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读金匮要略心得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涵盖了中医临床各科,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教材,也是历代中医名家推崇的经典之一。

我第一次读《金匮要略》是在大学期间,当时的课程安排是结合教材和老师讲解,逐篇逐段地学习。

我首先对书中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所述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内容通俗易懂,且所述方剂简单实用,易于操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它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综合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思维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此外,书中所述的方剂也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不同的药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如何配伍用药也是中医临床中的一门学问。

在《金匮要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方剂的组方原理和效果,这些方剂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研究价值。

总之,读《金匮要略》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临床思维和方剂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事业。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读金匮要略心得篇2《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读《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疾病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分类和命名非常详细,每种疾病都有具体的描述和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在论述“心悸”时,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心悸的症状、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使读者对心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阐述,如“胸痹心痛”和“心悸”,两者的症状相似,但病因病机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同。

二、对药物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应用和配伍也非常精妙,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和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协同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用药经验。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学中一部传世经典,记载了丰富的中医经验,对于理解中医理论和应用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中医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自己的中医学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学习《金匮要略》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经络学说以及辨证论治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明白了中医注重整体观察和分析,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且关注疾病的根本原因而非症状的表面现象。

这一理论对于我后续中医学习的基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了解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

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并结合具体的病例进行分析。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我明白了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辨证论治。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常用方剂的组方和应用方法,对于临床实践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再次,学习《金匮要略》让我认识到中医注重预防和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了许多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如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明白了中医强调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对于健康的重要作用。

在日常实践中,我开始更加注重饮食搭配和作息规律,以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最后,学习《金匮要略》让我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注重的是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将治疗与调节结合起来。

这与现代医学的较为机械化的治疗方式有所不同,更贴近于人的本质和内在需求。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医的价值和意义,也对中医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总而言之,学习《金匮要略》是一次非常有收获的经历。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也加深了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

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中医文献,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为人们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和启发。

以下是我从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1. 重视整体观念:《金匮要略》强调了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关联,认为疾病发生往往是由于全身内外平衡失调所致。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仅仅局限于对症治疗,还要关注整体的调节与恢复。

2. 辨证施治:《金匮要略》极为重视“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对症下药。

这一理念在中医治疗中非常重要,能够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3. 注重预防养生:《金匮要略》中提到了很多有关养生和预防的方法。

其中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这些方法对于预防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4. 尊重自然规律:《金匮要略》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身体的健康与自然规律的遵循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治疗疾病,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文献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价值的经历。

它不仅增加了我的中医知识,还启发了我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帮助我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一本中医学经典,它是唐朝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誉为是《伤寒论》的补充和发展。

《金匮要略》中的诊疗方法、药方制剂以及预防保健方面,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在我的学习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金匮要略》的重要性,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防病先防于未病。

《金匮要略》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曾有一篇文章相传:“如果一时半刻不注意身体,时间久了会犯成各种疾病。

然而,即使健康的人也往往没有做好预防工作,只有在感染不同的疾病后,他们才会开始注意身体的健康状况。

”这足以证明预防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在《金匮要略》中,有一些很好的防病方法,例如讲究饮食健康、锻炼身体、合理安排睡眠等等。

研读《金匮要略》的人们可以从中吸取营养,找到更好的保养身体、预防疾病的方法。

其次,中医治疗方面,《金匮要略》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在中医治疗学中,病源诊断和治疗都非常重要。

《金匮要略》书中讲到的“辨病论治”是其中的关键。

正确的方法是首先要正确地判断病源,然后才能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就好比是“点穴”,非常注重选取合适的药方和用药剂量。

在这方面,《金匮要略》也有很多的具体方法,例如针刺、艾灸和汤剂等。

此外,中医治疗特别乍人了解病情多方面,中医在诊治疾病时一般要兼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舌苔、脉搏等诸多因素。

应对不同的病源,有时候中医治疗需要长期的调理,患者应该多了解、多听从医生的指导,合理地配合治疗。

总之,《金匮要略》不仅是中医学中的经典之一,也是一个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的传统文化。

