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的构成及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及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如何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性质。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相互作用。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蒸发、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2. 讲授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性质,讲解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3.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并掌握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 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分析实例,如水的蒸发、酸碱中和反应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及在化学现象解释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所学,完成练习题,巩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性质。

2. 搜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尝试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1.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时,要清晰、简洁,便于学生理解。

2. 在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时,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4.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 合理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微观粒子的直观认识。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我认为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要通过分子原子这一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所以我们几个人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

本节课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教师把能把抽象的教学概念和知识点生动具体化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在本节课后我询问了部分同学感受,普遍感觉分子概念比较抽象,分子特点部分例子不好理解。

由此我建议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可适当补充简单生动的演示实验,例如,用气球容易压缩证明空气分子间有间隔;让学生闻氨水刺激性气味证明分子在运动等。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分子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另外,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我觉得本节课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

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反思1、反思教学目标的指定教学目标全面、准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⑵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

(3)认识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并学会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宏观现象。

(4)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⑴使学生养成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的习惯,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⑵初步学会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分子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永无止境。

(3)在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反思教学目标的实施教学过程中予设目标顺利的达成,课堂即时性目标也有效利用。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1、反思教学内容的组织利用香水做“闻味猜物”游戏,有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抓准切入点,激发兴趣。

然后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为主线发现问题,引发思维,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小组汇报方法,归纳小结解决问题,反思应用。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活动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习效果很好。

2、反思教学问题的设拟问题设置是整节课的题眼,我经过反复推敲,逐渐把问题设置的具体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问题循序渐进、有思维量、,引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过度语言明确、简练、具体,有启发性。

使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和谐、流畅,教学效果很好。

3、反思课程资源的利用和补充本节课我采用游戏引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引发了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有效获得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习兴趣的保持。

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并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来自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行拓展和应用,使学生学会了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完整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

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班级化学课标试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探究氨分子集中试验时,留给同学宽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大胆猜想。

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

让同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试验奇妙,预备充分的资料。

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

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试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育同学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2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同学的奇怪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学问,并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

其次,引导同学依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同学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集中为演示试验和氨分子集中试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试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转变。

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进展同学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培育了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力量,又使同学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胜利后的喜悦,从而使同学产生亲近化学、喜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

2、其次课时教学反思鉴于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学问,同学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力量,假如按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同学产生枯燥的感觉。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重点:1.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难点: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粒子。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在课堂上我花了较多的时间进行讲解和引导。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及时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交流与合作,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巩固。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其他相关知识,如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体积、运动等。

2. 引导学生探讨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七、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组织一次课堂测试,测试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改进:1. 对于理解程度不够的学生,可以进行课后辅导,加强他们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

2.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反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如海学校陈泽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掌握分子的性质。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一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性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48~49页,并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完成下列填空:1.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填写“探究”实验报告:实验1 实验2 实验3操作向盛有约20 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观察几分钟现象溶液不变色溶液变红色烧杯A烧杯B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时的分子间隔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液体分子间的隔>固体分子间的间隔。

【教师点拨】1.温度改变,物质的体积改变,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改变,但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变。

如热胀冷缩现象、瘪的乒乓球置于热水中鼓起等。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五篇)第一篇: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引入开始采用的是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从而感受到香水成分在空气中的扩散。

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在物理上已经学过分子运动,很快就提出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没有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对此进行了一些改进:用两个实验“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冷水与热水的对比”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思考,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铺垫。

2、由于品红有毒,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改为高锰酸钾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增强了对比性,学生更加清楚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当讲到“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时,开始讲课只是叙述给学生听,虽然学生都为之惊叹,但是没有亲身体会。

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了以下修改:在讲完“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之后,先给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心里默数,然后问他们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数了多少个数字,再告诉他们“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这样,学生对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之多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4、“活动与探究”部分,开始时采用课本上的组织形式,先做实验1(即先将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让学生知道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之后,再做实验2(大烧杯罩两个分别盛有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小烧杯)。

由于产生了思维定势,学生一致回答酚酞变红是因为氨水的成分进入了酚酞溶液(因为学生在物理课中已经学过分子的有关性质),然后得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论。

学生思维不够活跃。

对此,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将实验的顺序作了调整:方法一:直接做了实验2,并介绍氨水以及酚酞溶液的成分,让学生看到同样罩在大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和浓氨水,渐渐地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而氨水的颜色却没有变化。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通用3篇)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通用3篇)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通用3篇)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通用3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帮大家的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引入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采用向教室中喷洒花露水,学生都能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香水挥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凉意、闻到香味,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并且制作了课件动画。

由这个问题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这样处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

本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几个演示实验都以学生做为主体展开,有学生操作。

比方:品红的扩散、浓氨水遇酚酞变红。

品红扩散我做了改动,补充为热水和冷水中的比照实验,学生明显看到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扩散快,由此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结论。

