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诗歌内容)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讲义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讲义及答案)

完整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讲义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①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释】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

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这首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借________字,将视觉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凉之意,通过________字,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宋代《艇斋诗话》曾评价舒词“甚有思致”,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对酒①陈与义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王安石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楚州夜泊》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楚州夜泊》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楚州夜泊》含答案3.(2023春·广东·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元诗,完成小题。

楚州①夜泊【元】俞俊漏鼓声频欲四更,野航灯火对愁明。

城头楚语惊乡梦,船尾吴歌动客情。

漠漠水云听雁度,潇潇风雨自鸡鸣。

离群远道何嗟及,未必江湖老此生。

【注】①楚州:古地名,元代指淮安府路,下辖淮阴、山阳等地。

(1)首联“漏鼓声频欲四更,野航灯火对愁明”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①诗句描绘了一幅江船野火图,首联上句写江岸漏鼓之声,下句写江上野船灯火。

漏鼓报时,将欲四更,对灯无眠的客子愁思起伏,不觉时辰已近四更天气,故觉报时之声频频传来。

②作者闻漏鼓之声反觉其频,因为客子此时沉浸于因回忆思念故乡所产生的“乡梦”之中,温馨、甜蜜,使他反觉时辰太快,反衬出客愁,含蓄巧妙。

(2)①思乡之情。

漏鼓之声惊扰了诗人的思乡之梦,于是对灯而愁、四更无眠。

②孤独之感。

江中船上的吴声歌谣,与城头楚语遥相呼应,强化一个令客子感觉陌生、凄凉的环境,产生一种天涯孤鸿的孤独感。

③追悔之情。

诗人面对“离群”生涯,嗟叹追悔,后悔不该离乡背井,尝尽客愁滋味,浪迹江湖,老此一生。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画面的能力。

画面题首先需要概括画面,然后分析诗句情感。

首联上句写江岸漏鼓之声,下句写江上野船灯火。

漏鼓报时,将欲四更,对灯无眠的客子愁思起伏,不觉时辰已近四更天气,故觉报时之声频频传来。

以前的诗人写客地愁思,总是慨叹长夜时辰太长,像是永远也熬不到天明。

此诗作者闻漏鼓之声反觉其频,似甚费解。

其实客子此时沉浸于“乡梦”之中,对故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思念,对家里亲人的美好回忆,使他反觉时辰太快。

这里的“乡梦”,并非梦回故乡,而是因回忆思念故乡所产生的一种幻象,犹梦境一般的温馨、甜蜜。

这“乡梦”正是身在异地医治思乡病的,反衬出客愁,含蓄巧妙。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20首

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20首

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20首1、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乌纱泛指帽子。

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

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

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

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要再留念他乡,而要“倦思”故乡。

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6分)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意思对即可)(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鹧鸪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鹧鸪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鹧鸪天》(2012·重庆卷·T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金]王寂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作概括回答,然后作进一步的解析。

分析这两句的巧妙之处,应抓住“瘦”“肥”两个字来思考,不难看出,这是比拟的写法,前一句写的是山腰由“肥”变“瘦”,后一句写水面由“瘦”变“肥”,借这两个字生动地写出了山水的变化,作答时要体会出这一变化的过程。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却溪南旧钓矶”。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句意应有语境意识,有整体观念,瞻前顾后。

这句词是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可从前文找原因,同时要结合注释来理解。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古城春望》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古城春望》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古城春望》含答案
15.(2021·湖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古城春望
李梦阳
阴阴日欲暮,迢迢春望稀。

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

孤城还麦秀①,白首且花飞。

临路柳长袅,前朝今是非。

【注】①秀:谷类植物抽穗开花。

这首诗的首联点明时间,渲染了一种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一个
“ ”字总领全文。

参考答案:
15.阴沉(或:萧条)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本诗首联“阴阴日欲暮”,写出了时间是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天气是阴沉沉的,就为全诗笼罩了一种阴沉、萧瑟的氛围。

首联第二句“迢迢春望稀”,迢迢远望,看到的却是萧条的景象,“野色”“林鸦逆雨归”“孤城还麦秀”“白首且花飞”“柳长袅”,故诗歌的二三四联都是在写“望”的内容,所以“望”字统领了全诗。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在科学著作的精美片段中散发出智慧光彩。

