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学记》教育思想解读

洪梅孙景龙《学记》教育思想解读《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篇完整的教育学文献。

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重温《学记》,我们发现,《学记》所构建的教育理论,体大思精,要言不烦,用今天的教育理念来解读,仍然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虽然时隔两千多年,仍然未失实践指导意义。

今就《学记》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略作论说。

一、尊师莆教。

审慎选择教师的基本标准《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一个不重视教育、不尊重教师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学记》的作者认识到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教师摆在了相当重要的社会位置。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为此,《学记》提出了审慎选择教师的四条基本标准:一是知教之所由“兴“废”。

《学记》认为,教育有“四兴”“六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二是知学者之“四失”。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知病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

三是知“至学之难易”和学生素质的“美恶”。

教师要知道某一知识对学生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资质高低,包括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四是能“听语”。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听语,就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绪、眼神、言语等表达出来的渴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善于从学生的质疑|’廿J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富有创意的调整”。

…教师善于运用教学机智,“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常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f}{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文化研究2010.01.B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2,让“预设”和“生成”共精彩。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成文于战国末期。

《学记》全文仅1200多字,但内容却颇为丰富,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它是人类有史以来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以教学论为主的教育专著。

一、关于教育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

《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

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一)关于学制系统与修业年限《学记》通篇论述的主要是大学之道、大学之教、大学之法和大学之礼,但其中也有关于学制系统的描述。

它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层层设立学校的设想。

《学记》指出:“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

”古代二十五户为一“家”(或称“闾”),二十“家”为一“党”,二十五“党”为“术”(遂),实为各级地方行政区划。

《学记》主张从“家”到诸侯国的国都都分设不同级别的学校,从而构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相当完善的学校系统,实施政教合一的管理职能。

这个设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从汉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是根据这个设想去兴办学校教育事业的。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简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与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

《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

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学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

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

《学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精心整理)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精心整理)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

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

《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3、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第一,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

第二,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学记》的教学思想及其评价

《学记》的教学思想及其评价

《学记》的教育思想及其评价《学记》是中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学问题的文章,对于后世的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文中提出的一些教学方法至今仍被认可并采用,其历史意义可见一斑。

当然《学记》当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下面先谈谈其中的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吧。

1、强调应布置课外作业《学记》中说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意思是说在学校要开设一定的课程,回家后要巩固复习,也就是要布置课外作业。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所学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复习大部分将会被遗忘,因此适当的课外作业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课外作业也不只是对当所学内容的简单回忆,同时也是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因此,合理的课外作业应该是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用所学的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最好还带一些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去完成它,这样所收到的效果会更好,因为根据桑代克的学习效果律,当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体验时,建立的刺激反应联结会更牢固。

2、豫时孙摩《学记》中说到“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其中的“时”“孙”在今天看来是有科学依据的。

“时”就是强调要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时候把一些知识和技能传给他们,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今天心理学上所研究的关键期就证实了这个观点。

所谓关键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最容易受影响,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的效果,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期就需要花几倍的努力才弥补,或将永远无法弥补”。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握准这个关键期,尤其是小学老师,因为很多技能的关键期都落在小学阶段,一些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在小学阶段由于得到良好的训练而形成的。

“孙”就是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循序渐进,不可陵节而施,因为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上一个阶段的发展是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杂施而不孙,则坏而不修”。

《学记》还强调学习中朋友的重要性,有句名言已被大家广为接受“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论。

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先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教育的作用、目地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师生关系,总之,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

特别是《学记》中有关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的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教学相长《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它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辨证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同时也因知识与能力的增长而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汲取营养,获得启发,完善自我。

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认为“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人师”,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3.启发诱导在教学方法上,《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了具体的申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简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与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

《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

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学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

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

《学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

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导语:纵观全国教师招聘考试,考察古文、俗语、谚语中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一种常见的形式。

由于这类材料本身语言的精简凝练,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得分不是很理想。

关于《学记》的内容你知道多少?在这类题材中有一个命题的集中区域,各地区都多次考过,并且百考不厌,它就是《学记》——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这一特殊地位奠定了它在教师招聘和教师资格考试里面成为一株常青树。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察《学记》里面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在全国教师招聘考试里面,属于比较常考的知识点。

试题多考察对古文的理解和教育思想解读,考察题型有单选、判断、填空,以单选题为主。

【考点精讲】《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经验和思想的总结。

它主要阐述了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内部的关系,涉及教育的作用、制度、原则等领域,首次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总结。

它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1.教育的作用《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即:教育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 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主张按照地方建制分别设学。

《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把古代的“大学”分小成和大成两段,分别考核学生在学业知识学习和品德修养两个方面的表现。

