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复习笔记
植物学笔记自整精编版
![植物学笔记自整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d4b8b043f705cc1754270920.png)
植物学笔记自整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第一章植物细胞与组织1 植物细胞的发现1665年英国人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切成薄片的软木,发现软木有许多排列紧密的蜂窝状小室,他将其称为“细胞”(cell)。
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
内容为: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所有的细胞都是由细胞分裂或融合而来;卵和精子都是细胞;一个细胞可以分裂而形成组织。
细胞学说被恩格斯评价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 植物细胞的基本形状单细胞呈球形或近球形;多细胞呈多面体形,由于不同细胞执行的功能不同,因而在形态上常常有很大差异。
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呈多面体形;导管、筛管分子呈长管状;表皮细胞呈扁平状。
植物细胞的体积小,表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较小的细胞体积有利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
3 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细胞为真核细胞,由细胞壁和原生质体组成,原生质体是细胞中有生命活动的物质形成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组成原生质体的物质称为原生质,是由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以及糖类、蛋白质、脂质、核酸、维生素等有机物组成的。
植物细胞中还常有一些贮藏物质或代谢产物,称后含物。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胞间层、初生壁、次生壁)质膜植物细胞基质原生质体细胞质细胞器(质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核糖体、液泡、维管、微丝等)后含物(淀粉粒、糊粉粒、蛋白质)细胞核(核膜、核仁、染色质、核基质)(1)细胞壁定义:包围在植物细胞原生质体外面的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或其他物质组成的结构。
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①细胞壁的化学成分高等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多糖,包括纤维素、果胶质和半纤维素,还有蛋白质、酶类等。
植物体内不同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不同,是由于在多糖组成的细胞壁中添加了其他的成分,如木质素,不亲水的角质、木栓质和蜡质等。
植物基础必学知识点
![植物基础必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e3ab83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5.png)
植物基础必学知识点1. 植物结构和组织:植物主要由根、茎和叶组成。
根负责吸收水和养分,茎负责支持和传输水分和养分,叶负责光合作用和气体交换。
2. 植物生长和发育:植物生长是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张来完成的。
光合作用、水和养分的吸收以及植物激素的调节都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素中的叶绿体中,光合作用的产物葡萄糖用于能量的储存和植物生长。
4. 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可以通过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繁殖。
有性繁殖通过花粉与雌蕊中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种子,无性繁殖通过植物的体节、球茎、根状茎、根或叶片等部位形成新的植株。
5. 植物和环境的关系: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可以根据环境条件进行调整。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6. 植物的重要作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吸收二氧化碳,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比例;植物也是食物链的起源,提供了人类和其他动物所需的食物和氧气。
7. 重要的植物种类:世界上有数以百万计的植物种类,其中一些是对人类和环境非常重要的。
例如,谷物类植物如小麦、稻米和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草原植物如草和竹子能够防止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
8. 植物保护: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许多植物面临着威胁。
植物保护的目标是保护濒危物种、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植物多样性。
这包括保护自然环境、采取合理的农业和林业生产方式,以及禁止非法采集植物等行为。
植物有关知识点总结
![植物有关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5055963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2.png)
一、植物的生长过程1. 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过程始于种子的发芽。
种子具有较高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而且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芽,萌发成幼苗。
种子萌发的过程包括吸水膨胀、呼吸加快、根系伸长等步骤,最终幼苗从种子中出来,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种子的发芽不仅依赖于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也与植物种类、种子的质量有关。
2. 幼苗生长幼苗经过种子发芽后,开始进行生长。
主要表现为茎的伸长、叶片的扩张、根系的生长等过程。
在这个阶段植物特别需要水分、养分和光照等物质和条件来维持生长。
幼苗的生长速度与环境的适宜程度、土壤的养分状态、空气的湿度等有关。
3. 开花结果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很多植物会经过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开花是植物进行生殖的关键过程,通过花的受粉和授粉,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继续后代的繁衍。
而植物结果则是成熟种子的形成,它是植物生长过程中最终的产物。
开花和结果的过程需要受到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二、植物的分类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下,逐渐演变出了多样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根据植物的细胞结构、生命周期、生殖方式等特征,可以将植物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分类包括:1.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根据植物的种子结构不同,可以将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两类。
被子植物的种子包裹在果实中,裸子植物的种子则暴露在空气中,没有果实的保护。
