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规范化问题及其对策

合集下载

新闻稿撰写中的四个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新闻稿撰写中的四个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新闻稿撰写中的四个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在新闻稿撰写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到整篇新闻稿的质量和可读性。

本文将介绍新闻稿撰写中的四个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帮助您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问题一:信息不清晰、层次结构混乱解决方法: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和层次结构的清晰性在撰写新闻稿时,首先要明确新闻稿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并将其置于文章的开头部分。

接下来,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和层次结构进行组织,使用段落、标题和标点等手段来凸显重点和转折。

确保每个段落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并与上下文相互连接。

问题二:语言啰嗦、表达不精炼解决方法:简洁明了,适度运用修辞手法为了提高新闻稿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语言应当简洁明了。

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词汇,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适度运用修辞手法,如排比、反问、比喻等,可以提升文采和表达的精炼程度。

同时,需要注意语言风格应与新闻稿的性质相适应,避免使用过于夸张或感情用词。

问题三:信息缺乏可信度和权威性解决方法:确保来源可靠,引用权威资料新闻稿的内容必须具备可信度和权威性,这样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同和信任。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要选择可靠的资料来源,并在文章中注明参考来源。

此外,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也是提高新闻稿可信度的有效方式。

如果有条件,可以采访相关专家或当事人,获取一手信息,从而提高新闻稿的权威性。

问题四:缺乏鲜活的案例或具体事例解决方法:寻找新颖、生动的案例或事例新闻稿需要具备新鲜感和生动感,而一个鲜活的案例或具体事例可以让新闻稿更富有吸引力。

因此,在撰写新闻稿时,可以寻找相关的案例或具体事例,将其融入到新闻稿中。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还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总结:在撰写新闻稿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包括信息不清晰、语言啰嗦、信息缺乏可信度和缺乏鲜活的案例或具体事例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和层次结构的清晰性,简洁明了地表达内容,确保来源可靠并引用权威资料,寻找鲜活的案例或具体事例来丰富新闻稿的内容。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规范策略探讨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规范策略探讨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规范策略探讨作为电视新闻的看点和传播媒介,主持人的语言规范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运用高度规范化、清晰准确的语言,能更加有效地传递信息,增强新闻发布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同时也能够提升主持人的声誉和公信力。

本文将探讨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规范策略。

一、关注语言文化背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因此主持人需要注意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如果主持人使用的语言过于生硬、抽象或不符合观众的认知方式,那么信息传递效果就会被削弱。

因此主持人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受众的语言文化背景,避免使用生僻、难懂的词汇和语句,给观众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二、掌握专业知识和用语电视新闻追求简明、准确、有说服力的语言表达,而专业术语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主持人在主持新闻时必须准确掌握相关的行业知识和术语,并学会运用这些术语进行简明扼要的描述,这不仅能够展示主持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保证了新闻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三、注重口音和语调语言规范不仅考虑语言表达、词汇使用,还包括口音和语调。

主持人不仅要开口说话,而且要提高自己的语调和发音,既要听上去有亲和力,又能够清晰明了地表达信息。

同时,通过调整语调和声音的抑扬顿挫,能够更好地渲染新闻的紧张氛围和感情色彩,进一步增强新闻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四、注重逻辑顺序和层次分明电视新闻的语言表达需要具有清晰的逻辑顺序和层次分明的特点,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

主持人在新闻主持中,除了要用简明扼要的话语清晰地传递信息,还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框架,准确描述新闻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得新闻更加严谨、专业,让受众能够便捷地接收和记忆。

五、注意言语准确性和规范性言语准确性和规范性是语言规范的两个最核心因素。

语言准确性要求主持人在使用语言时,准确用词、正确理解信息,务必不偏不倚地传达信息。

规范性要求主持人具备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语言修养,用富于表现力和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新闻事件,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总之,作为电视新闻主持人,除了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语言表达能力外,更要遵守语言规范,注意逻辑层次、语音语调、专业用语等因素的影响,做到罗列按顺序,简洁易懂,既有效传达信息,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视听体验。

浅析出镜记者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出镜记者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点去努力,去改进纠正,才能取得预 期效果。此外,媒体还应有计划地对出 镜记者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出境记者 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新传播 形势对出镜记者的要求。 3.2 新闻现场的应对 3.2.1 用体验式描述增强现场感和 表达效果 进行现场报道时,出镜新闻记者要 把自己当成新闻现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 分,与事件相关方融为一体,这样才能 让新闻报道更具体验性和感染力。2016 年 10 月 16 日,为了让观众能够直观地 感受印度孟买的交通出行状况,央视记 者董倩进行了体验式的描述。她冒着危 险扒上了 “外挂” 火车, 与当地人一样 “外 挂”在列车上,同时用精确的语言现场 描述外挂在印度老式火车上的种种感受, 与中国的交通状况对比,高下立判,达 到了传播效果。 3.2.2 提升出镜语言的逻辑性 对于出镜记者而言,缜密的逻辑性 表达是新闻叙事语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严格把握。2013 年 1 月 12 日,中央 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一条来自叙 利亚战地记者王薇薇的现场报道,她跟 随政府军亲历大马士革巷战。画面中, 王薇薇叙事语言清晰, 逻辑严密, 对巷战、 地形、路线与灾难等战场上的各种逻辑 关系把握得非常到位明晰。这条消息后 来也获得中国新闻奖,足见出镜记者的 功底。 4 结语 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是决定报道成 败的重要因素。在关注新闻事件本身的 同时,不要忽略报道者的“语言功力”。 语言功力好,报道则会锦上添花,收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功力不好,则会 使新闻报道事倍功半。
THE FRONT-LINE
一线
摘 要: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基于此,笔者分析了当前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 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并就如何提升出镜记者的语言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出镜记者;语言表达;语音;语法

