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 第三章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第三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3.1 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国际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衰弱,美国崛起,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宣告结束;亚、非、拉美国家民族意识崛起,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新的启示。

(2)国内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笼罩着中国,尊孔复古思潮甚嚣尘上。

2.新文化运动(1)开始的标志: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2)性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3)主要阵地:北京大学(1917.1,蔡元培)和《新青年》;(4)主要内容:民主和科学(5)三个层面:提倡新民主,反对旧民主;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6)其他重要知识点A 1918.5 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 文学革命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3.评价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1)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和封建主义旧势力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2)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3)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上的准备。

局限性:(1)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根源;(2)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缺乏改造实践性;(3)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3.2 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1)新的时代条件: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又迅速的发展,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3)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标记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知识解读】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春,在香港建立起兴中会总部,规定革命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檀香山兴中会的创建和香港兴中会总部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从此他鉴定地走上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道路。

标记中国同盟会【知识解读】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领会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知识解读】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之为三民主义。

其基本内容为:(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是革命推翻清王朝,改变其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现中国的独立。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主”,也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就是通过涨价归公和照原价收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实现土地的国有化,国家可以利用全国地产收入来发展经济。

领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知识解读】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重点笔记(1)

自学考试“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重点笔记(1)

第三章⾟亥⾰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 年⾄ 1907 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命⼿段还是改良⽅式这个问题,⾰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场⼤论战。

⾰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命的必要性,正义性, 进步性。

⾸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因此,爱国必须⾰命。

只有通过⾰命,才能"免⽠分之祸",获得民族独⽴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命,⽽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命虽不免流⾎,但可"救世救⼈",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们在⾰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乃⾄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命本⾝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命的两个⽅⾯。

2,为什么说孙中⼭领导的⾟亥⾰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化? ⾟亥⾰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的的⾰命,是⼀次⽐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命。

在近代历,⾟亥⾰命是中国⼈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奋起⾰命的⼀个⾥程碑, 它使中国发⽣了历史性巨变。

第⼀,⾟亥⾰命*了封建势⼒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亥⾰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了中国历第⼀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亥⾰命给⼈们带来⼀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亥⾰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发⽣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亥⾰命不仅在⼀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涨。

3,⾟亥⾰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案是⾏不通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3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3章

