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人类学视角看学前教育的政策走向和政策制定
学前教育政策(5篇)
![学前教育政策(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e8a72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e.png)
学前教育政策(5篇)学前教育政策(5篇)学前教育政策范文第1篇[关键词]教育人类学;学前教育;政策教育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学问讨论教育问题的科学。
与教育社会学讨论强调人的社会化不同,教育人类学讨论强调的是文化传递,包括在群体内文化的代代传递,以及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的跨文化传递;与进展心理学关注人的进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不同,教育人类学更关注在简单的文化背景中人的进展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人类学讨论涉及的问题很广,它所讨论的“教育与文化的传递和文化的变迁”问题,就包括作为具有文化传递功能的教育如何进行跨文化讨论,明确各种文化的利弊,从而扬优弃劣,选择、保存、传递和制造新的文化,避开个体或群体在进展和成长过程中由于文化的不连续性而导致的文化不适应问题,还包括讨论每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讨论据此制定教育政策、设计课程和教育方案等实践层面的问题,等等。
[1] 在教育人类学家的眼里,文化具有普遍性,一切入都拥有文化,但文化在每个地区或每个地域都具有独特性;文化具有稳定性,存在内聚力和结构,但文化也在持续不断发生着动态变化;文化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但很少被人意识到。
依据这样的理论进行推论,那么人的信仰、理念和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它们在普适意义上的推广和运用都是不合理的,有时甚至是危急的;一种文化中的信仰、理念和行为也不能被当作一种标准,用以对另一种文化中的信仰、理念和行为进行有意义的评价。
学前教育政策是政府为实施和进展学前教育事业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实施学前教育行动的动身点以及行动的过程和归宿。
任何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都反映了政策制定者的政治立场、文化倾向和价值观念。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野看学前教育的政策走向和政策制定问题,无论是在整个国家的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都不行能运用一种“去文化”“去背景”思索的方式进行思索和行动。
这就是说,不能运用惟一的“正确理念”,所谓经由科学论证的“标准”,作为打算学前教育的政策走向和政策制定的依据。
幼儿园教育政策通览:学前教育政策解读与展望
![幼儿园教育政策通览:学前教育政策解读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8c69b4d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35.png)
幼儿园教育政策通览:学前教育政策解读与展望学前教育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教育体系中的第一步,学前教育对于幼儿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政策也是教育领域中的关键议题之一。
本文将对当前幼儿园教育政策进行梳理和解读,并展望未来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方向。
一、政策背景1.国家政策支持国家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逐渐增强。
2010年,《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提出了“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
2018年,提出了加强学前教育的部署,并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2.幼儿园发展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家庭观念的演变,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幼儿园发展投入更多关注和资源支持。
二、政策解读1.提高教职员工待遇近年来,国家逐渐提高了幼儿园教职员工的待遇,改善了其工作条件和社会地位。
这一举措有助于提升幼儿园教育的整体水平,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从事学前教育工作。
2.拓宽教育资源政府加大了对学前教育资源的投入,通过多种途径拓宽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例如兴建新的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等。
这些举措为更多的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前教育资源。
3.提升教育质量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励幼儿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等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政策展望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未来,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一个重点。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改善工作条件等举措,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从事学前教育工作。
2.规范教育管理为了保障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安全,未来政府还需要规范教育管理,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机制,确保幼儿园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3.促进多元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未来幼儿园教育也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政府可以鼓励和支持幼儿园开展更多样的教育活动,满足不同家庭和幼儿的需求。
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分析
![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6c77c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2.png)
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分析学前教育是指针对3至6岁幼儿进行的早期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前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学前教育发展政策进行分析。
一、政策背景学前教育的发展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和下一代的成长。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多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以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对学前教育的定位、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二、政策定位学前教育的政策定位是指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整体要求和目标。
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学前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推动学前教育向普及化、均衡化发展。
三、经费投入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是保障学前教育正常运行的基础。
中国政府逐步增加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学前教育的财政保障水平。
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
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学前教育的核心,也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中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学校,培养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
同时,加强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五、课程改革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是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对学前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幼儿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六、现状与问题尽管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学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使一些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
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强,一些学前教育机构存在教师素质不高、设施条件差等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
七、展望与建议学前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推动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学前教育的教育政策与改革
![学前教育的教育政策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348c629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f.png)