新闻语言规范化问题及其对策

新闻语言规范化问题及其对策

加强媒体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摘要: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是新闻语言能被大众接受,传播迅速广泛,并进一步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先决条件。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媒介社会化”的信息时代,语言是一种信息的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新闻语言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其次新闻受众最为广泛,社会各个阶层、人民大众每天都要接触接触各种新闻信息,它的语言是否符合规范,将会直接影响新闻的传播准确性和传播效果,和新闻媒介还具有文化承载和传播的功能。

这就要求新闻媒介要不断适应新世情、国情、民情的要求,不断加强新闻语言的规范性,并具备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闻语言规范化问题。

关键词:新闻语言;规范化;对策新闻媒介作为一种直接面对全社会受众的大众媒体,无论报纸、通讯、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哪种方式,在语言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首先要求准确无误,分寸得当,严谨而无纰漏,平正而不偏颇;其次要求言简易懂,让人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力戒隐晦生涩,令人难以捉摸[1];再者要求新鲜生动,贴近生活,使用大众喜闻乐见、形象鲜明的语言,报道大众所关切的刚发生的事件,新发表的言论,等等。

以上这几方面都很重要。

但对新闻语言最根本的要求是规范化。

规范化是新闻语言能被大众接受,传播迅速广泛,并进一步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先决条件。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语言是一种信息的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

新闻受众最为广泛,社会各个阶层、人民大众每天都要接触接触各种新闻信息,它的语言是否符合规范,将会直接影响新闻的传播准确性和传播效果。

其次,新闻媒介还具有文化承载和传播的功能。

由此可见,在促进新闻语言规范化的进程中,注意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媒体新闻语言现状简介随着大众传媒的多元化和不同层次大众传媒的大量涌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因而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和飞速发展,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和国外新事物的不断涌入,我国新闻媒体为了及时准确地报道这些变化、发展,广泛地吸收使用了社会上产生的新词、外来词,这为丰富我国的语言和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是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正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语言的传播方式、表达风格和规范标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新闻语言的创新1. 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和电视媒体,而是涵盖了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网站等多种传播平台。

这就要求新闻语言的创新要适应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流行趋势。

对于移动端用户来说,新闻语言要更加简洁、直白,符合快速阅读的特点;而在视频网站上,新闻语言则需要更多地与图像、音频相结合,形成一种更具视听效果的语言方式。

2. 多样化的表达风格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的受众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读者和观众,还包括了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关注者等。

这就要求新闻语言的创新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情感化的表达风格,符合不同人群的审美和阅读习惯。

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互动性更强的语言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关注。

3. 多样化的内容呈现新媒体环境下,内容呈现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还包括了实时直播、虚拟现实等等新的呈现方式。

对于新闻语言的创新来说,就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新形式的内容呈现,结合不同的传播媒体和受众特点,进行创新的内容表达。

1. 保持客观中立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就意味着新闻语言的使用者需要更加注重客观中立、事实准确,避免虚假、夸张等问题的出现。

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往往会被迅速传播,引发舆论的波动,因此规范新闻语言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2. 提升专业水准新闻语言的规范也应该包括对新闻从业者本身的专业水准的要求。

在新媒体环境下,个人可以轻易成为“自媒体”,发布各种新闻和观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拥有了传媒从业者的资质。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与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新闻语言,提高传播效果,同时又要遵循语言的规范,成为了新闻界亟需探讨的问题。

1. 多媒体融合新媒体时代,新闻形式呈现多样化和立体化,传统的文字报道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新闻语言的创新需要突破传统的文字报道,采用多媒体融合的方式进行报道,如配图、视频、音频等,使读者既能够通过文字了解事件的情况,又能够通过图片或视频更直观地感受现场的情形。

2. 多元化表达新闻语言的创新需要从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中解放出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除了常规的新闻报道外,还可以采用符合口语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吸引更多的读者。

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用语和网络流行语,增加新闻的趣味性和时效性。

3. 互动性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互动性,传统媒体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单向的,而新媒体可以与读者进行双向交流。

新闻语言的创新需要通过增加互动元素,与读者进行实时互动,采用评论、投票、问答等方式,使新闻更有互动性,使读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

4. 引导性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创新需要更加注重引导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量越来越大,新闻的真伪难以辨别,因此在新闻报道中需要引导读者,正确理解和评判新闻事件,避免流言蜚语的传播。

1. 语言准确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规范必须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尽可能避免错误信息的传播。

新闻报道必须严谨,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夸大或歪曲事实。

还要尽可能避免文章中的错别字、语病等问题,提高报道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2. 语言规范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规范还需要遵循语法规范和语言风格的统一性。

不同的新闻平台和媒体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报道风格,但语言的基本规范必须保持一致,保持句子通顺、语言简练等特点。

4. 信息透明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规范还需要保障信息的透明度。

新闻语言的规范与样式

新闻语言的规范与样式

新闻语言的规范与样式新闻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公众关注度。

而新闻语言的规范与样式,在保证信息准确传达的同时,也能够提升整体阅读体验,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闻内容。

本文将从新闻语言规范性、简练性和客观性等方面,探讨新闻语言的规范与样式。

1. 规范性新闻语言的规范性是指遵循语言规范和新闻行业规范进行表述和报道。

首先,要注意使用标准的汉语表达,避免使用方言、口语和带有个人色彩的表达方式。

其次,新闻报道应当准确、无歧义地传递信息,避免使用夸张、主观的修辞手法,以免引起读者困惑或误导。

此外,新闻稿件应遵循新闻报道的“五W一H”原则,即明确回答谁、什么、在哪里、为什么、怎么样、何时的问题,确保信息相对完整和全面。

最后,新闻稿件应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隐私,不涉及虚假、侮辱等不当内容。

2. 简练性新闻语言的简练性是指在保证表达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报道。

首先,应避免冗长的句子和繁琐的修辞,采用简单直接的句式结构,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吸收信息。

