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语文〔上册〕第二组教学主题:观察与发现课时:一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先生设计者:学习目的:1、课前预习,自先生字新词,能看法〝谧、振、枉、浩、资、召、原〞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络上下文,说出静谧、不可思议、枉费心机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诵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说出课文大意。

在深化学习、了解的基础上读出对魏格纳的敬仰之情。

3、在深化学文的基础上,说出迷信家用于探求大自然微妙的执着肉体,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窗交流。

学习重点:在深化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会说出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进程。

学习难点:在学习的基础上知道相关天文知识。

学前预备:电子白板、世界地图评价义务:1、目的1,采用教员提问反省,交流汇报的方式使90%的先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目的2,课堂上经过指名读、赛读等方式,教员采取课堂观察、小组交流、教员点拨使95%的先生可以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使85%的先生可以读出对魏格纳的敬仰之情,说出课文大意。

3、目的3,课堂上先生经过交流阅读感悟,教员采取提问、点拨、归整等方法使85%的先生可以把课后的感受与同窗交流。

学习进程一、说话导入,引入课题孩子们:我发现天快要下雨的时分,蚂蚁会匆匆忙忙的搬家;我还发现秋天大雁往南飞行的时分呈〝人〞字型……明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和〝发现〞有关的文章。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以〝发现〞为切入点,为引导先生在生活中留心观察擅长发现做好铺垫〕二、反省自学,初读课文1.出示字词,指名读并纠正资料召开来源洁白安静性情豪迈静谧温馨坐卧不安不可思议肉体大振细心端详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2.出示不容易读正确的句子,指名读并纠正A.他的手指慢了上去,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局部,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

瞧!这两个中央的外形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B.他末尾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络和对比中停止调查,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觅大陆漂移的证据。

伊金霍洛旗四小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2新人教版

伊金霍洛旗四小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反思2新人教版
③第六部分:“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这一段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们的心情.人们多么盼望雨来会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啊!仿佛连那河水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草窝里的虫子都在呼喊着雨来。
文章中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由此看来,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课文:蒲公英做了一个怎样的梦?把课文中相关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
2、俗话说“梦是心中想”结合课文前两部分内容,说一说是什么问题一直困扰着蒲公英,她为什么做了一个那样美好的梦?
第三课时
一、继续学习。
1、把找出的句子读给同学们,把自己的体会跟同学们交流。
2、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再把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朗读给大家听。
(结合课文的内容谈,也可以结合课后问题谈)
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并让学生尝试评价,学生夸讲,与证人的语言。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
5.精读景物描写的句子,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1)学生画出文章中描写还乡河景色的句子.
(2)读一读这些句子。
(3)全班交流:
①第一部分:“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这一段描写,既写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为我们勾勒出芦花村的美丽景色,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的脱险埋下伏笔.雨来勇敢地与敌人斗争,除了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外,还来源于雨来对美丽家乡的热爱,这样美丽的家乡,岂容敌人侵害!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材分析: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

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1、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2、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课型:精讲课、积累练习课教学时间:1课时课前延伸:学生搜集关于四大洋等的资料,了解大陆漂移的过程。

课内探究:第一课时(精讲课)一、导入揭题1、出示世界地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九十多年前,有一个科学家就从中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一个地球的秘密。

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初步感知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2、边读边思考,魏格纳是如何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2、小组交流问题,组内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

3、师生交流理解大意课文讲了哪位科学家?他有什么发现?引导读第5段,质疑。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教案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教案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教案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仪、世界地图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直接板书课题,世界地图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知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4、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5、检查合作学习情况6、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教师小结四、作业设计1、完成配套练习2、预习《语文园地二》。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完美版)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完美版)

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 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在太古时代, 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 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 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 地吻合。
地图上的发现
难道仅 仅是巧 合吗?
魏格纳认为:全球的陆地 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 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 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 到现在海陆分布。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北冰洋
北美洲
欧洲
亚洲
太 平 洋
南美洲
大 西 洋
巴西

非洲
平 印 度 洋
大洋洲

几内亚湾
南极洲
我们生活的七大洲四大洋
谧 浩





读一读,记一记

静谧

振奋

枉费

浩如烟海

资料

召开

起源
读一读,记一记
洁白宁静 坐卧不安 枉费心机 资料
zhào
性格豪放 不可思议 浩如烟海 召开 起源
舌草齿化石
化石 产地
科学依据
同一种岩石 的发现地点
事情发展的顺序: 推测 论证 发现
引起学界震动
小结: 此后,魏格纳为了进一步寻找有力证据, 只身前往格林兰岛考察,在他50岁生日 那天不幸遇难。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大陆 漂移说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
巩固提高 我们的思索: 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 的是什么?
南极洲
几内亚湾
巴西
非 洲
南 美 洲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 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 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 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 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 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 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 事的继续发展。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教学主题: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设计者:新密市实验小学杨玉萍目标确定的依据1.本单元要求认识28个生字,会写22个生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这是第七册第二单元安排的一篇略读课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

