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细胞瘤CT及MR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胞样特异性结构,提示肿瘤的神经元来源 ✓ 免疫组织化学:具有特异性----NSE(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和SYN(突触素)呈强阳性,符合神经内分泌肿瘤。
临床表现
✓ 好发于侧脑室内前2/3近室间孔区或透明隔 ✓ 症状主要与脑积水有关,视程度而定 ✓ 早期肿瘤体积较小, 症状多较轻微 ✓ 肿瘤体积增大,可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
发生于5岁前,也可发生于较大儿童。三角区为好发部位,其次为 侧脑室体部,也有报告可位于孟氏孔附近。
室管膜瘤为较良性,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斑点状钙化很常见, 约占50%。肿瘤多不规则,边缘不光滑或呈分叶状,与侧脑室室壁 之间常有广基相连或跨壁生长。肿瘤内可有囊变。MRT1WI呈稍低 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信号不均质是室管膜瘤的特点。 显著不均质强化。 5、室管膜下瘤 室管膜下瘤属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侧脑室和四脑室,多见于中老 年人。 室管膜下瘤少见。个别病例可有家族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鉴别诊断(发生于侧脑室的肿瘤) 1、脉络丛乳头状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最常发生于侧脑室,偶可发生于三脑室。绝大 多数出现在5岁前,尤其易发生于1岁前。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常 位于侧脑室三角区,也可位于侧脑室体部。左侧多见,偶可见于双 侧。 CT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少数呈稍低密度。MRT1WI多 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少数可接近于等信号。 肿瘤具有三个特点:肿瘤内常见颗粒状混杂信号:边缘常为颗粒状 凹凸不平:肿瘤分泌大量脑脊液,肿瘤完全浸泡在脑脊液中。约半 数有散在钙化。增强扫描呈均质显著强化或稍不均质显著强化。 2、脉络丛乳头状癌
发病机制
胚胎(神经管)
左右脑室
脑泡
脑实质
残余原始神经上皮组织
CNC
病理
✓ 组织学上,来源于室管膜下板细胞或者透明隔及穹窿部位的 小(型)灰(质)核(团)颗粒神经元细胞
✓ 大体标本:边清,形态不规则,分叶,出血、钙化常多见 ✓ 光镜:大小一致小圆形细胞 ,胞浆浅染或透亮,部分有核周
空晕,其形态类似少突胶质细胞瘤 ✓ 超微电镜:显示神经分泌颗粒、突触、微管和轴突等神经细
➢ 颅内压增高 ➢ 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
影像特征
✓ 形态常不规则,一般有分叶,以广基与侧脑室透明隔相连 ✓ 病灶周围常无水肿或轻度水肿,脑积水 ✓ 囊变、坏死、钙化常多见 ✓ 囊变区之间可见网状分隔,酷似“蜂窝状改变” ✓ 肿瘤与脑室壁间边缘呈“绳索状”改变 ✓ 增强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 ✓ 一般不侵犯两侧脑实质
形态常不规则,一般有分叶,以广基与侧脑室透明隔相连
Baidu Nhomakorabea
“蜂窝状改变”
绳索状改变
女性,26岁,头痛半月,加重一天,MR示左侧侧脑室内见 不规则异常信号影,实性成分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 号,内见多发囊状长T1长T2信号影,FLAIR呈高信号,DWI 呈高信号,边界欠清,冠状位示肿瘤以宽基底附着于侧脑室 上壁,病变累及室间孔,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双侧侧脑室扩大,以左侧侧脑室扩大为著,中线结构明显右 移位。
男性,56岁,头疼一月伴呕吐,MR示左侧侧脑 室内见不规则等及长T1、等及长T2混杂信号影, FLAIR呈高及低信号,DWI实性部分呈稍高信号, 冠状位示肿瘤以宽基底附着于侧脑室上壁,增强 扫描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区未见明显强 化,双侧脑室扩张,左侧侧脑室明显。
男性,48岁,头疼一周伴呕吐,CT示左侧脑室 内见少许不规则混杂密度要哪个,其内见点条 状钙化影,MRI示左侧侧脑室略扩大,其内见不 规则形异常信号影,与透明隔分界不清,病变 信号不均,T1WI呈等及低信号,T2WI呈高及等 信号,FLAIR 呈高及低信号,增强扫描后呈中 度不均匀强化。
中枢神经细胞瘤
概述
✓ 2007年WHO分类 ➢ “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 ➢ WHO分级II级
✓ 分化较好,一般为良性;为小神经元细胞所构成的肿瘤 ✓ 好发于青年人(20-40岁) ✓ 约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0.25%~0.5%,患者多因脑
脊液循环受阻,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以头痛、恶心及视觉 改变多见,肢体运动障碍及癫痫症状少见,多数患者可见双 侧视神经盘水肿。
