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描写手法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3.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5.动静结合:通过动态和静态的结合,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6.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来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

7.拟人:通过想象把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情感,描绘生动形象,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表意更加丰富。

8.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以上都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这些手法,诗人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更加生动、深刻地反映生活和人性。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9年第41期1.正面描写(1)空间视角。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答题时常用到的术语有“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俯仰结合”等。

(2)动静关系。

诗歌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采用互相映衬的手法来开拓意境,表达情感。

它包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和“以静衬动”,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便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3)多种感觉相结合。

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高明的诗人不仅善于观察,而且还善于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来表达对外界的感受。

(4)渲染。

即对环境、景物或人的作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的某种本质和特征。

很多时候,渲染和烘托同时出现,但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

一般用于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5)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

联想是由甲事物说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

想象是说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

(6)虚实结合。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7)白描。

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如实地勾勒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

可用于写景如《天净沙·秋思》,写人如《卖炭翁》,叙事如《寻隐者不遇》。

(8)细节描写。

是指对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言行举止、神情意态、心理活动、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典型情节的描写,如张籍《秋思》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侧面描写(1)对比、衬托。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专题02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诗歌鉴赏专题解读

【高考语文】专题02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诗歌鉴赏专题解读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1、正面描写定义: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

例1、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例2、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描写了春天杨柳的娇美形态。

2、调用多种感官(视听结合等)描写要从不同角度,以增强描写的立体感。

描写大多采用视觉描写,但为了多方面地表现所写之物的特点,更加方便抒发感情,常常辅之以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例、唐代诗人王建的《江馆》:“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

”他熟练地运用各种感官,描写出一幅清新的江馆夜市图。

“水面细风生”是触觉,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微兴。

“菱歌慢慢声”是听觉,采莲小调婉转柔美,舒缓悠扬。

“灯火夜妆明”是视觉,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有盛装女子婉丽的身影。

这首宿旅诗,透露出作者欣赏江边夜市的悠闲欣喜的感情。

3、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点面。

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例1、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例1、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特别关注】: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
1.白描:纯用线条勾勒,不事雕琢,不加渲染烘托,不注重色彩。用简练的 叙事性语言突出对象的特征和情态。 2、象征:借助某具体形象,以表现抽象的概念或感情。 3、衬托 :分正衬和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两种,表达不同情感。 4.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写,通常以物(特定的环境气氛)烘托人的心理或 事物特征。 5.渲染: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渲染氛围,烘托情感) 6、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 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7.动静结合: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等手法。 8.虚实结合:实写就是正面描写,写现实中的真实景物;虚写就是侧面描写, 写想象、回忆、梦境。 9、细节描写: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包括 动作、神态、语言、外貌、心理。 10、其它 16 觉度(视觉、听觉、嗅觉、感觉),角度(上、下、远、近),色彩。
高考链接
二、(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捻(niǎn):持取,捻弄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状(1分);虚实相生,把伤别之情、羁旅之苦淋漓尽致地表达 出来(2分)。
12
经典回放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 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 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 歌的内容加以分析。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衬托
• 衬托手法有正衬和反衬之别,但最常用的 还是反衬。
• 衬托从内容上可分为情景衬、动静衬、明 暗衬。
(一)、情景衬
1.以乐景衬哀情 为了突出人的愁苦之情,诗人有时会用鸟语花香、莺 歌燕舞之类的“景”来作反衬,借乐景与哀情之间的矛 盾达到“倍增其哀”(王夫之《姜斋诗话》的效果。
2.以哀景衬乐情 衰败、萧条之景常容易产生悲怆、幽怨之情。古诗词 中诗人有时会利用这“哀”景来衬托诗人乐观、昂扬的 “乐”情。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 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描绘的是一种悲凉、萧条的景象。三、四句 却写出了慷慨的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 不识君”。尽管景是悲凉、萧条的,但情却是豪放、豁 达的。这样以悲景衬豪情就使豪情更显豪放。
[例] (2014·天津高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
答。(2 分)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歌从侧 面描写桃花。“濯手惟闻涧水香”,由“涧水香”写出了桃花之香。
正面描写
A、空间顺序
•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等。
•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 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 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 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 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 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 建章:宫殿名。 问题: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有什么作用?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课件(40张PPT)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课件(40张PPT)
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
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 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巩固练习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 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描写方法
• 动静结合 (动态、静态、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 虚实结合 (虚写 、实写、 虚实相生、化虚为
实) • 正侧面结合(正面、侧面、正侧相结合) • 感官结合(嗅觉 、触觉 、 听觉、 味觉、 视觉) • 远近高低结合 (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 声色形结合 (色彩鲜明、色彩斑斓 ) • 点面结合 • 白描 • 细节描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 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 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 大,从石上流过,汩汩有声,以动衬静, 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答题步骤
• 动静是什么+动静写什么+动静 的关系以及表达作用。
练习
兰溪棹(zhào)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比如: 《蜀道难》中,作者先写蜀道的高险,
又抓住蜀中富于个性特征的“剑阁”精 雕细刻,从面到点,从全景到特写。既 突出了蜀道高险的共性,又表现了剑阁 特有的地形、战争频繁等特性。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点面结合。“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与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 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描写手法全总结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描写手法全总结

