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府 的 行 为 目标 和 行 为 界 限 给 予 了 阐 释 。 哈 耶克 认 为制 度 变 迁 中 的政府 应 将 实现 自由、
竞 争 、 等 作 为 其 行 为 目标 。 强 调 自 由 可 以 引 导 社 平 他
相 关 文 献 进 行 综 合 分 析 .期 望 为 制 度 变 迁 中 的 政 府
基金项 目: 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 十一 五” 规划研究项 目“ 粤港公共经济制度 比较”0 J X 90 ) (6D M7 0 4
作者简介 : 张显未(9 7 )男 , 1 7一 , 湖北钟祥人 , 深圳大学博士生 , 从事制度经济学研究。
第 3期
张显 未 : 度 变 迁 中的 政府 行 为理 论 研 究 综 述 制
行 为 理 论 研 究 提 供 有 益 启 示
会 实 现 更 完 善 的 制 度 .也 是 促 使 制 度 变 迁 遵 循 好 的


国外经典文献关于制度变迁 中的 政府行 为理论
路 径 演 变 的 约 束 条 件 . 只 有 作 为 个 体 的 人 在 不 受 强 制 的 情 况 下 自 由选 择 .才 能 实 现 自发 演 进 的 更 好 制
度 : 争 不 仅 是 保 障 自 由 的有 效 途 径 , 且 是 调 节 资 竞 而
把 政 府 看 作 制 度 环 境 中 的行 为 主 体 并 考 察 其 行
源 合 理 配 置 的 重 要 手 段 。它 是 使 我 们 的 活 动 在 没 有 “
当 局 的 强 制 和 武 断 的 干 预 时 能 相 互 协 调 的 惟 一 方 法 ”1竞 争 使 社 会 秩 序 得 到 有 效 调 整 ; 耶 克 认 为 平 f, ] 哈
( ) 耶 克 : 发 秩 序 理 论 中 的 政 府 行 为 一 哈 自

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与启示

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与启示

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与启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制度因素是被忽视并被排除在分析范围之外的,要么将制度视为已知的、既定的因素,要么将制度作为“外生变量”,通过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变化去说明生产率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情况。

美国着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在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经济史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使其在经济学界声誉雀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的: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团体的产权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映的意识形态理论。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引入我国已有数年,但与此相关的国家理论以及意识形态理论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重温这些理论,我觉得对我国改革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度变迁理论评述制度与制度变迁制度经济学所讲的制度,是institution,而不是system。

System通常指“体制”,例如社会主义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或者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诺思称之为“制度环境”。

而institution,即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诺思称之为“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指的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

制度安排旨在提供一种使其成员的合作获得一些在结构外不可能获得的追加收入,或提供一种能影响法律或产权变迁的机制,以改变个人或团体可以合法竞争的方式。

诺思所讲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都是指这一意义上的制度。

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正式制约、非正式制约以及它们的实施,这三者共同界定了社会的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

根据诺思的定义,“结构”一词指制度框架,“变迁”一词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

因此,所谓的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的创新和被打破。

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

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综述二

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综述二

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综述二二、新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理论以加尔布雷斯和缪尔达尔为代表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是相对前两个时期的新制度学派。

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新的主流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的出现,老制度主义便衰竭下去了。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也爆发得更加频繁,社会问题日益尖锐,主流经济学还是不能对种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因此,承袭了老制度主义的思想传统的新制度主义,在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凡勃伦的传统,用制度结构分析方法,对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进行批评,虽仍以“异端”出现却又受到人们偏爱。

加尔布雷斯在《丰裕社会》(1958)、《新工业国》(1967)、《经济学和公共目标》(1973)中主要分析了:权力和权力分配,集团利益和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以及经济的不同组织结构。

加尔布雷斯关心“公共目标”,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探究了这种社会存在种种弊端的原因,建立了“抗衡力量”—“二元结构”理论模式,并提出了社会改良的政策主张—建立“新社会主义”。

缪尔达尔在《美国的两难困境: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1944)中,提出“循环积累因果联系”理论,指出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与黑人的物质文化水平低下这两个因素互为因果并相互强化,从而使黑人问题成为美国的困境。

缪尔达尔进一步指出,循环积累因果联系还存在着“扩展效果”,即A的发展使B的状况不断改善和“回荡效果”,即A的发展使B的状况不断恶化。

该理论精辟地分析了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性。

(一)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新制度学派对制度变迁的研究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承袭了凡勃伦的基本思想,更多地从制度方面或结构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