脉络丛乳头状癌又称恶性脉络丛乳头状瘤,约占所有脉络丛肿 瘤的10%~20%。易出现在较大的儿童。CT和MR表现与乳头状瘤 相似,难以区别。若肿瘤侵及周围脑实质则提示可能为乳头状癌。 但巨大的良性脉络丛乳头状瘤也可侵犯周围脑实质。
3、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约占颅内肿瘤之5%。其中约8%发生于侧脑室。主要
影像学表现 发病部位:肿瘤好发于侧脑室前2/ 3 处近室间孔区或透明隔,常占 据一侧脑室,可骑跨双侧脑、突入三脑室,这在脑室内肿瘤鉴别诊断 时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有特点的征象是常表现为附着于透明 中隔,大多数肿瘤以宽基底附着于侧脑室上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其它少见的部位有胼胝体、穹隆、尾状核头部和丘脑。 CT表现:通常为囊实性的混杂密度,平扫多呈等或稍高密度,境 界清楚,可呈不规则分叶状,病灶内可见高密度钙化灶及低密度 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多不均匀;病灶周围常无水 肿或轻度水肿,肿瘤较大时多合并脑积水。 MRI表现:平扫T1WI肿瘤实质呈不均匀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 或稍高信号,其内多合并囊变坏死,囊变之间呈“皂泡状”或 “丝瓜瓤”样改变。病灶边缘与侧脑室壁之间分布多发实性条索 状影,牵拉粘连侧脑室壁,这些“条索影”被认为是一个特征性 表现,为病灶边缘囊变区域的囊壁在同一切面径向相同所致。增 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至明显强化,肿瘤血供丰富,有时可见匍匐 血管流空影。肿瘤可阻塞孟氏孔,引起一侧或双侧脑室扩大。
侧脑室室管膜下瘤常靠近室间孔,多位于一侧侧脑室,肿瘤直径多 在75px~100px(1cm=25PX)。肿瘤呈类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 境界清楚。等密度或稍低密度,MR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通常不强化,少数也可表现有肿瘤 内部分轻微强化。
6、中枢神经细胞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少见,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25%~0.5%。好 发于青壮年,平均年龄约30岁左右。肿瘤多发生于透明隔、室间孔 附近,向双侧侧脑室内突出或以一侧侧脑室为主,也可向第三脑室 生长,常表现为附着于透明中隔,以宽基底或细蒂与透明中隔相连。 肿瘤体积较大,形态常不规则,呈土豆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 瘤内钙化和囊变较多见。MR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 等信号或稍高信号。瘤体内有时可见血管流空现象。呈较均质或不 均质轻到中度强化。 7、侧脑室转移瘤
和SYN(突触素)呈强阳性,符合神经内分泌肿瘤。
临床表现
✓ 好发于侧脑室内前2/3近室间孔区或透明隔 ✓ 症状主要与脑积水有关,视程度而定 ✓ 早期肿瘤体积较小, 症状多较轻微 ✓ 肿瘤体积增大,可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
发生于5岁前,也可发生于较大儿童。三角区为好发部位,其次为 侧脑室体部,也有报告可位于孟氏孔附近。
室管膜瘤为较良性,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斑点状钙化很常见, 约占50%。肿瘤多不规则,边缘不光滑或呈分叶状,与侧脑室室壁 之间常有广基相连或跨壁生长。肿瘤内可有囊变。MRT1WI呈稍低 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信号不均质是室管膜瘤的特点。 显著不均质强化。 5、室管膜下瘤 室管膜下瘤属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侧脑室和四脑室,多见于中老 年人。 室管膜下瘤少见。个别病例可有家族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鉴别诊断(发生于侧脑室的肿瘤) 1、脉络丛乳头状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最常发生于侧脑室,偶可发生于三脑室。绝大 多数出现在5岁前,尤其易发生于1岁前。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常 位于侧脑室三角区,也可位于侧脑室体部。左侧多见,偶可见于双 侧。 CT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少数呈稍低密度。MRT1WI多 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少数可接近于等信号。 肿瘤具有三个特点:肿瘤内常见颗粒状混杂信号:边缘常为颗粒状 凹凸不平:肿瘤分泌大量脑脊液,肿瘤完全浸泡在脑脊液中。约半 数有散在钙化。增强扫描呈均质显著强化或稍不均质显著强化。 2、脉络丛乳头状癌
发病机制
胚胎(神经管)
左右脑室
脑泡
脑实质
残余原始神经上皮组织
CNC
病理
✓ 组织学上,来源于室管膜下板细胞或者透明隔及穹窿部位的 小(型)灰(质)核(团)颗粒神经元细胞
✓ 大体标本:边清,形态不规则,分叶,出血、钙化常多见 ✓ 光镜:大小一致小圆形细胞 ,胞浆浅染或透亮,部分有核周
空晕,其形态类似少突胶质细胞瘤 ✓ 超微电镜:显示神经分泌颗粒、突触、微管和轴突等神经细