黄兴的角色:“实干家”
创立“华兴会”; 直接指挥多次武装起义; 顾全大局,积极协助孙中山创立 、领导同盟会,开展革命工作。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 的全国性政党
有统一的革命纲领。 有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央设
能避免贫富悬殊的社会 弊害极多,如行于革命时,
问题。
会导致天下大乱。
论战的结局与意义:
1907年8月《新民丛报》停刊。虽然革命 派也有理论上的弱点,论战最后以革命派胜出 而告终。梁启超也不得不承认“数年以来,革 命论盛行于中国,……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口 谈革命,而身行破坏。”
通过这场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 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3)奖励实业: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随即 开始订立各种商律、商法。
(4)教育改革: 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上谕宣布停罢科举,
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此 废除了。
兴学堂:到1909年,各省先后创办各类新 式学堂将近 6万所,学生人数超过160万。
派留学:清政府通令各省选派出洋,鼓励 自费留学,形成20世纪初的一次留学热潮。
(5)预备立宪
1906年清廷宣布“筹备立宪”,以此平息朝野 上下的立宪吁求,缓解统治危机.1908年清廷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九年“预备立宪”期。
1905年,清廷 派遣五大臣出 洋考察各国宪 政,赴欧考察 的五大臣及随 员在罗马合影
1911年5月,清廷组织了“责任内阁”。但13位 任命者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 “皇族内阁”,其强化满族专制统治之心,昭然若揭。 这不仅使立宪派大为失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 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学号:Y311120-37姓名:李光华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一)民族危机的加深1、帝国主义对华掠夺性贸易恶性膨胀2、掠夺中国的铁路筑路权和矿山开采权3、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投资4、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斗争(1)德、日、英争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2)英、俄争夺对西藏的控制(3)日、俄争夺对中国东北的控制(二)清政府的统治腐朽1、完全成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2、晚清“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3、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4、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二、辛亥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1894年11月,檀香山,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诞生。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提出纲领同意思想(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1、武昌起义与准备经过(1)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2)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3)1912年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2、中华民国的成立(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1866.11.12— 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 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 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 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 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 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 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 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 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 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 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2、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章 炳 麟 的 早 期 革 命 活 动
邹 容 、 陈 天 华 的 革 命 宣 传
同 盟 会 的 成 立
革 命 党 人 的 早 期 武 装斗 争
一 、 封 建 帝 制 的 覆 灭
中 华 民 国 成 立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约 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中 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 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 治上乱了阵脚。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 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激发 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 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 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前的国内客观形势是: 第一,民族危机的加深。 军事侵略: 1904——1905 年 在中国东北发生日俄战争,日本 战胜俄国,侵略势力趁机扩展到 南满。英国则趁日俄相斗这机, 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
经济侵略:铁路和矿山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到19 14年,列强的铁路直接投资约2.92亿美元,筑成的铁路3772公里。 在矿山方面,到清政府灭亡时止,列强控制了中国全部铁矿的开 采,控制了煤矿机器开采量的90%以上。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早年被李鸿 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章派去过朝鲜。甲午后,他又受李 鸿章推荐,从小站练兵开始,逐渐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羽毛丰满,北洋六镇牢牢抓在他手 里。庚子事变后,受李推荐,他受 任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宰相当 国,权倾一时。直到 1908 年,光绪 帝与慈禧太后驾崩,溥仪登基,他 被摄政王载沣开缺回籍。 1911 年武 昌起义爆发,他被重新启用。
宣 布 “ 新 政 ”
1905
五大臣 出洋考 察宪政
1908 1908
《 钦 定 宪 法 大 纲 》 光 绪 和 慈 禧 死 溥 仪 上 台
1911
撤军机处, 设责任内阁
影视
革命形势高涨
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及随员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颁布者不 能见诸实行。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 干涉。 ——《钦定宪法大纲》
在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北洋军阀 专制统治
在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 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文化思想上,尊孔复古
2、挽救共和的努力
宋案和二次革命
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 中有关总统颁布命令须经内阁 同意副署的规定,迫使唐绍仪 和同盟会的几个阁员辞职。经 过频繁更换内阁,最后武力威 胁参议院任命其亲信赵秉钧为 内阁总理,达到了直接操纵国 务院的目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笔记一、开篇印象哇塞,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第三章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神秘盒子。

这一章里可藏着好多重大的事儿呢!你就想啊,这就好比我们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迷宫,每一个转角都有惊喜或者惊吓在等着我们。

比如说,太平天国运动就像一场巨大的风暴,一下子席卷了当时的社会。

那洪秀全就像是一个带着特殊使命的人,站出来振臂高呼,带着一群对生活不满的老百姓,想要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闯出一片新天地。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太平天国运动为啥会兴起呢?这就跟当时的老百姓生活苦得像黄连似的有关啊。

那时候,清政府腐败得不像话,苛捐杂税就像吸血虫一样,把老百姓的血汗都吸干了。

老百姓能咋办呢?就像被逼到墙角的小老鼠,只能奋起反抗啊。

洪秀全就瞅准了这个时机,他说他做了个梦,梦见上帝让他拯救苍生。

这事儿听着有点玄乎,可在当时的老百姓眼里,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他们觉得,终于有个希望了。

于是,大家纷纷响应,太平天国运动就这么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

我就想啊,要是我当时也是个苦哈哈的老百姓,说不定也跟着洪秀全干了呢。

三、太平天国的理想蓝图太平天国提出了好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想法。

他们弄出了个,这制度可不得了,就像是给老百姓画了一张超级美好的大饼。

在这个蓝图里,人人都能分到土地,就像把一块大蛋糕平均分给每一个人一样。

大家都不用再为了一点土地争得头破血流了。

而且啊,男女平等的观念也冒头了。

这在当时的社会,就像在一潭死水里扔进了一颗大石头,惊起了千层浪。

女人们心里肯定想:“哎呀妈呀,终于有出头之日了。

”这可和以前的社会大不一样,以前女的就像附属品一样,啥都得听男的。

太平天国这么一搞,可把那些保守的人吓得够呛。

四、运动中的问题可是呢,这太平天国运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像一艘刚开始航行得还不错的船,慢慢地也出现了漏洞。