他们研究的制度,不仅包括各类组织(公司、工会、国家、企业主协会等等),还包括社会集团的行为准则,社会意识类型。

加尔布雷思自称他的研究是所谓“结构改革”,而不是“量的增减”。

论文:制度变迁经济学:文献综述及中国的经验

论文:制度变迁经济学:文献综述及中国的经验

论文:制度变迁经济学:文献综述及中国的经验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正式制度创新理论、非正式制度演化假说,同时也对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动观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在以上的基础上对基于中国经验的几个代表性理论进行了回顾;最后,文章在已有的理论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评论。

关键词:制度创新;制度演化;制度互动;中国改革一、引言经济制度变迁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课题,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都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在经济学学术界里,经济制度变迁问题的研究已经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著名学者的长期关注。

那么,关于经济制度变迁,我们知道了些什么?从现有的文献中可以发现一些被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正式制度是如何被人为设计出来,国家、政府等外部权威在正式制度创新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二,非正式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受哪些因素的驱动?第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现有研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基本上构成了本文的文献综述框架,同时,本文还总结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关于中国制度变迁的理论假说。

最后,对已有研究加以评论。

二、制度变迁理论:发展脉络 tc "2.1 国外对制度变迁的主要研究"自十八世纪开始,道德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如大卫·休谟、亚当·斯密、斯图亚特·穆勒、卡尔·马克思等,都懂得制度的极端重要性。

新制度经济学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交易费用、产权和契约结构等基本概念的运用,吸收奥地利学派、美国老制度主义学派和公共选择学派以及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范式,可以有效地解释制度的起源、性质、演进等一系列问题。

(一)正式制度创新的视角 tc "2.1.1 正式制度创新的视角"产权制度作为一种典型的正式制度安排,德姆塞茨(h. demsetz,1967)声称当内部化的收益超过其成本时,产权就建立起来将外部性内部化而产权制度同时发生变迁。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

10


强制性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强制性制度变 迁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国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 和秩序,并保护产权以换取税收。国家之所以采取强制方 式变革制度,一是因为它是垄断者,它通过权力垄断与其 他资源的垄断,可以比竞争性组织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制 度性服务;二是国家在制度供给的“生产”上,具有规模 经济优势。 为什么需要国家(或政府)推进强制性变迁呢?这是因为: 第一,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统治者需要维持 一套规则来减少统治国家的交易费用。第二,制度安排是 一种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因 为国家生产公共物品比私人生产公共物品更有效。
15
(二)制度变迁过程的成本以及新制度的运行成 本 制度变迁的成本评价,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成本,即改 革成本 第二阶段是新制度建成后的运行阶段成本。
16
(二)主要制度变迁理论的概述
1.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2.舒尔茨对制度变迁的分析 3.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4.哈耶克的演进主义制度变迁观 5.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 6.林毅夫对制度变迁的分类
6
(3)制度选择集合的变化
为获得特定制度服务的可行制度安排的集 合,依赖于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的存量。 拉坦曾有力论述:对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 学知识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对制度功能方 面的制度变迁和改进需求。社会科学的进 步,不仅增加了个人管理现有制度的能力, 而且也增加了社会对可替代的制度安排的 知识。
22
意识形态理论:交易成本与收益的计算并不能解释一切制 度的稳定与变迁,也不能解决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搭便 车”问题。人们为什么遵守或服从一种产权制度,为什么 参与或拒绝参与某种制度变迁,有时很难用成本收益的分 析方法加以解释。 诺斯用意识形态理论,补充产权和国家理论,对制度的变 迁和稳定做出完整的解释。 意识形态理论:假如人们从观念上认可某种制度的合理性 或公平,就会支持和自觉遵守这种制度,或积极参与制度 变革,而这种支持、遵守和参与对他不一定有利,从而降 低制度的运转成本和变革成本。意识形态还可以抑制“搭 便车”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就是指导或影响人们行为的一 种非正规规则。 23

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综述

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综述

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综述(张忠宇,吉林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2005212155)【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制度变迁进行阶段性的划分,制度变迁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以凡勃伦为创始人的开创性历史时期,制度的概念得以创立并用“累积因果论”来解释制度的变迁。

第二个时期是以约•莫•克拉克为代表对制度变迁理论继承和发展的时期,涉及到对资本主义企业的分析,制度与技术相互作用等问题。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和以科斯、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蓬勃发展时期,研究成果卓著。