其次,要恰当运用简化和缩写技巧,减少冗余的信息,突出新闻报道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此外,新闻标题应力求简洁醒目,能够准确概括文章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

最后,要注意删除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保持整个报道的紧凑性和条理性。

3. 客观性新闻语言的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要求报道内容中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和立场,以确保报道的中立性和可信度。

首先,新闻报道应当客观公正地呈现事件的经过和事实的真相,避免使用主观、情绪化的形容词和副词。

其次,要慎重使用带有主观评价和价值判断的词语,避免对事件进行过分解读和推测,以免误导读者。

此外,新闻报道应多角度、多声音地报道事件,给读者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让读者自行判断和评价。

最后,要避免夸大事实、制造轰动和炒作,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总之,新闻语言的规范与样式对新闻内容的传达和读者的阅读体验具有重要影响。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规范策略探讨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规范策略探讨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规范策略探讨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的不断增加,电视新闻主持人成为了大众视野中的重要角色。

他们的主持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着观众对新闻节目的接受度和评价。

电视新闻主持人需要有一套严格的语言规范策略,以确保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客观性和专业性。

本文将针对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规范策略进行探讨。

一、准确性电视新闻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首要的语言规范就是准确性。

准确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也是电视新闻节目信誉的保证。

电视新闻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必须准确无误地传达新闻事件的基本事实,避免出现过度夸大或歪曲事实的情况。

对于数字、数据等具体信息,电视新闻主持人更需要仔细审慎,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信度。

只有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才能够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和观众的信任度。

二、客观性客观性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另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电视新闻主持人应当遵循的语言规范。

客观性要求电视新闻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不得出现个人立场和情绪色彩。

他们应当以客观的角度呈现新闻事件,避免在语言表达中带有主观的情感色彩,尤其是在报道一些社会敏感事件时,更应当保持客观。

客观性的体现不仅在于语言的中立性,还在于信息的平衡性和全面性。

电视新闻主持人在新闻报道中,应当尽量呈现事实和各种声音,避免对新闻事件进行片面或不全面的报道,以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专业性专业性是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规范的重要方面,它要求主持人在新闻报道中具有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

在语言表达上,主持人需要使用专业术语和规范语言,避免使用俚语或口头禅,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主持人还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以便在报道中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专业性还要求主持人具备良好的口才和表达能力,以确保新闻报道的连贯性和流畅度。

只有具备了专业性,主持人才能够赢得观众的信任和尊重。

四、语言规范策略在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规范中,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来确保语言的准确、客观和专业。

主持人需要在节目制作前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避免在直播中出现问题。

浅谈网络新闻用语的规范化问题.doc

浅谈网络新闻用语的规范化问题.doc

浅谈网络新闻用语的规范化问题网络的出现,为大众创造了一个绝好的表达空间。

同时,外来的新闻文化产品在网上传播,潜移默化地对国内民众现行的生活方式、社会心态及行为模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对新闻用语的规范化目前更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网络新闻用语的现状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相比,尽管其已具有自己的特点,但由于多数网络新闻来源于传统媒体,两者的根本属性依然没有改变,主要表现在新闻的采写手段、发布途径、受众对新闻在道德上的要求及评价标准等方面。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新闻用语与传统媒体的新闻用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共同点,因而传统媒体新闻用语的一些不规范现象在网络上也可见一斑。

再加上网络本身的技术特性,其不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从标题上来看,网络新闻的最大特点是非线性编辑,这种新闻表现方式使受众最先看到的是新闻的标题,标题引人与否就直接决定其内容被访问率的高低。

故新闻标题的制作不仅要引起受众的注意,还要可被用来对新闻信息进行分类。

而从眼下的情况看,为了引人注意,有些新闻标题有华而不实之感、哗众取宠之嫌;在选词上欠考虑,标题用语不慎,可能使受众对网络新闻产生不信任感,严重的可能导致信息处理、检索等环节的紊乱。

从导语上来看,与传统媒体新闻相比,网络新闻极少规范导语,或者有时根本就不用导语。

究其原因,部分是由于对新闻原创性的追逐而忽略了对导语的制作。

特别是有些商业网站上的滚动新闻,偶尔出现导语,但很不规范,有时导语要比正文还长!尤其是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速度是达到了,但对导语用语的要求却也被迫降低了。

“永远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中”这个新闻写作要求在网络新闻中未能真正体现。

从文风上来看,中国新闻报道,包括近年网络新闻在遣词造句上仍时有出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闻报道的文风――“宣传化”的印记。

虽然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兼收并蓄了国外一些轻松明快的报道方式,在用语上也大胆了许多,但宣传化的用语本身就脱离了信息时代大部分受众的接纳基础,更易产生网络媒体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规范策略探讨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规范策略探讨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规范策略探讨电视新闻主持人作为媒体传播的重要角色,其语言使用规范与策略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语言规范与策略两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语言规范是指语言使用中的准确性、清晰性和得体性。

电视新闻主持人需要注意语法准确性,避免使用不当语法造成误解或语义歧义。

语音准确性是语言规范的一部分,主持人应注重发音正确、口齿清晰,避免发音错误导致观众听不懂。

要注意词汇的准确性,使用恰当的词汇和术语,避免使用模糊或不准确的词汇。

要注意语言的得体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或俚语化的表达,保持一定的正式用语风格。

语言策略是指在语言使用中的艺术性、感染力和亲和力。

电视新闻主持人需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性,通过言辞的巧妙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其表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使用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夸张等,可以让观众对新闻更加关注和理解。

