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疗法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neuSCAN实验室

合集下载

什么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什么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什么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1.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什么?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指研究社会认知过程与神经生理机制之间关系的学科。

社会认知是指对其他人及其行为、情感与意图的感知、理解、推断与预测等各个方面的心理加工过程。

神经生理机制则是指社会认知过程在神经系统层面上的实现过程,如何通过神经网络、神经元连接、神经递质等生理机制完成个体社会认知的各个方面。

2.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性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认知加工的机制、探究社会互动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治疗一些心理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研究人员发现,大脑额叶皮层活动的异常与孤独、自闭症、抑郁等心理障碍有关。

相关治疗手段的研发和改进也需要掌握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

3. 研究领域与内容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社会认知加工各个方面的基本神经机制,比如感知、记忆、决策等,以及这些神经机制在不同社会场景下的应用和变化。

- 社会认知加工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研究社会认知活动如何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如何通过改变神经网络、神经元连接等生理机制产生对应的认知变化。

- 社会互动的神经基础:研究人际交往中情感表达、信任与欺骗、人际情绪传播等过程的神经基础,以及这些过程的神经机制在各种社会场景下的变化。

4. 研究方法与技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通常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包括:- 电生理技术:如脑电波和脑磁波记录,可以记录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序列,研究刺激加工和神经连接的动态变化。

- 成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部血流成像,可以捕捉大脑在社会认知任务中的区域激活情况,研究社会认知过程的空间分布。

- 药理学干预:如给予抗抑郁药物等药物,可以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浓度和分布,研究神经递质与社会认知活动之间的关系。

5. 学术前景和应用前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一个新兴而充满活力的学科,取得了广泛而重要的成果。

未来的研究预计将继续完善社会认知加工的多维度理论和神经机制模型,进而开发出更加精细和可重复的研究技术手段。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向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向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向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结合了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旨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认知、情感、学习和记忆等高级神经功能的神经机制和计算模型。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向也日益多样化和深入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向:脑区结构与功能、认知过程和计算模型。

一、脑区结构与功能脑功能成像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不同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并揭示许多人类认知和行为的神经机制。

首先是“大脑连接图”(Connectome),其目的是将不同区域之间数百万个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和信息传递过程绘制出来,建立起不同脑区间的连接图谱。

Secondly,还可以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来探索不同脑区的功能。

例如,有研究表明,左侧额叶皮层在语音和语言处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背外侧区则参与视觉空间加工。

同时,被动微笑和自发微笑也会引起不同的脑区活动。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使用脑磁图(MEG)和脑电图(EEG)等技术来研究大脑的电信号活动,以及使用可溶酶链聚合酶(CLARITY)技术来可视化不同神经元和神经递质的分布,以此改善对脑神经元的理解。

二、认知过程除了探索脑的结构和功能之外,认知神经科学还关注的是认知过程。

在研究认知过程方面,又可以分为三个方向:知觉、注意和记忆。

知觉是指感知和辨别不同的感官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神经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这些感官刺激的感知阈值、刺激强度、感觉特异性、连接模式和过程。

例如,已经发现,基于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的刺激所产生的感觉会从不同的脑区经过,并遵循不同的信号路径传递给各个脑区。

它们也研究了起源于体感皮层和继发于内在灰质核区的多种疼痛途径。

注意是指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感官信息或信息源上的一种心理过程。

人们可以通过控制注意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脑功能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简介

脑功能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简介

脑功能与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简介一、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本实验室是以研究脑的高级机能结构为核心,在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信息科学、认知语言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的研究脑功能的发育、认知发展及全脑功能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实验室。

本实验室主要有五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一、大脑的高级机能结构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主要以动物及人的脑为研究对象,应用神经生理学、神经组织解剖学、神经心理学、脑影像学等脑功能研究方法,全面进行大脑的高级结构功能及认知神经科学机制的研究。

重点研究脑的系统神经机能结构,主要对学习、记忆、注意、思考等高级机能活动进行脑皮质领域定位。

并基于大脑生理学机制及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知觉、注意、记忆、动作、语言、推理、思维、意识乃至情感在内的各个层面的认知活动及脑的高级机能在人的生涯中的发生、发展规律;全面开发脑的潜能,进行全脑功能、全脑教育、创新思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创造开发培育脑、提高脑的记忆力、创造力。

对音读、速读、速听的大脑生理学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增强学习记忆力的辅助器具,全面进行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培育脑的跨学科的脑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二、认知神经心理与认知发展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0—18岁儿童和青少年及成年阶段脑功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规律、发展特点、影响因素、预防方法与对策等理论与实践研究。

重点研究:1、儿童大脑潜能与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

2、儿童早期脑开发与言语开发的实验研究。

3、儿童智力结构的多元智力因素的脑科学研究。

4、儿童创造力培养与脑机能的发展规律的研究。

5、儿童游戏对儿童脑功能的开发与促进的研究。

6、科学用脑与预防脑疲劳的实验研究。

7、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8、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心理支持系统的研究。

9、开发儿童右脑,建构认知新模式的研究。

研究方向三、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研究内容本研究方向主要以计算机为研究手段,模拟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建立人工的神经网络模型,用计算机模型来研究人的智能或人的思维,开发人工智能机械,为人类造福。

神经科学实验室简介研究大脑功能与神经疾病

神经科学实验室简介研究大脑功能与神经疾病

神经科学实验室简介研究大脑功能与神经疾病神经科学实验室是一个致力于研究大脑功能与神经疾病的学术研究机构。

我们的实验室致力于揭示大脑神经元的活动和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活动变化与神经疾病之间的关联。

