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3、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简而言之,社会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个体行为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自我知觉,既包括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则无,又包括对自己的目标与发展途径的认识。
5、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6、态度:是指个体对瓮城事所持有的一种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1、激励:指的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它对行为起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作用。
2、挫折:由于某些主观成分的原因遇到验证以克服的困难,使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这种目标无法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紧张状态就叫“挫折”3、强化: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环境的作用下会采取一定的行为。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这种状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4、群体: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5、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它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6、群体内聚力: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称为群体内聚内,它包括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7、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交流的有机渠道。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行为、组织结构、组织文化
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组织中个体如何与
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相一致,并通过协作和协调来达到组织的目标。
在组织行为学中,研究的重点包括个体行为、个体和团队决策、
组织结构、领导、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组织行为学旨在揭示和理解组织中的行为规
律和模式,以便为组织管理者提供指导和战略。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实际的组织管理中,帮助组织更
好地了解员工的行为和需求,提高组织绩效和效率。
例如,组织行为
学可以提供有效的领导和团队管理策略,通过帮助领导者了解员工的
动机和行为,提高团队协作和效能。
此外,组织行为学还可以指导组
织进行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变革,推动组织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的来说,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学科,
旨在提供对组织行为规律的理解和指导,以实现组织的绩效和效能优化。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简答补
三、名词解释1、情商: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2、晕轮效应:如果我们在知觉活动中,只能注意到某个事物或个人比较突出的特征,并用这个特征代表其整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就是晕轮效应。
3、ERG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ERG理论。
4、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5、领导效能:所谓领导效能,是指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过程中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即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能力和所获得的领导效率与领导效益的系统综合6、科学管理学派: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罗、法约尔和韦伯为代表,称为科学管理学派7、群体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
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8、四分图理论1945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斯多基尔、沙特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把领导行为归纳为“抓组织”和“关心人”两大类。
“抓组织”,强调以工作为中心,是指领导者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为此只注意工作是否有效地完成,只重视组织设计、职权关系、工作效率,而忽视部属本身的问题,对部属严密监督控制。
“关心人”,强调以人为中心,是指领导者强调建立领导者与部属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关系,倾听下级意见和关心下级。
调查结果证明,“抓组织”和“关心人”这两类领导行为在同一个领导者身上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
因此,他们认为领导行为是两类行为的具体结合,分为四种情况,用两度空间的四分图来表示。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2.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是相对领导者而言的,他是指领导者所辖的个人和团体。
3.部门化:是指对所分工的工作的合理组合,也就是将工作和人员组编成可管理的单位。
4.超Y理论:薛恩提出的复杂人假设。
他认为:1,人类的需要是分成许多类的并且会随着人的民展阶段和整个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
2,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3,人由于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在人的某一特定阶段和时期,其动机是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4,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个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
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郁郁寡欢,而在非正式组织中有可能非常活跃。
5,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决定于自己本身的动机构造及他跟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工作能力,工作性质与同事相处的状况皆可影响他的积极性。
6,由于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各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
5.冲突: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就常常会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冲突和对抗,使彼此间的关系出现紧张状态,在组织行为学上把它们统称为“冲突”。
6.创造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设想,创造出具有新奇的独特价值的精神与物质产品的能力。
7.挫折: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状态。
8.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的,这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也可用来进行决策方案的选择。
9.调查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
可用的调查法有谈话法,电话调查法,总装调查法10.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一、名词解释1、组织: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系统性安排。
