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8.3摩擦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下8.3摩擦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下8.3 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3节摩擦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大小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方向。
2. 引导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大小,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摩擦力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木块、斜面、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摩擦现象,如走路、骑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 知识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
3. 实验演示:(1)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让学生体会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实例,如自行车刹车、鞋底的花纹等,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与摩擦力有关的习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摩擦力的概念、方向、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六、板书设计摩擦力1. 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 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并解释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8.3摩擦力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
该节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2. 知识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
(3)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摩擦系数。
(4)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脱离。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生活中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摩擦力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分类:1. 滑动摩擦力2. 滚动摩擦力3. 静摩擦力影响因素:1. 压力2.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 摩擦系数增大摩擦力的方法:1. 增大压力2.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 用滚动代替滑动4. 使接触面脱离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 减小压力2.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 用滑动代替滚动4. 使接触面脱离七、作业设计1. 描述生活中一个增大摩擦力的例子,并解释为什么能增大摩擦力。
答案:如自行车刹车时,捏紧刹车把手,增大压力,从而增大摩擦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3摩擦力教学设计
a.一个箱子在水平地面上,用力推它,但推不动,请分析原因;
b.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紧急刹车时为什么会出现轮胎打滑的现象?
5.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一起讨论家中可能存在的摩擦力问题,例如:家具的移动、鞋底磨损等,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6.拓展阅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摩擦力的应用实例,如汽车刹车系统、运动鞋底设计等,撰写一篇关于摩擦力应用的小短文。
4.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分析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养成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7.课后作业:布置与摩擦力相关的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现象,如:走路、刹车、推箱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摩擦力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提问:“你们觉得摩擦力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尝试解释摩擦力的概念。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摩擦力现象,学以致用;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如走路、开车等,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导入:介绍摩擦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教学重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3节《摩擦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概念,了解摩擦力的方向,学会运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能描述摩擦力的方向。
2. 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难点:摩擦力的方向、如何运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木块、滑轮、毛巾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摩擦现象,如走路、拿东西等,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接触面脱离。
3. 例题讲解:运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自行车刹车、滑板运动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防滑鞋底。
5.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摩擦力的方向和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摩擦力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1. 增大压力2.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 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 减小压力2.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4. 使接触面脱离七、作业设计1. 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摩擦现象,并说明摩擦力的方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优质教案
8.3摩擦力(一)教学目的1.理解滑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2 .理解摩擦力的应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二)教具弹簧秤、木块、木板、重物、毛巾、轴承.(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力?力有哪些数杲?2・物体在半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如何1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二、引入新课教师:力的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用比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并没有开始运动,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桌子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它的作用效果跟推力相抵消•我们用比较大的力推桌子,桌子开始运动起来,这时推力的大小超过了摩擦力.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必须继续施加推力才能使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用力,桌子会停下来,这时的推力用来平衡摩擦力.二、摩擦力1 .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教师:当我们推桌子时,桌子没有动,这时有摩擦力•桌子和地面接触,当桌子要运动时,产生了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正是由于有摩擦力,导致桌子要发生相对运动,但是没有动起来.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不再用力推它,桌子很快停下来•其原因是桌子受摩擦力•可见,桌子和地面接触,桌子在地面上已经发生相对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综上所述,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2 •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目前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摩擦力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表面不光滑•甲、乙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挤压,两个物体的凹凸部分相咬合,甲物体要发生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这就是摩擦力.3 •摩擦力的大小(1) 摩擦力大小的测量教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首先应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我们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2) 学生实验(课本图9�12 )教师: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学生操作)(3) 学生实验教师:在木块上放一个铅笔盒,这时,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增大,再测摩擦力的大小.(学生操作)(4) 学生实验教师:将毛巾铺在木板上,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测量木块在毛巾表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学生操作)(5)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实验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4 .