通过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我们追求对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解答。

一、研究方向神经科学实验室主要关注以下几个研究方向:1.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我们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脑成像技术,探索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特征和联结模式。

通过比较正常人群和神经疾病患者的大脑活动差异,我们希望揭示正常大脑功能和神经疾病之间的关系。

2. 神经元活动的探究:我们采用电生理学技术,记录和分析神经元的活动模式,以研究不同类型神经元在大脑功能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我们也致力于理解神经元活动的调控机制,为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3. 神经可塑性与学习记忆:我们关注大脑的可塑性机制以及它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行为学实验和神经成像技术,我们探索大脑神经回路重塑的规律和机制,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和记忆障碍的产生和治疗方法。

二、研究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我们实验室采用了多种前沿的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脑成像技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技术可以非侵入性地观察到大脑的活动和功能连接。

2. 电生理学技术:包括单细胞记录、电极阵列记录和脑电图记录等,用于记录和分析神经元的活动模式和电信号。

3. 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基因编辑、蛋白质表达等技术,我们可以精确操纵和测量神经元的特定分子机制,以揭示其在大脑功能和疾病中的作用。

三、研究成果神经科学实验室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我们的成果发表在多个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同时也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获得了积极的反馈和认可。

我们的研究不仅提供了对大脑功能和神经疾病的新认识,还为神经科学领域的理论建立和应用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认知神经科学(Cognitive Neuroscience)是研究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如何与神经系统互动的跨学科领域。

它将行为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相结合,探索人类认知的物理和生理机制。

本文将介绍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脑成像技术脑成像技术是认知神经科学的核心工具之一,用于测量暴露于特定刺激时,大脑不同区域的血流量、代谢率和神经元活动。

这些脑成像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电位脑成像(ERP)和磁脑成像(MEG)等。

f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测量血液中氧气含量的变化,来反映大脑不同区域的代谢率和血流量,其分辨率非常高。

ERP是一种用于记录脑内电信号的技术,可以分辨出从启动到完成任何认知过程所需的神经元时间序列。

MEG也类似于ERP,但是它利用弱的磁场来绘制出脑活动的空间图案。

脑成像技术可以应用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例如,运用fMRI技术,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和语言处理等方面的极其复杂的脑动力学机制,进而认识人类如何感知、锁定和使用外界环境从而产生的行为。

行为学方法除了脑成像技术,实验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的一些传统测试也可以用于评估认知功能。

认知学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可以利用这些行为学测试探究人类认知的各个方面。

如工作记忆测试,该测试涉及对短暂信息的记忆和处理。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脑如何处理来自外界环境的信息,并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测量语言、注意和决策能力等。

还有抑制力测试,这是对认知控制机制的一种衡量方法,这项测试能测出人类面对干扰因素时的控制能力。

行为学方法和脑成像技术的结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深入地研究一些认知过程,同时,在临床上,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发现因为认知障碍而受到损耗的连接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某些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等。

计算建模方法计算建模融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思想,旨在使用计算机模型探索真实世界中的认知过程。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与神经机制的学科。

它探究人类智力活动的本质,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思维和决策等方面。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对人类大脑及其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我们认识自我及对外界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

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大脑中多个区域之间的复杂交互。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依赖于多种技术手段,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电脑断层扫描(CT)、脑电图(EEG)等。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者可以观察到大脑活动的时空特征,从而研究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知觉研究。

人的知觉是指通过感官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的研究,人们了解到不同感觉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过程,以及如何形成我们对外界的认知和体验。

例如,视觉信息在大脑的初级视觉皮层中进行初步加工,然后传递到高级皮层进行更复杂的分析和解释。

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感知错觉、注意力分配等认知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记忆。

记忆是人类认知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大脑功能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记忆过程在大脑中的进行方式。

例如,存储在海马体和内侧颞叶的海马回中的记忆,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来进行保存和检索。

研究者通过对大脑进行刺激和记录神经活动的方法,揭示了记忆形成和巩固的过程。

这些研究对于理解认知失调症状的形成机制、解决记忆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也是认知神经科学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训练,改变行为和认知的过程。

通过对学习和记忆的关系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大脑中学习的神经机制。

例如,长期增强(LTP)和长期抑制(LTD)是学习和记忆机制中关键的突触可塑性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对动物和人类大脑的实验,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变化。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学习的本质,还有助于我们改善教育和学习的方法。

思维和决策也是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心理学中的认知神经科学方法

心理学中的认知神经科学方法

心理学中的认知神经科学方法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将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研究人们思维、感知和行为的神经机制。

认知神经科学方法作为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工具之一,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心理学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一、大脑成像技术大脑成像技术是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通过成像技术观察到人脑在特定任务下的神经活动,如fMRI成像和EEG成像等。

使用这些成像技术,神经科学家可以了解人脑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和神经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认知和行为规律。

此外,大脑成像技术应用也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

例如,用fMRI技术可以检测记忆受损的患者何时可以恢复记忆。

同时,它还有助于理解人脑在不同情况下的运作方式,这对于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来说非常关键。

二、行为实验诸如技术的认知神经科学方法之外,行为实验也是认知神经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行为实验可用于测试人类感知、快速决策、注意力和记忆的机制等认知功能。