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组织网络化: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内、外部资源,对顾客的要求尽可能快的反应,并与环境中变化的因素建立长期稳定的网络关系以减少经营风险。
(跨职能团队;高度依存,共享信息)4、组织扁平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员工素质的提高使管理跨度得扩大成为可能,从而管理层次减少,使原来高耸的组织扁平化。
5、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6、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7、价值观:从个人和社会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工作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8、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9、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10、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11、情商:包括情绪直觉、有效调控、自我激励、换位思考、情绪促进。
12、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13、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义务和权利,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14、非正式组织:是人们的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情感、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15、正式权利:正式权利主要依靠组织的规章制度或组织共有行为来强制实施。
16、非正式权利:由团队成员授予,其行使不需要遵循正式的指挥体制。
行政权利;权利无等级式的层级结构;权利有非理性和个人情感因素来维持。
17、B=f(P.E)18、M=V.EM—激发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强度;V—目标效价,这是指达到的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的大小。
组织行为学答案
组织行为学答案一、名词解释1、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2、动机:是指引发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使群体成员保持在群体内的合力,是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是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对另一些人感到更亲切的情感,它可以被认为是群体的确定性特征。
4、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为组织所有的成员所接纳,成为组织的一种群体意识,表现为组织的共同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
5、群体:群体是指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6、归因:是指人们对别人活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二单选1、里程碑(霍桑试验)2、心理倾向(气质)3、威胁(消极强化)4、奖风扇(没有做到个人所需)5、正式群体6、团队型7、信任态度(协商式)8、帮助领导(分化整合组织)9、组织类型10、学习型组织,特性(分工竞争)三、判断5.10对,剩下全错四:简答题1、非正视沟通的优点是什么?答:是沟通方便、内容广泛、方式灵活、速度快,而且由于在这种沟通中容易表露思想、情绪和动机,因而能够提供一些正式沟通中难以获得的信息。
2、影响团队成功的六个因素答:1、有一个负责人2一个强有力的创新者3心智要有较好的分布4个性的分布应当能覆盖囧啊多的团队角色。
5团队中成员的个性特征与他们的责任之间要有较好的匹配6对团队角色不均衡问题的识别以及调整团队的能力。
3、人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改善答:尊重原则、真诚原则、宽容原则、互利合作原则、理解原则、平等原则改善:1多聆听别人说话,少表现自己2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不要东张西望3尽量微笑待人4学会赞赏别人5关心别人的困难6记住别人的名字。
4、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工作压力?答:1正式压力2探求压力来源,进行压力管理3学会幽默应付5、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有哪些?答:知觉、思维方式、气质与性格、情绪和情感6、非正式群体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应如何对待?答:1)特征:自发性、成员的交叉性、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排他性和不稳定性。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
3.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社会关系又可分为动态的和静态的两种。
动态的是指社会中人们的互动,如合作与冲突等等。
静态的是指社会现象的关系模式,如家庭结构、群体、组织、阶级等。
4.模型:模型就是对某中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
5.量表:量表是用于每一被观察单位的测量系统。
根据行为的变量研究的任务不同,量表测量的有关变量的精确程度也各不相同。
6.观察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称为观察法。
8.实验法: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下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9.个案研究法: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10.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11.特质论:特质论就是从人的心理特征来研究人的个性。
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
12.心理分析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学家弗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
弗洛依德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括着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三个部分。
这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有关这三部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动力,支配了个人所有行为。
阿德勒不再象其老师那样过分重视生物或本能的因素,而是转而强调个性发展中的社会因素。
荣格、阿德勒的理论又称新心理分析论。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2. 行动:狭义的行动是指人受其心理、心理安排或客不雅情形的刺激而表示出能被不雅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动除上述能够直截了当不雅察到的外显行动外,还包含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动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动统称为人的行动。
3. 组织行动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情形互相感化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动反响规律性的科学。
4. 感到:是客不雅事物直截了当作于人的感到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它也是客不雅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应情势,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等的反应情势的差不多。
5. 知觉:是在感到的差不多上,把所感到到的客不雅事物的各类个别属性接洽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类属性的组合整体反应。
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情形中有关人的知觉,包含对小我、群体和组织特点的知觉。
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本身的心理与行动状况的知觉,经由过程自我知觉发明和明白得本身,从而使本身的行动能更好地适应外界情形的要求。