要注意语言的感染力,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报道重大灾难或人道救援行动时,主持人可以使用温情的语言表达对受灾人民的关怀和敬意,引起观众的同情和支持。

要提高语言的亲和力,主持人可以使用亲切的语言风格和幽默感,与观众建立更好的沟通和联系。

在实践中,电视新闻主持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提高语言规范与策略。

要注重媒体素养的培养,积累广泛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通过大量的演练和实战,提高自己在电视新闻主持方面的能力。

要注重观众的反馈和意见,及时了解观众对自己语言使用的评价,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要加强自我修养,注重个人形象和语言修辞的提升,使自己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规范与策略对于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对语言规范的把握和策略的运用,可以提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传播效果,更好地进行新闻报道。

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使自己在电视新闻主持方面更加出色和专业。

新闻稿写作中的五个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新闻稿写作中的五个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新闻稿写作中的五个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新闻稿是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对传媒行业至关重要。

然而,在新闻稿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扰与问题。

本文将介绍新闻稿写作中的五个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缺乏吸引力的标题一个好的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阅读整篇新闻稿。

然而,很多新闻稿的标题显得平淡乏味,缺乏独特性和吸引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利用鲜明的语言:使用生动的词汇和形象的描写,让标题更加生动有趣。

2. 突出核心信息:将新闻稿的关键信息体现在标题中,让读者一目了然。

3. 借助数字或统计数据:使用数字或统计数据,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加标题的吸引力。

二、缺乏新闻价值的内容新闻稿的最终目的是向读者传递新闻信息,因此内容的新闻价值至关重要。

然而,有些新闻稿内容过于平庸,缺乏新意,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法:1. 寻找独特的新闻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找新闻稿的独特之处,增加其新闻价值。

2. 收集全面的信息:对于重要的新闻事件,我们需要收集足够的信息,包括背景、相关人物的观点和评论等,确保新闻稿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3. 运用新闻要素:新闻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通过合理运用这些要素,能够增强新闻稿的新闻性。

三、语言冗长和拖沓一篇好的新闻稿应该言简意赅,语言通顺,让读者一目了然。

然而,有些新闻稿存在语言冗长和拖沓的问题,导致读者阅读起来乏味。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法:1. 简洁明了的句子:使用简单明了的句子,将复杂的概念进行简化,提高新闻稿的可读性。

2. 删除冗余的信息:删除掉一些过多、无关乎核心的信息,只保留最重要的内容,让新闻稿更加精炼。

3. 合理安排段落:将新闻稿按照时间顺序或者相关性分段,使得整篇文章结构清晰,有助于读者理解。

四、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新闻稿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是让读者相信其中信息的重要因素。

新闻学对新闻语言与表达的规范与创新

新闻学对新闻语言与表达的规范与创新

新闻学对新闻语言与表达的规范与创新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新闻的产生、传播和影响力等方面。

其中,新闻语言与表达作为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闻学对新闻语言与表达的规范与创新。

一、新闻语言的规范性要求新闻报道的语言要规范,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闻语言应该准确传达信息。

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传递真实、客观的信息,所以新闻语言必须准确无误,避免出现歧义或误导读者的情况。

为了保证准确性,新闻报道应该依据事实,避免主观臆断或夸大其词。

其次,新闻语言应该简洁明了。

新闻报道通常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语言要求简洁明了,避免冗长或复杂的表述。

简洁的语言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

另外,新闻语言应该客观中立。

新闻报道是为了公众提供信息,应该避免主观的态度或偏见。

新闻语言要求客观中立,不给读者加以评判或引导他们的想法。

这样可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二、新闻语言的创新性发展除了规范性的要求,新闻学也鼓励新闻语言的创新性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

首先,新闻语言在时效性方面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报道需要更快地传达给读者。

因此,新闻语言要求在保持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洁明了,并且可以通过图表、图片等多媒体方式来补充文字报道,提供更直观的信息。

其次,新闻语言在多样性方面的创新。

新闻报道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新闻语言需要更具多样性。

这意味着在报道中可以运用多种文化元素、多个语种的表述方式,以及更多的个案和例证来支撑观点。

此外,新闻语言也在跨平台传播方面进行创新。

例如,目前很多新闻媒体已经开始在移动端开发应用程序,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浏览方式。

新闻语言也需要适应这样的跨平台传播方式,使得新闻报道在不同平台上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和易读。

提高新闻写作规范性避免常见错误

提高新闻写作规范性避免常见错误

提高新闻写作规范性避免常见错误新闻写作是一种重要的传媒技巧,它要求准确传达信息并吸引读者的关注。

然而,在新闻写作中常常存在一些常见错误,这些错误可能会严重影响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为了提高新闻写作的规范性,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错误,并提供解决的方法。

一、错误一:不准确的事实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准确传达事实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有时候记者可能会依赖不准确的信息或未经核实的消息来源。

这可能导致报道中出现错误或误导性的信息。

解决方法:1. 确保信息来源可靠:在报道中使用官方声明、专家观点或多个独立来源的信息,以确保准确性。

2. 进行多方确认:核实事实并通过多个独立的来源进行确认,确保信息的可信度。

3. 使用引号:在报道中使用引号来引述不可独立验证的信息,以表明信息的来源和可信程度。

二、错误二:缺乏客观性和平衡性新闻写作应该呈现客观、公正的观点,但有时候记者可能会出现立场偏颇或过度强调某个观点的情况。

解决方法:1. 采访多方观点:寻找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以确保报道的平衡性。

2. 避免主观评价:避免使用主观性评论和情感色彩过重的语言,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

3. 尊重伦理准则:遵循新闻行业的伦理规范,如不偏袒任何一方、对争议问题进行全面报道等。

三、错误三:不清晰的语言和结构有时候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可能过于复杂、结构混乱,导致读者难以理解。