2. 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植物的细胞结构和生殖方式上来分类,可以将植物分为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它们在地球上的时间、数量和分布范围都有所不同。
3. 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根据植物的茎的大小和结构等特征,可以将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的茎较短,多年生的木本植物茎较长。
4. 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从植物的叶片的形态特征上来分类,可以将植物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叶片的表面通常有纵纹,双子叶植物叶片通常有平行的脉络。
除了以上的分类方法,植物还可以根据生长习性、生理特性、用途等特征来进行分类。
(完整版)植物生物学笔记整理
![(完整版)植物生物学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dc8d4ffb84ae45c3a358c6a.png)
第一章植物细胞与组织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形态与结构一、植物细胞的形状与大小细胞体积小的原因(1)细胞核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它所能控制的细胞质的量是有限的,所以细胞的大小受细胞核所能控制的范围的制约(2)利于细胞与周围环境(包括相邻细胞)的物质交换和细胞内部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A原生质体是指细胞中有生命活动的物质(原生质),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最重要的部分。
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原生质是组成原生质体的物质,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后含物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些贮藏物质或代谢产物B细胞壁是包围在原生质体外面的坚韧外壳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分辨率0.2µm)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和经过特殊染色的高尔基体(硝酸银染色)和线粒体(Janus green B染色)等。
亚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分辨率0.25nm)下看到的更为精细的结构。
细胞质膜细胞质和细胞器原生质体三、原生质体(一)质膜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它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 通常紧贴细胞壁,厚度约7~8 nm (原生质体表面的一层薄膜,脂类和蛋白质)内膜:光学显微镜看不到,采用高渗溶液(如高盐溶液)处理后,使原生质体失水而收缩,与细胞壁发生分离(质壁分离),可以看到质膜是一层光滑的薄膜。
1.质膜的结构脂双层+膜蛋白+膜糖单位膜:暗—明—暗(蛋白质)(类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特点:有序性、流动性、不对称性质膜的功能:1.物质跨膜运输2.能量转换3.代谢调节4.细胞识别5.抗逆性6.信号转导7.纤维素的合成和微纤丝的组装(二)细胞质:细胞核以外,细胞质膜以内的原生质为细胞质。
细胞膜或质膜 细胞核 细胞质 细胞器1.细胞器一般认为是散布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或“微器官”。
(1)质体一类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及贮藏密切相关的细胞器。
植物组织培养复习笔记【最新】
![植物组织培养复习笔记【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476263f9ed630b1c58eeb55b.png)
植物组织培养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概念:植物组织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 培养在人1:培养基上和人工控制的环境中,使其生长,分化,增殖,甚至长出新的植株的过程和技术。
外植体:在无菌条件下,离体培养于人工培养基上的,用于达到某种培养目的的原始植物材料C培养基:根据植物营养原理和植物组织离体培养的要求而人匚配制的营养基质即为培养基。
细胞全能性:植物体每一个细胞都含有该植物全部的遗传信息,在合适的条件下,具有形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脱分化:一个成熟细胞恢复到分生状态或胚性细胞状态的现象。
再分化:是脱分化细胞重新恢复细胞分化能力,沿若正常的发育途径,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C二、组织培养的类型,不同分类依据(根据培养材料不同)可分为植株培养,胚胎培养,器官培养,组织或愈伤组织培养.细胞或原生质休培养5类:(根据培养目的)可分为试管嫁接,试管受精,试管加倍,试管育种等:(根据培养方法)可分为平板培养,微室培养,悬浮培养,单细胞培养等:(根据培养过程)可分为初代培养和继代培养:(根据培养基类型)可分为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三、三个发展阶段的关键人物1,haberlandt-一于1902年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被称为“组织培养之父”。
2,white—于1943年出版《植物组织培养手册》。
3,murashine和skoog -- 在1962年筛选出MS培养基。
四、植物全能性表达的过程培养一►脱分彳~再分化一培养五、组织培养的特点:1、植物基础学科研究的良好系统。
2、生物技术的基础。
3、经济高效.管理方便,利于自动化。
4、技术含量高,实验误差小,人工控制能力强。
5、生长周期短,生长速度快,实验重复性好。
6、实验材料经济,来源单一。
六、缺点:需要设备负复柴,投入资金多,电能消耗大:对人员技术水平要求高,对实验场所要求也高,不能代替田间试验。
第二章植物组织培养设备与培养条件一、实验室的组成及主要仪器和设备准备室:干燥箱,高压灭菌锅,电子天平,酸度计,水浴锅,冰箱。
(完整版)植物生物学笔记整理精选全文
![(完整版)植物生物学笔记整理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3fffb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3b.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第一章植物细胞与组织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形态与结构一、植物细胞的形状与大小细胞体积小的原因(1)细胞核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它所能控制的细胞质的量是有限的,所以细胞的大小受细胞核所能控制的范围的制约(2)利于细胞与周围环境(包括相邻细胞)的物质交换和细胞内部的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A原生质体是指细胞中有生命活动的物质(原生质),是细胞各类代谢活动进行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最重要的部分。
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原生质是组成原生质体的物质,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后含物是植物细胞中的一些贮藏物质或代谢产物B细胞壁是包围在原生质体外面的坚韧外壳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分辨率0.2µm)观察到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和经过特殊染色的高尔基体(硝酸银染色)和线粒体(Janus green B染色)等。
亚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分辨率0.25nm)下看到的更为精细的结构。
细胞三、原生质体(一)质膜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它是包围在细胞质表面的一层薄膜通常紧贴细胞壁,厚度约7~8 nm (原生质体表面的一层薄膜,脂类和蛋白质)内膜:光学显微镜看不到,采用高渗溶液(如高盐溶液)处理后,使原生质体失水而收缩,与细胞壁发生分离(质壁分离),可以看到质膜是一层光滑的薄膜。