8. 价值不雅:是人们对客不雅事物(包含人、物、事)在知足主不雅须要方面的有效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判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不雅点和信念,是世界不雅的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动的准则。
9. 立场:是小我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判和行动偏向。
10. 工作立场: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判与行动偏向。
11. 工作介入度:是指职员对本身工作的承认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尴尬刁难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 个性:是小我所具有的各类心理特点和意识偏向的较稳固的有机组合。
13. 气质:是指与小我神经由程的特点相接洽的行动特点。
14. 才能:是小我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点。
15.性格:是小我对实际的稳固立场和适应化的行动方法。
16. 操纵方位论:是指小我行动可否达到某种成果靠那方面缘故操纵的看法。
17. 制造性行动:是指人那个主题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必定目标和操纵或调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动。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个人与小组在组织内部行为的学科,它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试图找出影响组织行为的因素和规律,以供组织的管理者和成员运用,以提高组织的效率以及满足成员的需求。
说的通俗点,组织行为学就是研究人在组织中怎样工作、怎样行为的一门学问。
组织行为学是由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起来的新兴综合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个人、小组和组织三个层次的行为。
在个人层面,研究个人的动机、态度、知觉和学习等;在小组层面,研究团队建设、领导学风、权力、冲突和谈判等;在组织层面,考察组织的结构、文化、设计、变革等。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行为的原理与技巧,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组织中的群体行为,以及组织行为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组织行为学为我们提供了辨认和解决组织中出现的人的行为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工具,对我们理解和预测组织行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组织行为学作为一种科学工具,对组织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帮助管理者理解、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赢得员工的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它为改进组织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工作效率,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名词解释16、组织是指具有特定目标、资源和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17、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中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距离,它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18、决策效能指对一个组织领导效率、直接效果以及社会环境所产生的作用或影响。
19、气质是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内外向性等方面的一种受先天遗传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20、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影响和支持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或能力。
16、行为是指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人的行为是指人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做的反应。
17、领导效能是指领导者在其领导职位上在实施领导过程中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
即运用各种领导手段,实施领导活动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能力和所获得的领导效率与领导效益的系统综合。
18、价值观是主体对客观事物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原则、信念和标准。
19、组织文化是组织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组织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20、组织设计是对组织的结构、正式的渠道体系、分工、协调、控制、权利与责任进行评估和选择,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16、集权是指决策权一定程度的集中在组织系统中的较高层次的管理者手中。
17、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是对感觉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18、个性是指个体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心理面貌的特征。
19、工作设计是在工作分析的信息基础上,研究和分析工作如何做,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使员工在工作中得到满意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0、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或内部动力。
简答题2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怎样理解它的含义?答: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环境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管理者的行为,以及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本身,以理解、解释、预测这些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从而改进、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 单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由以下因素构成【认知,意向,情感】。 2.下列哪些群体成员的性格特质会对群体生产率,群体士气和群体凝聚 力有积极的影响【善于社交,独立性强,自我依赖】。 3.组织行为学认为,处理冲突的主要行为意向有【竞争,协作,回避, 迁就,折衷】。 4.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李维特认为,组织变革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组织 结构,技术,人事】 5.以下属于组织管理型的创造性行为的是【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开辟新 的市场,提出新战略】 6.激发冲突的技术主要有【引进外人,重新建构组织,运用沟通,任命 一名批评家】 7.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里兰认为,人的需要应该分为【权利需要,成就需 要,合群需要】 8.美国学者勒温从组织成员的态度出发,认为管理变革经历的过程有 【解冻,改变,冻结】 9.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包括【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群体的成员资 源,群体的结构,群体的任务】。 10.按照沟通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沟通划分为【口头沟通,非语言沟通, 书面沟通】 11.影响群体间相互作用的因素有【相互依赖性,时间与目标取向,任 务的不确定性】 12.