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学情分析作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意识和习惯。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稍加引导点拨。

加之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学生对地图观察与研究产生更多的兴趣,所以对于难点的突破有了更好的选择。

课前需要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大陆漂移学说的资料。

教学目标:1、认识“谧、振、枉、浩、资、召、源”七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评价任务任务一:会认课后7个生字。

任务二:个别读、分组读等形式练习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读流利、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任务三:能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任务四: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的执着精神。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活动一导入: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着《昆虫记》。

四年级上册第8课课文讲解

四年级上册第8课课文讲解

四年级上册第8课是《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

首先,课文的开头就提到了魏格纳因为生病在床上休息,发现床单上的图案可以拼凑成一个奇特的地图。

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床单上的图案,并发现这些图案可以拼凑成一块块大陆。

接着,课文描述了魏格纳如何通过观察和比较世界地图,发现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泛大陆。

他通过研究化石、地层和古生物等证据,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假说,即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泛大陆,并且这个泛大陆分裂成了现在的各个大陆。

最后,课文总结了魏格纳的发现对地理学和地质学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科学家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整个课文中,通过描述魏格纳的发现过程,展示了科学家如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等方式进行科学研究。

同时,也强调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不易,需要科学家具备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以上是四年级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讲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
及赏析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原文:
魏格纳是德国的一位科学家。

一天,他坐在椅子上,突然发现墙上挂着的世界地图上,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和非洲西海岸的轮廓似乎可以吻合在一起。

这个发现让他非常惊讶。

他仔细看了看地图,又做了许多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两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连在一起,后来因为大陆漂移,才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个设想在当时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和反对,但是魏格纳没有放弃。

他继续收集证据,进行深入研究。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大陆漂移理论最终被人们接受,并对地质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赏析:
这篇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讲述了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通过观察世界地图,提出大陆漂移理论的故事。

首先,文章通过描述魏格纳的偶然发现,展示了科学研究中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魏格纳只是坐在椅子上看着世界地图,却能从中发现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的吻合,这体现了他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其次,文章展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挑战。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的设想后,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和反对。

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坚持收集证据,深入研究,最终使自己的理论被人们接受。

这体现了科学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最后,文章揭示了科学发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对地质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也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的来说,这篇课文以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主题,教育孩子们要善于观察、敢于思考、勇于探索,同时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魅力和价值。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定位于学生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点。

文章内容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很适合学生自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扣文前链接语中的问题展开教学,通过讲故事、看课件、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给学生略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是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教师予以适当点拨,使学生乐享阅读和发现的过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查找有关大陆漂移学说和魏格纳的相关资料。

(2)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3)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读准生字词。

(2)查找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导质疑1.谈话导入: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改良了蒸汽机……这些都是从生活中细心发现得到的科学知识。

今天我们要和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一起去世界地图中寻找新的发现。

2.教师板书课文题目。

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3.启发质疑:看到课文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问题。

)设计意图:开篇以真实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学习中来,产生学习的兴趣。

启发学生根据课文题目质疑,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读课文,有助于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二、阅读“链接语”,明确任务1.默读课前的链接语,用笔画一画,看看这些内容为自学做了哪些提示。

2.整理学习提示。

(1)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2)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么产生的?(3)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是怎么做的?设计意图:略读课文前面的链接语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做了简要的提示,因此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阅读链接语,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4.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三、教学准备世界地图的ppt四、教学过程1.积累背诵,内化语言(1)出示名言:处处留心皆学问。

--------谚语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

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苏霍姆林斯基。

任何人只要注意观察和坚韧不拔,便会不知不觉地成为天才---布尔沃.立顿(2)学生速读速记2.一主自读,一问一得出示自学提示(1)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2)为了证实这一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什么工作?(3)从魏格纳的发现中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汇报,互动交流3.两翼拓展,一点迁移(1)出示阅读提示思考:牛顿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2)学生互动交流4.巩固积累,重在运用(1)出示名言:处处留心皆学问。