本文比较了各个阶段之间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并结合现阶段各理论发展的状况,看它们的融合和新的发展,本文还论述了包括马克思、博弈论者、混沌经济学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理论解释。

【关键词】制度/ 制度变迁/ 旧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一、引言制度主义最初是处于异端的地位,但随着制度主义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其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关注,90年代初科斯与诺斯相继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制度学派的影响达到了顶峰。

同样是以制度为研究对象的新、老制度学派,为什么在经济思想史中会取得不同的地位,为什么老制度主义会昙花一现,而新制度经济学会成为“非主流中的主流”?本文就沿着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的主线来考察。

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演变的考察原因有二:1. 近年来,学界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文献论述颇多,但对其之前的制度主义已渐渐忘却,其实对整个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演变过程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制度学派发展的规律;2. 制度经济学在中国的叫法比较混杂,在这里有必要进行一下梳理。

综合两方面因素,以历史的观点分析事物,也是符合制度经济学的初衷的。

事实上只有了解制度学派的全貌,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和鉴别,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这门学科,才有可能形成较为客观的认识与判断。

二、制度经济学派的划分制度经济学就是在批判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度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与20世纪的交替时期,其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坦•凡勃伦。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制度是社会生活中约束行为的规则体系,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制度变迁理论是研究制度变迁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的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变革的规律性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变迁涉及多个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

政治因素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推动力,政权的更替往往伴随着制度的变革。

经济因素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基础,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压力推动了制度的演进。

社会因素是制度变迁的重要背景,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变革引发了制度的调整。

文化因素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支撑,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影响了制度的改变。

制度变迁理论主要有制度演化论、制度路径依赖论和制度创新论等。

制度演化论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逐步调整和改进,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制度演化论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认为任何制度变革都应该建立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避免剧烈的冲突和动荡。

制度路径依赖论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既受历史条件限制,也受现实利益驱动。

制度的选择和变迁往往依赖于历史上的习惯和惯例,不能忽视创新和的可能性。

制度路径依赖论强调随机性和非线性的特点,对于解释制度变迁中的突发事件和突破具有重要启示。

制度创新论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策略的选择过程,需要有人主动推动和引领。

制度的创新和变迁往往需要社会的共识和行动,需要有领导者和者的引领和推动。

制度创新论强调制度变迁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制度变迁不仅是制度的调整和,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表现。

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要遵循基本原则和法治精神,推动制度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建言献策,形成共识和合力,推动制度创新和变迁的顺利进行。

总之,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是研究社会变革的重要理论体系,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制度是指人们共同遵守和执行的一套规范、流程和程序,是一种经过长时间形成的“被隐含的行动程序”。

在社会生活中,制度对于维护秩序、促进发展、规范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而制度变迁则是指制度的演变、变迁和重构过程,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基础之一、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就是研究制度以及制度变迁的一门学科。

一、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制度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共同实施行动的规范和原则。

制度具有隐性、持久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的特点。

不同的制度产生不同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二、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制度的形成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主要受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制度的演变是通过社会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发生的。

制度演变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利益的转移、价值观念的改变和利益主体的重新配置。

三、制度变迁的动因与机制。

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必然结果,其动因主要包括内外冲突、时代需求和制度矛盾。

主要的制度变迁机制包括逐渐演进、突发变革和逐步革新等。

四、制度变迁的路径与策略。

制度变迁的路径主要包括革命变革、演化与发展、渐进等不同的方式。

制度变迁的策略主要包括与重构、制度创新与调整等。

五、制度变迁的影响和作用。

制度变迁的影响主要包括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的重塑、社会关系的改变和社会信任的建立等。

制度变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规范行为、维护公平、保障权益和提高效率等方面。

六、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制度变迁理论在理论界得到了广泛重视和研究,主要包括制度发展理论、制度变迁路径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和制度效能理论等。

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指导社会变迁和的实践。

总之,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理解社会的秩序与变迁、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制度,可以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指导,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同时,制度变迁理论也需要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相互交叉,形成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为社会变革提供多元化的解释和思考。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理论研究综述