工作绩效是衡量领导有效性的主要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评价 领导绩效【人员的满意度,工作的效率,工作的效益,出勤率,人员的 流向】。 13.费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认为,考虑到领导者对情景的适应能力,领 导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任务的结构,职位的权利,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 关系】。 14.领导的权利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它们是【奖惩权,专长权,资源控 制权】。 15.组织内部的个人事业生涯的变动方向可以分为【纵向的变动,横向 的变动,向核心的变动】。 16.组织变革的动力可能来自【劳动力素质的变化,技术进步的压力, 价值观改变的压力,政府法令政策的改变,知识爆炸的压力】。 17.事业生涯的管理涉及【组织对职工事业生涯的管理,职工的事业生 涯自我管理】。 18.多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的是【利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 19.传统组织结构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是【韦伯,穆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1、归因:当我们观察人类行为时,总是试图解释“为什么”他以某种方式行动,这种将观察到的行为归咎与某种原因的过程,成为归因。
2、情绪劳动:员工要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
3、工作参与:它测量一个人从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4、角色冲突:当一个人同时扮演多钟角色时,他就承担了多钟角色期待,如果个体服从一种角色的要求,那么就很难服从另一个角色要求,这时就可能会产生角色冲突。
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包含这样的情境:个体所面临的两个或更多的角色期待是相互矛盾的。
5、折扣性原则:外在奖励越多,内部动机的效果就会越打折扣的规律。
6、自我服务偏见:在解释自己的行为表现时,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的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外部环境(如运气),这成为自我服务偏见。
7、组织公民行为:是指雇员的一种自由的非正式的工作所要求的行为,有效的组织公民行为能够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可以想到的组织公民行为包括:对工资群体和组织的建设性的陈述;帮助团队中的其他人;主动承担额外的工作任务;关心组织的财产;遵守组织的规章制度和惯例;能够接受临时的强制性任务。
8、工作倦怠:也称工作过劳,工作枯竭。
指的是个体在过重工作压力下出现的一种身心衰竭、厌弃工作的综合征。
这种综合症状有三个突出特点:自我感觉很糟,丧失成就感;待人冷漠,易受激惹;身心疲乏。
9、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压力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当工作任务比较简单时,压力强度较高时可达到最佳水平;当工作任务比较困难时,压力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10、集体效能感:一个团队中的成员对于他们的团队能够完成某项工作目标的共同的信心。
简答:1、间断强化分为哪四种类型?定义:间断强化指的是选取理想行为中的一部分进行强化。
现实生活中,几乎总是以间断强化为特征,这种强化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一、名词解释(5×2分=10分)【5/14】1、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2、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3、组织: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4、营利组织:以营利为目标的开放系统。
5、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它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自觉。
6、冒险转移:群体决策的冒险水平高于个人决策冒险的平均水平,这种群体决策中冒险水平增加的现象就是冒险转移。
7、终极价值观:指的是一种期望存在的终极状态,是人一生中希望实现的最根本的目标。
8、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官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个体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9、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他们可能是因为住得近、有共同兴趣、能互相满足需要而结成伙伴。
10、激励机制:是指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
它具有内在地按组织目标进行运转、管理、调节、控制的功能。
11、组织承诺:组织承诺是对个体行为起指导作用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束缚力。
12、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地改变自己的内在结构,以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
13、从众:是在群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而与大家保持行为一致的心理行为。
14、冲突: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五、简答题(4×5分=20分)(4/10)1、解释冒险转移现象原因的假设。
(1)责任分摊的假设;(2)领导人物作用的假设;(3)社会比较作用的假设;(4)效用改变的假设;(5)“文化放大”假设。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态度和目标的一致性;(2)外部的威胁;(3)群体规模;(4)奖酬体制;(5)班组的组合;(6)与外界的关系;(7)群体的绩效;(8)领导作风,3、群体对个体有何作用?P149(1)群体可以为个人提供安全感;(2)群体可以满足个人的友谊和情感需要;(3)群体给个人提供了称赞和认可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己的重要性;(4)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完成任务。
组织行为学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13. 气质:是指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4.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5.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 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及名词解释
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是:(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主要是:(1)心理学;(2)社会学;(3)人类学;(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两个学科的联系集中表现在心理活动与行为的联系上,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动因,心理活动只有通过行为来表现和衡量;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行为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指导下进行的。
管理心理学在侧重研究管理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性时,离不开行为研究;组织行为学在侧重研究组织中的行为规律时,也离不开心理研究。
两个学科的区别集中表现在研究对象各有侧重和其理论基础及应用范围的不同。
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并相应地采取管理对策,侧重于实践和应用。
而组织行为学则主要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的行为在组织中的发展规律性,侧重于学术和理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比管理心理学更广泛,它不仅来自心理学,还来自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