学前教育的教育政策与改革导言:学前教育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孩子的个性与智力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我国,学前教育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改革尤为重要,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政策的历史演进、政策的内容与特点以及政策改革等方面,详细探讨学前教育的教育政策与改革。
1. 政策历史演进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演进经历了多个阶段。
20世纪初,我国开始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各地相继建立了以托儿所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机构。
直到1950年代,我国出台了第一个专门针对学前教育的政策文件,从此正式开始了学前教育政策的建立。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政策逐渐进步和完善,不断提高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
2. 政策的内容与特点学前教育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保障幼儿权益、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育环境等方面。
其中,保障幼儿权益是学前教育政策的基础。
政策明确规定了幼儿的权利与利益,包括健康、安全、教育等方面。
其次,提升教师素质是学前教育政策的重点。
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和评价制度,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能力。
最后,改善教育环境是学前教育政策的目标。
政策要求各地建设更多的优质学前教育场所,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3. 政策改革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政策改革是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步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学前教育需求的提高,原有的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因此,政策改革迫在眉睫。
在改革中,政策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新时代和新需求。
政策改革还需要加强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衔接,为孩子们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4. 政策改革的展望和建议学前教育政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挑战和困难。
在未来,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的衔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其次,要提高学前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优秀的人才从事学前教育工作。
学前教育中的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学前教育中的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7213cc55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9.png)
学前教育中的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学前教育在培养儿童的基本技能和教育价值观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确保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的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并分析其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一、政策与法规的背景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制定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 儿童发展需求: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儿童在学前阶段的发展需求。
这些政策与法规通常着眼于提供适宜、全面的学前教育环境,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2. 教育公平与质量: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致力于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问题,以确保每个儿童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学前教育机会。
同时,这些政策与法规也设定了一系列的质量标准,以提高学前教育的教育质量。
3. 家庭支持与融合: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还将家庭的角色与责任纳入考虑,鼓励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促进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影响学前教育的政策与法规1. 学前教育政策学前教育政策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是学前教育政策的核心要素。
政府通常通过设立教育主管部门,并颁布相关法规和政策,来规范学前教育机构的运营。
(2) 学前教育质量标准:政府会制定相关的学前教育质量标准,以确保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
这些标准通常包括教师资质要求、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3) 学前教育经费支持:政府会通过拨款、补贴或其他形式的财政支持来保障学前教育的经费需求。
这有助于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
2. 学前教育法规学前教育法规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儿童权益保护:学前教育法规重视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包括儿童的健康、安全、隐私和其他基本权益等。
(2) 教师资格认证:学前教育法规会规定教师的资格标准和认证程序,以确保教师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来承担学前教育的任务。
(3) 课程与评估:学前教育法规会指定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并规定评估学前教育的方法和标准。
学前教育政策分析与建议
![学前教育政策分析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c761397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8.png)
学前教育政策分析与建议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旨在推动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和优质发展。
然而,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学前教育政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这一时期,政府主要关注的是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通过举办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为广大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前教育政策也不断完善和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文件,如《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等,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当前学前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1、普及学前教育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确保到 2020 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80%。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严格幼儿教师的准入制度,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规范办园行为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规范幼儿园的收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4、加大财政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幼儿园的办园条件。
三、学前教育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1、普惠性资源不足尽管政府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但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仍然短缺,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幼儿教师数量不足、待遇偏低、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质量。
推进学前教育公平战略分析和政策选择
![推进学前教育公平战略分析和政策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25d58890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7b.png)
把教育公平作为解决 学前教育难题的突破口和基本路线图
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公平、解决民生问题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突出出来的基本社会矛盾, 是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战 略任务。