摩擦力的方向教师:摩擦力对物体的相对运动起阻碍作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三、增大有益摩擦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人家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学生回答)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 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很难想象,生活中一旦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学生举例,教师讲评)四、减小有害摩擦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学生操作)可见,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还有一种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加润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动,减小了摩擦•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气垫轴承、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的.五、总结1.两个互相接融的物体.当它们要发注或己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融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2.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的接融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常用増大压力和使接融面更粗糙的方法増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撩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融〔加润滑油、气垫)这三种方法.六、作业1.复习课文.2* i果后习题4、5七、课堂检测题:1 •两个物体互相接触,当它们_______________ 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 ________________ 的力,这种力叫_________________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摩擦力教学设计
8.3 摩擦力——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教课方案(第一课时)一、教材剖析“摩擦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 3 节。
内容上,包含三部分:(1)摩擦力的定义;(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摩擦的利用与防备。
作用上,是在弹力、重力以后研究的第三种常有的力,是此后进行正确受力剖析的基础。
内容上安排了研究实验并联合二力均衡和力的三因素得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部分,所以本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剖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对力的三因素已经有所认识,同时还懂得了二力均衡的有关知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等。
从平时作业及考试表现得出,研究实验和力的方向这一方面学生难以掌握,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以研究实验为主,第二个课时以解决摩擦力的方向为主。
三、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①经过生活中的实例剖析,知道摩擦力的存在;② 利用二力均衡,学会用弹簧测力计丈量滑动摩擦力大小;③ 经过分组研究实验,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④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平时生活中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详细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过察看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经历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拙程度关系的过程,领会如何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如何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察看与实践,使学生认识摩擦力在实质中广泛存在,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质问题的热忱。
四、教课重难点1、要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难点摩擦力的方向和解决平时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五、教课方法及教课手段1、教法本课以研究式教课模式为主,联合问题法、演示法、启迪法、归纳法、多媒体协助法等教课方法。
2、学法讲堂:实验引入(产生疑问)→设计实验→学生研究→剖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
六、教课教具牙刷、麻绳、滑板、铁架台、定滑轮、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长木板、钩码、棉布、细绳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8、3《摩擦力》教学设计
介绍摩擦力在科技、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系统、磁悬浮列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大小计算和方向判定等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9.课后作业,巩固提高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动画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
3.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10.教学评价,反思改进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如走路、骑车、汽车行驶等,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2.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摩擦现象?这些摩擦现象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
3.教师强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5.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与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例,列举至少三种摩擦力的应用,并简要说明其工作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3节《摩擦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难点: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木块、斜面、毛巾、滑轮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摩擦现象,如走路、写字等,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
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方向。
3.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斜面上的物体、自行车刹车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例,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并提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六、板书设计摩擦力1. 概念:物体间相互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a.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b. 增大压力;c. 变滚动为滑动。
4.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b. 减小压力;c. 变滑动为滚动;d. 使接触面彼此分离(如加润滑油)。
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a. 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
()c. 摩擦力只存在于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
()2. 选择题:a. 下列哪种情况,摩擦力会增大?A. 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B. 接触面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C. 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都无关;3. 应用题:小明骑自行车上坡时,为了防止滑下,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增大摩擦力?(提示:考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滚动与滑动等因素。
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8.3摩擦力教学设计
4.讲解:讲解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以及这些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5.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摩擦力的认识,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正式导入新课:摩擦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明确摩擦力的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讲解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通过实例解释各种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2.强调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3.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更、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巩固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及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等基础知识。
