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八讲-社会关系PPT课件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ppt课件
PPT课件
7
(2)社会规范的作用。
权威人物常常拥有一些明显的、 表示其身份地位的标记。他们身穿 特殊的制服,或佩戴徽章,有特定 的头衔等等,这些都会令人们想到 “服从主管”的社会规范。这是一 种强有力的规范,许多人会发现难 以违背这一规范。不仅如此,我们 不想做错事,服从主管的命令通常 能帮助我们避免犯错。
常低的,随后才逐步升高电压。
PPT课件
9
(4)事件的快速进展
在许多情形中,事件的发展往往非常 快速:示威突然变成了暴乱,逮捕变成 了大屠杀。
➢事件快速进展不容参与者多加思考,就自然
而然地、机械地做出了服从,命令—他们就 这样做了,非常机械。
➢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被试被带进一个实验
室,实验马上开始,被试发现他们面临对学 习者施加强电压的任务。
PPT课件
6
(1)责任的外移。
在许多情境中,权威人物减轻了服从者为 他们的行动所应担负的责任,“我只是在执 行命令” 就是人们在服从命令并做出了残 暴行为后为自己所做的一种自我辩解。
在生活情景中,这种责任的外移就比较 隐蔽,行为者(军人或警察)被认为有职责 去这样做。在米尔格拉姆实验中,这种责任 外移是很明显的,被试一开始就被告知实验 者(一个权威人物),而不是他们,将承担 实验的一切后果。这样,服从者就摆脱了所 有困境,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群体因素
▪ 群体规模 ▪ 群体一致性 ▪ 群体吸引力
➢个人因素
▪ 人格:智力、焦虑度、社会赞誉需要。 ▪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及身份
➢从众的对象(刺激物特性)
▪ 与自身的关联度
PPT课件
4
三、服从
1 含义:迫于外界社会要求、命令、 规范而作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课件ppt课件完整版
包括接触阶段、认知阶段、情感阶段和行为阶段等。
群体间互动的特点
包括相互独立性、目标差异性、情感分离性和行为冲突性等。
群体间互动的影响因素
包括文化差异、社会距离、权力关系和沟通障碍等。
2024/1/27
26
07
社会心理学应用与展望
2024/1/27
27
社会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01
2024/1/27
16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影响行为
个体的态度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态度会促使个体采取积极的行为 ,消极的态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行为。
行为反作用于态度
个体的行为也会对其态度产生影响,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式,可以进而改变其 态度。
2024/1/27
17
态度改变的理论与方法
态度改变的理论
印象形成的定义
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根据有限的信息形成对他人整
体印象的过程。
2024/1/27
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包括外表、非言语行为、言语 表达等。
印象管理的定义
指个体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和 表达方式,试图影响他人对自 己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的策略
包括自我表现、自我宣扬、自 我掩饰等。
10
包括共同性、互动性、稳定性和结 构性等。
24
群体内互动的过程与特点
群体内互动的过程
包括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和执行阶段等。
群体内互动的特点
包括相互依赖性、共同目标导向性、情感共鸣性和行为一致性等。
群体内互动的影响因素
包括群体规模、群体结构、群体规范和群体文化等。
2024/1/27
25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 社会关系
• Riordan(2000)提出一个关于同质性的整合 模式
– 表层(surface-level)与深层(deep-level)特 性的相似性,通过影响人际互动这一中介机制, 进而影响个体效能。
团体中的个人 实际相似性 表层明显属性 •年龄 •种族 •性别 表层不明显属性 •年资 •教育背景 •专业背景 深层属性 •人格特质 •态度 •价值观 知觉相似性 表层明显属性 •年龄 •种族 •性别 表层不明显属性 •年资 •教育背景 •专业背景 深层属性 •人格特质 •态度 •价值观
爱的三角理论(Sternberg,1986)
没有爱 喜欢 (只有亲密) 亲密 浪漫的爱 (亲密 + 激情) 成熟的爱 迷恋 (只有激情) 激情 虚幻的爱 (激情 + 承诺) (亲密+激情+承诺) 同伴式爱 (亲密 + 承诺) 空洞的爱 承诺 (只有承诺)
Ⅱ 社会网络
•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 相似/吸引(similarity/attraction)
– 认为人口统计变量、态度及价值观等的相似性, 会提升人际的吸引与喜欢。即,由于个人之间 拥有相似的背景,具有共享的价值或相同的生 活经验,而容易产生互动,并强化彼此之间共 有的态度与信念。 – 相似形式相互吸引的主要来源,而高度人际吸 引的结果,则使得彼此之间的沟通更为频繁、 更容易产生高度的社会整合,并拥有维持团体 连带的高度渴望。
–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际互动与人际 交换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有别于传统角色结构功能论 的另一种社会结构的观点。 – 人类学家Barbes(1954)是最早运用社会网络概念的学 者,他在对挪威某一渔村进行社会结构研究时发现: 从正式社会结构(社会阶级、职业、地位等)的角度, 无法了解整个渔村的社会结构;反而在以友谊、亲属 及邻居为关系基础,所形成的交会、工作、区位之非 正式、私人性互动网络,才能反映出整个渔村社会的 实际运作状态。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PPT课件
.