近几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教育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 几乎都是围绕推进教育公平、解决事关民生的教育热点、难 点问题而展开的。
发展机会、就业机会都受教育机会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一个人 从小丧失了受教育机会,也就会失去以后的多种机会。因 此教育机会是发展机会、就业机会等多种机会的直接或间 接原因。
人的发展机会公平取决于教育公平
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机会公平会促使社 会不利群体改变自己的社会处境和生存 条件,实现社会分层的合理流动。
从1965年起由联邦和少数民族儿童实施补偿 教育,1994年又提出了《早期开端计划》。1997年 开端计划共拨款39.8亿美元,比1965年增长40倍。 2000年“开端计划”的预算高达52.67亿美元。30多 年里,开端计划累计培育了约2000万幼儿。
“十五”以来学前教育出现的滑坡问题,其实质是学前教 育公平上出了问题,学前教育的非公平发展政策引发了一 系列矛盾和问题。
因此,因该把推进学前教育公平作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 前教育难题的突破口和基本路线图。
一、学前教育公平
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 和基础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实现社会 公平,实现社会公平需要首先实现教育公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 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 度。”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样, 是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之一。
学前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起点教育。 教育公平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必然包括学前教育公平。 没有起点教育的公平,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缺乏起点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构建起教育公平、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走向及改革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走向及改革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18b46c5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b.png)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走向及改革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经历了多次重要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对儿童的发展和社会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政策的历程以及未来的改革趋势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走向。
一、政策的历程1. 1978年至1990年:基础奠定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学前教育受到了重视并得到了发展。
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中。
此阶段主要是奠定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基础,完善了管理体制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2. 1990年至2000年:普及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儿童接受普遍的学前教育。
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设学前教育机构,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供经济支持等。
这些措施使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3. 2000年至2010年:质量提升阶段这一阶段,学前教育政策的重点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政府开始关注学前教育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评估体系、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同时,相关政策也鼓励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增加了家长的选择空间。
4. 2010年至今:多元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主要趋势是推进学前教育的多元发展。
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扩大了公办学前教育的数量和规模,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增加了学前教育的供给。
同时,政策也开始注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二、改革趋势展望1.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未来学前教育政策将会更加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政府将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建立健全专业培训机制,提供更多的培训资源和机会,以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2. 推动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渐凸显。
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和法规解读
![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和法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cdb399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5.png)
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和法规解读学前教育是指面向幼儿的早期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
为了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和法规。
本文将对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和法规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体系的第一环节,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会情感和身体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学前教育也为家长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孩子。
二、学前教育的教育政策和法规1. 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法规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法规支持。
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文件,来保障幼儿的权益和教育质量。
例如,在中国,学前教育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前教育法》等。
这些法规明确了学前教育的目标、组织形式、教职责任等方面的要求。
2. 区域层面的政策和法规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法规外,地方政府也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适应本地实际情况。
这些政策和法规一般涉及到学前教育的管理、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
地方政府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和优化相关政策,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3. 教育机构层面的政策和法规教育机构自身也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教育教学活动。
这些政策和法规一般包括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教师职责等内容。
学前教育机构需要依据相关政策和法规,保证教育质量,并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沟通与合作。
三、学前教育政策和法规的解读1. 幼儿园的基本要求教育政策和法规要求幼儿园必须具备一定的场地面积和设施条件,并且配备专业的教师和保教人员。
这样可以确保幼儿的安全和健康,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 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教育政策和法规要求幼儿园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包括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
课程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发展需求和个体差异,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幼儿园教师的素质要求教育政策和法规对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
学前教育学的政策与法规解读
![学前教育学的政策与法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c2b4bc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66.png)
