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826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1(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826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衰老过程中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指个体发展心理学。

2、年龄特征:个体发展像幼虫吐丝成茧,又变成蛹,最后蛹破茧而出成蝶。

经过一个又一个既连续又非连续的阶段,每个阶段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又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征,表现出一般、典型、本质的特点。

3、社会化: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并成为独立成员。

4、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提出,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教师掌握了这种差异就能发挥更好的教学。

5、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7、图式(格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8、发展渐成说: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人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色,其发展过程不是一维而是多维的,这种发展的好坏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

9、横断研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的方法。

优点:短时间内发现同龄或者不同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经济且费时短。

缺点:受代群效应干扰、混淆。

10、纵向研究: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反复观察。

优点:系统详尽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流失,反复测试影响被试者情绪,费时费钱。

11、聚合交叉设计:也叫序列设计。

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的方法,选择不同年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间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具有两者的优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参与。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儿童发展的含义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的含义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的含义名词解释儿童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过程中,儿童在生理、心理、认知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成长和进化过程。

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儿童发展的理念和理论主要由心理学、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和提出,并通过丰富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儿童发展的首要领域是生理发展。

生理发展包括体重和身高的增长、器官的发育、五官的完善,以及神经系统的成熟等方面。

这一阶段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为后续的身体和脑部发展奠定了基础。

适当的营养、锻炼和医疗护理等都对儿童的生理发展至关重要。

紧随生理发展之后的是儿童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儿童与自己的思维、情感和个性建立联系和探索的过程。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他的研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他认为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和思考方式都会发生变化。

从出生到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逐渐发展出符号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此外,儿童的情感发展也与他们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

他们的情感和情绪能力逐渐成熟,从最初的满足到逐渐产生自信心和自尊心。

儿童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也开始显现,对于他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除了心理发展,儿童的社会发展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

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在与他人互动和参与社会活动中形成和适应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过程。

这一阶段通常伴随着儿童学习和体验社会交往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外,社会发展也涉及到儿童对他人和自己的情感回应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

综上所述,儿童发展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过程,涵盖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关注。

父母、教育者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潜力的发挥。

名词解释 儿童的发展

名词解释 儿童的发展

名词解释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青少年的过程中,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能力的逐渐成熟和提高。

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和影响。

身体发展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婴儿时期,儿童的身体主要通过生长来发展。

他们逐渐长高长大,并发展出各种基本的运动技能,如爬行、走路、跑步和跳跃。

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一步加强,他们开始掌握更为复杂的运动技能,如游泳、骑车和运动球类等。

此外,适当的营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儿童的身体发展和健康至关重要。

智力发展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方面。

儿童的大脑在早期和中期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并形成了重要的神经连接。

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始发展语言、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语言发展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尤为重要,因为语言是他们表达思想、理解世界和与他人交流的关键工具。

此外,学习和教育的环境也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重要影响,提供适当的刺激和学习机会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情感发展是指儿童在情绪、情感管理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发展。

在早期,儿童与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亲密联系对于他们的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亲密的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助于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连接和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与同龄人交往,培养友谊和社交技能成为他们的关注焦点。

他们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学会与他人共享情感和解决冲突。

儿童的社交能力也是他们发展的重要部分。

社交能力包括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学会了分享、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

他们逐渐明白和遵守社会规则,并能够在团队中工作和与他人合作。

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生物、环境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区资源和社会支持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适当的教育资源和关爱的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名词解释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某一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期。

危机期: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铜佛,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

客体永久性: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言语的高级形式,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问题言语:是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问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

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合作、谦让、帮助、抚慰、等等。

攻击性行为:消极社会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和倾向。

包括推人、打人、骂人等一般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都经常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活动都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包括一般的运动、操作能力和认识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舞蹈能力等。

自我意识:是特殊的认知过程。

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是对自我的反映,不仅是认知问题,而且有个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的参与。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生理成熟:是指身体在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主要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牲,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开关、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儿童发展心理学 名称解释