读者可以在展开这本书的同时,了解中医经典及其实践精髓,积累相关的知识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以此呵护自己的身体。

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医的重要性不可估量。

因此,通过《金匮要略》的阅读,我们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将中医传统文化推向高潮,并为自己、家人甚至社会,提供更好的中华医学贡献。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界流传已久的医学典籍,为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首先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即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全身状况,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也学习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治方法,如血虚证、血瘀证等。

其次,在临床实践方面,我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性。

在患者看来,中医临床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在面对一位感冒患者时,中医不会直接给予抗生素等西药,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咳嗽等,结合中医理论,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

此外,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

中医临床医学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2《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文献。

本书以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为主,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治疗方案。

我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深感其内容丰富,治疗方法独特。

本书不仅提供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本书所提出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采取灵活、全面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金匮心得体会2000

金匮心得体会2000
二、人与自然
在(:金匮心得体会2000)《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2)掌握每一种病证的治疗特点
如湿病篇中,治疗风湿为患,要用发汗之法,但必须微似汗出,以使阳气缓缓蒸发而不骤泄,则风与湿邪俱去。
又如虚劳病篇中的虚劳腰痛,方用肾气丸,其组方中干地黄八两,桂枝、附子各一两,用干地黄补肾阴加强肾气,用桂枝、附子少火生气,补助肾阳,故肾气丸是为补益肾气,阴阳双补之方。
还有肺痈病篇证治的邪实气壅,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其方中用大枣,大枣的功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正气,所谓“扶正以祛邪”,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
四、用药精、准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四、学习《金匮要略》的启示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经典中医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所记载的丰富经验和治疗方法,对于我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的热爱,更加坚定了我学习中医的决心。
五、对中医文化的认知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医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渗透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对于弘扬中医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采取了系统学习的方法,按照章节和内容进行逐一学习。由于书中内容繁杂,我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方法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首先,我尽量将内容进行分类,找出一些相对容易混淆的方剂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有助于加深印象。其次,我注重实际操作,会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学习。最后,我还会找一些权威解读,进行对照学习,以求更深入地理解。
六、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学习《金匮要略》使我对中医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我的医学知识储备。在这一过程中,我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治疗能力,对于将来的临床实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学的宝贵之处,坚定了我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信念。
七、结语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中医药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华传统医学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不仅丰富了我的医学知识,更加深了我的对中医文化的热爱。我相信,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金匮要略》,将其中的精髓传承下去,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对于经方内容的理解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精选5篇)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精选5篇)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精选5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篇1提起这个笔呀,心里不知道怎么回事,有无限的感慨说不出来。

中医呀,是个好东西,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的。

现在的人呀,有点浮,真的,不是用真心去做事的,有时候,我也想呀想,难道制度和人性化是对立而不能容纳彼此的吗,后来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静下心来想一想吧,我都不知道怎么来说了,每天的物欲横流,(我写的不好,有好多词,可到了嘴边却想不起来)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用心去体会这句话吧,我觉得中医的阴阳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用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合适的,在我的思想中,在我学中医的过程中,我总觉得,阴阳是平衡的,但应以阴为本,现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有好多例子,我却一下举不出来,比如说一个家庭,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就组成一个家了,在这个家里,男为阳,女为阴,男的在外面干活挣钱养家,女的在家里整理内务,使男的在外面更能安心的工作,这不体现了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吗,阴阳互相融合,互相转化,才能家庭和睦,其乐容容呀。

男的过一段时间要回家吧,这其实就是阴阳互相转化的过程,但要是男的长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也不给家里寄钱的话,这就说明这个家的阴阳失去转化,阴不能生阳,阳又不能化阴了,那这个家,我看是用不了多长时间了,因为阴阳不能互化的情况下,这个家就完了。