其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它不仅把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组织管理,而且把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原理也应用于组织管理。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的区别:组织行为学中是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指外观的活动、动作、运动、反应或行动)。
管理心理学是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2)理论基础的区别:组织行为学中是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范围比较宽广。
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员行为的学科,它主要涉及组织中的个体、小组和整个组织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旨在理解人员在组织中的行为模式、动机和态度,并提供指导和建议,以优化组织绩效和满足员工的个人需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行为:个体行为研究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和决策模式,
涉及到个体的人格特征、动机、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等。
个体行为理论包括人格心理学、动机理论和认知理论等。
2.小组行为:小组行为研究小组在组织中的互动和合作模式,
包括小组的角色分工、沟通模式、决策过程和冲突管理等。
小组行为理论包括团队建设、领导力和冲突管理等。
3.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研究整个组织的文化、结构和管理模式,包括组织的价值观、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变革等。
组织行为理论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和组织变革等。
4.组织绩效:组织绩效研究组织的整体绩效和个体的绩效,包
括组织的效率、创新、员工满意度和客户满意度等。
组织绩效理论包括绩效管理、激励理论和客户关系管理等。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组织的效率和员工的满意度,通过研究和理解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模式,组织可以更好地匹配
个体的动机和能力,提高个体和小组的工作表现,从而实现组织绩效的增长。
组织行为学也关注员工的个人需求和幸福感,通过提供有益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制度,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和成长。
总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个体、小组和整个组织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它旨在改善组织的效率和员工的满意度,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帮助组织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组织行为学考点
组织行为学考点工商10—2班王松青一.名词解释:1.组织承诺(组织认同): 见第三章态度的种类。
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希望保持自己作为该组织成员的身份的一种状态。
2.组织公民行为:见第三章工作满意度。
指的是有益于组织,但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越轨行为:同处。
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3.自我监控:见第四章人格。
指的是根据外部情景因素而调整自己行为的个体能力。
4.自我服务偏见:见第五章韦纳模式。
人们通常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5.自我效能感:见第五章第二节.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胜任一项工作的信心。
6.心理契约:见第九章群体与团队—-角色.在雇主和雇员之间,存在一种不成文的约定。
这种心理契约规定了双方的期待,也就是雇主对雇员,以及雇员对雇主的期待。
(百度:个体与组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包括员工期望组织为自己提供什么即组织对员工的信任,以及组织对员工的期望即员工对组织的信任.)7.从众:见第九章群体与团队-—规范.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8.社会堕化:见第九章群体与团队—-群体规模。
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二.简述题:1.工作满意度:什么因素影响工作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影响员工的哪些行为,管理者能否塑造高满意度的员工。
见第三章工作满意度.①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
对工作本身的喜欢往往与高水平的整体工作满意度强相关。
薪酬与工作满意度条件相关。
人格在工作满意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②工作满意度影响员工的哪些行为.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组织公民行为、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等. 间接影响客户满意度。
③管理者能否塑造高满意度的员工。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自考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 行为: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广义行为的概念实际是把心理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
3.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5.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组合整体反映。
6.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7.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8.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9.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 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1. 工作参与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12. 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一、名词解释1、首因效应:是指最先的印象或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2、投射:是指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征或者想法,因为判断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征或者想法。
3、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4、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其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5、价值观: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信念和看法:从个体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与之相反或不同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
6、组织承诺:通常是指员工对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感,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
7、心理契约:是员工与组织双方在互相关系中己方要为对方负担什么责任义务,同时对方要为己方负担什么责任义务的主观约定,是雇佣双方或劳资双方关于双边关系中相互责任义务的主观信念。
8、正强化:就是组织给予令人愉快或个体所希望的事件,个体得到好的事物,个体的某种行为就便得更加可能发生,如给予肯定和奖励。
9、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10、非正式群体:是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感情为纽带自然形成的、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群体。