他们内部开始争权夺利,那些个领导人就像一群饿狼,都盯着最高的权力。

杨秀清还老是装神弄鬼的,想把洪秀全的权力给架空。

这洪秀全能乐意吗?就像两个小孩子抢玩具一样,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201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201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民权 作为革命对
象;只重视 国家政权形 式,忽视人 民在国家中 的地位;没 有彻底的土 地革命纲领。
(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 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 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1、内容: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 军阀的斗争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的终结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北洋军阀:1912--1928
百年心事总悠悠, 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 钓翁眼底小王侯。
1.袁世凯军阀统治建立的原因
(1)帝国主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 (3)立宪派的大力支持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 (5)袁世凯的军事实力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沉重打击 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36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 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 放。
37
第四,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 会变革,推动了民族酱主义经济的 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了改变和人 们精神上的解放。
(1)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加深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 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改革兵制,训练新军。 三,改革学制,提倡新学。 四,奖励工商,举办实业。
预备仿行宪政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 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3《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其中以棉纺织、面粉 加工等行业最为显著 1901至1911年间设立的纺织厂共85家, 资本额400多万元; 食品厂共95家,资本额1300多万元。 卷烟、造纸、火柴、玻璃等轻工业, 都有一些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 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905年华兴会部分成员在日本合影。前排左边1黄兴, 左3胡瑛,左5柳阳谷;后排左1章士钊,左4刘揆一
(2)同盟会成立
---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时间: 1905年 东京 《民报》 机关报: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2)国家统一完成,对外获得了民族独立;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建立,人民当家作主; 中共成为执政党。这些为社会主义制度 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以 来,中共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 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穷落 后的中国变成了初步繁荣,充满活力的 社会主义国家。
1、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有了明显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 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的阶级基础。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及其早期革命活 动 (视频) (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出生于 广东省香山县一农民家 庭。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 学名文,字德明,号日 新,后改号逸仙,旅居 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 “中山”因而得名。
(3)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陈天华著《猛回头》、《警世钟》。“须知
这瓜分之祸,不但是亡国罢了,一定还要灭 种”。 学生读之“如同着迷”,士兵读之“即奉为 至宝”。“散至民间,则用为歌本,遍行歌 唱,其效力之大,不可言喻”。
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重要内容是排满思想。
他们的反满宣传,加速了清政府的瓦解过程, 吸引了一些群众。但这个口号又容易滋长种 族主义情绪,模糊了斗争方向,把一切仇恨 简单地集中到满族统治者身上,清政府一旦 倒台,革命势力就迅速瓦解。

(一)民族主义(前提)
1、内容: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 华”。指用“民族革命”的方式推翻满 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针 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 别告诫,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 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对人民的一切专制、 压迫、奴役。
2、评价: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 族国家”的近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 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在三民主义思想中,民族主义是前提,而民 族救亡也是当时中国最紧迫的任务。由于国 内外的险恶条件,孙中山终其一生也没看到 中国真正独立自主的一天,民族主义的宣传 也就最为醒目。