-通过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摩擦力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8.3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分类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的产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一、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3. 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 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5. 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等;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用滑动代替滚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能区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2. 掌握摩擦力的方向,能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 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能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的大小。
4. 学会用滚动代替滑动来减小摩擦力,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分类、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木块、弹簧测力计、毛巾、玻璃板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行驶时,刹车摩擦力使自行车停止,引出摩擦力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摩擦力的定义、分类、方向、大小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3. 课堂讲解:结合PPT和黑板,详细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分类、方向、大小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4.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器材,展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问题。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摩擦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摩擦力概念2. 摩擦力分类3. 摩擦力方向4. 摩擦力大小5. 增大摩擦力方法6. 减小摩擦力方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力的作用,求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第3节《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和方向。
2.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3.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摩擦力的大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他们对力的概念、二力平衡条件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摩擦力的认识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误区,例如对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等方面可能存在理解困难。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4.思考作业:针对本节课学习的摩擦力知识,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5.课后阅读:阅读有关摩擦力的科普文章或教材拓展阅读,了解摩擦力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c.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d.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摩擦力相关知识的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策略: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过程:
a.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b.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目标: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制作成思维导图或手抄报,并进行课堂分享。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特别是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
2.掌握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学会运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摩擦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基本分类。但在深入理解和运用摩擦力知识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4.分析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增大摩擦力——轮胎上的花纹、鞋底的设计;减小摩擦力——滑板、冰鞋等。
5.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利与弊,如:摩擦力在行走、刹车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摩擦力导致的能量损耗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摩擦力的作用和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自然现象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摩擦力所带来的便利,同时认识到摩擦力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学会在生活中合理利用和减小摩擦力;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增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责任感。
2.教学步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分类、产生条件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分类和产生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分类、产生条件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木块、斜面、毛巾、滑轮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如走路、写字等。
2. 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摩擦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3. 分类讲解:讲解摩擦力的分类,包括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4. 产生条件讲解:介绍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包括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和相对运动状态。
5.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讲解:讲解如何通过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和相对运动状态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6. 例题讲解:选用一道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滑轮组中的摩擦力计算等。
8. 板书设计:黑板上列出摩擦力的概念、分类、产生条件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9. 作业设计:(1)题目:计算滑轮组中的摩擦力。
答案: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计算出滑轮组中的摩擦力。
(2)题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答案: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和实验结果分析。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摩擦力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如汽车行驶、自行车刹车等,进一步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摩擦力的计算和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摩擦力的计算和实际应用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关键。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8.3摩擦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8.3摩擦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方向、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能描述摩擦力的方向。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2.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如自行车骑行、鞋子磨损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2. 知识讲解(15分钟)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 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 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
b.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接触面脱离。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一道关于摩擦力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摩擦力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方向: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1.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 增大压力3. 用滑动摩擦代替滚动摩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 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2. 减小压力3.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4. 使接触面脱离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3摩擦力教学设计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定义,以及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讲解摩擦力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即接触面粗糙和物体间存在正压力。