➢ 颅内压增高 ➢ 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
影像特征
✓ 形态常不规则,一般有分叶,以广基与侧脑室透明隔相连 ✓ 病灶周围常无水肿或轻度水肿,脑积水 ✓ 囊变、坏死、钙化常多见 ✓ 囊变区之间可见网状分隔,酷似“蜂窝状改变” ✓ 肿瘤与脑室壁间边缘呈“绳索状”改变 ✓ 增强中等或明显不均匀强化 ✓ 一般不侵犯两侧脑实质
形态常不规则,一般有分叶,以广基与侧脑室透明隔相连
Baidu Nhomakorabea
“蜂窝状改变”
绳索状改变
女性,26岁,头痛半月,加重一天,MR示左侧侧脑室内见 不规则异常信号影,实性成分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 号,内见多发囊状长T1长T2信号影,FLAIR呈高信号,DWI 呈高信号,边界欠清,冠状位示肿瘤以宽基底附着于侧脑室 上壁,病变累及室间孔,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双侧侧脑室扩大,以左侧侧脑室扩大为著,中线结构明显右 移位。
男性,56岁,头疼一月伴呕吐,MR示左侧侧脑 室内见不规则等及长T1、等及长T2混杂信号影, FLAIR呈高及低信号,DWI实性部分呈稍高信号, 冠状位示肿瘤以宽基底附着于侧脑室上壁,增强 扫描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区未见明显强 化,双侧脑室扩张,左侧侧脑室明显。
男性,48岁,头疼一周伴呕吐,CT示左侧脑室 内见少许不规则混杂密度要哪个,其内见点条 状钙化影,MRI示左侧侧脑室略扩大,其内见不 规则形异常信号影,与透明隔分界不清,病变 信号不均,T1WI呈等及低信号,T2WI呈高及等 信号,FLAIR 呈高及低信号,增强扫描后呈中 度不均匀强化。
中枢神经细胞瘤
概述
✓ 2007年WHO分类 ➢ “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神经胶质肿瘤” ➢ WHO分级II级
✓ 分化较好,一般为良性;为小神经元细胞所构成的肿瘤 ✓ 好发于青年人(20-40岁) ✓ 约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0.25%~0.5%,患者多因脑
脊液循环受阻,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以头痛、恶心及视觉 改变多见,肢体运动障碍及癫痫症状少见,多数患者可见双 侧视神经盘水肿。
脉络丛乳头状癌又称恶性脉络丛乳头状瘤,约占所有脉络丛肿 瘤的10%~20%。易出现在较大的儿童。CT和MR表现与乳头状瘤 相似,难以区别。若肿瘤侵及周围脑实质则提示可能为乳头状癌。 但巨大的良性脉络丛乳头状瘤也可侵犯周围脑实质。
3、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约占颅内肿瘤之5%。其中约8%发生于侧脑室。主要
影像学表现 发病部位:肿瘤好发于侧脑室前2/ 3 处近室间孔区或透明隔,常占 据一侧脑室,可骑跨双侧脑、突入三脑室,这在脑室内肿瘤鉴别诊断 时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有特点的征象是常表现为附着于透明 中隔,大多数肿瘤以宽基底附着于侧脑室上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其它少见的部位有胼胝体、穹隆、尾状核头部和丘脑。 CT表现:通常为囊实性的混杂密度,平扫多呈等或稍高密度,境 界清楚,可呈不规则分叶状,病灶内可见高密度钙化灶及低密度 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多不均匀;病灶周围常无水 肿或轻度水肿,肿瘤较大时多合并脑积水。 MRI表现:平扫T1WI肿瘤实质呈不均匀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 或稍高信号,其内多合并囊变坏死,囊变之间呈“皂泡状”或 “丝瓜瓤”样改变。病灶边缘与侧脑室壁之间分布多发实性条索 状影,牵拉粘连侧脑室壁,这些“条索影”被认为是一个特征性 表现,为病灶边缘囊变区域的囊壁在同一切面径向相同所致。增 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至明显强化,肿瘤血供丰富,有时可见匍匐 血管流空影。肿瘤可阻塞孟氏孔,引起一侧或双侧脑室扩大。
侧脑室室管膜下瘤常靠近室间孔,多位于一侧侧脑室,肿瘤直径多 在75px~100px(1cm=25PX)。肿瘤呈类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 境界清楚。等密度或稍低密度,MR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通常不强化,少数也可表现有肿瘤 内部分轻微强化。
6、中枢神经细胞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少见,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25%~0.5%。好 发于青壮年,平均年龄约30岁左右。肿瘤多发生于透明隔、室间孔 附近,向双侧侧脑室内突出或以一侧侧脑室为主,也可向第三脑室 生长,常表现为附着于透明中隔,以宽基底或细蒂与透明中隔相连。 肿瘤体积较大,形态常不规则,呈土豆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 瘤内钙化和囊变较多见。MR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 等信号或稍高信号。瘤体内有时可见血管流空现象。呈较均质或不 均质轻到中度强化。 7、侧脑室转移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