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太阳系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合集下载

沪教版七年级科学第二学期试用本全套教案

沪教版七年级科学第二学期试用本全套教案

认识宇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宇宙起源的学说,掌握宇宙起源学说对推进人类生产生活发展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举例说明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与宇宙起源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宇宙起源学说产生的意义以及太阳系的组成。

难点:了解发现太阳系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的价值,认识月球。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人类从对地球的认识,到对太阳系的认识,直到对现今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认识越来越深刻。

二、讲授新课1.老师向同学们展示宇宙起源的学说的视频,并对该知识点进行讲解。

师:古代人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第一次提出“日心说”,对“地心学说”提出质疑,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观测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观测的精度不断提高,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

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宇宙中有数百亿个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师:对于宇宙的产生有许多学说。

其中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在孕育初期,集中于一个体积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原始火球中。

约在130多亿年前,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大爆炸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35秒后由100多亿度降至3亿度。

宇宙间弥漫着的气体云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天文观测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天体离我们越来越远,这说明宇宙还在不断膨胀,这也是大爆炸学说的证据之一。

师: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距离地球130多亿光年。

这130多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

2.老师向同学们展示太阳系的视频,对该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八大行星的分类。

师:在太阳周围的空间里,有一些天体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围绕着太阳运动。

上海牛津版科学第12章要求和主要内容(修改版)

上海牛津版科学第12章要求和主要内容(修改版)

主题12 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太阳系的组成1.知道太阳系组成。

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

2.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近太阳的第三颗大行星。

距离太阳平均距离为1天文单位。

3.知道天文单位、光年是研究宇宙的常用长度单位。

1天文单位=1.5×108千米(常用于太阳系范围左右的距离)1光年=3×105千米/秒×365×24×3600秒=9.46×1012千米(常用于太阳系以外更大范围的天体距离)§12-2空间探索中的力学知识一.力和力的作用效果1.知道力的概念、单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力必须有两个物体或以上。

受到力的物体可以叫受力物体,施加给另外物体力的物体可以叫施力物体。

力可以在一定距离外产生作用,如重力、磁力等。

力的单位是牛顿(牛),符号是N。

这个单位比较小,手心托两个鸡蛋,鸡蛋对手的力大约是1牛顿。

注意:力的单位不是千克、可、公斤、斤等。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判断物体间有无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A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B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或者运动方向改变)如果有“力的作用效果”的“发生”(被观察到),那么就可以判断力的存在。

由此可以判断物体间有无力的作用。

二.重力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叫做重力。

一般重力特指地球给它附近物体的力。

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某个物体。

其他星球也有相同的力,一般会注明,如:“月球对宇航员的吸引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大小。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形变与外力成正比的关系制成的测量作用力大小的装置。

弹簧测力计主要由弹簧、指针、刻度盘、拉环、挂钩等组成。

挂钩与弹簧下端连在一起,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壳顶的环上。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复习课件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复习课件

山大进行天文观测后提出了“地心
说”。 (当时在托勒密时代望远镜
还没有发明,主要是用肉眼来进行一
些天文的观测。)视察到太阳、月亮
还有一些非常亮的行星,像水星、金
星、火星、还有木星,每天都在东升
西落,当然包括太阳和月亮了,于是
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概念,这些天体都
在环绕着地球旋转。他认为地球是宇
宙的中心,其他的天体都在环绕地球 旋转,这就是“地心说”。这种学说
教势力活活烧死在罗马的广场上。直
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 了望远镜。伽利略用观测事实来说明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日心说”是正确的,否定了“地心
说”。
5
庞大的太阳系:
太阳系由太阳和环绕 它旋转的一群天体组成。 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 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以巨 大的质量,吸引着其他成 员按照一定的轨道,环绕 自己运动。太阳和这个太 阳王国的成员包括一颗恒 星、八大行星、矮行星和 至少六十三颗卫星,以及 约一百万颗小行星和无数 的彗星等。
方法指点
一、区分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国际单位。
例1 现有下列物理量或单位,按下面的要求填空。(只
填代号)
A.力 B.米/秒 C.牛顿 D.加速度
E.质量 F.秒
G.厘米 H.长度
I.时间
J.千克 K.米
(1)属于物理量的是________。
(2)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作为基本单位的物理量有
________。
鸡蛋会“粉身碎骨”,而石头却“安稳无恙”。
是不是就可以认为鸡蛋对石头的力小, 而石头对鸡蛋的力大呢?作用力与反作用 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实验与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 科,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课本p70页实 验与探究中的5个问题进行分组实验。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太阳系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太阳系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太阳系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太阳系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知识与技能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3分):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