还有一个就是在一个家庭里,以阴为本,就是以女人为本了。

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家里的男的死亡或出事了,只要有女人在,那这个家还是个家,但如果一但是女的没了的话,那这个家很快就散了,变成另外一个家了。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我觉得是这样的,这里不要讨论那些特别的例子,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问题这是我觉得,怎么说呢,就是伤阴比伤阳厉害,伤阳吧,一般像感冒呀,它本身就是一个阳气被郁的一个症状,如果本身阳气盛而阳被郁的话,那就是太阳伤寒之类的了,会有发热之类的,如果本身阳气不盛的话,就是身体不是太好,像书生一类的人,那就会成为太阳中风之类的了,出汗,还发热。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08级中西医临床(2)班李宗霖 20080205024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金匮要略》,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金匮要略》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前哲徐灵胎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夫《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

”陈修园曰:“医门有仲景,犹儒门之有孔子也。

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径。

由此可见,《金匮要略》确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的学习如此之重要,因而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它,学好它。

对于《金匮要略》的学习我自有一些感受和体会:一、扎实古汉语功底《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其行文形式自然是古汉语文原文,字体亦为繁体字。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验证。

以下是我对《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在《金匮要略》中,通过对症状的描述和分析,结合脉象和舌诊等辨证方法,明确了疾病的病机和证候,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把握疾病的特点,还能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金匮要略》在治疗方法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饮食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

在药物治疗方面,通过对药性和功效的详细描述,提供了丰富的药物选择和搭配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针灸疗法方面,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论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方法,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南。

此外,对于饮食调理和起居调摄等方面也有着详细的介绍,为疾病的调理和康复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

另外,《金匮要略》还对一些常见病症和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比如对于伤寒、温病、痈疽等疾病,都有着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医术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对临床治疗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希望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不断学习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3篇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3篇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3篇《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属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

店铺整理了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篇一胡希恕讲完太阳病三篇时有一个总结,我觉得讲的非常好,我想就以他总结的这几个方面来对太阳病这三篇进行逐条归类,看看是不是能更有利于学习。

注:这些心得都是给我自己学习用的,这里的认识不代表是对的,今天认为是对的不代表明天也是对的。

写在博客里,主要是不管我在哪里,带没带电脑,有了新的理解,都能及时的更新(因为我的记性很差,呵呵,经常忘事)。

如果谁看到了,请谨慎参考。

胡希恕是一条一条来解释的,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总结:1.什么是太阳病。

2.太阳病的类型。

3.温病。

4.太阳病的传变与病愈时间。

5.太阳病治疗的禁忌。

6.桂枝汤适应症、加减及禁忌。

7.麻黄汤适应症、禁忌。

8.并病。

9.合病。

一。

什么是太阳病?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是指寸脉浮,我觉得左右手应该都浮,轻取既得,手一放上去就能感觉到脉搏,平常不生病的时候应该是中取而得。

不是很懂脉法,只是个人理解。

“头项”是指哪里?头就是头了,《医宗金鉴》里讲“颈者,茎之侧也;项者,茎之后也”,项应该是指脖子后部。

“强痛”应该是指整个头痛,后脖子僵硬;“强”是该指僵硬麻木,河南话:板。

为啥是脖子后面,我觉得因为足太阳经走的是头后面的缘故。

如果是少阳病,那就应该是颈痛,就是两侧,因为少阳经走两侧。

“恶寒”,我想应该是一个对比的结果,这里隐含着是说外面环境没变,但身体因为想要通过出汗祛病,必然要运送津液到体表,体温一定会升高,跟之前比就觉得好像外面的温度降低了似的,身体的感觉是外面冷。

符合这三条的就是太阳病,就可以按太阳病来治,但用哪个方剂,还是要再判断方证。

二。

太阳病的类型。

只有2种,中风和伤寒。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张仲景编著。

这部书共收录了536个方剂,涵盖了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运用。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是中医诊断治疗的宝典。