3. 教学原则(1)教学相长原则《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思是:虽然有美味的鱼肉,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

《学记》中的教育哲学思想word精品文档6页

《学记》中的教育哲学思想word精品文档6页

《学记》中的教育哲学思想考察历史可以看出,尤其是最近几年来,教育已经成为许多社会问题争论和冲突的主题。

远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学记》是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师徒相传,对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的概括总结,反映了人们对当时的教育产生的社会作用的反思,尤其是教育对人类和社会现实的理解。

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人们的心理、精神具有很大的影响,要求人们面向自身,讲求实用,注重现世的生活。

因此,在教育方面,强调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通过掌握伦理知识实现道德的完善。

主张经世致用,心思向内,切近人事,注重个性修养。

在《哲学与教育》一文中,杜威强调指出:“哲学与教育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哲学与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一种哲学理论肯定会对教育思想产生影响。

受先秦各学派理论影响,《学记》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值得人们深思。

一、《学记》的思想基础“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学记》中多处把教育与三王联系起来,可见,从思想渊源看,夏、商、周以来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法都在《学记》中有所表现,并有所发展。

先秦时儒家的独尊地位并未确立,诸子百家,各种思想纷呈。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名、兵等各家思想经人们的整合和改造成为外儒内法、重视权变的“王道”,从而确立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和教育的基本理念。

《学记》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会与这个大的社会背景有关联,它是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从事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因而它并不是单一的儒家学说,但是它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并从儒者的角度吸收了诸子百家学说改造而成了儒家的重要经典。

古代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中国教育哲学思想,儒家的许多观念都已经经过加工和改造,正因为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成了经世致用之学,获得了学术上的正统权威地位。

因而,《学记》的思想来源丰富,以儒家为主,综合了其他学说流派的思想。

总结学记中体现的教育思想

总结学记中体现的教育思想

总结学记中体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唐代著名教育家刘义庆所著的一本教育著作,全书总结了作者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体现了他独特的教育思想。

下面将总结学记中体现的教育思想。

第一,尊重个体差异。

学记中反复强调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可一概而论。

作者认为学生的天资、兴趣、能力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个别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注重素质教育。

学记中提到“学以致用”和“识微知著”等观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认为学生应该获得既有广博的知识,又具备实际运用能力的能力。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等,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注重生活经验教育。

学记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张通过生活经验教育来培养学生。

作者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积累经验,通过亲身实践和感知,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倡师生亲密相处,通过亲身示范和指导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去。

第四,注重人文关怀教育。

学记中提到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并通过人文关怀来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

作者强调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关爱与理解,照顾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倡导学生与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互动,使学生感到被尊重和被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第五,注重教学方法创新。

学记中提倡创新的教学方法,作者通过举例、引用名言、提出问题等方式,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他强调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记是刘义庆的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他在其中阐述了关于教育的多个方面的观点,如个体差异、素质教育、生活经验教育、人文关怀教育以及教学方法创新。

这些观点为后世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借鉴。

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考试:《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简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

《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教育作用与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

《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

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学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

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

《学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一部记述孔子思想和教育观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本文从《学记》中挑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进行探讨。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记》中的经典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教育理念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提倡人们在与他人交往中持谦恭之心,懂得尊重他人的权益、个性和自由。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建立的。

二、学以致用孔子在《学记》中还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学习知识不是为了追求纯粹的学问,而是为了使所学的知识能够直接用于生活实践中,实现改善个人和社会的目的。

孔子对知识的看法,是把它看作是一种行动的基础,而不是一种静态的事物。

三、实际操作是最好的检验在《学记》中,孔子还提出了实际操作是最好的检验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成功的标志不在于口头上的宣扬,而在于实际操作的效果。

只有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取得实际效果,才能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和人的素质。

四、不断完善自我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还涉及到了自我提升和不断完善自我的要求。

他认为,人的素质和能力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和提高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五、启发人生的奥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启发人生的奥义,他提倡人们在追求知识和智慧时,不断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当人们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后,就会更加热爱生命,珍惜时间,竭力追求人生的完美。

综上所述,《学记》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对于现代教育教学也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更好地引领和教育学生,将其带入成功的道路。

礼记学记中教育思想

礼记学记中教育思想

引言《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论著,它所体现的教育思想的光芒,虽然经历时代变迁,但是它的光芒仍没有暗淡下去,仍指引着当今的教育教学,其中蕴含的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儒家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学记》中蕴含的教育目的及作用、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1.教育的目的及作用1.1教育的目的《学记》开篇对教育目的作了规定:“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发布政令不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教育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树立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良好的社会风尚,即“化民成俗”1.2 教育的作用1.2.1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前面已提到的教育的作用就是教化百姓,使之形成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良好的社会风尚。