11
第八章 人际关系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二、人际吸引
善意行为 能力吸引 外貌吸引 性格吸引 熟识吸引 态度吸引
.
12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三、自我暴露
1.自我暴露的概念 自我暴露是一种人们自愿地、有意地把
自己的真实情况暴露给别人的行动,它所透 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它途径获得的。
合作是互动的各方联合起来,为相互利 益而协调一致地活动,活动的结果不仅有利 于本人,也人利于对方。
.
18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三节 竞争合作
二、利益协调
利益协调是指相互作用的各方行为配合得 当,使各自取得可能得到的最大利益。在 协调过程中,各方逐渐发现和扩大一致利 益的成份,更大程度地采用“手段合作”。 手段合作是指某人接近目标,实际上也帮 助了他人接近目标,两个人不必重复对方 的活动。 手段竞争是指某人接近目标,实际上会使 他人更难接近目标。
.
5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类型
1.人际需要的维度分类 心理学家舒兹(W.C.Schutz,1960)认
为: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 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这种需要可能是 心理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权力因素或其他 因素造成的。
.
6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分离型:其特征是“疏远他人”。这类人只关心别 人是 否会干扰他或影响他。
.
10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一、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
相近因素:相近指人们生活、工作和活动的空 间距离上的邻近性。
相似因素:人际关系的双方在某些方面或多方 面的相似性。
《社会心理学》课件
《社会心理学》课件一、概要《社会心理学》课件是一篇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综合性课件文章。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思想、情感、行为以及群体互动过程的学科。
本课件旨在全面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帮助学习者对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课件的开头部分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社会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接着将重点介绍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理论等。
此外还将探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如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等。
本课件还将强调社会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展示社会心理学理论如何解释和预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习者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如何相互关联,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将总结社会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习者将对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背景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认知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中思考、感受、行动,以及这些行为与认知过程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不仅研究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更侧重于揭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关联。
在这一框架内,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冲突和和解机制,以及群体决策、社会影响等复杂的社会现象。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的思想以及早期社会学家的研究。
然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交往日益复杂,社会心理学的崛起便顺应了这样的历史背景。
其理论与方法也不断创新和完善,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指导人类的社会行为。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社会问题如人际冲突、群体冲突等日益凸显,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2024《社会心理学》ppt课件
•引言•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态度•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言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性质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三个层次。
其中,个体社会心理主要研究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动机等;群体社会心理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群体冲突等;社会行为主要研究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等。
任务社会心理学的任务包括描述社会心理现象、解释社会心理现象、预测社会心理现象和控制社会心理现象。