学前教育学的政策与法规解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
学前教育不仅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为了确保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
本文将围绕学前教育学的政策与法规进行解读,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一、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背景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国家发展需求:学前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提高人口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 教育改革潮流: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和完善学前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 社会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学前教育政策需要与时俱进。
二、学前教育政策的内容1. 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是学前教育政策的基础,其规定了学前教育的性质、目标、义务教育的年限等内容。
2. 幼儿园管理办法:幼儿园管理办法是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进行规范,包括教学计划、师资要求、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3. 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是对学前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控的依据,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4.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政策旨在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保障学前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促进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5. 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政策: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政策是确保学前教育机构获得足够资金支持,保证学前教育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三、学前教育政策的意义和影响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1. 促进了学前教育的普及:学前教育政策的出台,使得更多的儿童能够接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提升了学前教育的普及率。
2. 保障了学前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政策要求学前教育机构和教师具备一定的师资和教学条件,提高了学前教育的质量。
中国学前教育的教育改革与政策解读
![中国学前教育的教育改革与政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43129f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6.png)
中国学前教育的教育改革与政策解读近年来,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了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我国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政策解读等方面,对中国学前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第一环节,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前教育阶段,孩子们开始接触社会环境,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
同时,学前教育也为后续的小学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
二、学前教育的教育改革方向为了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方向。
首先,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适应能力。
其次,推动学前教育的普及化,努力解决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此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三、学前教育政策解读1. 学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为了解决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学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学前教育机构,提供更多的学前教育资源。
同时,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管,确保教育质量和安全。
2. 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前教育教师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政策支持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
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教师培训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同时,加强对学前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薪酬待遇的管理,提高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和福利待遇。
3. 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政府鼓励学前教育机构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和实施符合儿童需求的课程。
同时,注重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四、总结学前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和法规
![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和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464e718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d.png)
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的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保障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公平,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法规。
本文将介绍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并探讨它们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一、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和规范。
各国普遍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在立法上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
例如,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学前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学前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教育政策在学前教育领域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政府通过出台各种政策文件,制定学前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
例如,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幼儿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提高幼儿教师素质、改善学前教育条件等具体政策措施,为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地方层面的教育政策和法规除了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外,地方层面的政策和法规也对学前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应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为学前教育提供了具体的保障和支持。
例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出台了《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明确规定了学前教育的管理和服务要求,包括幼儿园的办学条件、教职工的资质要求、课程设置要求等。
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出台,使得学前教育的质量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三、国际层面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学前教育是一个受到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领域,各国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合作和交流。
国际间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教育六个目标之早期儿童教育的全球议程》。