1.2.2 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个人的作用,《学记》认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就好像对玉的雕琢一样,教育对人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使每个人都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智慧,懂得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定,即实现个人社会的教育目。

2. 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2.1 教育教学的制度2.1.1 学制和学年《学记》中提出的学制是按照行政建制模式制定的,“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就是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这一模式对后世封建社会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影响。

《学记》将学习年限分为两段、五级、九年。

第一、三、五、七学年结束,共四级,为一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

第九学年结束为第二段,共一级,考试合格,谓之“大成”。

2.1.2 考核制度和入学开学教育《学记》提倡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即“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浅谈《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乃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当时学生的必修课。

它作为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其全文虽不过1229个字,但却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学记》全文言简意赅,详细阐述了诸多教育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等。

本文主要论及其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师生关系思想。

作为中国古代系统地阐述教育思想的文献,《学记》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中公讲师侯婷婷带领大家共同回首这一经典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感悟古人教育思想的真谛,而且对我们当今的教育仍有重大的启迪。

(一)《学记》中强调的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1.教育的地位《学记》的开篇首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地位。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这就告诉我们,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

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

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即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育的重要性《学记》还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晓真理。

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即使在《兑命》上,也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教育。

教育不仅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国家的命运也系于教育。

(二)“善喻”的教育方法1.“善喻”教学法的特点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的教育智慧

《学记》的教育智慧

《学记》的教育智慧【书籍定性】《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的著作,其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值得今人充分挖掘、领悟。

【经典归属】《学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礼记》为“五经”之一(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产生时代】《学记》成书于战国时期。

【思想渊源】《学记》是思孟学派的作品。

【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山西特岗《教育学》高频考点——《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山西特岗《教育学》高频考点——《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山西特岗《教育学》高频考点——《学记》中的教育思想通过山西教师招聘网可以了解到2016年山西教师招聘最新考试动态,一般山西教师招聘有笔试和面试两个重要环节,笔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面试以试讲、说课等形式考察,山西教师考试网整理了山西教师招聘真题供考生备考学习。

【《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收人《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全文1229字。

《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

它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1.论教育的功能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2.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3.论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

”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然后道尊”的思想,这是一种传统教师观。

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简述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简述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简述展开全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的确切姓名和创作年代,尚待进一步考证。

据传是思孟学派所作。

孟子是子思的私淑弟子,两人的主张和学说是一致的。

思孟学派便是以他两人的思想体系为代表的学派。

儒家在先秦诸子中是最大的学派,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因各人的发展方向不同,就形成了多种儒家学派,思孟学派便是其中之一。

《学记》总结了儒家私人教学中的经验,同时也记载了西周官学中统治阶级关于学校教育的一些重要措施。

它对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学校制度、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作了系统的阐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份十分宝贵的资料。

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学记》的作者,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肯定了教育的作用和可能性,又从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的目的出发,把教育作为“化民成俗”的工具。

文章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意思是说,统治者对人民实行统治,务必运用教育这个工具,对统治者进行教化。

作者又以玉石为例,认为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不经过教育,就不会懂得封建社会的为人之道,要使人民都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必须教化人民。

这是历代统治者奴化人民的必由之途。

这便是《学记》所阐述的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二、教育制度:1、学制:《学记》中记载了“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各类学校。

“塾”是规模较小的私塾;古时每500户为党,党内设学,称“庠”,学生一般由私塾升学而来;每12500户为遂(即术),遂中设学,称“序”,学生一般由“庠”升学而来;“国有学”,是指天子所在的首都,或者诸侯国内所设的大学,学生一般由“序”升学而来。

2、年级:《学记》中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比年入学”,是说学生可以每年入学。

《学记》教学思想分析

《学记》教学思想分析

《学记》教学思想分析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2015辽宁教师招聘最新招考资讯《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论,是古代教育理论的精华,也是世界教育思想的瑰宝。

同时《学记》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制度体系、方式方法、基本规律及教师的职责与素质,它对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今天的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文章开头,就提出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是: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王者”要巩固自己的统治,既要使老百姓的风俗习惯符合其的利益,又要取得老百姓的拥护,而“发虑宪,求善良”、“就贤体远”都难以实现这一目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其得到解决。

并且指出,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王道”,这就如同一块玉石,不进行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具,只有经过教育才能使人明白道理。

《学记》的结尾再次强调了“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即三王在祭祀河川时,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因有的是源头,有的是流水聚集的末尾,这种祭祀也称为从根本上着力。