1.质膜的结构脂双层+膜蛋白+膜糖单位膜:暗—明—暗(蛋白质)(类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特点:有序性、流动性、不对称性质膜的功能:1.物质跨膜运输2.能量转换3.代谢调节4.细胞识别5.抗逆性6.信号转导7.纤维素的合成和微纤丝的组装(二)细胞质:细胞核以外,细胞质膜以内的原生质为细胞质。
1.细胞器一般认为是散布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或“微器官”。
(1)质体一类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及贮藏密切相关的细胞器。
为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
植物学笔记
![植物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10ebc96d1f34693dbef3e19.png)
植物学笔记第一章植物细胞1.植物类群低等植物:藻类(自养)菌类(异养)地衣(菌藻共生)高等植物苔藓(无微观组织)靠孢子繁殖)种子植物裸子植物(无花)有花粉管,有种子,孢子体发达被子植物2.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功能和遗传单位)细胞壁胞间层(果胶质细胞壁最外层也称中层)初生壁(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糖蛋白)次生壁(纤维素木质素)超微结构微纤丝纹孔:因次生壁没有加厚而形成,不是真的孔植物细胞单纹孔单纹孔对,具缘纹孔对,半具缘纹孔对具缘纹孔包间连丝:一根极细的通过纹孔连接两个细胞,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细胞质丝穿孔:细胞端壁溶解后形成的孔(导管)变化:木化,角化,栓化,矿化细胞核核膜(双层有核孔)核仁(一个或多个)功能(德国藻类学家哈姆林通过伞藻实验证明)细胞质运动方式:转动式,循环式细胞器内质网光面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 合成,运输脂类,多糖粗面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附有核糖体质体(绿色植物特有)叶绿体:椭圆形,双层膜,内有基粒,光合作用场所含有四种色素有色体:含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双层膜白色体:不含色素三者之间可相互转化线粒体:双层膜,有氧呼吸三羧酸循环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动力工厂核糖体:无膜,由一个大亚基和一个小亚基组成,合成蛋白质高尔基体:单层膜,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修饰及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靠近内质网的为形成面,朝向质膜的为成熟面。
细胞骨架微管:直径25纳米,中空长管状蛋白质丝功能:○1构成细胞网状支架,维持细胞形状,固定和支持细胞器位置。
○2参与形成纺锤丝牵引染色体○3参与物质运输。
微丝:7纳米,肌动蛋白,双股螺旋状功能:○1作为细胞骨架,维持细胞形态○2在胞质环流中起很大作用○3细胞质分裂中间纤维:10纳米微梁溶酶体:单层膜,溶酶体自溶作用有利于细胞的分化与个体发育。
例:微管细胞的成熟,导管穿孔微体:过氧化物酶体:参与乙醇酸循环,将乙醇酸转化为己糖。
植物学考研笔记(超详细)
![植物学考研笔记(超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d8ea8f6cb9d528ea80c7798c.png)
植物学笔记一、植物界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种类多样性;植物遗传的多样性;以及植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植物的多样性表现在为下诸方面:1、种类繁多,50万种,七大类群2、形态,结构各式各样,大小悬殊3、寿命长短不一4、营养方式和生态习性多种多样从营养方式看:1.自养植物2.异养植物:寄生植物、腐生植物5、生活环境多种多样按形态和生活周期:木本植物:乔木和灌木草本植物: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按植物的生态环境:陆生、水生按植物对水分的要求:旱生、中生、湿生植物按植物对光照的要求:阳地、阴地二、植物基本特征和植物界的划分(一)生物界的划分(二)植物的类型三、植物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一)参与生物圈形成, 推动生物界发展发展规律(1)由简单到复杂(2)由水生到陆生(3)由低等到高等(二)植物的光合作用无把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是其它生物食物的来源把光能转变成化能,是生物能量的来源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为所有生物的呼吸所需氧气的来源(三)植物的矿化作用矿化作用: 指非绿色植物,如细菌、真菌等对死的有机物的分解过程。
结果使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CO2),可以再为绿色植物所利用。
(四)植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生命科学的发展,自然也依赖于植物生物学的发展。
植物学的发展对人类经济、科技、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植物科学的研究为利用植物和改造植物提供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对植物区系、植物资源、植被和珍稀濒危植物的调查研究,为农业区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细胞和组织培养、生物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农业上的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培育开辟了新的前景植物化学的研究,对开发药用资源、发展医药工业有重要的意义(五)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1)净化作用植物对大气的净化据广州市测定,在居住区墙面种有五爪金龙的地方,与没有绿化的地方比较,室内空气含尘量减少22%。
植物学-总结笔记
![植物学-总结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39415eb240c844768eaee2f.png)
植物生物学一.植物细胞1 细胞壁(1)胞间层(中层、中胶层):相邻两个细胞所共有的薄层,有果胶类物质构成,成熟植物细胞相互分离,便是依赖如此,如桃、梨等果实成熟后逐渐变软也是此原因。
(2)初生壁:细胞生长过程中,由原生质体分泌的物质,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类物质构成,有延伸性。
使其增长叫填充生长,使其加厚称为附加生长。
(3)次生壁:细胞停止生长以后原生质体的分泌物继续在初生壁的地方填充,使细胞壁加厚。
并非所有的细胞均具有,只有少数细胞具有,如纤维细胞、导管细胞,其纤维素含量大于初生壁,缺少果胶类物质,主要为半纤维素,也有木质素等物质填充期内而发生特化。
具有次生壁的细胞牢固性加强,其初生壁较薄,于是将两细胞的初生壁以及它们之间的胞间层三者形成的统一结构称为“复合中层”。
组成:基本纤维(成束)→纤维丝(聚集成更大的束)→大纤丝(每40个纤维素(交织成网构分子排列成束)成基本骨架)(基本纤丝一些段落凌乱排列,另一些平行排列称之为微团,具有晶体性质。
)不同物质加入会使细胞壁产生不同的功能:木质化:木质素+细胞壁硬度增加,机械力增强。
加入过多,细胞趋于死亡,如导管、管胞、纤维、石细胞等。
木栓化:木栓质+细胞壁一种脂肪性化合物。
木栓化细胞不易通水透气,原生质体消失成为死细胞且具有保护功能,如木栓组织。
角质化:角质+细胞壁一种脂肪性化合物,使细胞角质化并形成角质层,防止水分过度蒸发以及微生物侵害。
黏液化:果胶质、纤维素→黏液、树胶有助于保护种子,吸收花粉等功能矿质化:Ca/Si 增加机械支持,增强抗病性2 细胞膜同高中3 细胞间的联络(1)初生纹孔场:初生壁较薄的区域形成“初生纹孔场”,相邻细胞原生质体的胞间连丝多在此区域。
产生次生壁时,区域多不被覆盖,形成纹孔。
相邻较薄的复合中层称之为“纹孔膜”,而其两侧没有次生壁的腔穴称之为“纹孔腔”,又纹孔腔通往细胞壁的开口称之为“纹孔口”,其作用为加强水以及其他物质的运输。
植物复习笔记