诗词鉴赏描写手法全总结| 董腾老师独家干货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古诗词鉴赏之手法题的最后一类-----诗词的描写方法。

白描一、白描: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是不是很直白的描述,将画面不加任何修饰的描绘出来,这就是白描啦!)【例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析】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细描二、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工笔细描的方法就是将人(作者)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感觉等所感知的事物的形体、情态、声音、色彩、气味以及感受等细致地描写出来的一种方法。

描写时常采用形容、修饰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等细腻的笔法对描写对象从正面做充分且具体的描绘刻画)【例】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析】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描写对象。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一.描写手法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

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

”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入凄美意境的。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分析
本诗是 如何表现社日热闹的。 【参考答案】本诗写社
社 日 日,不写正面写侧面, 王驾 通过家家半掩扉、扶得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醉人归的生活细节,表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现社日的热闹和节日村 [注释] (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民的快乐,笔墨极少而 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 (2)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门。 内容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5、白描 工笔: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 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的表现手法。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经过选 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 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 “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通过景象有 力地烘托了人物的伤感之情。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练习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从动静 【参考答案】 一二句以“水面平”“ 结合的角度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 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 后幽美迷人的静态美。 雨后池上 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 刘攽 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 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 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 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评 价 顺 水 又 顺 风 跨 过 技 巧 这 道 关 虚 实 结 合 更 鲜 明 细 节 精 心 显 真 情
侧 陪 正 面 静 衬 动
描 写 手 法 妙 处 多
考 纲 要 求 烂 心 间

诗歌鉴赏描写手法

诗歌鉴赏描写手法
B、衬托法:衬托、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C、对比法: 对比、明暗对比;今昔对比,空间对比 D、工笔与白描 E、列锦
(三)表现手法——描写手法
1、描写角度: 高低(俯仰)、远近、 动静、明暗(光 影)、形声色味态、感官(视听嗅触味)、 点面(整体与局部)
2.描写内容: 人:外、语、心、神、动、细节等 物:色、香、形、声、味、细节等
由近到远、由上到下
碧瓦范成大
碧瓦前头绣幙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一二句:远近结合 三四句:上下结合
动静结合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当时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②襄水:古属楚 国。
诗人是如何突出“早寒”的特点的?
诗人抓取深秋特征性景物,借助树叶飘落,大 雁南飞、“北风”呼啸突出了“早寒”的特点,为 诗人的思乡之情渲染了氛围。
虚实结合