其中,描述是对社会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的过程;解释是对社会心理现象的形成原因与过程进行说明的过程;预测是根据社会心理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对其未来趋势进行预见的过程;控制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运用,对社会心理现象进行人为干预,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仪器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或言语反应,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
•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法包括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等。
•档案法:通过对被试者的个人档案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弥补其他方法的不足,例如对于已故的人或无法接触的人进行研究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概念与过程01社会认知定义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群体以及社会现象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02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解释、记忆等阶段,涉及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加工。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 社会关系共57页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1、不要轻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 社会关系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社会心理学概论》课件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0息,包括社会知觉、刻板 印象、归因理论等。
社会影响
研究个体如何受到他人的 影响,包括从众、服从、 群体压力等。
社会行为
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 行为反应,包括人际互动 、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 等。
详细描述
心理咨询中,社会心理学原理如人际关系理论、自我概念理 论等被用来分析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同时,咨询 师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技巧和方法,如角色扮演、行为疗法等 ,帮助来访者改变不良行为和思维模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认知过程
探讨个体如何加工、解释 和理解社会信息,以及如 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和判 断。
社会影响过程
研究个体如何受到他人的 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他人 ,包括从众、服从、权威 等。
社会行为反应
探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 行为反应,包括人际互动 、群体行为、传播行为等 。
CHAPTER 02
个人特质
个体性格、价值观和自我认知 等因素也会影响社会情感的表
达和体验。
社会情感的作用机制
心理调适
社会情感能够调节个体的心理 状态,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情
绪波动。
社会互动
社会情感是促进个体间互动和 交流的重要纽带,有助于建立 和维护人际关系。
行为驱动
社会情感能够激发个体的行为 动机,推动个体采取行动以实 现目标。
归属感
指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 ,表现为对集体、组织 或团体的认同和忠诚。
社会情感的影响因素
01
02
03
04
文化背景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社会互动
• 无论是正式的礼仪还是非正式的礼仪,它们都能 使社会互动进行下去。比如,两个陌生人相遇并 开始谈论天气,他们是在进行一场假互动。然而 这种假互动能使双方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以便以后 进入真正的互动。各种迎来送往的仪式往往都具 有这种特点。 • 角色行为实际上可以分为三类,必需的行为,允 许的行为和禁止的行为。只要个人的行为是角色 所要求或规定的,这种互动就是假互动。
第八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互动概述 • 一、互动的概念 • 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或反应总在某种程度 上依赖他人的反应,人们的行为是相互依赖的, 互动就是指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如果两个 人的行为相互之间没有影响,各干各的,就不存 在互动。
• 二、互动的种类 • 根据三个方面考察:1、行为的计划程度;2、受 他人影响的程度;3、两者的结合程度。由此分为 四种:假互动、非对称性互动、反应性互动和对 称性互动。 • 假互动。特点是:似乎个人的言行是对别人的言 行所做出的反应,但主要是根据自己的计划来行 动的,或很少受对方的影响。常见于以下两种社 会情境中,一是社会仪式,二是关于角色行为。
• 第三节 互动中的社会交换 • 一、霍曼斯(G.C.Homans)的行为主义交换理 论 • 社会行为本质上说一种交换,而对个体间的面对 面的交往是基本的社会行为。 • 交换论感兴趣的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付出的代价 和获得的酬赏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对人的关系中 通过和他人的交换得到和失去各种各样的东西, 这些东西有金钱、物品之类的物质的东西,也有 知识、或满足、友情之类的非物质东西。