说说:(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0分):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三、碰撞激发小组合作(13分):1、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2、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

牛津上海版科学考点大全——七年级第二学期十二、宇宙与空间探索1、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一场巨大的爆炸形成了宇宙中的所有物质。

2、太阳系主要由太阳及其八大行星所组成,它们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

1AU=×108km4、光年指的是一束光在一年的时间里所走过的距离。

.=×1012km5、力的作用效果包括:(a)改变物体的形状;(b)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c)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

6、当两个物体的表面接触并滑动时,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阻碍这两个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7、物体在固体表面上、在液体中或在气体中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

在固体表面上所产生的摩擦力较大,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小。

8、在地球上,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重力的单位是牛顿(N)。

9、弹簧伸长是因为有力作用在弹簧上。

我们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是牛顿(N)。

10、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质量的单位是克(g)及千克(kg)。

11、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星球,会有不同的重力,但物体的质量是固定的。

12、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

火箭和喷气式飞机便是利用这一原理制造的。

13、航天员能乘坐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并往返于地球和环绕地球的空间站之间。

14、我们利用人造卫星来进行通信、观测地球以及导航。

有了这些人造卫星,我们也更加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15、磁铁与钢珠之间所产生的力,可以在一段距离外产生作用。

16、磁环间相互作用的力称为磁力。

使硬币往下掉的力称为重力。

这两种力都可以在一段距离外产生作用。

p1217、木箱运动时,木箱和木板的接触面之间存在着一种阻碍木箱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其方向和施力的方向。

利用滚轴或轮子可以减小接触面间的摩擦力。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p1418、当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运动,会受到阻力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科学《认识宇宙》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科学《认识宇宙》教案、教学设计
8.定期评价,及时反馈: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播放宇宙探索的视频资料,展示美丽的星空、星系和恒星等画面,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
2.教师引导: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吗?它由哪些部分组成?我们又将如何去探索它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宇宙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地球在宇宙中的独特地位,珍惜地球资源,关爱环境。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学会谦逊、尊重和包容。
2.教师引导: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交流。
3.小组分享: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练习题类型:
a.选择题:检测学生对宇宙基本概念的理解。
5.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为我国在宇宙科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基础知识。他们对宇宙充满好奇,对探索未知领域有着浓厚兴趣。但在本章节内容上,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宇宙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掌握不够系统,容易混淆星系、恒星、行星等概念。
4.理解宇宙中的物理现象,如重力、电磁波、黑洞等,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宇宙生命之谜》教案(精选5篇)

《宇宙生命之谜》教案(精选5篇)

《宇宙生命之谜》教案《宇宙生命之谜》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宇宙生命之谜》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宇宙生命之谜》教案1教学目的:1、认识酶、碳、冥、磁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

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这一直是一个谜。

《宇宙生命之谜》要回答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让我们课件下载跟随着作者一同去解开这个谜团吧。

2、默读阅读提示,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1)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3)结论是什么?(4)提出互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说一说。

二、理清顺序,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2、想想课文从哪到哪开始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3、学生回答29自然段。

4、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5、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最后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6、现在你知道了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7、全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进行自学后,请你把自己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8、学生自学课文第二部分。