通过行为实验,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人类心理的各个方面,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人类认知功能,并且得出更加科学严谨的结论。

行为实验的另一个优势是它易于操作,而且非常精确。

可以通过使用行为实验测量人们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来评估人类的认知和决策功能。

此外,它还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实验参与者(例如老年人、婴儿等)来研究不同人群中的心理发展,以更好地了解人类心理功能的差异和在可预见的条件下如何提高这些功能。

三、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的应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应用广泛,可以解答许多基本的人类生命问题,如注意力、语言和思考的力量。

此外,它还可以作为神经科学、医学、工业、军事等领域中的综合研究工具和评估方法。

例如,在教育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这些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概念和思想,并且更好地运用它们。

同样,它还可以帮助新兵更好地适应军事任务,或协助企业评估员工的成熟度和展望未来。

神经科学中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神经科学中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神经科学中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神经科学是现代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对于人类大脑和认知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认知神经科学便是其中之一,研究的是人类的思维、记忆、意识和语言等高级认知功能与脑部结构和生理机制之间的关系。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神经心理学。

随着技术的发展,神经影像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主要手段。

脑电图、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正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可以非侵入性地探究人类大脑的活动,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认知神经科学旨在通过对人类大脑的研究,深入了解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探究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揭示人类智能的本质及其内在机制。

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控制、注意力、学习记忆、决策行为等方面。

例如,学习与记忆是高级认知功能的核心之一,通过研究认知神经科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功能的神经机制和相关的模块,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也可以为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研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脑部活动和结构损伤情况,发现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与特定的脑部区域损伤有关,可以通过研究这些区域的损伤情况来寻找治疗方法。

同时,神经影像技术在治疗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找到有关患者的病变部位,并调整治疗方案。

由于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其研究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需要综合应用多个领域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

例如,对于脑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需要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的支持;而对于信号处理技术和解释模型的研究,则需要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支持。

因此,目前许多内外部高校均设有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的学科和研究机构,为该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综上所述,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富有挑战性和前景的交叉学科。

随着研究手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将持续深入和扩展,为人类认知机制的研究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案例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案例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案例认知神经科学,是通过对人类大脑的研究,寻找人类大脑内部的曾经添加在人脑中的功能模块,从而从理论和实验方法上更好地研究人类复杂的认知功能。

在过去的几十年,随着人们对神经科学的了解不断深入,认知神经科学也日渐成为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派别之一。

目前认知神经科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对大脑区域特异性的认识和加工模式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刺激对应的神经同步和神经信号,从而将知识运用到医学、教育和商业管理等领域。

在医学领域,通过针对大脑特定区域的手术或磁刺激治疗,可以帮助一些疾病患者实现康复,例如:经长期痛苦折磨的帕金森病患者,经过脑部激活手术后,可以找回困扰自己多年的平衡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大脑成像技术来检测一些疾病或情绪,例如自闭症、戒断症状等,这为医学提供了新的诊断手段和治疗理念,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教育领域,通过对认知加工过程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儿童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语言等过程中,利用心理声学原理,发展符合人性特征的学习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业成长。

还有通过大脑成像技术研究加工程度、同步等因素,帮助教师理解不同儿童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在商业管理领域,通过对大脑情感、认知等多模态功能的认识,可以更好地理解顾客需求,从而改进营销模式。

例如,神经营销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了解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决定因素,从而更好地拉近企业和消费者的距离,并发掘新的市场机会。

总的来说,认知神经科学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已成为医学、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未来,我们可以更多地探索脑活动背后的机制,开发更多的高效技术,以实现更好地验证、计算、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概论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概论

SPR2007-Symposium(10/16)
8. The Defense Cascade: The Dynamics of Fear Reaction 9. Implicit Processes of Motivation: Evidence from
Neuroimaging, Neuroendocrinology, and ERP Research 10. William James’ Legacy: The Present State of Autonomic Response Specificity of Emotion
Presidential Address: The Way of Our Errors: Theme and Variations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Early Career Contribution to Psychophysiology: Investigating Mechanisms of Social Cognition with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4. Stress Sensitization and Fear Learning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5. Neu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 Adults and Children
通过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从社会认知和神经三个水平研究纷繁复杂的社会情绪现象ochsner2007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主要指功能性脑成像fmrieegerpmegpet神经心理学病人的临床分析社会认知现象包括情绪调控态度改变刻板印象经济决策道德自我意识以及情感障碍行为异常和各种社会认知障碍等采用现代物理学与生物化学原理呈现大脑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多种技术手段脑成像作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最为主要的技术手段使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能直接观察到大脑的心理过程和认知活动有如研究脑功能的显微镜和望远镜

认知神经科学及其研究方法

认知神经科学及其研究方法

认知神经科学及其研究方法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神经机制的科学领域。

随着神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围在不断拓展,涉及到脑的各个层次。

本文将从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历程出发,介绍其研究方法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发展历程认知神经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研究者们开始利用电生理技术来研究脑部神经活动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1960年代至1980年代,人们开始使用数字计算机和脑波测量技术,发展了现代神经科学的雏形。

1980年代,人们开始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和脑功能成像技术,使得研究者可以观察到活体脑部的神经活动。

这些新技术极大地扩展了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围。

二、研究方法1.行为实验法行为实验法是认知神经科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任务,研究者可以观察被试者在完成任务时的行为表现。