• 基于这样的事实,社会互动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霍曼斯认为,人 们的社会互动就是一种交换关系,是以物质或非物质的东西进行交换 的过程,个人利益是隐匿于人们社会互动背后的普遍动机,给予他人 的东西对自己来说是损失、代价,从他人得到的东西对自己是收益或 酬报,结果是他的行为产生了利润,即收益—损失=利润。因此,我 们可以用交换的观点去考察所有的社会互动和社会行为,邻居们交换 恩惠,儿童们交换玩具,同事们交换帮助,熟人们交换礼貌,政治家 交换让步,讨论者们交换观点,家庭主妇交换烹饪技术。甚至在友谊 和爱情中也存在社会交换关系。尽管我们都承认“人与人之间、特别 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最美好和最深沉 的情感”,这一伟大情感可以使人变得无私,变得富有牺牲精神,但 是这种无私奉献有一个前提:即爱情中的奉献和牺牲总是以对方值得 奉献或牺牲为前提的。此外,在爱情中,相爱双方的各种社会资源的 比较也是不可缺少的,如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教育水平、相貌, 以及对对方的殷勤程度,都可能成为衡量对方是否“可爱”的尺度, 在门当户对基础上的婚姻是十分普遍的。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社会关系PPT课件
2
学习目标
• 掌握人际吸引 • 掌握亲密关系 • 了解社会网络的有关理论 • 了解华人社会关系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3
Ⅰ 人际关系
4
1 什么是人际关系
• 人际关系
– 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 表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影响与依赖。
– 归属的需要(need for belong)是人类最重要、 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动机(Baumeister,1995)
18
爱的三角理论
(Sternberg,1986)
没有爱
喜欢
(只有亲密)
亲密
浪漫的爱 (亲密 + 激情)
成熟的爱
同伴式爱 (亲密 + 承诺)
迷恋
(亲密+激情+承诺)
空洞的爱
(只有激情) 激情
虚幻的爱 (激情 + 承诺)
承诺 (只有承诺)
19
Ⅱ 社会网络
•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际互动与人际 交换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有别于传统角色结构功能论 的另一种社会结构的观点。
– 该观点有别于地位结构的网络结构观,并不强 调个体的特征,而着重于个体于其他个体间的 关系,并根据互动关系区分成种种不同的网络;
23
• White, Granovetter等人
– 该观点不注重个体的身份属性及其归属感,而 分析社会联系与社会行为的“镶嵌性” (embeddedness);
– 网络结构观不强调资源的占有,而关心资源的 获取(access)能力,认为个体在网络中的位 置,会影响个体各方面的结果,包括资源拥有、 成就大小、安全与情感需求的满足等。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探究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思维、感受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广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社会关系。
首先,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的形成和演变。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与他人建立起关系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交往中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例如,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更容易与具有相似特征的人建立关系,这是因为相似性可以带来共鸣和理解,有利于建立共同的话题和利益。
其次,社会心理学还揭示了人际互动中的冲突和合作现象。
人际关系中难免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利益冲突,社会心理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游戏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了人在决策和博弈中的行为模式。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面临选择时,人们是如何进行合作和互惠,或者选择竞争和利己,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此外,社会心理学也关注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归属感。
群体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群体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例如,演员-观众效应研究了人们在不同观众数量下的行为表现,揭示了观众对表演者的审查和评价如何影响他们的表现。
而从归属感角度来看,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为何会选择加入某个特定群体,以及群体对个体认同感和自尊心的作用。
最后,社会心理学的应用还延伸到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变革的推动。
社会心理学家常常运用研究成果,帮助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例如,在心理健康方面,社会心理学强调了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通过建立互助和支持的社区关系,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而在社会变革方面,社会心理学可以提供关于如何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的策略,例如通过宣传教育来推动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转变。
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通过研究促进了我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改善。
无论是个体的人际关系,还是群体的互动,社会心理学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理论支持。
社会心理学第八讲
解决冲突的技巧
谈判:世界通用的程序
