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太行山脚下,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但我校为重点中学,教学设施与本县其他学校相比又较为优越,但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展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了组织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交流协作精神。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和验证假设等是教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学生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主动探究的结果。学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有的知识,主动地探究自然的奥秘,了解生物的习性和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从小就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得还不够全面,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

〖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一节分小组来完成的探究课。教师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课堂结构。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汇报交流的过程,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反思:

个别实验小组实验失败原因分析如下:

①温度控制不适宜,过低或过高

②淀粉液浓度过高,太粘稠

③个别小组唾液取得不够

为了使本实验易于成功,建议分组实验时将要求制备的淀粉液从百分之一浓度2毫升加3-5滴唾液置于37℃温水中2-3分钟左右即可水解完成,这样即可解决学生采唾液的困难(课本要求2毫升唾液)又可缩短实验效果。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说课2009-10-30 8:05:28 《中国民办学校制度创新案例》丛书征稿函件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说课

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下学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1 认知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

1、2 能力目标:

(1)初步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如:试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表达等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1、3 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意识;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1、4 教学重点: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1、5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1、6 课时安排:1课时

2、教学主要程序

教学程序主要是围绕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个原理进行探究式学习展开的。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设计试验方案,如果觉得自己的试验方案不如课本中的好,也可采用课本中的。

2、1 提出探究性问题

我先创设一个实验情景: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嚼慢咽,同时思考问题:馒头在口腔里“吃的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器官参与?在这些器官参与下,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生答出馒头块在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作用下由块状变为糜状时,引出物理性消化的含义;紧接着在问学生,细细嚼馒头时,还有什么感觉?在学生答出“有点甜”时,引出探究性问题:馒头里的营养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本身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没有甜味,那为什么在口腔里充分与唾液混合后就感觉到了甜味呢?难道是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这种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学生在吃馒头的过程中,亲自感悟到的问题,所以积极性非常高,众说纷云。

2、2 提出假设

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通过实验进行证明,那么可以先假设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成分是发生了变化,然后用“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一原理进行实验证明:淀粉在与唾液充分混合后,再加入碘液,如果颜色不变蓝,说明假设成立;如果颜色变成了蓝色,说明假设不成立。

2、3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如何进行实验来说明问题呢?这是整个探究式学习的一个核心,同时也是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这个时候,我进行的点拨及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非常关键。我除了将课本上提及的有关材料都具备了以外,同时还准备了课本上没有提到的,但其所含营养成分有较多淀粉的食物,如:米饭、玉米、土豆、粉条、红薯、面粉、粉芡等;另外,也准备了一些营养成分有较多蛋白质的食物:豆浆、牛奶、鸡蛋等,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程度,让学生在本次实验中自己去选择材料、设计实验方案,不受课本知识的限制。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单因子对照实验,在听取他组成员意见后,可进行修订方案,我此时只起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方案不做评价。而后,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开始实验。因为是以小组为单位,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互相协作意识。

2、4 得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