这些任务可以是一些简单的感知、认知或行为过程,也可以是一些复杂的思维或情感过程。

在实验设计中,研究者通常会对多个实验条件进行对比,以揭示被试者在行为上的差异。

2.电生理学电生理学是测量脑部神经活动的基本手段。

通过放置电极在头皮上或直接插入大脑,可以记录脑波或神经元活动的电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用来确定脑区的活动模式或在时间上确定神经活动的顺序。

3.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目前神经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神经成像方法。

通过使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可以制作出磁共振图像。

有两种主要类型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结构性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MRI可以为进行者提供脑部的结构图像,而fMRI则可以显示出脑部区域在特定任务期间的神经活动。

4.脑病理学脑病理学是研究与脑部疾病有关的神经科学领域。

病理学家使用组织学和化学学技术,研究不同疾病对脑组织的影响。

这些技术可以揭示出在不同病情下脑部活动的变化,为治疗和预防神经疾病提供信息。

三、实践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在人类认知、学习、记忆、情感、行为和感知的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实验室简介神经科学的大脑映像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神经科学的大脑映像实验室

实验室简介神经科学的大脑映像实验室实验室简介:神经科学的大脑映像实验室神经科学的大脑映像实验室是一个致力于研究人类大脑活动的科研机构。

通过使用各种先进的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我们的实验室致力于深入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并探究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神经机制。

一、研究领域神经科学的大脑映像实验室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大脑的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1 神经影像技术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利用fMRI技术,我们研究大脑在不同认知任务下的激活模式,以及不同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

通过观察大脑的活动变化,我们可以揭示人类的感知、注意力、工作记忆和决策等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

1.2 神经影像技术在情感研究中的应用:借助fMRI和EEG技术,我们研究大脑在情感诱发、情绪调节和情绪感知中的响应。

了解情感在大脑中的表征和调控方式,对于理解心理健康和情感障碍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3 神经影像技术在神经发育研究中的应用:我们使用脑成像技术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大脑的发育过程,并与其它认知、行为以及疾病发展进行关联分析。

通过揭示儿童和青少年大脑的发育特点,我们可以帮助优化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二、实验设备及技术神经科学的大脑映像实验室配置有世界一流的脑影像设备和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

其中包括:2.1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设备:fMRI技术能够测量大脑血液氧合水平的变化,间接反映脑区活动情况。

我们的实验室配备了最新一代的3T和7T fMRI设备,可以提供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脑影像数据。

2.2 脑电图(EEG)设备:EEG技术通过记录头皮上的电位变化,直接测量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

我们的实验室拥有高密度的EEG设备,可实时采集大脑电活动信号,并对其进行频谱分析和事件相关电位(ERP)分析。

2.3 脑磁图(MEG)设备:MEG技术利用磁场探测脑内神经元的活动。

心理学中的认知神经科学

心理学中的认知神经科学

心理学中的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行为等认知过程的一门学科。

它的兴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认知神经科学主要研究人类认知的神经机制,即认知过程是如何存在于大脑的各个区域并且相互协调起作用的。

它旨在解释人类行为上的某些现象,并从神经生物学和神经心理学的角度解决这些现象。

它包括了许多领域,如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

认知神经科学是一种跨学科的合作,涉及到精神病学、生理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医学、数学和哲学等领域。

它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脑成像、神经生理学、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借助这些方法,认知神经科学不仅可以探讨不同认知过程中的脑区,还可以分析人类的行为表现,并将其与大脑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

脑成像是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它包括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和磁脑图(MEG)等。

这些成像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观察大脑在不同认知任务下的变化情况,比如大脑哪些区域是活跃的、这些区域的连接方式是怎样的等。

这种方法让研究者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人类大脑认知加工的过程。

神经生理学研究大脑中的神经元、神经细胞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它们负责传递信号。

研究者通过测量不同部位神经元的活动,可以研究大脑在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通讯方式。

这些信息可以对人类的认知加工过程做出更具体的解释和探索。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思维、记忆、语言和注意力等认知过程。

研究者通过不同实验方法来测量人类在这些认知任务上的表现,并探查这些表现背后的脑机制。

这些实验方法包括行为实验、反应时间实验、错误矫正实验等。

计算机科学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另一重要方法,它可以为人类认知提供数学模型。

这些模型基于计算机的任务处理方式,对人类的认知过程进行数学建模。

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

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

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大脑和心理活动如何处理外界刺激的信息,并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这个背景下,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逐渐成为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关键领域。

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机制,其主要方法是进行实验证明。

这种方法旨在通过对条件的精确控制,证明某些策略、方法、假设是否正确。

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类行为和思维过程的实验研究,揭示了我们的认知和决策过程,如情绪知觉、学习和记忆,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我们的大脑是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核心,实验心理学可以帮助理解不同神经系统对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通过技术进步,我们可以更好地进一步探究大脑如何处理外部信息,并对其作出反应。

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研究大脑和心理过程如何相互影响的学科,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

它是基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和计算科学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而来的。

认知神经科学着重研究人脑和人脑处理信息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人脑的机制,开发能够干预这种机制的新技术。

在认知神经科学的大力推动下,我们开始理解人类思维背后神经机制的深层原理。

现如今,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知识探讨导致问题(如抑郁、焦虑、压力等)的原因以及有效的治疗方式。

实验心理学在临床心理学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测试、问卷、观察等方式评估个体病理状态。

而治疗方式则包括了认知行为治疗、韧性训练等多种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神经科学的应用则涉及到对神经科学、神经影像学及精神病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例如深入探讨与慢性痛、神经发育障碍、精神疾病等相关的神经机制,以及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