从而把教育提高到了关系到国家兴衰荣辱的根本地位。

文中虽然没有直接谈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教育在“王者”统治国家中的重要性,也就是强调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

由于学校教育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离开了教师,离开了学生,教育就无从谈起了。

我们可以通过古人的文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先哲们已经懂得了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懂得了教师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懂得了教书与育人的内在一致性。

二、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学记》也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

原文提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这认识到教与学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师生通过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共同成长。

《学记》中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记》中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学记》中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代意

《学记》是古代哲学家孔子撰写的著作,其中记载了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核心思想就是把道、德、智慧、修养等融入教育和教学中,从古至今,《学记》的理念颇受教育家和人类的欢迎,对于当今社会而言,它同样具有现代意义。

首先,《学记》强调要“教之于文,行之于义”,把道德教育融入到传授知识的同时,以帮助学生塑造道德和社会风尚。

这也是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注重的,如今学校开设多种文化课程,但将道德教育融入课程中,对学生的道德和素养有着显著作用,从而更好地影响社会秩序和发展。

其次,《学记》中记载着孔子问学有道,以“学而时习之”为指导思想,强调让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创新,令师生有更大的空间去探索、延伸现有的知识,而不仅停留于死记硬背。

最后,《学记》记载“惺惺相惜、师道尊严”,强调要尊重师生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良好教育关系的基本特征,无论是学生内心的发展,还是教育关系的处理,都离不开和谐的教育氛围。

通过以上说明,可以看出,《学记》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颇多,从现代来看,要落实这一思想,不仅有针对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支持,更加要有一个真正的社会思想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育学者真正落
实《学记》的理念,努力做到“言传身教,增长才干”,让学生解放思想,提高造诣,真正实现孔子梦想中对人文教育的原初美好愿景。

《学记》教育思想概述

《学记》教育思想概述

《学记》教育思想概述作者:高淑雨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10期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涉及教育的社会职能与建制、基本的教育原则等,最后讨论了《学记》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建制;教育原则;《学记》中图分类号:CAO - 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1)10-0056-02《学记》是先秦儒家经典《礼记》的一篇。

《礼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当时的儒家学者在不同年代所著文章的集子,其跨度从孔子弟子到战国晚期。

《礼记》中对于教育问题的讨论集中在《大学》与《学记》两篇,相较于《大学》对于个体精神层面发展的细致讨论,《学记》系统考察了教育的社会职能,所关涉的教育职能、教育机构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局限性更小,对于当今的中学教育也更有启发性。

一、《学记》中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社会职能与建制《学记》开篇即提出兴办教育的目的——“化民成俗”。

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单纯制定法规、招募贤良,虽能部分提升社会风气,但不足以转化整个社会的风气习俗。

若欲改善民智、提升民德,则必须建立系统的教育。

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国民的知识和道德修养并非天然形成,而需通过教育加以培育。

同时,教育系统要与社会系统相一致,根据本国的社群构造而设置不同级别的学校。

《学记》将此表述为“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根据《周礼》,百里之内大约二十五家(此处的家为家族),二十五家为一闾,共享一个巷子,巷子口有门,塾即设置在门边,教师为闾中有德行的老人。

五百家为一党,党中有庠,庠招收从塾中升上来的学生。

术通隧,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一隧,隧中的序招收庠中升上来的学生。

至于国家,则有学,为学校体系中的最高级。

从塾到学,形成了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覆盖了八岁至弱冠之间的少年儿童的各级别教育,并与国内社群体系相适应。

基于这一教育机构系统,《学记》提出了由初级到高级的教学阶段,“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

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作用与目的:《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

《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3、教育教学原则:《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第一,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

第二,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第三,藏息相辅。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

第四,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如果“杂施而不孙”,其效果将适得其反;“摩”指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妯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但在观摩学习中要防止“燕朋”、“燕辟”,燕朋指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燕辟即轻慢邪辟的言行。

第五,启发诱导。

《学记》对启发式原则的实质以及方法作了较全面的理论阐述。

第六,长善救失。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自满自足、畏难不前。

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当,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

4、教学方法:第一,问答法。

发问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答问要注意深浅适宜,详略得当。

第二,讲解法。

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富于启发性。

第三,练习法。

《学记》以铁匠、弓匠之子与小马学驾车为例,说明必须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功夫练习起,打好基础。

第四,类比法。

通过类比,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

《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重视教育的政治教化功能,把教育作为国家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用“化民成俗”“建国君民”来阐述教育在国家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第一位的作用,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因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这就把教育教学与个人发展和国家社会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治理功能。

