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专题07课内文言文阅读(必修3-4)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重点知识清单(必修三、必修四)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重点知识清单(必修三、必修四)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重点知识清单(必修三、必修四)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主张;3、学习文章论证手法,感受四位作者的雄辩精神。

知识积累孟子与《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

《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

长于辩论,气势浩然是《孟子》重要的风格特征。

荀子与《荀子》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三)文学常识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

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凭人倾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3全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复习梳理汇编(超强)

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3全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复习梳理汇编(超强)

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3全册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复习梳理汇编(超强)《蜀道难》知识点梳理一、写作背景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安史之乱前。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二、正音噫吁嚱yīxūxī巉岩chán 石栈zhàn 喧豗huī猿猱náo 砯崖pīng 飞湍tuān 崔嵬wéi扪参历井mén shēn 吮血shǔn三、实词归纳实词归纳尚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尚贤使能崇尚,尊重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危危乎高哉高危如累卵危险正襟危坐正,端正去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阳虎去齐走赵离开除残去秽除掉,去掉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佛印绝类弥勒非常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解释加点的字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10.青泥何盘盘多么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18.所守或匪亲同“非”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20.锦城虽云乐虽然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琵琶行》知识点梳理〔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

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

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

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文言文学习知识点.doc

高中语文必修三四文言文学习知识点.doc

必修三四课内文言文复习练习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矣。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字词句知识点归纳总结四、找出下列句中的的活用意。

一、通假字1、填然鼓之。

2 、七十者衣帛食肉。

1: . 无望民之多于国也通“”或“”,3、然而不王者。

4 、之以桑。

2: . 白者不戴于道路矣通“”5、王无罪。

6 、以。

3: . 涂有莩而不知通“”,7、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

4:直不百步耳通“”,8、庠序之教。

6:豚狗彘 (zh ì) 之畜,无失其通“”,9、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

二、古今异10、王无罪。

1. 河内凶。

(古:今:)11、移其民于河,移其粟于河内。

2. 弃甲曳兵而走。

(古:今:)1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 或百步而后止。

(古:今:)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4. 不,谷不可食。

(古:今:)1、未之有也。

是亦走也。

5. 非我也,兵也。

(古:今:)2、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死无憾也。

6. 王无罪,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今:)3、申之以孝悌之。

之以桑。

三、解下列句中一多的意。

4、无望民之多于国也。

于: 六、解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的意。

无望民之多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2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之: 3 、是何异于刺人而之。

是何异于⋯: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及答案然: 一、双基夯河内凶亦然。

填然鼓之。

1. 下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是( )然亡子亦有不利焉。

A. 数 (c ù) 罟洿 (ku ā)池弃甲曳 (y è) 兵 B. 孝悌 (t ì) 莩 (f ú) 养生 (s ānɡ) 死王: C. 狗彘 (zh ì) 豚 (t ún) 庠 (xi ánɡ) 序之教 D. 衣帛 (b ó) 畜 (ch ù) 养以 (y ù) 然而不王者。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整理在学习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课文的时候应该将重点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有助于我们进行文言文更深一步的学习。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一)文言句式:1、判断句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2、被动句为天下笑者,何也?3、状语后置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4、省略句(1) 省略主语(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百越之君)委命下吏(2) 省略宾语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以(之)为金人十二(3) 省略介词聚之(于)咸阳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二)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5)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古:无论今:没有)(7)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示因果关系)(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尚今:道路,道德)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师道也(动词,学习)(2)“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3)“于”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引出比较对象)而耻学于师(向,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不拘于时(被,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4)“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乎,介词,相当于于,引进比较对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乎,语气词,呢,表示反诘语气)(5)“从”惑而不从师(跟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6)“所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重点知识点(三)实词1、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合纵)制其弊(通“敝”,困顿,失败)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呵问)倔起阡陌之中(通“崛”,崛起)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百有余年(通“又”)威震四海(通震,震慑)始皇既没(通殁,死)2、古今异义(1)以为桂林、象郡(以为:古:把..作为今:认为)(2)流血漂橹(橹:古:盾牌今:指划船的工具)(3)赢粮而景从(赢:古:背负、担负今:获胜,获得)(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3、词类活用①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对内、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像影子一样)②名词作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子孙帝王万事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③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走的人)④动词的使动用法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流血漂橹(漂,使……漂浮)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使……灭亡)⑤形容词作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险固的地势)⑥形容词作动词尊贤而重士(重:敬重、看重)⑦形容词使动用法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变弱,削弱)以愚黔首(愚:使……愚蠢)约从离衡(离,使….离散)⑧形容词作动词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处于困境之中)。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doc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doc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4、词类活用(例)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众不能堪,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不敢复有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东方、在西方;名词使动用法,使……为边境)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名词作状语,向西)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怒发上冲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臣乃敢上璧(名词作动词,献上)舍相如广为传(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赵王鼓瑟(名词作动词,弹)秦御史前书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用刀杀)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动用法,使……止,阻止)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归璧于赵(使动用法,使……归)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整)大王必欲急臣(使动用法,使……急,逼迫)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使动用法,使……坚明,坚守,恪守)毕礼而归之(使动用法,使……完毕)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名词作状语,在上)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是寡人之过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1.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古典、正式、简洁正式:文言文的语言风格较为庄重,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文字间带有一种隆重的气氛。