儿童发展心理学 名称解释

1.发展心理学(狭义):就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2.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跨文化研究:同一个客体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里发展的影响。

3.定向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的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成习惯化。

去习惯化:恢复了对心事件的兴趣的现象叫去习惯化。

4.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5.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成为观察力6.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7.客体xx: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8.自我中心: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9.数理逻辑经验:主体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以后的运算作用于客体后才产生的。

10.格式:动作的组织和结构。

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

11.同化: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

顺应: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12.图式: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组成。

13.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14.xx语: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

15.电报句:表达意思时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

16.情绪: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7.对抗性条件作用:是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原理名词解释

引言概述: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阶段,是他们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全面促进儿童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和道德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解释学前教育原理中的重要名词,详细探讨学前教育理论的基础和实践。

正文内容:一、儿童发展理论1.儿童发展:儿童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的连续过程,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发展。

2.社会文化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儿童发展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文化因素影响着儿童的语言、价值观和社会行为。

3.儿童学说:儿童学说理论认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观察来习得知识和技能。

二、学前教育目标1.全面发展:学前教育旨在促进儿童身体、智力、情感、社交和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

2.自主性和主动性:学前教育应鼓励儿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3.社会适应能力:学前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

4.创造性思维:学前教育应鼓励儿童发展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高自尊心和积极态度:学前教育应帮助儿童培养高自尊心和积极态度,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学前教育实践方法1.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身体和认知发展。

2.亲子互动教育:学前教育应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互动,促进儿童的社会和情感发展。

3.学前教育资源:学前教育应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益智玩具、儿童图书、音乐和艺术等。

4.社区参与:学前教育应与社区合作,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来促进儿童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5.多元评估:学前教育应采用多元评估方法,综合考虑儿童的学习成果、兴趣和发展需求。

四、学前教育师资培养1.教师素质要求:学前教育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同时具备对儿童的关爱和敏感性。

2.专业发展:学前教育教师应持续进行专业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3.团队合作:学前教育教师需要与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儿童发展 名词解释简答

儿童发展 名词解释简答

1.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心里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2.跨文化研究:是直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的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反应减弱甚至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习惯化。

4.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5.视觉恒常性:指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6.同化:已有知识的应用,以个体所偏好的现有思考方式,对外界事物加以说明和解释。

7.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指导下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

最近发展区则是在恰当的教学条件下,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测验学生发展的准备程度或特定领域内的智力水平。

8.元认知:指主题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的自我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

9.顺化:指个体对特定事物做出反应,改变了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

10.电报句: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

(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这时的儿童主要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而具有语法功能的虚词,如连词介词则很少用。

11.智商:是一个人的测验结果与他年龄之比所呈现出来的关系。

智商是稳定的并不表示每个人的智商都是一成不变的。

智商在70以下,同时社会适应性方面也有障碍者,可以被认为是智力落后。

12.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怯生不是一种不可避免、普遍存在的现象。

)1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文化标准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是按性别来规定的一个人的社会身份14.依恋:是指个体对另一个体的长期持续的积极的情绪联结。

15.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16.延迟满足:即为了得到以后更有价值的东西,愿意延缓立即能得到的奖励。

儿童发展的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的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的名词解释儿童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的过程中,身体、认知、情绪和社会能力的逐步成熟和提高。

它涉及到儿童在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各个层面的成长与进步。

儿童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社会文化、教育和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身体发展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从婴儿时期的头颈控制到步行、奔跑、跳跃等体能运动的掌握,儿童的身体功能逐渐完善。

同时,器官的发育和强壮,以及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也是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

儿童的身体发展和健康状态对于他们的智力、情感和社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除了身体发展,认知发展也是儿童发展的核心之一。

认知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核心。

从出生开始,婴儿通过感知和与环境的互动,不断建立和调整神经连接,逐渐形成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开始理解言语、形状、颜色和数量等概念,并逐步掌握语言和数学等基本知识。

