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阅读法: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比较阅读法,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者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其共同性和特殊性。这个比较是有条件的:①要有可比性;②要选择可比点;③比较点的选择可以是某个方面或是某个角度。比较阅读法的方式有如下几种:一、同类相比(求同法)。例如历史学家、教育家吴晗的《谈骨气》和科普作家叶永烈的《为科学而献身》两文,其共同点都是杂文,属议论文的范畴,均是用例证法来论证。叶文的标题“为科学而献身”即是论点,补出其省略成分,就是“伟大的科学家都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吴文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即是论点。可见,二者的论点都很鲜明直接。但是,也有相异之点,即两文的例证安排不一样。叶文是依次按六位科学家生活年代先后顺序安排绘写他们的生动而典型的事迹;而吴文是根据例证材料照应文章中对骨气的解释来安排的。文天祥是“富贵不能淫”,行乞者不食“嗟来之食”是“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是“威武不能屈”,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从思维角度分析不难看出:这类思维特点是同类事物(文章)通过比较鉴别,剖开其表面现象,摒除其偶然性因素和非本质细节,把握同类事物基本特征。二、异类相比(求异法)。......(
例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法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16期供稿文/付凤梅
[导读]比较阅读法是最佳的语文阅读方法之一。
摘要:比较阅读法是最佳的语文阅读方法之一。它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举例分析了比较阅读法在语文阅读中的应用。
关键词:比较阅读法;创造性思维;语文阅读
比较阅读法是最佳的阅读方法之一,因为它在语文学习中能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提高认识,分清是非,语文学习也不例外。比较阅读法有两种:“比异求同”和“比同求异”。所谓比异求同,就是在把握各个不同点的同时,重点分析他们的共同之处,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点。所谓比同求异,是将不同点明显地组织在一起,要在把握共同点的前提下,侧重于比较他们的不同点。下面从“比异求同”和“比同求异”两方面谈谈比较阅读法。
一、比异求同
所谓比异求同,就是在把握各个不同点的同时,重点分析他们的共同之处,找
出它们之间的关联点。这种比较在语文学习中运用得较少。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他们性格产生的原因是相同的,即农村经济的破产。闰土,一个贫苦的瓜农,主要靠出卖劳动果实为生,在军阀混乱中,他虽然辛苦操劳,拼命挣扎,终因身受天灾、苛捐杂税、兵匪官绅的重重压榨,陷入饥寒交迫之中,农村经济的破产使他的性格变得迟钝、麻木。同样,杨二嫂年轻时,曾经称作“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虽受人格上的屈辱,但生活还能维持。由于农村经济衰落,她家境也难以维持原状,在种种艰辛的磨练下,她变了,对“我”虚假吹捧,尖刻嘲讽,对闰土恶语中伤,这一切都出于自己的私利,而这也是农村经济衰落造成的。这种比异求同,能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开动脑筋,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比同求异
所谓比同求异,是将不同点明显地组织在一起,要在把握共同点的前提下,侧重于比较他们的不同点。这种比较在语文学习中运用比较广泛。下面介绍四种常见的比较方法。
1.词语比较。这是比较法中的微观比较法。例如“踱”字表现一个人脚步缓慢而有气度,可是用在不同人物身上,就会显示出不同人物的心理状态。试比较下列各句中“踱”的作用。
(1)阿Q等酒店要关门,才踱回土谷祠去。(《阿Q正传》
(2)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房子里。(《孔已己》)
(3)四叔踱出门外。(《祝福》)
(4)(老妇人)来回地踱着,背诵那些又旧又拙劣的抚慰孩子的语句。(《夜》)(1)句中的“踱”字,只表示阿Q脚步缓慢。假洋鬼子不许阿Q革命,使阿Q“投降”革命党的理想成了泡影。阿Q以酒浇愁,喝了两碗闷酒,缓步走回土谷祠。句中的“踱”字表现他的失落感和不满情绪。这个“踱”字也与前文中写阿Q想革命而精神亢奋地“飞”回土谷祠形成鲜明的对比。
(2)句中的“踱”字,表示人物脚步缓慢而有气度。长衫帮和短衣帮的区别在于喝酒的“坐”与“站”,不同的姿势表明了二者之间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句中的“踱”字,显示出长衫帮的优越感和轩昂气质,与也穿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孔已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孔已己的形象作了反衬。