![植物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6fc5319f18583d0496459d6.png)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1、原核植物分门2、苔藓植物分纲及其特征3、蕨类植物分纲4、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分纲5、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分纲6、认识校园的植物(种名和所属科名)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1、种的分布区2、分布区的类型3、植物地理成分4、植物区系5、属相似性系数计算方法6、植物区系分区的原则、单位7、世界六大植物区(分区图)8、中国植物区系分区(图)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1、生态因子的分类2、Liebig最小因子法则、限制因子3、耐性定律、生态幅4、生态类群、生态型5、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适应光照强度的生态类型6、日照长度对植物的影响,适应日照长度的生态类型7、旱生植物的类型、适应旱生环境的特征8、水生有花植物的类型、适应水生环境的特征10、适应土壤酸碱度的生态类型11、沙生植物的适应特征12、冻害、冷害13、植物生活型、Raunkiaer生活型系统、《中国植被》生活型系统14、生活史类型第四章植物群落1、概念:植物群落、层片、季相2、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3、种群的水平分布方式4、概念:多度、盖度、频度、重要值5、根据年龄结构划分的种群类型6、概念:优势种、共优种、建群种、共建种7、概念:群落波动、群落演替、顶级群落8、水生基质的演替系列、旱生基质的演替系列9、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单位10、中国植被分为10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第五章主要陆地植被类型1、热带雨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2、热带季雨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中国季雨林的类型3、热带稀树草原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4、红树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5、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6、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范围内的植被类型7、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8、荒漠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9、夏绿阔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10、寒温性针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11、草原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12、苔原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13、名词:草甸、沼泽第六章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14、植被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15、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世界植被图)16、中国植被分布规律17、植被区划的原则、依据、单位18、中国八大植被区域(中国植被区划图)19、人工植被分类10、自然保护区:概念、分区第一章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的植物和植被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植物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ff2781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e.png)
植物生理学知识点总结笔记一、植物的水分生理。
1. 水分的吸收。
- 植物细胞吸水主要有三种方式:吸胀吸水、渗透吸水和代谢性吸水。
其中,渗透吸水是植物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
- 具有液泡的植物细胞的水势主要由渗透势(¶si_s)、压力势(¶si_p)和重力势(¶si_g)组成,即¶si_w=¶si_s+¶si_p+¶si_g。
通常情况下,重力势可忽略不计,所以¶si_w=¶si_s+¶si_p。
- 植物根系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其中根毛区的吸水能力最强。
根系吸水的动力有两种:根压和蒸腾拉力。
根压是由根部细胞的生理活动引起的,可通过伤流和吐水现象证明其存在;蒸腾拉力是由于叶片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动力。
2. 水分的运输。
-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包括细胞途径(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和维管束途径(主要是导管或管胞)。
- 水分运输的动力主要是蒸腾拉力和根压,其中蒸腾拉力占主导地位。
水分在导管中形成连续的水柱,内聚力 - 张力学说解释了水分在导管中上升的机制,即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和水分子与导管壁之间的附着力使得水柱能够保持不断裂而向上运输。
3. 水分的散失 - 蒸腾作用。
-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表面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它主要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行,还有少量通过角质层蒸腾。
- 气孔蒸腾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水分在细胞间隙和气孔下腔周围的细胞壁上蒸发,然后水蒸气从气孔下腔扩散到外界。
- 气孔运动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如细胞壁的不均匀加厚、含有叶绿体等)与气孔运动密切相关。
例如,光照时,保卫细胞通过光合磷酸化合成ATP,促使质子 - 钾离子交换,钾离子进入保卫细胞,水势降低,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二、植物的矿质营养。
1. 必需矿质元素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植物学笔记
![植物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ef1c12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b.png)
植物学笔记
摘要:
一、植物学简介
1.植物学定义
2.植物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二、植物的分类
1.植物分类方法
2.植物的五个大类
三、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1.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植物的生命周期
四、植物的功能与生态学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五、植物的利用与保护
1.植物的用途与价值
2.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正文:
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的学科,包括植物的分类、生长与发育、功能与生态学以及利用与保护等方面。
在植物学中,植物的分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植物学家根据植物的形
态、生殖方式、遗传关系等多种特征,将植物分为五个大类,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是植物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细胞分裂、伸长、分化等,而植物的生命周期则包括种子的发芽、幼苗生长、成熟植株的生长与繁殖等阶段。