(围绕问题学习)9、组内进行交流。

10、小组间进行汇报。

第一小组:分析第二、三自然段。

作者从理论和分析两个方面说明了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

从理论上讲,第一,宇宙无限,第二,有许多类课件下载似太阳系的星球,与地球类似的星球肯定存在。

了解太阳系的奥秘,探索宇宙星空

了解太阳系的奥秘,探索宇宙星空

了解太阳系的奥秘,探索宇宙星空引言1.1 概述太阳系是我们所属的宇宙星系,包含了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以及彗星等各种天体。

对于人类来说,太阳系是我们最为熟悉和重要的天文系统之一。

通过探索太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工作原理、宇宙的起源以及人类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介绍关于太阳系和宇宙星空的知识:首先,我们将探讨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其次,我们会详细介绍太阳系中各个主要天体的特点和作用;然后,我们会回顾人类对太阳系进行探索的历史,并介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最后,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超越太阳系的领域,深入研究宇宙星空中无限奥秘。

1.3 目的本文旨在激发读者对太阳系和宇宙星空的兴趣,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

通过了解太阳系的起源、演化以及其中的主要天体,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

同时,本文还将介绍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历史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及未来可能实现的边缘领域和可能性。

通过这些讨论,读者将能够拓宽视野,对宇宙星空有更全面的认识。

2. 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2.1 太阳系的起源太阳系是在大约46亿年前形成的。

根据现代天文学的研究,宇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巨大的尘埃和气体云团。

这个云团中的物质逐渐聚集形成了一个巨大且密集的原始星云。

随着原始星云内物质的自身引力作用增强,原始星云逐渐收缩并旋转。

最终,在星云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球体,即太阳。

2.2 行星形成过程在太阳周围,原始星云中存在着大量的气体和尘埃。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粒子因为碰撞和重力相互作用而逐渐聚集在一起。

较大的聚集物称为行星种子。

行星种子们通过逐渐吸积附近区域内更多物质来不断增长。

重力驱使它们吸引更多尘埃和气体,并最终形成行星。

这个过程中,几个主要行星出现在了太阳系中心周围:包括地球、火星、金星和水金属。

它们的成分和特征因初始物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2.3 行星演化历程行星的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历了数亿年的改变和调整。

上海版生物七下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单元教学设计

上海版生物七下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单元教学设计

上海版生物七下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单元教学设计宇宙与空间探索”单元教学设计三新学校叶笛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名称: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二、知识概述:本主题单元属于“社会生活(环境)主题单元”类型。

本主题单元内容主要以介绍“宇宙和空间探索”为主,其中渗透了有关“力学”的基础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对火箭升空、飞船运行和重返地球等相关内容的理解。

本单元学习内容综合性强,涉及到宇宙空间和航天领域,同时结合近期历史重大事件,让学生深刻体会发展航天技术和宇宙空间开发的深刻意义。

三、结构设计:元的内容是从生活实际开始引申,最后以对未来的展望结束,把抽象的原理以生动的活动再现出来,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体会其中的奥秘,把空间科学与日常生活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四、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节:宇宙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和组织贴图竞赛活动,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2、知道“天文单位”和“光年”是用来表示天体之间距离的长度单位。

3、通过观看“宇宙大爆炸”学说录像活动和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了解宇宙的起源。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宇宙起源 【难点】区别“天文单位”和“光年”的不同 三、教具准备活动一:太阳系行星的贴图。

活动二:比较“天文单位”和“光年”的异同文字资料。

活动三:“宇宙大爆炸学说”录像资料。

四、教学流程图:问题:从高楼、高空、宇宙上看我们的学校,你能找到它吗?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上三副不同的图片,得出结论:我们的校园在宇宙中非常的渺小。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宇宙》。

活动一: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活动目的:1、通过观察图片和组织贴画竞赛活动,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2、了解冥王星被踢出太阳系大行星系列的原因。