--------谚语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

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苏霍姆林斯基。

任何人只要注意观察和坚韧不拔,便会不知不觉地成为天才----布尔沃.立顿(2)学生速读速记五、板书设计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观察地图---引发奇想----不断求证----引起震动成功=善于发现 + 勇于探索 + 不断求证六、教学反思。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罗军)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罗军)

魏格纳对于大陆漂移的奇想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魏格纳在病床的地图上发现( 接着发现( ),然后又发现(

)。
魏格纳: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从哪里可以看出魏格纳是不 轻易改变 自己想法的人?
太伏小学:罗军
世界地图
我们生活的七大洲四大洋
北冰洋
北美洲
欧洲
亚洲
太 平 洋
南美洲大 西Biblioteka 洋巴西太非洲
平 印 度 洋
大洋洲

几内亚湾
南极洲
• 读一读:
资源 资料 召开
性格豪放 静谧舒适 坐卧不安 消磨时光 枉费心机 不可思议
浩如烟海 源源不断
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 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 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 地吻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世界地图引出地发现》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世界地图引出地发现》

四年级上册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设计学校:宁阳县第一小学教师姓名:赵珊珊教学目标:(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教一、日积月累(教学重点)(一)重点字词。

学1.应会读字:谧振枉浩资召源2.趣味识字(字理识字):目(一)重点字词。

比一比:①枉(枉费心机)——往(以往)(偏旁可辨声难辨,与“往”对标比识记)②诲(教诲)——悔(后悔)③枉与汪、往、旺的区分:有日为旺(日);有水成汪(三点水);有人过往(往)3.易读错字:静谧jìngmì意思:形容静寂无声或形容忧愁的样子,亦是诗歌中升华心境的一种“静”的境界。

出自:1.安宁平静。

2.平定,使安定。

《陈书·宣帝纪论》:“克淮南之地,开拓土宇,静谧封疆。

”4.多音字:召部首:口部笔画:5笔[zhào]①(动)呼唤;召唤;叫人来。

②(Zhào)傣族姓。

号~|感~|征~[shào]古通“邵”,古邑名,在今中国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三)姓氏。

5.应会写字:无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静谧端详叩开海湾漂移轻易假说不可思议枉费心机浩如烟海(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老师说的话。

二、理解运用:(一)共性目标: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1)课文主要内容:本文叙述了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的地球上大陆是在一起的巨大板块,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而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证据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2)概括方法:要素串联法(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第1自然段、第8自然段(2)体会方法:打乱句序,让学生重新排列。

3.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1)重点词句:①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ppt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ppt

我会填 当教授劝他打消念头,不必为此枉 费心机,他__________。最后,果真 ____________。由此,你想对魏格纳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格纳认为:全球的陆地 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 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 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 到现在海陆分布。
“如果两片撕碎了 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 边可以拼接起来,且 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 以相互连接,我们就 不得不承认,这两片 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 张撕开得来的。” ——魏格纳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水平移动
舌草齿化石
化石 产地
科学依据
同一种岩石 的发现地点
事情发展的顺序: 发现 推测 论证
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
我会正确读写
1、划去错误的读音。 地质(zhǐ zhì) 兴奋( xì xīng ) ng 转移(zhuǎn zhuàn ) 破旧( pè pò ) 静谧( nì mì) 比较( jiǎo jiào ) 召开( zhāo zhào ) 崭新( zhǎn zàn ) 2、把词语补充完整。 性格( ) ( )性子 ( )地吻合 ( )舒适 飞渡( ) ( )时光 ( )的发现 ( )不安 ( )心机 浩 如 ( ) 精神( ) 天性( )
观察仔细
南美洲的东海岸
形状吻合
北冰洋
北美洲
欧洲
亚洲
太 平 洋
南美洲
大 西 洋
巴西

非洲
平 印 度 洋
大洋洲

几内亚湾
南极洲
发现二: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 陆形状上的不同点。果然,巴西东海岸的 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 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 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2单元第8课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2单元第8课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重点)3.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难点)魏格纳: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

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静谧( mì bì) 枉(wǎng wáng )费心机 召( zhào zhāo )开 精神大振(zhèn zhèng )√√√√禁jìn(禁止、禁闭)jīn(禁不住、情不自禁)兴xìng(高兴、兴致勃勃)xīng(兴奋、兴旺)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本文写了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都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出,在古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是连在一起的。