书中每个方剂都详细描述了使用的适应症和疾病的症状,让读者可以根据疾病的表现进行辨证论治。

例如,针对脾胃虚寒引起的各种病证,书中有相应的方剂以及辨证方法。

通过仔细研读这些方剂,我对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运用极为独到。

书中收录了大量的中药方剂,每个方剂都注明了药物组成、配伍法则以及服用方法。

举例来说,针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书中推荐了桂枝汤等方剂,在这些方剂中,用药的剂量、顺序以及副作用都有详细的说明。

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对中药的运用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也更加懂得如何进行药物配伍以及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再次,《金匮要略》强调了在治疗中要注重病人个体差异。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体质、脉象等个体特征的描述,指导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同样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明白了在中医治疗中要以人为本,根据个体的特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做到因人而异。

最后,《金匮要略》对于病因和预防也有着很多的讲述。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疾病发生原因和预防方法的论述,使我明白了疾病治疗不仅要重视临床表现,还要注重病因的分析和预防的重要性。

例如,书中提到了预防中暑的方法,包括合理的饮食安排和避免中午长时间的户外活动。

通过读《金匮要略》,我意识到疾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病人注意到病因并采取预防措施的时候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而言之,《金匮要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医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中医的诊断治疗方法、药物运用、个体化治疗以及病因预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运用《金匮要略》中的知识,为病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 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 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作者为张仲景。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疾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几点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金匮要略》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独特的辨证施治法。

在古代医学中,重视辨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基础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而《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辨证施治法则是基于这一理论而展开的。

在书中,作者以病证形态为依据,对病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辨证施治法不仅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还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使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次,我对《金匮要略》中的针灸疗法印象深刻。

针灸疗法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传统疗法之一,它通过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金匮要略》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各种针灸方法的使用,以及相应的适应症。

通过针灸疗法的应用,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恢复身体的功能,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这使我对针灸疗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有机会学习和运用这一疗法。

最后,我认为《金匮要略》这本书在病因病机的阐释上也是独具匠心。

在古代医学中,病因病机是一种解释病理形成的观点,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体系。

在《金匮要略》中,作者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疾病的本质,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让我对病因病机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进一步学习,能够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综上所述,阅读《金匮要略》使我对古代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辨证施治法、针灸疗法和病因病机的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和应用古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

通过对这本书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我相信我能够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和治疗各种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和福祉。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

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

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

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

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

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

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参考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参考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参考ok3w_ads(“s004”);ok3w_ads(“s005”);篇一: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起了标题后,突然想,为啥叫学习心得?姑且以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学习”,一是“学”,就是看书,学理论;二是“习”,就是练习,要实践。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心得”,经过自己的心的,就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经过总结后变成自己的,应该才能叫得到了。

就像读书,不读出来应该叫看书,读书就应该念出来,是有声调的,就像读汉赋,四六句,读出来时,抑扬顿挫,感觉特美。

所以,我觉得这个心得当然最好是写出来,因为写的过程也是逼自己总结的过程,我就是这样,呵呵。

回正题,看完胡希恕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讲座第一遍之后,这周开始,准备开始看第2遍。

看了前几条,明显比第一次理解的深很多。

所以,书,或者准确地说,经典的书,还是要多看几遍才行,jt说看个10遍以上,我同意。

不过他没看到10遍就开课,呵呵,误导的几率有点大,我是一个例子啦。

主要有2个心得:1.要想理解医,首先要理解人是有自愈能力的。

2.有个故事:扁鹊治好了一个已死之人,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能力,华佗说:“余非能生死人,因其自当生,余使之起尔”,意思是“我不能起死回生,我只是扶了他一把”,如果这个人连自愈的能力都没有,扁鹊也没办法。

适者生存,不适者就会被淘汰,人是地球上的生物,到现在还活的好好的,就一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形成了抵御外邪或内邪的能力。

黄帝内经讲“正邪交争”,也就是说有了病了,机体就会起来和疾病斗争。

比如传染病,没发病的人不是没接触过,是因为他抵抗能力强,经过正邪交争,人胜了。

再比如太阳病,机体会想通过出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够,出一身汗,在你并不知道的情况下,就把病邪排出去了。