无论提供何种收益, 制度供给都是有成本的。 这些成本在新制度经济学 中被称为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是指组织 、 维持和实施一种制度安排
各项规则的所有费用 。 交易成本包括为获取契约各方所需信息的费用, 交易成本包括事前的交易成本和事后的交易成本两类 , 选择何种类
型的契约是由交易费用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起 , 自 由于会计 度设计的困难 , 制 交易费用非常高 , 高度借鉴前苏联的统一会计制度是当时国
财仑 通孔 ・ 综合( 下)20 09年第 6 期
我国会计制变迁理论研究综述
王保 忠 黄 解 宇 王保 庆
(、 1运城学院 山西 运城 0 4 0 ; 、 40 0 2 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 院 山西 太原 0 00 3 06) 摘要 : 文在相关学者研 究成果的基 础上 , 本 对我 国会计制度 变迁的理论研 究在理论基础 、 变迁主体 、 变
迁动 力 、 变迁特 征 等 方 面进 行 了评 述 。认 为会 计 制度 变迁 的理 论 基 础 包括 新 制度 经济 学 和马 克 思 主 义经 济
学, 二者不应偏颇; 国会计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以需求诱致为基础的供给主导型 变迁 , 我 这一特征表
明 了变 迁的 主 体是 政 府 。 变迁 的动 力是 社 会 经 济发 展 的 客观 需求 。
的供 但对制度的供给却存在着供给成本。 给。 从某种程度上讲 , 制度是一种公共品 , 为制度创新付出代价的人 , 无法排除受益的搭便车者。 也就是说 . 制度的消费没有排它性。 如果一种新制度供给一旦实现, 新制度的受益者就不仅仅是为新制度供给付出成本的贡献者受益 而
角度考察制度变迁, 就会更明显地发现人们意志的痕迹。 2) (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评述。 在西方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流派 中,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微观具体制度的变迁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诺斯认为,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创立、 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 被打破的方式。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包括: 一是交易费用与制度变迁的需求理论。 制度可以提供正收益 , 也可以提供负收益。

制度变迁理论概念与原因

制度变迁理论概念与原因

制度变迁理论概念与原因首先,制度变迁理论的概念:制度是社会关系体系中的规范和约束性规定,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等方面。

制度变迁是指社会制度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过程,它具有时间性、系统性和目标性。

制度变迁可以是性质和特征的变迁,也可以是结构和职能的变迁。

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变迁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方面,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制度变迁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当社会出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危机和矛盾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得人们要求制度的改变和适应,以解决这些问题。

2.制度内部矛盾:制度的内部矛盾也是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随着制度的发展,一些内部矛盾开始显现,制度的规定无法有效解决这些矛盾,从而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迁。

3.外部环境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制度的变迁。

当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时,现有的制度往往无法适应新的环境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变迁。

4.制度创新和制度转变:制度的创新和转变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

有时候,一些新的理念和观念涌现出来,对现有制度提出了挑战,需要制度进行相应的变迁和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况。

5.利益关系的变化:利益关系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利益关系会发生调整,原有的制度可能无法保障各方利益,需要进行制度的变迁来维护和调整利益关系。

制度变迁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也可以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方利益的平衡和社会稳定的维护,以确保制度变迁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各方的作用,形成多元的决策和参与机制,以保证制度变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

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

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引言:制度是指一系列的规则和规范,它们约束着社会和经济的运行。

而制度变迁是指这些规则和规范发生改变的过程。

制度变迁在经济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包括新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理论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关于制度分析和制度变迁的理论体系。

它强调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重要性。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影响着经济的效率,而制度变迁是通过改变规则和约束来提高经济绩效的关键途径。

新制度经济学关注于两个核心问题:制度的起源和变迁,以及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对于制度的起源和变迁,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是社会演化和博弈的结果,而非人为的设计。

制度变迁通常发生在制度的内外部压力和变革驱动下,它可以通过政治改革、法律变动和经济转型等方式实现。

对于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多种解释。

首先,制度可以影响市场的有效运行。

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市场透明度、促进合作与协调,从而增加经济的产出和效率。

其次,制度的完善可以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一套良好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创新激励机制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

最后,制度还可以影响经济的分配效果。

不同的制度安排可能导致不同的财富分配格局,这对社会的稳定和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路径依赖理论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是一种非线性和历史依赖的过程。

它认为现有的制度和规则往往根植于过去的选择和路径,难以轻易改变。

路径依赖理论指出,制度变迁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效率的问题,还涉及政治、历史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制度变迁通常遵循特定的路径。