儿童的情绪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社交互动。

儿童的情绪发展涉及了情绪的辨别、表达和调节等能力。

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孩子学会了感知和回应他人的情绪,以及表达自己的情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学会了更加复杂的情感调节策略,如情感神经调节和冲突解决。

社会能力的培养也在儿童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家庭、同伴和教育环境的互动,儿童学会了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逐渐建立起了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学会了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逐步发展出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儿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重点。

在早期发展阶段,儿童的生理和感知能力得到了迅猛发展,他们开始感知和探索周围的世界。

在中期发展阶段,他们开始建立起语言和认知能力,逐渐形成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在青春期和青少年期,他们进一步发展社交和情绪能力,并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职业规划。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考核目标:—了解发展的系列概念,了解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特点,了解儿童发展研究的研究方法、—理解儿童发展阶段及其划分标准,理解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1.(名词解释)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体现为分阶段)的变化。

P3页2.(选择、判断)分化:主要指动作(如:婴儿时牵一发而动全身,逐渐分化为肢体可以独立动作)、情绪(如:婴儿只会哭这一种表达方式,随着年纪增长,分化出喜怒哀乐的情绪)等方面。

3.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

P4页4.(填空、选择)儿童发展的特点:基础性(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递进性(循序渐进)、易感性(受环境影响)P4页5.(填空)儿童发展领域:生理、认知、个性与社会性、文化性(重要!)P5页6.以心理特质的变化依据来分:P9页皮亚杰提出:a.感知运动智慧阶段(0-1.5、2岁);b.前运算智慧阶段(1.5、2-6、7岁);c.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7-11、12岁);d.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2-14、15岁)。

7.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名词解释、填空)a.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若出简答题:除上述1点外还要加答:b.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特征普遍稳定,长期观察可变(如身高特征,某一年龄段的普遍身高基本相同,但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变化)。

c.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存在不平衡性(如姚明的孩子可能会比较高)。

P11页8.婴儿学习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言语的掌握。

P12页9.了解儿童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p12-13页10.影响儿童发展因素: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先天的遗传决定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决定了儿童发展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完整版)儿童发展概论试题总结

(完整版)儿童发展概论试题总结

儿童发展概论试题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发展:“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二、填空1、婴儿的学习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言语的掌握。

2、儿童发展研究设计包括:横向设计、纵向设计、交叉设计、跨文化研究设计。

3、儿童发展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文化比较法。

三、简答1、儿童发展特点?(一)发展的基础性(二)发展的递进性(三)发展的易感性2、儿童发展分为几个发展领域?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文化性发展3、皮亚杰以智慧或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前运算智慧阶段、具体运算智慧阶段、形式运算智慧阶段。

4、发展的年龄特征?答:(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二)既稳定又可变(三)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答:遗传、发育和环境的影响,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决定了儿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环境决定了儿童发展实际能达到的水平。

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础1、遗传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2、神经元: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4、婴儿脑重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加,而主要在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延伸。

(√)5、儿童大脑各区域的成熟顺序是由后往前分别进行的: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6、个体产前的发育过程按其发展特点可分为三个时期:胚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

7、影响产前发育的因素?药物、疾病、辐射、营养、年龄、情绪及状态。

儿童发展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名词解释1. 导入性发展:指儿童对外界刺激物的注意和反应,包括感觉处理、闭眼和闭嘴反应等能力。

2. 运动发展:指儿童的身体控制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如头控制、翻身、爬行、走路等。

3. 社交发展:指儿童与他人相互交流和互动的能力,包括眼神交流、语言交流、社交技巧等。

4. 语言发展:指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逐步提高,包括说话、听力、词汇量等方面。

5. 认知发展:指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包括观察、记忆、推理、问题解决等。

6. 情绪发展:指儿童情绪的识别和管理能力的发展,包括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情绪适应等。

7. 注意力发展:指儿童的专注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的发展,包括注意力转移、分配注意力等。