如果机体的抗病能力不行,那就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症状,这时候,不吃药,是不会好的。

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帮他一把,助其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伤寒论里每个方剂的作用,就比较容易一点。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篇一: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初学伤寒不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金匮要略》让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

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

然而在未接触到《金匮要略》之前,我并不太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而且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但是实际上,通过初学《金匮要略》后,我才知道《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历代著名的医家刻苦钻研之作。

不仅能指导中医的临床,更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所以,从那时起,学习《金匮要略》开启了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的道路。

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概念有1、明确的病理基础:即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部位、性质、发展变化趋势),然后确定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理基础所必然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诊断疾病。

2、写作参考有明确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部位的结构病理、系统病理生理、遗传过程、免疫活动、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认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方法,对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有效治疗。

3、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

4、对不同系统疾病,其认识思维模式不同。

张仲景的病证结合概念?1 有明确的一元化的病理基础:依据四诊和参的方法,对病人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别,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何部位不足和异常,来判定疾病的原因,再结合发病的表里部位、五脏部位及相互关系,分析疾病的病机;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限定治疗范围与禁忌,分型论治。

金匮要略体会

金匮要略体会

金匮要略体会金匮要略是中医药学经典之一,它由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了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中医学学习的基础,金匮要略对于我深入了解中医药学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对金匮要略进行体会。

一、病因病机部分在金匮要略中,对于病因和病机的讨论是非常详细的。

张仲景通过对各种疾病的描述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常见的病因病机。

比如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一》中,他提到了“水谷不分,饮食不节,内从水得之”,这就是说明水湿的病因。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于病因病机的分析和判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诊断学部分诊断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金匮要略对于诊断学的讨论也是非常全面的。

它包含了脉证诊断、舌诊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金匮要略·脉法第一》中,张仲景详细讲解了不同的脉象及其所对应的疾病。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于脉诊的方法和技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三、治疗学部分金匮要略的治疗学部分包括了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在《金匮要略·病能发汗诊》中,张仲景论述了发汗的适应症、方法与注意事项。

通过金匮要略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草药、针灸、艾灸等方式来辅助治疗。

这对于我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有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中医药学经典,它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于中医药学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的临床实践能力。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金匮要略,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也是每位中医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总结起来,金匮要略是一本对于中医药学有着重要意义的经典著作。

通过对其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我对于病因病机、诊断学和治疗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对于我日后的学习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金匮要略也提醒着我们在中医药事业中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为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而努力。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精选3篇)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精选3篇)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精选3篇)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篇1《金匮要略》的水气病篇学习中有很多难点,因为其中讲述了大量病机、病理,而且很多是通过脉法来进行讲解的,篇中提到了水肿的很多不同表现,把水肿分成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

但是有一些病现在争论的也比较多,比如说黄汗,它到底是什么病?里边有很多问题未解决。

譬如说这里边治疗“气分”病,两个方子,一个是“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另一个方子是枳术汤方,“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两个方子治的是同一类证,一证二方,怎么去认识它们?另外还有一些方子,比如说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后世应用也很多,在治疗水肿、肾炎中都是很常用的。

现对其中的几个方证进行探讨,这些方证是我们临床中常用到的,如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水肿、心源性水肿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的水肿等,现将个人平时读书的一点心得和临证的体会进行总结。

一、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的临床应用我们首先看一下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应该说我对这方子特别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搞不清它真正的机理,不理解仲景当初为什么会设立这方子。

从这个方子的药物组成来看,五味药,很简单。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

从药物组成及处方用量看,此方的重点一定在石膏和麻黄上,而且石膏和麻黄的用量都是非常大的,麻黄用到六两,比我们常规的发汗剂麻黄汤中的三两增加到了六两,而石膏相当于大青龙汤中石膏的剂量,所以说越婢汤和越婢加术汤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奥妙在里边?这也是我一直探讨的问题,因此,看书时对这个方子也格外留意,出现这个方子的地方也会引起特别关注。