利用双方直接地或通过代理人交换提议、 争论提议,及让步的过程。 结果取决于:双方的策略;谈判代表对谈 判过程的定位 谈判的最终目的:降低对方的期望 策略:在最开始提供一个非常为对方着想 的提案;弥天大谎术;告诉对方你还有其 他选择
(四)群体中的公平感:本质和结果 群体中的公平感:
3、群体决策潜在的危险
群体思维:高内聚的群体以为他们的决策 一定没有错误,所有成员都必须坚定不移 地支持群体的决定,与此不一致的信息被 忽视 群体中的信息加工偏差:群体和个体都不 总是追求准确,而是经常在为最初的选择 找理由。
群体内成员获得信息并不平衡、等同。 提高群体决策
魔鬼鼓吹手法:为了改进群体决策的质量, 设定一名群体成员专门负责给正在考虑的 决定和计划提出批评和不同意见 可信异议:为了增强群体决策的质量,一 个或多个群体成员主动提出与群体最初倾 向不一致的建议,而这一角色并非预先设 定。
第八章 群体和个体
一、群体是什么及如何起作用
(一)群体:通过某种纽带联系在一 起,具有不同程度内聚性的一群人。
一体化的程度:相互关联的程度、群 体对成员的重要性、成员间相互交流 的频率、成员间共享目标的程度、相 互间的相似程度、群体存在的时间长 短
(二)群体如何起作用的
角色:群体内的职能差异 在群体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被期 望去操作的一套行为 地位:群体中的等级 群体中的位置和等级 进化论认为:男性地位成就动机要 高于女性,因为较高地位的人可以 获得更多的配偶
正确的反应
表 现 好
他人在场
高唤起水平
优势反应倾向
不正确的反应
表 现 差
社会助长驱动理论的推论: 社会助长驱动理论的推论: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受众PPT课件
2021/2/12
9
第一节 受 众 概 述
3、预期受众、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
预期受众是传播者的想象中出现的或者在编码过 程中预先假想的接受者。 现实受众指在现时状态下可以观其行、听其言、 握其手并正在活动着的接受“信息”成品的人。 潜在受众又叫隐性受众,是指潜藏、内含在信息 作品之中和传播过程之中,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的、 或者在适当时候有可能要出现接受该作品的群体。
2021/2/12
10
第一节 受 众 概 述
4、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与平视型受众
俯视型受众在接受信息和对待职业传播者时, 常以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心理和面貌出现。 仰视型受众是指以一种尊敬、仰慕、狂热、遵 从的心态对待传播者及其所传信息的人群。
平视型受众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人数最多的 受众,这部分人既不把职业传播者看“低”, 也不把他们看“高”,而是将他们看作与自己 平等身份的人。
2021/2/12
20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五、什么是社会参与论?
社会参与论又叫受众介入论。其主要观点 归纳如下:
1、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 数人的传声筒;
2、公民及其团体既是讯息的接受者,又是讯 息的传播者;
2021/2/12
21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3、时代在发展,受众在变化,许多人已不满
18
第二节 受众研究的理论
三、什么是社会关系论?
与个人差异论和社会分类论不同,社会关
系比较注意受众参加的组织或团体的压力、合 力对其本人接收讯息的影响。这种理论认为, 受传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不管你属于哪 一种生活圈,你都将在信息接受中受到他们的 约束和影响。大众媒介传播的任何信息,在这 种生活圈面前都要遭到抵制或过滤,很难通行 无阻,全部过关,并且有许多人首先得到的信 息往往不来自大众媒介而是来自“意见领袖”, 而这二次传播的信息并非不偏倚。
《社会心理学第四版》课件第8讲人际关系
深化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 之间的情感联系逐渐加 深,他们开始更加深入 地了解彼此。这一阶段 的特点是更加频繁和深
入的交流与互动。
稳定阶段
在这一阶段,个体之间 的关系已经相对稳定。 他们之间形成了默契和 信任,能够互相支持和 帮助。这种关系可能持 续很长时间,甚至成为
爱情关系
总结词
爱情关系是基于深厚的情感、亲密的互动和承诺建立的特殊 关系,具有深厚的情感基础和相互依赖的特点。
详细描述
爱情关系通常发生在两个成年人之间,通过相互吸引、亲密 的互动和承诺建立。爱情关系中通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和依赖感,双方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相互支持和依赖,共同经 历人生的喜怒哀乐。
情感联系
在相互认知的基础上,人们会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这种 情感联系可能是基于喜欢、尊重、信任、同情等不同的情 感基础。
社会认同
当个体在行为互动中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时,他们可能会 开始将自己与对方的社会身份相联系,从而形成更加稳定 和深入的人际关系。
发展阶段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初始阶段
05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影响
积极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带来心理上的满 足感和幸福感,有助于缓解压力、增 强自尊和自信,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
消极影响
长期处于不良的人际关系中,可能会 导致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孤独 感等,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 量。
心理问题的成因
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疏离、冷漠 等不良状态,可能导致个体产生 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社会心理学课件:人际关系
第八章 人际关系
時間曲線圖
相 互 作 用 表① 现 强② 度
0
提出问题
③ ④
1/3
讨论问题
时间
2/3
解决问题
1 返回
第八章 人際關係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節 人際關係概述
一、人際關係的概念