一旦某一路径被选择并固定下来,它将会对后续的选择和变迁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是因为制度变迁面临着一系列的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历史制度主义作为一种分析框架逐渐运用于比较政治学及国内外一些重大政治问题研究上,斯考切波(Skocpol)的《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俄中的比较分析》)一书突出了历史进程中国家结构同其他因素(阶级关系、经济发展、军事力量等)结合的重要意义,而斯考切波与他人(同Evans、Rueschemeyer)合编著作Bring the State back in(可以译作《国家的回归》或《寻回国家》)的名称“国家的复归”,也成为政治研究中重要且流行的标语。

就后者而言,在比较政治经济分析的研究中,一些学者的成果也推动了相应的研究向新的方向发展,不仅审视现实问题,也很好地解决了疑问。

例如斯坦默的《税收与民主》(Taxation and Democracy: Swedish, British and American Approaches to Financing the Welfare State, 1993)解释了美、英、瑞典三国的政治制度对于税收政策的塑造方式。

汉森(JohnMarkHansen)所著的《获得接近的机会:国会与农业游说,1919一1981》与阿龙·弗雷德伯格(AsronL.Friedberg)所著的《笼罩在驻防国家的阴影下》主要研究美国内部的国家的基本制度的形成,及其在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

随着历史制度主义者们的研究视野的扩展和研究框架的不断成熟,一些历史制度主义者也开始站出来对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成果进行学术总结和理论整合,即明确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立场、研究方法;确立历史制度主义与其它研究途径之间的区别等。

瑟伦(KathieenThelen)等人在1992年所推出的《结构化政治学:比较分析中的历史制度主义》论著中,回顾了作为一种新制度主义的历史制度主义的发展历程,确立了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任务,明确了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层次,提供了历史制度主义的研究范例,并首次将历史制度主义与行为主义、宏大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进行了区分。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引言纵观人类历史,制度变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等等都存在着变革的可能性。

然而,有时候人们发现,一些制度难以改变,尽管它们已经过时或者不合适。

这种情况下,路径依赖成为了解释现象的一种理论框架。

本文将会对文献中有关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的观点进行综述。

什么是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在某种制度下,选择的前提和过去的历史经验会对当前的选择产生影响。

这种选择会在未来造成惯性,导致制度的延续。

该理论认为,正在发生的事物并非全靠前因后果的联系,而是受到历史路径的影响。

路径依赖的一个例子是在电脑键盘上常用的QWERTY排列方式。

QWERTY排列方式源于19世纪初,当时打字员用金属臂来打字。

金属臂的接触将会导致卡顿,于是根据英文字母的出现频率来排列键盘的布局,这就是QWERTY方式的产生。

尽管如今的电脑不再需要金属臂,但人们还是保留了其原始的排列方式。

这是因为这种路径依赖的方式已经深入到人们的习惯中,想要改变已经很困难了。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的概念可以应用到制度变迁的过程中。

当某个制度已经建立并发挥作用时,它会对将来的选择产生影响。

如果当前制度是有效的,但过时了,那么人们可能会想要替换掉它,但会发现替换已经变得很困难。

Harri Holma 和Antti Rantam äki 在他们的文章“Commercializ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中指出,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包括投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这些因素构成了移动通信技术的路径依赖。

早期的移动通信技术需要大量基础设施的投资,这意味着在一个区域内只有一个运营商能够存活,这会产生一个局限,导致更先进的技术无法被广泛采用。

路径依赖还可以应用于政治制度的研究。

举个例子,美国选举方式的代表制度来源于该国早期制定的宪法,在当时代表制度是适合美国的。

然而,随着地理条件和人口分布的变化,该制度对于美国的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是一种解释以及预测制度变化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主要从制度的内外部因素出发,分析制度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并提供了一种对制度变迁的预测和解释。

制度是一种规则和规范的集合,它们约束了行为者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方式。

制度的变迁是指制度的规则和规范发生改变或转变的过程。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主要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内部因素包括制度内部的动力和机制。

例如,制度内部的利益冲突、权力争夺、资源分配等问题会推动制度的变迁。

此外,制度内部的反馈和学习机制也会影响制度的变迁。

例如,制度的不完善或困境会引起行为者的反馈和调整,从而推动制度的变迁。

外部因素包括制度外部的环境和压力。

例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进步、国际关系等因素会对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外部利益集团的行动和影响也会促使制度的变迁。

例如,社会运动、利益团体的活动会对制度的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行动者的互动和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利益集团和政治力量会进行博弈和斗争,以争取自身的利益。

同时,制度的学习与适应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会对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变。

制度变迁的预测和解释是制度变迁理论的核心内容。

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通过对制度变迁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对未来的制度变迁进行预测。