我在此整理了高三高考语文诗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高三高考语文诗歌11、咏柳?/?柳枝词贺知章?〔唐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2、临江仙·寒柳纳兰性德?〔清代〕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冬日的积雪冰层、严寒的风所摧残了,五更时这株柳树只显得凄冷萧疏。

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无论柳树稀疏还是繁茂,都把自己的光芒给了它。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特别是在这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

如今斯人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

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3、咏柳曾巩?〔宋代〕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21、兰陵王·柳周邦彦?〔宋代〕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思远人》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思远人》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思远人》(2012·新课标卷·T8-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景与情的角度思考。

开头写景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

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

写出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给下文留下了铺展的余地。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用意尤其深厚。

第二问:“渐”字宛转、激切。

“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黏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

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主人公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日忆李白》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日忆李白》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春日忆李白》含答案(2011·江苏卷·T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答:【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解析】本题考查对思想内容的把握能力。

该诗是一首律诗,前四句是杜甫对李白诗歌的高度评价,第一句整体评价李白诗的地位无人能比,二、三、四句进一步评价,从“思不群”“清新”“俊逸”三个词语可以推断评价的角度应该是思想情趣和风格两个方面。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答:【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和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从注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渭北”、“江东”分别是杜甫、李白的所在之地,“春天树”和“日暮云”分别是两人所在之地的代表性景物,我们不难推测出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中,杜甫是借渭北之景和江东之景,来表达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路的把握能力。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三个层次,一致四句为第一层,对李白高度评价,第五、六句为第二层,借描写两人所在地的特色景物表达对李白的思念,第七、八句为第三层,直抒胸臆,表达对两人相聚饮酒论诗的渴望。

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20首

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20首

高考诗歌题鉴赏精选20首1、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乌纱泛指帽子。

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

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

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

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要再留念他乡,而要“倦思”故乡。

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6分)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意思对即可)(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辛弃疾高考诗歌鉴赏5篇

辛弃疾高考诗歌鉴赏5篇

辛弃疾高考诗歌鉴赏5篇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后被主和派排挤,退隐山居。

1207年病逝,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高考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满江红·点火樱桃词牌名:满江红|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满江红·点火樱桃》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创作曲达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此词的上片描写景物时,并没有摄取那些与愁苦情绪相对应的落花飞絮,斜风细雨等物象,而是以春末时节极富生命力的物象为主。

下片中词人将春愁转为乡愁,又转为古今之遗愁。

明写作者暮春时分的乡愁,又暗写了志士寂寞和国愁等丰富感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牌名:水龙吟|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词牌名:木兰花慢|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阅江楼》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阅江楼》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阅江楼》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阅江楼①王守仁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

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

山色古今余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

登临②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③一怆情。

[注]①阅江楼:朱元璋当皇帝后,曾在南京城西北狮子山顶建此楼。

②登临:《毛传》中有“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之语。

③新亭:亭名,故址在江苏江宁县南。

《世说新语》:“过江诸人,相邀新亭。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狮子山顶的阅江楼虽荒芜却“旧有盛名”,所以吸引高皇朱元璋来此驻扎军队。

B.诗人在阅江楼上凝望无边山色,遥看天地间大江奔流,思通古今,感慨万千。

C.末句化用典故,用“新亭”这个无奈偏安的文学符号来表现自己的怆然之叹。

D.本诗因物兴感,叙述、议论、抒情结合,不仅构思巧妙,而且蕴含深刻哲理。

2.诗中蕴含作者对国家治理的思考,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1.A 2.①守卫国家、安抚四夷不只依靠山河的险固和城墙的高大。

②更应重视修明德政,以德治国。

③也要选拔、任用贤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阅江楼……吸引高皇朱元璋来此驻扎军队”错误。

从注释①“阅江楼:朱元璋当皇帝后,曾在南京城西北狮子山顶建此楼”可知,阅江楼是朱元璋修建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颔联“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是说“治国之道在于施行仁政,哪里还用得着天堑和高大深厚的城墙呢!”,可知守卫国家、安抚四夷不只依靠山河的险固和城墙的高大,更应重视修明德政,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才能长治久安。

尾联“登临授简谁能赋,千古新亭一怆情”,是说“我站在阅江楼上凭栏四顾,不由得心潮起伏,国事衰微让人心生悲怆”,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暗含要选拔、任用贤才,有德行的人才能让四夷归顺,天下太平。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送郑户曹》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送郑户曹》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送郑户曹》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各小题。