1901年在日本,有人约黄兴去见孙中山,他以为孙不 过是“绿林豪杰”,所以不想见。后来他听说孙中山 是个书生,也以为不过是刘秀、邓禹之流,还是不想 见。直到1905年的一天,他在英国,有人来敲门,自 称“孙逸仙”,“温和端正”,他才感到很吃惊。在 自述认识孙中山的过程时,他颇有感慨地说:“我起 初不满意孙汶[文],就是因为他不是科第中人,不 是经生文人,并且疑心他不识字。到认识以后,才知 道他手不释卷。”当年留学欧洲的朱和中也回忆说, 孙中山去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时,他念着孙亲笔起草的 誓词草稿禁不住笑了。孙问其故,他回答说:“康有 为和梁启超常说您目不识丁,我见誓词简练,知康、 梁所言之妄。”孙傲然说:“我亦读破万卷也。”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下沿途传教。冯云山到了桂平,大力传教,在紫荆 山建立起了几千人众的拜上帝会组织。洪后来从广 西回到广东继续以塾师为业。1847年洪再次去广西 寻找冯云山,看到冯云山将拜上帝教成员发展至 2000余人时,不禁欢喜欲狂。 。
不久冯被捕,洪秀全赴广州找美国传教士交
涉让耆英放人。杨秀清与萧朝贵乘机“天父” 下凡,带天父安定人心.
200%; 土地:1661-1850,从5.49亿亩增加到7.37亿亩,增长 35%; 以上的不平衡导致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人地矛盾因 为官府的盘剥更加显现,如果政府税赋不重,人均1.86亩 足可以养活一个人,但土地并不集中,无事可干的流民 越来越多,得不到政府的社会保障,自然容易一呼百应, 走上造反道路。
曾能训练出一支组织性、战斗性极强的军队,
政治腐败
3000两可捐得一知县之职,为了捞回这笔投资,
如何搜刮呢?
武备松驰
旗人已颓废不堪;绿营兵丧失斗志;鸦片战争没
有让清政府重振军威。
自然灾害
1849年广西饥荒。1851年金田大起义。
客家人与基督教
客家人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语言、习俗不
同以及客家信仰基督教与“本地人”信仰偶像、 神灵之间,使矛盾激化。
鸦片战争的影响
白银大量外流,恶化了经济,铜钱贬值。18世纪
一石米3000文铜钱,而当时一两白银兑换1000 文铜钱,故一石米能换3两白银;鸦片走私泛滥 使中国白银大量流失,银价急剧上升,一两白银 换2000文铜钱,因此鸦片战争前后的一石米只能 兑换1.5 两白银,农民地租负担增加一倍。广州 受鸦片贸易影响很重。自给自足农业遇到瓦解。
洪、冯商议承认杨、萧代天父、天兄传言附
身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1851.1.11在金四村正式宣布革命以庆祝洪秀 全37岁生日(虚岁38岁)。 永安建制:东、南、西、北、翼。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土地改革运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土地改革运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土地改革运动第三章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土地改革运动。

该运动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本章将对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影响进行简要概述。

背景: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领导的一项农村改革运动,旨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并反对封建地主阶级。

该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土地改革。

目的: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实现土地的公有化和农民的分田到户。

通过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农村实现了农民所有制的建立,打破了封建地主的统治,推进了农村社会主义革命。

主要内容:土地改革运动主要包括土地调查、土地分配和土地确权三个阶段。

土地调查阶段是调查农村土地的经营情况和土地所有权状况,为土地分配提供依据。

土地分配阶段是按照农户的劳动能力和土地需求进行公平合理的土地分配。

而土地确权阶段是对土地所有权进行登记确权,确保土地上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得到法律保护。

影响:土地改革运动的实施对中国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业产量。

另一方面,它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

土地改革运动也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结论: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对中国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运动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1. XXX, XXX. 中国近代史纲要. XXX出版社,2010.2. XXX, XXX. 中国土地改革运动研究. XXX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分节知识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分节知识点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外患:1904-1905,日俄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

内忧: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开始: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结果:“预备立宪”并没能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危机。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由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创始人——孙中山时间——1905地点——美国檀香山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创始人——孙中山,黄兴等时间——1894地点——东京机关报——民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的阶段(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的《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一)三民主义学说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16字政治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时间:1905-1907派别:革命派VS改良派阵地:《民报》《新民丛报》内容: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焦点)[皇帝]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大家]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社会]结果:革命派取得胜利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一)各地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黄花岗起义: 1911年,黄兴带领革命党人发动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七十二烈士葬于黄花岗,故称“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时间:1911年5月起因:清政府皇族内阁为修建铁路筹集借款。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 民主思想的宣传 – 革命政党的建立 – 武装起义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和思想家
中国同盟会
1905年在东京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 阶级革命政党。
以16字革命纲领,为同盟会员共同奋斗的目标; 它有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央成立总部,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 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四、辛亥革命的失败和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2、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1905年11月,三民主义在《民报发刊词》中公之于 世后,立即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反对。双 方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 展开了一场为时两年多的大辩论。
焦点:
1、要不要暴力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在中国实行共和 3、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
第62-63页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 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3、护法运动
1917年9月,孙中山到广州成立了护法军政府,担任大元帅,陆荣 廷、唐继尧任元帅,举起护法大旗。但在直系军阀的拉拢下,西南军阀组 织了“西南自主各省护法联合会”,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政府相对抗。 1918年5月,孙中山愤然辞去大元帅的职务,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 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课后作业(p74)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的建立 3、封建帝制的覆灭
1、武昌起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本章提示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