简洁:文言文倾向于用简洁的表达方式,往往只用几个字就能表达清楚的意思。

2.文言文的基本句型结构:主谓宾结构为主,以及主谓补、呼应句、倒装句、把字句等。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句型是主谓宾结构,主语放在句首,谓语动词放在句中,宾语放在句末。

主谓补结构:文言文中常常用主谓补结构来表达完整的意思,常见的结构有主谓宾结构+补语、主谓双宾结构等。

呼应句:文言文中的呼应句是指前后两个或多个句子之间的意思相呼应,如正反加以呼应、先后加以呼应等。

倒装句: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倒装结构来强调句子的一些成分,在倒装句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位置进行调换。

把字句:文言文中的把字句是指使用“把”字来引出后面的宾语,表示把事交给别人或者承担一些责任。

3.文言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比喻: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通过比较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点。

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以产生其中一种效果,比如夸张形容容貌的好坏、美丑。

象征:用一些事物代表另外一个事物,通过象征来传达其中一种含义。

排比:将一系列相关的事物并列起来,增强修辞的效果。

对偶:通过两个意义相对立的内容来强调其中一种表达方式,达到修辞的效果。

反问:通过质问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讽刺:通过讽刺来揭示其中一种问题或者现象的不足之处。

4.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比兴:将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

借代:用一些词语来替代另外一个词语,以增强修辞的效果。

叠词:通过多次重复同一个词语,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拟声:通过文字模拟出一种声音的效果,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假借:通过将一个词语的意义转换为另外一个词语的意义,以形成一种修辞效果。

衬托:通过将一个事物放在另一个相对突出的事物之前,以起到突出和衬托的作用。

总之,《文言文选读》是高一语文必修的一本教材,通过学习这本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言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修辞能力。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1.通假字句子解析鼓瑟希.同“稀”,稀疏莫.春者同“暮”,“暮春”即春末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语气助词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童子童子..六七人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师旅加之以师旅..古义:军队。