送郑户曹①苏轼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羸僮瘦马从吾饮,陋巷②何人似子贤。

公业③有田常乏客,广文④好客竟无毡。

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注】①郑户曹:郑僅,时赴任北京大名府。

②陋巷:代指颜回。

《论语》有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③公业:东汉郑太的字。

《后汉书》记载他“阴交结豪杰。

家富余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

”④广文:郑虔,在广文馆中任博士而被当时人称为“郑广文”,他“在官贫约,甚而淡如”。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游遍钱塘湖上山”点出送别地点,“归来文字带芳鲜”则暗示出钱塘湖景色优美。

B.中间两联主要评价友人。

说的虽是友人,却也体现出诗人的利义观和为人处世的道德观。

C.尾联劝朋友趁春天一路赏景赴任,不要辜负好时光,与首联在意趣上相关联,首尾呼应。

D.此诗跳出一般送别诗的离别悲伤情调,对友人的离别赴任由衷地表达出喜悦与祝福之情。

16.(6分)全诗中间两联多处用典,请结合诗句分别说明这些典故的作用。

【答案】15.A16.①“陋巷何人似子贤”借颜回的典故,赞美朋友的安贫乐道;②“公业有田常乏客”借郑太的典故,赞美朋友的大方好客;③“广文好客竟无毡”借郑虔的典故,赞美朋友的清贫廉洁(或清贫好客)。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点出送别地点”“暗示出钱塘湖景色优美”错误。

首联是诗人对与朋友交往的往事回忆,回忆当初他们游遍钱塘一带,游玩之后还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因此“游遍钱塘湖上山”并非当下的送别地点,“归来文字带芳鲜”还暗含着归来之后写出的作品文字优美之意。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陋巷何人似子贤”借颜回安于贫困的典故,赞美朋友的安贫乐道;根据注释③郑太“阴交结豪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满江红金陵怀古》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满江红金陵怀古》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满江红金陵怀古》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元】萨都刺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①坏寒螀②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注】①胭脂井:又名景阳井、辱井,隋军破金陵,陈后主躲入此井,后被擒。

②寒螀:寒蝉。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描写金陵六朝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情调悲凉,笼罩全篇,传达出作者登高望远时深重的历史沧桑感。

B.上阙一个“急”字将作者的内在情感外化,潮水之急,意味着在这夜深时分,登览感怀的词人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静。

C.下阙承接上文,陈述故国往事已无陈迹,与上阙描写六朝豪华毫无消息相辅相成,主旨血脉贯通。

D.结句的“只有”照应起句的“更无”,收束全词,一气呵成,词作因而显得布局合理,通体和谐完整。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上阙。

【答案】1.C 2.①开头虚写“六代豪华”,以追忆的方式展现繁华富贵的人事随时光流逝;实写眼前“山川形胜”,以自然景物衬托多变的人间万事。

②虚写“王谢堂前”,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实写“乌衣巷口”,燕子见证了当年的繁华,又目睹了如今的衰败。

③词的上阙虚实对比,虚实相生,表达作者对兴衰难定,繁华易逝的慨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词艺术手法及诗人情感的能力。

C.“陈述故国往事已无陈迹”错误,“空陈迹”意为“徒然只留下历史遗迹”,与六代豪华毫无消息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起首虚写“六代豪华”,写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以追忆的方式展现繁华富贵的人事随时光流逝,带有沉重的怀古情绪。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三句写今昔对比,承接上文而抒发感慨,实写眼前“山川形胜”,当年的山川依旧在眼前,但人事变迁,已不似往日的繁盛,以自然景物衬托多变的人间万事,令人感慨万千。

高考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秋斋独宿【鉴赏】《秋斋独宿》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

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

这些气氛的渲染,让人倍感孤独无依,最后,结出“窗间人独宿”的意旨,卒章显志。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秋斋独宿翻译冰冷的月光侵蚀着衰残的烛火雨声在幽深的竹林中作响被惊动的鸟儿不时鸣叫一声在这凄寒的枝头难以入睡高考诗歌鉴赏: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鹧鸪天【鉴赏】这首词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