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应用对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影响深远。

它们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问题,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常见的领域包括医学、工业生产、心理学、金融、广告宣传等。

综上所述,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是两条经纬共架的研究生命科学的学科分支,它们深化了我们对感知、语言、决策、情绪等方面的认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和人类行为的基础,并为我们的现代生活提供了智能决策支持。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作为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中,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介绍认知神经科学指的是对人类认知的生理、心理和计算机模型进行研究的领域。

而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则是指应用神经科学技术和相关技术来解析人类认知的各个方面的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神经成像技术、神经干扰技术、神经生物学技术等等,在神经激活和网络连接水平上开展研究,并且可以从大脑学习、行为和感知等方面加深对人类认知的理解。

二、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应用1.诊断和治疗脑部疾病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可以用于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以功能磁共振成像来分析脑部区域在认知任务中的激活模式和神经网络结构,并从中识别出诸如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孤独症、抑郁症等脑部疾病的存在及其发展趋势,并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2.快速反应时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需要快速反应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地作出决策。

例如,在平衡检测和比赛中,人们需要快速判断复杂的信息和反应。

利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方法可以通过监测大脑神经元活动和快速反应时相关的模式,更好地理解决策过程,以便更好地调整行为。

3.帮助恢复运动功能除了用于诊断和治疗脑部疾病之外,认知神经科学技术还可以帮助人们恢复运动功能。

例如,在脑血管病后的康复过程中,使用神经干扰技术,可以通过影响大脑区域的活动,来改善患者的身体协调和运动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神经干扰技术来促进身体复苏,以提高康复效果。

三、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局限性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但是,它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1.精度限制。

基于脑电生物信号和神经影像分析技术,任何研究和应用都存在一定的精度限制,这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2.社会和伦理问题。

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和伦理问题。

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神经科学人类的大脑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因为大脑是人类的控制中心,研究大脑,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自身,而且可以帮助开发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方法,甚至帮助开发更出色的人工智能。

而为了更精准地研究大脑,学者们分别建立了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神经科学两个研究分支。

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交叉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探究人类的思维和推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人脑中是如何进行的。

该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细胞研究和脑成像研究等多种技术手段。

认知神经科学是通过研究人脑的生物学特征和人类的自我意识来探究大脑如何感知,认知和处理信息。

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是关于大脑并行处理的探究。

之前有一个观点认为,人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序列化的,即每个信息单元依次处理,而这样处理多个信息单元就会变得异常繁琐。

但是,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人脑的处理并没有采用这种序列化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并行处理的方式,也就是同时对多个信息单元进行处理。

这种并行处理的机制不但更高效,而且有助于提高人脑的信息处理能力。

因此,认知神经科学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计算神经科学计算神经科学是一门研究基于信息处理原理的神经科学,其目的是深入研究神经元和神经电路。

计算神经科学涵盖广泛,包括细胞学、神经元网络动力学、神经信号处理和自适应系统等多个方面。

计算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模型建立和神经网络模拟。

通过研究这些珍贵的机制和结构,神经科学家们可以揭示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计算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应用之一是人工智能领域。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计算神经科学的成果之一,它利用人脑神经元的工作方式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对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化和训练,可以模拟人脑的处理方式,从而实现人工智能的各种应用。

这样的人工神经网络虽然比人类脑部已有的神经结构简单,但它依然能够反映大脑的信息处理方式和生物学特点。

总结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神经科学虽然研究角度不同,但它们都致力于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和组织结构,从而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生物神经网络提供了重要的应用价值。

社会情感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

社会情感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

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系主任Trevor W. Robbins 教授就"Neural Substrates of Compulsivity: Neuropsychiatric Implications"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 的主题演讲,探讨了冲动与强迫这两种执行控制障 碍的神经机制及其临床治疗o Robbins教授从神经心 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强迫的两种原型和精神疾病 的行为模式、计算建模与神经影像学研究的描述与 总结,对强迫的定义进行了剖析。强迫性行为是不受 控制的、以目标导向为代价的过度习惯性反应,而目 标导向与习惯性行为这两种行为控制是通过分离但 又相互作用的前额叶一纹状体系统来进行调控的。
研究重大精神障碍等疾病。龚教授指出,随着该学科 的不断发展,心理放射学正逐步揭示大脑功能性改
期 的科学概念模型,跨学科、跨技术手段、跨研究框架
变的生理基础,并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
的国际视角的整合显得尤为必要。

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20余位不同研究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除 的国际顶尖专家学者出席,共同分享了在社会情感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教 授作 了题为"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Mental Disorders”的主题演讲。冯教授探讨了认知和精神病 学神经影像学领域最近的前沿进展,并分享了数学 统计与计算模型的理论方法、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与 大数据挖掘等跨领域技术在神经科学与精神疾病研 究中的拓展和应用,同时还介绍了在重大精神疾病 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和帕金森病的诊断与 治疗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并对国内外人才交 流、资源共享和相互合作提出了期许。
热点聚焦