浓氨水滴入酚酞变红,实验现象明显,由这个实验引发学生思考:浓氨水与酚酞不接触是否能变红?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

自己在一些方面还有很多缺乏,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提高。

本节课“分子和原子”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间的反响向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在物质发生变化时从个数和种类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同时也是为以后进一步学好化学打好根底。

但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抽象认识存在疑惑,这就从学生已有知识的根底上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接受微观粒子的存在,并且也让学生知道宏观物质间的反响其实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粒子在发生着重新的组合而形成新的物质或微粒间间隔的变化。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反思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反思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反思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过程和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教材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对实验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表象。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班级化学课标试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

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

1、表达课改理念,把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技能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探究氨分子扩散试验时,留给同学宽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大胆猜想。

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

让同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试验奇妙,预备充分的'资料。

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

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试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育同学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中有一个酚酞与浓氨水反应的试验,我不是像以前先讲“氨水有挥发性,酚酞有遇氨水能变红的性质”,然后在做试验,从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而是以“小魔术”的形式进行导课:先展示两瓶无色液体,然后各倒入两个烧杯中,在用大烧杯把它们罩住,过一会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无色液体变为红色。

这样激发同学的爱好,然后鼓舞他们大胆猜想,并用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同学通过试验得出“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的结论,在进一步讨论这种粒子的性质。

在验证分子之间有间隔时,用等体积的酒精与水混合,同学做完演示试验后,我没有像以前上课时径直问“为什么混合后体积小于两者体积之和?”,而是有意很严厉地说:“刚才做试验时谁偷着喝酒了?”他们当然没喝,也就不会承认了,这是我再说:“谁能做一回福尔摩斯,把这个案子给破了?”这样就引起了全部同学的留意,教学效果明显比以前好,而且对这个试验印象深刻。

另外,我并没有做类似“小米和黄豆混合”的试验来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由于依据以前的教学效果来看,做完等体积的`酒精与水混合的试验后,同学虽然看不见分子,但也能够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隔这性格质,也会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分子的这条性质;反而是做了上述那样的试验后,给同学造成误导。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课程背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而分子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1.2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2)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3)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关系;(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子的定义和特点,原子的定义和特点,分子和原子的关系;(2)难点:分子和原子的运动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1.5 教学准备(1)教材或教学资源;(2)多媒体设备;(3)实验器材。

1.6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2)讲解:介绍分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运动规律;讲解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原子间的结构;(3)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分子间的吸引作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4)讨论:分组讨论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化学、药品制造等;(5)总结:概括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强调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1.7 作业布置(1)复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总结其特点;(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释。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2 教学改进(1)在实验环节,增加实验教师的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2)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应用。

三、教学评价3.1 学生评价3.2 教师评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有了加深。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资料信息,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有价值的猜想进行科学探究,能对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知道微观粒子的性质。

3、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4、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性质——利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教育功能: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在促进学生科学物质观、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功能4.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由前一段的学习,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对物质的构成、组成提出了问题。

本节课对学生所提问题从化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知,建立起微观现象的理性认识。

对分子、原子等基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大多数学生将初中化学知识融会贯通打下重要的基础。

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对分子、原子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有了一定的判别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一段时间对化学的学习,学生通过观察身边一些常见的物质,认识到了它们所发生的奇妙变化,对化学产生了好奇心,对物质的组成、构成等产生了兴趣。

对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是学好这段知识的关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对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知道微观粒子的性质。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文第一篇课题《分子和原子》教学需要2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重点理解其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本次课堂教学设计意图是:由老师巧设悬念和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试验和商量,采纳活跃的分组竞赛等形式总结和发觉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实施当中,主要采纳探讨、讨论、学生试验、分组竞赛等参与教学,效果较好。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活跃的分组竞赛形式进行尝试教学。

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兴趣和动力。

学生在竞赛学习过程中有“比〞法,不知不觉中就自己努力发挥,参与到其中来。

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初中学生毕竟是很好强的。

〔二〕是采纳探讨、讨论和学生参与试验来进行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自行讨论和解决有关问题,充分敬重和表达学生的能力及结论。

向“民主化〞方向进展。

表达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施行合作学习,沟通探讨。

从而扩大学生的学问面,培育和增添其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对“分子基本性质〞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讨,自己动手去参与试验得出结论,会比老师讲解和演示来得简单接受和把握。

因为学生的试验和商量发自自己的努力和发觉而得到的。

老师应从原来的扮演“演员〞的`角色向“导演〞进展。

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开心,能亲身体验并学会方法,无形中培育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才是所谓的“素养〞教育。