该议程明确提出了推动幼儿参与高质量学前教育的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和行动计划,为各国改善学前教育环境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四、教育政策和法规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教育政策和法规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规范发展:教育政策和法规明确了学前教育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为学前教育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与法规
![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与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a8206f8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31.png)
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与法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教育政策与法规在学前教育的实施中起到了指导和规范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与法规,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扶持在我国,学前教育被视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
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国家鼓励各地建立公办和普惠性民办的学前教育机构,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同时,国家对学前教育提供了相应的经费支持,帮助解决学前教育普及的问题。
二、学前教育的法规框架在学前教育的实施中,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规进行管理和监督。
学前教育的法规框架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法》、《学前教育管理条例》等。
这些法规明确了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质量要求以及管理办法等,为学前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学前教育的政策制定是为了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
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社会的需求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等因素。
一方面,政策要求学前教育机构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政策还要求学前教育机构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教育的质量和安全。
四、教师和幼儿园的管理与规范在学前教育中,教师是关键的因素,他们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
因此,政府也对教师和幼儿园进行了管理与规范。
教师的培训和评估制度被建立起来,以确保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幼儿园也需要遵守相关的管理规定,包括安全、卫生和教学等方面的要求。
五、家长的权益保障学前教育不仅是教育机构的责任,家长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通过相关的政策保障家长的权益,例如规定了家长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家长可以了解教育机构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情况,并参与到学前教育的管理和决策中。
六、学前教育政策的效果与挑战学前教育政策的实施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政府的扶持和管理使得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增加,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d6f2071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f.png)
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引言学前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系统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和引导。
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国家未来发展和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分析其实施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它需要政府、专家、教育机构和家长等各方的合作与参与。
1. 研究现状政府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会对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他们将收集幼儿园数量、师资力量、教育资源配置等数据,并与社会发展目标相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制定目标和原则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政府部门会制定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原则。
这些目标和原则应该与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和社会的要求。
3. 征求意见和建议政府部门会通过开展座谈会、听取专家意见和家长建议等形式征求意见和建议。
这些意见和建议将有助于政府部门更好地了解社会各方的需求和期望,进而进行政策的修订和完善。
4. 制定政策细则在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将制定学前教育政策的细则。
这些细则包括教育经费的投入、学前教育机构的布局与管理、师资培养与评价、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等。
5. 实施与监督学前教育政策的实施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监督。
政府部门应加强与学前教育机构和家长的沟通与合作,确保政策的落地和执行。
学前教育政策实施的现状和挑战1. 有待完善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已经有一系列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法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缺乏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给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困扰。
2. 资源不足学前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但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资源配置仍然不均衡。
一些地区的学前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导致幼儿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服务。
3. 师资短缺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但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与法规
![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与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ec89a80d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9.png)
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与法规导言: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前教育中,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讨论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与法规,探讨其作用、挑战与发展方向。
1. 教育政策的作用教育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针对学前教育发展制定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育政策能够引导学前教育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政府能够规范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和教学,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其次,教育政策有助于优化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学前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各地区和人群的教育机会均等。
最后,教育政策还能够促进学前教育与其他教育阶段的衔接。
通过政策的协调与整合,学前教育能够与小学、中学等阶段实现有机的衔接,形成良好的教育连贯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育法规的重要性教育法规作为教育政策的执行依据,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法规保障了学前教育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法规的制定能够明确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和运营标准,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提供规范的教育环境。
其次,教育法规为学前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教育标准和要求。