3、知道地球的天然卫星是月球。

活动二:比较“天文单位”和“光年”活动目的:1、理解“天文单位”、“光年”的定义。

2、知道它们都是用来表示天体之间距离的长度单位。

活动三:了解“宇宙大爆炸学说”活动目的:1、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了解“宇宙大爆炸学说”。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12.4空间开发空间开发与人类教学课件牛津上海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12.4空间开发空间开发与人类教学课件牛津上海版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 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 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行员:杨利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 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 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该工程的第一步是确定登月方案,它包括论证飞船登月飞行轨道和确
定载人飞船总体布局。最后选定月球轨道交会方案,相应地确定由指挥舱、
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飞船的总体布局。

为了进行载人登月,美国先实施了四个辅助计划。

首次载人登月是由“阿波罗11号”飞船完成的 。1969年11月至
1972年12月,美国又陆续发射了“阿波罗”12至17飞船,其中除“阿
球21到日2月时球许大,登约月有舱3的8发万动千机米被,点“燃阿,使波它罗与1指1令号舱”飞 分离船。上指令载舱着由三柯名林航斯天驾驶员继经续过绕7月5飞小行时,的而长登途月舱跋则涉载, 着两于名1航9天日员进缓入慢向月月球球引飞力行圈。。当阿姆斯特朗看到窗外要
降落的地方有乱七八糟的卵石时,便决定继续飞行,寻找
2005年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号在第30圈进行变轨后的 首次轨道维持,即根据轨道精测参数进行微量调整,使飞船回到 预定的正常轨道。维持时,神六发动机共点火6.5秒,将载人飞 船抬高了800米。
2005年10月15日16时29分,胡锦涛与航天员费俊龙、聂 海胜通话。18时05分,航天员向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传送他们拍 摄的飞船太阳能帆板的数字图像。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12.3太空旅行载人飞船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12.3太空旅行载人飞船教案设计牛津上海版

课题:载人飞船教学设计:载人飞船和重返地球为两个独立的教学内容。

本课以科学普及为主,教学内容丰富,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了解载人航天的发展,在教学设计时,我将教材重新组合,前一节课完成了降落伞的制作实验,本节课则以“太空旅行”为线索,把交通工具“载人飞船”,动力装置“火箭”,以及重返地球时会经历的一些危险串联在一起,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前,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了“载人飞船”、“火箭”及“中国航天史”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合作完成了电子小报,培养了学生收集各种资料图片,并对资料进行筛选、判断和整理的能力。

本课第一部分以学生熟悉的神舟5号和神舟6号为切入点,介绍载人飞船的结构;第二部分从介绍2003年的“哥伦比亚”事件,引出载人飞船返回时所面临的危险,让学生体会载人飞船的科学设计和检验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能有任何的疏忽与马虎;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宇航员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做出的巨大奉献与牺牲。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载人飞船与航天飞机的区别;2了解中国的载人航天史;3 理解火箭的形状设计中体现的科学性;4了解人们为避免飞船烧毁而采取的一些措施。

过程与方法:1 学会收集各种资料图片的方法,对各种资料的筛选、判断、整理的能力培养。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建立太空探索需要科学原理和科学想象这种意识。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为航天科学献身的精神。

语言目标:1 新授词汇:manned spacecraft, space shuttle, rocket.2 给学生创设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火箭的形状设计中体现的科学性2 了解人们为避免飞船烧毁而采取的一些措施。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1.3《太空探索》教案(表格式)商务星球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1.3《太空探索》教案(表格式)商务星球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太空探索》教学方案一、课标和素养解读课程标准素养目标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人地协调观:能够说出中国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认识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综合思维:运用图片、影像资料和数字技术等手段,了解人类和中国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成就。

区域认知: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了解月球、火星、空间站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地理实践力:通过收集图片、文字、影像资料等,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教学目标和要求(一)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影像资料和数字技术手段,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以及我国的航天成就;2.结合图文、影像资料,了解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3.通过了解我国的航天成就,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及我国太空探索的进展和成就。

【难点】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

(三)课时安排1课时本节教学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共1课时,整体采用“导入新课—新知感悟—小试牛刀一思维梳三、教学策略理”方式展开。