人際關係是人們在進行物質交往或精神 交往的過程中發生、發展、建立的人與人之 間的關係。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節 人際關係概述
1.本能論 W.McDougall(麥獨孤)認為,集群性是
人的本能。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節 人際關係概述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節 人際關係概述
三、人際關係的心理類型
1.人際需要的維度分類 心理學家舒茲(W.C.Schutz,1960)認
為:人際關係的形成都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 的,每一個人都需要別人,這種需要可能是 心理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權力因素或其他 因素造成的。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一節 人際關係概述
第八章 人际关系 第二節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三、自我暴露
1.自我暴露的概念 自我暴露是一種人們自願地、有意地把
自己的真實情況暴露給別人的行動,它所透 露的情況是他人不可能從其他途徑獲得的。
自我暴露是自願的 自我暴露是有意的 自我暴露是真實的
自我暴露分兩種:一是低危險性暴露; 另一種是高危險性的。
孟德森為研究兒童的競爭與合作行為,設計了一 個遊戲板。遊戲板由四個被試分別拉著四個角的小繩, 四根小繩系著一個有筆芯的圓柱體。遊戲板上畫有每 個遊戲者的編號①、②、③、④。
分兩種實驗情境。一是通過四人同時拉動小繩, 控制其運動,使之走過每個圓圈,則每人得一分,否 則均不得分;二是先劃過哪個人的圓圈哪個人得分, 後劃過者不得分。
社会心理学课件第8讲人际关系
和他人在一起也可以起到社会比较的作用
选 择 与 他 人 等 待
高度焦虑
低度焦虑
3
B 克服寂寞 寂寞是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 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Weiss把寂 寞分为情绪性的寂寞和社会性寂寞。 情绪性的寂寞:缺乏亲密关系可以依附所引发 社会性寂寞:缺乏社会整合感和归属感
三个成分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
31
承诺 亲密 激情
随时间流逝,亲密和承诺支撑了婚姻
32
Lasswell关于爱情的观点
浪漫式爱情:爱是强烈的情绪体验,最典型的是一见钟情。 占有式爱情:对爱人有一份狂爱,容易忌妒,完全被对方迷住。 好朋友式的爱情:爱情经由友谊、共同爱好及自我展露成长起来。 实用式爱情:彼此都感到合适,并能满足对方的基本需求。 利他式爱情:无条件的关怀、付出及谅解。 游戏式爱情:玩弄爱情就象玩游戏一样。
29
Sternberg关于爱情的观点 爱情由三个成分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指情绪上的着迷 亲密指心理上的喜欢的感觉 承诺指心里或口头的预期
30
喜欢式爱情:主要是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关系。 迷恋式爱情:主要是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初恋。 空洞式爱情:以承诺为主,缺乏亲密和激情。 浪漫式爱情: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 伴侣式爱情: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 愚蠢式爱情: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如一见钟情。 完美式爱情:激情、承诺和亲密俱有。
25
自我展露的差异 文化差异:美国人倾向与在一个广阔的社会情境中 展示自我,而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和日本人自 我展露的范围则非常有限。
26
性别差异: 内容:男性讲自己的优势,女性谈自己的弱势 程度:女性自我展露的程度高于男性 结果: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亲密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和需求
• 人类的亲和需求原因:
– 与社会比较有关,人们通过社会比较获得有关 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识:社会比较理论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 与社会交换有关,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 与物质酬赏: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的实验
17
爱的三角理论
(Sternberg,1986)
• 所有爱情3部分组成∶
– 亲密∶感到亲近、相互关联。包括对爱人赞赏、 照顾爱人的愿望 核心
– 激情∶爱情关系带来的强烈情绪体验的驱动力。 外表吸引力、性吸引力最显著 需要得到关爱、 照顾;需要满足自尊;需要控制等动机
– 承诺∶2含义。短期内∶指爱一个人的决定。长 期关系∶维持这种爱的承诺 最理性的成分
第八讲 社会关系
1
Social psych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
Social thinking •How we perceive ourselves and others •What we believe •Judgments we make •Our attitudes
– Larson et al. (1982)
• 成人/青少年被试 随身携带呼机 早-晚 呼叫几次 填问 卷 在做什么 是否一个人
• 结果∶几乎3/4的非睡眠时间都和他人在一起
5
人际关系的作用(Wiess,1974)
• 依恋:形成亲密关系,获得安全感、舒适感。 • 社会融和:具有相同利益和态度的感觉。提供伙
18
爱的三角理论
(Sternberg,1986)
没有爱
喜欢
(只有亲密)
亲密
浪漫的爱 (亲密 + 激情)
成熟的爱
同伴式爱 (亲密 + 承诺)
迷恋
(亲密+激情+承诺)
空洞的爱
(只有激情) 激情
虚幻的爱 (激情 + 承诺)
承诺 (只有承诺)
19
Ⅱ 社会网络
•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人际互动与人际 交换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有别于传统角色结构功能论 的另一种社会结构的观点。
伴关系和从属感。 • 价值确定:与他人关系助己评价自己有价值、有
能力 • 稳定联盟感:需要时有人会帮助的认知。 • 指引:向顾问、老师、医生、朋友及其他人寻求
意见 • 照顾他人的机会:对他人健康负有责任时出现,
给自己一种被需要和自我重要的感觉 • 其他好处-身心健康(单身与寿命)
6
2 人们为什么互相吸引?