通过教育法规的制定,可以确保学前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符合规定,保证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最后,教育法规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法规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权利和义务,为教师提供了开展教育教学的合法性保障,增强了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
3. 挑战与发展方向学前教育中的教育政策与法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首先,教育政策与法规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
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其他教育阶段的政策和法规相协调,形成教育发展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学前教育的教育政策与实践
![学前教育的教育政策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f9ae7ac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7.png)
学前教育的教育政策与实践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第一环节,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学前教育的教育政策和实践是保障优质学前教育的关键。
本文将从政策导向、教育理念、家庭与学校合作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探讨学前教育的教育政策与实践。
一、政策导向学前教育的教育政策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它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将其纳入了国家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的重要议程。
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文件,如《学前教育法》、《学前教育教学指导纲要》等,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原则和保障措施。
学前教育的政策导向主要包括普及学前教育、提高教师素质、加强管理和服务等方面。
学前教育应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政府应当制定相应措施,建设学前教育资源,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
此外,政府也加大了对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提高教师的职业待遇和培训机会,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另外,加强学前教育的管理和服务,确保学前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安全,也是政策导向的重要内容。
二、教育理念学前教育的教育理念是指在以儿童为中心、以发展为导向、注重全面培养等原则下,制定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前教育的教育理念应该立足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关注其个体差异,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应该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通过情境引导、体验活动等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孩子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三、家庭与学校合作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与学校的积极合作对学前教育起到关键作用。
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应该加强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工作坊等方式,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同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学前教育中的政策和实践引领儿童发展的未来方向
![学前教育中的政策和实践引领儿童发展的未来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1e8fa9b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0.png)
学前教育中的政策和实践引领儿童发展的未来方向导语:学前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阶段,政策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就学前教育中的政策和实践探讨其影响以及对儿童发展的未来方向提出建议。
一、政策的重要性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政策,能够为学前教育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投入资金来改善学前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待遇与素质,发展先进的教育技术等,从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同时,政策还能够规范学前教育行业,确保教育质量与公平。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规,明确学前教育的标准与要求,确保每个儿童都能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获得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
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使政策更具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二、实践的重要性学前教育实践是政策的落地与执行,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
合理的实践方法和教育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其认知、语言、社交等多方面的发展。
在实践中,教师起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应用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技巧,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儿童主动探索与学习。
学前教育实践还需要注重个体化的关怀与指导。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成长进程和需求,教师应充分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案。
例如,在智力发展方面,一些儿童可能在数学方面表现优秀,而在语言方面相对较弱,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个体化的指导。
三、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政策和实践结合并适应时代需求。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发展方向。
1. 制定全面覆盖的政策:政府应制定政策,确保每个儿童都能够接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地区,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机会。
2. 推动终身学习观念的培养:学前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儿童获得良好的启蒙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健康的学习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前教育的目标应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为他们未来的学习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前教育的发展及政策研究
![学前教育的发展及政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f01ca7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35.png)
学前教育的发展及政策研究第一章绪论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复兴和未来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学前教育越来越关注。
在此情况下,学前教育的发展及政策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学前教育的现状、政策背景、政策制定、政策的实施等方面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及政策研究。
第二章学前教育的现状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它是儿童教育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第一课。
学前教育是全面、协调、有序地促进儿童智力、身体、心理、道德、美育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学前教育的实施,可以使儿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集体意识和生活技能。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3-6岁儿童人口为3905.3万人,其中入园儿童数量为2694.3万人,入园率为68.9%。
而发达国家的入园率普遍在90%以上。
另外,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也存在差异。
一些学前教育机构存在缺乏资质、培训不够规范等问题,使得儿童不能得到全面、健康、有序地发展。
因此,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已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第三章政策背景2019年我国出台了《国民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实施方案(2019-2022年)》,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推动“普及、提质、创新”三大战略目标。