解决方法:1. 简洁明了的语言: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2. 逻辑结构清晰:确保报道的结构严谨清晰,按照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的逻辑进行组织。

3. 强调关键信息: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避免篇幅冗长和无关紧要的细节。

四、错误四:不尊重隐私和伦理新闻报道应该尊重人们的隐私和公众道德,但有时候记者可能会侵犯他人的隐私权或不符合伦理要求。

解决方法:1. 尊重个人隐私:在报道中避免公开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

2. 善用匿名信息:对于敏感话题,可以使用匿名消息源,保护个人的隐私。

新闻用语规范

新闻用语规范

新闻用语规范新闻用语规范是新闻报道中遵循的一套规范和标准,目的是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的准确、客观和规范。

下面是新闻用语规范的一些要点,总结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客观公正: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带有任何个人或团体的偏见和主观色彩。

所有的报道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中立、公正的描述。

二、准确无误:新闻报道应该力求准确无误,避免夸大或缩小事实,不出现不确切、不准确的言论和描述。

关键信息的报道应该经过仔细核实和确认,确保准确无误。

三、简明扼要:新闻报道应该简明扼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描述事实,避免过多的修饰和夸张。

句子应该简短、通俗易懂,语言应该流畅、简练,以便于读者快速把握主要内容。

四、客观事实:新闻报道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于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数据等都应该进行准确的描述和报道。

不得随意揣测、夸大或直接引用不准确的信息。

五、时效性:新闻报道应该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尽快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对于追踪报道和动态新闻,应该及时更新,保持报道信息的新鲜和准确。

六、保护隐私:新闻报道应该尊重并保护个人和团体的隐私权,避免对个人隐私进行过度曝光和侵犯。

在报道中对涉及到的私人信息和隐私应该进行适当的处理和保护。

七、立场中立:新闻报道应该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不迎合任何特定的利益或观点,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报道。

八、语言规范:新闻报道应该使用规范的语言,避免使用口语化、俚语化的表达方式。

应该使用标准的汉语词汇和语法,避免使用夸张、情绪化的词语和句式。

九、追求深度:新闻报道应该追求深度,力求通过深入调查和独家报道揭示问题的本质,提供更全面、客观的信息。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报道,应该挖掘出更多的背后故事。

十、尊重伦理:新闻报道应该尊重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避免使用低俗、恶俗的言论和表达方式。

应该尊重各个群体的权益和尊严,不进行歧视和人身攻击。

综上所述,新闻用语规范是新闻报道中需要遵循的一套规范和标准。

新闻媒体的语言规范问题

新闻媒体的语言规范问题

新闻媒体的语言规范问题摘要:新闻语言有着传递新闻信息和体现媒体价值的双重责任,同时也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展现了中国文化和语言文字的魅力。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媒体语言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新闻语言应更加规范,由此提升国家语言软实力。

本文旨在浅析新闻媒体语言孤帆性的现实意义和现状之后提出解决策略,希望对新闻媒体语言的提升和规范有所帮助。

关键词:媒体;新闻语言;语言规范1.新闻语言多元化的表現1.1新闻语言传播途径的多元化新环境之下,新闻的传播不再只有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出现增加了新闻传播的渠道,传播方式瑜伽多样化。

当今,微信、微博、QQ等聊天软件的普及,网络电视和论坛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八婆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新闻传播的范围更广,渠道更多。

1.2新闻语言的表现形式多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传播技术越来越先进,汉语国际传播时代的来临,为新媒体的新闻语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新闻语言文字化的时代逐渐远去,被音频和视频所取代,新闻语言的形态更加多元化。

传统的新闻语言存在着诸多局限性,新环境下新闻语言的改变更加能够满足社会和大众的需求。

有的观众喜欢轻松诙谐的表达方式,有的观众则希望新闻能够严肃严谨,不同的观众不同的需求,因此,新闻播报是的语言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新闻语言多元化的体现之一。

1.3新闻语言的构成形式多元化新闻实则是一种颇具创造性的活动,它承载和传承者语言文化。

新媒体环境之下的新闻语言构成更加丰富,新闻作品中的语言更具独特新型,更加新颖新奇,也加入了许多流行语和方言词。

新闻语言也出现了中西语言融会贯通的趋势。

网络化的今天,一些网络用语也出现在新闻语言中。

例如《人民日报》一改往日的“严肃”作风,也开始使用“拼爹”、“给力”、“正能量”等网络流行语,新闻风格显得轻松活泼更接地气,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而且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语言的句法结构更加灵活多变。

语法结构变异,使新媒体的新闻语言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2.新闻媒体语言规范的现实意义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2 年12 月 4 日发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 年)》(下文简称《纲要》)。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规范策略探讨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规范策略探讨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规范策略探讨
电视新闻主持人在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必须遵守语言规范策略,确保语言规范性、
准确性和清晰度。

下面从语言规范性、准确性和清晰度三个方面探讨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
言规范策略。

首先,语言规范是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基本素养。

主持人应该注意措辞,把握句子结构,确保语法逻辑正确。

主持人的专业术语应准确无误,表达清晰简洁,不使用口语化、网络
用语等。

同时,主持人应该注意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不使用歧视性词语和语言,做到
言行举止得体、谦逊有礼,表现出专业和温暖的形象。

其次,准确性是电视新闻主持人的重点。

主持人必须深入研究每个新闻事件,对新闻
事件的基本事实、背景信息和相关人物等进行了解,核实新闻内容的可靠度、真实性和准
确性,避免虚假报道,不能让错误的信息误导公众。

同时,主持人要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新
闻词汇、流行语、口号等,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最后,清晰度是电视新闻主持人的重要特点。