12
寂寞的类别
• 孤独与独处无必然联系,但独处时更易感 到孤独。
• 情绪性寂寞(emotional loneliness)
– 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恋而引起的寂寞;
• 社会性寂寞(social loneliness)
– 当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由朋友或同事等 所提供的团体归属感时产生的寂寞。
13
• 实验程序
– Schachter告诉女性被试,她们要参加一项电击 如何影响生理反应的实验。
– 在“高焦虑”组里,被试被告知电击很痛但不会 对她们造成伤害;“低焦虑”组的被试则被告知 电击就像打针一样只有一点痛。实际上她们不会 受到电击,实验者只是想让被试相信自己不久将 会受到这样的电击。
– 之后,Schachter告诉被试由于实验用的仪器还 没有装配好,请她们等10分钟。并且告诉被试她 们可以自己单独等,也可以与其他被试一起等。10
7
2.1 人类的亲和动机
• Atkinson(1954)、McAdams(1980)认为, 有两种动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
– 亲和需求(the need for affiliation)
• 是指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
– 亲密需求(the need for intimacy)
• 指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15
4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个人特质
接近性
影响人际 吸引的因素
相似性
熟悉性
互补性
16
5 亲密关系
• 互赖模型(model of interdependence)
– 零接触→知晓→表面接触→共同关系
• 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
– 在共同关系中,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这 种关系即为亲密关系。
Social influence •Culture and biology •Pressures to conform •Persuasion •Groups of people
Social relations •Prejudice •Aggression •Attraction and intimacy •Helping
(Parlee,1979)
14
3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 强化原则
– 人们喜欢能给自己带来积极效果的人,而讨厌 给自己带来消极效果的人。
• 社会交换
– 人们是否喜欢某个人取决于这个人提供给我们 的成本及利益的评价。
• 联结原则
– 人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 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Schachter(1959)的实验
• 结果
– 在高度焦虑时,人们选择与他人一起等待,而 在低度焦虑的情况下,人们却更愿意独自等待。
11
2.2 为了克服寂寞
• 寂寞(孤独感)
– 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种重要成分时所引起 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分为:
• 数量缺陷∶朋友少,达不到期望数 • 质量缺陷∶关系肤浅,达不到期望程度
2
学习目标
• 掌握人际吸引 • 掌握亲密关系 • 了解社会网络的有关理论 • 了解华人社会关系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3
Ⅰ 人际关系
4
1 什么是人际关系
• 人际关系
– 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 表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影响与依赖。
– 归属的需要(need for belong)是人类最重要、 最基本、最广泛的社会动机(Baumeister,1995)
谁容易体验到孤独?
• 特定的童年经历∶如父母离异 • 自尊∶低自尊自信、不愿承担交往风险,而社会
关系不如意反之使人孤独 • 已婚不易孤独,但不包括不满意的婚姻 • 穷人比富人易孤独,休闲活动少,不易保持与他
人联系 • 年龄∶
– 青少年、年轻人易感孤独,老年人最低 – 18以下,79%;45-54,53%;55以上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