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

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 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 情和民族觉醒 • (4)促使社会经济 思想习惯和社会 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 变化 • (5)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 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 族解放 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上海浦东洋泾镇妇女反对厘局苛抽布匹税的 时画
扬州十二圩妇女捣毁淮盐总局的时画
清政府为了维持它 的反动统治,对人 民实行残酷镇压。 图为上海县衙门的 酷刑--站笼
讽刺画
“官肥民瘦”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 1900年12月,慈禧以光绪名义发布《变 法诏书》:“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 成不变之治法……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 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其改革内容 为“参酌中西要政,举凡朝章国政,吏治 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 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 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 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1901年4月,清 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舆论阵地
• 辛亥革命的救国方案是三民主义。(1)资产阶级革命 派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主张。(2) 然而民族主义没有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幻想 在不触动帝国主义在华权益的条件下建立民国,这一局 限必将影响整个革命的进程和结局。也没有明确的把汉 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这部分人后 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3)民权主义 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 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 的保障。(4)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不能在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发动广 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 国,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单独领 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

中国近代史纲要_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_第三章

保路运动 纪念碑
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 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 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 取得了首义的胜利。在一个月内,就有 13个省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 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军政府旧址
武昌起义时用的铁血十八星旗,后来用作陆军旗。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 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 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 展开了一场大论战。内容: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2、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 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 会革命。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一 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 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另一版本的井田旗
浙江独立时首先采用五色旗,代表五族共和, 后来被南京临时政府接纳为国旗,北洋政府沿用。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 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 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 力。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 大主义:
1、民族主义 2、民权主义 3、民生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纽约时报》评价

当慈禧在世时,清国有领袖。那时人人都清
楚谁是国家之舟的舵手,她统治整个民族, 再精明的男人也要按她的吩咐去做。当她一 旦离开人世,尽管是个女人,清国也马上感 到自身缺乏强大的领袖。在慈禧有生之年, 她为女性参政树立了榜样,她创造了全世界 女性的巅峰之作。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 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 排壑,不可遏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 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武昌起义

1911年8、9月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决
民国军阀图
北洋系 袁世凯 皖系 段祺瑞
直系 冯国璋
保定系 曹锟 洛阳系 吴佩孚
奉系 张作霖 张学良 晋系 阎锡山
滇系 唐继尧
桂系 陆荣廷 李宗仁 白崇禧
孙传芳 龙云
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的局限性 第一,革命纲领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纲领。
孙中山( 1866-1925 )名文,字逸仙。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
1878年,赴檀香山接受西式教育。
1886年,香港西医书院学医。
1894 年,上书李鸿章:“人尽其才、地
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1894年冬,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民主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出现
上海、日本东京的知识分子和留学生创办了一系列
武昌起义雕塑
黎元洪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第 一任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中华民国”, 定 1912 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第三章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

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

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辛亥革命
本章重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
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本章提示
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

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

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

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发点。

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5、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政治集团。

1912年到1928年为其统治期。

16、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

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于83天后取消。

17、“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

18、护国战争:1915年12月,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孙中山护法运动的目的:要求北洋军阀统治者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国时期的国会。

20、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标志:1922年6月,孙中山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

重要考点讲解
二、简答题
1、怎样看待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革命党人和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

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

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2、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简述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

坚持两个月后失败。

孙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

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

·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针对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

两次护法战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

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重要考点讲解
二、论述题
1、试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

但是,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

2、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
总: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分: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具体表表现: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

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同盟会的组织松懈,派系纷杂。

辛亥革命后,有的主张解散同盟会,有的另建党派、自立山头。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失败的原因和经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

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而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