植物的功能与生态学也是植物学的研究重点。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量来源。
同时,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源、净化空气等重要作用。
最后,植物的利用与保护是植物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药材、工业原料等多种资源,同时,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是植物学关注的焦点。
总之,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的学科,涉及植物的分类、生长与发育、功能与生态学以及利用与保护等多个方面。
植物学-总结笔记
![植物学-总结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fa8300d02020740be1e9b93.png)
植物生物学一.植物细胞1 细胞壁(1)胞间层(中层、中胶层):相邻两个细胞所共有的薄层,有果胶类物质构成,成熟植物细胞相互分离,便是依赖如此,如桃、梨等果实成熟后逐渐变软也是此原因。
(2)初生壁:细胞生长过程中,由原生质体分泌的物质,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类物质构成,有延伸性。
使其增长叫填充生长,使其加厚称为附加生长。
(3)次生壁:细胞停止生长以后原生质体的分泌物继续在初生壁的地方填充,使细胞壁加厚。
并非所有的细胞均具有,只有少数细胞具有,如纤维细胞、导管细胞,其纤维素含量大于初生壁,缺少果胶类物质,主要为半纤维素,也有木质素等物质填充期内而发生特化。
具有次生壁的细胞牢固性加强,其初生壁较薄,于是将两细胞的初生壁以及它们之间的胞间层三者形成的统一结构称为“复合中层”。
组成:基本纤维(成束)→纤维丝(聚集成更大的束)→大纤丝(每40个纤维素(交织成网构分子排列成束)成基本骨架)(基本纤丝一些段落凌乱排列,另一些平行排列称之为微团,具有晶体性质。
)不同物质加入会使细胞壁产生不同的功能:木质化:木质素+细胞壁硬度增加,机械力增强。
加入过多,细胞趋于死亡,如导管、管胞、纤维、石细胞等。
木栓化:木栓质+细胞壁一种脂肪性化合物。
木栓化细胞不易通水透气,原生质体消失成为死细胞且具有保护功能,如木栓组织。
角质化:角质+细胞壁一种脂肪性化合物,使细胞角质化并形成角质层,防止水分过度蒸发以及微生物侵害。
黏液化:果胶质、纤维素→黏液、树胶有助于保护种子,吸收花粉等功能矿质化:Ca/Si 增加机械支持,增强抗病性2 细胞膜同高中3 细胞间的联络(1)初生纹孔场:初生壁较薄的区域形成“初生纹孔场”,相邻细胞原生质体的胞间连丝多在此区域。
产生次生壁时,区域多不被覆盖,形成纹孔。
相邻较薄的复合中层称之为“纹孔膜”,而其两侧没有次生壁的腔穴称之为“纹孔腔”,又纹孔腔通往细胞壁的开口称之为“纹孔口”,其作用为加强水以及其他物质的运输。
植物学笔记
![植物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cb0fd3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be.png)
植物学笔记(最新版)目录一、植物学简介二、植物分类1.藻类植物2.苔藓植物3.蕨类植物4.种子植物a.裸子植物b.被子植物三、植物的结构与功能1.根、茎、叶的特征与功能2.花、果实、种子的结构与功能四、植物的生态作用与应用1.植物的生态作用2.植物的应用正文【植物学简介】植物学是研究生物界中植物的一门自然科学。
植物是自然界中最丰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氧气和药物等生活必需品,还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植物分类】植物根据其形态特征、结构和生殖方式可分为四大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1.藻类植物:藻类植物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简单植物,包括单细胞和多细胞种类。
它们主要通过光合作用为地球提供氧气。
2.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是陆生植物中的一类,它们没有真正的根、茎、叶,但有类似的结构。
苔藓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保持土壤湿润、净化空气等。
3.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是陆生植物中的一类,具有根、茎、叶的分化。
它们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之一,但现在已逐渐减少。
4.种子植物: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级别的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种子无果皮包被,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而被子植物的种子则包裹在果实中,具有更好的保护和传播作用。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结构主要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这些结构各自具有特定的功能,共同维持植物的生长与繁衍。
1.根、茎、叶:根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茎起支撑和传输作用,叶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
2.花: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通过传粉和受精过程形成果实和种子。
3.果实:果实是种子植物繁殖过程中的一种保护结构,它可以保护种子免受损害,并有助于种子的传播。
4.种子:种子是植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包含了未来的植物胚胎和养分,可以在适宜条件下发芽生长。
【植物的生态作用与应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净化空气、保持土壤湿润、减缓气候变化等。
植物学笔记大一全部知识点
![植物学笔记大一全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f311c1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62.png)
植物学笔记大一全部知识点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科学,涉及到植物的起源、结构、功能、分类、进化、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过程等方面的知识。
本篇笔记将整理大一植物学课程中的全部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学原理。
1. 植物起源与进化1.1 植物界的分类与特征1.2 植物的起源与进化过程1.3 绿色植物的共同祖先2. 植物的形态结构2.1 植物的体部结构2.2 植物的根、茎、叶的特征与功能2.3 植物的花、果实与种子的结构3. 植物的生长发育3.1 植物的生长形态与生长素的调控3.2 植物的细胞分裂与组织分化3.3 植物的形态发生与组织生长4. 植物的物质代谢4.1 光合作用与光合器官结构4.2 呼吸作用与能量转化4.3 植物的营养吸收与运输5. 植物的生殖与繁殖5.1 植物的有性生殖与花的形成5.2 植物的无性生殖与营养器官的利用 5.3 植物的繁殖方式与生境适应6. 植物的适应与生存策略6.1 植物的生态位与生境条件6.2 植物的形态与生理对环境的适应 6.3 植物的竞争与共生关系7. 植物的系统分类7.1 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7.2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与裸子植物的分类7.3 被子植物的分类与演化8. 植物的经济与生态意义8.1 作物与果树的种植与利用8.2 物质循环中的植物生态功能8.3 生态保护与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通过对植物学大一全部知识点的整理,总结了植物起源与进化、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生殖与繁殖、适应与生存策略、系统分类以及经济与生态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对植物的基本特点和生理生物学原理有更深入的理解,为深入学习植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植物学笔记