(3)句中的“踱”字含义颇深。祥林嫂被夫家捉走之后,鲁府上下沸反盈天,连鲁四老爷也不能再“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了,只好撕下面子,不顾平日地主老爷的身份,亲自出门寻找女仆。句中的“踱”字,虽然也描写脚步缓慢,却表现了鲁四老爷借用缓慢的脚步既显示自己的身份又遮掩自己的狼狈像,对他的虚伪本性作了进一步的揭露。
(4)句中的“踱”字表示人物难以负重而脚步缓慢。老妇人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之后,身体支持不住,却又心不在焉地哄着外孙,她动作迟钝,步履沉重。句中的“踱”字,除身体情况外,重在表现老妇人的恐惧和不安情绪,与后文中下决心抚养革命后代而“透出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前轻快”形成鲜明的对比。
又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的“请看那朵流星”中的“朵”字。大多数同学都忽视了这个“朵”字,也有同学认为“星”的量词是“颗”。让同学们进行比较:诗中的“朵”字好,还是“颗”字好?比较总结:“颗”字虽然符合实际,但缺乏诗意,“朵”字却有了诗人主观的美感,浪漫的诗情画意,令人向往——“朵”字比“颗”字更有韵味。
2.技巧比较。以表现手法、技巧运用等为对象进行比较。如,人教版初中语文
第三册第三单元课文均为说明文,都能抓住事物特点,采用适当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但每篇文章又各有其个性特征:《苏州园林》从多方面说明事物;《中国石拱桥》列举两座有代表性的名桥(赵州桥、卢沟桥)进行详尽说明;《活板》则以程序来结构全篇。阅读时,通过这样的比同求异,我们便可以掌握每篇文章的独到之处,从而达到全面而扎实地学好书本知识的目的。
3.文体比较。这种比较着眼于文章体裁特点的分析。比如记叙文中有描写,说明文中也有描写,二者不同之处有哪些呢?例如《故乡》开头的环境描写,“我”之所以感到深冬的“严寒”、天气的“阴晦”、天空的“苍黄”、荒村的“萧索”,一方面固然反映了当时的客观景象,另外,同“我”当时的“悲凉”心境是紧密相关的。而《苏州园林》中对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一段描写性文字,“也着眼于画意”这一中心点,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树木的“俯仰生姿”和相间成趣,写藤萝的盘曲嶙峋,也写花草的赏心悦目等,虽然都属于描写,但也是如实地反映。因为树就是“俯仰生姿”,而不是直立挺拔的;藤萝就是盘曲的,而不是笔直向上的;花开就是赏心悦目的,而不带有“感时花溅泪”的主观色彩。这些都是如实地客观地描绘事物。通过以上两个例子的分析比较,我们知道了不同文体中描写的不同点是:记叙文中的描写常常带有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主观色彩,而说明文中的描写则不然,它要求客观地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允许有主观随意性的成分。
4.人物比较。把文中人物形象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这种例子在实际阅读中比比皆是。例如《最后一课》和《孔已己》之中都有一个人物“我”,这两个“我”的形象作用有什么不同呢?《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朗士,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而《孔已己》中的“我”只不过是孔已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我”的见闻也只不过是全文的线索。还有,在《最后一课》中,作者对主要人物小弗朗士是歌颂的,而《孔已己》中作者对“我”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还如,在阅读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时,我们也许不能一下子就理解夫妻间赠送礼物的意义,那么,我们就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把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和《麦琪的礼物》中的德拉对比。路瓦栽夫人极力向往豪华奢侈的贵妇人生活,心灵空虚、卑微,而德拉,虽然经济拮据,但精神生活富有,为了给丈夫买圣诞礼物,她卖掉了自己引为骄傲的美发。在那金钱主宰一切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真挚、纯朴的感情,犹如黑夜里的一点光亮,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美。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比较,看看无产阶级精神世界里的人情美又如何呢?我们不妨把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中的新媳妇与德拉对比,新媳妇把自己结婚才三天的唯一一条新被子奉献出来,献给了自己并不熟悉的通讯员。通过这一对比,我们就能充分认识到新媳妇为摧毁旧制度,建立新社会,愿献出一切的牺牲精神,才是人类最高尚的美,从而也就区别开了资产阶级的人情美和无产阶级的人情美。
总之,比较阅读法可以促使学生不是停留在接受性继承性的阅读上,而是在阅读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进行再创造。因此说,比较法应该在语文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