决策

决策
如果决策结果很快就能知道, 那么对结果的预 期称为预期效用.
决策效用指的是人们在作决策时对选项可能 的效用的预期
体验效用指的是人们得到选择结果时的效用.
预期效用、决策效用与体验效用有时并不 一致.
2*3*3设计
尽管皮下伏隔核的激活与收益大小成比例, 内侧前额叶的激活也与概率估计相关。这些 结果表明中脑缘系统以一种上升分散的模式 加工预期效用。皮下区域处理情绪信息,皮 层区域代表概率加工,并整合二者。
经验(年限) 1 2 3
不确定决策
对于非确定型决策问题,不但状态 的发生 是随机的,而且各状态发生的概率也是未 知的和无法事先确定的。 对于这类问题的决策,主要取决于 决策者的素质、经验和决策风格 等,没 有一个完全固定的模式可循,对于同一个 决策问题,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采用不同 的处理方法。
代表性直觉
曲琛 chenqu@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采用认知神经科 学技术研究社会认知现象的交叉学科。
通过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 论和方法,旨在从社会、认知和神经三个 水平研究纷繁复杂的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 现象(Ochsner, 2007)
社会认知现象
Contrast of [monetary selection > control selection] 左侧扣带回、 伏隔核
Contrast of selelow reward/risk] 右侧伏隔核
选项的评估
效用可以区分为预期效用、决策效用 (decision utility)和体验效用(experience utility)
FRN-----Miltner 1997使用时间估计任务,发现在呈现错
误结果反馈时脑电波也产生了负向偏转。研究者也将其称 为ERN或FRN。他们均源于ACC,形态和分布相似。 Miltner认为从功能上讲二者都反应错误检测的神经机制。

心理学最新研究领域

心理学最新研究领域

心理学最新研究领域1.社会认知神经科学(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CN)是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产物,主要解释基于心理学及其神经基础的社会性情绪的经验和行为。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独特的多学科结合的研究领域,主要分析理解社会交互中的社会性情绪现象(特殊的社会性情绪暗示、经验和行为),认知(信息加工机制)以及神经基础(基于脑部)这三个层面的关系。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建立在一些已经稳固发展的学科的基础之上,包涉社会学、认知心理学、进化生物学、神经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将人格和社会背景维度与认知、行为和神经三者联接起来,不仅弥补了认知神经科学的不足――它不强调社会、文化、动机行为等的重要性,也弥补了社会心理学的不足――它不涉及神经机制特别是脑机制的研究。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家Ochsner和Lieberman (2001)认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可以用三个研究层面的分析来解释一些交互的社会现象:第一个层面是社会研究水平。

此层面分析在相关的社会情境中在动机作用下的社会行为,这是传统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取向。

第二个层面是认知研究水平。

此层面分析社会行为的信息加工机制,这是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取向。

第三个层面是脑神经研究水平。

此层面解释社会行为的信息加工的脑机制。

2.进化心理学(Evolution Psychology)。

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他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运用进化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探讨人类心灵的结构喝起源。

进化心理学对心灵的理解采取的是“过去式”,即其关心的是心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已经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神经环路(neural circuit)。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环路就表现为各种心理机制。