3.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实验和图示,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讲解摩擦力的方向,并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建立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途径,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物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力的概念、二力平衡条件等,为学习摩擦力打下了基础。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尚不深入,对摩擦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等方面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应用与实践: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如何减小滑板时的摩擦力、如何增加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等。
3.教学评价:
-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尝试,培养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4.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指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间的压力等因素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5.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介绍实际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鞋底的花纹、滑板的轮子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分析摩擦力在运动和静止物体中的作用,举例说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3《摩擦力》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摩擦力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通过PPT展示摩擦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结合生活实例,解释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走路、开车等。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勇于提问。
4.对于选做题和创新实践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结合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摩擦力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如滑板运动、刹车系统等,引起学生对摩擦力的关注。
-基础知识讲解:介绍摩擦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和类型,使学生形成基本概念。
-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讲解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的压力等。
2.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和分类。
-帮助学生了解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为后续实验探究打下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请举例说明。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实例。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摩擦力的作用,并说明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以书面形式提交。
2.选做题:
-设计一个简单的摩擦力实验,要求实验过程清晰,数据记录准确,并分析实验结果。
-针对教材中的某一摩擦力相关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人教版八年级第8章第3节《摩擦力》教案设计
第 3节摩擦力一、教课目的: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要素。
3、认识摩擦力的种类。
4、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课重难点。
要点:指引学生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要素”解说生活中的摩擦形象。
难点:怎样指引学生对实验的改良。
三、教课课时: 3 课时四、教课过程。
课时 1 摩擦力的产生及种类一、导入。
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能否感觉桌面敌手掌有阻挡作用。
二、教课。
1、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向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挡相对运动或对运动趋向的力。
这类力称为摩擦力。
“f ”这一现象叫摩擦。
2、产生的条件。
①.两物体互相接触。
②.两物体互相挤压。
③.接触面要粗拙。
④.要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向。
3.方向:老是与物体做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向方向相反。
注:不是老是与运动方向相反。
例:人走路, f 也向前,为动力。
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三、摩擦力的种类。
1、静摩擦力:两互相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有相对运动的趋向而又保持静止,接触面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例:推桌子不动,处于静止状态,则f=F 推。
①.小明用 50N 的力推桌子不动,则所受②.若用 60N的力推桌子仍未动,则所受f 为。
f 为。
说明: f 静随外力增大而增大,并时辰相等。
例:人走路,地面对人。
向上攀登,树对人。
自行车前轮对地面。
2、转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转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轴动)例:溜冰时,溜冰鞋与地面,圆珠笔写字时,滚珠与纸面,骑自行车,前轮与地面。
在同样条件下,转动摩擦力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3、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轴未动)例:溜冰时:冰刀与冰面削铅笔时:铅笔与卷笔刀。
铅笔写字:铅笔与纸刹车时:车轮与地面。
四、小结。
课时 2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要素一、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摩擦力的产生及种类,也认识到 f 静、 f 滚的大小,那么影响滑动摩擦力的要素有哪些。
人教版8下物理 8.3摩擦力 教案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与分析《摩擦力》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三节,是常见生活现象,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教材首先从生活现象引导得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利用分组实验得出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既帮助学生认识摩擦力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再通过摩擦的利用与防止中实例引导学生对摩擦力的应用;使学生真正理解摩擦力概念及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及培养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与难点1.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二学情分析学生有了一定实验能力,但对实验设计信息收集归纳能力不强,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在日常生活中,对摩擦力有一定了解,但理解不够具体,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虽不高,但欲望非常强,乐于参与实验,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只是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
三教法分析本节课利用多媒体,采用“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探究、归纳展示”的教学方式。
避免概念直接灌输强加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已有概念的形成,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归纳展示中学到新的物理知识。
四学法分析本课采用合作学习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归纳展示法使学生深刻理解摩擦力知识,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讨论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展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具:多媒体教室、视频、玻璃球、木板、木块、棉布、弹簧秤、钩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设计及PCK教学分析玉溪六中孙云华案例背景:摩擦力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虽然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了解甚至有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同时由于初中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使得学生学完后仍然问题多多,(1)静止的物体一定受静摩擦力吗?(2)滑动和滚动有什么不同?(3)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4)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吗?......另外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期间渗透着控制变量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是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因此这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理论依据: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L.舒尔曼最早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即PCK)的概念。