说到越婢汤这个方名,大家公认度比较高的还是成无己说的“越婢者,越脾也。

”婢是脾之误,为什么呢,他说麻黄配石膏组成的这个方,它是发越脾气、布散津液,这个提法到目前为止认知度是比较高的,当然也有不同意见,20xx年的时候,出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越婢汤”当为“越痹汤”再证”》,从文字、文献的角度入手分析,作了一些考证,认为是治疗痹症的一张方子,比如麻黄和石膏的配伍是治疗热痹或寒热错杂的痹症,中间也讲了很多,当然最主要的是从医理的角度证实越婢汤就是越痹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

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

可是现在很多人不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千多年前的古书还拿在手里当作宝,但是实际上,以《黄帝内经》为首的四大经典,还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受到验证得,大部分历代著名的医家,均刻苦钻研中医经典的内容并推崇之。

这是因为其对中医的重要价值,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因此,中医本科课程中便开始学习。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其丰富的理论至今还没有人能把它完全解析,更莫说有否其它的专著能超过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伤寒杂病论》,是奠定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理法方药,现代更是经常使用;《温病条辨》是清代的著作,是对温病学发展的重要著作。

四大经典是中医由经验水平上升到科学理论层次的里程碑,如果我们直接学习他们,将有助直接通往成为辨证论治之医的水平,更能体现到理、法、方、药的统一。

自古以来民间的师承教育,经典也是中医学生的必读,且凡医术高超的中医师均无不有着深厚的经典功底,很多名老中医甚至每年把四大经典复习一遍。

在老师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讲解中,我对经典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湿乃六淫之一,是一种弥漫性的、重浊的水气,这种水气留着于人体,可引起发热不扬、头重身重、骨节疼痛等症,即名“湿病”本病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长刺节论》曰:“肌肤尽痛,名曰
肌痹,伤于寒湿。

”《调经论》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

”我参阅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就湿病做一概括:
1 湿病的形成
湿邪中人,有两条途径:一是自外而得,如坐卧湿地,或伤雾露水湿之邪;二是自内而生,如饮食生冷,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

二者相互影响,若脾不健运,素有内湿之人,易感外湿;当外湿侵袭人体,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影响运化功能,又可致内湿。

总之,湿病的形成,无论感之于外或生之于内,皆与平素脾虚有关。

《金匮脏腑经络篇》曰:“湿伤于下,雾伤于上”,提示湿从外侵入,尚有清浊之分。

清者上受之,浊者下受之。

此外,如汗液不出,停在肌表,亦可病湿。

《湿病篇》曰:“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由于汗出则腠理松,当风则汗孔闭,长期受冷,则肌肉坚紧,皆使汗不易泄,留湿而为病。

2 湿病脉证
湿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别。

湿邪为病,多挟风、挟寒。

《素问痹论》曰:“风寒
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者是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此论外湿之主证。

湿邪伤人,亦如风寒首中太阳之表,但风寒伤于肌表,而湿则易注关节,故关节疼痛而烦。

名湿痹者,乃湿邪流入关节,阻遏阳气,痹闭不通之意。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是指内湿而言,因脾阳不运,湿胜则濡泄,故大便反快;湿胜于里,阳气不化,则小便不利。

仲景在此举内湿二证,是与外湿相比较而已。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

此为素有湿病者而感外湿,其表阳被郁,故身痛发热;肺合皮毛而主表,表阳郁则肺气不宣,故喘。

由于邪居于表,而里无病,因此脉大,饮食如常。

“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风湿在表,则一身尽痛。

湿家发热,早暮不分微甚,风湿之热,日晡必剧,盖以湿无来去,而风有
休作,故名风湿。

又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脉浮、身重乃是风湿伤于肌表之故;自汗恶风,则是表虚卫阳不固之征。