例如,如果一个制度内部存在着利益冲突和不平衡,同时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那么该制度有可能会发生变迁。

总之,制度变迁理论是一种对制度变迁进行解释和预测的理论框架。

它通过分析制度内外部的因素,解释了制度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并提供了对未来制度变迁的预测。

这一理论对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4章制度变迁理论

第4章制度变迁理论

22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3. 适应效率
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过程使组织逐 步具有的创新能力和愿望称为适应效率。 ➢(1)有效制度可以为组织提供适应效率:
①为组织提供一种创新的机制或环境; ②能消除组织的错误,分担组织创新的 风险,并能够保护产权。 ➢(2)如何使企业具有适应效率: ①竞争;②分散决策;③有效产权;④ 破产法
①乘数均衡 ②可能的无效率 ③锁定(lock-in) ④路径依赖
25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 制度变迁的自我强化与路径依赖
➢(1)决定制度变迁路线的条件 收益递增; 由显著的交易费用所确定的不完全市场。
➢(2)制度变迁的自我强化机制 ①边际成本下降;②学习效应;③协调
效应;④适应性预期。 ➢(3)摆脱路径依赖的途径
9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 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在某个社会发展阶段上,当物质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 产力发展时,就会发生社会变革,导致经济 基础连同上层建筑都发生变化。
制度变迁首先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偏 好和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而主要取决 于客观物质条件决定的,对特定制度再生产 的经济支付能力。
23
浙江师范大学工制与路径依赖
➢1. 技术演进中的自我增强与路径依赖 ➢2. 制度变迁的自我强化与路径依赖 ➢3.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类型
24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 技术演进中的自我增强与路径依赖 W.巴兰·阿瑟
细小和偶然事件常常会把技术发展引入 特定路径,并因市场内部的特殊作用机制而 强化其沿着特定路径发展下去的趋势,且不 同的路径最终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自我强化机制的结果
12

制度变迁理论_评述与启示

制度变迁理论_评述与启示

制度变迁理论_评述与启示导言:制度是一种规范社会行为和组织干系的体系,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制度也在不息演变和变迁。

对于制度变迁的理论探究以及对此的评述和启示,可以援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制度的进步过程,为当前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制度变迁的理论1.路径依靠理论路径依靠理论认为,当前的制度状况是历史过程中的结果。

制度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受到很强的惯性作用,现有的制度会影响到将来的选择。

这一理论指出,制度的变迁需要思量历史的渊源和路径依靠现象,不能简易地进行割裂和替换。

2.制度创新理论制度创新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是通过创新和改革来实现的。

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创新是推动制度变迁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这一理论重视从制度内部寻找改革的动力和手段,提出了制度变迁的创新路径和方法。

3.制度转型理论制度转型理论关注整个社会制度的变迁过程。

它认为,制度的变迁是从一种基本的制度形态向另一种基本的制度形态转变的过程。

制度转型理论诠释了社会制度演化的根本逻辑和规律,可以为制度改革提供改革方向和目标。

二、制度变迁的评述1.制度变迁中的优势与限制制度变迁既有乐观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限制。

在制度变迁中,阅历积累和路径依靠的优势可以保持社会稳定和连续性,增进社会成员的适应和认同。

然而,路径依靠和旧有利益的阻力也会导致制度演变受限制。

例如,某些旧有利益集团对制度改革持保守态度,使得改革进展缓慢。

因此,评述制度变迁时需要全面熟识其优势和限制,以便找到有效的改革路径和方法。

2.历史对比与阅历借鉴历史对比是评述制度变迁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制度变迁进行对比和探究,可以找到共同点和规律。

这些历史阅历可以为当前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通过吸取其他国家的成功阅历,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制度变迁的。

因此,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总结阅历,利用成功的例子来指导制度的变迁和改革,为社会进步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

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

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

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一、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制度变迁理论是指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来分析制度变化的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制度演变的动力、路径和影响因素等。

本文将介绍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动力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包括外生的国家因素、内生的社会因素、对制度本身的评价,以及国际因素等。

国家因素通常包括政治变革、经济改革、法律制度改革等。

社会因素通常包括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变化等。

对制度本身的评价通常包括制度的公正性、效率性、灵活性等。

国际因素通常包括全球化、国际竞争等。

三、制度变迁的路径制度变迁的路径通常包括革命、改良、演进、革新等多种方式。

革命通常指全面变革,彻底推翻旧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

改良通常指对现行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演进通常指在保持制度基本框架的前提下,逐步调整和改进制度。

