则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晓以利害,说者虽不露声色,听有却步步入局,待时机成熟,权衡利害,道理不言自明。这是智劝,是曲劝,是巧劝,是妙劝,是语言智慧,人生智慧。文中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借事说理,表面看是在讲故事,但事理不言自明,如果读者徘徊于寓意之外,流连于故事之间,则舍本求末了。

3.深刻的意义,深远的影响

《螳螂捕蝉》虽是一篇历史寓言故事,我们不必计较,追求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但他的现实意义是深刻的,是富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在利益面前我们往往会利字当头,失去理智,利令智昏或利欲熏心,不顾自身安危。我们也可以此来解释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如环保问题、道德问题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我们要充分挖掘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文章的内容是有限的,但内涵却是深远的。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把书读薄的基础上,把书读厚,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螳、螂、侯、禀”四个生字,掌握“侯、禀”的字形以及词语“诸侯国”、“禀告”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研读,让学生弄清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领悟到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的祸患。

4.让学生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方法,懂得说话技巧、策略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练习复述故事(第9、11自然段)。

2.通过研读,让学生弄清螳螂捕蝉与武王伐楚之间的关系。领悟到不能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的祸患。

【课时安排】二课时

【资料链接】

春秋时期,见于史书的诸侯国名有一百二十八个,但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它们主要是位于今天山东的齐、鲁,位于今天河南的卫、宋、郑、陈、蔡,位于今天山西的晋,位于今天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燕,位于今天陕西的秦,位于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两湖的楚,位于今天江苏中南部的吴和位于今天浙江一带的越。这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借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霸,又写作伯,就是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一、自主导学

1. 看拼音,写词语,写完后请对照课文自主修改,订正两遍。

táng láng bǔ chán chéng xūér rù bù kān shè xiǎng

()() ( )

yǐn fú zhū hóu guò bǐng bào shì fèng

( ) ()() ( )

zhān shī huò huàn yī shang háo bù jiè yì

()() ( ) ( )

zhuó shí miáo zhǔn huǎng rǎn dà wù

( ) () ( )

hóu ( )子王()将相()咙火()

订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字义。

处.死:()打着.鸟:()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大.王:()

(螳螂)举起前爪.:()

3. 把课文读给家长或同学听,请他(她)在相应的栏目下做出评价,用“√”

表示并签字。

4.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讲了

。(友情提示:课文主要写了谁与谁?谁是主要人物?少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请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将故事分段,归纳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围绕课后第四题“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从文中找一找描写少年的言行的语句,做批注,写感悟。

6.质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课堂研讨

(一)预习导学反馈

1.请生上黑板板书本课课题:螳螂捕蝉。点拨课题中有三个字都代表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2.根据同学们完成的导学部分情况来看,本课中易错的生字是“侯”(副板书:侯、猴、候、喉)这四个常用字中只有“时候”的“候”有一小短竖。

3.教师在课题后加横线:螳螂捕蝉,谁会填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