由此可见,以上脉证,因湿为有形重滞之邪与寒相合,即《内经》所谓:“寒湿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

”盖营血被寒凝湿阻,卫气被寒而不能周流,因此痛著而不移,脉多沉细;若是风湿,因风性浮动,所以发热高低有时,疼痛缓急不定,而脉象见浮。

湿邪在表,不论风湿、寒湿,都以发热和疼痛(重)为必见之证。

其疼痛和发热与否,正说明挟风挟寒的不同。

再者,“一身尽痛”与“骨节疼痛而烦”,标志着邪留部位的不同,湿在肌肉一身尽痛,在关节则骨节疼烦。

《金匮》所论湿病,是在《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金匮要略》中湿病是以病因命名凡因湿致病,有内外之分,治疗原则不外化湿、燥湿、发汗和利小便等。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篇主论外湿,列为十一条,在治疗上备有六张方子。

从整体上来看,实系治湿病的三取微汗法。

盖因湿属阴邪,最易伤阳,其性濡滞,不易速去故也。

其一,开泄腠理,有麻杏薏甘汤和麻黄加术汤,主治表表实;其二,益气祛湿,有防己黄芪汤,主治表虚证;其三,温阳化湿,有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主治外寒伤阳、风寒湿邪着于肌表不去之证。

从湿病所列六张方子之组成分析,助阳化气和祛湿解表,两者相辅相成。

治外湿固以发汗为主,但须顾护人体阳气。

因湿属阴邪,伤阳为先,其性濡滞,不易速除。

祛湿则有益于助阳,助阳则湿邪易化。

故六首方剂所用11味药,除附子以外其性皆温,乃取温化以缓之图也。

虽附子辛热,但与他药相伍,已属因势利导之法。

生姜、大枣、甘草三药,临证亦不可忽视。

盖因表湿伤营损卫之
时,表气不和,则有碍湿邪之外透。

仲景善以姜枣草合用,能外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内健脾胃,风湿之邪易于外泄而解。

仲景立法严谨,用药精专。

以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为例。

三方的治疗作用主要取决于桂枝、附子、白术三药间的配合。

其取舍之理,原文所述不甚分明。

附子配桂枝,其温阳作用偏表,温经散寒,使湿从表解;附子协白术,温阳作用偏里,助里阳以化湿,则湿从里去,三药同用,则表里皆治。

所以,临证首应分辨邪气在表抑或入里,孰孰少,以免用药盲目,药力牵制,有碍疗效。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很多次的不厌其烦的要求我们熟记熟背经典条文,其实以前的老师也是这样要求我的,可是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总是以“对经典的学习要以理解为主,死记硬背有什么用”这样的理由给忽略了,感觉上有点自以为是,可是课堂有一次老师的一个简单提问就把我难倒了,其实问题并不难,就是一个典型的症状描述,如果熟记经典原文的话,可以很容易的对应上原文加以解决。

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熟记经典的重要性,其实是自己懒惰,那些不过是借口而已,片面的理解老师要我们熟记就是等于死记硬背,相反,不是让我们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任何课程熟记都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又怎么能谈的上去运用呢,看着课堂上老师随口而出的经典条文,真的深觉惭愧。

同时,在临产中看病的时候,就要想着把经典运用上去,而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对经典条文的熟悉,那是绝对看不出个什么所以然的。

条文熟记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去运用才会又所收获,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老师就指出过我们在临床上不敢运用经典,当然一方面是象我这样对经典不熟悉;另一方面也确实又不少同学不敢用,不知道如何运用。

这些东西在课堂了老师讲了不少,对我们的临床都大有帮助。

一句话:熟记是基础,运用是关键。

课程虽然即将结束了,可是发现的问题也很多,值得自身思索的问题更多,所得到的体会自然也不绝对不只这几点,发现的问题也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深入的体会并加以解决。

通过对经典的学习,更好的学习中医理论思想,熟读经典,勇于实践,些许体会,望老师指正。

许茹涵200802050224
08级中西医临床2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