探讨方式教学在引导学生对学问的拓展及联系实际运用方面也有很大进展。

本次教学在联系实际生活方面也有所突破,能联系“臭味〞微粒运动等环境问题展开,并有机进行德育教育。

使学生喜爱美的环境和主动爱护环境。

〔三〕在引导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能巧设伏笔。

细心设计教学内容,把学问点以问题形式存在,让学生发觉问题的同时对学问的理解、记忆和把握更深刻。

当然,本次课堂缺点和漏洞许多。

比方由于化学试验的成分较多,导致时间把握不好。

对学问的传授有些零乱,深、广度不够等等。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分子和原子》

一、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微观想
象的形成。
教材分析
二、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分子、原子。
三、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
粒子。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物的。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
学生能积极参与化学活动探究,学生对化学实验有 着浓厚的兴趣,小组讨论激烈,课堂气氛活跃。
微观粒子的运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
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例研究综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获得情
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人主题内容的学习。通过观察分
析与科学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 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问题为中心,重点强调 学生的学,组织学生大胆尝试,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日常生活实例的紧密联系,展 开想象力,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2、 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 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3、 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结合鲜活的、真实的情景材料, 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
力分析 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以
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结构等内容
奠定基础。
教师出示一瓶花露水,并把花露水滴在讲台上。同
学们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露水的香味引导学生大胆进
行猜想,我们能闻到花露水的香味,却看不到进入我们
鼻孔里的细小花露水的粒子,在此基础上讲解,许多物

分子和原子_教案 初中初三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分子和原子_教案  初中初三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难点】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

【实验准备】品红的扩散氨分子扩散实验二氧化氮气体在空气中扩散水和酒精的混合压缩水和空气【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问题情景投影四幅Flash动画画面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见了花香,你闻见了吗?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

4.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泥块,冬天和夏天为何不一样宽?【引入课题】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拓展】结论: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播放动画】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活动与探究】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

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

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

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你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镇海中学陈志海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教材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

它们包括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观念、离子等内容。

本单元教材知识间的关系如下: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本册双基内容的一多半,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

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单元重点是: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教学难点是:核外电子排布观念。

单元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4.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5.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6.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7.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8.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9.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

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品红液、水、烧杯。

2.学生用具: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水。

一、导入课[创设问题情境]带一瓶香水走进教室,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验思考下列问题:1.你们闻到香味了吗?为什么闻得到?2.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3.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4.湿衣为什么会变干?而且夏要干得快些?5.糖块放在水里,会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这是什么原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并用这一设想来解释上述问题。

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子和原子。

二、推进新课1.分子的特点[过渡]本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特点。

[演示]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品红的量一定要少。

品红的扩散现象极易观察,但从放入水中到扩散均匀需时间较长。

可以留一两份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

用温水做这个实验,时间可缩短。

[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但较长时间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来解释)[提问]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回答]不可以。

[提问]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回答]也不可以。

[提问]那怎么样才能看见分子呢?[回答]必须用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

如刚才照片中提到的扫描隧道显微镜。

[讲解]用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

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

分子尽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mL计算)。

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

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过渡]你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分子的知识吗?那么,就请大家按以下建议进行实验。

[活动与探究](可用多媒体打出探究内容和步骤)已知酚酞和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①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②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③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或少水槽罩住A、B 两个小烧杯(如图)。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实验①的结论]溶液为无色。

说明: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

把酚酞加入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实验②的结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显红色。

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实验③的结论]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回答]分子的运动。

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

[教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十分准确。

其实利用他刚才所说的分子运动的观点也可以解释我们本节课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

请同学回答。

[总结]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同一个特点——处于永恒运动之中。

这也是物理上讲过的“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提问]我们知道,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讨论交流][过渡]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分别取100 mL水与100 mL的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 mL。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总结、思考、讨论][请学生代表陈述结论]把100 mL水和100 mL的酒精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不等于200 mL,而是小于200 mL。

[追问]原因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把100 mL水和100 mL酒精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200 mL。

[过渡]知道了这一原因,请同学们利用这一观点来解释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回答](1)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

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的缘故,气态间隔最大,固态间隔最小,液态时居中,所以物质一般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物质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受热时间隔胀大,遇冷时间隔缩小,所以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现象。

[补充]夏天自行车的气不应打得太足,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些空隙都是这个原因。

[总结]可见分子还具有一个特点,即分子之间有间隔。

[提问]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进行分割了呢?如果能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课件展示]投影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等的模型。

[总结]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1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即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渡]前面我们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分子和原子,那么如何用我们现在学到的分子、原子的微观知识去解释宏观世界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课件展示]展示“讨论”。

(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如图所示)。

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本质区别。

在水的蒸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只是水的状态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仍为原来的水分子,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了;而在水的分解过程中生成了两种新物质——氢气和氧气,此变化是一个化学变化,在此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反应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氢气和氧气分别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

(2)从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的反应示意图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反应物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而生成物氯化氢则是由氯化氢分子构成的。

可见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氢气中的氢、氯化氢中的氢是同样的氢原子;氯气中的氯、氯化氢中的氯也是同样的氯原子。

所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不是原子。

(3)由示意图可以看出,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在反应中被拆成氢原子和氯原子,而氢原子和氯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总结]从我们刚才分析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知: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而这些变化后的新分子不再保持原物质的化学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