11、模仿:是有意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如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态度等,模仿分为自发模仿和自觉模仿两种类型。
12、沟通:是信息源透过某种管道把信息(信息、观点、情感、技能等)传送到目的地过程。
13、双向沟通:是指在信息沟通时发送信息者不仅要发出信息且还要听取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反馈,发送与反馈可进行多次,直到双方有了共同的理解为止。
14、群体决策:是由群体中多数人共同进行决策,它一般是由群体中个人先提出方案,而后从若干方案中进行优选。
参与群体决策的成员可能包括组织的领导者、有关专家和职工代表。
15、领导:是领导者促使其下属充满信心,满怀热情地完成任务的艺术。
组织行为学,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
绪论一、单选题1.()认为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组织和人类行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本身。
A.里基.W.格里芬B.陈国权C.泰勒D.梅奥2. ()认为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A.陈国权B.关培兰C.罗伯特.维卡D.富兰克林.斯克伯兹3. ()即个体在组织中因角色地立或不同的情境而表现出的心理现象。
A.个体心理B.个体行为C.群体心理D.群体行为4. ()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
A.社会学B.政治学C.心理学D.人类学5. ()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A.《科学管理原理》B.《心理学与工业效率》C.《大教学论》D.《管理心理学》6.()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中。
A.《科学管理原理》B.《心理学与工业效率》C. 《心理学年鉴》D. 《管理心理学》7. ()首先采用了“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
A.里基.W.格里芬B.莱维持C.泰勒D.梅奥8. ()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A.观察法B.调查法C.个案分析法D.实验法二、多项选择题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个体心理与行为B.群体心理与行为C.组织行为D.领导行为E.生物行为2.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格里芬B.莱维特C.泰勒D. 梅奥E.韦伯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 “经济人”的观点认为,工作的主要动机是()A.证明自身实力B. 获得经济报酬B.实现社会价值 D.打发空闲时间2.“经济人”假设是以()为基础的。
A.马克思主义哲学B.浪费主义哲学C.享乐主义哲学D.虚无主义哲学3. “社会人”学说认为管理工作要以()为中心。
A.人B.物C.执行力D.行为4. “社会人”假设主张的管理方式是()A.服从管理B.相互参与C.参与管理D.共同管理5.每个人的需要和能力各不相同,工作动机是复杂多变的,难以进行统一、明确的概述属于()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3、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社会知觉和自我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简而言之,社会知觉就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个体行为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自我知觉,既包括对自己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则无,又包括对自己的目标与发展途径的认识。
5、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6、态度:是指个体对瓮城事所持有的一种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1、激励:指的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它对行为起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作用。
2、挫折:由于某些主观成分的原因遇到验证以克服的困难,使目标无法实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这种目标无法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紧张状态就叫“挫折”3、强化: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环境的作用下会采取一定的行为。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这种状况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4、群体:组织中的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5、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它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6、群体内聚力: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称为群体内聚内,它包括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7、人际关系:也叫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交流的有机渠道。
8、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1、领导: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
这个领导过程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所处环境这三个因素所组成的复合函数。
2、领导决策: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最佳方案,以此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
3、权力:个体影响其他个体(群体)行为的能力。
4、政治行为:指组织中的个体或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资源,争夺权力的活动。
5、领导效能:领导者在实施领导过程中的行为能力、工作状态和工作结果,即实现领导目标的领导能力和所获得的领导效率与领导效益的系统综合。
6、集体决策: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
1、组织: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目标,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2、组织设计: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和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
3、工作设计: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而采取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
4、工作压力:即人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上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
5、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6、组织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内在与外在的客观条件,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简答题1、组织设计的原则是什么?答:组织设计的原则是:(1)目标明确、功能齐全;(2)组织内部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3)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4)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5)既要有合理的分工,又要注意相互协作和配合;(6)明确落实各个岗位的责、权、利,建立组织内部各种规章制度。
2、如何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答:要提高领导工作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从领导者自身入手,即明确组织对领导工作的要求、科学配备领导班子(集团)、不断地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和掌握领导艺术等;二是从被领导者入手,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不断地从不成熟到成熟。