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楼上谁将玉笛吹”。

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

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

所谓景语亦即情语。

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

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

“劳劳”,忙碌貌。

此句谓春天的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

“落落梨花雨一枝”。

“落落”,孤独貌。

作者在“梨花”前冠之以“落落”,更显雨中梨花之孤寂了。

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

2016-2023年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目录

2016-2023年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目录

2016-202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目录
2023全国乙卷陆游《破阵子》
2023全国甲卷晁补之《临江仙》
2023新课标I卷林希逸《答友人论学》
2023新课标II卷林逋《湖上晚归》
2022全国乙卷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
2022全国甲卷欧阳修《画眉鸟》文同《画禽鸟》
2022新课标I卷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
2022新课标II卷李白《送别》
2021年全国乙卷辛弃疾《鹊桥仙·赠鹭鸶》
2021年全国甲卷陈师道《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2021新课标I卷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
2021新课标II卷陆游《示儿子》
2020年全国I卷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此韵》
2020年全国II卷王安石《说史》
2020年全国III卷陆游《苦笋》
2020新课标I卷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
2020新课标II卷韩驹《赠赵伯鱼》
2019年全国I卷. 陈与义《题许道宁画》
2019年全国II卷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
2019年全国III卷刘禹锡《插田歌》
2018年全国I卷李贺《野望》
2018年全国II卷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2018年全国III卷王健《精卫词》
2017年全国I卷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2017年全国II卷苏轼《送子由使契丹》
2017年全国III卷白民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2016年全国I卷李白《金陵望汉江》
2016年全国II卷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16年全国III卷曹翰《内宴奉诏作》。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琵琶行》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琵琶行》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琵琶行》含答案
42.(2021秋·浙江·高三学业考试)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以“瑟瑟”秋风下的环境渲染离别的萧瑟落寞。

B.第三、四句先用互文手法说主客下马上船饯别,再以“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出场作铺垫。

C.第五句中“惨”字点出饯别的黯然凄凉,第六句进一步渲染环境,使心情显得更加沉郁感伤。

D.最后两句叙写送者忘归。

行者不发的事实,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更传递主客不忍分别之情。

参考答案:
42.D
【详解】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更传递主客不忍分别之情”错,无中生有,送者忘归,行者不发主要是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

故选D。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卜算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卜算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卜算子》
(2015·山东卷·T1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
答:
【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

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的技巧。

可先解释词语“湿”“迷”的本义,再根据词句意思,结合诗歌主旨解释它们在句中的意思。

“湿”是风露使得行云充满湿气,表明了环境的潮湿,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凄凉。

“迷”是说迷失航向,突出的是环境的朦胧,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迷惘。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解析】解答本题,应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以题中两句为主,结合上下文尤其是注释中的“爱国词人”一语进行分析。

“起舞闻鸡”是用典,“酒未醒”体现的是报国无门。

“潮落秋江冷”是写景,环境的冷寂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过洞庭青草湖》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过洞庭青草湖》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过洞庭青草湖》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洞庭青草湖①黄庭坚乙丑越洞庭,丙寅渡青草。

似为神所怜,雪上日杲杲②。

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

忆昔上岳阳,一饭③从人讨。

行矣勿迟留,蕉林追獦獠④。

【注】①此诗写于黄庭坚贬官之后。

②杲杲:明亮貌。

③一饭:一餐饭。

唐·杜甫《解闷》:“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也以之喻微小的利益或恩惠。

④獦獠,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用“乙丑”“丙寅”这二个相邻的日子,突出行程之紧迫快速。

B.第二句说一路上白雪漫漫但冬阳和暖,表面上是写神明垂怜,实际上是诗人自怜。

C.第三句诗人表示自己虽然十分贫穷,但境况要比杜甫好,因此由衷感到高兴。

D.本诗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都运用了典故,体现了作者善用典故的创作风格。

16.(6分)黄庭坚写诗主张“平淡而山高水深”,这一主张在尾联如何体现?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5.C16.①尾联说不要停留,快快赶路,要到芭蕉林中与獦獠为伍,语言平淡,直白浅近。

②“蕉林”、“獦獠”暗示所贬之地的荒远蛮昧,传达出作者被贬的无奈与失意。

③作者急于到这个地方去,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势利炎凉社会的鄙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因此而由衷感到高兴”分析错误。

“犹胜杜陵老”仅仅是一种戏谑和苦中作乐,并非“由衷感到高兴”。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应准确理解黄庭坚“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含意。