8. 自我意识发展:指儿童对自身存在和特征的认知和理解,包括身体意识、自我概念、自尊等。

9. 空间意识发展:指儿童对物体位置和方向的认知和理解,包括空间关系、空间定向、地图阅读等。

10. 时间意识发展:指儿童对时间的认知和理解,包括时间顺序、时间概念、时间计量等。

11. 平衡感发展:指儿童平衡感觉和身体平衡能力的发展,包括动态平衡、静态平衡等。

12. 执行功能发展:指儿童自我控制和计划执行能力的发展,包括目标设定、决策制定、自我调节等。

13. 情商发展:指儿童情绪智力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情绪表达、倾听和同理心等。

14. 社会意识发展:指儿童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和接纳程度的发展,包括道德理念、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15. 艺术表达发展:指儿童艺术创造和表达能力的发展,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

16. 工作记忆发展:指儿童对信息的存储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包括短期记忆、注意力控制等。

17. 协作发展:指儿童与他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的发展,包括团队合作、沟通协商、冲突解决等。

18. 智力发展:指儿童智慧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包括智力测试、学科学习等方面。

19. 创造力发展:指儿童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包括想象力、问题解决、创意表达等。

《儿童发展答案(完整版)》

《儿童发展答案(完整版)》

《儿童发展》复习题(2016)一、名词解释发展心理学、学习困难、阅读困难、数学困难、文化历史发展观、最近发展区、延迟满足、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序列研究设计、反射、阿普加量表、自我中心、中心化、守恒、不可逆性、泛灵论思维、客体永久性、心理理论、攻击行为、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社会性微笑、突出修剪、髓鞘化、偏侧化、自我概念、自尊、性别恒常性、性别认同、身体映像、假装游戏、规则游戏、图式、同化与顺应、命题思维、假设演绎推理、个人神话、陌生情境法、错误信念任务、语言获得装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社会性微笑、运动技能、粗大运动技能、精细运动技能、社会参照、视崖实验、三座山实验、关键期与敏感期、印刻、平行游戏、同辈效应、成熟说、依恋、自我同一性。

发展心理学:(3页)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系统考察物种或动物的演化过程,尤其是阐述人的心理如何从原始、低级状态演化到现代和高级状态的过程。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学习困难:(202页)学习困难主要是指在与理解、使用语言有关的多种基本心理过程上的失常,可能表现为听说读写或数学计算上的能力缺陷。

常见类型为阅读困难和数学学习困难。

阅读困难:p203是指有明显的识字和阅读理解缺陷,但这种缺陷不是由于精神发育迟滞或者不良的学校教育引起的,也不是因为视力或者听力和神精系统疾病的原因,在出声阅读时出现省略、歪曲、替代或者阅读速度慢且不连贯的现象。

数学学习困难p203:简称数学困难,是学习困难的一种,被认为与数学能力和一般加工能力缺陷有关。

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与同龄人相比,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成绩却远赶不上同龄人。

纵向研究设计(79页):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对同一被试群体定期进行实验观察或测量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理论变与质变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发展理论变与质变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发展理论变与质变名词解释儿童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向
更高水平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生理发展指的是儿童机体或器官的正常生长(形态的增长和体质的增强)、发育(功能的成熟);心理的发展指的是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儿童年龄越小,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互相影响越大。

在出生后6年,儿童发展量的变化和质的变化十分明显。

教育条件必须适合于儿童心理的内因才能使儿童心理不断得
到发展。

但是从教育措施到儿童心理得到明显的发展又不是立刻实现的而是以儿童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或掌握为其中间环节是要
经过一定量变质变过程的。

对于儿童来说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的实质的真实内涵。

在心理学中,关于心理的实质的分歧集中在把人当作机械,还是当作有机体以及把人当作是单独的个体还是当作社会的一员两点上。

儿童发展的机体论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的机体论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的机体论名词解释儿童发展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从出生开始,儿童会经历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成长。

在研究和理解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机体论是一种经常被提及的理论框架。

它强调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机体论(Organismic Theory)的核心观点是人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也就是机体和环境是相互紧密联系的。