主持人应该以准确、简明、有条理的方
式传递新闻信息,使听众更好的理解新闻内容,不使用棘手的生僻词汇和语言难度过高的
句子,避免听众在关键时刻听不懂重点新闻信息。

同时,主持人应注意表情、语音、语调
等非语言因素,使语言内容更加亲切自然、生动有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主持人应该遵守语言规范策略,注重语言规范性、准确性和清晰度,做到言简意赅,层次清晰,专业权威,流畅自然。

同时,保持温文尔雅,提高职业道
德素质,塑造良好的节目形象。

融媒体如何强化新闻语言的规范性

融媒体如何强化新闻语言的规范性

150传媒实务融媒体如何强化新闻语言的规范性卫志芳(大同广播电视台,山西 大同 037006)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融媒体作为融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的新型媒体模式,在现阶段信息传播及实时新闻报道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而在融媒体发展中,新型媒体模式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融媒体在整合传统媒体模式相关信息、进行新媒体模式的信息传播与服务时,新闻语言不够严谨规范,影响了融媒体在下一阶段的发展。

本文以融媒体如何强化新闻语言的规范性为题,从融媒体在新闻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融媒体强化新闻语言规范性的有效策略两方面展开论述,深入研究融媒体强化新闻语言规范性的科学途径。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语言;规范性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150-02一、引言融媒体作为新时代的媒体模式,使媒介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

一方面,融媒体可以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既具有传统媒体的实时性、实效性,又能够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实现互联网平台中信息的具象化等,使得融媒体具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点。

另一方面,融媒体的出现代表着我国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互补互信的媒体关系。

融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摆正了新老媒体的关系,并分析出了新老媒体在发展中的利与弊,从而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利用融媒体科学整合新老媒体资源,实现“1+1>2”的效果。

以传统媒体为例,广播在传播信息时存在便捷性、迅捷性等优点,而电视则具有直观、立体的信息传播特点,除了广播与电视以外,互联网媒体更拥有传统媒体无法媲美的优势,而融媒体的出现则可以缓解我国媒体的竞争压力,在我国媒体发展中在一定程度上使双方互帮互助,进而使各种媒体模式利用融媒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二、融媒体在新闻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融媒体在新闻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语言编辑能力、缺乏信息过滤能力、对信息的处理存在常识性错误。

(一)缺乏语言编辑能力虽然融媒体的出现意义重大,但融媒体并不能称为一种成型的媒体模式。

新闻报道语言常见问题探讨

新闻报道语言常见问题探讨

新闻报道语言常见问题探讨
1.新闻报道语言可用性
实际上,新闻报道语言一般应具备有趣、简洁、准确、鲜明、易读、易记的特点,应避免拖沓、华而不实、空洞无物的表达。

而且,新闻报道语言也应富于变化,有健康的创新,不应受拘泥于窠臼,而应尽可能地使之具有新颖、有节奏、有思维的形式。

2.新闻报道语言如何简明引人入胜
要使新闻报道语言简明引人入胜,首先要考虑篇章结构以及报道角度,使其具有一定的表达方式,如打开背景,重点突出,有逻辑结构;其次,文章语言则要精炼,不应拖沓,强调重点并使用体现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使文章鲜明准确,有故事性,有感染力。

3.如何避免新闻报道语言单调乏味
首先,新闻媒体可通过报道风格的多样化来丰富新闻报道语言,如实事报道、文艺报道等;其次,可通过创新性思维,构思有趣的报道标题和叙述表述方式;再者,在新闻报道语言中应加入有艺术性的修辞,使它们充满诗意和艺术气息;最后,可使用创新性的汉字组合,使文章表达准确而又富有表现力。

新闻传播学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新闻传播学写作的规范化问题

新闻传播学写作的规范化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益进步,新闻传播学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在新闻传播学中,写作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规范化的写作是新闻传播学写作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该问题。

一、规范化的需求规范化的写作是新闻传播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写作规范化不但可以提高作文的质量,也可以避免因写作不规范而引起的误会、不必要的纠纷及文化冲突等问题。

同时也可以加强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增加新闻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语法错误语法错误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如果文章中存在大量的语法错误,不仅会打乱文章的语调,也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和失望。

例如:错:这是一条新消息,对我们大家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对:这是一条新消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条好消息。

解决方法:提高语法水平,多读多写,加强语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词汇不准确词汇不准确也是新闻传播学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如果文章中的词汇存在误用、重复或不恰当的话,会影响文章的阅读体验,降低文章的质量。

例如:错:这是一个惊人的捕获。

对: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捕获。

解决方法:加强语言学习,扩大词汇量,注意词汇的用法和搭配。

3.逻辑不通逻辑不通是指文章中的思路、观点等存在不严密或不连贯的问题,也是新闻传播学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如果文章中存在逻辑不通的问题,会让读者产生困惑和误解。

例如:错:我们要大力推广文化产业,因为这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购买力,刺激经济发展。

对:我们要大力推广文化产业,因为它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有望促进经济增长。

解决方法: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构思,注意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三、总结规范化的写作是新闻传播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无论是从文章的质量、成效、可传播性还是可信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回顾上述几种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轻轻松松提高写作水平,让文章更规范,更容易被人接受,也让职业更加有成效。

浅析新闻评论语言的规范问题-毕业论文

浅析新闻评论语言的规范问题-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浅析新闻评论语言的规范问题摘要:“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评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且已经从网络交流领域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用语的一部分。

作为媒体“灵魂”和“旗帜”的新闻评论,对于网络用语的使用,将改变新闻评论的文风、提高传播效率、简洁地传达作者的态度和立场,且还能够增加新闻评论的幽默效果。

但是新闻评论中使用网络用语,同样要注意使用的“度”和“量”,注意遵守语言规范,注意评论的题材和网络用语本身的传播效果。

本文试图探究新闻评论中使用网络用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语言规范,以更好地促进新闻评论语言的出新。