![植物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50d056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73.png)
植物学笔记植物学笔记(一)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二)植物类群(三)被子植物的分类(四)植物与环境第一编种子植物的形态与解剖第一节种子的结构一、种子的结构:植物的种类不同,其种子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
但其基本结构都是一致的。
都是由胚、胚乳和种皮三部分组成。
二、胚的结构:胚是种子中最重要的部分,新的植物体就是由胚生长发育而成的。
胚是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四部分组成。
三、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的形态:胚根和胚芽的体积很小,胚根一般为圆锥形,胚芽常具雏叶的形态;胚轴位于胚根和胚芽之间,并与子叶相连,一般很短;依据子叶着生的位置将胚轴分为上胚轴和下胚轴,即子叶着生点至第一片真叶之间,称上胚轴,而子叶着生点到胚根之间,称下胚轴。
子叶与一般正常叶的功能是不同的,有储藏养料的作用,或能从胚乳中吸收、转化营养物质供胚生长时使用。
四、在被子植物种子因叶数目不同分为: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的二个大类。
有关这些内容将在以后章节中谈到)。
在裸子植物中,子叶数目也很不一致,有两个的如侧柏;有二至三个的如银杏,还有多个的如松树。
五、种子萌发:胚根和胚芽突破种皮,胚根发育成幼苗的主根,胚芽发育成茎、叶部分,胚轴发育成茎的一部分,使胚迅速形成幼苗。
六、胚乳:胚乳是种子贮藏营养物质的地方,供种子萌发时胚的生长之用。
胚乳的大小在不同的种子中也不同,有些种子胚乳体积较大,占种子的大部分,这类种子叫有胚乳种子。
(如玉米、小麦的谷粒和蓖麻的种子)。
而有些植物的种子,成熟时不具有胚乳,这类种子叫无胚乳种子,如花生、豆类及瓜类的种子。
七、种皮:种皮是种子外面的保护结构,其性质、厚度随植物种类而异。
成熟种子的种皮上常常可以见到种脐,它是种子脱离果实时留下的痕迹(就是种柄和株柄相脱离的地方)。
种孔是原来胚珠的珠孔留下的痕迹。
有的种皮上可以明显见到种脊,种阜,如蓖麻。
第二节种子的主要类型一、有胚乳种子:这类种子由种皮、胚和胚乳组成。
幼儿作业 植物笔记
![幼儿作业 植物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a4ab14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a.png)
幼儿作业植物笔记一、植物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1. 定义。
-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绿藻、地衣等生物。
它们通常是多细胞的真核生物。
2. 基本特征。
- 自养型生物。
- 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己所需的有机物质。
它们含有叶绿素等光合色素,能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等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例如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不断地进行着光合作用。
- 具有细胞壁。
- 植物细胞的外面有一层细胞壁,它主要由纤维素等物质组成。
细胞壁为植物细胞提供了支持和保护的作用,使植物能够保持一定的形状。
像树木的树干之所以能够直立生长,细胞壁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
二、植物的种类。
1. 藻类植物。
- 特征。
- 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有单细胞的,如衣藻;也有多细胞的,如海带。
它们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藻类植物的结构比较简单,整个身体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 作用。
- 藻类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们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一些藻类还可以作为鱼类等水生生物的食物。
2. 苔藓植物。
- 特征。
- 苔藓植物通常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植株矮小,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主要起固定作用。
例如葫芦藓,它的茎和叶都很细小。
- 作用。
- 苔藓植物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因为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到苔藓植物的生存。
3. 蕨类植物。
- 特征。
-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而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够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
蕨类植物的叶片背面常常有许多褐色的隆起,那是孢子囊群,里面有许多孢子。
例如肾蕨,它的叶子比较大,根、茎、叶的结构都比较明显。
- 作用。
- 古代的蕨类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了煤炭等化石燃料。
现代的蕨类植物有些可以食用,如蕨菜;有些可以观赏,如铁线蕨。
[笔记]植物的生长变化知识点
![[笔记]植物的生长变化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6cc5d2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a.png)
植物的生长变化知识点1.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3.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4.种子里面有什么?(图)5.观察植物的种子,可以借助放大镜。
6.“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
但不是只有春天才能播种。
7.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8.植物的根的作用: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9.植物的绿叶的作用: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叶利用水分和二氧化碳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制造氧气和养料。
10.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器官)组成。
11.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件。
12.植物的茎的作用: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13.我们给植物浇水一般往土壤里浇,因为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14.植物生长发育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料,养料是由叶子制造出来的。
15.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叶利用水分和二氧化碳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制造氧气和养料。
16.多数植物可以自己制造食物---养料。
17.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后来,实验证明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
18.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
19.将一盆植物和一个老鼠放在一个空气不流通的密封容器中在阳光下照射,小老鼠为什么没有被憋死?植物的叶子利用水分和小老鼠呼出的二氧化碳,依靠阳光的能量,制造出养料植物自身吸收,制造出氧气供小老鼠呼吸,往复循环,所以不会被憋死。