儿童的发展是受到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因素包括基因、生理机能、大脑结构等方面,外部环境则涵盖了家庭、教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机体论认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通过内在的发育过程和外在的经验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首先,机体论强调自然发育和学习的综合作用。

儿童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会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反馈来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认知。

这表明,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仅仅依赖于遗传,也包含了环境对其发展的塑造作用。

其次,机体论注重个体的内外统一。

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

内在的身体发展和大脑功能的成熟会对儿童的认知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时,外在的环境和社会互动在儿童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例如,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情感发展和社会认知的塑造至关重要。

再次,机体论提出了阶段性发展的概念。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任务。

例如,幼儿期的发展重点在于身体和感觉的探索,学龄前期的发展则注重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机体论认为,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会为后续阶段提供基础。

此外,机体论还倡导了儿童主体性的观点。

儿童作为一个主体,在发展中具有自我的目标和动机。

他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探索来实现自身发展的需求和目标。

机体论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主观性,认为他们在发展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综上所述,机体论为我们理解儿童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它强调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注重个体的整体性、发展阶段、自主性等方面。

儿童的发展名词解释

儿童的发展名词解释

儿童的发展名词解释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它涵盖了从婴儿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整个成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经历了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解释一些与儿童发展相关的重要名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儿童的成长。

一、婴儿期婴儿期是指从出生至两岁左右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婴儿经历了身体和认知能力的迅速发展。

他们开始学会抬头、翻身、爬行和行走等基本动作。

同时,他们也开始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兴趣,并通过触摸、咀嚼和探索来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

在婴儿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提供刺激的环境对于婴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幼儿期幼儿期是指两岁至六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他们开始学会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并逐渐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

此外,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也得到了改善。

在幼儿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对幼儿的自尊心和学习动力产生积极影响。

三、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指在正式入学前为儿童提供的教育活动。

它旨在培养儿童的认知、社交和情感能力,为他们进入学校教育做好准备。

学前教育的形式包括幼儿园、托儿所和家庭教育等。

通过适当的学前教育,儿童可以学习基本的学习技能、社交规则和自我管理技巧,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指的是儿童思维能力的逐步成熟和提高过程。

在儿童的发展中,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注意力、思维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他们从最初的感知阶段逐渐进入到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阶段。

提供适当的刺激和挑战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情绪发展情绪发展是指儿童情绪和情感经验的逐渐丰富和成熟过程。

在儿童的发展中,他们经历了从对自身情绪的感知到理解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转变。

儿童的情绪发展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积极的情绪表达和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儿童的情绪发展至关重要。

儿童发展理论变与质变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理论变与质变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理论变与质变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理论变与质变名词解释如下:
儿童心理理论是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种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

他们开始理解自己所思考的、知道的、感知的以及所相信的也许与其他人有所不同,并开始了解到人们的许多行为是由他们自己的知识和信念引起或推动的。

儿童的这种能力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理论”(TheoryofMind)。

心理理论问题自Premack 和Woodruff于1978年提出以来,对它的研究已成为继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和元认知的研究之后,又一个探讨儿童心理表征和心理理解的崭新视角和范式。

质变就是飞跃。

所谓飞跃,就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外的一种质态过渡的普遍方式。

任何的一种质变也就是一个飞跃的过程。

如:生活中的水变成汽就是一个飞跃的过程。

生物界中一种物种变成另一个物种,这也是质的飞跃。

人类社会中,一个社会形态变为另一个社会形态也是质的飞跃。

在人类认识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都是飞跃。

儿童发展——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名词解释

儿童发展名词解释1、关键期(即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

2、最近发展区:①书上:指儿童自己能够达到的成就和在一个拥有更多知识人的帮助下所能够达到的成就间的距离。

/儿童实际发展的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②PPT: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3、Ⅰ.习惯化:指个体不断地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面对该刺激的反应减少的一种现象。