革新通常指在改革已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制度建立。

四、制度变迁的影响制度变迁后,其影响通常有多种不同的方面。

政治方面的影响包括政府组织形式、领导制度、权力分配等。

经济方面的影响包括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生产力水平等。

文化方面的影响包括价值取向、文化传承、社会认同等。

制度变迁还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国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制度变迁的评价制度变迁的评价通常包括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

正面评价通常指制度改革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进和进步。

负面评价通常指制度改革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如权力滥用、利益不均、社会不稳定等。

六、案例分析1、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是世界上最大的制度变迁之一。

该政策从1978年开始实施,通过市场化、私有化等一系列改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2、美国的《宪法》修正案美国宪法的修正案是一个经典的制度变迁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杨芳()摘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在学者们对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下,制度变迁理论获得了较大发展,并对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分析变化了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人口结构、产权、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如何向人们提供新的获利机会,从而提供变革旧制度、创造新制度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节约某些交易成本,人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只有当环境改变时,才会又发生对新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关键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制度变迁的含义及其动力对制度变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论述。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否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在生产关系基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由此,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革命性质的制度变迁,而变革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所引致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改革性质的制度变迁。

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制度变迁,包含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意义。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把制度变迁的意义等同于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的理解。

V W拉坦(1978)认为,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是“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是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

但这一系列变化须以成本—收益的法则加以权衡而决定其发生的可能,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收益小于其成本,这些变化就会被终止。

诺斯在诠释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时更加表达这一含义,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行为,这一获利行为可以通过政府引入法律、政策和命令的强制性方式进行,也可以由个人或团体为追求获利机会自发性或自愿合作方式倡导和组织。

一言以蔽之,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行为人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的追求。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而诺斯从个体追求潜在利益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

制度变迁路径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分析制度选择存在“路径依赖”诺斯指出,人们在进行制度选择时存在“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诺斯认为,在“路径依赖”的背后隐藏的都是人们对利益的考虑。

对组织来说,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

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更有效率。

而对个人来说,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后,就会不断投入各种资源。

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无法摆脱这种路径依赖。

如果哪天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没有价值时,才会做出新的选择。

诺斯在1971年与兰斯·戴维斯合著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一书中提出,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具有相似性,同样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及不断的源泉。

诺斯指出,推动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的行为主体都追求利益最大化。

当然,不同的行为主体如个人、团体或政府推动制度变迁的动机、行为方式以及产生的结果可能不同,但都要服从制度变迁的一般原则和过程。

但都要服从制度变迁的一般原则和过程。

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者推动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到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然。

在美国历史上金融业、商业和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制度变迁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总收益的增加同时又不使个人收益减少。

制度变迁路径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分析杨明东、曾繁华教授▲基金项目:2007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一(17—0856)◆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1(美)诺斯著,杭行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1.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IM 1.人民出版社,1 9723.林岗,刘元春.诺斯与马克思: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本质的两种解释的比较『I1.经济研究,2000(6)中国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性研究及其评价李艳,罗小川2O世纪80年代末新制度经济学被引入中国,90年代以后,中国对该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更为普遍,其中,制度变迁理论成为解释中国问题最强劲的一支。

学者们在解读该理论的同时还结合中国改革实践对其进行本土化的尝试。

一、经典制度变迁理论概述1.制度概念。

新旧制度经济学者对制度的解释有所不同。

旧制度经济学者凡勃伦是从非正式规则认识制度,认为制度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1](Pl39)。

康芒斯认为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或规则【2】(P87)。

新制度经济学家从两个角度定义制度,一是从制度的规范性功能角度界定制度,认为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代表人物有柯武刚和史漫飞、舒尔茨、拉坦和诺斯等,其中,诺斯是新制度经济学家中给制度下定义最多的人。

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指出:“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3】P225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诺思在其另一本著作《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更明确地提出了制度的概念,他说:“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的系列约束。

制度是由非正式约束(道德的约束、禁忌、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和正式的法规(宪法、法令、产权)组成的。

”【4】P5从博弈论的角度定义制度,更注重制度的起源和演化的动态性特征。

通过将经济过程类比于博弈过程,经济学家形成3种制度观,即制度是博弈的参与人、制度是博弈规则、制度是博弈的均衡。

青木昌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均衡的扼要表征制度观,他认为:“制度是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自我维系系统。