其中,“普及”目标涵盖了学前教育的普及。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幼儿教育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优化职称评定机制,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此外,新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到,要加强学前教育的管理,保障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这些政策措施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政策制定在政策制定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国家、地方将资金投入到学前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中。
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及政策解读
![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及政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a2ceb0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7.png)
儿童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及政策解读在当今社会中,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备受关注。
随着人们对儿童教育认知的不断提高,学前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趋势和政策调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解读,并对相关的政策进行分析。
一、融合式教育融合式教育是儿童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
融合式教育是指将不同能力和特殊需求的儿童纳入到同一教育环境中,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促进了儿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包容性和互助意识。
为了实现融合式教育,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二、 STEAM教育的兴起STEAM教育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五个学科的跨学科综合教育,也是儿童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STEAM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通过科学实践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政府应该加大对STEAM教育的支持力度,通过培训教师和提供教材等方式,推动该教育模式在学前教育中的普及。
三、个性化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改变,个性化教育也成为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个性化教育是根据每个儿童的兴趣、特点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
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学前教育机构开展个性化教育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除了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政府也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家庭教育政策。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政府可以促进父母对于儿童教育的认知和家庭教育理念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
五、政策解读为了推动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政府正积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改善教育资源配置等。
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与政策法规
![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与政策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3f503ece915f804d2a16c17c.png)
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与政策法规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与政策20 世纪后半叶,普及幼儿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也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一、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19 世纪中叶以前,幼儿教育一直是私人行为,但在20 世纪逐渐发展成为公众的责任。
[1]国家介入幼儿教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政府介入幼儿教育的方式很多,制定政策、加强管理固然是重要方面( 如严格幼教机构的审批制度,加强资产监控;制定幼教质量标准并监督执行;建立教师资格和培训制度等) ,但公共财政支持也是国家介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方二、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的理由目前,尽管一些国家将5 岁甚至4~3 岁儿童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范畴,但总体来说,幼儿教育还不具有强制性,仍然属于“ 非义务教育”。
既然是非义务教育,为什么不像我们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完全可以交付市场”呢? 教育经济学家从幼儿教育的正外部效益和幼儿教育市场的缺陷两方面,论证了政府财政投资幼儿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幼儿教育是否具有正外部效益是政府应否给予财政补助的重要依据。
外部性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说的是如果一项经济行为附带地也对其他消费者( 第三方) 形成影响( 获益或受害) ,而相应的成本并没有反映到市场价格中,就出现了外部性。
使其他消费者受益的行为具有正外部性,反之就是负外部性。
按照经济学所揭示的规律,在存在正外部性的领域,必然会投资不足。
因为这类投资不仅给当事方带来收益,也给其他方带来收益,但当事方只能根据自身的收益来确定投资水平,因此,这个投资水平一定小于社会最优的投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财政投入就变得非常必要。
总结同类研究的成果, 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的James Heckman 教授在“ 促进人力资本的政策”( Policy to Foster Human Capital) 一文中指出,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幼儿时期对一个人投资1 美金,将比在幼儿期之后投入同样的金额收益更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教育人类学视角看学前教育的政策走向和政策制定作者:朱家雄王峥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01期[摘要]教育人类学关注复杂文化背景中人的发展和文化传递。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任何学前教育的政策不可脱离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脱离我国的具体国情。
我们应该借助其他文化中的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但是,立足点必须是自己的文化。
同时,我们也要着眼于新文化的建立,在政策走向和政策制定上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学前教育;政策教育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知识研究教育问题的科学。
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强调人的社会化不同,教育人类学研究强调的是文化传递,包括在群体内文化的代代传递,以及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群体的跨文化传递;与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的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不同,教育人类学更关注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中人的发展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人类学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广,它所研究的“教育与文化的传递和文化的变迁”问题,就包括作为具有文化传递功能的教育如何进行跨文化研究,明确各种文化的利弊,从而扬优弃劣,选择、保存、传递和创造新的文化,避免个体或群体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由于文化的不连续性而导致的文化不适应问题,还包括研究每种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据此制定教育政策、设计课程和教育方案等实践层面的问题,等等。
[1]在教育人类学家的眼里,文化具有普遍性,一切入都拥有文化,但文化在每个地区或每个地域都具有独特性;文化具有稳定性,存在内聚力和结构,但文化也在持续不断发生着动态变化;文化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但很少被人意识到。
根据这样的理论进行推论,那么人的信仰、理念和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它们在普适意义上的推广和运用都是不合理的,有时甚至是危险的;一种文化中的信仰、理念和行为也不能被当作一种标准,用以对另一种文化中的信仰、理念和行为进行有意义的评价。
学前教育政策是政府为实施和发展学前教育事业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实施学前教育行动的出发点以及行动的过程和归宿。