20.植物的叶子和幼小的茎为什么大部分都是绿色的?因为含有叶绿素。
21.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的叶子在植株上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有什么好处?答:叶子都是平展的,交叉生长,伸向四面八方;这样分布能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
植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植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126986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17.png)
植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植物的形态结构1. 植物体的结构植物体由地上部和地下部组成。
地上部包括茎、叶和花,地下部包括根和块茎等。
茎、叶、根等组织构成了植物的形态结构。
2. 植物的叶的结构植物的叶由叶片和叶柄组成。
叶片主要用于光合作用,叶柄连接叶片和茎,起到支撑和输送物质的作用。
3. 植物的茎的结构植物的茎主要用于植物的支撑和输送物质。
茎的结构包括茎皮、木质部和髓部。
4. 植物的根的结构植物的根主要用于吸收水分和养分。
根的结构包括根尖、根毛和根系。
二、植物的生长发育1. 植物的生长方式植物的生长方式主要包括分生组织和分化组织。
分生组织主要用于植物的生长和增长,分化组织主要用于植物的器官组织的分化。
2. 植物的生长节律植物的生长节律主要包括光周期、温度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
光周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不同植物对光周期的需求也不同。
3. 植物的生长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包括激素调控、光合作用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三、植物的生殖1. 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有性生殖主要包括花的形成、花的结构和花的授粉等过程。
花的结构包括花瓣、花萼、雄蕊等组织,花的授粉是植物有性生殖的关键过程。
2. 植物的无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主要包括萌芽、分株和离体培养等方式。
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植物的数量。
四、植物对环境的适应1. 植物的对光的适应植物对光的适应主要包括光合作用和光敏作物的形成。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过程,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合成有机物质。
2. 植物对温度的适应植物对温度的适应主要包括耐寒、耐热和常绿植物等形式。
植物可以通过生理和形态结构来适应不同的温度环境。
3. 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植物对水分的适应主要包括适应干旱和湿润环境,以及对水分的合理利用。
植物可以通过根系的生长和形态结构来适应不同的水分环境。
五、植物的生物节律1. 植物的生长节律植物的生长节律主要包括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年龄节律等。
昼夜节律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过程,不同植物对昼夜节律的需求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1、原核植物分门2、苔藓植物分纲及其特征3、蕨类植物分纲4、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分纲5、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分纲6、认识校园的植物(种名和所属科名)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1、种的分布区2、分布区的类型3、植物地理成分4、植物区系5、属相似性系数计算方法6、植物区系分区的原则、单位7、世界六大植物区(分区图)8、中国植物区系分区(图)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1、生态因子的分类2、Liebig 最小因子法则、限制因子3、耐性定律、生态幅4、生态类群、生态型5、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适应光照强度的生态类型6、日照长度对植物的影响,适应日照长度的生态类型7、旱生植物的类型、适应旱生环境的特征8、水生有花植物的类型、适应水生环境的特征10、适应土壤酸碱度的生态类型11、沙生植物的适应特征12、冻害、冷害13、植物生活型、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中国植被》生活型系统14、生活史类型第四章植物群落1、概念:植物群落、层片、季相2、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3、种群的水平分布方式4、概念:多度、盖度、频度、重要值5、根据年龄结构划分的种群类型6、概念:优势种、共优种、建群种、共建种7、概念:群落波动、群落演替、顶级群落8、水生基质的演替系列、旱生基质的演替系列9、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单位10、中国植被分为10 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第五章主要陆地植被类型1、热带雨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2、热带季雨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中国季雨林的类型3、热带稀树草原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4、红树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5、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6、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范围内的植被类型7、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8、荒漠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9、夏绿阔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10、寒温性针叶林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11、草原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12、苔原的环境特点、群落特点和分布13、名词:草甸、沼泽第六章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14、植被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15、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世界植被图)16、中国植被分布规律17、植被区划的原则、依据、单位18、中国八大植被区域(中国植被区划图)19、人工植被分类10、自然保护区:概念、分区第一章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的植物和植被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研究各种植物的分布规律、各地区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和形成原因的科学。
3、原核生物:这一类群包括细菌门、蓝藻门,其共同特点是:1)单细胞2)原核,无核膜,只有完成核功能的一团物质。
3)无质体、线粒体等细胞器。
4)细胞壁由非纤维素的另一种多糖与氨基酸结合物构成。
5)繁殖方式为直接分裂。
4、苔藓植物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多云雾的山区(一)主要特征:1)植物体有两种形态:叶状体、茎叶体2)没有根的分化,只有假根3)配子体占优势,抱子体不能独立生活而附在配子体上(三)分类5、蕨类植物(一)特征1)具有独立生活的抱子体和配子体,但抱子体占优势2)抱子体具有根、茎、叶的分化。
3)有维管束构造。