今义:军队的编制单位。

3.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风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端、章甫如会同,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鼓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冠冠.者五六人名词作动词,戴帽子后三子者出,曾皙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小、大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相;大,大相4.一词多义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纵横、方圆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副词,正、将要、才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名词,方形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名词,地域、边境知不吾知.也动词,了解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动词,知道孰为汝多知.乎同“智”,名词,智慧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如果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连词,至于宗庙之事,如.会同连词,或者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动词,比得上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到作铿尔,舍瑟而作.动词,起身、站起来其中往来种作.动词,劳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动词,振作青春作.伴好还乡动词,当作5.重点虚词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与吾与.点也动词,赞成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语气助词遂与.外人隔绝介词,和尔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尔.何如代词,你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铿尔.,舍瑟而作助词,放在象声词或形容词后面,相当于“然”乎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相当于“于”,比风乎.舞雩介词,相当于“于”,在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相当于“于”,与、和何伤乎.语气助词,呢以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毋吾以.也动词,用(一说同“已”,止)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动词,做为国以.礼介词,用以.俟君子连词,表顺承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状语后置句以吾一日长乎尔“乎尔”是“长”的状语异乎三子者之撰“乎三子者之撰”是“异”的状语浴乎沂,风乎舞雩“乎沂”“乎舞雩”分别是“浴”“风”的状语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以师旅”“以饥馑”分别是“加之”“因之”的状语为国以礼“以礼”是“为国”的状语定语后置句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五六人”“六七人”分别是“冠者”“童子”的定语宾语前置句毋吾以也/不吾知也两个“吾”分别是动词“以”“知”的宾语,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齐桓晋文之事》1.通假字句子解析王说.,曰:……同“悦”,高兴为长者折枝.同“肢”,肢体刑.于寡妻同“型”,典范、榜样,这里作动词,做榜样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同“网”,这里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必修三主要涉及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古代诗词鉴赏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文言文阅读1. 句读:主要掌握重叠句、倒装句、比喻句、排比句等句型的理解和分析方法,注意理解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辞章:包括对文言词的理解和掌握,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虚词、副词、介词等词类,在词义、用法、修辞等方面要有实际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古文篇章阅读:主要是通过阅读古文,熟悉和掌握古人的思想、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古文鉴赏能力。

4. 古文选读:主要是通过选读古代文言文短篇,包括命题作文、议论文、传记文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与写作1. 理解文章主旨: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并能归纳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2. 理解作者意图:通过阅读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能对文章内容进行评论和思考。

3. 掌握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注意修辞手法与作者意图的关系。

4. 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表达能力,包括提纲式作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种文体的写作。

三、古代诗词鉴赏1. 学习古代诗词基本知识: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起源、特点和流派等,能对唐宋诗人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2. 诗词鉴赏方法: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包括理解诗词的意象、抒情、意境等方面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名篇欣赏:通过阅读和分析古代名篇,能够准确把握诗词的意义和特点,并能进行欣赏和评析。

4. 古代文学与当代生活的关系: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能够对当代文学和生活有所启发和反思。

总结起来,高一语文必修三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古代诗词鉴赏等几个方面。

学生要通过学习和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章和诗词的意义,理解作者的态度和意图,同时也能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和欣赏。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下面是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洿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5、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然(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6.于(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和,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并序)》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

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

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

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

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

(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

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

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阅读与理解1. 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的词汇特点- 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结构-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2. 文言文阅读技巧- 上下文推断法- 词类活用的理解- 虚词的用法与意义3. 文言文经典篇章分析-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桃花源记》二、现代文阅读与鉴赏1. 现代文阅读技巧- 抓住文章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结构与布局- 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态度2. 现代文体裁特点- 记叙文- 议论文- 说明文3. 现代文经典篇章分析-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朱自清的《背影》- 老舍的《骆驼祥子》节选三、写作技巧与练习1. 写作基础知识- 作文的基本结构- 论点、论据与论证- 修辞手法的运用2. 写作类型与技巧- 记叙文写作- 议论文写作- 说明文写作3. 写作实践与范文分析- 记叙文范文分析- 议论文范文分析- 说明文范文分析四、文学常识与作品欣赏1. 文学基础知识- 文学体裁的分类- 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 文学流派与时期2. 中外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古典诗词- 现代诗歌- 外国文学作品3. 文学批评与分析- 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 人物形象的塑造- 艺术手法的运用五、语言知识与运用1. 词汇与成语- 常用词汇的积累- 成语的意义与用法- 新词语的理解和应用2. 语法与修辞- 句子成分与句型- 修辞手法的种类与效果 -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3. 语言运用实践- 口语表达与演讲- 书面表达与书信写作 - 媒体语言的特点与运用六、综合实践活动1. 研究性学习- 选题与资料收集- 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报告的撰写2. 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知识的应用- 跨学科的学习项目- 社会实践与语文学习七、考试技巧与备考策略1. 考试题型分析- 选择题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答题策略- 作文写作指导2. 备考计划与方法-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知识点的系统梳理- 模拟考试与反馈调整八、附录- 常见文言文虚词表- 常用成语及解释- 经典诗词选读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编辑和格式化。