每个环节目的如下:导入新课:用身边的新闻导入——激发兴趣新知感悟:讲解重要知识点——掌握基础知识小试牛刀:本节知识相关考题练习——解题能力提升思维梳理:知识梳理——强调重点,查漏补缺通过整个流程,辅以若干图片、影像、文字材料,使学生理解主要知识点,提升关键能力及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设计。

地理教案:探索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地理教案:探索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地理教案:探索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一、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地理教案:探索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太阳系是我们所处的宇宙家园,由太阳、九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组成。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探索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加深对宇宙奥秘的了解。

二、太阳——太阳系的中心1. 太阳:神秘而又炽热的恒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它是一个巨大而神秘的气体球体,通过核聚变反应将氢转化为氦,并产生巨大能量和辐射。

在地球上,我们感受到光明与温暖都源自于太阳。

2. 太阳引力:维持行星运转大多数物体都会因为引力而相互吸引,而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太阳和其他天体之间。

太阳具有巨大的质量和强大的引力场,使得九大行星围绕着它旋转。

这些行星以不同的轨道速度绕太阳运动,形成了一个较为平衡的系统。

三、行星与卫星——太阳系的成员1. 据离太阳远近划分的行星太阳系中有九大行星,按照离太阳距离从近到远依次是:水金地火土木天玛垩和冥。

其中四颗内行星(水金地火)靠近太阳且体积较小,经常被称为“类地行星”。

而五颗外行星(土木天玛垩冥)距离太阳较远,在大小和气候上有着巨大的差异。

2. 卫星:环绕着行星旋转的伴侣行星附属于自身旋转的自然卫星,比如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

太阳系中存在许多卫星,其中一些甚至拥有自己独立的大气层和表面特征。

例如,木卫一拥有丰富大气,并可能存在液态水。

四、小行星带与彗星——宇宙中的漂流物1. 小行星带:银河中最美好奇妙之处之一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是由成千上万个规模不同的小行星组成的区域。

这些小行星大多数是太阳系形成时残留下来的物质,在宇宙中漂流了数亿年。

研究小行星可以有助于揭示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蛛丝马迹。

2. 彗星:天体中的寻常之美彗星是冰雪、尘埃和岩石等材料构成的天体,通常呈现出明亮的彗尾。

它们在离太阳较远的外围区域存在,并定期经过太阳以及其他行星。

彗星提供了关于早期太阳系以及地球上水源来源的重要线索。

《太阳系的成》

《太阳系的成》

《太阳系的组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牛津版上海版七年级《科学》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第1节内容,本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宇宙起源的学说,了解太阳系的组成,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了解天体间的运行规律,有助于进一步学习人类探索宇宙而做出的努力,以及探索宇宙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提供基础理论知识。

教材给出了太阳系的定义,配以大量图片较直观的展现太阳系内部的结构,并逐渐延伸到太阳系外,这种由近及远的内容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的重点在于学生对于图表的分析能力,对于信息的捕捉能力等,因此在本节内容中,书本上的表格、图片都是很好呈现这一重点的媒介。

二、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天文学知识,学生无法直观观察。

然而又有大多数学生对宇宙这一领域展现出十分浓厚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的认识我们身处的太阳系,我采用了现下热门的VR技术,配合网络视频,给学生呈现一副广袤而深邃的宇宙画面。

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大多是从电视纪录片、电影科幻片、小说等媒体认知,可能有些不完整,或者理解有偏差等,教师应抓住这种机会,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当下主流的科学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告知学生,当下仍然存在一些天文学争论,例如宇宙大爆炸等,使学生建立辩证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太阳系天体磁贴、VR设备等四、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知道“天文单位”“光年”是用来表示天体之间距离的单位;2、通过VR设备,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彗星等,3、知道八大行星的基本特点。