虚: 不 在 眼 前 的
在眼前的,实实在在的。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B已逝之景之境。 C设想的未来之境。 D设想的异地之境。
课文实例回顾
柳永《雨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 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是实 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 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 舍。
正、侧
•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 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理论指导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理论指导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一、常见描写手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4)明暗相衬(5)视听结合(6)点面结合(7)远近结合(8)声色结合(9)细节描写(10)渲染烘托(11)白描二、描写手法的具体含义(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

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2)、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诗人精心是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

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接受主题思想等的作用。

(3).动静结合客观事物有动有静,动和静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和转化。

静的境界是不容易表现的,古代诗人常常用恰当的动态来衬托渲染,把动和静对立统一的情态摄入诗歌,使得诗中的人、事、景的动与静有机地结合,构成或动中有静,或静中有动,或动静相称的和谐画面。

(4)、渲染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诗歌通过多角度用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5)、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6)、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7)、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8)、点面结合:“点”,指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


视角变化
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不同,如高 低、俯仰、远近;听觉、视觉、触觉等。从不同角度 的描写,使景物更全面,获得美感。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色彩渲染
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 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 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词语,体会 诗歌流露的感情色彩。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表 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又开封”这 一细节描写,显示出作者对这封“意 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 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 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 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 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 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的作用。
约 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白描
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 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勾勒出人 物、事件和景物的情态面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分析

高考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经典通用版本PPT课件)

高考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经典通用版本PPT课件)
工笔
工笔画
精 雕 细 刻 , 纤 毫 毕 现
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描写。 相对于白描,工笔也可以称为细描。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试对第四句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敲”
是“敲打、敲击”的意思,诗人是在约客客不 至时的反复玩弄棋子的轻轻敲击,反映寂寞、 无聊、幽怨。此处的“闲”是“闲极无聊”。 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既写了诗人 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 种怅惘寂寞的心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极力渲染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
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三、四两句写想家,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
家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
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使思
念之情加倍突出。
细节
细节描写是指对生活中细微而又具 体的言行举止、神情意态、心理活动、 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典型情节的描写。一 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细节之于诗, 如秋波之于佳人,其审美意义全在于含 情脉脉的暗示。
阅读本诗,试分析怎样表现主题的。 从军行七首(其五)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像(燃烧着一样)或是显得花朵象火一样红
艳。 )等修辞,表达了作者看到如 此美丽的景色,勾起了对故乡的怀 念,感慨何时才能重回故里,思乡
情切。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句用了对偶:“江”对“山”, “碧”对“青”,这“鸟”对“花”
等。
这首诗抒发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描写方式: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一&8226;侧面描写1.渲染烘托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声”来反衬“庭阶寂寂”的还有用事物状态(或说情态)来渲染的情况如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前两句写作者此番归来是“春风三月落花时”,眼前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黄鸟,即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所以诗说“辛夷花尽杏花飞”一“稀”、一“尽”、一“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调零空寂的气氛2.各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二.正面描写1.动静结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2.虚实结合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3.色彩的渲染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4.观察角度的变化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5.白描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如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致而又具体的典型情景,加以生动细致描绘和刻画的方法如元稹(唐)《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里,宫中的红花无声无息地盛开,此时正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环顾左右,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闲坐无聊,一个个数说着玄宗昔时的繁华盛世此诗在塑造意境上主要用三种方法:一是细节描写,诗人选取“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写宫女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看似轻笔带过,实则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又如唐代诗人李端《听筝》:“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时时误拂弦”的细节,把“欲得周郎顾”的微妙心理情态表现得入木三分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虚实也可以是反衬其次要善于根据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么手法技巧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Ⅱ.答题模式:(1)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描写的(3)说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Ⅲ.实战练习:(晚练完成前4题,其余作为课外补充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御街行&8226;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注】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是如何描写内心的无尽愁苦的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施肩吾[注]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读张舜民(宋)《村居》,完成下面两题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2)分析此诗主要用来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8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6.读欧阳修的《别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体会其首句运用色彩渲染的描写方法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8226;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山东卷)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技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词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