2020年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范文

2020年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范文

【一】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

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

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3、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

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6、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

它于70年代后期产生。

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30年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

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7、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的女诗人之一。

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

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

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医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高一语文必修三》是中学语文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介绍了唐诗、宋词、文言文等文体的知识点。

在这其中,文言文是最基础的文体之一,了解文言文中的知识点,对于学生建立文言文的基础和深入了解中华文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句法知识文言文语言中的句法非常的严谨,需要注意句子结构和词语搭配。

如《史记》中“居无竹茗”一句,其中“无”字是表示否定的副词,可以理解为“没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没有让他吃到竹茗。

”此外,文言文中还有比较复杂的句式,如“谓诸掌事尽信之,臣未知掌事所以然”(《左传》),这种句式需要仔细理解,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含义。

二、文化知识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古代的文化和历史,如《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刻画了孔子与弟子们的情谊深厚,说明这个时代朋友之间的交往方式。

另外,《孙子兵法》中的“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则反应了中国军事思想中的战略性原则,明确了在战争中了解敌情的重要性。

三、词汇知识文言文常常使用古汉语词汇,这些词汇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可能相似,但含义不同,需要认真学习。

如《左传》中的“潸然泪下”一词,它描述了人们在深情地哭泣时的样子,让人感觉到一种深情和悲伤。

此外,《诗经》中的一些词汇也值得注意,如“纨袴子弟”和“牡丹亭下”的意思分别是指“穿着细软的衣服的贵族子弟”和“花园中的一群美丽的牡丹花”。

综上所述,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句法、文化和词汇知识三个方面的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深层次的含义,并将文言文应用于现代汉语的写作中。

除此之外,学习文言文还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文言文是中国的传统文学语言,它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和智慧,因此,学习文言文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

在学习文言文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知识。

例如,《红楼梦》中常常出现一些儒家思想的影响,如《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

高一必修三必修四古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三必修四古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三必修四古文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师说一、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古义:求学的人句读之不知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三、词类活用1、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师,以……为师(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2、形容词作名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名词作形容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4、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四、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2、被动句式:不拘于时,学于余。

3、3、判断句: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4、介宾短语后置句: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5、【省略句】6、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7、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8、④ (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五、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之(1) 助词,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7 课内文言文(必修3-4 )知识梳理★★ 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进步思想,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 “王道”,反对“霸道” ,以“平治天下”为己任。

2.背景简介: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内残酷剥削,加重劳役,破坏生产。

这就造成了兵员匮乏、劳力不足的局面,争夺人口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梁惠王招贤,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

一见面,梁惠王就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 可见,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本文就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孟子》中的大部分篇目没有题目,后人取其开篇的某些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

《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如此。

3.补充内容:孟子的主要思想:① 民本: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

孟子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是否稳固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附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

②仁政: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③王道: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即像商汤、周文王那样“以德行政者王”。

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 ,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④性善:孟子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四书五经”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 《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也是儒生的必读书。

二、字词梳理1.扫除生字粟(Sù)好(hào)战曳(yè)兵数罟(c ùgǔ )洿(Wū)池养生丧(s ānɡ )死鸡豚(t ún)狗彘(zhì)庠(Xi áng )序孝悌(t ì )衣帛(y ìbó )饿莩(pi ǎo)2.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失其时(“无”通“毋” ,不要)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

颁白,头发花白)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 ,道路。

“莩”通“殍” ,饿死)3.古今异义①河内凶(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②弃甲曳兵而走(古义:跑,这里指逃跑。