关键词:新闻评论;语言规范;网络用语二、新闻评论语言问题的种种表现市民在新闻评论时往往以快速传意为首要目标,他们通常为了快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很少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这就导致市民在新闻评论时滥用汉字和标点符号的现象十分严重。

1. 用语错误泛滥成灾新闻评论中评论中的错别字可谓是多如牛毛,随便打开一则新闻,浏览其后的网民评论,都会发现其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错别字。

这一方面是网民无意而为之,如“话解”(化解)、“两马事”(两码事)、“救死扶霜”(救死扶伤)、“贪官亏吏”(贪官污吏)、“污染幻境”(污染环境)等等;另一方面是网民有意而为之,即故意使用一些同音字来表达感情,如许多网友将台独称为“胎毒”或者“台毒”,将“台独分子”称为“台独类子”,将专家称为“砖家”或者“钻家”,将白衣天使称为“白衣天屎”,将和谐称为“河蟹”等等,这些同音字的使用非但没给人“别字“的感觉,而且还增添了几分幽默嘲讽之感。

2、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标点符号是新闻评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语言中使用多个标点符号能够加强情感,对于这部分标点符号的超常规使用,我们持宽容理解的态度。

但是在网民的评论中,还有一部分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无章可循,比如,某些评论中部分或者完全省略标点符号,或者句尾该用句号的则用逗号代替等等,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严厉制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媒体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摘要: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是新闻语言能被大众接受,传播迅速广泛,并进一步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先决条件。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媒介社会化”的信息时代,语言是一种信息的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新闻语言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其次新闻受众最为广泛,社会各个阶层、人民大众每天都要接触接触各种新闻信息,它的语言是否符合规范,将会直接影响新闻的传播准确性和传播效果,和新闻媒介还具有文化承载和传播的功能。

这就要求新闻媒介要不断适应新世情、国情、民情的要求,不断加强新闻语言的规范性,并具备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闻语言规范化问题。

关键词:新闻语言;规范化;对策新闻媒介作为一种直接面对全社会受众的大众媒体,无论报纸、通讯、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哪种方式,在语言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首先要求准确无误,分寸得当,严谨而无纰漏,平正而不偏颇;其次要求言简易懂,让人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力戒隐晦生涩,令人难以捉摸[1];再者要求新鲜生动,贴近生活,使用大众喜闻乐见、形象鲜明的语言,报道大众所关切的刚发生的事件,新发表的言论,等等。

以上这几方面都很重要。

但对新闻语言最根本的要求是规范化。

规范化是新闻语言能被大众接受,传播迅速广泛,并进一步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先决条件。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语言是一种信息的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

新闻受众最为广泛,社会各个阶层、人民大众每天都要接触接触各种新闻信息,它的语言是否符合规范,将会直接影响新闻的传播准确性和传播效果。

其次,新闻媒介还具有文化承载和传播的功能。

由此可见,在促进新闻语言规范化的进程中,注意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媒体新闻语言现状简介随着大众传媒的多元化和不同层次大众传媒的大量涌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因而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和飞速发展,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和国外新事物的不断涌入,我国新闻媒体为了及时准确地报道这些变化、发展,广泛地吸收使用了社会上产生的新词、外来词,这为丰富我国的语言和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但是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窗口的新闻传媒,在使用时新闻语言时,由于语言原则性与语言灵活性的内在矛盾,对语言规范化重视不够,新语言失范现象愈来愈严重,不加消化地盲目吸收网络语言和外来词语,滥用方言词语,任意生造词语、篡改成语等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语言文字的规范[3]。

二、媒体新闻语言规范化问题及其治理措施(一)关于新闻语言词汇规范化方面1. 纠正用词不当,妨碍表达,甚至适得其反。

例如:(1)昨天晚上××地方发生一起凶残的情杀案件。

“情杀”是指因爱情的纠纷而引起的凶杀。

但看报道,是因强奸未遂杀人,这里不应该使用“情”杀。

(2)上级领导发现严重污染的问题以后,立即追咎有关部门的责任。

追查责任应用“追究”,如用“追咎”,那就成了追查罪过,显然不是这样。

(3)这是家庭赋予他的重任。

“赋予”经常表示国家、时代、历史的托付,用于“家庭”,是“大词小用”了,这里应说“交给” [4]。

2. 有些人受到小品、相声的影响,爱用那些没有进入普通话词汇的方言词语,让读者看不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例如:四川《华西都市报》题为《女生教室内被强迫脱光上衣拍照》的新闻报道的导语: 夜色下的大学校园,一条黑影悄悄咪咪闪进教室,摸到一名上自习的美女身后冷森森地对她说:“莫闹!乖乖给我走!”这不是啥子悬龙门阵哦,也不是著名烂片《梅花档案》里的什么恐怖镜头,而是3 月13 日真真实实发生在成都某高校的一幕。

昨天记者听说,那个侮辱女大学生的色狼胡某没跑脱,遭公安机关刑拘了。

在这段短短的文字里,出现的典型方言竟然达到七处之多,如“悄悄咪咪”、“闪进”、“摸”、“莫闹”、“啥子”、“跑脱”、“遭”等等。

短短的一篇新闻报道里出现如此多的方言,可以说是不严肃甚至不妥的[5]。

3.有的虚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 使用欠妥,有的动宾搭配不当,有的主谓结构脱节,有的句子结构残缺等等。

类如:(1)要为大家建立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

“建立……环境”搭配不当,这里应说“创造……环境”。

(2)本报记者与铁路管理局局长谈铁路安全问题。

介词“与”使用欠妥,看了报道,才知道是铁路管理局局长与记者谈……问题。

由此不难看出有少数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语言规范化认识不足,把它当成了“咬文嚼字”,“吹毛求疵”,这是一种误解,为了提高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水平,必须消除这样那样的误解。