“平淡”应是指语言风格质朴无华,“山高水深”应是在朴实文字中,委婉含蓄的表达强烈的情感。

(1)“行矣勿迟留,蕉林追獦獠”意思是不要停留,快快赶路,要到芭蕉林中与獦獠为伍,写了面对岭南的蛮荒和苦楚,他也要继续前进不能停留,语言直白、朴实无华,使读者通俗易懂;(2)两个意象“蕉林”、“獦獠”是边远山区的典型事物,概括了岭南的蛮荒和苦楚,暗示所贬之地的荒远蛮昧,从而间接的表达了作者被贬的无奈与失意,条件的艰苦和内心的忧愁;(3)但作者他“行矣勿迟留”,急于到芭蕉林与古朴纯真的獦獠为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势利炎凉社会的鄙弃,表现出一种坚定正视和不屈服的态度。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导练: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考情分析+必备知识+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导练: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考情分析+必备知识+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导练: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考情分析+必备知识+对点训练+答案解析)【考情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二是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的总和,是诗歌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综合观照,这样才能顺利地解读诗歌,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评价和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是高考诗歌鉴赏的重要考点。

【必备知识】一、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

要分析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了解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

古代诗歌按题材可分为:1.咏物言志诗这种诗往往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即诗人对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使其具有美感,并以此来寄寓诗人的情怀和志向。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借梅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即孤高不群和矢志不渝的品质。

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诗人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再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对梦游仙境的描绘表现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

2.羁旅思乡诗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探亲访友,或被贬赴任之地,或游历名山大川。

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而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难、行役之苦、宦游之艰,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悔教夫婿觅封侯
思妇闺情诗
常见情感
思妇闺情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 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 思念情人的感情。常见情感有两大类,一类是妇女 对丈夫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 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另,宫怨诗,专写古代宫女嫔妃因其失宠而生怨 情的诗歌,表达盼幸承欢、失宠被弃、孤寂善感、 渴望爱情与自由的情感。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要体会意图; ②分析写法,领悟感情。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上的异同。
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 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 “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 《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 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 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 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任尔东西南北风
咏物言志诗
鉴赏要点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 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 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 “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 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古今多少兴亡事
怀古咏史诗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 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常见感情: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感悟昔盛今衰, 感慨个人遭遇, 抨击统治者昏庸和社会时弊, 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技法上:或借古讽今,有古今对比的,有用典的。
何人不起故园情 羁旅思乡诗
鉴赏要点
①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漂泊在外; 贬官异地; 雁归故乡; 逢年过节。
②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③表达思乡之情方式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 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妙喻传情: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 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 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 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 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水口行舟 朱熹
一枝一叶总关情 忧国忧民诗
1、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2、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 《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 汴州。” 5、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 《示儿》
瑶 瑟 怨
温庭筠
答:全诗用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 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 这些景物组成一组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子 的悲怨之情。
煮酒把盏话桑麻
山水田园诗
鉴赏要点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农村景物农家,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 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 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 隐的情怀。 技巧特征: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远 近结合。 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
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 穷兵黩 武)、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 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 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和对家人思念、对 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 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 城 、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 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 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 定信念。
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征战诗
鉴赏方法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盛唐边塞诗风 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微弱, 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到了南宋,统治者 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边塞诗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第二 、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 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 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 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 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的不同艺术风格。
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理诗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 们所传诵、称引。 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 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 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 万里的《小池》。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 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答: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 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不可遏止。
行》
喜雨》
5、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杜甫《春夜
留别》
6、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
7、伤春悲秋。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鉴赏要点
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阳”、“落花”、 “流水”、“闲居”、“衰鬓”等;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虚实结合,或是 对比衬托。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 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 简要分析。
常见感情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 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常见意象
如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
鉴赏方法
1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2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 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1)“遍”字表现松树多,鹤多,“稀” 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 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 然闲适的心情。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 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 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冰簟①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②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①冰簟:凉席之美称。②潇湘:两个水名,在今湖 南省。 批注说:“通篇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请你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写景来 表现思想内容的。
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神似)
3、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08安徽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 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 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 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答:离愁。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 愁的景物借景抒情:“杨柳”、“杨花”、 “风笛”、“离亭” 。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 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出关
念天地之悠悠
人生感慨诗
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触景生情,抒发心中的感慨。例如怀 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这些诗选作高考鉴 赏材料的可能性不小,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读懂这类诗,要结合生活,注意名物风俗,注意典故,切忌主观臆 测,不得义蕴 。
常见感情
1、怀才不遇,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爱国情怀不得重用,如陆游《书愤》 3、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 夜雨疏风骤)》 4、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
欢聚离散皆是缘
送别抒怀诗
鉴赏要点
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 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 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 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 造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