任何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都反映了政策制定者的政治立场、文化倾向和价值观念。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野看学前教育的政策走向和政策制定问题,无论是在整个国家的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都不可能运用一种“去文化”“去背景”思考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行动。
这就是说,不能运用惟一的“正确理念”,所谓经由科学论证的“标准”,作为决定学前教育的政策走向和政策制定的依据。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野看,并不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正确理念”和全世界通用的质量标准。
不少源于西方学前教育界的质量标准,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推崇,但是由于它们源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的是特别的文化信仰,它们不能,也不应该在世界范围内通用。
托宾等人在一项题为“口本学前教育机构中班额的大小以及师幼之间的比例”的研究中发现,在日本学前教育机构中,一个教师能够高效率地带领25个甚至更多的4岁幼儿。
这在许多美国人的眼中是难以想像的。
这个事实挑战了美国学者相信的降低师幼比一定能提高教育质量的信念,以及他们据此所制定的质量标准。
根据有些美国人的教育观,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所以一个教师看管的幼儿一多,势必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根据这样的理念,在学前教育的政策走向和政策制定中就必然会将减少班级人数,增大师幼之比作为思考的问题。
但是在日本,若以这样的标准去作评判,显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Tobin,Davidson,and Wu,1987)[2]。
据此可以推断,在制定我国学前教育的有关政策时,如果过多强调通过政策调控降低班级人数,以保证学前教育的质量,也不一定是合理的,特别是在缺乏教育资源的地区,这样的做法更是可笑的。
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一直受到不少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推崇,甚至在有些场合下还被独尊为正确的教育理念。
美国著名的建构主义教育家德弗里斯(DeVries,R.)在上海访问期间,运用她独创的“斜坡”在上海的一所幼儿园进行了试验,令她兴奋不已的是,她的材料居然能同时在中国幼儿园的10个幼儿中产生她所期望的效果。
而在美国,她的这个材料通常至多同时被用在3~4个幼儿身上。
当我们向她提出,如果一个教师同时面对30个幼儿,甚至更多的幼儿,那么她的这些理念、方法和材料还能不能被运用时,她直言不讳地承认那是不可能的。
据此可以推断,在制定我国学前教育的有关政策时,如果过多带有建构主义理论的色彩,那么这样的政策对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并不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又如,为了规范幼儿教育机构的经营和管理,许多地方都制定了幼儿园装备标准。
这些幼儿园装备标准在幼儿园占地面积的大小,房舍的多少、大小,室内设备、器具和材料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
幼儿园不达到标准是不能通过验收的,是不能继续举办的。
不少地区为了使幼儿园装备标准“一步到位”,都定得相当的高。
例如,有的地方甚至规定,一个幼儿园没有9个活动室是不能被评为示范性幼儿园的。
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在尚有三分之二的幼儿还没有机会进入包括一年学前班在内的学前教育大门的情况下,这样的学前教育政策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而且还会扩大学前教育的不公平。
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只是从属于成人,这种传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变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和教育水平电相距甚远,这种状况的改变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迄今为止,我国学校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哲学是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的,它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准等有着切割不断的关系,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是不容易的。
特别是我国的社会文化对共同利益赋予极高的价值,教育以极大的热情关注集体主义精神和共性的培养。
这与西方社会崇尚个人的价值截然不同。
在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我国学前教育政策若一味以西方文化的价值作为价值定位的依据,会给教育实践带来很多问题。
在我国,不同地区制定出适合该地区社会文化的学前教育政策显得特别重要。
例如,在制定幼儿园课程政策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幼儿园课程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社会文化不仅决定了个体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培养人的教育机构的发展方向。
课程以及构成课程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在每个社会中都是由社会文化衍生出来的。
教育必须达成把儿童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使其继承所在国家的传统文化这样—个基本目标。
儿童成长,部分原因在于他不断接受文化价值的灌输,在于他确认的社会符号和观念,并了解社会制度及其功能。
教育应该明确地反映社会文化的价值观,而文化的价值则是五花八门的,对一种文化来说是神圣的东西,对另一种文化来说可能是无足轻重的,而对第三种文化来说甚至可能是令人憎厌的。
社会文化不仅与幼儿园政策制定中涉及的“教什么”和“如何教”等问题有关联,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幼儿园课程政策中“为什么教”的问题。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野看我国学前教育的政策走向和政策制定问题,任何学前教育政策都不可脱离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脱离我国的具体国情。
我们应该借助其他文化中的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但立足点必须是自己的文化。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野看我国学前教育的政策走向和政策制定问题,我们也要着眼于新文化的建立。
这就是说,我们要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但不是固守自己文化中与时代不相符合的东西,而是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
早在1990年,一批重文化学、生态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早期教育专家就聚集在美国田纳西州,召开了以“早期儿童教育质的研究”为题的研讨会。
翌年,这些学者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召开了首次以“重新概念化早期儿童教育”(Reconceptualiz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为题的学术会议。
此后,以此为题的年会每年召开一次,其学术影响已经逐渐扩展到欧洲、大洋洲和亚洲。
从1991年的那次会议起,学者们就开始对下列问题进行研讨:①对发展适宜性课程(DAP)提出了批评,指出这种课程过多地依赖于皮业杰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产物,对社会和文化缺乏敏感性;认为全美早期教育协会的“绿皮书”可能会鼓励人们去发展一种过度依赖于心理学的、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充斥着评价的教育实践:②对“准备状态”和“高危状态”提出了疑义,认为在教育实践中这些出发点原本不错的概念经常成为贴在儿童身上的标签,而这种标签本身就存在社会不公平的因素:③倡导多元文化,主张通过各种途径,对文化的差异性给予更多的关注,例如建立更为密切的教师—家长关系,发展和运用反偏见课程,等等。
④主张从国际的视角重新审视早期儿童教育的一些概念。
⑤其他:诸如对儿童权利的尊重,对学业失败、单亲家庭、女童问题、少女怀孕、家庭暴力和虐待以及性歧视和性虐待等问题的关注,等等。
[3]托宾等人最近在我国所做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我国政府也正力图通过改革学前教育体系,来培养新一批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劳动力。
他写道,“许多美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很高兴在中国的幼儿园中推广建构主义、活动区角、自我表达、方案教学。
但作为一个教育人类学者,我担心这些教学法将如何融人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以及在贯彻这些方法时,如何考虑中国社会本土的实际情况。
在非洲、拉厂美洲、亚洲,还有许多比土耳其和中国更贫穷的国家,它们愈发无力挺身而出,反对西方所提倡的学前教育模式。
许多贫困的国家乐于接受来自北美的帮助,以发展其学前教育系统,但是关键的是它们需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以尊重其本土文化的方式来展开变革。
”[4]我们在带有欣赏的眼光向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介绍西方各种学前教育模式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想到自己的文化,想到我们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1]冯增俊选编.教育人类学.海口:海南人民㈩版社,1988[2]Tobin.J.,Davidson,D.,and Wu,D.(1987).“Class-size and student-teacher ratios in the Japanese preschool,”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31:4[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