《学记》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教学体系构想,编制出了中国最古老的教学计划,并佐以严格的管理制度:社会每一层级都有学校教育机构。

“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在教育步骤方面,人们每年入学校学习,隔一年考核一次,每次考核有不同标准,其中能够触类旁通和有独立见解且不违反教师所传授内容的人,即为“学业大成”,可以胜任“化民易俗”职责,使“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学记》主张的教学内容是:入学时,要进行“释菜礼”祭典先贤,之后通过学习《诗经·小雅》的三首诗,树立致仕为官的志向。

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在品格,也要注重外在仪式,以使学生恭敬对待自己的学业;既包含和风细雨、谆谆善诱的教化,也包括考核、批评、处罚、惩戒和整顿等硬性措施。

《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重要命题。

人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之处;知道不足,方能反省自己;知道困顿之处,然后能自强不息,提升自我。

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即为“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先秦儒家对以往教学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教学规律的正确揭示,并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原则。

《学记》明确提出了鼓励学生倾听体悟、独立思考的教育方法。

它看重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认为教师应当激励学生的独立钻研精神,所以应该时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但不轻易开口解说。

相应地,它也不主张学生随时发问,而认为应该存疑于心,观摩聆听年长的学生发问,独立思考。

显然,从教学规律来说,倾听体悟、独立观察、静心思考这样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育方法有其合理性。

思考重在内心体悟、领会,而发问在于寻求师友的帮助。

两者相得益彰,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记》继承了孔子问题教学法的传统,并对善于提问的学生予以赞许。

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起来可以事半功倍,同时有助于老师的水平提升。

教师对所学内容的解说,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在学生提问后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说,也可以在学生的学识和能力不足以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加以解析。

教师对问题的解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些问题经过解说后,学生仍不能理解的,可以暂且搁置。

《学记》对学生如何学习提出了下列要求:一是要树立远大志向。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具有大德行的人不拘泥于一官之任,掌握真理的人不偏于一器之用,恪守信用的人无须订立盟约,把握关键时机的人不要求一切行动都整齐划一。

简言之,为学就是要学习和掌握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大智慧。

二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要善于提问,从容易处着手,抓住主干,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能增进学识。

三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

应当常怀学习之志,不断进取,无论身处学校,还是休憩游玩时,都不忘学习,“退息必有居学”。

恭敬对待学问,时刻不忘学习,将学过的道理努力付诸实践,学业就会取得成功。

《学记》总结了先秦时期学校教育方面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概括为“四兴六废”。

教育的成功经验在于“四兴”。

即防范于未然,及时进行教育,循序渐进而不揠苗助长,博采众长以借鉴、补正。

这四点是教育兴盛的成功之道。

与此同时,需要避免亡羊补牢、学习起步时间过晚、教学进程杂乱、教学秩序不好,闭门自学而不相互切磋,不尊重朋友而违背师教、闲逛而荒废学业,“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记》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

一是要具有深厚的学养。

能够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阐释。

仅靠“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二是明确“长善救失”的职责。

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经常容易犯的四种过失,即失于贪多,失于过狭,失于见异思迁,失于浅尝辄止。

犯这四种过失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只有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帮助他们改正过失。

从事教育的人,就应当善于发扬学生的长处,纠正其过失。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三是要善于引导、鼓励和启发学生。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而不要强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进取而不抑制他们的主动性,开导学生而不把话说满。

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易于接受教诲而又勤于思索,这就称得上善于教育了。

四是要善于表达,语言精当。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善于教育的人,能够使人继承他的治学志向。

教师的语言简约而明白顺达,含蓄而精妙,不用什么比喻就能使道理令人明白易晓,这样就会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学记》提出了慎重择师的问题。

指出为师是为官、为君的基础,能为人师表,方能主政一方,乃至治国安邦。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君子知道进入学问之途的深浅难易,而又了解学生天资的高低差异,然后能广泛地因材施教,然后能胜任教师一职,然后能胜任官吏,然后能为君治国。

所以学生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

这或许也是后世将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称“天地君亲师”的重要原因。

尊敬教师是《学记》强调的一项重要原则。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凡从师学习的原则,尊敬教师是最难做到的。

教师被尊敬,然后道术才会被尊重;道术被尊重,然后人们才会严肃认真地对待学习。

因为按照大学的礼,即使向天子讲授,教师也不面朝北,以此来体现尊敬教师。

在先秦儒家看来,既然至高无上的天子对待教师尚且如此尊重,那么整个社会也都要尊重教师。

教师受到尊重,教师解说的道德和学术也就会受到尊重,学生就会去认真学习道德和学术,进而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

请输入标题【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