三是从环境入手,不断地创造两种和谐的环境,环境主要包括任务结构和组织情境。
2、工作设计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答:首先,从管理哲学角度,要牢牢把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正确处理好人和工作的关系,并根据工作环境的不同,灵活地、有选择性地使用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和以任务——结构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并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要认真考虑工作者的个人特征、工作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因素、整个组织的气氛和管理方式等因素。
再次,从工效学角度,注意工作设计应使某一工作的各项任务适合于人们的能力和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工作任务的时间安排要紧凑、合理,要把时间上紧密联系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任务设计在一起;要使工作本身有不同层次,既有比较常见的操作,又有相当责权的任务,以使工作具有渐进性;使工作人员运用相关联的设备尽可能在同一或邻近的地点从事工作。
最后,从技术学角度看,也应当重视工艺流程、技术要求、生产和设备等条件对工作设计的影响。
3、简述压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答:运动员和销售经理都可以利用压力的积极影响而取得最优的成绩,可城市大医院急救室的医护人员常常因忙于病人的生死而麻木,并导致绩效水平下降。
可见没有哪一方面压力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能比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更明显的了。
压力从低到高的变化对工作绩效水平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低压力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不警惕,没有挑战性,工作绩效不能达到最好水平。
压力达到中等水平时,它有助于刺激机体,增强机体变坏,在超过压力水平的情况下,职工会过份焦虑从而影响他们取得好的工作绩效。
4、组织文化的内容及结构层次是什么?答:组织文化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价值观念组织信念、组织目标、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组织情感等要素。
组织文化的结构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1、领导的三要素是什么?它们对领导行为分别有什么影响?答:领导的三要素是指领导者、被领导者(追随者)和组织环境。
领导者是领导行为的主体,领导者与其下属可以相互影响,但两个方面的影响力是不同的,领导者对其下属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其下属对领导者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领导行为才得以实现。
在组织的活动中,相对于领导者的主体地位,被领导者是领导行为的客体;而相对于组织活动的作用对象来说,被领导者又与领导者共同构成主体。
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当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特性一定时,环境因素的变化对领导过程和领导效果的好坏就有很大的影响。
3、影响人的行为因素有哪些?答: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有其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人的行为也不例外。
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我们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寻找原因。
1、个人主观内在因素:①生理因素;②心理因素;③文化因素;④经济因素。
2、客观外在环境因素:①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②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
1、简述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赫兹伯格认为企业中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不同,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素。
这类因素的改善,往往能给员工以很大程度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员工的的积极性。
保健因素是指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处理不当,或者说这类因素需要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会导致员工的不满,甚至严重挫伤其积极性;反之,满足这些需要则只能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情绪。
这就是双因素理论。
2、管理上如何应用双因素理论?答:应用双因素理论时应注意:①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员工兴趣爱好,尽量将员工安排在其喜欢的工作岗位上;②管理者首先要注意满足员工的保健因素;③管理者要使员工的工作丰富化,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④管理者要注意正确地发放工资和奖金;⑤管理者要注意正确运用表扬激励。
3、公平理论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答: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员工作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4、影响群体规范的因素有哪些?答:群体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或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
它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
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影响群体规范建立和发展的因素有:①个体的特征;②群体构成;③群体的任务;④物理环境;⑤组织的规范;⑥群体的绩效;⑦心理因素。
5、影响内聚力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内聚力的主要因素有:1、群体的领导方式;2、外部的影响;3、群体规模;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5、班组的组合;6、与外界的隔离;7、群体的绩效;8、其他因素。
如群体中的的信息交流方式、群体成员的个性特征、兴趣和思想水平等等都会影响群体的内聚力。
6、人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答:人际交往的原则:1、平等原则;2、互利原则;3、信用原则;4、相容原则。
1、组织行为学有何特点?答: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是:①边缘性、综合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②两重性。
组织行为学又是一门具有两重性的学科。
这种两重性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多学科性;二是来自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本身的两重性;三是来自管理的两重性。
③实用性。
组织行为学在研究和掌握了组织中人的规律性后,还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技术。
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改善组织的工作绩效。
所以说它是一门实用性的科学。
4、个性有哪些特点?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是什么?答:个性的特点有:1、社会性;2、组合性;3、独立性;4、稳定性;5、倾向性;6、整体性。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有一些影响因素几乎是完全由先天遗传所决定的,而另一些因素又是完全决定于后天环境的特点。
而影响个性形成的后天环境因素有:1、家庭的影响;2、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3、社会阶层的影响。
5、简述性格的应用原则。
答:性格应用要遵循以下原则:1、性格顺应原则。
为了工作的开展,顺应人员的某些性格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就是性格顺应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