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4.一词多义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shù,数词,几,几个)数罟不入洿池(cù,形容词,密)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shu ò,副词,多次,屡次)历载八百余年,数极德尽(shù,名词,命运,气数)汉王数羽十罪(shǔ,动词,责备,列举罪状)兵非我也,兵也(名词,兵器)可汗大点兵(名词,士兵,军队)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名词,战争)公不论兵,必大困(名词,兵法)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动词,拨动)发闾左適戍渔阳(动词,征发)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动词,打开)发诸郡兵救之(动词,派遣,派出)胜材木不可胜用也(sh ēng,副词,尽)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shēng,动词,经得住,能承受)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日出江花红胜火(动词,超过,胜过)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动词,制服,战胜)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实义)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未之有也(代词,代前面所说的情况)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以请以战喻(介词,用)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借)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5.词类活用⑴名词的活用填然鼓之(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用作动词,穿)然而不王者(名词用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⑵动词的活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着的人;死,死了的人)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迁移)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⑶形容词的活用谨庠序之教(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6.文言句式⑴判断句是亦走也(⋯⋯也,表判断)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⑵ 宾语前置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⑶ 状语后置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短语“于邻国”作“多”的状语,即“于邻国多”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短语“以孝悌之义”作“申”的状语,即“以孝悌之义申之” )⑷固定句式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如,⋯⋯怎么样)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是何异于⋯⋯,这和⋯⋯有什么不同呢)三、结构思路图四、主旨归纳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之间的一次对话,围绕着“民不加多”的问题,孟子用作战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设喻说理,暗示梁惠王施小恩小惠并不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增多,而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发展生产,丰衣足食,受到教化。

只有这样,才能“王天下” 。

劝学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荀子一生“序列著数万言” ,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极小部分是他的学生或门人记录荀子的言行的作品。

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用排比句,又善于用比喻,被称为“学者之文” 。

2.背景简介:《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

劝,在本文中是“鼓励”的意思,故题意是“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

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荀子在教育目的上与先哲保持一致,即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士” “君子”“圣人”。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与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鼓励人们“积善成德” ,成为君子。

3.补充内容:荀子思想:荀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的主要思想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所以说人性是“恶” ,而不是“善” 。

②“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天有自己不变的规律,不依赖于人的好恶而发生变化,即“天人相分”。

人类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即“制天命而用之”③“隆礼重法” “法后王”的政治观: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依靠一种强制性手段。

由此,礼转为法,“隆礼重法” ,礼法并称。

荀子提出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意在为封建统治阶级寻求理想的人格榜样。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三、重点字词1.扫除生字中(zh òng)绳輮(r óu)以为轮其曲(qū)中(zhònɡ)规槁暴(gǎopù)蛇鳝(shàn)参省(c ānxǐng)须臾(y ú)舟楫(j í)跬(ku ǐ)步骐骥(qíj ì)锲(qi è)而不舍驽(nú)马金石可镂(l òu)跂(qǐ)而望二螯(áo)2. 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 ,使弯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资质、禀赋)3. 古今异义金就砺则利(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专指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含贬义。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托身,安身。

今义:①托付;② 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一词多义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听见)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名词,见闻,见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动词,闻名,著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动词,传播,传布)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强,句中指声音宏大)疾寡人无疾(名词,疾病)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名词,毛病,缺点)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动词,憎恶,怨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形容词,快,急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名词,痛苦,疾苦)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动词,妒忌)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动词借助,利用)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动词,借)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动词,宽容)假寡人五年,寡人得其志矣(动词,授,给予)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形容词,非正式的,暂时代理的)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断)寡人地绝兵远,不能攻也(形容词,僻远,极远的)博见强志,过绝于人(动词,超过)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形容词,独一无二的,绝妙的)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形容词,强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名词,强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形容词,有余)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副词,勉强)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顺承)5.词类活用⑴名词的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⑵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⑶形容词的活用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积善成德(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6.文言句式⑴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一个“于”引进处所,即“于蓝取之” ;第二个“于”表示比较,即“于蓝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短语“于水”作“寒”的状语,后置,即“于水寒” )⑵ 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即“利之爪牙” “强之筋骨” )⑶ 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之” )⑷ 固定句式无以至千里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三、思维结构图四、主旨归纳《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