制度的本质是对均衡博弈路径显著和固定特征的一种浓缩性表征,该表征被相关域几乎所有参与人所感知,认为是与他们策略决策相关的。

这样,制度就以一种自我实施的方式制约着参与人的策略互动,并反过来又被他们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的实际决策不断再生产出来。

”【5】P28 2.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是制度变迁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借助于“需求一供给”的新古典分析框架,将产权、交易费用、国家和意识形态等因素一起纳入了制度变迁理论体系中。

所谓制度变迁,就是用一种制度安排替代另一种制度安排,制度变迁的动因是由于对规模经济、外部成本和收益、风险、市场等外部条件的变化引起的新的潜在利益的追求。

但是任何制度变迁都是有成本的,只有人们预期制度变迁的潜在收益大于成本时变迁才能发生。

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是符合经济人假设的个人、团体和国家,他们都是在进行成本收益对比的基础上选择最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方案。

诺斯把制度变迁看作一种制度非均衡一均衡一非均衡的反复循环的过程。

所谓制度均衡是指制度供给满足制度需要的均衡点,处于制度供需均衡的制度就称为均衡制度。

但是这种均衡是暂时的,非均衡迟早都会发生。

制度非均衡也是制度变迁或变革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它包含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供给过剩。

为了更好地解释制度变迁中的集团行为、非理性行为以及制度变迁的动态性等问题,诺斯把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纳入了他的分析框架。

为解释不同国家的制度变迁差异和无效经济制度长期存在的问题,他还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了制度变迁理论。

3.经典制度变迁理论存在的问题。

制度变迁理论虽然解释西方历史和现实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没有给制度一个确切的界定,这给使用者带来混乱和不便。

其次,没有看到制度变迁模式的多样性,而更多关注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忽视了制度变迁的强制性一面。

它重视个人在制度供给中的主导地位,强调私人产权制度对制度创新的决定性影响,推崇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决策过程,其对法制健全与产权制度的要求,削弱了该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制度供给问题的解释力。

再次,对制度环境的忽视。

制度变迁仅仅涉及制度安排,而不涉及制度环境,制度环境被当作是外生的和既定的。

总之,该理论是以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缺少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现实的考量,影响了理论的普遍适用性。

中国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性研究结合上述问题,中国的学者在分析现实问题时对制度变迁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涉及以下几部分内容:1.制度概念的界定。

西方经济学家们没有给制度一个确切的界定,中国学者在解读时也没有对制度达成统一的判断和认识。

总体上,我国学者是从制度的功能角度界定制度,普遍接受的是规则制度观,把制度看成是一系列规范社会中人和组织的正式或非正式行为准则或规则,认为制度有两个层次:制度安排和制度环境。

制度安排是最接近制度的一个概念,指某一特定类型活动和关系的行为准则;制度环境也是制度结构,指经济社会中所有制度安排的总和,包括组织、法律、习俗和意识形态等,林毅夫、张字燕、汪丁丁、张曙光等学者均持此种观点【6】。

有些学者对制度作出了其他界定,如刘为民(2004)从博弈角度界定制度含义,认为“制度是一系列内生的或外加的博弈规则及其实施机制”。

宋智勇(2003)则是从系统论和均衡观角度给出制度的定义,认为制度是由若干互相联系的具体的制度要素构成的一个自我维系、动态演化的系统,它具有特定的结构和特定的功能。

制度的均衡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变量的均衡问题,而是一种结构均衡。

张旭昆(2002)、方卫华(2005)等人认为可以从制度的特点和制度分析的多层次来把握制度。

2.制度供给和制度均衡分析。

第一,制度供给分析。

相对于西方学者更多关注制度需求而言,中国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学者们把视角转向制度供给。

张曙光认为相对于制度需求而言,制度供给是制度变迁得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条件。

只有当新制度的社会净效益和个别潜在净效益均大于原有制度的社会净效益和个别潜在净效益时,变革者才会把潜在的制度供给变成现实的制度供给,从而实行制度变革【6】(243——245)。

卢现祥分析了制度供给过剩的问题。

认为在一些集权和政府管制较多的国家,制度供给过剩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现象,这是因为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供给方向、形式、进程及战略安排的主导力量。

【7】邓大才结合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指出在制度供给过程中要注意制度的整体供给以避免落入制度陷阱。

此外,需求诱致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应交替使用和及时转换,为此,他还提出了“制度需求累增效应假说”。

【8】第二,制度均衡分析。

国内学者对制度均衡的分析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制度均衡的界定;二是从制度均衡角度论述制度变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