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心理机制决定的,没有心理机制,就不可能产生任何行为。

3.价值心理学(Axiological Psycholog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疗法·社会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neuSCAN)实验室2018年度主要论文发表情况1.Zhao Z, Yao S, Li K, Sindermann C, Zhou F, Zhao W, Li J, Luehrs M, GoebelR, Kendrick K, Becker BCA (2018) Real-tim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based neurofeedback of amygdala-frontal pathways reduces anxiety.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IF=13.1) (in press, DOI: 10.1159/)2.Qin Li, Benjamin Becker, Jennifer Wernicke, Yuanshu Chen, YingyingZhang, Rui Li, Jiao Le, Juan Kou, Weihua Zhao#, Keith M Kendrick#. (2018) Foot massage evokes oxytocin release and activation of orbitofrontal cortex and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in press) doi:10.1016/j.psyneuen.2018.11.016 (IF=4.73)3.Weihua Zhao*, Benjamin Becker*, Shuxia Yao, Xiaole Ma, Juan Kou, KeithM Kendrick. (2018) Oxytocin enhancement of the placebo effect may be a novel therapy for working memory impairments.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in press) (IF=13.122)4.Jialin Li, Lei Xu, Xiaoxiao Zheng, Meina Fu, Feng Zhou, Xiaolei Xu, XiaoleMa, Keshuang Li, Keith M. Kendrick#, Benjamin Becker#. (2018) Common and dissociable contributions of alexithymia and autism to domain-specific interoceptive dysregulations - a dimensional neuroimaging approach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in press) (IF=13.122)5.Fei Xin, Feng Zhou, Xinqi Zhou, Xiaole Ma, Yayuan Geng, Weihua Zhao,Shuxia Yao, Debo Dong, Bharat B. Biswal, Keith M. Kendrick, Benjamin Becker. (2018) Oxytocin modulates the intrinsic dynamics between attention-related large-scale networks. Cerebral Cortex (in press). (IF=6.308)6.Feng Zhou, Kaeli Zimmermann, Fei Xin, Dirk Scheele, Wolfgang Dau,Markus Banger, Bernd Meber, Rene Hurlemann, Keith M. Kendrick, Benjamin Becker. (2018) Shifted balance of dorsal versus ventral striatal communication with frontal reward and regulatory regions in cannabis-dependent males. Human Brain Mapping, . /10.1002/hbm.24345 (IF=4.927) 7.Scheele D, Lieberz J, Patin A, Engels C, Schneider L, Stoffel-Wagner B,Becker B, Hurlemann, R (2018) Trauma disclosure moderates the effects ofoxytocin on intrusions and neural responses to fear.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IF=13.1) (accepted on 6th December 2018).8.Zhiying Zhao, Xiaole Ma, Yayuan Geng, Weihua Zhao, Feng Zhou, JiaojianWang, Sebastian Markett, Bharat B. Biswal, Yina Ma, Keith M. Kendrick, Benjamin Becker. (2018) Oxytocin differentially modulates specific dorsal and ventral striatal functional connections with frontal and cerebellar regions.NeuroImage, doi: 10.1016/j.neuroimage.2018.09.067(IF=5.426)9.Xiaole Ma, Weihua Zhao, Ruixue Luo, Feng Zhou, Yayuan Geng, Lei Xu,Zhao Gao, Xiaoxiao Zheng, Benjamin Becker#, Keith M. Kendrick#. (2018).Sex- and content- dependent effects of oxytocin on social sharing. NeuroImage, 2018, 183: 62-72. Doi:org/10.1016/j.neuroimgae.2018.08.004 (IF=5.426)10.Y ao S*, Becker B*, Zhao W, Zhao Z, Kou J, Ma X, Geng Y, Ren P, KendrickKM (2018) Oxytocin modulates attention switching between interoceptive signals and external social cue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doi:10.1038/npp.2017.189 (IF=8.68).11.Z hou F, Montag C, Sariyaska R, Lachmann B, Reuter M, Weber B, TrautnerP, Kendrick KM, Markett S, Becker B. (2018) Orbitofrontal grey matter deficts as marker or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converging evidenve from a cross-sectional and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design. Addiction Biology doi: 10.1111/adb.12570 (IF = 4.6)12.X Jiang*#, L Zhao, H Liu, L Guo, KM Kendrick, T Liu. (2018) A CorticalFolding Pattern-Guided Model of Intrinsic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s in Emotion Processing.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12, 575. (IF=3.877)13.X Jiang, X Li, J Lv, S Zhao, S Zhang, W Zhang, T Zhang, J Han, L Guo, TLiu. (2018) Temporal dynamics assessment of spatial overlap pattern of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s reveals novel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cerebral cortex.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65 (6), 1183-1192.(IF=4.288)14.S Zhang*, X Jiang*, W Zhang*, T Zhang, H Chen, Y Zhao, J Lv, L Guo, BRHowell, MM Sanchez, X Hu, T Liu. (2018) Joint representation ofconnectome-scal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rofiles for identification of consistent cortical landmarks in macaque brain. Brain Imaging Behavior, in press. (IF=3.719)15.G eng, Y., Zhao, W., Zhou, F., Ma, X., Yao, S., Becker, B., Kendrick, K.M.(2018). Oxytocin facilitates empathic-and self- embarrassment ratings by attenuating amygdala and anterior insula responses.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IF=3.519)16.S huxia Yao, Song Qi, Keith M. Kendrick* & Dean Mobbs*. (2018).Attentional set to safety recruits the ventral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Scientific Reports(8), 15395 (IF=4.122)17.S han Gao, Yayuan Geng, Jia Li, Yun xiao Zhou, and Shuxia Yao*. (2018)Encoding Praise and Criticism During Social Evaluation Alters Interactive Responses in the Mentalizing and Affective Learning Networks.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2018; 12: 611. (IF=3.877)18.Y ao, S., Zhao, W., Geng, Y., Chen, Y., Zhao, Z., Ma, X., Xu, L., Becker, B.,Kendrick, K.M. (2018). Oxytocin facilitates approach behavior to positive social stimuli via decreasing anterior insula activit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1(10),918-925(IF=3.981)19.G eng, Y., Zhao, W., Zhou, F., Ma, X., Yao, S., Hurlemann, R., Becker, B.,Kendrick, K.M. (2018). Oxytocin enhancement of emotional empathy: generalization across cultures and effects on amygdala activity.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12:512. doi: 10.3389/fnins.2018.00512 (IF=3.877)20.M ontag, C.*, Zhao, Z.*, Sindermann, C., Xu, L, Fu, M., Li, J., Zheng, X., Li,K., Kendrick, K.M., Dai, J., Becker, B. (2018). Internet Communication Disorder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human brain: initial insights on WeChat addiction. Scientific Reports 8(1), 2155. (IF=4.122)21.L uo L*, Becker B*, Zheng X, Zhao Z, Xu X, Zhou F, Wang J, Kou J,Kendrick KM (2018) A dimensional approach to determine common and specific neurofunctional markers for 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 during emotional face processing. Human Brain Mapping doi: 10.1002/hbm.23880 (IF=4.927)22.M ontag, C.