4、体会宇宙空间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究。

五、教学重、难点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归纳得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认识太阳系一、太阳系的组成:磁贴+名称二、天体间距离光速=3×105 km/s天文单位(AU)光年(l.y.)1AU=1.5×108km 1l.y.=9.46×1012km=6.32×104AU详案: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屏幕中央的照片,哪位同学目光敏锐,能说出这是哪里?生:这是我们学校师:追问,你是通过什么来辨认的生:xxxxxxx师:的确,这是位于200米上空,卫星拍摄的学校照片,请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我把镜头拉远,会出现什么呢?生:浦东(师:对,这是8km上空拍摄的浦东照片)上海(师:对,这是18km 上空拍摄的上海全景)师:你现在能否看到我们学校呢?(生:看不见了)现在呢?生:看到了整个中国,地球师:这是从外层空间俯视我们地球的照片,地球大家都认识,在地理、科学课上,我们学习了大量有关地球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回忆起来?生:xxxxxxx师:接下去我们看一部视频,看视频的同时,思考,谁是宇宙的中心?生:太阳,因为我知道地球会绕着太阳公转师:对于宇宙的认知,历史上有过一次很重大的争论,那是15世纪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地心说”,当时教会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宇宙的中心理所当然是地球,但是,哥白尼经过大量的天文数据观测,得出了“日心说”,以现代人的观点看,虽然日心说的观点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宇宙的中心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但是这种敢于反抗权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2.1宇宙-教案-2021-2022学年七年级科学牛津上海版下册

12.1宇宙-教案-2021-2022学年七年级科学牛津上海版下册

宇宙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和贴画游戏的学习活动,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2、在表演小品的活动中,体验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知道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3、聆听教师讲述“天文单位〞和“光年〞,知道它们是用来表示天体之间距离的长度单位。

4、通过观看录像和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的学习活动,知道宇宙的起源,以“宇宙大爆炸〞学说为主。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难点】“天文单位〞、“光年〞是用来表示天体之间距离的长度单位。

三、教学准备【器材】活动一:太阳、水星、地球等行星的模型磁贴。

活动二:太阳、地球、月亮等模型头饰。

活动四:图片、文字、录像资料。

【资源】ppt课件。

四、内容组织【教学流程图】【活动设计】活动一:认识太阳系的组成活动目标:通过展示、交流学生收集的资料和贴画游戏,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活动器材:ppt课件、自制太阳及行星模型磁贴〔如教室配备的黑板没有磁性,那么需要增设活动二:认识地球及其卫星活动目标:在表演小品的活动中,体验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知道月亮是地球的卫星。

活动器材:活动三:了解“天文单位〞和“光年〞活动目标:活动四:了解宇宙的起源活动目标:五、训练与评价【举例】“工作纸〞见附件【说明】1、本内容2课时完成,建议根据学生情况划分上课内容。

2、关于宇宙的起源,有多种假说,不要涉及宗教、迷信等内容。

“宇宙大爆炸〞是一种假说,可以用来解释较多的现象。

根据学生水平适当介绍“假说〞的科学方法。

宇宙工作纸组长组员活动一:认识太阳系的组成1、在交流资料时,其他同学找到行星的资料比你更完整、更丰富、更有趣的,请把它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查找资料或同学交流后,知道其理由是。

活动二:认识地球及其卫星1、认真观看小品表演,如果以十分为总分值进行打分,你会给哪个小组的小品表演打高分?如何打分?为什么?〔可以从小组合作的默契程度、小品表演中语言描述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评比。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2章宇宙与空间探索12.1宇宙太阳系教案设
计牛津上海版
知识与技能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3分):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有关太阳系资料的收集,现在让我们来开个有关太阳系的交流会,请各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展示。

说说:(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0分):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三、碰撞激发小组合作(13分):
1、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2、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四、交流内化,巩固知识(12分)
1、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2、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五、拓展延伸灵活运用:(2分)
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板书设计
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学生原有的对太阳系的认知基础上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对学生新知识的吸引还是起了相当好的推动作用.能通过幻灯片的出示,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感兴趣一些.本课的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建太阳系模型,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距离远近排列,获得最直观形象的感知。

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令学生惊讶万分的活动。

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按比例将太阳系八大行星缩小进行比较,学生对八大行星谁最大,谁最大,大小差异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

但这个建模实验在实施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这是需要改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