他认为,PCK是关于教师如何针对特定的学科主题及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以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
具体地说,教师先通过教学设计,将学科的知识转化成教学的知识;再通过课堂教学,使教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在这两次转化过程中,教师所拥有的学科教学知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用来隐喻教师要比学生拥有更丰富的知识。
但在现实中,有的教师他有两桶水、三桶水甚至更多桶水,却也给不了学生一杯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此水非彼水”,这两种“水”除了量的差异之外,更有着质的区别。
如果给学生的“水”指的是学科知识,那么教师拥有的“水”主要就是学科教学知识。
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有深刻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要有宽广的学科教学知识,有效的课堂教学正是两者有机融合的结果。
案例情境:(课时1)新课引入: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冰上的小马由于冰面较滑,在上面行走的小马东倒西歪,几次差点摔倒,同学们看得嘻嘻哈哈。
师:小马为什么走不稳?生:滑嘛!师:滑,用物理的话来说就是摩擦力小,摩擦力小了,阻力小了不是更好走路了吗?分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师:什么是摩擦力?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
请同学们将手掌向下放在桌面上,边压边向前推,有什么感觉?生1:涩涩的,有点难推。
生2:没有感觉。
师: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再推。
生2:听到摩的声音了。
师:我们就把这个涩涩的阻碍作用叫摩擦力。
【板书课题: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分析: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要具体形象的图片画面、实验来支持!此处并没有给出摩擦力的概念,只是让学生感受摩擦力是一种阻碍作用。
师:使手掌离开桌面,再往前推,还感到阻碍吗?同学笑了,答:没有。
师:产生摩擦力的条件之一,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
分析:滑动摩擦力与物体间的挤压情况-----压力有关,与质量(或重力)没有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同学通过课本上“在木块上加砝码,摩擦力变大”这个实验现象,写出了“质量越大,摩擦力越大”的错误结论,原因之一是他们没有感受到摩擦力与压力的有关。
师:我们继续将手掌放在桌面上,这次推而不动,同学们感到阻碍了吗?生1:感到了。
生2:没有阻碍早推动了。
师: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有相对运动的可能(趋势),这时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师:静止在桌面上的课本受静摩擦力吗?生1:受。
生2:不受。
师:请同学们将手掌静止地放在桌面上,如果不推会有阻碍作用吗?同学们做做看。
生:不受。
师:那么桌面上的书受静摩擦力吗?生:不受。
分析:很多同学在学完静摩擦力后认为只要是静止的物体都受静摩擦力。
这种随手实验体现了小实验大思维,毕竟物理是以实验、现象为基础,学生的学习也是由下往上的。
师:接触挤压的物体只要运动就一定受摩擦力吗?请同学们将两手掌紧压,一起向前运动,你们的手感到阻碍了吗?生:没有。
师:对,因为两手发生的是同步运动。
可见摩擦力与物体是否运动无关,与两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有关。
分析:“运动的物体一定受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学习摩擦力之前大部分学生是这样认为的。
本环节让学生真切感受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相对运动是指两个相对接触挤压的物体间的运动情况,同时为学习“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埋下伏笔。
师:请同学们将刚才做过的小实验跟同学一起重复一遍,讨论归纳出产生摩擦力的两个个条件。
生:(1)两个相互接触挤压的物体(2)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可能(趋势)时师:就会在接触面处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板书:1.(1)两个相互接触挤压的物体(2)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可能(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处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关于摩擦力的前概念和相异构想转化为科学概念,使他们对摩擦力“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
师:摩擦力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板书:2.摩擦力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师: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可能(趋势)时摩擦力叫静摩擦力,毕竟物体还没有发生相对运动。
你们分得清“滑”和“滚”吗?生:分得清。
(觉得老师的问题太低级,有的同学看着旁边的同学笑笑)师:请同学们将手中的笔在桌面上做个滑,再做个滚的动作。
同学们纷纷行动。
师:看来同学们真是分得清呢。
现在跟老师一起,左手轻握拳,将笔轻轻攥住,右手转动笔,这是滑还是滚?生:滚。
看到老师不说话,有同学试探性的说了声“滑”。
师:为什么呢?课堂鸦雀无声。
师:有摩擦力的时候接触面是粗糙的。
教师边讲边画夸张了粗糙程度的桌面和笔,并让同学比较体会:滑----凸凹不平的部分是“碰”“撞”过去,滚---凸凹不平的部分是“卡”“扣”进去。
滑滚师:同学们再转动笔,笔和左手间的摩擦是滑还是滚?为什么?生1:滑。
生2:如果是滚笔就转不动了。
分析:学生一般觉得“转”就是“滚”,通过演示、图例、解释消除了学习的错误认识,为滚动轴承的学习做好铺垫。
师:摩擦力好还是不好呢?生:不好。
师:为什么?生:阻碍嘛。
师:阻碍不一定是坏的呀,比如你要去干坏事,我们阻碍你,我们是好还是不好?同学们笑了。
分析:通过简单的比喻,让学生理解了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师:摩擦力分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生产、生活中,我们希望能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
那么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初中我们着重研究滑动摩擦力。
师:探究的时候,我们先要提出问题【付板书:1.提出问题: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师:接下来做什么?生:进行猜想。
师:对了。
【付板书:2.猜想。
】师:对这个问题大家有哪些猜想呢?生: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生:与压力大小有关。
生: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分析:值得欣慰的是,没有同学猜想滑动摩擦力与质量有关,可见从感性入手建立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的多么重要!师:【付板书:(1)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压力大小。
(3)接触面积大小。
】猜想完了我们再做什么?生:设计实验。
师:昨天通知大家带了洗衣粉水,现在请同学们设计随手小实验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上述因素的关系。
同学们积极讨论,由于前面小实验的启发,大部分同学都想到了将手掌放在桌面上推。
教师巡回查看情况,提示没有思路的同学,记下有代表性的同学。
3分钟后师:同学1跟大家说说你的方法和结论。
同学1:将手按在桌子上往前推,加大压力,觉得摩擦力大了,说明摩擦力与压力有关。
师:同学2说说看。
同学2:我的结论跟同学1相同,我的方法是第一次用一只手推,第二次把另一只手加在上边一起推。
师:将一只手加在另一只手上往前推,是为了改变什么?生:改变压力。
师:两位同学的方法和结论都非常好。
手放在有洗衣粉水的桌面上推,摩擦力怎么变呢?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同学3:变小了。
说明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师;今天的小实验暂时到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实验室用实验器材再次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分析:在此没有强调控制变量只是通过小实验先让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相关因素先获得感性认识。
师:今天的预习作业是(1)弹簧秤能直接测的是什么力?当我们用它来测量重力时,物体要保持静止,为什么?(2)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
当伸出长度不同,用相同的力敲时,发出声音的不同;当伸出长度相同,用不同的力敲时,发出声音的的不同。
这里用到研究问题的方法叫。
分析: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测量摩擦力是学生学习的障碍,通过回忆重力的测量,让学生顺利过渡到摩擦力的测量;同时通过回忆探究声音特征的过程,重温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让学生能在下一次课类比着进行滑动摩擦力实验设计。
课后反思:课程标准中对摩擦力的表达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可见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将内容分两节课完成,本节课主要通过小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对摩擦力获得感性认识,强调对“互相接触挤压”“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可能(趋势)”的理解,顺应学生关于摩擦力的错误前概念及相异构想。
以往的教学,我从力的平衡入手,分析了为什么会有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自己觉得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但由于没有感性知识支撑,没有触动学生错误的前概念,所以效果不是很好。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抱怨、责备,而要更多的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不足,梳理自身的学科教学知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吴加澍.中学物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J],物理教学,2012.12吴迪、李贺、朱俊空.前概念和相异构想的理解和启发[J].物理教师,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