*, Zhao, Z.*, Sindermann, C., Xu, L, Fu, M., Li, J., Zheng, X., Li,K., Kendrick, K.M., Dai, J., Becker, B. (2018). WeChat addiction and gray matter volume of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new insights from the neurosciences on Internet CommunicationDisorder.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7, 119. (IF=3.628)23.S indermann, C., Luo, R., Zhao, Z., Li, Q., Li, M., Kendrick, KM., Panksepp,J., Montag, C. (2018). High ANGER and low agreeableness predict vengefulness in German and Chinese participa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21:184-192.24.W eihua Zhao, Xiaole Ma, Jiao Le, Aiqing Ling, Fei Xin, YIngying Zhang,Ruixue Luo, Benjamin Becker, Keith Kendrick. (2018) Oxytocin biases men to be more or less tolerant of others’ dislike dependent upon their relationship status.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doi: 10.1016./j.psyneuen.2017.12.101 (IF=4.731)25.Jennifer Wernicke*#, Mei Li, Peng Sha, Min Zhou, Cornelia Sindermann,Benjamin Becker, Keith M. Kendrick, Christian Montag. (2018) ADHD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s, doi:26.P an Feng *, Benjamin Becker *, Yong Zheng, Tingyong Feng (2018) Sleepdeprivation affects fear memory consolidation: Bi-stable amygdala connectivity with insula and 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SCAN) 13:145-155 (IF=3.5)27.L i M*, Becker B*, Zheng J, Chen H, Liao W, Duan X, Liu H, Zhao J, ChenH (2018) Dysregulated maturation of the functional connectome inantipsychotic-naïve, first episode patients with adolescent-onset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Bulletin, doi: 10.1093/schbul/sby063.(IF=6.9)28.F eng P, Becker B, Feng T, Zheng F (2018) Altered spontanous activity inamygdala and vmPFC during fear consolidation following 24h sleep deprivation. Neuroimage, doi: 10.1016/j.neuroimage.2018.01.057) (IF=5.4) 29.F eng C, Becker B, Hunag W, Wu X, Eickhoff S, Chen T (2018) Neuralsubstrates of the emotion-word and emotional counting Stroop task in healthy and clinical populations: a meta-analysis of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studies.Neuroimage, 173:258-274 (IF=5.4)30.Z immermann J, Deris N, Montag C, Reuter M, Felten A, Becker B, Weber B,Markett S (2018) A common polymorphism on the oxytocin receptor gene (rs) and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amygdala subregions – a genetic imaging study. Neuroimage, doi: doi: 10.1016/j.neuroimage.2018.06.014.(IF=5.4)31.C hen T, Becker B, Camilleri J, Wang L, Yu S, Eickhoff S, Feng C (2018) Adomain-general brain network underlying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interference processing: evidence from coordinate-based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meta-analyses. 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223(8):3813-3840 (IF=4.2)32.Z hang S, Becker B, Chen Q, Feng T (2018) Insufficient Task-outcomeassociation promotes task procastination through a decrease of hippocampal-striatal interaction. Human Brain Mapping, (IF=4.927)33.S teffens M, Neumann C, Kasparbauer AM, Becker B, Weber B, Mehta MA,Hurlemann R, Ettinger U (2018) Effects of ketamine on brain function during response inhibition. Psychopharmacology (IF=3.2)34.M ontag C, Becker B, Gan C (2018) The multi-purpose application WeChat:a review on recent research.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IF=2.1)35.J un Gu, Yuanpeng Chen, Long Jiang, Zhao Gao, Xiaole Ma, Young Ma, WaiLok Woo, Jikun Jin, Bin Gao. (2018). Wearable social and sensing: content-based processing methodology and implementation. IEEE Sensors Journal, 17(21).36.Q Zhao, WXY Li, X Jiang, J Lv, J Lu, T Liu. (2018) Functional brainnetworks reconstruction using group sparsity-regularized learning.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12 (3), 758-770. (IF=3.719)37.S Zhao, J Han, X Jiang, H Huang, H Liu, J Lv, L Guo, T Liu. (2018) DecodingAuditory Saliency from Brain Activity Patterns during Free Listening to Naturalistic Audio Excerpts. Neuroinformatics, 1-16. (IF=3.852)38.S Zhang, Y Zhao, X Jiang, D Shen, T Liu. (2018) Joint representation ofconsistent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profiles for identification of common cortical landmarks.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 12 (3), 728-742. (IF=3.719) 39.B Ge, X Li, X Jiang, Y Sun, T Liu. (2018) A Dictionary Learning Approachfor Signal Sampling in Task-based fMRI for Reduction of Big Data. Frontiers in Neuroinformatics 12, 17. (IF=3.074)40.S Zhang, H Liu, H Huang, Y Zhao, X Jiang, B Bowers, L Guo, X Hu, MSanchez, T Liu. (2018) Deep Learning Models Unveiled Functional Difference between Cortical Gyri and Sulci.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n press. (IF=4.288)41.W Zhang, J Lv, X Li, D Zhu, X Jiang, S Zhang, Y Zhao, L Guo, J Ye, D Hu,T Liu. (2018) Experimental Comparisons of Sparse Dictionary Learning and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for Brain Network Inference from fMRI Data.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n press. (IF=4.288) 42.Y Zhao, Q Dong, S Zhang, W Zhang, H Chen, X Jiang, L Guo, X Hu, J Han,T Liu. (2018) Automatic Recognition of fMRI-Derived Functional Networks Using 3-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65 (9), 1975-1984,11. (IF=4.288)43.H ui Sun*, Lizhu Luo*, Xinru Yuan, Lu Zhang, Yini He, Shuqiao Yao, JiaojianWang#, Jing Xiao#. (2018) Regional homogeneity an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pattern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cognitive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and healthy subject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8, 235: 229~235 (IF=3.786)44.L izhu Luo(#), Kunhua Wu(#), Yi Lu(#), Shan Gao, Xiangchao Kong,Fengmei Lu, Fengchun Wu, Huawang Wu(*), Jiaojian Wang(*). Incre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between medulla and inferior parietal cortex in medication-free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2018, under publication (IF=3.877)45.X iaolong Liu, Chang-Seok Kim, and Keum-Shik Hong*, (2018) An fNIRS-based investigation of visual merchandising displays for fashion stores. Plos One (in press) (IF=2.76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