此外,还要注意学习语言知识,加强文字基本功的训练。

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且莫以为是,应当动手查字典、词典,确实搞清楚。

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不妄置一词、不妄下一字的良好习惯。

其次要严格规范选词造句,严格慎用方言词[6]。

(二)整治滥用和规范使用网络语言每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

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曾说:“社会生活任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主要在语汇中有所反映,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所赖以进行交际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手段。

”网络媒体的崛起带来网络语言的兴盛。

类如“PK”( 对决) 、“粉丝”( 歌迷) 等来源于网络的语汇,随着“超级女声”风靡一时,在大众媒体上频频出现,“PK”一词更是成为一种时尚语汇,广泛运用于体育、文化、经济、民生等新闻报道中,每天的各类报纸几乎都可以见到出现“PK”一词的新闻标题。

这些网络语汇看似新鲜,但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却非常不规范,不具备全社会的通用性,令一些中老年读者不知所云,因而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7]。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任何语言的出现都有一定的社会情境和语境,语言的运用不仅要考虑其社会情境语境,更要考虑社会、文化、价值等因素。

新闻工作者不应只顾追随一时的潮流,或为满足一部分受众的需求,滥用那些未得到广泛认可的网络新词。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完善关于规范使用网络语言的法律法规;由于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源头在网络媒体,放大的途径是传统媒体,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监督管理。

(三)不用歧视性语言。

歧视性语言,就是指记者报道新闻时不平等地看待新闻报道对象现实中从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中频频发现歧视性的语言。

“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处于社会底层、无力与新闻媒体相抗衡,甚至对新闻报道无动于衷或者持麻木态度的一类人,这类人大多是普通的劳动者。

类如:将民工为讨血汗工钱跳楼自杀的惨剧称作“跳楼秀”,将人头部被汽车碾过的血腥事故写成《骑车人“中头彩”惨死》和《公交车轮从头越》,将30 余人因酷暑死亡报道为《“酷”毙三十余人》,将农民办了城镇户口写为《农民致富跳龙门高升成了城里人》,将对小偷在公车上作案的报道总结为对读者的“温馨”提醒:“要提防外地人模样的人”等[8]。

事实上这些普通的劳动者,只要他们所从事的是正当的劳动和服务,他们的人格就应该受到尊重,新闻媒体不应对他们采取任何形式的歧视。

新闻媒体歧视性语言的大量滋生,其实是新闻记者无道德准则的表现,体现出记者对他人尊重、关爱之心的丧失和平等意识的淡漠,不利于我们的新闻语言向着更文明、更具人性的方向进化的。

(四)规范使用专业术语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因此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一些法律术语、医学术语和经济学术语。

因此许多随意使用、混用、私自滥造专业术语的行为也屡见不鲜。

类如:有的记者在法制新闻的报道中,自造“破坏计划生育罪”、“坑骗罪”、“变造印章罪”、“轮奸罪”等罪名,或适用的刑罚也不是刑法中规定的种类,如使用诸如“少年管教10 年”、“不予刑事处分”、“判决有关部门给予党纪和行政处分”等不符合法律规范的用语。

(四)增强语言使用主体的语言规范意识,和加大宣传的力度,营造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社会风气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如果缺乏明确的规范,就难以发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承载文化的功能。

要通过教育引导,增强语言使用主体的语言规范意识。

在语言使用主体中,学生占现有4.85亿网民的近30%,不但比例高,数量多,而且可塑性比较强,所以应把学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和关键。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宣传活动,如美文欣赏、经典诵读、汉字书写等,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珍惜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要引导学生分清网络语言和传统语言适用的不同场合,增强他们的分辨能力,引导他们掌握和运用比较规范的网络语言,自觉规范语言行为,远离网络语言垃圾,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要限制网语下网,限制学生在正规的语言交流和写作中使用网络语言,提升他们的语言规范意识。

四要加强普通话的推广工作。

推广普通话可以促进网络语言的合理使用,引导网络语言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要多方动员,充分调动学校、家长、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截住网络语言向校园的渗透。

规范运用语言文字不仅是新闻媒介和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和单位的责任,也需要语言使用主体—普通公民的关注和监督,因此要加大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运用氛围。

例如:国家设立每年9月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

各种推广普通话,规范汉字书写的公益广告和宣传标语。

今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汉字书写大赛》等。

(五)行业监管与从业人员自律相结合,从源头上解决新闻语言不规范化运用问题,建立新闻媒介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制度上级主管部门对广电系统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要有严格要求,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建立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的工作责任制度,制定各种惩罚措施。

开展新闻工作者语言文字规范化培训工作,将其纳入业务学习、考核、培训范围。

类如:实施普通话等级证书、汉字规范化培训测试合格证书上岗制度;中央电视台将处罚念别字主持人,一个字扣50至200元。

(七)加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管理由于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源头在网络媒体,放大的途径是传统媒体,因此,必须加强对二者的监督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

政府部门应该起主导作用,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引导网络语言健康发展。

可以要求一些影响面大、示范性强的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易、搜狐等以及各级政府网站率先做到使用规范化的网络语言。

这些网站的信息发布、网络新闻、公告用语应要求尽量做到用语严谨,贴近标准的现代汉语要求,不能剑走偏锋,随意发挥。

其次要加强对传统媒体的管理。

报纸等传统媒体对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具有强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传统媒体要避免利用当今社会对网络语言的特别关注而找“看点”,进行不适当的炒作,以吸引读者眼球。

要把好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的转换关,尽量避免将网络新闻,特别是网络语言色彩很浓厚的个人文章,直接移植到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引用网络评论时,对一些新造的网络词汇,应给予必要的注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