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三种群和群落B卷能力素养提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质量检测(三) 种群和群落

(B卷能力素养提升)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6年,某市的人口出生率为7.17‰

B.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C.蜜蜂等动物遇到敌害,常集群攻击

D.由于水葫芦的入侵,某湖泊中莲的死亡率比较高

解析:选C B项描述了种群的年龄特征,A、D项描述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项描述的是种内互助的现象。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下降,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

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产卵能力下降

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幼年个体比例下降

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解析:选D 由于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使雄性个体因死亡而数量减少,雌性个体受精减少,从而影响出生率,使种群密度下降。

3.某种群进入一个适合其生长和繁殖的环境中,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可能为( )

解析:选D 在适宜的环境下,种群增长曲线是“S”型。

4.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

C.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

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解析:选D “J”型曲线的形成是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即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无天敌的情况,它的种群数量没有K值,因为环境容纳量是无限的。在“S”型曲线形成的过程中环境阻力越来越大,种群的数量最终将在K值附近波动。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构建包括

了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

5.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5 hm2。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所示。以下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B.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C.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

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解析:选A 性别比例为种群中雌性和雄性个体的比值,即60∶40=3∶2;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50/N=10/50,得N=250只,故其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只/hm2;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要高;此法适合用来调查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而不能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6.太平洋某小岛上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野兔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是( )

A.1920~1925年B.1925~1930年

C.1930~1935年 D.1935~1940年

解析:选C 种群增长速率即过“S”型曲线某点所作切线的斜率,据图可见,1930~1935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

7.如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

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

B.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

解析:选D 从横坐标来看,投入的个体越多,变态的时间越长,平均体重越低,达到变态条件的比例越少。从纵坐标来看,同一时间内,密度越小,体重越大,达到变态越快。从曲线中不能得出食物短缺能降低蝌蚪存活率的信息;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应该呈正相关;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呈负相关。

8.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①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可能存在竞争

②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③d

④M、N将呈现“J”型增长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A 由于M、N两种生物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即使曲线不重叠,两种生物也会存在空间的竞争,①正确;图中的b可以表示生物的取食范围,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②错误;d表示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种类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d越小,两种生物的共同食物越多,竞争越激烈,③正确;自然界中种群都将呈现“S”型增长,④错误。

9.下列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沧海桑田等现象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选B 任一群落均存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上的镶嵌现象。

10.在弃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解析:选B 弃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加,达到生态平衡时,物种数量保持相对稳定;随着植物的增加,总光合产量增加,当生态系统达到稳定后,总光合产量也达到稳定;在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量增加,固定太阳能总量不断增加然后稳定;物种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逐渐下降。

11.如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

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态时

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b点由于某种因素的改

变,最大值由K1变为K2。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

A.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B.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出

C.该种群的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D.该地区引入了新物种

解析:选A 由曲线可知,b点后种群的K值增大,其原因可能是环境阻力减小(如天敌大量迁出)或生存能力增大(如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引进新物种影响了种间关系),但迁入大量同种的个体不会增加该种群的K值。

12.以下四个图是两种面包虫(甲面包虫:;乙面包虫:•)在不同环境下的种间竞争情形。图a、b的环境条件是温度34 ℃及70%相对湿度(高温潮湿);图c、d的环境条件是温度24 ℃及30%相对湿度(低温干燥)。图a、c中两种面包虫是分开饲养的;图b、d中两种面包虫是混合饲养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温潮湿的条件仅有利于甲面包虫的生存

B.低温干燥的条件仅有利于甲面包虫的生存

C.乙面包虫对温度、湿度的生态适应范围比甲面包虫宽

D.混合饲养时,强势的面包虫并不会使弱势的面包虫加速灭亡

解析:选C 由图a和图c可以看出,分开饲养时,无论在高温潮湿,还是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乙面包虫都能正常生存;而甲面包虫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存活数量较少。混合饲养时,两种面包虫之间会发生竞争,强势面包虫会加快弱势面包虫的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