豪放:静谧:消磨:吻合:气魄大而无所拘束。

造句: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安静。

本课指病房里非常安静。

造句:山村的冬夜十分静谧。

本课指魏格纳以看地图来打发时间。

造句:勤奋者抓紧时间;懒惰者消磨时间;有志者珍惜时间。

完全符合。

造句:他的陈述和事实完全吻合。

端详:坐卧不安:不可思议:仔细地看。

造句:我俯身捡起一片银杏树叶细细的端详起来。

形容十分担心、焦虑的样子。

造句:家乡地震的消息传来 他担心家人的安危感到坐卧不安。

本课指魏格纳的发现无法想象。

造句:你这次能够拿到这个名额真的是不可思议的。

枉费心机:浩如烟海:白白地耗费心思。

造句:犯罪分子妄图腐蚀拉拢我们的领导干部,那是枉费心机。

本课形容魏格纳查找的资料非常多。

造句:在浩如烟海的名著中,我独爱《三国演义》。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及赏析《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文原文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我也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旧大陆’!”魏格纳兴奋不已。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中提到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有一定的相似性。

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他。

他充满信心,又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赏析:《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一篇充满科学探索精神的课文。

文章讲述了魏格纳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发现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最终在科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故事。

文章以魏格纳的性格特点为引子,展现了他豪放、好动的天性,为后文他的发现做了铺垫。

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魏格纳在病房中观察世界地图的过程,通过他的心理活动,展现了科学发现的瞬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科学发现的惊喜与激动。

在证据收集的过程中,魏格纳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他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大量的资料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文章也通过描绘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证明了魏格纳的假说的合理性,使得读者更加信服。

最后,文章通过描述魏格纳在地质学会上的演讲和他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影响,展现了他的科学成果对科学界的震动,也体现了科学探索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语言流畅,叙事生动,通过讲述魏格纳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探索的魅力和科学家的精神风貌。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_人教新课标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 8/52021/8/52021/8/ 5Aug-215-Aug -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 8/52021/8/52021/8/ 5Thursday, August 05,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 8/52021/8/52021/8/ 52021/ 8/58/5/2021
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
自己想法的人。他开始在各 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 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 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 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 非常丰富。
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 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 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 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 这个学说的证据。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年8月5日星期 四2021/ 8/52021/8/52021/8/ 5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021年8月2021/8/52021/8/52021/8/58/5/ 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8/ 52021/ 8/5August 5, 2021
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可以推 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 的证据, 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当时,地球上所有的陆地是连在一起的
拓展延伸
1.交流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 启示。
2.从魏格纳身上我们学到什 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房:静谧舒适 魏格纳性格:豪放、好动 对比
坐卧不安
观察仔细 发现一: 停 突然,他的手指 慢了下来, 在地图 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 却 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 地吻合!
非洲的西海岸
南美洲的东海岸
形状吻合
北冰洋
北美洲
欧洲
亚洲
太 平 洋
我们的思索:
• 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
•学习魏格纳的什么精神?
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作业: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故事。
推理: 一种叫中龙的爬行动物,既见于巴西东部, 也见于非洲西南部,显然,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 同一块大陆上,否则,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 渡重洋。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这些动物当时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 当时,地球上所有的陆地连在一起的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字 词
学 习
静谧 浩如烟海 坐卧不安
读一读 认一认精神大振 资料 消磨时光 枉费心 Nhomakorabea 召开 起源
不可思议
1.魏格纳为什么要观察世界地图?他发 现了什么?
2.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3.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4. 他发现了一个怎样的重要证据证明他 的假想是正确的?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 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 的困兽一般。
大陆漂移学说
一种叫舌羊齿的植物化石在印 度、澳大利亚和非洲的岩层中 被发现,由于舌羊齿的“种子” 太大,不能随风漂移,另一方 面它容易破碎,不可能漂移过 海。尽管现在大陆之间呈犬牙 交错状,但仍能说明它们在以 前曾是连成一片的。
舌草齿化石
化石 产地
科学依据
同一种岩石 的发现地点
事情发展的顺序: 发现 推测 论证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这不会是 一种巧合 吧?
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 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 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 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 才会惊人地吻合。
世界地图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 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 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 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 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 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 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
南美洲
大 西 洋
巴西

非洲
平 印 度 洋
大洋洲

几内亚湾
南极洲
发现二: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 陆形状上的不同点。果然,巴西东海岸的 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 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 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发现三: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 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 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 好地吻合在一起。
• 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 魏格纳作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 演讲,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起 了地质界的震动。
什么叫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水平移动
2亿年前
大西洋两岸的 非洲和南美洲 的很多动物有 亲缘关系。
如两岸都有鸵 鸟,而鸵鸟不 会飞,更不会 游,所以无法 跨越大西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