Ⅱ.去习惯化:指在习惯化形成以后,由于一种新刺激的出现,个体的注意立刻转向它,对新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

4、视觉偏爱:从婴儿注视两样不相同的物体所花费的时间是否相同来判断婴儿早期能否辨别形状、颜色,婴儿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

5、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6、视觉恒常性: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7、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8、同化:把新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中加以理解的过程。

9、顺应:调整已有图式来吸收或者适应新经验的过程。

10、客体永久性:指即使物体或者大人在视野中消失,也能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11、发展支架:成人给予的帮助。

12、产生缺失:出于纯粹恰当表现某种策略所需的能力或技能之外的原因,儿童不能自己产生策略。

13、中介缺失:如果儿童不能自发利用这种策略以帮助自己的回忆。

14、利用缺失:儿童已开始自发产生策略,但这些策略对记忆没有帮助,很少有帮助或者这种帮助小于同一策略对年长儿童的帮助。

15、精细加工(了解):即儿童在两个或多个待记忆的事物间,确立或建构某种意义或其他联系。

16、心理理论:指个体对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的认知,它建立在心理世界与客观世界相区分,信念和愿望是人类行为之源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之上。

17、单词句: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18、电报句:这种句子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虽然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故统称为电报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发展名词解释
1、关键期(即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

2、最近发展区:
①书上:指儿童自己能够达到的成就和在一个拥有更多知识人的帮助下所能够达到的成就间的距离。

/儿童实际发展的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②PPT: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3、Ⅰ.习惯化:指个体不断地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面对该刺激的反应减少的一种现象。

Ⅱ.去习惯化:指在习惯化形成以后,由于一种新刺激的出现,个体的注意立刻转向它,对新刺激的反应恢复和增加。

4、视觉偏爱:从婴儿注视两样不相同的物体所花费的时间是否相同来判断婴儿早期能否辨别形状、颜色,婴儿喜欢看什么,不喜欢看什么。

5、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

6、视觉恒常性:客体的映像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7、图式
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8、同化:把新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中加以理解的过程。

9、顺应:调整已有图式来吸收或者适应新经验的过程。

10、客体永久性:指即使物体或者大人在视野中消失,也能意识到他们的存在。

11、发展支架:成人给予的帮助。

12、产生缺失:出于纯粹恰当表现某种策略所需的能力或技能之外的原因,儿童不能自己产生策略。

13、中介缺失:如果儿童不能自发利用这种策略以帮助自己的回忆。

14、利用缺失:儿童已开始自发产生策略,但这些策略对记忆没有帮助,很少有帮助或者这种帮助小于同一策略对年长儿童的帮助。

15、精细加工(了解):即儿童在两个或多个待记忆的事物间,确立或建构某种意义或其他联系。

16、心理理论:指个体对心理现象和心理状态的认知,它建立在心理世界与客观世界相区分,信念和愿望是人类行为之源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之上。

17、单词句: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18、电报句:这种句子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虽然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故统称为电报句。

19、情绪智力和情绪能力:能够准确适宜的知觉和表达情绪,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通过调节情绪促进思维的能力和控制自己和别人的情绪的能力。

20、怯生:指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

21、社会性参照:个体有意地搜寻他人(如照料者)的情绪信息(如面部表情、动作和声音)以帮助解释不确定环境和事件的含义称社会性参照。

22、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动力机构,是个体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结合。

23、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过程。

24、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子女过程中的态度、养育行为和对待儿童发展的价值观。

25、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26、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它体现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的期望。

27、性别认同:根据自我的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

28、性别角色认同: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应具有的社会行为模式。

29、观点采择:
①书上:能从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思维和情感的能力
②PPT: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30、替代强化: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的强化会影响儿童去
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间接强化”或“替代强化”。

31、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32、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的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他人的感情能力。

33、良心:不仅是对正确和错误的认知判断,还包括了儿童违背了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则时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

34、自我控制: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事指向目标的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

35、努力控制:包括集中和转变、抑制和控制、知觉敏感和低强度的愉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