(二)分布:热带和亚热带为中心(三)分类6 裸子植物(Gymnosperma®(一)主要特征1)胚珠裸露,种子裸露,所以称裸子植物。
2)全部为木本植物,大多数为高大乔木。
3)具颈卵器构造,有些种的精子还具有鞭毛(如苏铁)。
4)具多胚现象。
(二)分类:裸子植物门通常分为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和买麻藤纲等五纲。
7、被子植物(Angiospermae)(一)主要特征1、具有真正的花(故又称有花植物)。
花由花被(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等部分组成。
2、种子包在果皮之内。
被子植物的胚珠包藏在由心皮构成的子房内,经受精作用后,就可以形成果实。
种子又包被在果皮之内。
被子植物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3、具有双受精现象。
双受精现象,即两个精细胞进入胚囊以后,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发育成胚(2n),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三倍体的胚乳(3n)4、抱子体高度发达,组织分化精细,生理机能效率高。
韧皮都有筛管和伴胞,木质部由导管分子所组成。
5、多种传粉方式。
风媒、水媒、虫媒和鸟媒等。
6生长和营养方式多种多样性。
有乔木、灌木、藤木、草本植物;多年生、二年生和一年生植物,还有一些短生植物。
在营养方式上,自养、寄生、半寄生、食虫、腐生、共生。
(二)分类:共有2纲(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62 目, 344科,10000 多属,27万多种,种数占全球植物界的一半以上(整个植物界约50万种);我国约有290多科3000余属30000多种。
第——早1、种的分布区:一个物种由若干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就是该种的分布区。
2、分布区的类型(一)按外貌划分的分布区1).连续分布区:分布区是一块完整区域的,称为连续分布区。
2).间断分布区:分布区占有两个以上互相分离的地区,它们之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气候或土壤等障碍隔开,各部分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这种分布区称为间断分布区。
(1)种的间断分布区:如仙女木,分布在北极地区和温带高山地区(如长白山),这种分布称北极一一高山间断分布。
(2)属的间断分布区:如鹅掌楸属有的种,即美国鹅掌楸、中国鹅掌楸,前者分布于北美,后者分布于我国,这种分布称东亚北美东部间断分布。
(3)科的间断分布:瓶子草科有3 个属:瓶子草属、加州瓶子草属、圭亚那瓶子草属,前二者分布于北美,后者分布于南美,为南北美间断分布。
(二)按分布广狭划分的分布区1).世界性分布区:分布区遍于世界的种称为世界种(或广布种),其分布区称世界种分布区。
相应地有世界属、世界科和世界属分布区、世界科分布区。
2).特有性分布区:只限于某一自然地区或生境的种,称为特有种。
其分布区,称特有种分布区。
相应地有特有属、特有科,及特有属分布区,特有科分布区。
特有性分布区有大有小。
中国特有种:银杉、银杏中国特有属:水杉属、银杏属中国特有科:杜仲科广西特有种:金花茶桂西南特有种:肥牛树3).广泛分布:介于世界性分布和特有性分布之间。
泛热带分布:棕榈科、芭蕉科南半球分布:山龙眼科北半球分布:桦木科、槭树科3、属相似性计算方法——属相似性指标:属相似性指标=两地共有的属数/ 较贫乏地区属数总量x 100%A地有200属,B地有300属,两地共有150属,贝指标二150/200 = 75%。
属相似性指标>50%,则关系密切。
如:中国中部与日本之间植物区系的属的相似性指标为67%,表明两者有较密切的联系;夏威夷群岛与亚洲相似性指标为41 %,与美洲为29%,与澳大利亚为39%,表明它是个孤立的植物区系。
4、植物地理成分——植物区系成分有:1 ).地理成分:为按植物分布区类型划分的区系成分。
如分布区为中国——日本的植物,称为中国日本成分;分布区为热带亚洲的植物,称为热带亚洲成分。
2).发生成分:按照种的发生地划分的区系成分。
如仙女木起源于北极,为北极发生成分;对叶虎耳草起源于高山,为高山型发生成分。
3).历史成分:按种的发生时期划分的区系成分。
如银杏为侏罗纪成分,还有第三纪成分等等。
4).迁移成分:按植物迁移路线划分的成分。
如循某某江河流域、沿海岸线等。
5).生态成分:按植物种的适应生境而定。
5、世界陆地植物区系分区:6 个植物区、8个植物亚区、34 个植物地区I泛北极植物区(全北植物区):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有30个特有科。
n古热带植物区:由旧大陆各热带地区组成,有40个特有科。
川新热带植物区:包括中美洲和南纬40o以北的南美大陆,有25个特有科。
IV开普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非洲西南角,有7个特有科。
V澳大利亚植物区:澳大利亚大陆,有13个特有科。
W泛南极植物区:南纬40o以南的大陆和岛屿,有10个特有科。
6、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7、植物区系区划的原则1). 以特有科、特有属、特有种的数量比重为主要依据;2). 划分高级区划单位时,考虑历史条件较多;3). 划分低级区划单位时,要考虑现存的生态条件。
8、植物区系的单位P491 )最高分区单位——. 植物区(Kingdom):含有较多特有科,此外还有高比例特有种和特有属。
2).植物亚区、植物地区(Region):划分的重要标志是特有属和植物科属的组成特点(分类结构)。
3). 植物省(Province ):特有属比例较低,仍含有一定的特有种。
4). 最小单位——植物小区(district ):主要根据区系种类组成的相似性划分。
9、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中国植物区系分为2个植物区、7个亚区和22个地区(图P61 )I . 泛北极植物区A. 欧亚森林植物亚区B. 亚洲荒漠植物亚区C. 欧亚草原植物亚区D.青藏高原植物亚区E.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F.中国一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n . 古热带植物区G. 马来西亚植物亚区第三章1、生态因子:直接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如光、热、水、无机盐、CO2、02等元素中,缺少任何一个,植物都不能生长和生存。
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②土壤因子——土壤的结构、理、化性质等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等。
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关系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2、德国化学家liebigBJ(1840) 分析了土壤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认为植物的生长速率取决于供给量最少的土壤营养元素。
liebig 指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生态因子”,称为“ liebig 最小因子法则” (law of the minimum)。
例如,如果土壤含氯量很低,即使磷和钾等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很高,实际产量仍然受台氯量的限制而较低。
很多研究发现,liebig 最小因子法则不仅适用于土壤营养元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光和温度等其他生态因子也具有这种限制作用。
3、限制因子——限制一个植物生长或存活的任何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Blackma nFF(1905通过光合作用实验发现,植物的生存与繁殖依赖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性生态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limitingfactors) 。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因子。
4、所谓耐性定律,是指每株或每种植物对彤响它的每一项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耐性范围。
5、生态幅——植物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即耐性范围,这主要决定于植物的遗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